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專題練習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1頁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專題練習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2頁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專題練習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3頁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專題練習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4頁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專題練習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一、單選題1.距今約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北方遼河上游的紅山文化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現(xiàn)了較大規(guī)模的祭壇和神廟。在長江下游與它屬于同一時期的文化遺存是()A.大汶口文化 B.龍山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良渚文化2.據(jù)日本學者伊藤道治的研究,西周封建的諸國,主要分布于七個地區(qū)。其中,姬姓諸國沿著殷商交通線分布,大體與黃河流域主要生產區(qū)相吻合。西周如此分封最直接的目的是:()A.封邦建國,以藩屏周B.控制農業(yè)生產區(qū),加強統(tǒng)治C.擴大疆域,鞏固統(tǒng)治D.嚴控異姓的諸侯,防止反叛3.秦王宣布"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的意義是()A.接受商鞅建議實行變法B.從法律上肯定了私田主人對土地的所有權C.標志著井田制的徹底瓦解D.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4.從以下三幅圖片中我們能得到的信息是()A.原始時期吹管樂流行 B.原始時期樂器制作材料豐富C.北方是樂器萌生之地 D.鉆孔是制作樂器的唯一辦法5.有一段《國語·魯語上》的白話譯文:先王為諸侯訂下制度,規(guī)定諸侯每五年要派使臣聘見天子四次,諸侯親自朝見天子一次。事畢就集中在一起講習禮儀,用以厘正爵位的尊卑,遵循長幼的次序,講求上下的法度,確定納貢的標準,在這期間不能缺席或怠慢。從這段白話譯文可以看出,分封制很大程度上()A.維護了等級秩序 B.強化了禮樂制度 C.具有制度性保障 D.加強了中央集權6.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以鄭國攻占許國,并與魯國自行交換許國的田地為由,正式宣布剝奪鄭莊公“左卿士”的職位,并親率周、陳、蔡、衛(wèi)四國聯(lián)軍前來討伐鄭國。這反映了()A.諸侯爭霸挑戰(zhàn)周王權威 B.分封制有效運行如初C.宗法觀念非常濃厚 D.西周禮樂制仍具影響力7.《禮記·大傳》寫道:“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據(jù)此可知,西周推行()A.內外服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井田制8.《左傳·宣公三年》載:“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雒,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边@表明()A.周王與諸侯關系非常友好 B.分封制受到了挑戰(zhàn)C.周朝的君主專制面臨危機 D.宗法制已逐漸瓦解9.如圖是黃河中游地區(qū)的陶寺遺址平面圖,遺址內分布著大型宮城、王族墓地、觀象祭祀臺、倉儲區(qū)和手工業(yè)區(qū)等遺存。這反映了()A.社會分工的細化 B.早期國家的初始形態(tài)C.貧富分化的出現(xiàn) D.原始聚落的分布特點10.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分工的發(fā)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人類在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之外有了剩余產品。貧富差距的出現(xiàn),使人類社會出現(xiàn)了向更高階段發(fā)展的跡象。人類社會邁向文明的前提是()A.文字的普遍使用 B.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產生C.定居生活的出現(xiàn) D.國家強制機關的形成11.商朝末年,帝辛(紂王)率軍征伐東夷,其間經過商丘并進行了占卜,卜辭上說:“壬寅王卜在商貞于亳。”在有關這場戰(zhàn)爭的甲骨文卜辭中,商王東征行進的順序和需要到達的時間與傳世文獻對此事的記載完全相符。這反映出甲骨文()A.主要服務于戰(zhàn)爭需要 B.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C.記載內容全面而詳細 D.已是一種成熟的文字12.湖北荊門屈家?guī)X遺址被評為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考古工作者從遺址選出炭化種子1245粒,其中包括541粒水稻和638粒水稻基盤(水稻加工殘留物)、33粒粟、27粒小麥及6粒大豆。據(jù)測年材料反映,農作物遺存可追溯到距今約5800年。該發(fā)現(xiàn)可以佐證()A.稻作農業(yè)起源于中原地區(qū) B.早期國家初具雛形C.不同區(qū)域間經濟物質交流 D.貧富分化已經出現(xiàn)13.考古學家在秦魏家村發(fā)現(xiàn)中華文明起源時期的一處墓地,其中有16座男女合葬墓。墓葬中男子仰身直肢,女子下肢彎曲,側身面向男子,且隨葬品大都是偏向男性一側。該遺址屬于典型的齊家文化。這說明,該文明()A.具備了早期國家的初始形態(tài) B.體現(xiàn)出父系氏族的基本特征C.注重神權與族權之間的結合 D.受到了傳統(tǒng)禮樂文化的影響14.在長江中下游一帶的遺址中,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遺跡。這一發(fā)現(xiàn)的主要歷史價值在于證明了()A.長江中下游一帶適合種植水稻 B.當時長江中下游一帶農業(yè)已經產生C.當時該地區(qū)已經進入文明社會 D.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15.以四川巫山縣大溪遺址命名的大溪文化廣泛分布于西起瞿塘峽兩岸,東達洪湖之濱,北自荊山南麓,南抵洞庭湖畔的區(qū)域。其房屋建筑大多為地面上的建筑,也有圓形半地穴式房屋。遺址出土的大量陶器往往以稻殼碎末作為陶器的犀和料。據(jù)此可知()A.該遺址所處時代已經進入國家階段 B.該遺址居民種植的主要作物是粟C.當時居民過著群居生活并不斷遷徙 D.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16.通過觀察圖1到圖2的變化,我們可以得出的認識是()A.舊石器時代文明發(fā)展程度較低 B.新石器時代農耕經濟極為發(fā)達C.中華文明起源呈螺旋上升趨勢 D.中華文明發(fā)展呈多元一體趨勢二、材料題17.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稱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為庶子。周王的嫡長子、嫡長孫一系有繼承王位的權利,稱其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對于大宗被稱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長子、嫡長孫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類推,形成一個龐大的宗族網,小宗必須服從大宗。——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材料二:至于周衰,人心未離而諸侯先叛,天子擁空名于上,而列國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惡性循環(huán)),以至于移祚(改朝換代),謂非封建之弊乎?——[明]張燧《千百年眼》材料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对娊洝ば⊙拧け鄙健凡牧纤模河袦{(ydn,云興起的樣子)萋萋,興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詩經·小雅·大田》材料五:趙孝成王(公元前266—前245年在位)時,秦國出兵攻趙.趙求救于齊,齊國則要求以長安君做人質為出兵的條件。趙太后愛子心切,堅決反對。左師觸龍于是勸諫太后:各國普遍出現(xiàn)貴族沒有功勞和能力無法維持地位的局面;現(xiàn)在的長安君地位尊貴,擁有土地寶物,可是不能為國建功立業(yè),有朝一日您不在了,他憑什么在趙國立身呢?(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時期的哪種制度?由材料分析,該制度的核心內容是什么?根據(jù)材料二,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2)材料四與材料三相比,出現(xiàn)了一種什么新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3)根據(jù)材料五,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與西周相比較什么制度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初期的“刀耕火種”以婦女為主,因而成年女子就將婚盟氏族的丈夫“娶”來,參加自己的公社……后來,發(fā)展出了較高級的耜耕或者犁耕,農業(yè)勞動又轉變?yōu)橐阅凶訛橹?,因而“女娶男”又改變?yōu)椤澳腥⑴保从膳骄幼〉募彝バ问礁淖優(yōu)槟蟹骄幼〉募彝バ问?,形成父系大家庭?!艽鬄椤吨袊笸ㄊ贰な非熬怼凡牧隙撼俗杂擅窈团`的差別以外,又出現(xiàn)了富人和窮人的差別一隨著新的分工,社會又有了新的階級劃分。各個家庭家長之間的財產差別,炸毀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著的舊的共產制家庭公社;同時也炸毀了為這種公社而實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暫時地,后來便永久地分配給各個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財產的過渡,是逐漸進行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1)材料一反映了婦女們的地位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并概述其變化的表現(xiàn)。(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觀點。結合所學,以中華文明為例概述“共產制家庭公社”是如何邁入階級社會的。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國北方和南方的農業(yè)與農耕聚落都有了很大發(fā)展、農具的出現(xiàn)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發(fā)展?!瓋炔看笮⊙壖w之間以及個人之間,關系平等和睦?!逗喢髦袊鴼v史讀本》材料二殷墟郭家莊發(fā)掘的160號商代墓,出土青銅禮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紋飾和族徽文字,還有28件青銅樂器和生產工具,220件青銅兵器和900多枚銅鏃……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較高的武將。——《新中國考古五十年》(1)根據(jù)材料一列舉農業(yè)有了很大發(fā)展的表現(xiàn)。結合所學知識,舉一例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發(fā)展。(2)據(jù)材料二從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歸納出當時的哪些歷史信息?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們將夏和商分別定義為共主制下的族邦聯(lián)盟與共主制下的邦國聯(lián)盟。萌芽于夏而盛行于商的是冊封制而非分封制。夏商時期王掌控的國土僅為王畿之地,無太片領土及民眾可以分封,只是承認方國,給予封號而已。商代進一步明確了夏代萌芽的內外服制,商都為中心的王畿,即內服之地;而王畿之外,分布著眾多封國和方國。封國是得到商王朝正式冊封的邦國,完全臣服于商王朝。方國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臣屬于商王朝的盟國,與封國一樣有為商王朝戍邊、勤王、進貢的義務。第二類是與商王朝存在一定松散同盟關系的方國和敵對方國。——摘編自徐昭峰趙心楊《夏商國家社會形態(tài)及其相關問題》材料二關于夏商西周國家結構,與三代之前的邦國聯(lián)盟及三代之后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均有不同,是“多元一體的復合制國家結構”?!渡袝ぞ普a》記載商王朝國家由內服和外服組成,其內服屬于百官系統(tǒng);其外服屬于諸侯邦國系統(tǒng)。位于中央的王國可視為王朝內的“國上之國”,外服的諸侯邦國視為王朝內的“國中之國”,整個王朝國家都以王為“天下共主”。無論是中央王國還是諸侯邦國,都是世卿世祿,各個諸侯邦國都具有不完整的主權,其王朝國家的構成是多元的,但整個王朝國家又是一體的。這種一體性就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大一統(tǒng)觀念。——摘編自王震中《商王朝的多元一體復合制結構特征》(1)據(jù)材料一,概括作者認為夏商并不存在分封制的主要理由。(2)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論證“多元一體的復合制國家結構”與三代前后的不同。(3)綜上,指出上述兩則材料作者立論的商朝制度基礎及他們視角的差異。

參考答案1.答案:D解析:據(jù)材料“距今約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紅山文化同時期的,且處于長江流域的是良渚文化,D項正確。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屬于黃河流域,與材料不符,排除A、B兩項;河姆渡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代表,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2.答案:B解析:A.“封邦建國,以藩屏周”,是指將土地分給親戚功臣,讓他們在各自的土地上建立國家,讓他們成為藩籬拱衛(wèi)周朝,與題干不符;B.符合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姬姓諸國沿著殷商交通線分布,大體與黃河流域主要生產區(qū)相吻合”;C.指的是分封制的根本目的,與題干不符;D.在題干中沒有涉及。故選:B。3.答案:B解析:依據(jù)題干“除井田,民得買賣”可知,反映的是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買賣,而土地買賣的前提是土地的主人擁有對土地的所有權,秦王允許土地買賣,就是肯定了私田主人對土地的所有權,故B項正確.A項明顯不符合題意,應排除.CD兩項是商鞅變法的影響,不符合題意,應排除.故選B.4.答案:B解析:根據(jù)題干三幅圖片中原始時期樂器的制作材料有骨、陶和銅,說明樂器的制作材料豐富,B項正確。骨笛和陶塤屬于吹管樂器,銅鈴不屬于,排除A項;材料無法說明樂器誕生于北方,排除C項;鉆孔是制作樂器的唯一辦法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5.答案:C6.答案:D解析:由“正式宣布剝奪鄭莊公‘左卿士’的職位”“親率周、陳、蔡、衛(wèi)四國聯(lián)軍前來討伐鄭國”可知,鄭國攻占許國,并與魯國交換許國田地不符合禮儀;陳、蔡、衛(wèi)等諸侯國在遵從周天子命令討伐鄭國,遵從了禮樂制。這反映出當時禮樂制仍具較大影響力,故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討伐鄭國,而非諸侯爭霸,排除A項;材料反映分封制受到挑戰(zhàn),排除B項錯誤;材料不涉及宗法制,排除C項。7.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時期(中國)。根據(jù)“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可知這反映了血緣宗族關系,所以可推知西周推行了宗法制,B項正確:西周時期不再推行禪讓制,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血緣宗族關系,不是分封制和土地制度井田制,排除CD項。故選B項。8.答案:B解析:據(jù)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平王東遷后,原來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已經變成“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據(jù)材料“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雒,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楚莊王觀官兵于周疆,將問鼎之輕重。說明分封制受到了挑戰(zhàn),B項正確。楚莊王觀官兵于周疆,將問鼎之輕重是挑戰(zhàn)周王的權威,不是關系友好,排除A項;周朝是奴隸制國家,并未建立君主專制,排除C項;與宗法制無關,排除D項。9.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期(中國)。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陶寺遺址內分布著大型宮城、王族墓地、觀象祭祀臺、倉儲區(qū)和手工業(yè)區(qū)等遺存,呈現(xiàn)出明顯的功能分區(qū)和社會組織結構。大型宮城的存在表明有統(tǒng)治階層和權力中心;王族墓地顯示出等級差別和社會分層;觀象祭祀臺體現(xiàn)了宗教祭祀的重要性和權力的象征;倉儲區(qū)和手工業(yè)區(qū)則反映了社會生產和物資管理的存在。這些特征綜合起來,展示了個具有一定組織和管理體系、社會分層和功能分化的社會形態(tài),符合早期國家的初始特征,B項正確;僅從這些遺存不能充分說明社會分工已經達到了細化的程度,排除A項;貧富分化只是早期國家形成過程中的一個方面,題干中的信息更能整體反映早期國家的形態(tài),排除項;原始聚落通常沒有如此復雜和明確的功能分區(qū)及社會組織結構,排除D項。故選B項。10.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jù)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的世界。根據(jù)材料“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人類社會出現(xiàn)了向更高階段發(fā)展的跡象”并結合所學可知,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產生,推動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成為人類社會邁向文明的前提,B項正確;“文字的普遍使用”和“國家強制機關的形成”是在人類文明產生以后,排除AD兩項:定居生活的出現(xiàn)源于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產生,排除C項。故選B項。11.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關于商紂王東征的記載,考古出土的甲骨卜辭和傳世文獻記載完全相符,這說明甲骨文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B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骨文是對國家事務占卜之后形成的文字,這不能證明甲骨文主要服務于戰(zhàn)爭需要,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C項錯在“全面而詳細”,排除C項;通過材料信息無法看出甲骨文的發(fā)展程度,排除D項。故選:B。12.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石器時代(中國)。根據(jù)材料可知,屈家?guī)X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農耕文化遺址,位于湖北長江流域,遺址出土了大量水稻炭化種子,也有粟、小麥等作物種子,是外來傳入該地區(qū)的作物,說明不同區(qū)域經濟物質交流,C項正確;稻作農業(yè)起源于長江流域,并非中原地區(qū),排除A項;該遺址的農作物種子無法佐證貧富分化和國家出現(xiàn),排除BD項。故選C項。13.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jù)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的中國。材料“墓葬中男子仰身直肢,女子下肢彎曲,側身面向男子,且隨葬品大都是偏向男性一側”體現(xiàn)的是女子是男子的附庸,男權社會明顯,具有明顯的父系氏族特征,B項正確,早期國家出現(xiàn)是在夏商周時期,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神權和族權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禮樂文化是在西周時期出現(xiàn)的,排除D項。故選B項。14.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期(中國)。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考古學家在這些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人工栽培水稻遺存不僅揭示了該地區(qū)是中國最早開始栽培水稻的地區(qū)之一,而且還表明了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古先民在大約1萬年前已經開始了對野生稻的馴化和農耕實踐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xiàn)長江中下游的自然條件,無法得出“長江中下游一帶適合種植水稻”結論,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階級分化等社會現(xiàn)象,無法得出“該地區(qū)已經進入文明社會”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沒有將中國種植水稻的時間與替他國家作對比,無法得出“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15.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據(jù)本題材料可知,大溪文化廣泛分布于長江中游地區(qū),其房屋建筑有地面上的和圓形半地穴式房屋;遺址出土的大量陶器以稻殼碎末作為犀和料,說明當時居民以稻作農業(yè)為主,而大溪文化作為中國長江流域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反映了長江流域在中華文明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D項正確;夏商周是我國早期國家階段,排除A項;遺址中發(fā)現(xiàn)以稻殼碎末作為陶器的犀和料,可推測居民種植的主要作物是水稻而非粟,排除B項;材料沒有直接提及居民是否過著群居生活并不斷遷徙,排除C項。故選D項。16.答案:D解析:從兩幅圖片的對比來看,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在全國各處均有分布,說明的是中華文明發(fā)展呈多元一體趨勢,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新舊石器時代的文明發(fā)展程度對比,排除A項;新石器時代農耕經濟剛剛萌芽,排除B項;材料無法得出中華文明起源呈螺旋上升趨勢的說法,排除C項。17.答案:(1)宗法制;嫡長子繼承制;弊端:地方權力過大,中央難以控(2)新變化: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原因:春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會生產力。(3)宗法、分封制崩潰,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zhàn)爭激烈。解析:(1)制度及核心:根據(jù)材料“周王的嫡長子、嫡長孫一系有繼承王位的權利”和所學知識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弊端:根據(jù)材料“至于周衰,人心未離而諸侯先叛,天子擁空名于上”可歸納出地方權力過大,中央難以控。(2)新變化:根據(jù)材料“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可歸納出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是因為春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會生產力。(3)變化:材料“秦國出兵攻趙.趙求救于齊,齊國則要求以長安君做人質為出兵的條件”說明的是宗法、分封制崩潰,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zhàn)爭激烈。18.答案:(1)變化:由“女娶男”到“男娶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變?yōu)槟蟹骄幼〉募彝バ问?。原因:原始農業(yè)產生,出現(xiàn)耒耜或犁耕,男子主導生產。(2)核心觀點: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xiàn)。概述:生產力發(fā)展出現(xiàn)剩余產品,氏族首領把集體財產變成私有財產,形成權貴階層。禹把王位傳給兒子啟,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出現(xiàn)了奴隸制國家。解析:(1)變化:根據(jù)材料“‘女娶男’又改變?yōu)椤腥⑴?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變?yōu)槟蟹骄幼〉募彝バ问健钡贸鲇伞芭⒛小钡健澳腥⑴?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變?yōu)槟蟹骄幼〉募彝バ问?。原?根據(jù)材料“初期的‘刀耕火種’以婦女為主”、“后來,發(fā)展出了較高級的耜耕或者犁耕,農業(yè)勞動又轉變?yōu)橐阅凶訛橹鳌钡贸鲈嫁r業(yè)產生,出現(xiàn)耒耜或犁耕,男子主導生產。(2)核心觀點:根據(jù)材料“社會又有了新的階級劃分”、“耕地起初是暫時地,后來便永久地分配給各個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財產的過渡,是逐漸進行的”,得出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xiàn)。概述:綜合材料一“農業(yè)的出現(xiàn)和進入父系氏族”、材料二“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xiàn)”相關內容,結合“啟建立夏朝、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所學知識,得出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出現(xiàn)剩余產品,氏族首領把集體財產變成私有財產,形成權貴階層。禹把王位傳給兒子啟,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出現(xiàn)了奴隸制國家。19.答案:(1)表現(xiàn):耒、耜的出現(xiàn)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說明:能制作簡單的玉器或原始樂器。(2)信息:青銅器品種多,數(shù)量大;青銅工藝高超;已有文字等。解析:第(1)問根據(jù)材料一“耒、耜的出現(xiàn)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發(fā)展”可知,農業(yè)發(fā)展的表現(xiàn)是來、耜的出現(xiàn)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發(fā)展體現(xiàn)在能制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第(2)問根據(jù)材料二“出土青銅禮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紋飾和族徽文字,還有28件青銅樂器和生產工具,220件青銅兵器和900多枚銅鏃”可知,商朝青銅器品種多、數(shù)量大;工藝高超;已經有文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