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書法教程_第1頁
小篆書法教程_第2頁
小篆書法教程_第3頁
小篆書法教程_第4頁
小篆書法教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小篆的筆順特點筆順是寫好篆書的關鍵之一,合理的筆順有助于字的結構安排,有助于書寫速度的提高。因此,掌握篆書的筆順,對初學者來說,也是入門的一把鑰匙。     篆書的筆順和漢字筆順規(guī)則基本相仿,如先橫后豎、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等,這些對初學者來說是不成問題的。重要的是和漢字不同的筆順,而這些不同之處正是篆書筆順的特點,掌握了這些特點,就能把握好篆書的結體,做到勻稱勻衡。 一  先中間后左右     對稱均衡是篆字的特點。對于有中心豎線的篆字,應先寫中間豎筆或中間部位的筆畫,

2、中間定位后,再寫左右對稱的其他筆畫。     對于有中心長?。ㄒ话銥槠?、捺筆)的篆字,應先從中間長弧寫起,再寫左右對稱的筆畫。 二  先外包后里頭     對于有字框的筆畫,一般應寫出外框的筆畫,隨后再寫框內的部分。這樣可以控制篆字形體的大小,避免整體不一致。 三  先主筆后副筆     對于篆字中有主筆曲畫的字,宜先寫主筆后寫副筆。 四 先副筆后主筆     篆字當中,個別有主筆曲畫并起支撐的作

3、用的字,應先寫副筆后寫主筆,以便更好的掌握重心。 五  靈活運用     對于筆畫較為復雜的篆字,筆畫要求并不過分強求一致,只要順手,可以靈活運用,做到分布均勻就可。 小篆的特點和基本筆法的練習(一)       (一)小篆的特點     小篆的結體不同于隸書、楷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長方形,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大致比例為三比二。   &#

4、160; 二是上緊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體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縮的垂腳。當然也有下無腳的字,主體筆畫在下部,上出的部分則可以聳起。     三是筆畫橫平豎直,粗細均勻,所有橫畫和豎畫等距平行,所有筆畫方中寓圓,圓中有方,使轉圓活,富有奇趣。     四是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左右上下對稱,這是篆書不同于其他書體的重要特征。有獨體對稱,有字的局部對稱,還有圓弧形筆畫左右傾斜度的對稱。     (二)小篆的基本筆法:    

5、60;掌握小篆的基本筆法,是學好篆書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筆法應當用“中鋒用筆”來概括。就是說,筆的主鋒必須在點畫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點是藏頭護尾,力含其中,因為中鋒用筆寫出的凝練勁挺,圓健美觀,一直被視為書法的主要用筆方法。下面將小篆中常用的幾種筆畫分別予以闡述。 1.橫 (1)逆入藏鋒至首端 (2)轉成圓鋒向右行 (3)行至末端轉鋒 (4)向左回鋒 2.豎 (1)筆尖向上逆入引至頂端 (2)使筆尖垂直,然后轉鋒向下行筆 (3)行至底點勿頓,輕提鋒穎 (4)順勢提收 3.橫彎 (1)逆鋒落筆向左 (2)轉鋒向右行筆 (3)順鋒向下行筆 (4)行筆漸慢,順勢上提收筆 4.直彎 (1)逆鋒落筆

6、向上 (2)轉鋒向下行筆 (3)順勢向右轉筆再向下轉筆 (4)行至末端順勢收筆 小篆的特點和基本筆法的練習(二)5.上弧    小篆的弧筆筆法和前面的橫豎一樣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關鍵是要保持圓勁的勢態(tài),保持筆毫著紙的深淺一致以及適當?shù)乃俣龋⒁鈱ΨQ,兩弧在中間地段銜接,銜接處要寫的自然不留痕跡。 6.下弧    下弧要先寫左半弧,后寫右半弧,寫右弧時要注意和左弧的對應,線條要一氣呵成,不要遲疑緩慢,否則線條會柔弱而缺乏力感. 7.左右外弧    寫左右外弧時,主要是兩邊

7、弧的起訖處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對稱自然,緊湊處而不松散,充分體現(xiàn)篆書的婉轉流暢之美。 8.方弧    寫方弧時,無論長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圓轉行筆,化角為弧,四角要對應,接筆處不留痕跡,方圓要和諧。 9.彎曲弧    小篆的曲畫變化多,難度大,要視其圓轉程度順勢而寫。最好是一筆完成,一筆完不成,就用兩筆或三筆搭接筆方法加以完成。轉折處注意調整襖筆鋒或略捻動筆管并與手脘的內轉動作相配合,使筆鋒順勢轉過。 搭接筆的技法     篆書的許多筆畫看似一筆完成,實則靠若干搭接筆而寫成的

8、,要使接筆處不留痕跡,主要是前一筆的盡處無須回鋒,后一筆勢插入,兩筆重合正好將搭接處掩藏于筆畫之中。搭接筆是篆書筆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環(huán),掌握了這一環(huán)節(jié),就能使字舒暢婉轉,遒勁自然。小篆的結構練習(一)        掌握篆書的結構是寫好篆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小篆在說文解字中有9353字,現(xiàn)在常用的的也有3至4千字。每個字都各自構造,各有形態(tài)。要想在一幅作品中協(xié)調一致,達到統(tǒng)一,就要對字的結構進行分析。根據(jù)前人關于書法結體布白的論述,結合篆字構造以及自己的親身體會,可將篆書分為幾種結構類型來闡述。供初學者參酌,在聯(lián)系中準確把握。 &

9、#160;  一  獨體結構     字有獨體和合體之分。獨體結構的字沒有偏旁,獨立而自成體勢。篆字的獨體結構一般分直勢和曲勢兩種。直勢形正,而骨涵其中,要不偏不倚,嚴整端穩(wěn);曲勢和婉而字形美觀,要掌握好重心,穩(wěn)而得勢。 直勢 曲勢 二  向背接構     篆字中有內抱和外抱之分。弓之背向外,弦向內者,指內抱,謂之“相向”;背向內,弦向外,指外抱,謂之“相背”。兩者各有體勢,不可等而視同。相向者雖向內抱,但兩部分皆有獨存之勢;相背者雖向外分,但兩部分皆存聯(lián)

10、絡之形。 相向 相背 三 相讓結構     有的篆字由于自身的特點,兩部分的字都朝向一個方向,安排不好,極易歪斜。這就要求對字作出相對的提升左側或提升右側的安排,彼此相讓,以達到和諧統(tǒng)一。 相左 相右 四 附麗結構     有的篆字存在有主有次的情況,也就是說字的一部分附于另一部分,兩者不可偏離。這類字一般是以曲附正,字的正勢要寫得端莊凝練,而旁附的另一部分要寫得多姿多態(tài),這樣才會靜中有動,風神飄逸。小篆的結構練習(二)  五 天覆結構    這類字屬上重

11、下輕者,狀如頂戴,欲得其勢,應注意上下對準,不可偏倚,更不可頭重尾輕。六 地載結構    這類字多半是上輕下重者,狀如生長之草木。承上部分要聳起,地載之筆要托住。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幅作品中,地載結構的字最下面一畫要略高于有垂腳篆字的底線。七 排疊結構    字的左右為排,上下為疊。稱排的字,書寫時要有收有放,寬狹得所,自成體勢;稱疊的字要消納停勻,蹙縮得當,連接緊密。排疊八 包裹結構    包裹結構都有圍包著的體勢。上包下、右包左的字宜闊,要圍中有缺,有舒展秀勁之氣;下包上、

12、左包右和四包圍的字宜收,使外圍而不死,有靜穆之感;使內布置爽然,內外有呼應之勢。上包下右包左下包上左包右四包圍    “字之間架,如人之骨相,務使長短相稱,骨肉調勻,左右整齊,前后舒泰”。(陸維釗書法述要)篆字結構千變萬化,必須善于隨形布置、隨體附形,絲毫馬虎不得,布置得當,才能使字字生動有趣,整篇血脈貫通。    根據(jù)一本字帖去闡釋篆書的技法,所列字例因其字數(shù)的有限(其中筆順特點、包裹結構個別字例是筆者加上去的),不一定很有針對性,難免存在附會之弊。初學者可擇其技法要領反復臨摹,做到精熟后,再從王福庵的其他作品中

13、去體會運用,汲取真髓,自然水到渠成。篆書部首的練習(52個)篆書部首的練習(48個)篆書部首的練習(48個)篆書部首的練習(50個)篆書部首的練習(48個)篆書范字的練習(60個)篆書范字的練習(58個)篆書范字的練習(66個)掌握繁簡正異    一. 以說文解字為根本    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是東漢許慎撰寫的我國語言學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聲讀的字典,在中國語言發(fā)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所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小篆,因此,它是我們學習和掌握篆字的首選工具書,也是通解甲骨文、金文絕不可少的階梯。查檢

14、說文,大多數(shù)人感到難以釋讀,這主要是不明其體例所致。說文創(chuàng)立了以偏旁為部首的編排文字的方法,立540部首,按“分別部居”、“據(jù)形系聯(lián)”的原則排列漢字。因此,部首是打開說文的鑰匙。    熟悉說文部首,利用部首記憶篆書的結構,利用部首對求索字深入具體的理解,有益于我們查檢篆書的歸屬,推求字義的范疇。從部首人手,再了解其說解。說文釋字,常常是先解釋字義,次分析字形,再次標音,如同段注所說:“合三者(形、音、義)以完一篆?!弊詈笳饕鞣N材料,來證明字義、字形、字音的可靠性。言其“某也某也”、“某某某也”是詮釋義;言其“象某形”、“從某從某”是分析字形;“從某,

15、某聲”是說半取形,半取聲,這兩部分是有機地聯(lián)系在起的。言其“某聲”、“讀若”、“讀與某同”、“某某切”是字的標音,這是全書的基本體例。姚孝遂所著許慎與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出版)及陸宗達所著說文解字通論(北京出版社)詳盡介紹了說文的有關內容、體例和部首等,初學者可與說文對照參閱對于理解和掌握說文一書的內容會有所幫助。清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形音義三者并重,是說文佐助的工具書。對讀通說文也有極大的啟發(fā)和指導作用。   二. 以“六書”理論為指導    “六書”是古人根據(jù)漢字的形體結構和使用情況,加以分析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即“象形、指事、會

16、意、形聲、轉注、假借”。它的意義主要依從說文所舉字例的說法。從說文中了解篆字的形、音、義,首先必須了解“六書”的原理,通過“六書”的提示,可以提綱挈領,從根本上達到識篆的目的。學習篆書要掌握“六書”,重要的不是這個字屬于“六書”中的哪一種,而是要了解篆書的結構及組成部分,弄清這些問題,絕大多數(shù)的漢字篆法就容易獲得理解。    三. 強記特殊的篆法    篆書中有許多字的篆法獨特,和楷字形體相距甚遠,是識篆的最大障礙。為辨別楷篆的正誤,防止杜撰臆造,前人針對楷篆字形的差異和用字等情況,編過不少口訣,如元應在編撰的篆法

17、點畫辨訣、清朱之蕃的篆書偏旁歌訣、清沙青巖的篆法百韻歌訣(收入說文大字典)等都是極為適應習篆入門的參考書,讀之上口,易于記誦。初入門者不妨在誦讀之余加以理解,逐漸掌握篆字形體,排除障礙。三種歌訣內容大同小異,選種誦讀即可。常用篆字繁簡字辨析(一)      為了便于記憶,筆者在書寫篆書過程中積累了一些常用篆字的特殊篆法規(guī)律,并參考了元應在篆法點畫辨訣所舉字例,分類列舉如下,請書寫者參考使用。    一般查篆字,首先要看這個字是否有專題,再查篆字如何寫,這是就“一對一”的形體而言,但對一個簡化字代

18、替兩個或兩個以上繁體字,或在漢字簡化前,簡體和繁體分別使用不同意義時,其對應關系就比較難掌握。為準確地實現(xiàn)繁簡的轉換,列出如下常用的繁簡字,并加以辨析。上:古代君主,君主的妻子,皇帝的母親下:與前、先相對,子孫(例:后方、后來、后代)上:居民聚居地,長度單位,街坊鄰里下:內部,內層,處所或時間(例:哪里、夜里)上:小桌子(例:茶幾)下:近于,詢問數(shù)目及其他(例:幾乎、幾時、幾何)上:自我代稱,農歷四月的別稱(例:余月)下:剩下的,多出的,事后(例:余地、余韻、工余)上:擬定,控制,規(guī)約(例:制定、制裁、管制)下:具體地做事(例:制造、縫制)上:量器名,酒器,形狀像斗的,星宿名等下:對打,爭斗,

19、勾心斗角等上:干支名,時辰名,生肖名下:丑陋,惡劣,與美相對常用篆字繁簡字辨析(二)  上:語氣詞,表示僅僅(例:只看見)下:量詞,用于成對的東西或用于動物、器具、船只。上:才能,才識,有才能的人下:剛才,僅僅,多作副詞上:說的意思,語氣助詞(例:人云亦云、不知所云)下:天上的云,云霧,云氣m 上:居住的房子,養(yǎng)家畜的圈(例:旅舍、牛舍)下:放棄,施舍(例:舍得、舍財)上:兩山之間有出口的地帶下:谷類農作物上:一定,等待,應該等(例:須知、必須、須待)下:胡須,植物的細根上:經過,各朝(例:歷程、歷代)下:歷法,記載歷法的書籍(例:歷書、黃歷、日歷)上:發(fā)射、產生,發(fā)送,起

20、動等下:頭發(fā),毫發(fā)常用篆字繁簡字辨析(三)  注水,抵消,虛空等交通要道,沖擊,碰撞等反復,回答,恢復等有夾里的衣服,重復,繁復等助詞,表示完成(例:病了、好了)明白(例:了解、一目了然)美好的容貌或姿態(tài)豐盛,茂盛,高大及其他量器,鐘情等打擊樂器,計時器具古代弦樂器,貴州省貴陽市的別稱建筑物,修建等小篆的識辨 一 辨別結體相異    說文解字分部建首,查篆字須按偏旁查找。從繁體來講,大多數(shù)的楷篆偏旁部首形體還是相同的,但有一部分字的楷書結構形體相同,在篆書中卻是迥異的,稍微疏忽,便容易出錯。   

21、0;二 分清形近篆法    楷字寫成篆字,有些字非常相似,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如不加以辨認,極易混淆認錯。初學者應在區(qū)別的基礎上,以形索義,再加以熟記是不成問題的。    三 須記楷篆差別    楷字,有一部分字和其對應的篆字相差甚大,有的字無規(guī)律可循,這些字需專門記憶,并探求其形體結構及意義,否則,對字形過度陌生,書寫時就會遲疑滯筆,直接影響運筆的質量。    古文字學是一門比較艱深的學問,往往開始容易深入難,關鍵要有“楔而不舍”的精

22、神。查出一個字的篆字形體,知道了這個字的音義,還要將它放到所寫內容中看看是否文義貫通。這樣做似乎不易,但是日積月累,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萬不可廢棄根本,任意猜測,也絕不能僅僅依靠書中所舉的些許例子,我們應當學會使用工具書,學會判斷篆書的正誤。只要堅持正確的方法,掌握篆字并不是難事。為了幫助初學者準確無誤地識篆和書寫,開列工具數(shù)目如下:    說文解字         漢許慎撰     中華書局   

23、0;說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代書家篆隸字集 日北川博邦   西泠印社    小篆疑難字字典   王同愈著       上海書畫出版社篆書章法      章法,也叫“布局”、“謀篇”,是指對書法作品作整體的藝術安排,大體包括選擇幅式、經營位置

24、、題款用印這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選擇書寫幅式    創(chuàng)作一幅篆書作品,在選定好內容,斟酌審定好每個字的篆法后,首先定奪選擇什么樣的幅式來書寫。傳統(tǒng)的幅式很多,有中堂、立軸、橫幅、長卷、對聯(lián)、條屏、扇面、斗方等,要根據(jù)內容和實際需要選擇幅式,裁定大小。如是參加展覽,就須考慮展廳效果問題,較適宜大點的幅式,如條幅、中堂、對聯(lián)(包括四條、六條、八條屏等),大多以豎幅為主;如是客廳、書房側面壁上,就要視其室內空間大小、墻壁高低來決定幅式,一般情況下較適宜四尺對開橫幅、扇面、斗方等(包括匾額)。幅式選擇得當,直接關

25、系到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必須認真對待。    (二)經營書寫位置    在決定了幅式后,就要對所書內容、題款、用印作整體的設計安排,初學者可用稿紙先籌劃一番。如果是書寫金文或甲骨文,還要將釋文一并設計在內。篆書的排列方式一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有行有列、字行分明,其特點是規(guī)整清楚,一目了然。這種排列方式適宜寫小篆。只需安排好全部書寫內容,再用宣紙折出所需字格(小篆的字格一般為長方形,比例為二比一,三比二),字距要大于行距。還有一類是有行無列,豎行中略有參差的分布形式。其特點是整齊中求變化,嚴謹中求靈動,行距整齊,字距疏密有

26、致,灑脫自然。這種排列方式較適宜漢篆、金文、甲骨文的書寫,只需折出豎行格子,計算好每行字的位置。注意正文設計的最末一行要在豎行長度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處收束為妥。否則,前緊后松,會影響整個章法的統(tǒng)一。    (三)講究題款用印    題款、用印是章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作品中雖處于“陪襯”地位,但對作品起著相互關聯(lián)、相互增益的作用,所以,要求氣脈貫通。不能正文歸正文,款字歸款字,印章歸印章,不相呼應。    題款    題款的主

27、要內容包括:(1)注明正文出處,如詩文的作者,詩文的名稱;(2)受書者的名字或稱呼,如“口口口先生雅正”、“惠存”等;(3)書寫年月,一般寫農歷,也可寫公歷或特殊的時間稱謂;(4)書寫者的姓名、齋號等。對于有特殊意義的作品,也可以闡述創(chuàng)作經過、感慨,使觀者對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只寫(3)、(4)條稱之為單款,若有受書者的名字,稱之為雙款。篆書題款字體最好用行楷或行書來寫,這樣靜態(tài)書法和動態(tài)書法結合,使作品愈顯活力??钭值拇笮∮谡?,但不宜過于懸殊??钗呐c正文的行距也要保持一致。    用印    在題款后加蓋印章

28、,不僅會對整個作品章法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而且使用得當,還會起到調整重心,均衡章法的重要作用,必須慎重對待。    印章的大小一般要等于款字或小于款字為宜(寧小勿大)。鈐蓋的位置可視其款文所留的位置,位置小,可用一方;位置大,可用兩方,不能超過三方。次序為名印在上,次為字印或號印。用兩印時,最好一朱一白,兩印一般大或上面印稍小點,下面印稍大點,這樣上輕下重,也合乎審美的要求。引首章是否用,要根據(jù)整個作品的氣勢來定,如果款尾姓名章印色太重,需要呼應提升,或者作品有些單調需要增加變化,這時可考慮鈐蓋引首章。    印章

29、在書法作品中的作用是很微妙的,除了要求使用得當,還要求印章的風格要與作品的風格相協(xié)調,盡可能地使內容、書寫風格、印章達到完美統(tǒng)一。篆書各種形制的創(chuàng)作練習      (一)  中堂     中堂因懸掛在廳堂正壁中央而得名。中堂的形制較為寬大,比斗方長,比條幅寬,其長寬比例大致為二比一或三比二,一般用四尺或六尺整張宣紙或長度稍短一些的宣紙為宜。書寫內容適宜表現(xiàn)恢宏和氣勢蒼茫的題材或形式端正的整篇內容。此作諸葛亮誡子篇共86字,正文書寫后,最后一行只剩2個字的空格,無法落款,只能另

30、起一行落長款較為適宜。    釋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二)條屏    條屏為條幅的組合,有四條屏、六條屏、八條屏、十條屏等,但必須是偶數(shù)。書寫的內容可寫一條內容,也可寫一個專題的多個內容。要注意的是書寫前后必須一直,整體協(xié)調。常見的條屏每條行數(shù)字數(shù)相等,惟末條因有落款可靈活變化。此作為陶淵明歸田園居詩,末條屏因從整體考慮,故將其

31、詩出處寫進正文,只落名款,也較為統(tǒng)一。(三) 條幅    條幅指直掛的長方形字幅,形制和中堂一樣取縱勢,一般用四尺或六尺宣紙豎折對裁,即為兩張條幅,也就是常說的四尺對開或六尺對開。條幅是參加展覽、贈送友人最多、最普遍也最簡便的一種表達形式,書寫內容范圍廣泛,行氣貫通。宜于發(fā)揮。此作為虞世南詠蟬五言絕句,正文三行,行八字,末行中段結束,下段落款。釋文: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四)對聯(lián)    對聯(lián),又稱“楹聯(lián)”,是書法藝術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傳統(tǒng)幅式,也最適合于書寫篆書和隸書。對聯(lián)的內容要求非

32、常嚴謹,必須是對仗工整的詩句和文句,而且上下聯(lián)字數(shù)、大小、粗細、寬窄都要對應一致。用四尺宣紙對開裁,即成一副對聯(lián),也可用現(xiàn)成的瓦當對聯(lián)紙。對聯(lián)落款較為獨特,單款落在下聯(lián)即可,雙款可分上下聯(lián)落。上款落在上聯(lián)正文的右側,比正文略低;下款落在下聯(lián)正文的左側,也要低于正文。此幅對聯(lián)作品只落窮款,也是一種形式。    釋文:石壁掛藤通篆意          桐陰滴露聆琴聲(五)橫幅     橫幅,也稱“橫披”,是傳統(tǒng)的書寫形式

33、之一,較適宜居室、書齋及廳堂懸掛。章法上要考慮到“橫”的幅面要求,注意行與行之間的統(tǒng)一協(xié)調。字數(shù)少的橫幅接近于匾額,應寫得厚重、堅挺、有力。此作為王虛舟論書剩語一則,共50字,字數(shù)較多,創(chuàng)作這類作品應注意氣勢貫通,一氣呵成。(六)斗方    斗方因為形狀像斗故名,形制為方形或近于方形。這種形式較適合懸掛于書房、走廊及較優(yōu)雅的場所。斗方所書內容一般為詩句、格言及較短的詩文。斗方的布局有一定難度,書寫什么內容,字法章法上有什么變化,要反復琢磨,避免呆板。此作是老子道德經五十九章摘句,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間略空,“克”字最后一筆略有變化,有了虛實疏密對比,避免了畫

34、面布滿塞足。(七)扇面    扇面因其形同折扇、團扇而得名,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藝術形式,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扇面形式多樣,有圓形、菱形、梯形等等,但主要是以扇形為主。扇面在章法上有其特點,字的中心位置須依扇的折行上半部寬的部分來寫,內容較長的可用長短行間隔的方式安排,但必須有環(huán)轉之勢,才顯得協(xié)調。此作語出易經,七個字,折出八格,末格落款。整個章法居上,清新淡雅,也還疏朗。篆書歷代名作欣賞(一)      一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王室進行占卜活動時契刻在

35、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其特征主要是刀制痕跡(也有朱墨跡)。由于它是漢文字的初創(chuàng)階段,因而線條勁挺簡率,字形結構隨體詰屈,章法布白疏密錯落,自然天真,妙有天趣,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它使近代書家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形式方面獲得了新的營養(yǎng)。    二 散盤銘    散盤,亦稱“散氏盤”、“夨人盤”,系西周晚期的青銅器,清乾隆中期在陜西鳳翔縣出土。銘文357字,記載了夨、散兩氏的和平條約,即分田之事。此盤銘文氣勢雄強,風格獨特,其線條稚拙蒼勁,字形橫勢多妙趣;章法自然而靈動。奇詭多變,古穆高華,被稱為金文中的“尚意”典型,備受書

36、法、考古界的重視。   三 虢季子白盤銘   周宣王時代的虢季子白盤,于清道光年間在陜西寶雞虢川司出土。此器銘文結體豎長優(yōu)美,形態(tài)舒展,書寫搖曳從容,布白疏朗寬闊,別具一格,歷來受到專家、學者的青睞。四 侯馬盟書     “盟書”,史稱“載書”,是我國春秋晚期各諸侯國或卿大夫之間相互訂立的盟辭誓言,用以信守所規(guī)定的約束,來維護國內的安定。盟書以玉、石片為載體,用筆蘸朱砂或墨寫成。其書法熟練奔放,用筆有輕有重,勁利自然,結體著意潤飾,多有趣味,給人以輕快、自由之感。盟書在我國字形演變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在啟迪書法

37、創(chuàng)作、豐富用筆方面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五 戰(zhàn)國楚帛書    帛書主要指“長沙子彈庫戰(zhàn)果楚帛書”,也稱“楚繒書”或“楚絹書”,是寫在絲織絹繒上的文字。帛書在整個篆書體系中獨具一格。這一遺跡因受長江地域楚文化滋養(yǎng),在篆書結構中趨向于纖麗、奇肆、靈動、灑脫,具有非常鮮明的個性。其結體呈扁狀,左右飛揚,縱橫交錯,用筆快捷爽利,因勢生形。這種向隸書過度的篆書,為篆書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六 中山王()鼎銘    此器為戰(zhàn)果中期中山

38、國(今河北平山縣)墓葬里出土的銅器。其銘文最多,滿布器表,排列工整,氣韻通達。修長優(yōu)美的文字造型,裝飾趣味濃厚的結體,收筆尖銳的垂腳,構成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金文絢麗多彩的局面,同時也體現(xiàn)出當時刻鑿技巧的高超。篆書歷代名作欣賞(二)      七 秦公簋銘    此銘在民國初年出土于甘肅天水。其銘文繼承大篆而近石鼓文與詛楚文,既有濃郁的西周金文氣息,又有秦小篆之雛形。筆畫細勻而勁健,整飭而趨圓,氣勢生動,筆致豪邁,在先秦金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八 石鼓

39、文    石鼓文,因文環(huán)刻在十塊鼓形石上,故稱“石鼓文”。是春秋時期秦國的文字,也是迄今為止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出土于唐代初年。石鼓文的書法藝術歷來備受推崇,其結體方正嚴謹,筆畫飽滿圓潤,布局勻稱疏朗,呈現(xiàn)出古樸渾厚、卓然不凡的藝術風貌,對后來的小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歷代評論家常有“習篆當從石鼓文開始”之說,學習效法者代不乏人。    九 秦詔銘    此為秦二十六年秦始皇下詔統(tǒng)一度量衡的詔文,均刻在權、量上。秦詔版有多器,文字風格基本一致,不少學者將其稱為“秦刻鑿金文”。由

40、于詔版的功用性質,詔文沒有過多的雕琢和修飾,一任簡單質樸,隨手而出。正是在有意無意中,構成了相承起伏的韻律,留下了生動自然而節(jié)奏多變的作品,給后世書家以珍貴的藝術參照和借鑒。    十 嶧山刻石    又稱“嶧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東巡登嶧山,丞相李斯為頌秦德而立,石久佚,今傳本乃宋淳化四年鄭文寶以南唐徐鉉摹本重刻于長安。此碑文筆畫簡凈圓潤,字形規(guī)整勻稱,空間分割均等,具有很強的規(guī)范性特征。這種規(guī)范,一直為習篆者的立身之本,并對后來的漢隸和唐楷的結字構形具有示范作用。   &

41、#160;十一 袁安碑    全稱漢司徒袁安碑。東漢永元四年立。1929年發(fā)現(xiàn)于河南偃師縣。此碑屬小篆體勢,字跡清晰,用筆流暢自如,筆勢強健遒勁,字形飛動,結體寬博,給人以溫和婉轉之感,和同一地方出土的袁敞碑篆法相同,合稱二元碑。為漢代篆書的代表之作。    十二 祀三公山碑    又名漢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俗稱大三公山碑。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元氏縣令王治歧在元氏縣城外訪得。此碑刻因處在篆書式微與隸書正盛之際,其書法篆隸相兼,方圓相應,隨意放達,自由豪放,顯現(xiàn)出一種

42、篆的“稚趣”和隸的“拙味”,淳古遒厚,前所未有,給習篆者以啟迪。篆書歷代名作欣賞(三)      十三 李陽冰三墳記    李陽冰,生卒年不詳,約生于唐玄宗開元年間,趙郡(今河北趙縣)人,字少溫,系李白的叔祖。李陽冰工篆書,始學嶧山碑,精研古文字學,覓其淵源,自成一家。所書三墳記蒼勁圓潤,骨力洞達,是其篆書的代表作,在唐代篆書處于衰退的狀態(tài)下,篆書名家非他莫屬。唐呂總續(xù)書評謂:“陽冰篆書,若古釵依物,力有萬鈞,李斯之后,一人而已?!笨涤袨橐苍小笆輨湃佟敝u。   

43、; 十四 鄧石如篆書白氏草堂記    鄧石如(17431805),安徽懷寧人,初名琰,字石如,更名頑伯,又號完白山人。鄧石如篆書以秦刻石為基礎,又廣泛涉獵石鼓文以及漢篆碑額、瓦當,參以漢隸筆意,筆墨情趣在線條中獲得豐富的體現(xiàn),形成奔放遒勁而不失古雅樸茂的新面目。對秦漢篆書創(chuàng)造性的繼承和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此為鄧石如代表作品之一。    十五 吳讓之篆書四條屏    吳讓之(17991870),江蘇儀征人,原名延飏,字熙載,更字讓之,號晚學居士,堂號師慎軒。篆書、篆刻

44、取法鄧石如。其篆書以長勢取姿,圓潤通暢,結體工穩(wěn)而又飄逸舒展,得完白篆法,又獨具風格。但其作品中偶有錯字,臨習時應注意。此四條屏為吳讓之代表作之一。    十六 楊沂孫記劉原父語篆書屏    楊沂孫(18121881),江蘇常熟人,字子輿,號詠春,晚自署濠叟。書法尤工篆、隸。其篆書得力于金石與石鼓,又多方取法,熔鑄成自己的面貌。他寫成篇的篆文,一般以小篆為主,但又不拘泥于一體,往往參有金文的寫法,如此幅作品中的“德”、“識”、“有”即如此。此系楊沂孫萬年之作。    十七 趙之謙抱樸子佚文篆書屏    趙之謙(18291884),浙江會稽人,字益甫,號冷君,又字撝叔,號悲庵,別號無悶、憨寮。其篆書早年師法鄧石如,后參以北魏筆意,用筆奇特,不拘一格;字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