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學設計.doc_第1頁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學設計.doc_第2頁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學設計.doc_第3頁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學設計.doc_第4頁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學設計.doc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1)知道漢代儒學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創(chuàng)辦太學等手段,逐步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史實;(2)理解“舉賢良”的用人政策是國家政治、經濟和國防的需要,以及漢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歷史地位;(3)探究儒家思想的產生、發(fā)展過程與封建統(tǒng)治之間的關系以及儒家思想對中國歷史的正反兩個方面的影響。2、過程與方法:(1)用資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2)用閱讀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通過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認識仁政思想對穩(wěn)定社會、發(fā)展經濟有積極作用;(2)通過漢代教育體系的建立認識教育是培養(yǎng)人才的關鍵,重視教育對推動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有重要作用。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漢武帝重視儒學的具體措施。難點:對新儒學思想主張的理解及其對后世的影響。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 形成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時代不同,需要不同,統(tǒng)治者對思想學說的態(tài)度措施也不同。請問:1、適應春秋戰(zhàn)國到秦統(tǒng)治時期:法家“法治”,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焚書坑儒” 2、漢初:道家“無為而治”(原因、措施、結果)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產生到西漢初期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發(fā)展過程?春秋時期,孔子創(chuàng)立;戰(zhàn)國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時候,遭到打擊;西漢初年,逐漸復蘇。講授新課:一、從“無為”到“有為”:1、漢初的“無為而治”:(1)原因:秦末戰(zhàn)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漢初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tǒng)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備課資料1】“無為而治”無為:遵循自然的法則而不妄為;治:治理。自己不妄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后泛指以德化民。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無為”作為一種政治原則,在春秋末期已經出現。使“無為而治”系統(tǒng)化而成為理論的是老子。他們認為統(tǒng)治者的一切作為都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要求統(tǒng)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fā)展?!盁o為而治”的理論根據是“道”,現實依據是變“亂”為“治”;“無為而治”的主要內容是“為無為”和“無為而無不為”,具體措施是“勸統(tǒng)治者少干涉”和“使民眾無知無欲”?!緜湔n資料2】蕭規(guī)曹隨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蕭何死。曹參為漢相國,仍以治齊之術治漢,施政辦事。曹參日夜飲酒,不治事。曹參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極力主張清靜無為不擾民,遵照蕭何制定好的法規(guī)治理國家,使西漢政治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人民生活日漸提高。他死后,百姓們編了一首歌謠稱頌他說:“蕭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齊;曹參接任后,遵守不偏離。施政貴清靜,百姓心歡喜。”史稱“蕭規(guī)曹隨”。(2)表現:與民休養(yǎng)生息(3)措施:減輕田租;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2、漢武帝的“有為而治”:(1)原因:漢朝經濟實力的恢復和增強;社會潛伏著危機:王國問題、土地兼并、匈奴為患等西漢的王國問題解決經過:楚漢戰(zhàn)爭時期,為了對付項羽,劉邦曾經分封了七個異姓王。西漢初年,劉邦將異姓王逐一翦除,卻又錯誤地總結了秦朝迅速滅亡的教訓,分封了九個同姓王,形成了西漢郡縣制與封國制并存的現象。到了漢景帝時期,一度發(fā)生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吳楚七國之亂,叛亂雖然被平定,但是王國依然存在,很不利于中央集權。(2)目的: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tǒng)一的發(fā)展趨勢漢武帝時,國力強盛,需要有一套廣泛的治國方略。于是漢武帝便招納賢良文學之士,親自策問治理國家的綱領性的思想,稱為“賢良對策”。董仲舒便三次回答了漢武帝的策問,并在第三次對策中進一步從理論上論述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1、提出者:董仲舒【備課資料3】董仲舒董仲舒,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出生年代(前179前104)中國漢代思想家,政治家。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下了一道詔令,要各地方長官推舉“賢良方正”的學者到長安獻計獻策。著有春秋繁露。2、特點:把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緜湔n資料4】陰陽五行家“陰陽”的概念,最早見于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于尚書。到戰(zhàn)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消息,五行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陰陽家以陰陽五行為其基本線路,所以稱為“陰陽家”,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家”,先秦學派之一。 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惫湃苏J為,宇宙萬物就是由這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它也是關于宇宙社會屬性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范疇系統(tǒng)。五行的“行”字,有“運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便是變動運轉的觀念,也就是“相生”與“相克”。3、思想主張:(1)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中央集權需要。戰(zhàn)國陰陽五行家鄒衍認為,歷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運行產生的影響。按照鄒衍的學說,每個朝代必須與五德之一相連,因此,這個朝代就應當遵循這五德之一的要求來運轉。董仲舒修改了這個理論,認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運行的順序,而是依循“三統(tǒng)”,即黑統(tǒng)、白統(tǒng)、赤統(tǒng)的順序。他在三代改制質文中說:每個朝代都依循一統(tǒng),每統(tǒng)又各有其為政的系統(tǒng)。按董仲舒的說法,夏朝代表黑統(tǒng),商朝代表白統(tǒng);周朝則是赤統(tǒng)。夏、商、周三朝完成了這一歷史循環(huán)。之后,歷史又開始一次新的循環(huán),新的朝代又應當代表黑統(tǒng)。繼承周朝統(tǒng)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漢朝,而是孔子,他承受天命,創(chuàng)立了黑統(tǒng)??鬃铀芴烀?,不是一種“法統(tǒng)”,而是一種“道統(tǒng)”。董仲舒說:“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保?)提出“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學說加強君權需要董仲舒的哲學基礎是“天人感應”的學說。他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人格神,不僅創(chuàng)造了萬物,也創(chuàng)造了人。因此,他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樣“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人與天是相合的。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繼承了思孟學派和陰陽家鄒衍的學說,而且將它發(fā)展得十分精致。董仲舒認為,天生萬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統(tǒng)的,漢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來進行統(tǒng)治的。各封國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國君。家庭關系上,兒子受命于父親,妻子受命于丈夫,這一層層的統(tǒng)治關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辦的,董仲舒精心構筑的“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為漢皇朝統(tǒng)治者鞏固其中央集權專制制度服務的。他還認為“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地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類相召)。他在應對中還說:“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無所殊,建日月風雨以和之,經陰陽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博愛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設誼立禮以導之?!保?)提出“三綱五?!?,提倡孝道為人處世標準五常: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成為我國古代維護歷代封建皇朝統(tǒng)治的工具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即三綱五常。三綱是社會倫理,五常是個人品德。綱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規(guī)范。人的自然發(fā)展應當依循道德規(guī)范的方向,而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內涵。4、影響:(扭轉局勢 付諸實行)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對于扭轉內外松弛的局勢十分有利,深受漢武帝的賞識。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付諸實行。三、儒學成為正統(tǒng):1、漢武帝尊儒的措施:(1)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漢武帝說:“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極,陳治亂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復之。”(2)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他規(guī)定,地方定期選出孝子、廉吏當中央任官,甚至還擢升平民、儒士為相。這明顯擴大了官員的隊伍,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鞏固了封建統(tǒng)治基礎,成為漢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給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迪。(3)教育方面:興辦太學,儒家經典“五經”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公元前136年,漢武帝正式規(guī)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前124年,又在長安興辦太學,規(guī)定太學生員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這是封建國家利用政權的力量興辦教育、提倡儒學,其必然對整個社會的教育事業(yè)有一定的導向作用。2、西漢的儒學教育狀況:(1)教育為儒家所壟斷:“五經”漢武帝規(guī)定儒家經典為必讀教科書,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詩就是詩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書就是尚書,是我國古代商賈文獻資料匯編;禮就是周禮,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規(guī)范;易就是易經,是我國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學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魯國歷史為主線所編寫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漢武帝還立專事研究、傳播五經的教官“博士”。設置經學博士7人。這是西漢大力弘揚儒學最切實際的舉措。(2)儒學地位大大提高:太學設立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根據董仲舒的建議“定太學以教救國”,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的學習科目設五經,一律由儒家五經博士教授。太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大學,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規(guī)大學。太學是官辦的最高學府。起初,太學有經學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來太學生發(fā)展到3000人。東漢時期更達到三萬余人。可以說,太學不但是中國第一個官辦最高學府,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官方創(chuàng)辦的以傳授知識、研究學問為宗旨的高等學府。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規(guī)矩,使得非貴族家庭子弟也可以憑太學資格入仕。至此,儒學的地位大大提高,與之對應的是,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風云一時的諸子百家學說漸漸沉寂無聞。(3)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tǒng):各郡縣設立學校。漢武帝下令全國郡縣設置學校,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學在民間光大,處于獨尊地位。漢武帝還鼓勵學者從事私家的儒學教育,為弘揚儒學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基礎。3、獨尊儒術的結果:正統(tǒng)思想 文化主流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