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文摘要 作為清代“集大成”者的論語正義,卻一直都沒有專書研究,不能不說 是一個遺憾。本文從整體出發(fā),從細處著手,希望從宏觀上更全面地反映論語 正義的風貌,不論是時代背景、作者生平,還是注疏體例、注疏特點,亦或該 書的理論特色都不想遺漏。本文討論了劉寶楠論語正義的著書緣起、成書背 景以及注疏體例,重點論述了劉寶楠的注疏方法,也對論語正義中的一些特 色訓詁進行了梳理,還通過和鄭注、朱熹論語集注的比較側面突出了論 語正義的特點。 劉寶楠的注疏方法可以概括為:詳考名實、甄采眾說、匡正謬誤和并存異說。 這是他收集、辨別、應用材料的功夫,在清人中也很有代表性。而他書中的特色 訓詁包括了:引申、對文散文、注重聲訓和“某與某同”。其中,“某與某同”是 論語正義中常用到的一個訓詁術語。它是一種形、音、義一體的注釋方式。 “某與某同”在正義中的運用可謂形式多樣,內(nèi)涵廣闊。劉寶楠用他來別異 體字、明古今字、探同源字、破通假字、存音同音近字。筆者對這一部分進行了 重點梳理,用大量、詳實的例子說明劉寶楠此書博采眾長、薈萃眾說的特色。 另外,本文還通過正義和鄭玄論語注、朱熹論語集注的注點、 注釋角度、背景成因的差異研究,從另一個側面深化了論語正義的特色。說 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對經(jīng)典的“展現(xiàn)”總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并都會對被 展現(xiàn)的對象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超越。 i 關鍵詞】:劉寶楠論語正義注疏方法特色訓詁差異研究 i 圖書分類號】:h 1 4 a b s t r a c t b cr e g a r d e da s a “s u m m a r y t ot h ec o n f u c i a na n a l e c t si nq i n gd y n a s t y , l i u b a o n a n s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t h ec o n f u c i a na n a l e c t s d o e sn o th a v eas p e c i a l l y r e s e a r c h ,w h i c hi sar e g r e tw i t h o u td o u b t t m st h e s i sa i m st or e f l e c t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l i u sm o n o g r a p h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s c i e n c eb a c k g r o u n do fq i n gd y n a s t y , t i l e a u t h o r sb i o g r a p h y , t h ee x p l a n a t o r yn o t e sa n de o l a r l e n t a r i e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sw e l l t h et h e s i sp a y sm o r ea r e n t i o nt ol i ub a o n a n se x p l a n a t o r ya o t e sa n dc o m m e n t a r i e s s t y l e b e s i d e s i ta l s oh i g h l i g h t sl i u se x p l a n a t o r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b yc o m p a r i n gl i u b a r m a n s ,z h e n gx d a n sa n dz h ux i s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 b yr e a d i n gt h eo r i g i h a l i i t e r a t u r e t h i st h e s i ss u m m a r i z e dl i ub a o n a n s e x p l a n a t o r ym e t h o d si n t of o u rc h a p t e r s :t e x t u a l l ye x p l a i n st h ep r o p e rn o h ni nd e t a i l ; a b u n d a n t l yp i c k st h es t r o n gp o i n t sf r o mo t h e r s ;c a r e f u l l yc o r r e c t sd i f i e r e n te d i t i o n s e r r o r sw i t hp a t i e n c e ;n i c e l yp r e s e r v e sd i f i e r e n tv i e w p o i m s h i sw a yo fe x p l a n a t o r y c a l lb ea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 t h es c h o l a r s 抽q i n gd y n a s t ) : l i ub a o n a n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e x p l a n a t i o n so fw o r d sm a n i f e s t si ns e v e r n lp a r t s a m o n g t h o s e t h em e a n i n go f t h ew o r di st h es a l n e t h e s e ”i n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t h e c o n f u c i a na n a l e c t s e x p l a n a t i o ni sav e r ys p e c i a ln i l e i t s am e t h o do fn o t e s c o n c e r n i n gs p e l l i n g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a n dm e a n i n g i tn o to n l yh a sj t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f o r m o fa p p l i c a t i o nb u ta l s oc o v e r sas i d e r a n g eo fc o n t e n t v a r i a n tf o i t f l so f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 ,i n t e r c h a n g e a b l ec h a r a c t e r s ,a l l c i a n ta n dm o d e mc h a r a c t e r s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so f t h es a m es o u r c e t 1 1 i st h e s i sa l s od o e sal o to f r e s e a r c ha b o u tt h i s i k e yw o r d s l :l i ub a o n a n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t h ec o n f u c i a na n a l e c t s , e x p l a n a t o r yn o t e sa n dc o m m e n t a r i e sm e t h o d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e x p l a n a t i o n so f w o r d si na n c i e n tb o o k s , 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o f d i f f e r e n c e 【l a b e lc o d e :h 14 前言 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石。不少哲學、 儒學、文學、語言學的問題,都能從這部諸子散文中找到源頭。歷代學者對它的 考證、注疏有如汗牛充棟,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劉寶楠的論語正義運用了科學 歸納的方法,重實證,輕臆測,充分地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尤其對清人的注 解考證,更是博采眾長,詳加采錄,成就超過前人。 論語正義用了些什么訓詁方法? 它的注疏體例是什么? 體現(xiàn)了怎樣的注 疏特色? 劉寶楠有著怎樣的學術積累和人生經(jīng)歷? 他和他的論語正義又是如 何打上清代治學烙印的? 對于這些問題,雖然從前也有學者做過單一地探討,但 是系統(tǒng)的、全面的專書研究,卻問滓者甚少。 本文從文本出發(fā),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試圖通過詳實的語料分析來填補這一 空白。希望能豐富對論語正義的研究,也能為更好地理解論語、了解清 代學者思想和治學方法以及傳承和發(fā)揚中華文化,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第一章論語學與論語正義 第一節(jié)論語學的古今流變 論語學是研究論語的專門學問,作為一個學術術語,論語學始 見于2 0 世紀2 0 年代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十三章。其文曰:“論語 學在漢有齊、魯、古三家,自張禹和齊于魯,鄭康成復合齊、 魯于古,師法不可復辨?!?1 】論語學在中國古代共經(jīng)歷了五個時期,第 一個時期是形成期,即戰(zhàn)國秦漢時期。期間,孔子及弟子的話語被收集起來,經(jīng) 過選擇、分類、??薄⒓庸?、整理,最后裁定而成論語、孝經(jīng)、禮記等 文獻。這些文獻為孔氏家族世代相傳,并通過不同方式程度不同地流傳到各地。 “由于其始書之也,倉卒無其字,或以音類比方假借為之”,加之“受之者非一 邦之入,人用其鄉(xiāng),同音異字,同字異音,于茲生矣”【2 】,于是出現(xiàn)了不同的 文本。這些不同的文本又形成了各自的傳授系統(tǒng)。在這個時期,論語一書的 整理與定型及對論語的注解幾乎同步進行,論語學作為一門學問誕生。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張侯論的問世,以及漢末鄭玄以張侯論為底本,參 照古論、齊論撰成的論語注。 第二個時期是發(fā)展期,大體處于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注解論語的專著 大增,出現(xiàn)了兩本對后世論語研究有重大影響的專著:論語集解和論 語義疏,這兩本書也代表了當時的兩種新的注解體例。兩漢時期人們對論語 的疏解體例主要以“說”、“注”為主。及至魏晉時期,人們對論語的疏解體 例發(fā)生了變化,主要以“集解”為主,如何晏集解論語十卷、崔豹論語集 義八卷、孫綽集解論語十卷、江熙集解論語十卷等。唐明貴在試論 中國古代的( 論語) 學中總結這種體例的特點為:征引舊說,擇善而從,間下 己說。f 3 】而到了南北朝時期,學人們對論語的疏解體例又前進了一步,主 要以“義疏”為主,如褚仲都論語義疏十卷、皇侃論語義疏十卷、劉炫 論語述義十卷、徐孝克論語講疏文句義五卷、張沖論語義疏二卷等。 唐明貴總結該體例特點為:會通經(jīng)典義理,加以闡釋發(fā)揮;廣搜群書補充1 日注, 窮明原委;逐字逐句講解古書,根據(jù)一家之注,從不違反,即“疏不破注”?!? 】 第三個時期是衰落期,大體相當于隋唐時期。這一時期注解論語的專著 數(shù)量銳減。 第四個時期是復盛期,大體相當于宋元明時期。這一時期注解論語的專 著數(shù)量激增,產(chǎn)生了論語學史上兩部有重要影響的著作論語注疏和論 語集注,注解方式也趨向義理化。論語學由此而進入宋學( 理學) 時期。 第五個時期是總結期,大體相當于清朝。產(chǎn)生了不少以輯佚、考異、辨?zhèn)巍?注釋為主的論語研究的新成果。有清一代特別是清中前期,由于實學的興起 和文字獄的興盛,考據(jù)學大興,重考證成為清代論語學的重要特點。由此產(chǎn) 生了不少以輯佚、考異、辨?zhèn)?、注釋為主的論語研究的新成果,其中輯佚之 作以論語鄭氏注的輯本最多。這些古本、古注以漢魏六朝為主,為后人研究 那段論語學史乃至經(jīng)學史提供了方便。另外,有關論語的??笨籍愔?也不斷出現(xiàn)。如翟顥的四書考異( 其中論語考異二十卷) 、馮登府的論 語異文考證、阮元的論語??庇洝⑷~德輝的日本天文本論語??庇浀?。 這些校勘考異之作,多為作者多年研究之結晶,創(chuàng)獲頗多。 在這些研究成果中,劉寶楠論語正義的面世,可以看作論語學總結期的 代表作。劉寶楠拋棄漢學宋學的門戶之見,集前人及清代各派整理研究成果之大 成,撰成論語正義。該書訓詁、考據(jù)、???、義理并重,網(wǎng)羅眾家,引證博 贍,尤其吸收了許多清人的學術成果,堪稱論語新注之翹楚。 第二節(jié)論語正義研究綜述 清代的學術成果,以考據(jù)學著稱于世,而乾隆、嘉慶時期為其最高峰,后人 的研究,往往將當時學界區(qū)分成以惠棟、戴震為首的吳、皖兩派。其實乾嘉時期 的揚州地區(qū),亦有一批杰出的學者,承襲兩派的學風,再加上本身創(chuàng)新的治學取 向和態(tài)度,衍成鼎足而立的另一重要支派一揚州學派。 清代揚州府治領二州( 高郵、泰州) 、六縣( 江都、甘泉、儀征、興化、寶 應、東臺) ,有清兩百六十八年間,由于當?shù)亟?jīng)濟的繁榮,文化事業(yè)也跟著發(fā)達, 造就不少的博學碩儒。尤其乾嘉以來,汪中、王念孫、劉臺拱、朱彬、江藩、焦 循、阮元、王引之、黃承吉、劉文淇、劉寶楠等大學者,相繼而出,各自均有優(yōu) 秀的表現(xiàn),使得揚州學派增添了無比的光輝。 然而后人對于乾嘉學術的研究,焦點似乎多集中于吳、皖兩派,對于揚州學 派的關注,顯得頗有不如的態(tài)勢。然而揚州學術畢竟有其不容忽視、抹煞的成就 與貢獻,所以近來也漸漸吸引學者的注意,紛紛投入研究的行列,讓揚州學派的 真正成果,得以昌明于世。但研究的重點,更多的還集中在焦循、阮元和王氏父 子。對劉寶楠論語正義的研究,仍然甚少,一直都沒有專書研究。大致上, 大陸學者的相關研究,出自小學的研究成果占了絕大部分,雖然其中也有論及劉 寶楠的地方,但大多數(shù)是附帶的。真正有意識,專門研究劉寶楠及其論語正義 的著作,并不多見。 在這些論著中,有張舜徽先生的清代揚州學記,這是他系統(tǒng)論述揚州學 派的代表性著作,也是他關于清代學術史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此書以介紹清代 揚州樸學家為主要內(nèi)容,旨在闡述他們在學術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和治學方法。 張舜徽先生抽舉了幾位重要的中心人物為主題,如王懋茲、王念孫、汪中、焦循、 阮元、劉文淇和劉師培( 雖為近人,但因與清代揚州學派樸學家關聯(lián)較為密切, 故列入) ,次要者附見。在此書中,張舜徽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如說明揚州 學者治學的特點,“首先在于能創(chuàng),像焦循的研究易經(jīng),黃承吉的研究文 字,都是前無古人,自創(chuàng)新例。其次在于能通,像王念孫的研究訓詁,阮元 的研究名物制度,汪中的辨明學術源流,都是融匯貫通,確能說明問題?!薄? 】 歸納揚州學派的學風為:采取“求同存異”的態(tài)度;運用變化、發(fā)展的觀點分析 事物;推廣了求知的領域;突破了傳注的重圍;不事聲氣標榜和肯承認自己的短 處。而劉寶楠,因其學術受到王懋弦的影響,所以張舜徽先生將其作為王懋弦鄉(xiāng) 里后學的繼起,和劉臺拱、朱彬、劉寶樹、劉恭冕、成蓉鏡、劉岳云并列一節(jié)。 另外,研究劉寶楠的大陸學者,有楊向奎讀劉寶楠的論語正義、田漢云 劉寶楠與論語正義兩篇。進入8 0 年代以后,趙航的揚州學派新論對揚 州學派做了進一步的探討。書中考究了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汪中、 焦循、阮元、劉文淇、劉毓崧、劉壽曾、劉寶楠、劉恭冕、黃承吉、任大椿、朱 彬、江藩等人的生平與學術,書末附有揚州學派主要成員學術系年要覽。雖 然全面,但關于劉寶楠的論述畢竟只限于章節(jié)。而關于他的其他著作,有趙葦航 劉寶楠寶應圖經(jīng)的歷史地理學價值,針對寶應圖經(jīng)一書的歷史地理學價 值,做一初步的分析。另有高流水點校的論語正義。關于劉恭冕的研究,有 田漢云劉恭冕的論語何注研究。 近年來,我國臺灣學者楊菁、陳鴻森研究劉寶楠論語正義取得了顯著的 學術成果。楊菁著有劉寶楠( 論語正義) 的注疏方法及其特色和劉寶楠( 論 語正義) 研究二文。陳鴻森著有劉氏( 論語正義) 參正。他們的成績主要 表現(xiàn)在: 首先,對劉寶楠的學術積累、著書成因、相約分疏各經(jīng)人員、劉恭冕之續(xù)撰 及論語正義的發(fā)行年代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有:歸納了劉寶 楠學術積累的三個方面。即家學淵源,叔父的熏陶和朋友間的相互勉勵。考 訂出論語正義的梓行年代,即于同治四年秋寫定,同治五年春攥后敘,但并 未隨即付印,仍將續(xù)為搜討、增補校訂,至光緒初年才正式付印。劉恭冕續(xù)攥 的篇幅問題。即論語正義1 7 卷以下,及前1 7 卷中為政、八佾、里仁、 雍也、公冶長、先進、顏淵章中i o 處引用俞樾論語平議的義疏, 和1 0 處引用戴望論語注的l o 處義疏為劉恭冕所續(xù)撰。 其二,歸納了劉寶楠論語正義的注疏體例,認為其注疏方法主要是廣征 博采、兼收并蓄、注重考據(jù)、輔以義理、尊重歷史和關注現(xiàn)實。 不論如何,這樣部好書,問津者甚少,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本文擬從訓 詁學的角度,明確它的注疏體例,歸納劉寶楠的治學方法,選取一些正義中 有特色的注疏方法進行重點梳理,并通過與其它注本的差異對比來豐富對論語 正義的研究。 第三節(jié)劉寶楠的學術積累和著書緣起 研究古代文獻,考察其成書過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理清這一問題,有 助于對其他問題的解決,也有助于我們正確評價劉寶楠及論語正義的價值。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二儒林二: “劉寶楠,字楚楨,寶應人。父履恂,字迪九,乾隆五十一年舉人,國子監(jiān) 典簿,著有秋槎札記。寶楠生五歲而孤,母氏喬教育以成。始寶楠從父臺拱 漢學精深,寶楠請業(yè)于臺拱,以學行聞鄉(xiāng)里。為諸生時,與儀征劉文淇齊名,人 稱揚州二劉。道光二十年成進士,授直隸文安縣知縣。文安地稱洼下,堤堰不修, 遇伏,秋水盛漲,輒為民害。寶楠周履堤防,詢知疾苦,爰檢舊冊,依例督旗屯 及民同修,而旗屯恒怙勢相觀望,寶楠執(zhí)法不阿,功遂濟。再補元氏,會歲早, 縣西北境蝗,袤延二十馀里。寶楠禱東郊蠟祠,蝗爭投坑井,或抱禾死,歲則大 熟。咸豐元年,調(diào)三河,值東省兵過境。故事,兵車皆出里下。寶楠謂兵多差重, 非民所堪,雇車應差,給以民價,民得不擾。寶楠在官十六年,衣冠樸素如諸生 時。勤于聽訟,官文安日,審結積案千四百馀事,雞初鳴,坐堂皇,兩造具備, 當時研鞫。事無鉅細,均如其意結案,悖者照例治罪。凡涉親故族屬訟者,諭以 睦,概令解釋。訟獄既簡,吏多去籍歸耕,遠近翕然,著循良稱。咸豐五年, 卒,年六十五。 寶楠于經(jīng),初治毛氏詩、鄭氏禮,后與劉文淇及江都梅植之、涇包慎 言、丹徒柳興恩、旬容陳立約各治一經(jīng)。寶楠發(fā)策得論語,病皇、邢疏 蕪陋,乃搜輯漢儒舊說,益以宋人長義,及近世諸家,仿焦循孟子正義例, 先為長編,次乃薈萃而折衷之,著論語正義二十四卷。因官事繁,未卒業(yè), 命子恭冕續(xù)成之。他著有釋谷四卷,于豆、麥、麻三種多補正程氏九谷考之 說,漢石例六卷,于碑志體例考證詳博;寶應圖經(jīng)六卷,勝朝殉揚錄 三卷,文安堤工錄六卷?!眆 6 】( 參見論語正義附錄)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劉寶楠之治論語,是有家學背景的。其父履恂, 是“乾隆五十一年舉人,國子監(jiān)典簿”,父親死時劉寶楠才五歲,由母親喬氏親 授經(jīng)書,而又“少受經(jīng)于從叔端臨公,研精群籍,繼而受館郡城,多識方聞綴學 之士”。他的叔父劉臺拱也是乾嘉時期有名的經(jīng)學家,段玉裁稱其“于天文、 律呂、六書、九數(shù)、聲韻之學,莫不該洽?!薄? 】劉臺拱,字端臨、江嶺、子階。 篤志程朱之學,諸經(jīng)中三禮尤精研之。他解經(jīng)專主訓詁,著有論語駢枝、 漢學拾遺、經(jīng)學小記、國語補校、茍子補注等書。論語正義從某 種意義上說,就是劉臺拱論語駢枝的延續(xù)。劉寶楠自小受他的熏陶,奠定了 深厚的學行基礎。這成為他注疏論語的先決條件。 追溯劉寶楠的平生交游,他本身是“多識方聞綴學之士”,為諸生時,又與 儀征劉文淇齊名,人稱揚州二劉。他和武進李兆洛,寶山毛岳生,晉江陳慶鏞, 江都梅植之,涇包慎言,江都汪喜孫,儀征黃盛修、劉文淇,丹徒柳興恩,同里 陸聯(lián)桂、朱士端、喬階、喬守敬,皆一時負人望。其時揚州府交通發(fā)達,商業(yè)繁 榮,文化昌盛,有名的學者常來講學。朋友間也常相互討論切磋,學術研究風氣 非常濃厚。( 參見楊菁劉寶楠( 論語正義) 的注疏方法及其特色) 【8 】朋友問 的相互勉勵與學術的切磋,使劉寶楠能夠最大地吸收當時清人的注疏成果。這也 是他能注疏論語的重要條件。 既有深厚的文字訓詁基礎,又承繼劉臺拱的家學淵源,還有朋友的勉勵切磋, 這三者都可以看作是劉寶楠著論語正義的基礎。另外,其子劉恭冕續(xù)撰正 義,也是和家學淵源必不可分的。清史稿說其“光緒五年舉人。守家學,通 經(jīng)訓”,“敦品飭行,崇尚樸學”。9 v t j 恭冕著有論語正義補、何休論語注訓 述和廣經(jīng)室文鈔。 關于劉寶楠撰著論語正義的意圖,劉恭冕論語正義后敘已有明確交 待: “漢人注者,惟康成最善言理,又其就魯論,兼考齊、古而為之 注,知其所擇善矣。魏人集解,于鄭注多所刪佚;而偽孔、王肅之說, 反籍以存,此其失也。粱皇侃依集解為疏,所載魏、晉諸儒講義,多涉清玄, 于宮室、衣服諸禮闕而不言。宋邢咼又本皇氏,別為之疏,依文衍義,益無足取。 我朝崇尚實學,經(jīng)術昌明,諸家說論語者彬彬可觀,而于疏義之作,尚未遑 也。 先君子少受學于從叔端臨公,研精群籍。繼而授館郡城,多識方聞綴學之士。 時于毛詩、鄭氏禮注皆思有所述錄。及道光戌子,先君子應省試,與儀 征劉先生文淇、江都梅先生植之、涇包先生慎言、丹徒柳先生興恩、句容陳丈立 始為約,各治一經(jīng),加以疏證。先君子發(fā)策得論語,自是摒棄他務,專精致 思,依焦氏作孟子正義之法,先為長編,得數(shù)十巨冊,次乃薈萃而折衷之, 不為專己之學,亦不欲分漢、宋門戶之見,凡以發(fā)揮圣道,證明典禮,期于實事 求是而已。”【1 0 】 在此基礎之上,臺灣學者張清泉歸納為遠因和近因?!斑h因有三,一謂論 語之編纂成書,非全然孔子后,弟子始共撰述,乃曾子、子思、孟子、茍子皆 曾著書,共同發(fā)明先圣之道,而后代注家未能及之。二于漢人注中,特推崇鄭康 成最善言理,然何晏集解于鄭注多所刪佚,而偽孔、王肅之說反籍以存, 皇侃又依之為疏而多涉清玄,略于名物訓詁;邢疏更依文衍義,未足取矣。三以 本朝注家皆彬彬可觀,然于疏義之作卻尚未遑。”【1 1 】。近因即朋友“相約分疏 各經(jīng)”。 第四節(jié)論語正義的注疏體例 注疏體例,應指全書的結構框架,也是作者行文的思路和脈絡。劉寶楠的論 語正義被近現(xiàn)代的學者推為注疏論語的集大成之作,安排材料,解經(jīng),疏 注,體例嚴明。縱觀全書,論語正義的注疏體例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經(jīng)文之下加注。例如: 學而第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條:【注】包曰。同門曰朋。 憲問第十四“子日。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條:【注】本為上,末 為下。 書中所采用的注文,主要是從邢疏本。而邢 爵的論語注疏,又多出 自何晏的論語集解。何晏是三國時的玄學大家,他的論語集解匯聚了東 漢以前人對論語的研究成果,其中征引的文獻十之八九現(xiàn)在己不存。何晏之 后,皇侃的論語義疏成了宋以前最流行的論語注本。而到了宋代,邢疏 在皇疏的基礎上成書,又有了新的發(fā)明,這才取代了皇疏的地位,成為 “十三經(jīng)”的標準注疏本。所以,乾隆后期的劉寶楠,依據(jù)邢咼的本子成書,是 理所當然的事。而為了保存魏晉時期的古義,集解又是不能被跳過的重要參 考書。正如論語正義卷首的凡例中所說:“經(jīng)文注文從邢疏。至注文 訛錯處,多從皇本及后人校改。其皇本所載注文,視邢本甚繁,非關典要, 悉從略焉。注用集解者,所以存魏、晉人著錄之舊,而鄭君遺注,悉 載疏內(nèi)?!? 2 1 注之后為劉寶楠的義疏,即以為“正義日”開頭的部分。例如: 學而第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條:正義日:宋氏翔鳳 樸學齋札記:“史記世家:“定公五年,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于正 道,故孔予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 不受業(yè)焉?!钡茏又磷赃h方,即“有朋自遠方來也”?!芭蟆奔粗傅茏印?孟子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樂,亦此意。 憲問第十四“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條:正義日:達,通也。論 語比考識:“君子上達,與天合符?!毖跃拥履芘c天合也。 這一部分是論語正義中的精華部分,通過對字義、句義、段義的解釋來 逐步展開。所征引的大量文獻,根據(jù)目的的不同,在安排上也有其內(nèi)在的條理。 如果是各文本敘述同一事件,而存語句差異的。劉寶楠就會將這些詞句相互比照、 相互印證。這樣的文本,首推史記,其次是左傳、白虎通和呂氏春 秋。如果是對字義詞義進行辨析的,則首推說文、爾雅和廣雅。如果 是要研究段義,劉寶楠則引清人注疏較多,如劉臺拱的論語駢枝、劉寶樹的 經(jīng)義略說、包慎言的論語溫故錄、焦循的論語補疏、宋翔風的論語 發(fā)微、戴望的論語注、毛奇齡的論語稽求篇和四書言等。總的來 說,“正義日”是劉寶楠對論語的解讀。而在解讀的過程中,劉寶楠依次考 訂字義、旬義和段義,又引各書說法之相近或相左者,如果對引文有意見,他自 己還會加上案語去說明或評價。例如: 八佾第三“管仲之器小哉! ”條:正義日:史記管晏列傳: “管仲夷吾者,素混上人也?!弊箝h元年疏:“管氏,仲字,謚敬, 名夷吾。”史記太史公日;“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 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而稱霸者哉? ”新序雜事篇: “桓公用管仲則小也。故至于霸而不能以王。故孔子日:小哉! 管仲之 器。蓋善其遇桓公,惜其不能與王也?!卑福喊耘c伯同。王、伯之分, 天子諸侯之異稱也。王季、文王,當殷世為西伯,伯豈不美之名哉! 特 桓公伯道未純,故世當多羞稱之。 先進第十一“子路使子羔為費宰”條:正義日:史記弟子傳 作“使子羔為費邱宰”。論衡亦增篇亦作“邱宰”。戴氏望說:“史 記費字,后人所增。張守節(jié)正義引括地志,釋邱在鄆 城宿縣,未言費所在。知所見本無費字。漢地理志東平國無鹽縣 有邱鄉(xiāng),今山東平州東境也。子路以墮邱后,不可無良宰,故欲任予羔 治之?!卑复髡f頗近理。然論語集解亦不釋“邱”,則包、周、馬、 鄭諸家所據(jù)本皆作“費”,豈當時已文誤,莫之能正耶。所當闕疑,各就 文解之也。 里仁第四“朝聞道,夕死可矣”條:正義日:爾雅釋詁:“朝, 早也?!闭f文:“朝,旦也。夕,莫也。從月半見?!背ρ詴r至近,不 蹌一日也。“聞道”者,古先圣王君子之道,已得聞知之也。聞道而不遽 死,則循習諷誦,將為德行之助。 “正義日”之后,一般先用。引出要注釋的章句或段落,再加。表明是對 注文所進行的注疏。這個部分劉寶楠也是旁征博引,并加案代表他自己的觀點。 例如: 學而第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條:o 注:“同門日 朋?!眔 正義日:文選古詩十九首注引鄭注此文,與包同。 “同門者”,謂同處一師門也。禮學記云:“古之教者,家有塾。”注: “古者仕為而已者,歸教于閭里,朝夕坐于門,門側之堂謂之塾?!笨资瑁?“周禮,百里之內(nèi),二十五家為間,同共一巷,巷首有門,門邊有塾?!?當夫子時,學校已廢,仕焉而已者多不任為師,夫子乃始設教于魯,以 師道自任,開門授課。洙、灑之間,必別有講肄之所,而非為舊時家塾 也。 里仁第四“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條:0 注:“惟仁者能審 人之所好惡。”o 正義日:焦氏循補疏:“仁者好人之所好,惡人之所 惡,故焉能好能惡。必先審人之所好所惡,而后人之所好好之,人之所 惡惡之,斯為能好能惡也。”案注說頗曲。故依焦說通之。 憲問第十四“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條:0 注:“本為上,末 為下?!眔 正義日:皇疏:“上達者,達于仁義也。下達謂達于財利, 所以與君子反也?!卑付Y大學云:“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劉寶楠全書2 4 卷,基本都是依這個體例來寫作的。這樣的脈絡既最大限度 地保持了古義,又能使人對前輩先人精妙的見解一目了然。他的分析和解釋大大 幫助了我們對前人注疏的理解,盡管他逐字逐句地解說有時顯得太過繁瑣。 第二章論語正義的注疏方法 關于劉寶楠論語正義的注疏方法,張清泉概括為“遍釋字義、詳釋名物、 辨明禮儀、考異文”四點。 1 3 楊菁則概括為“吸收歷代注疏成果:考訂文字、 音讀;裁斷前人注疏之誤;舉百家之書以證經(jīng)義;實事求是、不專主一家;兼采 宋人之長義;重禮制名物之考證;吸收當代人的思想” 1 4 兩家說法都有各自的 道理。劉寶楠作論語正義時,先廣為搜羅資料,仿照焦循孟子正義,為 “長編”數(shù)十巨冊,再加以折衷薈萃。在這折衷薈萃的過程中,即可看出他的取 舍態(tài)度?!叭绾髷⑺裕粸閷<褐畬W,不分漢宋之門戶,期于發(fā)揮圣道、 發(fā)明典禮、實事求是。” 1 5 此外,又不盲從附和,既能發(fā)揮前人注疏之長,又 能駁斥前人注疏之不當。若已有疑義,或義有兩存焉,則劉寶楠亦能二義并存。 正因有這這樣的實事求是的治學態(tài)度和注疏方法,劉氏論語正義才成為一部 博采眾長的“集大成”之作。張舜徽先生認為“這部書考證詳盡,遠遠超過邢爵 的舊疏,成為清代經(jīng)學著作中的出色作品?!?1 6 以下僅就其注疏方法分四點論 之。 第一節(jié)詳考名實 訓詁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對古代典章制度的考訂。由于時代變遷、社會發(fā) 展,對古人來說一目了然的概念,對今人卻是模糊遙遠的名詞?;蛎鼣?shù)物, 或數(shù)名而指一物,其中概念混淆、張冠李戴之例數(shù)不勝數(shù)。至于法律制度、風俗 禮節(jié)、度量單位,更是需要仔細地考訂。在這方面,論語正義博采眾家之長。 劉寶楠承襲清乾嘉學派的考據(jù)精神,故而對名物的考據(jù)特別著力。這也是劉氏鑒 于皇、邢等疏之不足,而發(fā)憤著述的目的之一。 正義對名物的解釋非常詳備,內(nèi)容涉及天文、地理、歷法、禮儀、文藝、 軍事等諸多方面,既是對前人注疏分析地歸納,又是對諸說有挑選地總結,真正 做到了融會貫通,為類似注疏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其中,一名包數(shù)物的例子可參見八佾第三中“子日:君子無所爭。必 也射乎。”條正義。關于“射”,劉寶楠先引說文、次引禮經(jīng),詳考春秋 時期的四種射禮大射、賓射、燕射和鄉(xiāng)射,并明確指出“論語此文指大 射”??颊撜Z全書“射”字凡五,其義有三:述而“弋不射宿”、憲問 “羿善射”是指開弓放箭,是其本義;子罕“吾何執(zhí)? 執(zhí)御乎? 執(zhí)射乎? 吾執(zhí) 御矣?!笔侵腹谱骱褪褂玫挠柧?;而八佾中“射不主皮”和“必也射乎” 都是指大射這種禮儀。劉寶楠在正義中對這幾種義項都有疏解,而猶以“必 也射乎”條最為詳備。根據(jù)鄭玄的注解,大射就是“諸侯將有祭祀之事,與其群 臣射以觀其禮。數(shù)中者,得以與祭。不得數(shù)中者,不得與以祭?!?。朱熹認為,此 章的意思是君子索來恭遜,不與人爭,“睢于射而后有爭”。但是即使爭也是君 子之爭,不是小人之爭。劉寶楠對這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把“爭”和“賢” 聯(lián)系起來。他引射義說“故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nèi)志正,外體直,然后 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又引孔子的話“射 者,何以射? 何以聽? 循聲而發(fā),發(fā)而不失正鵠者,其惟賢者乎? ”因此,君 子必求射中,求射中就是一種“爭”,其實是在爭做賢者。劉寶楠的解釋,無疑 是符合論語原義的。 數(shù)名指一物的典型例子,可見為政第二中“子日:為政以德,譬如北辰。” 條正義。在這里,劉寶楠梳理了歷代各書對“北辰”的考釋,他引用了楚辭天 問、爾雅釋天、周髀算經(jīng)、呂氏春秋以及鄭玄、李巡、郭璞等人的說 法,證明了對于“北辰”,古代還有北極、天心、天極、天樞、北極樞等多種叫 法,“俱一體而異名也”。但是這種看法又分為兩派,一派認為,北極就是北極星, 是星名,又可以叫作北辰、天樞等等,例如繁露奉本篇、何休公羊傳注、 漢書天文志等;另一派以周官考工記和陳懋齡為代表,認為北極、 北辰不是星名,極星、句陳才是星名。劉寶楠認為,“陳說甚是”,因為“古人指 星所在處,為天所在處。其實北辰,是無星處。又云,凡天之無星處日辰。天有 十二辰,自子畢亥,為日月所聚會之次舍。如十一月冬至,日月畢會于丑,必有 所當之星宿。漢初不知歲差,以牽牛為冬至常星。若以歲差之理言之,今時在箕 一處,冬至子中,未嘗板定星度。北辰,如何確定極星但以之為標準耳?!钡厍?自轉,在北半球的人看來,天上的星辰好像都圍繞著天球上的某一點在旋轉,這 一點就是天北極。在上古時代,由于觀測條件的限制,人們認為天北極與某顆星 重合,并將這顆星稱為“北辰”?,F(xiàn)在當然知道這個認識是不正確的。雖然孔子 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意思大概是說用德行來治理國政,如同北極星處在 自己的位置上而眾多的星辰來拱衛(wèi)它一般。但劉寶楠能夠略本諸義,肯定北辰是 天北極,但并不是北極星。這種看法是十分難得而且科學的。 這樣的例子,還有泰伯第八中“致美乎黻冕”條正義。“巾”、“芾”、 “紱”、“紼”、“鞍”、“黻”都是蔽膝的意思,是古時祭祀時用的,用熟牛 皮制成。正義引宋翔風論語發(fā)微云:“說文:巾,輯也,上古衣蔽前 而己,巾以象之。蔽膝之幣,當以巾為本字,蓋古文如此。篆文改為 戟,經(jīng)典又假黻為之,又假為芾,又假為紼。”劉寶楠按:“宋說是也。列子楊 朱篇:禹卑宮室,美紱冕。紱與鞍當是一字。”劉寶楠還詳述了從上 古蔽前之衣到“舜做裁以尊祭服”的進程以及其長寬形制,使讀者對古代文獻中 同物異名的蔽膝有了更深入清晰的了解。 另外,正義中最多的就是對那些我們常見的概念,引經(jīng)據(jù)典,極其認真、 仔細地進行考證。例如,學而第一中“子日:道千乘之國”條正義。關于“千 乘之國”究竟是多大的國家,論語集解保留了馬融和包咸的解釋,認為“融 依周禮,包依王制孟子。義疑,故兩存焉?!彼麄兊姆制缭谟?,馬融依照司馬 法,認為千乘之國是方3 1 6 里多的大國,一定得是“公侯之封”,方圓百井才能 動員一乘戰(zhàn)車;而包咸認為千乘之國就是方圓百里的國家,方圓十井就能動員一 乘戰(zhàn)車。劉寶楠從兩個方面論證了“包氏之說無疑”。首先,他先后引用史記、 公羊傳、論語皇疏、論語邢疏和孟子中的語料相互參照,指出 在春秋時期的丈量系統(tǒng)中,百步為一畝,百畝為一夫,三夫為一屋,三屋為一井, 十井為一通,十通為一成,方十里也為一成。并解釋了“夫”、“屋”、“井”、“通”、 “成”這些單位名稱的命名由來。而近人金氏鶚求古錄“說此最明最詳,故 備錄之”。其說認為,孟子言天子千里,大國百里,次國七十里,小國五十里。 又言萬乘之國,千乘之家;千乘之國,百乘之家。子產(chǎn)也說“天子一圻,列國一 同”,圻方千里,同方百里,亦如孟子之說。用開方來計算的話,方圓一里為一 井,那百里之國,就有一萬井,可以動員千乘的戰(zhàn)車,也就是十井出一乘。馬融 的說法與孟子不合,而包咸的說法與孟子合,并且,“案司馬法一書,未必 真周公之制。所言與孟子、子產(chǎn)皆不合。信司馬法,何如信孟子耶? ”所以 包咸的解釋更可靠。其次,劉寶楠認為,百里之國,并不是以疆域而言的,而是 以田稅而言的?!懊献友灶C祿,正是言田。其日地方百里者,地與田通稱。百里 以田言,則山川林麓以及涂巷園囿等,固已除去矣?!肮手髧倮铮浞饨?不止此”,“然則百里之國,不謂封疆,其里亦非廣長之里矣。孟子言夫百畝, 而周禮有不易百畝一易二百畝再易三百畝之說。蓋孟子言其略,周禮則 詳言之也?!彼裕献铀f的“一夫百畝”,“大國百里”都是以不能買賣的、 授予鄉(xiāng)民的井田來計算,而不是以整個國家的疆域來計算的。從這個角度來說, 十井即日一百戶人家,供應一乘戰(zhàn)車以及防御所用的裝備和士兵,是能夠辦到的。 由這兩個方面來看,劉寶楠指出“夫如是,百里之國,豈不足于千乘哉? 包氏之 說,可無疑矣”。他征引了大量的先秦古籍和前人的考證,證明了包咸的說法較 為可靠,從而解決了何晏遺留下來的疑難問題。 再如,八佾第三中“八佾舞于庭”條正義。舞,說文中作礙器”,兩 足相背,象舞者站立的樣子。今隸變作“舞”。舊時把舞分為文舞和武舞。文舞 用羽籬,所以又叫作羽舞或篙五;武舞用干戚,所以又叫作干舞或萬舞。劉寶楠 認為,周朝以武功得天下,所以“武先于文”。接著他用春秋和左傳中 的兩段材料來證明了這一論點。其一為“有事于太廟,萬入去籬?!?,故“言萬入 在先,籬未入,故去之”。另- - n 為“稀于襄公,萬者二八人。其眾萬于季氏二 人?!闭f了萬舞沒說籬舞,“以證武先文也”。然而劉寶楠對“舞”的注解并沒有 單單停留在這個方面,他馬上又引用淮南繆稱訓中“禹執(zhí)于戚,舞于兩 階之間”來駁斥舊說關于“武舞在西階,文舞在東階”的錯誤。進而又引白虎 通禮樂篇“歌者在堂上,舞在堂下何”,借用孔子“君子上德而下功”這句話, 說明“歌者象德,舞者象功”。至此,劉寶楠不但說明了“舞”的字形、分類、 地點,還揭示了舞在儒家思想體系中的象征意義。 又如,鄉(xiāng)黨第十中“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睢謹耳”條正義。劉寶楠 引經(jīng)據(jù)典,詳細解釋了“朝廷”一詞的來源?!俺北玖x為“見”( 白虎通) 或 “早”( 周官大宗伯) ,時常去覲見君主叫作“朝”,引申之,覲見的地點也 叫作“朝”。i e l 說諸侯三朝,分別為外朝、治朝和燕朝射朝。如果將治朝和燕朝 與外朝相對,那治朝和燕朝也可以統(tǒng)稱為內(nèi)朝。如果將治朝和燕朝相對,那治朝 也可以被稱為外朝。在玉藻中就有“外朝治朝”的表述。參照江永圖和曾子 的著述,治朝以及燕朝,都是平地,沒有堂階,“故謂之朝廷”。但是后人對“庭”、 “廷”二字,卻常有混用的情況,劉寶楠針對這點,借用金鶚的話來明確它們的 區(qū)別,也更進步說明“朝廷”一詞的來源:“凡言庭者,皆廟寢堂下也。若治 朝外朝,皆無堂,則亦無庭,而名之日廷,所謂朝廷也。庭與廷字有別。 說文云:庭。宮中也。廷。朝中也。庭有堂,故其文從廣。廷無堂,而但 為平地。故其文從王- ?!?還有,先進第十一中“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條正 義。劉寶楠引祭法說,社是“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日置社。”又說“稷” 是谷神。引白虎通社稷篇說:“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而后又引鄭玄和 夏忻所說,認為古時社稷共祀于一壇,稷是社的分支?!吧琊?,皆祀土神也。土 愛稼檣,社與稷不能分為二。言稷必兼言社。言社不必言稷,而稷在其中。鄭氏 所謂稷者,社之細也?!敝敝翝h光武帝后,才把社稷分壇。 衛(wèi)靈公第十五中“衛(wèi)靈公問陣于孔子”條正義。劉寶楠詳細列出了軍陣 在當時的種類名目?!疤w,有天陣、地陣、人陣、云鳥之陣,皆軍行陣 列之名。春秋時,諸侯多別制陣法,如鄭有魚麗,魯有支離,楚有荊尸類,皆是。” 這樣的例子,在論語正義中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楊菁在其文中也提到,劉寶 楠受其叔父劉臺拱的影響,因此對禮樂制度的考證最為重視,尤其是八佾、 鄉(xiāng)黨二篇所說禮樂,皆至詳確?!皩ζ渌掠刑峒岸Y的,皆有詳細繁復的 考證。”c l z 通過各個版本、各種文獻相互參照,再融入他自己的理解,對這些 名物進行定義、分類、比較。我們不得不承認,正是這些極其詳備的疏證,才使 我們對于上古時代的社會,詞義的轉變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而這也成了正義 很重要的一個構件,代表了劉寶楠“集大成”學術優(yōu)勢。柳宏說他“以最詳實、 最精審的考據(jù)成果為論語的注解作了總結”,是十分中肯的。 1 8 第二節(jié)甄采眾家 論語正義是在前人的注疏基礎上,薈萃折衷而成的。因此,對于歷代注 疏成果的吸收,是其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征引的文獻中,何晏的論語集解 匯集了兩漢至三國論語注家之說,成為了劉氏正義的主要依據(jù),并引用 了禮記、左傳、墨予、荀子、孝經(jīng)、爾雅、史記、說文解字、 論衡、白虎通、廣雅等其他文獻。在使用中,劉寶楠的態(tài)度是嚴謹、求 實的,又能夠分析地加以吸收。對漢魏以后論語研究的成果,他根據(jù)不同情 況,分別采取“詳載”、“不各引”、“宜擇取”的態(tài)度:“漢人解義,存者無幾, 必當詳載”,“魏晉人以后各說,精駁互見,不敢備引”,“唐宋后著述益多,尤 宜擇取”。 1 9 這種審慎態(tài)度,貫穿于正義的全過程。 例如,為政第二中“大車無鞔,小車無覲,其何以行之哉”條正義。關 于“鞔”、“瓤”,包咸認為覲是牛車轅端上的橫木,鞔馬車轅端上的曲木。鄭玄 的解釋與包咸不同,劉寶楠認為鄭玄是也,不僅因為許慎的說文解字與鄭意 合,還因為近世學者如戴震、阮元都批判了包咸的說法?!敖阅苎园?,而莫 詳于凌氏煥所著古今車制圖考。”其略云:“據(jù)許鄭說,則鞔非轅端橫木,瓤 非轅端上曲木,自明顯。戴侗六書故日:轅端橫木,即衡也,鞔乃執(zhí)衡者。 不為包咸說所誤,亦是卓見?!薄鞍福捍筌囏择{牛,小車衡以駕馬,其關 鍵則名軌鞔。轅所以引車,必施軌鞔而后行。信之在人,亦交接相持之關鍵。故 以孰鞔喻信。包氏以蝓丈之翰,六尺之鬲,而當咫尺之鞔瓠,疏矣?!边@段疏證 十分精妙,鞔瓤是車前端與車衡銜接的關鍵,車無此則不可以行,人而無信亦猶 是也。劉寶楠引用他,也充分說明他的眼光。 再如,里仁第四中“觀過,斯知仁矣”條正義。孑l 子說,人們的過錯各 屬于一定的類別,觀察過錯就知道仁不仁了。劉寶楠認為,表記中的一段, “最足發(fā)明次章之義”,故著錄之:“子日:仁之難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 仁者之過易辭也?!庇忠ⅲ骸稗o猶解說也。仁者恭儉,雖有過不甚矣。功 者,人所貪也。過者,人所辟也。在過之中,非其本情者,或有悔者焉?!?又如,子罕第九“子畏于匡”條正義。對“匡”地的考證,舊說不一。莊 子以匡為宋邑。史記世家言“匡人圍孔子,孑l 子使從者為寧武子臣于衛(wèi),然 后得去?!眲t以匡為衛(wèi)邑。杜注則指出有兩個“匡”,一為衛(wèi)邑,一為鄭邑。 而毛氏奇齡四書膀言指出“匡本鄭鄙邑”。劉寶楠案:“毛說甚近理,此匡在 文元年已為衛(wèi)所取,而不能得其田,故文八年晉侯使解陽歸匡,戚之田于衛(wèi), 其后復屬鄭。至定六年,乃為魯所取,然恐魯終不能有,則仍屬鄭耳?!笨隙嗣?齡的說法。 有時候,各家注本由于時代、所據(jù)本的原因,說法不同,但是又都能解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人際交往活動總結
- 支付安全協(xié)議設計-洞察及研究
- 智慧社區(qū)建設中智能化施工的組織與管理
- 納米技術改善肝脂代謝-洞察及研究
- 2025屆山東省昌樂縣第二中學物理高二下期末學業(yè)質量監(jiān)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江西省撫州市南城一中2025年物理高二第二學期期末質量跟蹤監(jiān)視試題含解析
- 巖溶發(fā)育規(guī)律研究-洞察及研究
- 狼瘡性肺炎個案護理
- 2025屆陜西咸陽武功縣普集高級中學物理高二第二學期期末達標檢測試題含解析
- 網(wǎng)膜膿腫的護理課件
- 老年健康照護課件
- 2024屆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物理高一第二學期期末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第三方醫(yī)療消毒供應中心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貨架安裝施工方案
- 美羅培南課件
- 異口同音公開課
- 專利代理人資格考試實務試題及參考答案
- 運用信息技術助力勞動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 論文
- GB/T 602-2002化學試劑雜質測定用標準溶液的制備
- GB/T 4074.8-2009繞組線試驗方法第8部分:測定漆包繞組線溫度指數(shù)的試驗方法快速法
- 2023年涉縣水庫投資管理運營有限公司招聘筆試模擬試題及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