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歷史復習單元綜合測試十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和古代中國的科技與文化(含解析).docx_第1頁
(通用版)高考歷史復習單元綜合測試十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和古代中國的科技與文化(含解析).docx_第2頁
(通用版)高考歷史復習單元綜合測試十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和古代中國的科技與文化(含解析).docx_第3頁
(通用版)高考歷史復習單元綜合測試十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和古代中國的科技與文化(含解析).docx_第4頁
(通用版)高考歷史復習單元綜合測試十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和古代中國的科技與文化(含解析).docx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綜合測試十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和古代中國的科技與文化 (時間:45分鐘,分值85分)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先秦儒家學派主張將“學”“思”和“行”相結合,“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形成了“養(yǎng)心”“養(yǎng)氣”之說,即所謂“求放心”“有心養(yǎng)心”“養(yǎng)浩然之氣”等。這說明了先秦儒家學派()A強調仁禮重要性B注重主體自覺性C突出教化功能性 D主張格物致知論解析:題干強調的是“養(yǎng)心”“養(yǎng)氣”,而沒有強調仁禮的重要性,故A項錯誤;“養(yǎng)心”“養(yǎng)氣”意在強調人的自覺性,故B項正確;題干強調的是人的自主性,并不是突出外在教化的影響,故C項錯誤;格物致知是理學的認識論,不屬于先秦儒家學派,故D項錯誤。答案:B22019廣東梅州模擬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墨子親士中云:“人國而不存在其士,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睋?jù)材料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A百家爭鳴的局面加劇諸侯爭霸B墨家的主張未對政局產生影響C儒家思想更符合當時時代需求D知識階層的社會地位發(fā)生變化解析:材料中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提到子貢出然后各國爭霸加劇,反映子貢作為知識分子有一定影響力,子貢一人不能代表百家爭鳴的局面,不能說明是百家爭鳴局面加劇了諸侯爭霸,故A項錯誤;墨子親士中強調的是重用士階層的重要性,不能反映墨家主張是否對政局產生影響,故B項錯誤;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儒家思想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并不符合時代需求,故C項錯誤;材料講述的是子貢對各諸侯國的影響,知識階層影響力增加,地位提高,而墨子親士中同樣強調了重要士大夫和賢人的重要性,也是反映出知識階層地位的提高,故D項正確。答案:D3春秋戰(zhàn)國開始,有這么一個思想發(fā)展的基本趨向,那就是從王權儒學轉向皇權儒學,這一思想轉向最終由“中華帝國制度的總設計師”完成。該“總設計師”首倡()A以德治民、愛惜民力 B用“仁義”“王道”施政C法、術、勢結合統(tǒng)治 D“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解析:以德治民,愛惜民力是孔子的主張,孔子主張恢復西周制度,沒有維護皇權,故A項錯誤;“仁義”、“王道”是荀子思想,但荀子沒有維護皇權的主張,故B項錯誤;法、術、勢結合是法家思想,故C項錯誤;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維護君主權威,體現(xiàn)儒學為皇權服務,故D項正確。答案:D4朱熹以從眾、從俗的原則修改孔子推崇的禮義,不僅在思想領域,而且在行為領域占據(jù)了主導地位。這反映了朱熹的理學在當時()A開始走向生活化和世俗化B成為統(tǒng)治地位的官方哲學C強調與傳統(tǒng)儒學劃清界線D竭力維護君主專制統(tǒng)治解析:由材料“從眾、從俗的原則”可知儒學走向生活化、世俗化,故A項正確;理學成為官方哲學是在南宋以后,故B項錯誤;理學是對儒學的新發(fā)展,故C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理學將儒學世俗化、生活化的努力,而非維護君主專制統(tǒng)治,故D項錯誤。答案:A5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書中說:“梨洲有一部怪書,名曰明夷待訪錄。從今日青年眼光看去,雖像平平無奇,但三百年前盧梭民約論出世前之數(shù)十年,有這等議論,不能不算人類文化之一高貴產品。”以下各項屬于明夷待訪錄一書中議論的是()A圣人不責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為圣B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C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設議院D孔教與共和乃絕對兩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廢其一解析:明夷待訪錄是黃宗羲的著作?!笆ト瞬回熑酥啬?,是以人人皆可以為圣”是李贄的言論,故A項錯誤;“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是黃宗羲言論,故B項正確;“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設議院”是早期維新派鄭觀應的觀點,故C項錯誤;“孔教與共和乃絕對兩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廢其一”是新文化運動時期陳獨秀的觀點,故D項錯誤。答案:B6清康熙帝說:“宋儒朱子,注釋群經,闡發(fā)道理,凡所著作及編纂之書,皆明白準確,歸于大中至正,今經五百余年,學者無敢疵議。朕以為孔孟之后,有神斯文者,朱子之功最為宏鉅!”據(jù)此可知,明清時期的程朱理學()A得到各個階級和階層的一致認可B開始成為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官方哲學C理論體系日漸完善并走向科學化D對維護君主專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解析:據(jù)材料“宋儒朱子,注釋群經,闡發(fā)道理,凡所著作及編纂之書,皆明白準確,歸于大中至正,今經五百余年,學者無敢疵議。朕以為孔孟之后,有神斯文者,朱子之功最為宏鉅”可以得出明清時期的程朱理學對維護君主專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故D項正確。答案:D7漢歷,中國傳統(tǒng)歷法之一,也被稱為“陰歷”、“農歷”。一方面以月球繞地球運行一周為“一月”,另一方面設置“閏月”使每年的平均長度盡可能接近回歸年,設置二十四節(jié)氣以反映季節(jié)的變化特征。中國古代歷法()A服務于精耕細作的農業(yè)生產B極力排斥外來歷法成果C違背了“天人感應”學說D未受國家政治因素的影響解析:根據(jù)材料“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以反映季節(jié)的變化特征”,結合所學,二十四節(jié)氣都與農業(yè)相關,服務農耕經濟,故A項正確;材料論述了中國傳統(tǒng)歷法,但并未涉及外來歷法問題,故B項錯誤;二十四節(jié)氣,反映的是人類順應節(jié)氣變化,故C項錯誤;傳統(tǒng)歷法,服務農業(yè),與國家重農政策有一定關聯(lián),故D項錯誤。答案:A8考古界發(fā)現(xiàn)了不少西漢紙,如甘肅放馬灘紙、懸泉紙、早灘坡紙,陜西灞橋紙等。但后漢書則記載,蔡倫“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對此理解合理的是()A紙是漢代的主要書寫材料B漢朝各地推廣了造紙術C蔡倫發(fā)明造紙術最為可信D造紙術的發(fā)明不晚于漢解析:題干主要論述西漢紙的發(fā)明,沒有談及西漢紙的書寫功能,故A項錯誤;題干談及在不少地方發(fā)現(xiàn)了西漢紙,這不等于在全國各地推廣造紙術,故B項錯誤;“蔡倫發(fā)明造紙術最為可信”的說法過于絕對,故C項錯誤;題干談及在不少地方發(fā)現(xiàn)了西漢紙,并且在后漢書中也有記載,說明最晚在漢朝時就發(fā)明了造紙術,故D項正確。答案:D9宋元之際“市井間每有演說話者,演說古今驚聽之事。雜以諢語,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勸懲,是為小說;書賈或取說話人所說者,刻成書本,是為平話”。這反映出宋元時期()A文學作品敘事粗疏勉強達意B文學形式適應統(tǒng)治階級需要C市民娛樂活動極為豐富多彩D城市經濟推動市民文學發(fā)展解析:A項以偏概全,與材料中“小說”只是文學作品之一,故A項錯誤;統(tǒng)治階級需要,與材料中“市井間”不符,故B項錯誤;娛樂活動極為豐富無法體現(xiàn),與材料中“演說話者”不符,故C項錯誤;“宋元之際”商品經濟推動市民文學發(fā)展,與材料中“市井間”相符,故D項正確。答案:D10明代馮夢龍和凌蒙初在“三言”、“二拍”中描述的商人不再是追名逐利的投機分子,也不再是為富不仁的不義之徒,而是表現(xiàn)出了善良、正直、慷慨、講義氣,是一群有道德、重情重義的商人形象。這反映出()A文學敘事方式出現(xiàn)創(chuàng)新B文學創(chuàng)作擺脫了理學的束縛C重農抑商政策發(fā)生改變D商品經濟繁榮引起觀念變化解析:據(jù)材料“描述的商人不再是追名逐利的投機分子”可知主要是描述內容發(fā)生變化而不是敘事方式的變化,故A項錯誤;材料中“善良、正直、慷慨、講義氣”與理學的“仁、義、禮、智、信”相符,故B項錯誤;據(jù)所學,明朝時期政府仍然推行重農抑商,故C項錯誤;據(jù)材料“商人不再是追名逐利的投機分子”結合明清商品經濟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xiàn)推動了對商人的認識的變化,故D項正確。答案:D112019蚌埠檢查明末小說醒世姻緣傳描述了這樣一種現(xiàn)象:“也不管該穿不該穿,該住不該住,若有幾個村錢(小錢),那庶民百姓穿了廠衣,戴了五六十兩的帽套,把尚書侍郎的府第都買了住起”。這種現(xiàn)象可以反映當時()A經濟結構急速變動 B傳統(tǒng)秩序受到沖擊C階級矛盾日益激化 D民眾娛樂生活豐富解析:據(jù)材料“也不管該穿不該穿,該住不該住,若有幾個村錢(小錢),那庶民百姓穿了廠衣,戴了五六十兩的帽套,把尚書侍郎的府第都買了住起”可知這是傳統(tǒng)秩序受到沖擊,而不是經濟結構急速變動,故A項錯誤;故B項正確;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符合明末的史實,但不合題意,故C項錯誤;材料說的是傳統(tǒng)秩序受到沖擊,而不是民眾娛樂生活豐富,故D項錯誤。答案:B12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清代文人在作詩過程中,有一個相當清楚的隱語系統(tǒng)存在。譬如常以“漢”“宋”“日”“月”之類代指明代,“秦”“金”“胡”“虜”等指清朝。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主要說明()A清代文人騷客附庸風雅B政治因素滲透到文化領域C中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解析:秦為當時西域羌人,其滅掉六國為后周華夏,北宋被金朝滅亡,金為北狄胡虜,滅亡的北宋是漢室頂級文明,明朝因內亂滅亡被滿清取代,中國漢室再次亡于胡虜,根據(jù)以上事實可以得出為什么清代文人在作詩過程中,有一個相當清楚的隱語系統(tǒng)存在,即政治因素滲透到文化領域,不是清代文人騷客附庸風雅,故A項錯誤;故B項正確;中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不合題意,故C項錯誤;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不合題意,故D項錯誤。答案:B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2019甘肅省重點中學協(xié)作體聯(lián)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認為: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在中國、希臘都曾有過思想文化的飛躍,是人類精神的大覺醒時期。材料二中國明清時期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觀點思想家主要思想李贄(15271602年)離經叛道,挑戰(zhàn)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主張破除對孔子的迷信黃宗羲(16101695年)批判君主專制,提出君臣平等、工商皆本等主張顧炎武(16131682年)提出“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和經世致用等主張材料三歐洲啟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觀點思想家主要思想伏爾泰(16941778年)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神權,主張?zhí)熨x人權、自由平等孟德斯鳩(16891755年)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天賦人權,提出三權分立原則盧梭(17121778年)反對封建王權,倡導社會契約和人民主權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資料(1)依據(jù)材料一,運用所學知識概括“人類精神的大覺醒”的含義,分析“人類精神的大覺醒”產生的共同條件。(12分)(2)根據(jù)材料二、三,歸納17、18世紀東西方思想發(fā)展的共同點,并分析出現(xiàn)這種共同思想的原因。(5分)(3)根據(jù)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分別概述這兩種思想在歷史進程中的影響。(8分)解析:第(1)問,“含義”首先要明確材料中所述的歷史時期及思想飛躍,進而理解“人類精神的大覺醒”的含義;“共同條件”結合這一時期東西方社會所發(fā)生的變化,從生產力發(fā)展、社會背景以及社會轉型等方面概括作答。第(2)問,根據(jù)材料二、三歸納出“共同點”。第(3)問,結合時代背景從經濟、政治方面分析原因;最后從反對封建制度、推進社會變革等方面分析各自所產生的影響。答案:(1)含義:人類從關注神和自然到開始關注人類自身以及所處的社會。(3分)共同條件:生產力的發(fā)展促進了經濟的不斷進步;人類在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中的作用日益顯著;諸侯爭霸和城邦戰(zhàn)爭導致矛盾尖銳、社會動蕩;東西方社會正經歷著社會轉型的劇變。(9分,任答3點即可)(2)共同點:反對君主專制。(1分)原因:封建君主專制嚴重阻礙了社會進步與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不斷發(fā)展。(4分)(3)影響:明清時期的反專制思想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沖擊了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對后世反封建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推動作用;歐洲啟蒙運動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沖擊了歐洲封建專制統(tǒng)治,為資產階級取得政權、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做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推動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fā),也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武器。(8分)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歷史上的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舉世聞名的“百家爭鳴”的文化局面,這是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輝煌的一頁。辭海對“百家爭鳴”的解釋是戰(zhàn)國時期學術界互相辯爭的風氣,是當時社會變革和階級斗爭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映,對當時文化學術發(fā)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這不僅是對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解釋,也是對它的評價,而這樣的評價似乎并不恰當。應該說,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不是一時憑空出現(xiàn)的“風氣”,其形成源遠流長,成果豐碩,影響深遠。摘編自薛國中論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歷史條件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中的觀點加以評析。(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幾種觀點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觀點展開評析;觀點明確,史論結合。)(12分)解析:本題為開放探究型試題,要求對材料中“百家爭鳴是當時社會變革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映”進行評述,或者對材料中“百家爭鳴其形成源遠流長,影響深遠”的觀點進行評述,或者自己提出新觀點展開評析。答案:示例一觀點:“百家爭鳴”是戰(zhàn)國時期學術界互相辯爭的風氣,是當時社會變革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映。評析:戰(zhàn)國時期,奴隸制經濟崩潰、封建經濟有所發(fā)展;周王室衰微,諸侯混戰(zhàn),士階層日益活躍,追求實現(xiàn)“治國平天下”的愿望;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主階級特權;面對社會大變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爭辯,相互學習,各自提出關于自然、社會和人生的主張,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因此可以說,“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xiàn),是當時社會變革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映。(12分)示例二觀點:辭海對“百家爭鳴”的評價并不恰當,“百家爭鳴”不是一時憑空出現(xià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