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專題-實詞 學案(學生版+教師版)_第1頁
文言文專題-實詞 學案(學生版+教師版)_第2頁
文言文專題-實詞 學案(學生版+教師版)_第3頁
文言文專題-實詞 學案(學生版+教師版)_第4頁
文言文專題-實詞 學案(學生版+教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文言文專題-實詞學案(學生版+教師版)

第二講文言文實詞

實詞,是漢語詞類中的一種,詞語中含有實際意義的詞,實詞能

單獨充當句子成分,文言實詞是構(gòu)成文言文的主體,常見實詞數(shù)量

多,變化多。

文言實詞絕大部分是一詞多義的,詞義是不定項的,完全采用逐

詞逐義識記,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結(jié)合上下文來判定實詞的

含義,上下文這個語境是相對穩(wěn)定的,語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詞義的。

文言文實詞分類

1.通假字

通假字數(shù)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課下注釋中有解釋,復習時可以分

冊集中整理,根據(jù)自身掌握情況進行識記。

辨析通假字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①依據(jù)字音,求得本字。

例如:“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世家》)一句中的“唱”字,

用它的本義和引申義都解釋不通,但從音同和音近方面方面去尋找本

字,用“倡”字就講通了。

②憑借字形,求得本字。

例如:“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一句中的“辯”

字,用它的本義和引申義都無法解釋,但從字形相似和相近方面去尋

找本字,找到“辨”(辨別),字就講通了。

注意事項:在解釋通假字的時候,要先寫出其本字,然后再解釋

其語境義。例如:便要還家。(《桃花源記》)“要”通“邀”,邀請。

2.古今異義

古今詞義的變化,是指由于語言的變遷,相同的一個詞在古文中

的意思和現(xiàn)代白話文中的意思相去甚遠,這些詞原先的意思便是古義,

現(xiàn)在變化了意思便是今義。

詞義擴大河陽之北河:古義:黃河今義:

泛指一切河流

詞義縮小左佩刀,右備容臭臭:古義:氣味,今義:氣味難

感彩變化先帝不以臣卑鄙古義: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中

性)今義:言行十分惡劣(貶義)

詞義轉(zhuǎn)移芳草鮮美。古義:新鮮美好今

義:指食物味道好

【特別注意】區(qū)分古今詞義變化,還要多注意單音詞和雙音詞,

防止把兩個連用的單音詞跟現(xiàn)代漢語中形式上相似的雙音詞混同。如

“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曹劌論戰(zhàn)》)“可以”,“可”可以,“以”

憑借。另外,平時要多積累、多比較,仔細分辨,結(jié)合語境,做到“字

不離詞,詞不離句”,能熟練考慮上下文的照應、勾連、暗示等關(guān)系,

推斷詞義,提升語感能力。

3.詞類活用

(1)名詞的詞類活用

類型解釋舉例

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活用為動詞,一般情況下是兩個名詞連用,

必有一個名詞作動詞;副詞后面直接帶名詞,名詞就活用為動詞。活

用后的意義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guān),只是動作化而已。名之

者誰?太守自謂也。(《醉翁亭記》)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給……

取名。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陋室銘》)名:名詞用作動詞,

出名,聞名。

名詞作狀語一般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途中

兩狼,綴行甚遠”(《狼》)途:名詞作狀語,在道路上。

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jù)、手段或工具?!笆?,法皆斬”(《陳涉

世家》)法:名詞作狀語,修飾動詞“斬”,表示行為的依據(jù),是“按

照法律”的意思。

表示動作行為的身份或?qū)Υ姆绞健熬秊槲液羧?,吾得兄事之?/p>

(《項羽本紀》)兄:名詞作狀語,用對待兄長的禮節(jié)。

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或狀態(tài)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名詞

用作狀語,像狗一樣。

時間名詞作狀語時間名詞用于動詞前作狀語,表示行為變化的

時間?!俺?,暮而歸”(《醉翁亭記》)“朝”“暮”,時間名詞

作狀語,往往用“而”或“以“同動詞相連接。

方位名詞作狀語方位名詞直接作狀語,這種語法現(xiàn)象在古漢語

中很多,往往用來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或表示動作的趨向。“潭

西南而望”(《小石潭記》)西南:名詞作狀語,向西南,用來修飾“望”,

限制其方向。

(2)動詞和形容詞的詞類活用

類型解釋舉例

動詞活用為名詞動詞出現(xiàn)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表示與這個

動作行為有關(guān)的人或事,這時它就活用作名詞?!拔嵘洳灰嗑酢?/p>

(《賣油翁》)射:動詞作名詞“射箭的本領(lǐng)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在句子中,形容詞如果處于主語或賓語的位

置,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義,形容詞就化為名詞。“無

鮮肥滋味之享”(《送東陽馬生序》)鮮肥:形容詞作名詞,新鮮肥美

的東西C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后面帶了賓語,形容詞就化為動詞。

“天下苦秦久矣”(《陳涉世家》)“苦”,因帶賓語“秦”,形容詞作

動詞,(對秦王朝的殘暴統(tǒng)治)感到苦惱。

(3)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以為)……怎么樣”的意思。

類型解釋舉例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是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

人或事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皾O人甚異之”(《桃

花源記》)異: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之為異,認為這事奇怪(對……

感到奇怪)。

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是把它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看做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吧陨再e客其父”(《傷

仲永》)“賓客”,名詞活用作動詞,以其父為賓客。

(4)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怎么樣”的意思。使動用

法中的謂語動詞,一般是由名詞、形容詞活用來的,活用之后,它們

所表示的語法意義產(chǎn)生相應改變。

類型解釋舉例

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和它的賓語在一起,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

事產(chǎn)生這個動詞表示的動作行為?!皠谄浣罟?,餓其體膚”(《生于

憂患,死于安樂》)餓:動詞,后有賓語“其體膚”,活用為使動,

翻譯為“使體膚經(jīng)受仇餓二

名詞的使動用法名詞帶賓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變成這

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昂古3錀潯保ā饵S生借書說》)汗:本

是名詞“汗水”,后有賓語“?!?,成為使動,翻譯為“使牛出汗”。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帶上賓語,如果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

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那么形容詞可以活用為使動動詞。“凄神寒骨”(《小

石潭記》)寒:形容詞“寒冷”,后有賓語“骨”,成為使動,翻譯為

“使骨寒二

4.一詞多義現(xiàn)象

一詞多義是由本義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理解一個詞的本義入手

來理解和掌握它的各個引申義和假借義。

1.抓住詞的本義,進行推衍聯(lián)想。

如“亡”字

《說文解字》中:“亡,逃也”,可見“亡”字的本義是“逃跑,。

由“逃跑”這個意義可以推衍聯(lián)想出好多其它的意思。如:

(1)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逃跑);

(2)今夏十余年,存亡不可知(指人的死亡);

(3)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指國家的滅亡);

2.抓住詞義引申的一般趨勢。

(1)由具體到抽象。

如:“爪牙”,本義指鳥獸用以自衛(wèi)和謀生的銳利的爪子和牙齒。

《勸學》中有“引無

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即用其本義。

(2)由個別到一般。

如“末”字,本義是樹梢,引申為末端,再引申為細小。

(3)由實到虛。

如“果”字,由果實,引申為結(jié)局,再虛化為副詞、連詞。

文言實詞絕大部分具有多義性,這類題不僅要靠積累,還需掌握

一定的推斷技巧。

技巧一:直接遷移法

聯(lián)系已學課文中有關(guān)該詞的用法推斷詞義。

如:“過而能知,可以為明”中的“過”字,如果能聯(lián)想到《生

于憂患,死于安樂》+“人恒過,然后能改”的“過”的意思,就能

理解該句中“過”的意思為“犯錯

技巧二:語境推斷法

解釋詞義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結(jié)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現(xiàn)課外文言句“使者及門”的“及“,結(jié)合上下

文語境可知“及”應為“到”的意思。

技巧三:組詞推斷法

將文言文中的詞語進行擴充,組成現(xiàn)代漢語中的詞語,然后再根

據(jù)具體語境確定文言實詞的詞義C

如:”雜然而前陳者”中“陳”字的字義推斷,大家可以把“陳”

組成幾個詞語,從中作選擇:陳列、陳舊……通過篩選不難找到“陳

列”這個意思。

技巧四:成語印證法

成語中保留著大量的文言詞義,可以用熟知的成語來推斷文言文

中的實詞詞義,

如:《孫臏兵法?威王問》:“田忌林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

用,而子大夫曰非其急者也。然則其急者何也?“田忌忿然作色”

中的“色”,可聯(lián)系成語“面不改色”的“色”來理解,意思為“臉

色”。

(一)

越心未平②,而夫差有憂色。一旦復筑臺于姑蘇之左,俾③參政

事者以聽百姓之痰苦焉,以察四方之兵革焉。一之日④,視之以伍員

⑤。未三、四級⑥,且奏曰:“王之民饑矣,王之兵疲矣,王之國危

矣J夫差不悅,俾乾⑦以代焉。畢九層而不奏,且倡曰:“四國畏王

百姓歌王彼員者欺王J員曰:“彼徒欲其身之亟⑧高,固不暇為王之

視也,亦不為百姓謀也,豈臣之欺乎!”

王賜員死,而拓用事⑨。明年,越入?yún)恰?/p>

【注釋】①吳宮:春秋時吳王夫差的宮室c②越心未平:公元

前494年,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后,和其臣民常懷報仇復國之心。③

俾:使。④一之日:十月以后的第一個月,即十一月。⑤伍員:字

子胥,吳國大臣。⑥未三、四級:沒等建好第三、第四層。⑦第:

伯第,吳國太宰。⑧亟:急,趕快。⑨用事:專權(quán),當權(quán)。

1.解釋句中加的詞。

⑴以察四方之兵革焉()

⑵畢九層而不奏()

⑶固不暇為王之視也()

2.辨析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視之以伍員()

定神細視()

其人視端容寂()

【答案】1.⑴軍隊(士兵)⑵完成(造好)⑶本來

2.查看看視線、目光

【解析】1.本題考察考生對文言文實詞的掌握程度。注意第(1)

小題,“兵”有“兵器”和“軍隊”兩種意思,答題時結(jié)合語境“四

方之兵”可判斷應為“軍隊”的意思。

2.本題考察文言文一詞多義,在答題時要看“視”在句中的位置

和詞性,再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準確翻譯。

【翻譯】越國的人心還沒有平服,吳王夫差因此憂心忡忡。一天,

他在姑蘇山樓臺東建造了一座樓臺,以使參與朝政的大臣聽取百姓疾

苦,查看各地的軍事情況。到了夏歷十一月,夫差派伍子胥去視察工

程,還沒建到三、四層臺階,伍子胥就奏報說:“大王的臣民挨餓了,

大王的兵士疲憊了,大王的國家危險了」夫差聽了很不高興,就讓

太宰乾替換伍子胥。九層都筑完了,太宰乾并沒有奏報實情,而且聲

言:“四方的國家都畏懼大王,百姓歌頌大王伍子胥說:“他只是

想自己極力往上爬,本來就沒有時間為大王明察秋毫,也不為百姓打

算,就是宰欺騙大王???"吳王命伍子胥自盡,枇使太宰乾掌管朝政。

第二年,越國的軍隊就攻入了吳國。

(二)

晏元獻公為童子k,張文節(jié)薦之于朝廷,召至闕下,適值御試進

士,便令公就試。公一見試題,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賦,有賦章尚

在,乞別命題?!鄙蠘O愛其不隱。

及為館職時,天下無事,許臣僚擇勝燕飲。當時侍從文館士大夫,

各為燕①集,以至市樓酒肆,往往皆供帳為游息之地。公是時貧甚,

不能出,獨家居,與昆弟講習。一日選東宮官,忽自中②批除晏殊,

執(zhí)政莫諭所因,次日進復,上諭之曰:“近聞館閣臣僚無不嬉游燕賞,

彌日繼夕。惟殊杜門,與兄弟講書,如此謹厚,正可為東宮官J

公既受命,得對,上面諭除授之意。公語言質(zhì)野,則曰:“臣非

不樂燕游者,直以貧,無可為之。臣若有錢,亦須往,但無錢不能出

耳?!鄙弦婕纹湔\實,知事君體,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選自沈括《夢溪筆談》)

[注]①燕,通”宴二②中:內(nèi)廷中c①體:體范,規(guī)矩C

1.下列與“上極愛其不隱”句中的“其”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

一項是()

A.欲窮其林B.其一犬坐于前C.俟其欣悅D.其如土石何?

2.下列與“上面諭除授之意”句中“面”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固以怪之實B.主人日再食C.富貴不能淫D.軍霸上

【答案】1.C2.B

【解析】

【1題】這道題考查對文言詞語的理解。例句:代詞,指晏殊。

A.指示代詞,這;B.其中;C.代詞,指先達;D.用在“如……

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故選Co

【2題】這道題考查對文言詞類活用的理解。例句:名詞作狀語,

當面。

A.意動用法,對……感到奇怪;B.名詞作狀語,每天;C.使

動用法,使……惑亂,使……迷惑;D.名詞作動詞,駐軍;故選

【翻譯】晏殊少年時,張知白把他推薦給朝廷,(朝廷)征召他

到了京城,正趕上皇帝親自考試進士,就讓晏殊參加考試。晏殊見到

試題,就說:“臣十天前已做過這樣的題目,草稿還在,請另外命題?!?/p>

皇帝非常喜歡他的不隱瞞。

入朝辦事后,當時天下無事,容許百官各擇勝景之處宴飲,當時

的朝臣士大夫們各自飲宴歡會,以至于集市內(nèi)的酒樓、坊間,到處都

提供帳篷作為游玩、棲息之地。晏殊這時很窮,不能出去玩樂,獨自

在家呆著,與兄弟探討學習。一天(吏部)挑選輔助東宮太子的官,

忽然皇帝御點晏殊上任。執(zhí)政大臣不知為什么皇上選中晏殊,第二天

上朝復命,皇上說:“最近聽說館閣大臣們都嬉游宴飲,一天到晚沉

醉其中,只有晏殊與兄弟閉門讀書,這么謹慎忠厚的人,正可教習太

子讀書

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機會,皇帝當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

殊語言質(zhì)樸不拘,說:“為臣我并非不喜歡宴游玩樂,只是家里貧窮

沒有錢出去圻c臣如果有錢,也會去宴飲,只是因為沒錢出不了門J

皇上因此更欣賞他的誠實,明白侍奉君王的規(guī)矩,垂愛一天天加深。

仁宗登基后,(晏殊)最終被重用(官至宰相)。

(三)

貞觀十二年,太宗東巡狩,將入洛,次于顯仁宮,官苑官司①多

被責罰。侍中魏徵進言曰:“陛下今幸②洛州,為是舊征行處③,庶

其安定,故欲加恩故老。城郭之民未蒙德惠,官司苑監(jiān)多及罪辜,或

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為獻食。此則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

幸本心④,何以副百姓所望?隋主先命在下⑤多作獻食,獻食不多,

則有威罰。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競為無限,遂至滅亡。此非載籍⑥

所聞,陛下目所親見。為其無道,故天命陛下代之。當戰(zhàn)戰(zhàn)栗栗,每

事省約,參蹤前列,昭訓子孫,奈何今日欲在人之下?陛下若以為足,

今日不啻⑦足矣;若以為不足,萬倍于此,亦不足也。“太宗大驚曰:

“非公,聯(lián)不聞此言。自今已后,庶幾無如此事J

[注]①官司:侍從,侍衛(wèi)。②幸:臨幸,到。③為是舊征行處:

因這里是以前征戰(zhàn)之地(百姓遭了罪)。④乖行幸本心:違背了巡游

的初衷。⑤在下:下人。⑥載籍:史書。⑦不啻(ch1):不止,不

僅僅。

下列各項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次于顯仁宮又間令吳廣之次所

旁從祠中

B.故欲加恩故老桓侯故使人間之

C.隋主先命在下多作獻食一食或盡粟一石

D.陛下若以為足不足為外人道也

【答案】A

【解析】A.次:都解釋為:駐扎;B.故:舊的,原來的。/特

意;C.食:食物/吃;D.足:滿足/值得;故選A。

【翻譯】貞觀十二年,唐太宗東巡狩獵,將要進入洛陽,駐扎在

顯仁宮,宮里的侍從(因為侍候不周)受到很多責罰。對此,侍中魏

徵向唐太宗進諫,說:“陛下如今到洛陽,因這里是以前征戰(zhàn)之地(百

姓遭了罪),陛下希望這里獲得安寧,所以想要對對洛陽的百姓施以

特別的恩惠°但事到如今,這里的百姓非但沒得到恩惠.相反.顯仁

宮的侍從還受到了很多無辜的責罰。他們有的是因為進獻的物品不精

致,或者因為食物不甘美而受罰。這是因為陛下不知足,太奢侈造成

的。這樣做已經(jīng)違背了巡游的初衷,怎么對得起老百姓的期望?過去,

隋煬帝命令下人多多上獻食物,只要食物不豐美,就要受到責罰。上

面有什么樣的喜好,下面必定會加倍效仿,這樣下去,人就會變得貪

得無厭,最后走向滅亡。這不只是史書所載,也是陛下親眼所見,親

耳所聞的。正因為隋煬帝昏庸無道,所以上天才委派你來代替他。陛

下應當戰(zhàn)戰(zhàn)兢兢,凡事從儉,以前人的風范為楷模,來告誡子孫后代。

為什么今天要步隋煬帝的后塵?如果陛下意足了,那么現(xiàn)在就能感到

滿意,反之,即使比現(xiàn)在好過千倍萬倍,也不會感到滿足的唐太

宗聽后大驚失色,說:“沒有你,我絕不會聽到這樣的尊言。從今以

后,再也不會有此類事情發(fā)生了J

(四)

顏淵侍坐魯定公于臺,東野畢御馬于臺下,定公曰:“善哉,東

野畢之御也!”顏淵曰:“善則善矣,其馬將俟①矣。”定公不悅,以

告左右日:“聞君子不譜人。君子亦譜人乎?”顏淵退,俄而廄人②

以東野畢馬佚聞矣。定公蹬③席而起,曰:“趣④駕召顏淵?!?/p>

顏淵至,定公曰:“鄉(xiāng)寡人曰:'善哉,東野畢之御也!'吾子曰:

'善則善矣,然則馬將佚矣。'不識吾子何以知之?!鳖仠Y曰:“臣以

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馬。舜不窮其民,造父不極其

馬。是以舜無佚民,造父無佚馬也。今東野畢之御,上車執(zhí)轡,銜體

正矣;周旋步驟,朝禮⑤畢矣;歷險致遠,馬力彈矣。然猶策之不已,

所以知其佚也J

定公曰:“善,可少進乎?”顏淵曰:“獸窮則嚙,鳥窮則啄,人

窮則詐。自古及今,窮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詩曰:'執(zhí)轡如組

⑥,兩駿如舞。'善御之謂也定公曰:“寡人之過矣

(選自《韓詩外傳》,有刪節(jié))

【注】①佚:通“逸”,逃跑。②廄人:馬棚的差役。③蹬:超

越。④趣:同“促二⑤朝禮:指調(diào)服車馬的法度。⑥組:編織。

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

(1)鄉(xiāng)寡人曰()

(2)昔者舜工于使人()

(3)然猶策之不已()

(4)獸窮則嚙()

【答案】(1).通“向“,從前(先前)。(2).擅長(善于)。

(3).用鞭子打(驅(qū)趕)。(窮盡)

【翻譯】顏回陪魯定公坐在臺上,東野畢在臺下御駕馬車。定公

說:“東野華駕車(的技術(shù)),很好??!”顏回說:“好是好,但是他的

馬將會有維漏了!“定公(聽后)不高興,對旁邊的人說:“我聽說君

子不中傷別人。難道君子也中傷別人嗎?“顏回退下后,不大一會兒,

管理馬棚的人就報告說東野畢的馬出來維漏了。定公從座位上站起來,

說:“馬上催促車去召回顏回!”

顏回到,定公說:“剛才我說:'東野畢駕車技術(shù)很好?!f'好

是好,但是他的馬將會有紙漏了!‘不知道您是如何知道的呢?”顏

回回答說:“我以治理國家的道理知道的。從前舜善于任人辦事,造

父(周穆王的車夫,駕車能手)善于駕馭馬車。舜不竭盡民力,造父

不竭盡馬力。因此,舜的時候沒有因為受不了壓迫而逃散或反抗的人

民,造父(手中)沒有因為不服駕馭而逃跑的馬?,F(xiàn)在東野畢駕馭馬,

上車時把馬韁繩勒的大緊,使馬的身體過于挺直,讓馬左盤右旋前后

進退緩行快跑耗盡了體力,然而卻仍然不停的鞭打它,所以知道必出

細漏。

定公說:“很好,可以進一步說說嗎?"顏回說:“野獸到了窮途

末路,就要咬人;禽鳥到了窮途末路,就會啄人;人窮困到極點,就

會變得相互欺騙。《詩經(jīng)》上說:'手握韁繩如絲帶,車旁兩馬像跳舞'

指善于駕馭馬車也J定公說:“是我的過錯啊!”

(五)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試作《六論》,

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歐陽修見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進士第。出通判越州。歲饑,度常平①不足贍,而田野

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

平價稍增以予民。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知齊州,其治以疾奸急盜為本c曲堤周氏子高橫縱.賊良民,力

能動權(quán)豪,州縣吏莫敢詰,鞏取置于法。章丘民聚黨村落間,號“霸

王社”,椎剽奪囚,無不如志。鞏屬民為保伍,使幾察其出入,有盜

則鳴鼓相援,每發(fā)輒得盜。自是外戶不閉。

徙洪州。會江西歲大疫,鞏命縣鎮(zhèn)悉儲藥待求,軍民不能自養(yǎng)者,

來食息官舍,資其食飲衣衾之具,分醫(yī)視診。

鞏性孝友。父亡,奉繼母益至。撫四弟、九妹于委廢單弱之中.宦

學婚嫁,一出其力。

(節(jié)選自《宋史》,有刪改)

【注】①常平:官倉名。

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1)甫冠,名聞四方()

(2)度常平不足贍()

(3)諷富人自實粟()

(4)知齊州()

(5)奉繼母益至()

(6)一出其力()

2.與“奇之”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山行六七里B.腰白玉之環(huán)

C.聞寡人之耳者D.父利其然也

【答案】

1.答案示例:(1)成年(2)猜測,估計(3)規(guī)勸(4)管

理,主持

(5)周到(6)全,都

2.答案:D共2分

【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辨析能力。要求學生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

礎(chǔ)上理解詞語的含義,并且能辨析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

第二講文言文實詞

實詞,是漢語詞類中的一種,詞語中含有實際意義的詞,實詞能

單獨充當句子成分,文言實詞是構(gòu)成文言文的主體,常見實詞數(shù)量

多,變化多C

文言實詞絕大部分是一詞多義的,詞義是不定項的,完全采用逐

詞逐義識記,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結(jié)合上下文來判定實詞的

含義,上下文這個語境是相對穩(wěn)定的,語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詞義的。

文言文實詞分類

1.通假字

通假字數(shù)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課下注釋中有解釋,復習時可以分

冊集中整理,根據(jù)自身掌握情況進行識記。

辨析通假字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①依據(jù)字音,求得本字。

例如:“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世家》)一句中的“唱”字,

用它的本義和引申義都解釋不通,但從音同和音近方面方面去尋找本

字,用“倡”字就講通了。

②憑借字形,求得本字。

例如:“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一句中的“辯”

字,用它的本義和引申義都無法解釋,但從字形相似和相近方面去尋

找本字,找到“辨”(辨別),字就講通了。

注意事項:在解釋通假字的時候,要先寫出其本字,然后再解釋

其語境義。例如:便要還家。(《桃花源記》)“要”通“邀”,邀請。

2.古今異義

古今詞義的變化,是指由于語言的變遷,相同的一個詞在古文中

的意思和現(xiàn)代白話文中的意思相去甚遠,這些詞原先的意思便是古義,

現(xiàn)在變化了意思便是今義。

詞義擴大河陽之北河:古義:黃河今義:

泛指一切河流

詞義縮小左佩刀,右備容臭臭:古義:氣味,今義:氣味難

感彩變化先帝不以臣卑鄙古義: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中

性)今義:言行十分惡劣(貶義)

詞義轉(zhuǎn)移芳草鮮美。古義:新鮮美好今

義:指食物味道好

【特別注意】區(qū)分古今詞義變化,還要多注意單音詞和雙音詞,

防止把兩個連用的單音詞跟現(xiàn)代漢語中形式上相似的雙音詞混同。如

“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曹劌論戰(zhàn)》)“可以“,“可”可以,“以”

憑借。另外,平時要多積累、多比較,仔細分辨,結(jié)合語境,做到“字

不離詞,詞不離句”,能熟練考慮上下文的照應、勾連、暗示等關(guān)系,

推斷詞義,提升語感能力。

3.詞類活用

(1)名詞的詞類活用

類型解釋舉例

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活用為動詞,一般情況下是兩個名詞連用,

必有一個名詞作動詞;副詞后面直接帶名詞,名詞就活用為動詞?;?/p>

用后的意義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guān),只是動作化而已。名之

者誰?太守自謂也。(《醉翁亭記》)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給……

取名。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陋室銘》)名:名詞用作動詞,

出名,聞名。

名詞作狀語一般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途中

兩狼,綴行甚遠”(《狼》)途:名詞作狀語,在道路上。

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jù)、手段或工具?!笆冢ń詳亍保ā蛾惿?/p>

世家》)法:名詞作狀語,修飾動詞“斬”,表示行為的依據(jù),是“按

照法律”的意思。

表示動作行為的身份或?qū)Υ姆绞健熬秊槲液羧?,吾得兄事之?/p>

(《項羽本紀》)兄:名詞作狀語,用對待兄長的禮節(jié)。

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或狀態(tài)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名詞

用作狀語,像狗一樣。

時間名詞作狀語時間名詞用于動詞前作狀語,表示行為變化的

時間。“朝而往,暮而歸”(《醉翁亭記》)“朝”“暮”,時間名詞

作狀語,往往用“而”或“以“同動詞相連接。

方位名詞作狀語方位名詞直接作狀語,這種語法現(xiàn)象在古漢語

中很多,往往用來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或表示動作的趨向?!疤?/p>

西南而望”(《小石潭記》)西南:名詞作狀語,向西南,用來修飾“望”,

限制其方向。

(2)動詞和形容詞的詞類活用

類型解釋舉例

動詞活用為名詞動詞出現(xiàn)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表示與這個

動作行為有關(guān)的人或?qū)?,這時它就活用作名詞?!拔嵘洳灰嗑酢?/p>

(《賣油翁》)射:動詞作名詞“射箭的本領(lǐng)二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在句子中,形容詞如果處于主語或賓語的位

置,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義,形容詞就化為名詞?!盁o

鮮肥滋味之享”(《送東陽馬生序》)鮮肥:形容詞件名詞,新鮮肥美

的東西。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后面帶了賓語,形容詞就化為動詞。

“天下苦秦久矣”(《陳涉世家》)“苦”,因帶賓語“秦”,形容詞作

動詞,(對秦王朝的殘暴統(tǒng)治)感到苦惱。

(3)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以為)……怎么樣”的意思。

類型解釋舉例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是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

人或事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皾O人甚異之”(《桃

花源記》)異: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之為異,認為這事奇怪(對……

感到奇怪)。

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是把它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看做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稍稍賓客其父”(《傷

仲永》)“賓客”,名詞活用作動詞,以其父為賓客。

(4)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怎么樣”的意思。使動用

法中的謂語動詞,一般是由名詞、形容詞活用來的,活用之后,它們

所表示的語法意義產(chǎn)生相應改變。

類型解釋舉例

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和它的賓語在一起,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

事產(chǎn)生這個動詞表示的動作行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生于

憂患,死于安樂》)餓:動詞,后有賓語“其體膚”,活用為使動,

翻譯為“使體膚經(jīng)受優(yōu)餓工

名詞的使動用法名詞帶賓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變成這

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汗牛充棟”(《黃生借書說》)汗:本

是名詞“汗水”,后有賓語“?!?,成為使動,翻譯為“使牛出汗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帶上賓語,如果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

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那么形容詞可以活用為使動動詞?!捌嗌窈恰保ā缎?/p>

石潭記》)寒:形容詞“寒冷”,后有賓語“骨”,成為使動,翻譯為

“使骨寒”。

4.一詞多義現(xiàn)象

一詞多義是由本義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理解一個詞的本義入手

來理解和掌握它的各個引申義和假借義。

1.抓住詞的本義,進行推衍聯(lián)想。

如“亡”字

《說文解字》中:“亡,逃也”,可見“亡”字的本義是“逃跑,。

由“逃跑”這個意義可以推衍聯(lián)想出好多其它的意思。如:

(1)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逃跑);

(2)今夏十余年,存亡不可知(指人的死亡);

(3)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指國家的滅亡);

2.抓住詞義引申的一般趨勢。

(1)由具體到抽象。

如:“爪牙”,本義指鳥獸用以自衛(wèi)和謀生的銳利的爪子和牙齒。

《勸學》中有“引無

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即用其本義。

(2)由個別到一般。

如“末”字,本義是樹梢,引申為末端,再引申為細小。

(3)由實到虛。

如“果”字,由果實,引申為結(jié)局,再虛化為副詞、連詞。

文言實詞絕大部分具有多義性,這類題不僅要靠積累,還需掌握

一定的推斷技巧。

技巧一:直接遷移法

聯(lián)系已學課文中專關(guān)該詞的用法推斷詞義。

如:“過而能知,可以為明”中的“過”字,如果能聯(lián)想到《生

于憂患,死于安樂》中“人恒過,然后能改”的“過”的意思,就能

理解該句中“過”的意思為“犯錯

技巧二:語境推斷法

解釋詞義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結(jié)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現(xiàn)課外文言句“使者及門”的“及“,結(jié)合上下

文語境可知“及”應為“到”的意思。

技巧三:組詞推斷法

將文言文中的詞語進行擴充,組成現(xiàn)代漢語中的詞語,然后再根

據(jù)具體語境確定文言實詞的詞義。

如:“雜然而前陳者”中“陳”字的字義推斷,大家可以把“陳”

組成幾個詞語,從中作選擇:陳列、陳舊……通過篩選不難找到“陳

列”這個意思。

技巧四:成語印證法

成語中保留著大量的文言詞義,可以用熟知的成語來推斷文言文

中的實詞詞義,

如:《孫臏兵法?威王問》:“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

用,而子大夫曰非其急者也。然則其急者何也?“田忌忿然作色”

中的“色”,可聯(lián)系成語“面不改色”的“色”來理解,意思為“臉

色”。

(一)

越心未平②,而夫差有憂色。一旦復筑臺于姑蘇之左,俾③參政

事者以聽百姓之痰苦焉,以察四方之兵革焉。一之日④,視之以伍員

⑤。未三、四級⑥,且奏曰:“王之民饑矣,王之兵疲矣,王之國危

矣J夫差不悅,俾乾⑦以代焉。畢九層而不奏,且倡曰:“四國畏王

百姓歌王彼員者欺王J員曰:“彼徒欲其身之亟⑧高,固不暇為王之

視也,亦不為百姓謀也,豈臣之欺乎!”

王賜員死,而拓用事⑨。明年,越入?yún)恰?/p>

【注釋】①吳宮:春秋時吳王夫差的宮室,②越心未平:公元

前494年,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后,和其臣民常懷報仇復國之心。③

俾:使。④一之日:十月以后的第一個月,即十一月。⑤伍員:字

子胥,吳國大臣。⑥未三、四級:沒等建好第三、第四層。⑦乾:

伯豁,吳國太宰。⑧亟:急,趕快。⑨用事:專權(quán).當權(quán)C

1.解釋句中加的詞。

⑴以察四方之兵革焉()

⑵畢九層而不奏()

⑶固不暇為王之視也()

2.辨析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視之以伍員()

定神細視()

其人視端容寂()

(二)

晏元獻公為童子0T,張文節(jié)薦之于朝廷,召至闕下,適值御試進

士,便令公就試。公一見試題,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賦,有賦章尚

在,乞別命題?!鄙蠘O愛其不隱。

及為館職時,天下無事,許臣僚擇勝燕飲。當時侍從文館士大夫,

各為燕①集,以至市樓酒肆,往往皆供帳為游息之地。公是時貧甚,

不能出,獨家居,與昆弟講習。一日選東宮官,忽自中②批除晏殊,

執(zhí)政莫諭所因,次日進復,上諭之曰:“近聞館閣臣僚無不嬉游燕賞,

彌日繼夕。惟殊杜門,與兄弟講書,如此謹厚,正可為東宮官°”

公既受命,得對,上面諭除授之意。公語言質(zhì)野,則曰:“臣非

不樂燕游者,直以貧,無可為之。臣若有錢,亦須往,但無錢不能出

耳?!鄙弦婕纹湔\實,知事君體,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選自沈括《夢溪筆談》)

[注]①燕,通”宴二②中:內(nèi)廷中。①體:體范,規(guī)矩。

1.下列與“上極愛其不隱”句中的“其”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

一項是()

A.欲窮其林B.其一犬坐于前C.俟其欣悅D.其如土石何?

2.下列與“上面諭除授之意”句中“面”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固以怪之實B.主人日再食C.富貴不能淫D.軍霸上

(三)

貞觀十二年,太宗東巡狩,將入洛,次于顯仁宮,官苑官司①多

被責罰c侍中魏徵進言曰:“陛下今幸②洛州.為是舊征行處③,庶

其安定,故欲加恩故老。城郭之民未蒙德惠,官司苑監(jiān)多及罪辜,或

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為獻食。此則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

幸本心④,何以副百姓所望?隋主先命在下⑤多作獻食,獻食不多,

則有威罰。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競為無限,遂至滅亡。此非載籍⑥

所聞,陛下目所親見。為其無道,故天命陛下代之。當戰(zhàn)戰(zhàn)栗栗,每

事省約,參蹤前列,昭訓子孫,奈何今日欲在人之下?陛下若以為足,

今日不啻⑦足矣;若以為不足,萬倍于此,亦不足也?!贝笞诖篌@曰:

“非公,聯(lián)不聞此言。自今已后,庶幾無如此事。”

[注]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