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骨傷傳統(tǒng)用藥_第1頁
中醫(yī)骨傷傳統(tǒng)用藥_第2頁
中醫(yī)骨傷傳統(tǒng)用藥_第3頁
中醫(yī)骨傷傳統(tǒng)用藥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骨傷傳統(tǒng)用藥中醫(yī)骨傷科在骨折治療中遵循“三期辨證”原則,即根據(jù)骨折愈合的階段性特點(初期、中期、后期),針對性地使用外用藥,以活血化瘀、接骨續(xù)筋、強筋壯骨。不同傷科學派在用藥上各有特色,以下分述治療特點及代表方劑。一、骨折三期治療特點及常用外用藥1.初期(傷后1-2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病理特點:氣血瘀滯,局部腫脹疼痛,經絡不通。

治療原則:涼血止血、行氣活血、消腫止痛。

常用藥物:

涼血化瘀:大黃、梔子、黃柏、赤芍、牡丹皮。

行氣止痛:乳香、沒藥、延胡索、冰片。

代表方劑:

消腫止痛膏(《醫(yī)宗金鑒》):大黃、黃柏、姜黃、白芷,研末調敷,清熱消腫。

七厘散(清代《良方集腋》):血竭、乳香、沒藥、紅花,外敷可散瘀定痛。

雙柏散(現(xiàn)代驗方):側柏葉、黃柏、大黃、薄荷,涼血化瘀,用于急性期紅腫熱痛。2.中期(傷后2-4周):接骨續(xù)筋,促進骨痂生長病理特點:瘀血漸消,筋骨未連,需修復軟組織與骨痂形成。

治療原則:和營生新、接骨續(xù)筋,輔以通絡。

常用藥物:

接骨藥:自然銅、骨碎補、土鱉蟲、續(xù)斷。

舒筋活絡:當歸、川芎、紅花、蘇木。

代表方劑:

接骨續(xù)筋膏:骨碎補、土鱉蟲、自然銅、乳香、沒藥,研末調膏外敷,促進骨痂生長。

八厘散(《醫(yī)宗金鑒》):蘇木、自然銅、乳香、沒藥,活血接骨。

平樂郭氏接骨丹:以土鱉蟲、自然銅為主,配合活血藥,加速骨折愈合。3.后期(傷后4周以上):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病理特點:筋骨雖連但未堅,肝腎不足,氣血虧虛。

治療原則:補肝腎、益氣血、強筋骨,兼祛風濕。

常用藥物:

補益藥:杜仲、續(xù)斷、牛膝、黃芪、當歸。

強筋藥:五加皮、千年健、桑寄生。

代表方劑:

生肌玉紅膏(《外科正宗》):當歸、白芷、紫草,潤膚生肌,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

健步虎潛膏:龜板、鹿角膠、牛膝,補肝腎、強筋骨,用于骨折后期乏力。

海桐皮湯(熏洗方):海桐皮、透骨草、威靈仙,熏洗以舒筋活絡。二、各派傷科外用藥特色舉例1.平樂郭氏正骨(河南洛陽)特色:強調“破和、補”三期用藥,注重藥性溫和與滲透。

代表方:

活血接骨止痛膏:大黃、梔子、骨碎補、土鱉蟲,初期涼血化瘀,中期加自然銅接骨。

展筋丹:麝香、血竭,局部揉藥以舒筋散結。2.廣東何氏骨科特色:善用嶺南草藥,注重清熱利濕。

代表方:

跌打萬花油:野菊花、紅花、三七,外擦消腫止痛。

駁骨散:自然銅、蘇木、大羅傘,研末調敷促進骨愈合。3.上海石氏傷科特色:調和氣血,善用辛溫透散之品。

代表方:

三色敷藥:紫荊皮、黃荊子、羌活、獨活,溫通經絡,用于中期瘀血未盡者。

消瘀散:大黃、蒲黃、冰片,初期外敷以涼血消腫。4.云南白藥(曲煥章流派)特色:秘方配伍,止血與活血雙向調節(jié)。

代表方:

云南白藥酊:外噴或濕敷,用于急性期止血化瘀。

七龍散:重樓、三七,外敷解毒消腫。中醫(yī)骨傷外用藥以“三期辨證”為核心,早期攻邪(活血化瘀)、中期調和(接骨續(xù)筋)、后期補虛(強筋壯骨),并結合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