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語文復習:詩歌鑒賞知識點講義(含練習題及答案)_第1頁
2025年高考語文復習:詩歌鑒賞知識點講義(含練習題及答案)_第2頁
2025年高考語文復習:詩歌鑒賞知識點講義(含練習題及答案)_第3頁
2025年高考語文復習:詩歌鑒賞知識點講義(含練習題及答案)_第4頁
2025年高考語文復習:詩歌鑒賞知識點講義(含練習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高考語文專題復習:詩歌鑒賞知識點講義

一.常見考點

1.詩歌形象

(人物、景物、事物)

2.詩歌意象

3.詩歌語言風格

4.表達技巧

HU:

fWtH;HX附.*'竺里LL

*¥*槽,市*HMt、X量"&U蚓殘行精

*一[,:_LD.擔一

HU:

人如WH.flWIH*多(制).★4才得年

(I)MW:U.M.XM.tHtft

U)?電/得:?Wt

分懈.?.:*JL

(?*<MM)*.**ll/令

2.fntJ?.afan.

(4)栩0*

(5)M,xt(M)W8就小JlJt.*

技巧

(,)Af?<:tA?f

表達方式、修辭方法、表現(xiàn)手法、結構技巧(開門見山、伏筆照應、層層深入、

先景后情、以景結情、畫龍點睛、卒章顯志、過渡、鋪墊等。)

類型一表達方式

1.表達方式之描寫:

角度:遠近、俯仰

感官:視、聽、嗅、味、觸

技巧:正側結合、動靜結合(以靜襯動、以動襯靜)、聲色結合、明暗結合、點

面結合、白描(雞聲茅店月)、工筆、化靜為動、化虛為實、虛實結合(想象)、

細節(jié)描寫、動詞形容詞使用、環(huán)境烘托(人物描寫時)、襯托、選取典型意象、

第1頁共57頁

鋪排(鋪陳排比)

【注意】

1.正側結合一般不直接作為采分點,需要進一步細化。

2.選取典型意象不輕易啟動

3.鋪排是將一連串內容緊密關聯(lián)的景觀物象、事態(tài)現(xiàn)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為,

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鋪寫,又可以一氣貫注、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

某種環(huán)境、氣氛和情緒。在古代民歌和漢賦中用得較多。

2.表達方式之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襯情、以景結情)、托物言志、

借物喻理、用典抒情、借古抒情(借古諷今、借古傷今、借古傷己)、對比襯

托、虛實結合、想象聯(lián)想等

類型二修辭手法

(一)比喻(二)比擬(三)夸張(四)借代(五)雙關

(六)對偶(七)排比

類型三表現(xiàn)手法

主要包括:象征、托物言志、想象(對寫、落筆對方)、聯(lián)想、虛實結合、起

興、用典、對比、襯托、點染、抑揚結合、以小見大等

(一)對比(二)比興(三)襯托(四)渲染

(五)對寫法(對面落筆、一筆兩面)

【知識補充】什么是點染?

所謂點,指的是點明情感的內涵;所謂‘染',指的是用景物來渲染烘托

所點明的情感。

【點染類型】先點后染、先染后點

【舉例說明】

①“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边@里的“點”是“去去”,點出離

別之情,遠而又遠,然而這“去去”的具體情狀又怎樣呢?“染”是用“千里煙

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三種景物來渲染。襯托出“去去”的山高

第2頁共57頁

水長和離情的深沉凝重。

②“多情自古傷別離,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

月?!鄙蟽删洹包c”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兩句意染之。

③[正宮][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

醉,總是離人淚?!鼻懊鎺拙涫侨?,后面”都是離人淚”是點。

類型四表達技巧之“結構技巧”

所謂構思技巧是指詩歌的結構安排方面的技巧。古代詩歌在行文安排與結構處

理上都是有講究的。結構上的“起一承一轉一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

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顯示出詩歌行文結構上的藝術,即

行文構架的嚴密、思路的清晰、寫景抒情的渾然一體等。

設問方式:行文思路特征或是考查關鍵詩句的作用。

針對行文思路特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①線索的設置。②順序的安

排:時間順序、空間順序、以某種感情的變化為順序等。③過渡照應。④開頭

與結尾:前后呼應、鋪墊照應。⑤結構特點:倒敘、先抑后揚,敘事與抒情議

論的轉折,以及近體詩的“起承轉合”等。

針對關鍵詩句的作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①問開篇詩句的作用,一

般可回答:總領全篇、開篇點題、開門見山、照應題目、渲染氣氛、設置懸念、

為下文做鋪墊、和下文的內容構成對比等。②問中間詩句的作用,一般可回答:

承上啟下、呼應前面內容。③問詩歌結尾的作用,一般可回答:點明中心、升

華感情、深化主題、照應開頭、畫龍點睛、言有盡而意無窮、卒章顯志、以景

結情。

5.思想情感

二、詩歌的解讀方法

1、對仗推測法

2、明確主語

3、從選項中助解

4、讀詩題

5、關注副詞

6、關注問句

第3頁共57頁

7、分析:不能簡單摘抄,要完整的翻譯!

三、情感解讀

1、直接點名的情感詞

2、間接抒情

四、詩歌的分類

詩歌的分類

四言古詩(出現(xiàn)最早,以《詩經(jīng)》為代表)

古詩I五言古詩(產(chǎn)生于西漢,以《古詩十九首》為代表)

七言古詩(成熟于唐代,以《琵琶行》為代表)

(古體詩(又稱“古詩”雜言古詩(以《兵車行》為代表)

“古風”)

辭和賦:辭,楚辭;賦,始于戰(zhàn)國荀卿的《賦篇》,兼有詩歌散文的特點

樂府詩:標題有的加上“歌”“行”“謠”“引”“曲”“吟”等字

五言絕句(如柳宗元《江雪》)

七言絕句(如李商隱《夜雨寄北》)

中五言律詩(如王維《山居秋暝》)

七言律詩(如杜甫《登高》)

代排律(長篇的律詩,一般為五言,七言極少。如杜甫《題鄭十八

詩著作虔》,是七言排律)

歌[小令(58字以內,一般不分段)

詞(又稱“詩余”“長短句”)J中調(59?90字,分上下兩闋)

I長調(91字以上,分三或四段,叫“三疊”或“四疊”)

曲,甑曲、I小令(只有一支曲子,曲子前必須標明宮調,曲調的調式按曲牌各種規(guī)定寫)

I套數(shù)(由一組屬于同一宮調、一韻到底的曲子組成,只供清唱)

漢魏六朝以樂府民歌聞名?!皹犯北臼菨h武帝設立的音樂機構,用來訓

練樂工,制定樂譜和采集歌詞,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來“樂府”成為一種

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

今保存的漢樂府民歌的五六十首,真實地反映了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其

文體較《詩經(jīng)》《楚辭》更為活潑自由,發(fā)展了五言體、七言體及長短句等,

并多以敘事為主。《孔雀東南飛》《木蘭辭》是漢魏以來樂府中敘事民歌的優(yōu)

秀代表作,稱為“樂府雙璧”。

唐代詩人作樂府詩,有沿用樂府舊題以寫時事,以抒發(fā)自己情感的,也有

即事名篇,無復依傍,自制新題以反映現(xiàn)實生活。

宋代時,郭茂倩將所有樂府詩歌匯集到一起,編成《樂府詩集》。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近體詩出現(xiàn)在唐代,那時

人們把新出現(xiàn)的詩體,稱為近體,把以前的各種詩體稱為古體,用以區(qū)別兩種

第4頁共57頁

詩體的不同。

近體詩與古體詩的區(qū)別是:古體詩沒有固定句數(shù)的限制,沒有固定的句式,

沒有固定的平仄和韻律。近體詩則與之相反,有十分嚴格的格律,因此,近體

詩也叫格律詩。近體詩分為律詩、絕句、排律,從字數(shù)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

律詩,每首四聯(lián),依次稱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每聯(lián)的上句叫出句,

下句叫對句。每句各字的平仄有嚴格要求,特別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

隨意變更。凡雙數(shù)句都必須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

底,不可換韻。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

五、詩歌的人物形象

1.簡要概括型

①分點概括(結合關鍵詞句,轉述概括,避免遺漏、交叉)。

②XXX是一個……(概括形象特點)的XXX(性別、人物身份等)。

身份:英雄、游子、思婦、隱者、征人等

2.具體賞析型

定形象+析例句+明意義(作者在該形象上寄托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人

格品質等)

人物類型人物特征典例

狂士豪放灑吃,做算不易,放熱風川李白的“中天大笑出n去,式,包鼠注葛人”

英雄心懷天下,憂國優(yōu)氏,虔功立立辛棄殘的“廉?老矣,尚H版否?.

隱士寄情山木,中隱田困的淵明的“采藥東K下,悠然JL南山”

懷才不遇.壯忐申制,英雄遲工

誦騫陳子昂的《暴斷州臺歙》

報國無n

悲士矢忐報國,金悅情世M游的“樓船夜*小洞渡,鐵馬秋風大做美”

弟子靖友送劑,懷小金友王程的《九月九日憶L東兄》》

征人民邊報國,反對征促王翰的《涼州詞》、王昌綸的《出忘》

美人遲基,思念遠等,永的《雨直?!?/p>

思婦

宮女有無聲X,絡苦小氣張M的《靖內人》

六、詩歌的事物形象

(1)定義:

詠物詩是指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借以表達

特定主旨的詩歌。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興

第5頁共57頁

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思想感情融于某種具體事物,即借所詠之物表達自己

的情操志趣,或托物表明自己的高潔品質,或托物抒發(fā)懷才不遇的傷感等。

(2)常見詠物詩類型

1.描摹情態(tài)型。對事物的形、神、意進行傳神地描繪,字里行間往往有詩人鮮

明的情感傾向。

(3)托物言志型。運用象征手法通過描摹具體的“物”的特征,來表達某種志

趣志向、理想抱負、精神品格。3.詠物抒懷型。比照托物言志,其情感相對“短

暫、即興”,與“物”所處的具體環(huán)境和作者當時的個人處境關系更密切,常

和托物言志綜合使用。

(4)常見詠物詩表現(xiàn)手法

托物言志(如虞世南《蟬》)

象征(杜牧《早雁》)

擬人(如于謙《石灰吟》)

比喻(如賀知章《詠柳》)……

(5)鑒賞事物形象的角度

寫了什么物、用了什么手法、物有什么特征或境遇、表達什么情感。

-答題思路與規(guī)范表述

1.逐句解讀“詠物”詩句,準確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

2.先用精練的話語概括事物形象的特征(聲音、形態(tài)、色澤、習性、環(huán)境等);

然后分析其內在品性、神韻、境遇等,準確把握物和志的“契合點”,由物到

人,由實到虛,聯(lián)系詩人自身經(jīng)歷和所處社會環(huán)境,聯(lián)系詩人的情趣愛好、人

生態(tài)度、價值取向等,揣摩詩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結合詩歌的主旨指出描繪事物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七、景物形象、寫景作用

景物形象:

【意境特征+圖景概括:季節(jié)+核心意象】+【立足詩句,抓住意象,串聯(lián)圖

景】

寫景作用:

①交代事件發(fā)生的時令、地點。

第6頁共57頁

②渲染氣氛,營造氛圍。

③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理。

④在情節(jié)結構中的作用。

開篇:引出下文,為下文作鋪墊,奠定情感基調。

中間:承上啟下,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

結尾:照應開頭,使結構更加完整。

以景結情,含蓄蘊藉,回味無窮。

⑤寫景的作用還有寄情、寓理、顯志等。

☆分析寫景的作用,一定要聯(lián)系詩歌的主旨,遵照題干所指定的方向思考作答。

八、語言風格題

所謂語言風格,是指詩人在長期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獨特的語言藝術

個性,是詩人的個人氣質、詩歌美學觀念在作品中凝結的藝術產(chǎn)物,是具有恒

定性的、有別于其他詩人的藝術特色。古代詩歌常見的語言風格有: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明快淺顯、辭藻華麗、委婉含蓄、簡潔洗練、沉郁頓挫、渾厚雄壯、

多用口語、明白如話、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等。

?“語言風格”藝術類答題要點與思路:

1.積累常見作家作品的語言風格特點,理解不同風格在語言表達、意象選擇、

情感內涵及傳達等方面的特點。

2.解答前先回憶詩人一貫的語言風格,然后聯(lián)系詩歌的內容、意象體會是否

符合他一貫的語言風格,做到心中有數(shù)。

具體組織答案時:

第一步:敘,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第二步:析,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第三步:評,指出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提醒:

1.它的答題模式不是固定的,要針對試題設題的角度具體回答。

2.大多數(shù)詩人的語言風格一貫是固定的,但也有特殊情況。比如,蘇軾一般

被認為是豪放派的詞人,但是蘇軾也寫過婉約的詞;李清照前后期的詞風也存

在較大差異。所以在答題時,還是要根據(jù)具體詩歌具體分析,切忌先入為主,

第7頁共57頁

機械套用。

or

1.意象選用(意境營造)

2.手法使用

3.用詞語言

4.情感表達

九、煉句題

經(jīng)過詩人反復錘煉的句子,一般是最為傳神、最能使全詩生動形象的關鍵

性句子。它是詩人感情的噴發(fā)口,能更好地傳達詩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鑄了詩

人強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動的藝術形象。

>“煉句”藝術類答題要點與思路:

手法+句義+效果(物態(tài)、意境、情感)+煉字(較少:通常用于詩句中無手法運

用或用詞極有特色的詩句)

1.點明該句的句式特點(構思技巧、修辭手法、描寫手法等)(手法)

2.解釋該句含義。(句義)

3.點出其對表達內容、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效果:物態(tài)、情境、情感)

4.富有特色的用字用詞。(煉字)(通常用于詩句中無手法運用或用詞極有特

色的詩句)

Or

1.描繪畫面

2.點出手法

3.寫出表達效果(景物特點、意境特點、作者情感)

十、煉字題

煉字,多指詩詞中那些經(jīng)過推敲,用得準確、生動,能傳神地表現(xiàn)事物和

情感等鮮明特征的字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有時是數(shù)量詞、疊詞或虛詞等。

(1)動詞

動詞,如果用得精準,便具有凝練、形象、生動傳神的效果,詩歌中一些

“多義”和“活用”的動詞,往往是命題考查的重點。

(2)形容詞

第8頁共57頁

形容詞是表現(xiàn)人或物的特點、性質、狀態(tài)等的詞語,起修飾作用。形容詞不

僅可以從形、聲、色、光

等方面點出事物的特點,還能傳達出詩人的感情。形容詞作為“煉字”的對

象時,要注意其語義雙關現(xiàn)象及活用的情況。

(3)數(shù)量詞

經(jīng)過詩人精心選擇提煉的數(shù)量詞,往往可以產(chǎn)生豐富雋永的詩情。

(4)疊詞

疊詞之妙,首先在于增強詩歌的韻律感,其次在于加強感情的表達效果。

除此之外,疊詞還可以模擬各種聲音,收到生動、形象的效果,讓人有身臨其

境之感。

(5)虛詞

這里的虛詞主要指副詞、連詞。在古典詩詞中,虛詞的錘煉運用恰當時,

可以獲得疏通文氣、開合呼應、悠揚委曲、活躍情韻、化板滯為流動等美學效

果。

思路:

字義+手法(備選)+句義+效果(物態(tài)+意境+情感);

①解釋該字的含義(表層、深層);(字義)

②指出該字的特點(如是否為色彩詞、疊字,有無活用等)和所用的手法(如比喻、

擬人);(手法)

③結合詩歌的有關內容具體分析這個字所描述的景象;(句義)

④適當展開想象,說說這個字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效果:

物態(tài)、意境、情感)

Or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lián)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構成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或有怎樣的表達效果(點

出表現(xiàn)手法)。

十一、詩眼

詩眼往往是指整首詩或某句中最能體現(xiàn)詩人思想觀點、情感態(tài)度或詩歌意境

第9頁共57頁

的具有概括性、生動性或情趣性的能籠罩全詩或某句的字詞,表現(xiàn)為句中詩眼

和全篇詩眼兩種形式。

具體說來,“詩眼”主要表現(xiàn)為三類字(詞):

(1)最能揭示詩人情感的字(詞),如“愁”“思”“憶”“驚”(這類字是直

接揭示)和“涼”“冷”“孤”(這類字常常語義雙關,一方面表明自然界中的

涼、冷、孤,另一方面反映詩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這類字(詞)以動詞或形

容詞為主。

(2)最生動傳神的字(詞),常常出現(xiàn)在描寫句中,且常使用比喻、擬人等修辭

手法。這類字(詞)以動詞或形容詞為主。

(3)最能統(tǒng)領全篇的字(詞),全詩或明或暗地圍繞該字(詞)來寫,只是各有側

重,此類字(詞)以形容詞或動詞為主。

>詩眼類答題要點和思路:

1.尋找詩眼的方法:

①抓能體現(xiàn)作者強烈感情的字詞

②抓描寫事物生動、形象、準確的字詞

③抓詩中巧妙的修辭

④抓詞類活用

⑤抓典型詞

2.答題思路

①明詞義。

②闡詩意(立足全詩,逐聯(lián)逐句闡釋詩意)。

③析效果:物態(tài)、意境、情感。

十二、敘述特點

▲人物敘述視角:全知視角、有限視角

▲人物敘述人稱:一、二、三人稱

▲敘述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在表述敘述順序的時候如有線索務必

加上。

▲敘事節(jié)奏:舒緩、緊湊等

▲敘事技巧:手法

第10頁共57頁

▲敘述語言:語言風格

寫作指導

恰當選用敘述的角度

敘逑學中,一般把“誰說故事””站在什么立足點上說故事,,稱為敘述角

度。敘逑角度可分為“全知視用”和“有限視角”兩種.

“全知視角”,就是敘述者站在局夕卜,不出現(xiàn)在故事中,但他仿佛是無所不

知的一種對事件的前?因后果者6卜分「解,對人物的心理、過去和未來也都清

淖楚楚,力時甚至走到前臺發(fā)我議論、對人物進行評價。傳統(tǒng)小說,大多采用

“全知視用全讀者們好像面對作者而坐,聽他講故事.

'享,限浮角”?就是敘述者是當事人.參與故事的發(fā):展,我侑依賴于他的

眼睛普世界.靠他的引領進入故事。現(xiàn)代小說家越來越喜歡采用“有限視

角”.《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凡是"我”看不見聽不見想不到的不

寫,只寫“我“看到聽到想到的。文字背后隱藏的故事,則讓讀者去想象、去

推斷。

在初中寫作課上,我們學習過敘述的三種人稱.我們知道,第一人稱

敘述,真實而有感染力,寫親身經(jīng)歷的文章多用這種人稱;第二天稱敘述.

有對話效果,便于傾訴強烈的感情*一般書信、詩歌和贊頌‘、悼念的文章經(jīng)

常使用;第三人稱敘述,靈活自由,不受時空的限制,可以全景式地表現(xiàn)生

國結合二全知視角”和“有限視角”來看,我們發(fā)現(xiàn).第一人稱是“有限現(xiàn)

單”,是通過自己的眼睛去看待生活,而第二人稱和病三人稱.則要具體分

折,它可以是“全知視角”.也可以是“有在視角”。在《邊城〈節(jié)選)》中我們

通過作者“無所不知”的敘述,了解翠翠生活的環(huán)境和故事.是“全知視角?

而《林蕉玉進賈府》中我們是通過林黛玉的眼睛,去看賈府的環(huán)境和人物

的,則是“有限視角”了。

了解了敘述角度,對我們寫作有什么幫助呢?

十三、對比與反襯

1、概念比對

對比:把兩種對立物或一種事物的兩個對立面列來,造成鮮明對照,這種修辭

格就叫對比。兩種對立物的對比,可以突出好與壞、善與惡、美同丑的對立,

給人以鮮明的印象。

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襯托:就是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別的東西來陪襯和對照的修辭手

法。襯托,若就襯體與主體的性質與關系而言,可分為正襯與反襯這兩種。

①正襯:正襯,即是用一與本體事物一致的觀點或景物,從正面去陪襯、烘托

本體事物的格式。

例: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

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边@里詩人并沒有直接說天姥山怎樣高,而是用

以高峻著稱的五岳、天臺來襯托天姥山,從而把天姥山寫得聳立天外,直插云

第11頁共57頁

霄,壯麗非凡。

②反襯:反襯采取與主體事物相反或相對的客體事物作陪襯,用以突出主題事

物。例如“鳥鳴山更幽”,就是用鳥的鳴叫聲,來突出山的幽靜。

對比與反襯的不同,更在于各有各的用法和作用。

對比的兩個事物間的關系是并列的,結果是突出對比雙方,其作用是能使語言

色彩鮮明,事物的性質、特征等更加鮮明。

反襯在于兩個方面有主次之分,一般正面為主,反面次之(襯托部分),具體

可分為小襯大,動襯靜,樂襯哀,喜襯悲,丑襯美,錯誤襯正確等,其中,前

者為次,后者為主,以前者突出后者。

十四、比較鑒賞的角度

1、意象

意境

語言風格

表達方式

修辭手法

表現(xiàn)手法

結構技巧

思想情感等

2、比較運用意象:意象特點、意境氛圍、表現(xiàn)特點等

比較抒發(fā)情感:情感內容、抒情方式手法等

十五、例題部分

《夜過邵伯湖》

李東陽

蒼蒼霧連空,冉冉月墮水。

飄飄雙鬢風,恍惚無定止。

輕帆不用楫,驚浪長在耳。

江湖日浩蕩,行役方未已。

羈棲正愁絕,況乃中夜起。

1、詩歌是如何表現(xiàn)羈旅之愁的?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

第12頁共57頁

【參考答案】

①借景抒情。

(1)正襯:“霧氣在空中彌漫,月亮慢慢地沉落水邊”營造了一種凄清冷寂的

氛圍,襯托出詩人羈旅的哀傷;”驚浪始終在耳邊震響”描寫行程的艱險,襯

托羈旅之愁。

(2)反襯:用湖中夜景的浩大開闊反襯詩人羈旅的孤獨。

②直抒胸臆:最后兩句直接抒情,表達對羈旅生活的無限厭倦愁緒。

《姜楚公畫角鷹歌》

杜甫

楚公畫鷹鷹戴角,殺氣森森到幽朔。

觀者貪愁掣臂飛,畫師不是無心學。

此鷹寫真在左綿,卻嗟真骨遂虛傳。

梁間燕雀休驚怕,亦未拉空上九天。

[注]①左綿:地名,代指綿州。杜甫此詩寫于此。

【補注】

①角鷹:鷹頭頂有角毛微起,謂之角鷹。②幽朔:幽燕之地,地處北方,故云。

③貪愁:但愁。掣臂:鷹多縛于獵人手臂上,遇有獵物,鷹便掙脫絲絳飛去,

稱為掣臂。

④左綿:涪水在綿州的右面流過,故稱綿州為左綿。

⑤拉空:飛上高空,語見《莊子?逍遙游》:“技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1、側面表現(xiàn)姜楚公所畫之鷹生動逼真是本詩一大特點,請結合詩句進行分析。

(6分)

【答案】

①通過看畫的人的心理描寫:擔心鷹飛走的角度來表現(xiàn);

②通過其他畫師想學但是學不到這種技巧的角度來表現(xiàn);

③通過和真鷹對比,感覺真鷹反而不如畫上的鷹的角度來表現(xiàn);

④通過燕雀的心理描寫:見了畫上的鷹會害怕的角度來表現(xiàn)。

第13頁共57頁

《卜居》

杜甫

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銷客愁。

無數(shù)蜻蜓齊上下,一雙漏鵬對沉浮。

東行萬里堪乘興,須向山陰上小舟。

[注]①漏嵋(Xichi):水鳥名,俗稱紫鴛鴦。

卜居:謂以占卜擇定建都之地。擇地居住。本自《楚辭》名篇《卜居》,實際

是借用屈原對人生道路的抉擇。

浣花溪:在四川成都西郊,一名百花潭,錦江上游一段,杜甫結草堂于溪畔。

為卜:即行卜。為,即施行;卜,選擇。

出郭:雙關語,喻作者避難入蜀,遠離了政治漩渦。郭,即外城,古代在城的

外圍加筑的一道城墻。

塵事:塵俗之事。

更:另外。

銷:消除。

對:共,同,合。

堪:能夠、勝任。

須向:需要前往;須:應當。

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杜甫青年時期曾南游吳越(今江蘇、浙江一帶),到

過會稽(即山陰)。

1、請賞析頸聯(lián)的精妙之處。(6分)

【答案】

無數(shù)蜻蜓一起上下飛舞,一雙鴛鴦一同潛水又浮出水面。(描繪畫面)

①以動襯靜,以蜻蜓、鶻鵬的動態(tài),襯托環(huán)境的幽靜;

②用詞生動傳神,“齊”字寫出蜻蜓之多,“對”字寫出了鶻楣嬉戲的悠閑自

在。

③借景抒情,蜻蜓翻飛,鶻^戲水,表現(xiàn)出作者內心的喜悅;

第14頁共57頁

《早寒江上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xiāng)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注]①《論語?微子》記載孔子周游列國時找不到渡口,使子路問津。遇到兩個

隱者長沮、桀溺,長沮桀溺不說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諷孔子棲棲遑遑、奔走

四方,以求

【補注】

襄水曲(qu):在漢水的轉彎處。襄水,漢水流經(jīng)襄陽(今屬湖北)境內的一

段。曲,江水曲折轉彎處,即河灣。

楚云端:楚天之云。長江中游一帶云的盡頭。

迷津:迷失津渡;迷路。津,渡口。

平海:寬廣平靜的江水。

漫漫:水廣大貌。

1、結合全詩賞析“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6分)

【參考答案】

①借景抒情。落木蕭蕭,鴻雁南飛,北風呼嘯,天氣寒冷,通過描繪一幅深秋蕭瑟

凄清的景象襯托悲涼心境。

②運用起''興”的手法。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使詩很自然地進入第

二聯(lián)。

③對比。鴻雁南歸,人卻漂泊在外,倍增孤苦。

④雙關。同時一語雙關,既寫出天寒,也寫出了羈旅之凄苦。

【回顧】

李煜《浣溪沙》: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生寒。一一雙關

《精衛(wèi)詞》

王建

第15頁共57頁

精衛(wèi)誰教爾填海,海邊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魚龍何所為?

口穿豈為空銜石,山中草木無全枝。

朝在樹頭暮海里,飛多羽折時墮水。

高山未盡海未平,愿我身死子還生!

①磊磊:許多石子堆積在一起的樣子。

②但:只要。表示假設或條件。

③何所為:還能做什么。

④空,僅僅。

1、一般認為,詩最后兩句的內容是以精衛(wèi)的口吻表達的,你是否同意這種解讀?

請結合詩句說明你的理由。(6分)

【分析題干】

如果同意考查的是什么?

精衛(wèi)的形象

如果不同意考查的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

【答案示例】

觀點一:同意。

①這兩句詩是精衛(wèi)矢志不渝、堅韌不拔、前赴后繼奮斗精神的自我抒發(fā);

②意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業(yè),也希望子孫后代能夠繼

承遺志,填海不止。

觀點二:不同意。

①這兩句詩是作者對精衛(wèi)填海過程艱辛的同情,以及對其矢志不渝、忘我勞作、

不怕犧牲的精神的崇敬之情的表達;

②意為移山填海的事業(yè)尚未完成,我愿犧牲生命來幫助精衛(wèi),以自己的生命來換

精衛(wèi)的生命。(每點3分)

《送子由使契丹》

蘇軾

第16頁共57頁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

不辭驛騎凌風雪,要使天驕識鳳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應夢武林春②。

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宮。蘇轍時任翰林學士,常出入宮禁。

②武林:杭州的別稱。蘇軾時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譽為“門地、人物、文學皆當世第一”。后來入吐蕃會盟,酋

長問他:“聞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騙他說:“彼李揆,安肯

來邪?”

【補注】

遠適:遠行。”而彼且奚適也?”

驛騎:乘馬送信、傳遞公文的人。此代使臣

凌:迎,冒。

天驕:漢時匈奴用以自稱。后亦泛稱強盛的邊地少數(shù)民族或其首領。此處指契

丹(建遼國)。

鳳麟:鳳凰與麒麟,比喻杰出的、罕見的人才。

1、本詩首聯(lián)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性格?請加以分析。(6分)

【參考答案】

①表現(xiàn)了詩人曠達的性格。

②蘇軾兄弟情誼深重,但詩人遠在杭州,與在京城的蘇轍已是天各一方。這次雖

是遠別,詩人表示也不會作兒女之態(tài),悲傷落淚。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一(2)題。(9分)

《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后(節(jié)選)》

陸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噪。

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

端溪石池濃作墨,燭光相射飛縱橫。

須臾收卷復把酒,如見萬里煙塵清

第17頁共57頁

【注】

磊落:眾多委積貌;形容胸懷坦蕩。

五兵:即古代戈、殳、戟、酋矛、夷矛等五種兵器,此處借指用兵韜略。

試:任用;使用;運用。

崢噪:山勢高峻的樣子,此處喻滿懷豪情。

槊:古代兵器。即長矛。

端溪石池:指端硯,為名硯。端溪在今廣東高要縣,古屬端州。

把酒:手執(zhí)酒杯。謂飲酒。

煙塵清:比喻戰(zhàn)斗結束。

1、詩中前后兩次出現(xiàn)“酒”,各有什么作用?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

答:第一處:

①將“酒”比作旗鼓,把“書寫”想象成行軍打仗,承接上句空有報國韜略卻

無處施展的抑郁憤懣。

②此處的“酒”出現(xiàn)在書寫前,起到醞釀情緒、積蓄氣勢的作用。

③表現(xiàn)了詩人想要一展宏圖的豪情壯志。

第二處:

①此處的“酒”出現(xiàn)在書寫后,承接上文作者以奮筆疾書來比喻戰(zhàn)場拼殺、縱

橫馳騁、所向披靡的情景。

②作者想象打了一場勝仗,消除了國難,恢復了太平,表達自己內心的酣暢淋漓、

心滿意足。

③側面表現(xiàn)出作者報國的強烈愿望,襯托出現(xiàn)實中報國無門的悲哀。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9分)

《苦筍》

陸游

藜董盤中忽眼明①,駢頭脫襁白玉嬰。

極知/耿介/種性/別,苦節(jié)乃與生俱生。

我見魏征殊媚嫵②,約束兒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養(yǎng)成,放使干霄戰(zhàn)風雨。

第18頁共57頁

[注]①藜量:藜和董。泛指粗劣的飯菜。②唐太宗曾說,別人認為魏征言行無禮,

我卻覺得他很嫵媚。

【補注】

駢頭:并頭,指兩根苦筍同根

脫襁:脫下襁褓

白玉嬰:白玉般的嬰兒,形容苦筍光澤

極:程度副詞。猶甚,最,很,狠。

耿介:正直不阿,廉潔自持。

種性:種屬的特性;稟受于先天的本性。

苦節(jié):儉約過甚。后以堅守節(jié)操,矢志不渝為“苦節(jié)”。

殊:副詞。甚,極。補充:竟然

嫵媚:美好可愛。

約束:限制;管束。

干:干犯;沖犯;干擾。這里指沖上云霄

1、詩人由苦筍聯(lián)想到了魏征,這二者有何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6分)

【解題突破】

由詩歌頷聯(lián)得知,苦筍特征:味苦而有耿介的苦節(jié)

再結合注釋②得到魏征的形象:言行無禮但是受唐太宗賞識

最后將二者一一對應。

【答案調整】

①魏征犯顏直諫、言行無禮常常令人難以接受,與苦筍的滋味并不適口相似。

②苦筍與生俱來的“苦節(jié)”,象征“耿介”的性格,與魏征正直不阿,廉潔自

持的品格的人格相似。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題目。

《次韻雪后書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悵江頭幾樹梅,杖藜行繞去還來。

前時雪壓無尋處,昨夜月明依舊開。

第19頁共57頁

折寄遙憐人似玉,相思應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鴉起,卻望柴荊獨自回。

1、這首詠梅詩中,作者用什么手法來表現(xiàn)梅花的?請簡要分析。(5分)

【答案】

反襯。以“雪壓”表現(xiàn)梅生存環(huán)境之惡劣,從反面襯托梅冒寒綻放的堅貞品質;

烘托。借明月烘托梅之高潔品格;

側面烘托。以詩人環(huán)繞梅花,眷戀不去,表現(xiàn)對梅花的喜愛。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8?9題。

《小重山?端午》

[元]舒峨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①長。空惆悵,誰

復吊沅湘②。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峨x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

午陰涼。

[注]①五色臂絲:荊楚風俗,端午節(jié)以五彩絲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淚羅江。

1、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xiàn)手法是什么?請分別結合上闋和下闋作簡要分析。(4

分)

【答案】

對比。

上闋中眾人的繁忙喜慶和作者的獨自惆悵形成對比;

下闋中世俗對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

表達了對屈原的崇敬與懷念,對世人遺忘屈原精神的譴責。

(答“反襯”,且簡析合理也可)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題目。

《竹軒詩興》

張鎰

第20頁共57頁

柴門風卷卻吹開,狹徑初成竹旋栽。

梢影細從茶碗入,葉聲輕逐篆煙來。

暑天倦臥星穿過,冬晝閑吟雪壓摧。

預想此時應更好,莫移墻下一株梅。

[注]篆:盤香。因盤香曲繞如篆文,故稱。

1、本詩第二聯(lián)描寫精妙,請簡要分析。(5分)

【答案】

全聯(lián)視聽結合(1分),生動地描寫了詩人的所見所聞,表現(xiàn)了竹軒環(huán)境的清幽

和詩人生活的閑適;(1分)

“梢影細從茶碗入”化靜為動,描繪了茶具間光影的變化;

“葉聲輕逐篆煙來”運用比擬(擬人)手法,(1分)形象地寫出葉聲與煙縷升

起相伴的動態(tài)美。(1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1、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語言上又有什么特點?(3分)

【參考答案】

虛實結合。先實寫自己在驛站抱膝獨坐,夜不能寐;后用想象,想象家人冬至

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虛實相生,深化“思

家”之情。

動作描寫、細節(jié)描寫。描寫“抱膝”的動作,“影伴身”的細節(jié),表現(xiàn)自己

因思家而夜不能寐。

語言質樸自然

閱讀下面的元曲,回答問題。

《水仙子?舟中》

第21頁共57頁

孫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邊,燈火青熒對客船。朔風吹老梅花片,推開篷雪滿天。

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廛戰(zhàn),詩和雪繳纏。一笑瑯然。

1、分析“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麋戰(zhàn),詩和雪繳纏”使用的兩種修辭手法。

(4分)

【答案】

運用了擬人和排比的手法,

表現(xiàn)出詩人高昂的詩興,展現(xiàn)出湖上風雪翻飛的景象。描繪出一幅壯觀的江天

風雪行吟圖。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題西溪無相院》

張先

積水涵虛上下清,幾家門靜岸痕平。

浮萍破處見山影,小艇歸時聞草聲。

入郭僧尋塵里去,過橋人似鑒中行。

已憑暫雨添秋色,莫放修蘆礙月生。

1、第二聯(lián)是怎樣寫景的?請簡要分析。(4分)

【答案】

視聽結合。上句寫所見:浮萍破處,山影在水中顯現(xiàn)出來;下句寫所聞:船行

之時,傳來細微的草聲。

動靜結合、以動襯靜。船行、草聲為動景,浮萍山影為靜景;并以細微的草聲

襯托出環(huán)境的寧靜。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題目。

《點絳唇?訪牟存叟南漪釣隱》

周晉

午夢初回,卷簾盡放春愁去。晝長無侶,自對黃鵬語。

第22頁共57頁

絮影頻香,春在無人處。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硯梨花雨。

1、”卷簾盡放春愁去”一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何妙處?請結合詞句賞析。(5

分)

【答案】

采用了比擬的手法,化無形為有形(化虛為實),使抽象的春愁變得形象、生

動。

閱讀下面的元曲,回答問題。

《水仙子?舟中》

孫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邊,燈火青熒對客船。朔風吹老梅花片,推開篷雪滿天。

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廛戰(zhàn),詩和雪繳纏。一笑瑯然。

1、分析“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廛戰(zhàn),詩和雪繳纏”使用的兩種修辭手法。

(4分)

【答案】

運用了擬人和排比的手法,

表現(xiàn)出詩人高昂的詩興,展現(xiàn)出湖上風雪翻飛的景象。描繪出一幅壯觀的江天

風雪行吟圖。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從軍行七首(其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1、"高高秋月照長城〃與前三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這樣的寫法有什么好處?

【答案】

前三句敘事抒情,后一句借景抒情(以景結情)。

營造了秋月高照長城的凄涼意境,表達了無限的鄉(xiāng)愁、對于現(xiàn)實的憂怨。

意蘊含蓄,給讀者以想象的余地,余味無窮。

第23頁共57頁

《夜坐池上》

朱樟①

落日解衣無一事,移床臨水已三回。斗沉北嶺魚方樂,月過秋河雁不來。疏翠

庭前供答話,淺紅木末勸持杯。明明獨對蒼華影,莫上睢陽②萬死臺。

[注]①朱棒(gao):南宋詩人,長年隱居,歷經(jīng)金兵南襲、靖康之亂。②睢

陽:唐代安史之亂時,張巡、許遠堅守睢陽,張巡每誓師,嚼齒穿齦。

1、有人認為,尾聯(lián)用典看似突兀,實則合乎情理、意味深長。請結合全詩簡要

分析。(6分)

【答案示例】

①前面詩句是在寫閑居生活,此處突然提到“睢陽萬死臺”,略顯突兀。

②“莫上”為反語,不是不想“上”,而是統(tǒng)治者偏安一隅,自己雖有心效力

卻報國無門,表現(xiàn)出報國無門的抑郁悲憤與無奈。

③前文“雁不來”指期盼的國土收復音信并未傳來,體現(xiàn)他心系天下的愛國情

懷,為尾聯(lián)的情感抒發(fā)作了鋪墊;前文“星斗沉落到北嶺之下、月亮轉到銀河

西邊、稀疏的碧樹、淺紅的花朵、蒼顏華發(fā)的影子”等意象營造的是的寧靜而

孤寂的氛圍,為尾聯(lián)情感抒發(fā)也作了鋪墊。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⑴一⑵題。(9分)

《投長沙裴侍郎》

杜荀鶴

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謁朱門謁孔門。

只望至公將卷讀[注],不求朝士致書論。

垂綸雨結漁鄉(xiāng)思,吹木風傳雁夜魂。

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恩。

[注]至公:科舉時代對主考官的敬稱。

【補注】

裴侍郎:即裴瓚(zdn)。

朱門:權貴之門。

第24頁共57頁

孔門:孔子儒家之門。

朝士:朝廷之士,泛稱中央官員。

將:奉,獻。

致:送達。

垂綸:釣魚。

地:見地,緣由。

等閑:平白無端。

1、本詩屬于什么題材?

投:投贈。一一干謁詩(一些文人為了求得進身的機會,往往十分含蓄地寫一

些干謁詩,向達官貴人呈獻詩文,展示自己的才華與抱負,以求引薦。)

2、詩歌的頸聯(lián)描寫了兩個具體場景,與其他各聯(lián)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樣寫在

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審題】

落實具體場景!

落實寫法!

兩個問:指向作用

【答案修訂】

①情感表達:頸聯(lián)描寫了“雨中垂釣”和“風中聞雁”場景;運用了象征的手

法,以這兩個場景表達作者孤高耿介的情懷。使得情感表達更加形象、含蓄。

②結構安排:舒緩詩歌節(jié)奏,使得結構靈動,富于變化。

閱讀下面兩首詩,回答問題。(8分)

《秋江送別》

[唐]王勃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xiāng)。

《送柴侍御》

[唐]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第25頁共57頁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注】

歸舟歸騎:返航的船、車馬

儼:整齊貌。

波瀾:波濤

才:只;僅僅。

柴侍御:侍御,官名,侍御史的省稱。

沅水:在湖南西部

武岡:今屬湖南,與當時作者所在的龍標(今湖南黔陽)相距約一百多里地。

通波:謂水相通。

1、這兩首送別詩在情感上,《秋江送別》突出感傷;而《送柴侍御》突出達觀,

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情懷類似。

2、前人評《送柴侍御》“翻新脫妙”。比較《秋江送別》與《送柴侍御》兩詩

的后兩句,分析后者寫法的妙處。(6分)

【題干要求】:比較+后者的妙處(比較鑒賞)

【原句】

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xiāng)。V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