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模板09文言文閱讀(理解與概括)答題模板
文言文閱讀中對理解概括文本內(nèi)容的考查集中體現(xiàn)在辨析材料概述、回答問
題等試題上,題型上有選擇、解答等。文言文閱讀考查的核心是“理解”,從命
題上看,題目設計也注重打通課內(nèi)外的關(guān)聯(lián),能力考查指向批判性思維,這要求
考生不僅要掌握課內(nèi)的文言文知識,還要能夠?qū)⑵溥\用到課外閱讀中,要能夠依
真題分析
據(jù)文本臨場應變、深度思考。從選材內(nèi)容上看,文言文閱讀真題的文本往往與課
內(nèi)文章存在隱形關(guān)聯(lián),這種關(guān)聯(lián)可能體現(xiàn)在主題、人物、事件或文化背景等方面,
要求考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識別并理解這些關(guān)聯(lián),從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
細節(jié)。
(2024?新高考I卷)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
項是()
(2024?新高考I卷)14.王夫之強調(diào)李陵“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
材料一有哪些事實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觀點?請簡要概括。
關(guān)
(2024?新高考n卷)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概述、
常見設問項是()健概括、
(2024?新高考H卷)14.王充認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分析
詞
議”猶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請根據(jù)材料分析二者
的相似之處。
(2024?全國甲卷)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
是()
(2024?北京卷)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2024?北京卷)10.墨子論述“非命”時,提出“言必有三表”,
“三表”即本之、原之、用之。請分別談談你對三表的理解,并概括
說明第三段和第四段是怎樣體現(xiàn)三表的。
(2024?天津卷)13.請概括三則材料分別從哪個角度體現(xiàn)了孔子的
思想觀點。
從選材上看,文言文閱讀材料文體更加豐富多樣,多材料基本成為主流趨勢。
材料內(nèi)容仍以課外文段為主,但是與教材文言文課文在內(nèi)容、主旨、手法、特點
命題預測
等角度的關(guān)聯(lián)更為鮮明。命題上,形式更加豐富多樣,需要遷移拓展所學,正確
理解給出的文段材料。
。揍隆固毫
答題步驟
I第一步I分析題干,尋找文本關(guān)鍵信息
要根據(jù)題目或選項的關(guān)鍵詞,解讀選項的具體內(nèi)容,如具體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結(jié)果
影響等;據(jù)此回歸文本,找到關(guān)鍵內(nèi)容的前后文段語句。
I第二步II結(jié)合文本,聯(lián)系全文理解分析
聯(lián)系全文進行分析和理解,關(guān)注是否存在信息錯誤、理解偏差等;搜集相關(guān)信息,進行有
效信息的歸納、合并,依據(jù)題意進行概括。
技巧點撥
一、辨析內(nèi)容概述
1.整體感知,理清層次。根據(jù)文體進行感知,敘事性文本要梳理事件始末、分析人物形象;
議論性文本要找準觀點、明辨是非;傳記類文本要概括事件、正確理解情感態(tài)度等。多文本材
料關(guān)注各自重點,求同存異。
2.深入研讀,對比分析。根據(jù)選項的關(guān)鍵字詞,回歸文本,找準相關(guān)區(qū)域,聯(lián)系上下文,
正確理解;通過對比,尤其是細節(jié)對比,判斷選項表述是否符合原文;進而依據(jù)題意選出答案。
例: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選項]蘇軾認為燕惠王不夠賢明,最終使樂毅逃離燕國,而樂毅未能成功伐齊是命運的不幸,
而不是他用兵指揮的過錯。
[原文]論者以為燕惠王不肖,用反間,以騎劫代將,卒走樂生。此其所以無成者,出于不幸,
而非用兵之罪……
解析“蘇軾認為燕惠王不夠賢明,最終使樂毅逃離燕國,而樂毅未能成功伐齊是命運的不幸,
而不是他用兵指揮的過錯”錯誤,原文指出是“論者”認為,而不是蘇軾,蘇軾的觀點在后面。
二|理解概括材料|
1.審清題干,明確要求,鎖定答題區(qū)域。認真閱讀題目,明確答題方向,根據(jù)題中的關(guān)鍵
詞回顧文本,找到文中相關(guān)的段落、語句。
2.細讀文本,明確關(guān)鍵,正確解讀文意。找準關(guān)鍵詞句,聯(lián)系前后文進行理解,明確事件
情節(jié)、人物形象、事理邏輯等,據(jù)此分析。
3.理順思路,分點分條,組織試題答案。解答題按分值設計答案,要有分點分條意識,合
理歸納,還要注意語言精準,盡量全面。
例:蘇軾認為樂毅失敗的原因有哪些?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概括。
[答案]①燕國兼并齊國,不符合他國利益。
②未能急攻,錯失良機。
③未能休兵安民,消磨齊人斗志。
[材料]嗟夫!樂毅戰(zhàn)國之雄,未知大道,而竊嘗聞之,則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論者以為燕惠
王不肖,用反間,以騎劫代將,卒走樂生。此其所以無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當
時使昭王尚在,反間不得行,樂毅終亦必敗。何也?燕之并齊,非秦、楚、三晉之利。樂毅以
百倍之眾,數(shù)歲而不能下兩城者,非其智力不足,蓋欲以仁義服齊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
也。夫以齊人苦潛王之暴,樂毅茍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寬其賦役,反其田里,宰其老幼,使
齊人無復斗志,則田單者獨誰與戰(zhàn)哉!當戰(zhàn)國時,兵強相吞者,豈獨在我?以燕、齊之眾壓其
城,而急攻之,可滅此而后食,其誰日不可。嗚呼!欲王則王,不王則審所處,無使兩失焉而
為天下笑也。
(節(jié)選自蘇軾《樂毅論》)
解析材料是蘇軾對樂毅戰(zhàn)略失敗的反思,認為其仁義的治國策略導致了軍事上的拖延,間接
促成了失敗。兩者揭示了戰(zhàn)爭策略與統(tǒng)治者決策的復雜關(guān)系。
①根據(jù)原文“燕之并齊,非秦、楚、三晉之利"可知,燕國兼并齊國,不符合他國利益。
②根據(jù)原文“樂毅以百倍之眾,數(shù)歲而不能下兩城者,非其智力不足,蓋欲以仁義服齊之民,
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可知,未能急攻,錯失良機。
③根據(jù)原文“夫以齊人苦渭王之暴,樂毅茍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寬其賦役,反其田里,安其
老幼,使齊人無復斗志,則田單者獨誰與戰(zhàn)哉"可知,未能休兵安民,消磨齊人斗志。
揍極運用
典例1(2024?新高考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李廣有孫陵,為侍中,善騎射。帝以為有廣之風,使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及貳師擊匈奴㈤,陵叩
頭自請目:“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xiāng)貳
師軍。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上涉而許之。陵至浚稽山,與單于相值,騎可三萬圍陵軍。
陵搏戰(zhàn)攻之,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shù)千人。單于大驚,召八萬余騎攻陵。陵軍步斗樹木間,復殺數(shù)
千人。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日:"無面目報陛下!"遂降。上怒
甚,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申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
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shù)萬之師。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是暴
于天下。彼冬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上以遷為誣罔,下遷腐刑。久之,上悔陵無救。上遣(公孫)敖
深入匈奴迎李陵,敖軍無功還,因目:"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鄙嫌谑亲辶昙?。既而聞之,
乃漢將降匈奴者李緒,非陵也。陵使人刺殺緒,大鬧氏欲殺陵,單于匿之北方。大鬧氏死,乃還。單于以
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wèi)律皆貴用事。衛(wèi)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征和三年)三月,
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zhuǎn)戰(zhàn)九日。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
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于李緒;追其后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zhuǎn)戰(zhàn)九日,亦
將委罪于緒乎?如日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zhuǎn)戰(zhàn)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
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yè)。
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zhàn)雖欲浣滌其運而已緇之素不可復自。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李陵日"思一得當
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
[注]貳師,指漢代貳師將軍李廣利。
14.王夫之強調(diào)李陵“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實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觀點?請簡要概括。
【答案】①李陵打仗失敗后即投降匈奴;②與降將衛(wèi)律一道成為單于左膀右臂;③率領大
軍追擊漢軍。
,模板運用
|第一步||分析題干,尋找文本關(guān)鍵信息。
關(guān)鍵詞“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首先要理解意思。李陵投降匈奴,作為漢軍將領,已
經(jīng)喪失了一個漢軍將領的節(jié)操,故稱“大節(jié)喪”?!坝酂o可浣也”承上一句“已緇之素,不可
復白”而來。已經(jīng)染色的素絲不可能回復白色,因此李陵“大節(jié)喪”,投降之罪無可辯白,也
就是材料二的結(jié)論句“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一一李陵投降叛逆之罪無可辯白。
然后從材料一中概括支持王夫之這一觀點的史實
第菊結(jié)合文本,聯(lián)系全文理解分析。
可以從材料一中找到:
①“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即“打仗失敗后即投降匈奴”。
②“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wèi)律皆貴用事。衛(wèi)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
乃入議”,單于將女兒嫁給李陵為妻,并立為右校王,李陵與降將衛(wèi)律一起受到單于重用,成
為單于的左膀右臂。
③“(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
騎追漢軍,轉(zhuǎn)戰(zhàn)九日”,李廣利出征匈奴,李陵率三萬余騎追擊漢軍,轉(zhuǎn)戰(zhàn)九日。說明李陵投
降效忠匈奴單于已是事實。
典例2(2024?北京卷)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子墨子言日:"古者王公大人,為政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
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是故何也?執(zhí)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則富,命貧則貧,命眾則眾,命
寡則寡,命治則治,命亂則亂。’以上說王公大人,下以阻百姓與從事,故執(zhí)有命者不仁。故當執(zhí)有命者
之言,不可不明辨?!?/p>
然則明辯此說將奈何哉?子墨子言日:“必立儀,言而無儀,譬猶運鈞①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
之辯,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焙沃^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
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②國家百
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命為有。蓋嘗尚觀于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亂,湯受而治之;紂之所亂,
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涉,在于桀紂,則天下亂,在于湯武,則天下治,豈可謂有命哉!蓋嘗尚
觀于先王之書,所以出于國家、布施百姓者,憲也;所不聽獄制罪者,刑也。今用執(zhí)有命者之言,是覆天
下之義。此百姓之憂也。羊百姓之憂者,是滅天下‘人也?!?/p>
然則所謂欲義人在上者,何也?口:“義人在上,天下必治,萬民被其大利?!昂我灾??子墨子言日:
“昔者文王封于岐周,與其百姓兼相愛、交相利,是以近者安其政,遠者歸其德。聞文王者,皆起而趨之。
日:'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則吾豈不亦猶文王之民也哉!'吾用此知之。古之圣王發(fā)憲出令,設以為
賞罰以勸賢沮暴,是以入則孝慈于親戚,出則弟長于鄉(xiāng)里。是故使治官府則不盜竊,守城則不崩叛。此上
之所賞兩百姓之所譽也。執(zhí)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賞,命固且賞,非賢故賞也。上之所罰,命因且罰,
不暴故罰也。'以此為君則不義,為臣則不忠,為父則不慈,為子則不孝,而強執(zhí)此者,此特兇言之所自
生,而暴人之道也。”
是故子墨子言日:"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可惡其亂,執(zhí)有命者之
言,不可不非,此天下之大害也?!?/p>
(取材于《墨子?非命》)
注釋:①鈞:制作陶器所用的轉(zhuǎn)輪。②中:符合。
10.墨子論述"非命"時,提出"言必有三表","三表"即本之、原之、用之。請分別談談你對三表的理解,并
概括說明第三段和第四段是怎樣體現(xiàn)三表的。
【答案】理解:“本之”指追根溯源,考察古代圣王事跡;“原之”指推究緣由,考察百
姓日常事實:“用之”指用于實踐,觀察其是否符合國家百姓的利益。
體現(xiàn):①第三段通過追溯圣王的事跡,考察先王的書籍,體現(xiàn)“三表”中的“本之”。
②第四段通過文王與百姓兼相愛、交相利,受到百姓愛戴的例子,體現(xiàn)“三表”中的“原
之”。第四段通過考察古之圣王所發(fā)憲令對百姓和國家的影響,體現(xiàn)“三表”中的“用之”。
、模板運用
第一回分析題干,尋找文本關(guān)鍵信息。
對“三表”的理解可從原文對其的解讀入手,對應至原文第二段;要概括第三段和第四段
是怎樣體現(xiàn)“三表”的,首先要理解概括第三,四段的內(nèi)容。
第芻結(jié)合文本,聯(lián)系全文理解分析。
原文第二段說“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于何用之?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得出對“三表”的理解:本之”
指追根溯源,考察古代圣王事跡;“原之”指推究緣由,考察百姓日常事實:“用之”指用于
實踐,觀察其是否符合國家百姓的利益。
第三段先考察圣王事跡,以桀紂和湯武的對比駁斥有命之說,然后考察先王之書,指出
“今用執(zhí)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義”,由此來體現(xiàn)“三表”中的“本之”這一標準。第四段
先舉周文王的事例,用百姓“近者安其政,遠者歸其德,聞文王者,皆起而趨之。曰:'奈何
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則吾豈不亦猶文王之民也哉!'”的事實,來體現(xiàn)“三表”中的“原之”
這一標準。然后說古代圣王“發(fā)憲出令”,使“入則孝慈于親戚,出則弟長于鄉(xiāng)里”“使治官
府則不盜竊,守城則不崩叛”,指出憲令要符合百姓和國家的利益,這體現(xiàn)了“三表”中的“用
之”這一標準。
|舉一反三|
(2025?八省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白氏長慶集》者,太原人白居易之所作。居易,字樂天。樂天始言,試指"之""無"二字,
能不誤。(作者自注:具樂天與予書。)始既言,讀書勤敏,與他兒異。五六歲識聲韻,十五
志詩賦,二十七舉進士。貞元末進士尚駛竟丕尚文部史方籍為接落。禮部侍郎高郢始用經(jīng)藝為
進退,樂天一舉擢上第。明年,拔萃甲科。由是《求玄珠》《斬白蛇》等賦,新進士競相傳于
京師矣。未幾,入翰林,掌制誥,比比上書言得失。因為《賀雨》《秦中吟》等數(shù)十章,指言
天下事,時人比之《見》《辱》焉。
予始與樂天同校秘書之名,多以詩章相贈答。令予譴掾江陵,樂天猶在翰林,寄予百韻
律詩及雜體,前后數(shù)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復相酬寄。巴蜀江楚間泊長安中少年,遞相仿
效,競作新詞,自謂為“元和詩”。然而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墻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
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于繕寫模勒①,衙賣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作
者自注:揚、越間多作書模勒樂天及予雜詩,賣于市肆之中也。)予于平水市中,見村校諸童
競習詩,召兩問之,皆對日:“先生教我樂天、微之詩②?!惫桃嗖恢柚疄槲⒅病W云乱?/p>
來,未有如是流傳之廣者。
長慶四年,樂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詔還。予時則會稽,因得盡征其文,手自排纜,成
五十卷,凡二千一百九十一首。前輩多以前集、中集為名,予以為陛下明年當改元,長慶訖于
是,因號曰《白氏長慶集》。至于樂天之官秩景行,與予之交分淺深,非敘文之要也,故不書。
長慶四年冬十二月十日,微之序。
(節(jié)選自《元稹集》卷五十一)
[注]①模勒:仿照原樣雕刻。②微之:元稹字微之,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稱"元白"。
1.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白居易自小聰慧,與一般兒童不一樣,剛開始學說話時,就能明確無誤地分辨出"之"與
"無”字,后來他在給元稹的書信中曾經(jīng)提到過這一細節(jié)。
B.禮部侍郎高郢開始用儒家經(jīng)典來決定錄取或黜退,白居易在科舉考試中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
他所創(chuàng)作的《求玄珠》《斬白蛇》等賦在新進士中廣泛流傳。
C.由白居易、元稹所引領的新詩風十分流行,時人紛紛仿效,稱之為“元和詩",揚、越等
地常常有人雕版印制元、白二人的詩作,并叫賣于市井之中。
D.元稹在會稽時親自收集并編輯了白居易的作品,共成五十卷,因為考慮到次年皇帝要把
年號改為“長慶",就把這部作品集命名為《白氏長慶集》。
2.根據(jù)材料,說說在元稹看來“敘文之要”應包含哪些內(nèi)容。
(2024?上海徐匯?一模)閱讀甲乙兩文,完成小題。
甲
①吾友范象先,有園在橫澇野塘之南。四面榆柳,陰翳小池。池上梅花兩樹,婆娑相對,
蒼枝老骨,縱橫屈曲,挑檐而上。范子乃結(jié)高樓以臨之,倚樓而歌日:“雪滿山中高士臥,月
明林下美人來?!币褟托υ唬骸叭缋畹显?,不過得花之幽韻閑淡而已。吾家老梅,正如碧眼胡僧,
修眉露額,又若毒龍怒虬,紛孥①構(gòu)斗于廣莫之野,攫爪迸鱗,鬼怪萬狀,度他梅正足與此君
爭席?庶幾鐘賈山②之嘉樹,四賢祠之紫藤,差鼎足矣?!?/p>
②陳子適來,日:“吾嘗聞往年探梅者,過壽安寺中,寺僧為游客所困,至折而為薪。而
其次惟光福玄墓之傍,薄雪輕云,漠漠數(shù)里,一快生平。然村人率以種梅為業(yè),不復有品題③
護持,與梅花兩相韻者。古今梅花之知己,僅得林逋④君。后迄二百年,而有范子依微獨立于
暗香疏影之外,何異處士孤山?”
([明]陳繼儒《梅花樓記》)
乙
①十七日,攜酒至鄭薇令之園。園中梅百余株,一望如雪,芳氣在襟袖。臨池數(shù)株,綠
萼玉疊,紅白梅相間,古干繁花,交映清波。其一株橫偃池中。余酒酣,臥其上,顧水中花影
人影,狂叫浮白??谡级^句,大醉而歸寓。
②二月朔,天初霽。薇令語余:“家園梅花尚未殘,可往盡余興?!毙廊恢Z之。在長圻遇
九年前梅花主人,已不復相識,蓋顏貌之衰可知矣。為薇令述之。薇令日:"人生逆旗z區(qū)當
亂世,__九壬之后,—尚得無恙,—夏耒尋花_旦為幸矣”其言尤可悲也已!復自念,惟當亂世,
故得偷閑山中耳,半月之際,勿謂易得也。
([清]歸莊《洞庭山看梅花記》)
【注】①紛孥:混亂錯雜的樣子。②鐘賈山:位于天馬鄉(xiāng)境內(nèi),傳說唐代有鐘姓和賈姓
人士隱居于此,因而得名。③品題:對人物或詩文書畫等進行品評,判斷其高下。④林逋,宋
代詩人,隱居在西湖孤山,人稱“孤山處土”,植梅養(yǎng)鶴,世人稱其為“梅妻鶴子"。
3.對甲文第②段內(nèi)容分析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將寺僧與村人對比,意指在世俗的影響下,真正懂得欣賞梅花的人越來越少。
B.將范子與村人對比,批評范子只看到梅的審美價值,而犧牲了梅的實用價值。
C.評點種梅、折梅和賞梅者,表達出對與梅花神韻契合、清高自適之人的贊賞。
D.描寫梅花盛開之景,在營造意境美的同時,強調(diào)對美的創(chuàng)造和欣賞都很重要。
4.兩篇文章所寫之梅特征迥異,請聯(lián)系兩文第①段中畫線的部分,對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加以
辨析。
橫板演煉
(2024?重慶?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罪莫厚于甚欲,等莫憎于欲得,禍莫
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單足矣。
(選自《道德經(jīng)》)
材料二:
天下有道,無急患,則曰靜,遽傳不用。故曰:“卻走馬以糞?!碧煜聼o道,攻擊不休,
押守數(shù)至丕旦理直生典虱燕暹處惟幄面兵丕歸。故曰:“戎馬生于郊?!?/p>
翟人有獻豐狐、玄豹之皮于晉文公。文公受客皮而嘆日:“此以皮之美自為罪?!狈蛑?/p>
國者以名號為罪,徐偃王是也;以城與地為罪,虞、虢是也。故曰:“罪莫大于可欲。”
智伯兼范、中行而攻趙不已,韓、魏盡之,軍敗晉陽,身死高梁之東,遂卒被分,漆其
首以為瘦器。故曰:“禍莫大于不知足?!?/p>
虞君欲屈產(chǎn)之乘與垂棘之璧,不聽宮之奇,故邦亡身死。故曰:“咎莫慘于欲得?!?/p>
邦以存為常,霸王其可也;身以生為常,富貴其可也。不以欲自害,則邦不亡,身不死。
故曰:“知足之為足矣?!?/p>
楚莊王既勝,狩于河雍,歸而賞孫叔敖。孫叔敖請漢間之地,沙石之處。楚邦之法,祿
臣再世而收地,唯孫叔敖獨在。此不以其邦為收者,瘠也,故九世而祀不絕。故曰:“善建不
拔,善抱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世世不攀?!睂O叔敖之謂也。
(選自《韓非子?喻老》)
材料三:
螟蛾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卬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
澀,物積因不散,卒躡仆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茍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
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為己累也,唯恐其不積。及其怠而躡也,黜
棄之,遷徙之,亦以病矣。茍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于危墜。
觀前之死亡,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
(選自柳宗元《螟蛾傳》)
1.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治理天下合乎“道",天下就太平,戰(zhàn)馬就用來運肥耕田。反之則戰(zhàn)爭頻繁,連懷胎的馬
也要送上戰(zhàn)場,只能在郊外生產(chǎn)馬駒。
B.晉文公收到翟人送來的獸皮,于是感慨:狐、豹因皮毛美麗而遭災,徐偃王因君王名號
而遭禍,虞國、虢國因城池土地而受難。
C.智伯因為不知足,兼并了范氏、中行氏,又不停地進攻趙氏。最終兵敗晉陽,身死在高
梁之東,封地被瓜分,頭骨被作成尿器。
D.楚莊王獲勝歸國,想要獎賞孫叔敖。孫叔敖求賜一塊貧瘠土地。因為土地的貧瘠,所
以他的子孫后代能夠長久享有,不被收回。
2.柳宗元刻畫小蟲蝮蜥“不知足",矛頭卻直指當時的腐敗官僚。請根據(jù)材料三分析二者的相
似之處。
(2025?天津和平?期末)閱讀下面兩則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祁陽縣重修儒學記
[明]李東陽
①古之論學者有三:其上為道德;其次則為事功;又其次則為文章。凡以為世道計者,
雖其所施不同,然皆足以澤天下及后世。其弊也,則專事進取,不知其所以仕,乃或因而假之,
既有所得,則爭置不復顧。
②論學之政者亦三:其大則正倫理,厚風俗;其次或試其政事,或遂其辭藝,皆有所成
就。然必居之以館舍,養(yǎng)之以原祿,齊之以號令、條格,使有所系而悅其心。其弊也,則修節(jié)
目而棄本根,或又茫然無所為,坐視其委靡頹壞而莫冬救。
③人必圣賢,然后不待勸而為善,不待懲西不為惡。今學校遍天下,而圣賢不時出,則
學之不修,豈非為政者之責哉!
④泰和蕭公,自南京主事為湖廣按察司僉事,慨然以風紀為任?;蛩敫?,至永之祁陽,
觀其學舍敝陋。茲學也,蓋歷百年于今矣。乃命知縣吳君謙拿其役,日月一匝而成。
⑤蕭公乃臨而觀之,則告于郡屬日:政有度有興政有本木施有先后順理置為善治縣
舉煮為全動工…爾諸君若電勉倡勵,使爾政與學俱新也!"眾皆曰:"敢不夙夜惟公之命?!眲t又
告于諸生日:“士不患無名,患學之不成;不患不能學,患不知所以學耳。諸生歸而求洗濯磨
淬,入圣賢之域,庶幾,爾業(yè)與茲學其俱新也。"眾皆曰:"敢不夙夜惟公之命?!蓖藙t相與議
日:“惟公之嘉志偉績,不可以無記?!彼鞛橛浿驴逃趯W宮,以詔后人。
(選自《湖廣通志?卷一百八》,有刪節(jié))
材料二:
陶庵記
用有考
余少好讀司馬子長書,見其感慨激烈、憤郁不平之氣,勃勃不能自抑。以為君子之外世,
輕重之衡,常在于我,決不當以地時之所遭,而身與之遷徙上下。設不幸而處其窮,則所以平
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閭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動于眉眥之間
哉?蓋孔子亟美顏淵,而貴子路之慍見,古之難其人久矣。
已而觀鳥于之集,則其平淡沖和,瀟灑脫落,悠然勢分之外,非獨不困于窮,而直?窮
為娛。百世之下,諷詠其詞,融融然塵渣俗垢與之俱化。信乎,古之善處窮者也。推陶子之道,
可以進于孔氏之門。而世之論者,徒以元熙易代之間,謂為大節(jié),而不究其安命樂天之實。夫
窮苦迫于外,饑寒憎①于膚,而性情不生,則于晉、宋間,真如妣蜉聚散耳。昔虞伯生慕陶,
而并諸邵子之間。予不敢望于邵而獨喜陶也,予又今之窮者,扁其室日陶庵云。
(有刪改)
[注]①僭:痛,傷痛。
3.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針對當世為官的讀書人為了名利而違背道德的現(xiàn)象,提出人必須先有圣賢之心,
方能從事善道,自覺遠離惡行的道理,進而針對這一現(xiàn)象指出學校遍布卻圣賢難出的根源
在于從政者。
B.材料一眾人“敢不夙夜惟公之命”的回答,表達了對蕭公觀點的認同,連用兩次,既寫出
了眾人對蕭公的尊敬,也表達了作者的贊頌。
C.材料二歸有光用少年時期讀《史記》看見文章的內(nèi)容情感憤激等,引出君子處世當以自
我來作為對事物加以權(quán)衡的標準、尺度的看法。
D.材料二中歸有光很欣賞陶淵明作品中的那種淡泊平和、灑脫自然的氣息,認為陶淵明
不為貧困所擾,提出如果陶淵明能推廣他的樂天安命,就可以算是孔子的門徒了。
4."記"這種文體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等方式抒發(fā)情感,表達見解。上面兩則材料分別記錄蕭公重
修祁陽縣學和歸有光為自己的書齋命名之事,請分析兩文要通過"蕭公"和"陶子"的形象,分別昭示后人怎樣
的道理?
模板09文言文閱讀(理解與概括)答題模板
二二二二二本節(jié)導航二
伊?題型解讀真題分析+常見設問+關(guān)鍵詞+命題預測
明?模板構(gòu)建答題步驟+技巧點撥
遹?模板運用真題示例+模板運用+舉一反三
文言文閱讀中對理解概括文本內(nèi)容的考查集中體現(xiàn)在辨析材料概述、回答問
題等試題上,題型上有選擇、解答等。文言文閱讀考查的核心是“理解”,從命
題上看,題目設計也注重打通課內(nèi)外的關(guān)聯(lián),能力考查指向批判性思維,這要求
考生不僅要掌握課內(nèi)的文言文知識,還要能夠?qū)⑵溥\用到課外閱讀中,要能夠依
真題分析
據(jù)文本臨場應變、深度思考。從選材內(nèi)容上看,文言文閱讀真題的文本往往與課
內(nèi)文章存在隱形關(guān)聯(lián),這種關(guān)聯(lián)可能體現(xiàn)在主題、人物、事件或文化背景等方面,
要求考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識別并理解這些關(guān)聯(lián),從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
細節(jié)。
(2024?新高考I卷)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
項是()
(2024?新高考I卷)14.王夫之強調(diào)李陵“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
關(guān)
材料一有哪些事實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觀點?請簡要概括。概述、
常見設問(2024?新高考H卷)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健概括、
項是()分析
詞
(2024?新高考n卷)14.王充認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
議”猶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請根據(jù)材料分析二者
的相似之處。
(2024?全國甲卷)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
是()
(2024?北京卷)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2024?北京卷)10.墨子論述“非命”時,提出“言必有三表”,
“三表”即本之、原之、用之。請分別談談你對三表的理解,并概括
說明第三段和第四段是怎樣體現(xiàn)三表的。
(2024?天津卷)13.請概括三則材料分別從哪個角度體現(xiàn)了孔子的
思想觀點。
從選材上看,文言文閱讀材料文體更加豐富多樣,多材料基本成為主流趨勢。
材料內(nèi)容仍以課外文段為主,但是與教材文言文課文在內(nèi)容、主旨、手法、特點
命題預測
等角度的關(guān)聯(lián)更為鮮明。命題上,形式更加豐富多樣,需要遷移拓展所學,正確
理解給出的文段材料。
答題步驟
第一步分析題干,尋找文本關(guān)鍵信息
要根據(jù)題目或選項的關(guān)鍵詞,解讀選項的具體內(nèi)容,如具體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結(jié)果
影響等;據(jù)此回歸文本,找到關(guān)鍵內(nèi)容的前后文段語句。
I第二步II結(jié)合文本,聯(lián)系全文理解分析
聯(lián)系全文進行分析和理解,關(guān)注是否存在信息錯誤、理解偏差等;搜集相關(guān)信息,進行有
效信息的歸納、合并,依據(jù)題意進行概括。
技巧點撥
一、辨析內(nèi)容概述I
1.整體感知,理清層次。根據(jù)文體進行感知,敘事性文本要梳理事件始末、分析人物形象;
議論性文本要找準觀點、明辨是非;傳記類文本要概括事件、正確理解情感態(tài)度等。多文本材
料關(guān)注各自重點,求同存異。
2.深入研讀,對比分析。根據(jù)選項的關(guān)鍵字詞,回歸文本,找準相關(guān)區(qū)域,聯(lián)系上下文,
正確理解;通過對比,尤其是細節(jié)對比,判斷選項表述是否符合原文;進而依據(jù)題意選出答案。
例: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選項]蘇軾認為燕惠王不夠賢明,最終使樂毅逃離燕國,而樂毅未能成功伐齊是命運的不幸,
而不是他用兵指揮的過錯。
[原文]論者以為燕惠王不肖,用反間,以騎劫代將,卒走樂生。此其所以無成者,出于不幸,
而非用兵之罪……
解析“蘇軾認為燕惠王不夠賢明,最終使樂毅逃離燕國,而樂毅未能成功伐齊是命運的不幸,
而不是他用兵指揮的過錯”錯誤,原文指出是“論者”認為,而不是蘇軾,蘇軾的觀點在后面。
二、|理解概括材料|
1.審清題干,明確要求,鎖定答題區(qū)域。認真閱讀題目,明確答題方向,根據(jù)題中的關(guān)鍵
詞回顧文本,找到文中相關(guān)的段落、語句。
2.細讀文本,明確關(guān)鍵,正確解讀文意。找準關(guān)鍵詞句,聯(lián)系前后文進行理解,明確事件
情節(jié)、人物形象、事理邏輯等,據(jù)此分析。
3.理順思路,分點分條,組織試題答案。解答題按分值設計答案,要有分點分條意識,合
理歸納,還要注意語言精準,盡量全面。
例:蘇軾認為樂毅失敗的原因有哪些?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概括。
[答案]①燕國兼并齊國,不符合他國利益。
②未能急攻,錯失良機。
③未能休兵安民,消磨齊人斗志。
[材料]嗟夫!樂毅戰(zhàn)國之雄,未知大道,而竊嘗聞之,則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論者以為燕惠
王不肖,用反間,以騎劫代將,卒走樂生。此其所以無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當
時使昭王尚在,反間不得行,樂毅終亦必敗。何也?燕之并齊,非秦、楚、三晉之利。樂毅以
百倍之眾,數(shù)歲而不能下兩城者,非其智力不足,蓋欲以仁義服齊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
也。夫以齊人苦潛王之暴,樂毅茍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寬其賦役,反其田里,宰其老幼,使
齊人無復斗志,則田單者獨誰與戰(zhàn)哉!當戰(zhàn)國時,兵強相吞者,豈獨在我?以燕、齊之眾壓其
城,而急攻之,可滅此而后食,其誰日不可。嗚呼!欲王則王,不王則審所處,無使兩失焉而
為天下笑也。
(節(jié)選自蘇軾《樂毅論》)
解析材料是蘇軾對樂毅戰(zhàn)略失敗的反思,認為其仁義的治國策略導致了軍事上的拖延,間接
促成了失敗。兩者揭示了戰(zhàn)爭策略與統(tǒng)治者決策的復雜關(guān)系。
①根據(jù)原文“燕之并齊,非秦、楚、三晉之利〃可知,燕國兼并齊國,不符合他國利益。
②根據(jù)原文“樂毅以百倍之眾,數(shù)歲而不能下兩城者,非其智力不足,蓋欲以仁義服齊之民,
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可知,未能急攻,錯失良機。
③根據(jù)原文“夫以齊人苦渭王之暴,樂毅茍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寬其賦役,反其田里,安其
老幼,使齊人無復斗志,則田單者獨誰與戰(zhàn)哉"可知,未能休兵安民,消磨齊人斗志。
揍極運用
?題示例I
典例1(2024?新高考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李廣有孫陵,為侍中,善騎射。帝以為有廣之風,使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及貳師擊匈奴⑶,陵叩
頭自請目:“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xiāng)貳
師軍。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上涉而許之。陵至?;剑c單于相值,騎可三萬圍陵軍。
陵搏戰(zhàn)攻之,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shù)千人。單于大驚,召八萬余騎攻陵。陵軍步斗樹木間,復殺數(shù)
千人。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日:"無面目報陛下!"遂降。上怒
甚,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奉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
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shù)萬之師。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
于天下。彼與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上以遷為誣罔,下遷腐刑。久之,上悔陵無救。上遣(公孫)敖
深入匈奴迎李陵,敖軍無功還,因日:"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上于是族陵家。既而聞之,
乃漢將降匈奴者李緒,非陵也。陵使人刺殺緒,大鬧氏欲殺陵,單于匿之北方。大鬧氏死,乃還。單于以
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wèi)律皆貴用事。衛(wèi)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征和三年)三月,
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zhuǎn)戰(zhàn)九日。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
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于李緒;除其后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zhuǎn)戰(zhàn)九日,亦
將委罪于緒乎?如日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zhuǎn)戰(zhàn)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
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yè)。
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比以戰(zhàn)雖欲浣滌其次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李陵日“思一得當
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
[注]貳師,指漢代貳師將軍李廣利。
14.王夫之強調(diào)李陵"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實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觀點?請簡要概括。
【答案】①李陵打仗失敗后即投降匈奴;②與降將衛(wèi)律一道成為單于左膀右臂;③率領大
軍追擊漢軍。
1:模板運用
第二511分析題干,尋找文本關(guān)鍵信息。
關(guān)鍵詞“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首先要理解意思。李陵投降匈奴,作為漢軍將領,已
經(jīng)喪失了一個漢軍將領的節(jié)操,故稱“大節(jié)喪”?!坝酂o可浣也”承上一句“已緇之素,不可
復白”而來。已經(jīng)染色的素絲不可能回復白色,因此李陵“大節(jié)喪”,投降之罪無可辯白,也
就是材料二的結(jié)論句“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一一李陵投降叛逆之罪無可辯白。
然后從材料一中概括支持王夫之這一觀點的史實
第二西|結(jié)合文本,聯(lián)系全文理解分析。
可以從材料一中找到:
①“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即“打仗失敗后即投降匈奴”。
②“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wèi)律皆貴用事。衛(wèi)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
乃入議”,單于將女兒嫁給李陵為妻,并立為右校王,李陵與降將衛(wèi)律一起受到單于重用,成
為單于的左膀右臂。
③“(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
騎追漢軍,轉(zhuǎn)戰(zhàn)九日”,李廣利出征匈奴,李陵率三萬余騎追擊漢軍,轉(zhuǎn)戰(zhàn)九日。說明李陵投
降效忠匈奴單于已是事實。
典伊】2(2024?北京卷)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子墨子言日:"古者王公大人,為政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
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是故何也?執(zhí)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則富,命貧則貧,命眾則眾,命
寡則寡,命治則治,命亂則亂。'以上說王公大人,下以阻百姓多從事,故執(zhí)有命者不仁。故當執(zhí)有命者
之言,不可不明辨?!?/p>
然則明辯此說將奈何哉?子墨子言目:“必立儀,言而無儀,譬猶運鈞①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
之辯,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焙沃^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
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②國家百
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命為有。蓋嘗尚觀于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亂,湯受而治之;紂之所亂,
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涉,在于桀紂,則天下亂,在于湯武,則天下治,豈可謂有命哉!蓋嘗尚
觀于先王之書,所以出于國家、布施百姓者,憲也;所?聽獄制罪者,刑也。今用執(zhí)有命者之言,是覆天
下之義。此百姓之憂也。申百姓之憂者,是滅天下專人也?!?/p>
然則所謂欲義人在上者,何也?目:“義人在上,天下必治,萬民被其大利?!昂我灾??子墨子言日:
“昔者文王封于岐周,與其百姓兼相愛、交相利,是以近者安其政,遠者歸其德。聞文王者,皆起而趨之。
日:'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則吾豈不亦猶文王之民也哉!'吾用此知之。古之圣王發(fā)憲出令,設以為
賞罰以勸賢沮暴,是以入則孝慈于親戚,出則弟長于鄉(xiāng)里。是故使治官府則不盜竊,守城則不崩叛。此上
之所賞西百姓之所譽也。執(zhí)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賞,命固且賞,非賢故賞也。上之所罰,命因且罰,
不暴故罰也。'以此為君則不義,為臣則不忠,為父則不慈,為子則不孝,而強執(zhí)此多,此特兇言之所自
生,而暴人之道也。”
是故子墨子言日:"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兩惡其亂,執(zhí)有命者之
言,不可不非,此天下之大害也?!?/p>
(取材于《墨子?非命》)
注釋:①鈞:制作陶器所用的轉(zhuǎn)輪。②中:符合。
10.墨子論述"非命"時,提出"言必有三表","三表"即本之、原之、用之。請分別談談你對三表的理解,并
概括說明第三段和第四段是怎樣體現(xiàn)三表的。
【答案】理解:“本之”指追根溯源,考察古代圣王事跡;“原之”指推究緣由,考察百
姓日常事實:“用之”指用于實踐,觀察其是否符合國家百姓的利益。
體現(xiàn):①第三段通過追溯圣王的事跡,考察先王的書籍,體現(xiàn)“三表”中的“本之”。
②第四段通過文王與百姓兼相愛、交相利,受到百姓愛戴的例子,體現(xiàn)“三表”中的“原
之”。第四段通過考察古之圣王所發(fā)憲令對百姓和國家的影響,體現(xiàn)“三表”中的“用之”。
(:模板運用
||第一步||分析題干,尋找文本關(guān)鍵信息。
對“三表”的理解可從原文對其的解讀入手,對應至原文第二段;要概括第三段和第四段
是怎樣體現(xiàn)“三表”的,首先要理解概括第三,四段的內(nèi)容。
第三到結(jié)合文本,聯(lián)系全文理解分析。
原文第二段說“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于何用之?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得出對“三表”的理解:本之”
指追根溯源,考察古代圣王事跡;“原之”指推究緣由,考察百姓日常事實:“用之”指用于
實踐,觀察其是否符合國家百姓的利益。
第三段先考察圣王事跡,以桀紂和湯武的對比駁斥有命之說,然后考察先王之書,指出
“今用執(zhí)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義”,由此來體現(xiàn)“三表”中的“本之”這一標準。第四段
先舉周文王的事例,用百姓“近者安其政,遠者歸其德,聞文王者,皆起而趨之。曰:'奈何
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則吾豈不亦猶文王之民也哉!'”的事實,來體現(xiàn)“三表”中的“原之”
這一標準。然后說古代圣王“發(fā)憲出令”,使“入則孝慈于親戚,出則弟長于鄉(xiāng)里”“使治官
府則不盜竊,守城則不崩叛”,指出憲令要符合百姓和國家的利益,這體現(xiàn)了“三表”中的“用
之”這一標準。
舉一反三
(2025?八省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白氏長慶集》者,太原人白居易之所作。居易,字樂天。樂天始言,試指"之""無"二字,
能不誤。(作者自注:具樂天與予書。)始既言,讀書勤敏,與他兒異。五六歲識聲韻,十五
志詩賦,二十七舉進士。負無本進士尚駛竟丕尚丈熊史左箍龍接落。禮部侍郎高郢始用經(jīng)藝為
進退,樂天一舉擢上第。明年,拔萃甲科。由是《求玄珠》《斬白蛇》等賦,新進士競相傳于
京師矣。未幾,入翰林,掌制誥,比比上書言得失。因為《賀雨》《秦中吟》等數(shù)十章,指言
天下事,時人比之《見》《辱》焉。
予始與樂天同校秘書之名,多以詩章相贈答。合予譴掾江陵,樂天猶在翰林,寄予百韻
律詩及雜體,前后數(shù)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復相酬寄。巴蜀江楚間泊長安中少年,遞相仿
效,競作新詞,自謂為“元和詩”。然而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墻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
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于繕寫模勒①,街賣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作
者自注:揚、越間多作書模勒樂天及予雜詩,賣于市肆之中也。)予于平水市中,見村校諸童
競習詩,召可問之,皆對日:“先生教我樂天、微之詩②?!惫桃嗖恢柚疄槲⒅病W云乱?/p>
來,未有如是流傳之廣者。
長慶四年,樂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詔還。予時期會稽,因得盡征其文,手自排纜,成
五十卷,凡二千一百九十一首。前輩多以前集、中集為名,予以為陛下明年當改元,長慶訖于
是,因號曰《白氏長慶集》。至于樂天之官秩景行,與予之交分淺深,非敘文之要也,故不書。
長慶四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糧食應急儲備協(xié)議書
- 行政制裁與法律規(guī)范試題與答案
- 深入了解2025衛(wèi)生資格考試的試題及答案
- 賭博保證離婚協(xié)議書
- 2025年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的較量與突破試題及答案
- 信息更新主管護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經(jīng)濟招商優(yōu)惠協(xié)議書
- 騰訊交叉授權(quán)協(xié)議書
- 肉丸生意轉(zhuǎn)讓協(xié)議書
- 系統(tǒng)信息保密協(xié)議書
- 軌道車司機(高級)理論知識備考試題庫大全-下(判斷題)
- 制造業(yè)智能制造技術(shù)與設備升級改造方案
- 《建筑抗震加固技術(shù)規(guī)程》JGJ116-2009
- 投標貨物的包裝、運輸方案
- 任務4.2 自動售檢票系統(tǒng)傳統(tǒng)終端設備-半自動售票機課件講解
- 平安銀行按揭合同范本
- 美容美發(fā)開業(yè)慶典總經(jīng)理致辭
-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治療策略
- 華僑城文旅項目商業(yè)計劃書
- 老年人誤吸的預防團體標準試題
- 電纜管廊敷設施工方案及流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