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CM 1020.31-2019 道地藥材 第31部分:川大黃_第1頁
T∕CACM 1020.31-2019 道地藥材 第31部分:川大黃_第2頁
T∕CACM 1020.31-2019 道地藥材 第31部分:川大黃_第3頁
T∕CACM 1020.31-2019 道地藥材 第31部分:川大黃_第4頁
T∕CACM 1020.31-2019 道地藥材 第31部分:川大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道地藥材第31部分:川大黃Daodiherbs—Part31:Chuandahuang2019-08-13發(fā)布2019-08-13實施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發(fā)布T/CACM1020《道地藥材》標準分為157個部分:——第1部分:標準編制通則;——第30部分:川郁金;——第31部分:川大黃;——第32部分:川丹參;——第157部分:漢射干。本部分為T/CACM1020的第31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guī)則起草。本部分由道地藥材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道地藥材生態(tài)遺傳重點研究室提出。本部分由中華中醫(yī)藥學會歸口。本部分起草單位:四川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四川省道地藥材系統(tǒng)開發(f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聯(lián)合大學、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華潤三九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中藥材商品規(guī)格等級標準研究技術中心、北京中研百草檢測認證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杜玖珍、張元、趙軍寧、侯凱、詹志來、蔣舜媛、李青苗、王紅蘭、孫洪兵、朱文濤、周毅、楊萍、黃璐琦、郭蘭萍、譚沛、張輝、華樺、吳衛(wèi)、劉洋、張慧慧、郭亮。道地藥材第31部分:川大黃T/CACM1020的本部分規(guī)定了道地藥材川大黃的來源及形態(tài)、歷史沿革、道地產(chǎn)區(qū)及生境特征、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T/CACM1020.1—2016道地藥材第1部分:標準編制通則T/CACM1020.1—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產(chǎn)于四川西部高山峽谷、西北高原及盆地邊緣山區(qū)的野生及栽培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川大黃分為雅黃和南大黃。其中雅黃來源于掌葉大黃和唐古特大黃,主產(chǎn)于四川省甘孜州、阿壩州、涼山州等四川西部高山峽谷、西北高原地區(qū);南大黃來源于藥用大黃,主產(chǎn)于四川省北川、青川高大粗壯草本,高1.5m~2m,莖直立中空。葉片長寬近相等,長達40cm~60cm,有時長稍大于寬,頂端窄漸尖或窄急尖,基部近心形,通常成掌狀半5裂,每一大裂片又分為近羽狀的窄三角形小裂片,基出脈多為5條,葉上面粗糙到具乳突狀毛,下面及邊緣密被短毛;葉柄粗壯,圓柱狀,與葉片近等長,密被銹乳突狀毛;莖生葉向上漸小,柄亦漸短;托葉鞘大,長達15cm,內(nèi)面光滑,外表粗糙。大型圓錐花序,分枝較聚攏,密被粗糙短毛;花小,通常為紫紅色,有時黃白色;花梗長2mm~2.5mm,關節(jié)位于中部以下;花被片6,外輪3片較窄小,內(nèi)輪3片較大,寬橢圓形到近圓形,長1mm~1.5mm;雄蕊9,不外露;花盤薄,與花絲基部粘連;子房菱狀寬卵形,花柱略反曲,柱頭頭狀。果實矩圓狀橢圓形到矩圓形,兩端均下凹,縱脈靠近翅的邊緣。種子寬卵形,棕黑色?;ㄆ?月,果期8月。果期果序的分枝直而聚攏。高大草本,高1.5m~2m。莖粗,中空,具細棱線,光滑無毛或在上部的節(jié)處具粗糙大型,葉片近圓形或及寬卵形,長30cm~60cm,頂端窄長急尖,基部略呈心形,通常掌狀5深裂,最基部一對裂片簡單,中間三個裂片多為三回羽狀深裂,小裂片窄長披針形,基出脈5條,葉上面具乳突或粗糙,下面具密短毛;葉柄近圓柱狀,與葉片近等長,被粗糙短毛;莖生葉較小,葉柄亦較短,裂片多更狹窄;托葉鞘大型,以后多破裂,外面具粗糙短毛。大型圓錐花序,分枝較緊聚,花小,紫紅色稀淡紅色;花梗絲狀,長2mm~3mm,關節(jié)位于下部;花被片近橢圓形,內(nèi)輪較大,長約1.5mm;雄蕊多為9,不外露;花盤薄并與花絲基部連合成極淺盤狀;子房寬卵形,花柱較短,平伸,柱頭頭狀。果實矩圓狀卵形到矩圓形,頂端圓或平截,基部略心形,縱脈近翅的邊緣。種子卵形,黑褐色?;ㄆ?月,果期7月~8月。高大草本,高1.5m~2m。莖粗壯,基部直徑2cm~4cm,中空,具細溝棱,被白色短毛,上部及節(jié)部較密?;~大型,葉片近圓形,稀極寬卵圓形,直徑30cm~50cm,或長稍大于寬,頂端近急尖形,基部近心形,掌狀淺裂,裂片大齒狀三角形,基出脈5條~7條,葉上面光滑無毛,偶在脈上有疏短毛,下面具淡棕色短毛;葉柄粗圓柱狀,與葉片等長或稍短,具楞棱線,被短毛;莖生葉向上逐漸變小,上部葉腋具花序分枝;托葉鞘寬大,長可達15cm,初時抱莖,后開裂,內(nèi)面光滑無毛,外面密被短毛。大型圓錐花序,分枝開展,花4朵~10朵成簇互生,綠色到黃白色;花梗細長,長3mm~3.5mm,關節(jié)在中下部;花被片6,內(nèi)外輪近等大,橢圓形或稍窄橢圓形,邊緣稍不整齊;雄蕊9,不外露;花盤薄,瓣狀;子房卵形或卵圓形,花柱反曲,柱頭圓頭狀。果實長圓狀橢圓形,長8cm~10cm,寬7cm~9cm頂端圓,中央微下凹,基部淺心形,翅寬約3mm,縱脈靠近翅的邊緣。種子寬卵形。花期5月~6月,果期8月~9月。川大黃別名將軍、黃良、川軍等。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下品,其后歷代本草均有收載。南北朝時期《本草經(jīng)集注》云:“一名黃良。生河西山谷及隴西。二月、八月采根,火干。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雖非河西、隴西,好者猶作紫地錦色,味甚苦澀,色至濃黑。西川陰干者唐代《新修本草》記載:“幽(今北京南)、并(今太原)以北漸細,氣力不如蜀中者。今出宕州(今甘肅宕昌南陽)、涼州(今甘肅宕昌)、西羌、蜀地皆有?!碧拼么簏S,出現(xiàn)了一些非正品宋代《本草圖經(jīng)》曰:“正月內(nèi)生青葉,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琬,長一二尺,旁明代《本草品匯精要》云:“大黃,無毒,植生……今以產(chǎn)四川者良?!驳赖亍呈裰荨㈥兾?、涼州?!标惣沃儭侗静菝审稀吩疲骸拔犊?,氣大寒。味極濃。陰中之陰,降也。無毒。形同牛舌,產(chǎn)自蜀川。必得重實錦紋,勿用輕松朽黑?!本瞥绱óa(chǎn)大黃。清代《植物名實圖考》曰:“今以產(chǎn)四川者良?!贝簏S的本草記載在明清時期進入了全盛時期,明清的醫(yī)家更為推崇川產(chǎn)大黃。明代《本草品匯精要》《本草綱目》及清代《植物名實圖考》等所載大黃,皆與當今三種正品相吻合。此三個品種歷經(jīng)中醫(yī)臨床千余年考驗一直延續(xù)至今,為歷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所收載。從歷代本草文獻記載來看,古代河西地區(qū)及蜀郡北部,即現(xiàn)青海東部及東南部、四川西北部是唐古特大黃的主要分布區(qū);古代隴西及周邊地區(qū),即現(xiàn)甘肅東部及東南部、青海與四川西北部交界區(qū)域是掌葉大黃的主要分布區(qū);古代蜀川、陜西州郡,即現(xiàn)四川東北部及陜西南部、湖北西北部是藥用大黃的主要分布區(qū),形成了大黃不同種質(zhì)資源的各自主產(chǎn)區(qū)??梢娝拇óa(chǎn)的川大黃和甘肅、青海等地產(chǎn)的西大黃是自古以來推崇的兩類道地藥材。川大黃產(chǎn)地沿革見表1。表1川大黃產(chǎn)地沿革出處南北朝今采益州北部汶山(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以北)及西山河西、隴西,好者猶作紫地錦色,味甚苦澀,色至濃唐幽(今北京南)、并(今太原)以北漸細,氣力不如蜀中者。今出宕州(今甘宋生河西山谷及隴西,今蜀川、河東(山西西南部)、陜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明大黃,無毒,植生……今以產(chǎn)四川者良?!驳赖亍呈裰荨㈥兾?、涼州形同牛舌,產(chǎn)自蜀川。必得重實錦紋,勿用輕松朽黑清今以產(chǎn)四川者良6道地產(chǎn)區(qū)及生境特征掌葉大黃主要分布于爐霍、石渠、色達、理塘、康定、新龍等甘孜州各縣,阿壩州各縣,木里、越西、冕寧等涼山州各縣和石棉縣等四川西部高山峽谷、西北高原及盆地邊緣山區(qū);唐古特大黃主要分布于石渠、德格、色達、巴塘、理塘等甘孜州各縣和若爾蓋、松潘、馬爾康、九寨溝等阿壩州各縣川西北高原區(qū);藥用大黃主要分布于北川、青川、平武、萬源、雅安、宣漢等盆地邊緣山區(qū)。性喜冷涼,耐寒,忌高溫。冬季最低氣溫在-10℃以下,夏季氣溫不超過30℃,無霜期150d~180d。掌葉大黃宜生長在海拔1500m~4400m的山坡或山谷濕地,唐古特大黃宜生長在海拔1600m~4000m的高山溝谷中,藥用大黃宜生長在海拔1200m~4000m的山溝或林下。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1000h以上,其中年生育期日照時數(shù)大于400h,以陰坡或有其他遮蔭為宜。喜水忌澇,適宜年平均降雨量500mm~1000mm。喜肥,適宜于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zhì)、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多栽培于山地半陰坡林緣,地勢以干燥、排灌良好的平地或緩坡為宜。7質(zhì)量特征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對大黃的相關質(zhì)量規(guī)定。川大黃多呈類圓柱形、圓錐形或不規(guī)則塊狀,長3cm~17cm,直徑3cm~10cm。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可見類白色網(wǎng)狀紋理及星點(異型維管束)散在,殘留的外皮棕褐色至黑棕色,多具皮孔及粗皺紋。質(zhì)堅實,有的中心稍松軟,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環(huán)狀錦紋明顯,顯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環(huán)列或散在;根木部發(fā)達,具放射狀紋理,形成層環(huán)明顯,無星點。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沙粒感。雅黃多呈類圓柱形,靠莖上端可見除去莖葉后留下的凸出環(huán)紋,下端常連有1個~2個短段粗根。多縱切成2瓣,呈一面稍平坦、一面隆起的厚片狀。外表面具凹凸不平的縱溝,突起部分呈橙黃色,可見暗棕色與類白色的縱向紋理,具分布較密的星點,呈突起小點狀環(huán)列;凹入部分為暗棕色栓皮或死皮層。縱剖面稍平坦,周邊微隆起,靠莖端部分可見眾多星點,排列成梯狀,黃棕色。亦有較多橫切的圓形厚片,圓柱形表面多具縱溝,兩端切面中凹而呈平凸狀。切面上可見星點存在。質(zhì)堅實。氣清香而特殊。南大黃多呈類圓形橫切片,也有類長方形的縱切片。未去栓皮。表面暗棕色至黑棕色,凹凸不平,多有橫紋。圓形片的切面上可見髓部寬廣而下凹,常見星點,突起排列成環(huán)。折斷面棕黃色或帶灰白色。斷面在365nm和254nm波長下均顯棕紅色熒光。質(zhì)地較輕。氣極微。川大黃不同規(guī)格性狀鑒別要點見表2。表2川大黃不同規(guī)格性狀鑒別要點比較項目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斷面淡紅白色斷面髓部寬廣,有星點環(huán)列或散在,環(huán)狀錦紋明[1]尚志鈞.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校注[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189.[2]陶弘景.本草經(jīng)集注(輯校本)[M].尚志鈞,尚元勝輯校.北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