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教學案例_第1頁
測量教學案例_第2頁
測量教學案例_第3頁
測量教學案例_第4頁
測量教學案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測量教學案例

第一篇:測量教學案例

教學內(nèi)容:人教版三年級數(shù)學上《測量》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通過用眼看、用腦想、用心估、動手量等實踐活動,進一步明

晰常用長度單位概念,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通過學習估計的方法,讓學生了解解決問題的途徑或方法是多

樣的。

3,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估計〃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探索估計的方法。

難點:對長度的估計。

教學準備課件、盒子、估計學習單、〃我是估計小能手〃的標志、

彩帶等。

教學場景布置學生周圍有一些長度分別是7厘米、3毫米、2分米

左右、3米左右的物品,以及剪刀、線、白紙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長度單位

1.師:在長度單位這個家族中,咱們已經(jīng)認識了哪些?生:我們

已經(jīng)認識了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2.師:1毫米有多長:誰

能比劃一下?(一學生比劃)師:那么1厘米、1分米、1米呢?(眾生依次

比劃)[隨想:通過組織學生比劃I毫米、I厘米、1分米、1米,喚起學

生回顧曾經(jīng)學習過的識,進一步明晰常用的長度單位,為學習新知做

好鋪墊]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提供材料:四條不同長度的彩帶:120厘米、90厘米、70厘米、

30厘米、一個禮盒)1.師出示四條不同長度的彩帶和一個禮盒(實物)。

師:大家學得真好,小朋友,開學到現(xiàn)在,大家都在爭做助教級

的小小數(shù)學家!蔡老師想給每一位評上的同學發(fā)一份獎品,已經(jīng)包裝好

了,只是還想在上面用一根彩帶美化一下,你看就是這樣。(再出示課

件)全體學生了解信息。

師:現(xiàn)在有四種不同長度的彩帶,不考慮顏色,你認為選擇哪一

根比較合適?生1:我想選擇第二根。

生2:我想選擇第三根。

生3:第一根太短了,第四根太長了,我認為第二根或第三根都可

以。

師:大家認識統(tǒng)一了,這根太短,而那根又太長,那么剩下的這

兩根究竟哪一根更合適呢?2.教師提供信息。

師:再給你一點提示:假如這個盒子的寬是10厘米,高是5厘米

也就是厚5厘米,蝴蝶結(jié)是40厘米,現(xiàn)在你獲得了什么新的信息?(課

件演示)生1:我知道了這根帶子的長是70厘米。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10+10+5+5+40=70厘米。師:誰聽懂了?生2:他的意思就

是寬是10厘米的有兩條、高是5厘米的也有兩條,再加上蝴蝶結(jié)40

厘米就是70厘米。3.教師拋出問題。

師:知道需要70厘米長的帶子,那么,哪根帶子是70厘米左右

的,這節(jié)課讓我們來做做估計小能手吧!(出示課題)隨想:教師提供不

同長度的彩帶,讓學生根據(jù)禮盒的大小選擇帶子,這一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

設,計學牛體驗到學習估計的必要性,使學牛明確了研究的課題,使

學生學有目標,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探究估計的方法1.出示估計建議。

師:先來看看估計小建議吧!出示:請獨立思考估計方法,并進行

估計,然后在組內(nèi)交流(你是怎樣估計的).準備全班交流。

2.學生分組活動,教師巡視后,與特別需要輔導的同學共同探討。

『隨想:提倡獨立思考后再合作交流、全班交流,避免了以少數(shù)學生

的思維代替多數(shù)學生的思維。鼓勵人人動腦想,人人開口說,互相提

示、互相補充,為師生、生生、組際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平臺]3.組織

交流、評價,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估計方法適時板書。組1:我們小組有兩

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先對折幾次,估計一小段的長度,再算一算。師:

你們認為一小段比較容易估。

第二種方法是我的一柞大約是一分米,用自己的手去量一量共有

多少柞。

師:用你的手作尺子,真方便。

組2:我的一個食指的長大約是5厘米,用食指去量一量。組3:

我們還有補充:1米大約有這樣長(一邊說一邊演示),這根繩子與1米

進行比較,大約是70厘米。

組4:我們組T立小朋友的尺子是20厘米,我們估計這根帶子大

約有4把尺子不到一點點,所以我們估計有70厘米。

師:是呀!對自己的尺子有多長再清楚不過了,以它為標準真是好

辦法。

組4:我個人還有一個辦法:我們家一只鐘的長是30厘米,這根

絲帶大約有兩個多一點,所以我估計它有70厘米。師:你對它有很深

的印象?生點點頭。

師:真沒想到J爾們想出了這么多不同的估計方法,有的通過對

折先估計一小段,有的利用自身的尺子,有的與一米進行比較,而且

有一點你們都想到了一起,都要選好一個自己心目中的標準,再來進

行比較估計,對嗎?(板書:選好標準)師:讓我們實際測量驗證一下

吧!(一牛上臺測量)[隨想:學牛在從估一量一估的活動中,獲得了相應

的長度的帶子的表象,并使表象從模糊到清晰,試圖讓估計的結(jié)果近

乎精確]

四、實踐活動

1.自由選擇伙伴、選擇物品進行估計并填寫一份估計學習單,學

生自主選擇伙伴自主選擇物品開始估計。

師:這些方法挺管用,在實際生活中,當不需要精確測量一個物

體長度時,我們就可以采用估計的方法得出物體的長度、寬度、高度,

那么你現(xiàn)在最想估計你旁邊或者周圍的什么物體呢?生1:想估計桌子

的長生2:估計凳子的高生3:估計黑板的周長生4:老師手上的粉

筆生5:黑板的厚度生6:窗簾的長教師有選擇地板書。

師:接下來可以自由選擇伙伴。

任意選擇黑板上的三個進行估一估、記一記。我們是估計小能手

物品名稱大約有多長?2.組織交流、評價并給個別同學頒發(fā)估計小能

手的標志。反饋:

生1:我與XX小朋友合作,我們估計的是桌子的長大約有1米,

柜式空調(diào)的高大約有2米,估計凳子的高大約有5分米。

師:你們是怎樣估計的?生:前兩個是用眼睛看的,第三個是與剛

才70厘米長的帶子比較的。

生2:我們也估計了桌子的長大約有1米,我們還估計了這個多功

能廳大約有3米高,桌子的寬大約3分米。師(用米尺量一量驗證后):

還真的差不多呢!生3:我們估計黑板的厚度大約5毫米,落地窗簾的

長大約也是3米,窗框的寬大約1米。

師:對于他們的估計結(jié)果,哪一個你需要驗證一下?大部分學生:

黑板的厚度。

師(用學生尺量一量驗證后):你們也估計的比較準,真了不起!生4:

我們還估計了一支新粉筆的長度大約是6厘米。

師:有估計粉筆的嗎?生5:我們估計粉筆的長度大約是7厘米。

生6:我們估計粉筆的長度大約是5厘米多。

生7:我們估計粉筆的長度大約是5厘米。

教師指名用尺量得,確實是5厘米。

教師給生7以及他的伙伴頒發(fā)估計小能手的標志。師:誰還想做

估計小能手。

眾生情緒高漲。

3.組織分層練習:自由選擇,用自己想到的可行方式表示長度。

師:讓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或者找出以下的長度:3毫米、7厘

米、2分米、3米。出示活動建議:自由選擇—聽音樂活動——準

備交流。學生在課前布置好的教學場景下聽音樂。

4.組織交流、評價并再組織全班學生用畫的方式表示7厘米長的

線段。

生I:我找到了3毫米左右的釘子和光盤盒子的厚度。生2:那個

花盆的高大約是2分米。生3:我們這個多功能廳的高大約有3米。生

4:我和兩個小伙伴手拉手圍一圈大約有3米長。生5:我剪了一根2

分米長的繩子。生6:落地窗簾的長是3米。師:量了一量。

生7:老師獎給我的估計小能手的標志大約是7厘米。生8:我畫

了一條7厘米長的線段。

師:你不用尺,能畫7厘米長的線段,還有誰會?眾生獨立畫一畫,

再用尺量一量。

5.老師依次給找的或畫的比較接近精確值的同學頒發(fā)估計小能手

的標志。

師:我也找到了一個(自然地走了6步),是多少呀?生I:我知道

老師走了3米。

生2:是的,是的,因為蔡老師是沿著桌子走,走了三張桌子(布

置教學場景時用桌子圍了一塊教學區(qū)域),每張桌子大約有I米長,那

么就是3米。生3:老師走了6步大約是3米,那么4步是2米,2步

是1米,1步是50厘米也就是5分米。

師:是的,我的步長大約是50厘米,你的步長是多少呢?生自然

地在座位邊跨了一步又作了估計。生1(矮個子):有30多厘米吧。生

2(中等個子):我的步長40厘米左右。生3(班級最高的):跟蔡老師差

不多。

師:看來不同的個子,他們的步長也是不一樣的,而且咱們還可

以用自己的步長估計比較遠的一段距離。

[隨想:從學習內(nèi)容體現(xiàn)了小班教學中的自主學習,在落實目標上

也關(guān)注情感態(tài)度,讓學生在心理安全、自由的狀態(tài)下主動地投入學習]

五、總結(jié)反思

師:時間過得很快,該要下課了,咱們來填填收獲卡吧!請你用手

勢表示。

課件依次出示我的收獲卡

Q)今天你學得開心嗎????()??()?()⑵這節(jié)課,你積極參與了嗎?

▲▲▲()▲▲()▲()(3)你是幾星級估計小能手?★★★()★★()

★()教師給三星級估計小能手頒發(fā)標志。

師:看了大家的自我評價,我還想聽聽這節(jié)課給你印象最深的是

什么?生I:我能估計一些長度了。

生2:我學到了估計的一些方法。

生3:用自己的步長可以估計較長的距離

生4:聽音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

生5:我是三星級估計小能手。

師:你還有什么遺憾嗎?生1:時間太短了。

生2:我估計的還不夠準。

生3:我還沒有深入地研究估計。

師:我最大的收獲是再次能和喜歡思考、積極探索的同學交流、

對話,知道了估計的方法有很多,我的遺憾是還有一些同學沒有回答

過問題,沒有展示自己的成果,讓我們把遺憾在下一次補上吧!

第二篇:測量平均速度教學案例

測量平均速度教學案例

發(fā)展河鄉(xiāng)中學

周鳳英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會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確測量路程和時間,并求出平均速度。

2.會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過程與方法

體會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的全過程。情感、態(tài)度

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養(yǎng)成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tài)度,

正確、實事求是記錄數(shù)據(jù)的作風。2.養(yǎng)成學生的合作精神?!窘虒W重

點】

在實驗中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窘虒W難點】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組織調(diào)控學生有序地進行實驗。【實驗準備】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學生每組需要:

長木板一個帶刻度尺、機械停表一塊、小車、金屬片、小木塊一

塊?!窘虒W過程】主要教學過程教學內(nèi)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激流勇進【設疑】

當人從軌道頂端下滑到底端時的速度是如何變化的?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的游樂活動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

求知的欲望。)【板書】第4節(jié)測量平均速度帶著興趣觀看視頻中人

下滑的速度變化

二、實驗: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

1、實驗目的、原理和實驗器材

2、實驗設計

【模擬情境】本節(jié)課我們用小車代替下滑的人,搭起的長木板

(斜面)代替軌道,讓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觀察小車的運動情況。

【思考討論】

1、小車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變化情況是怎樣的?如何粗略描述?

2、測量小車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實驗原理是什么?

3、具體要測量哪些物理量?怎么測?

4、需要選擇哪些實驗器材?等等?!拘〗Y(jié)】&【板書】

實驗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測小車的平均速度實驗原理:v=s/t

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時間。器材:斜面、小車、刻度尺、停表、

金屬片

(設計意圖:測量性實驗,必須先明確實驗目的、原理和器材。)

【設計實驗方案】

【第一步】如何測量路程和時間

請同學們根據(jù)桌上提供的實驗器材,初步組裝,試著操作,思考

如何把路程進行分段?學生討論后老師用PPT展示如下圖所示:

學生討論、回答:生1:越來越快平均速度生2:公式v=s/t生

3:測路程和時間;生4:刻度尺、停表【溫馨提示】

同學們也可以結(jié)合生活中騎自行車下坡的情況,進行討論。

學生討論后師生共同歸納:(1)SI,tl,(2)S2,t2,2、實

驗設計

【第二步】明確實驗步驟:

明確了路程和時間的測量,那么做實驗的先后順序又是怎樣的?

請你把空缺的部分填寫完整,用PPT展示①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金

屬片放在斜面底端,用()測出小車將要通過的路程S,把S1和以后

測得數(shù)據(jù)填入表格中

②用()測量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底端的時間tl③根據(jù)測得的

S1和tl,利用公式()算出小車通過斜面全過程的平均速度v④將金

屬片移到(),測出小車到金屬片的距離S2⑤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滑

過斜面上半段S2所用的時間t2,算出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2【第三步】設計記錄數(shù)據(jù)的表格你能設計出記錄數(shù)據(jù)的表格嗎?試

一試。路程(m)運動時間⑸平均速度(m/s)Sl=tl=Vl=S2=t2=

V2=【第四步】明確實驗分工和配合

一個實驗的成功需要大家的密切配合,你們商討一下,每個同學

負責哪一個工作。

組內(nèi)分工建議:一人釋放小球并下達計時指令,二人負責記錄小

車撞擊金屬片的時間,一人負責記錄數(shù)據(jù)。(設計意圖:〃可靠〃、

〃準確〃、〃方便〃是我們設計實驗的基本原則。)根據(jù)剛才的討論,

完成空缺的部分:答案:①刻度尺②秒表③v=s/t④斜面中部

設計表格,完成后提醒學生可以把數(shù)據(jù)記錄到課本23頁的表格,

但要注意帶單位要求小組成員全員行動,禁止個別同學充當〃觀眾〃。

學牛小組自由分工,相互協(xié)作,為實驗做好準備

3、進行實驗

【嘗試性實驗】

為了實驗測量準確,數(shù)據(jù)有效,正式實驗前老師可以讓學生練習

幾次。PPT展示:按下圖安裝、調(diào)整,觀察小車的運動特點,試著測

兩組數(shù)據(jù)。

重點練習秒表的使用:釋放小車開始計時,小車撞擊金屬片的同

時停止計時

(設計意圖:排除實驗中不成功的各種因素,為實驗的順利進行

打好基礎(chǔ)。)【正式實驗】

學生在熟悉實驗操作的基礎(chǔ)上,安照實驗步驟進行操作,把數(shù)據(jù)

填入表格。

1、測全程

2、測上半段

3、計算

(設計意圖:養(yǎng)成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學生按照要求動手實驗,各司其職進行演練

(建議:如果沒有合適的金屬片,學生的書立也可以代替,反扣

在斜面即可)溫馨提示:

1.小車運動距離為車頭到車頭的距離。2.小車從斜面頂端要從

靜止釋放。3.測量過程中不要改變斜面的坡度。

按照分組,學生實驗老師巡視,指導、幫助、提醒記錄數(shù)據(jù)

4、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結(jié)論【成果展示】

找?guī)捉M同學匯報測量結(jié)果,有實物投影,直接展示,引導學生分

析數(shù)據(jù),總結(jié)實驗結(jié)論具體以學生記錄和算出的結(jié)果為準?!镜湫蛿?shù)

據(jù)示范】

路程(m)運動時間⑸平均速度(m/s)Sl=0.6tl=4Vl=0.15

S2=0.3t2=2.5V2=0.12【議一議】根據(jù)以上的實驗數(shù)據(jù),你能否計

算出小車通過下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呢?【引導分析】v2和

v3大小關(guān)系是怎樣的?

根據(jù)這個關(guān)系,分析小車在斜面上做的是什么運動?【實驗結(jié)論】

小車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來越大,說明小車沿斜面下滑運動越來越

快。(設計意圖:養(yǎng)成學生分析問題和歸納提升的能力。)學生展示、

匯報學生討論,得出:

根據(jù)公式:

學生計算后回答:v2

學生回答:小車做變速直線運動

5、交流與評估

【引導啟發(fā)】

請同學們反思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有哪些?請大膽提出來。L操作

中出現(xiàn)過什么失誤或故障?2.還有什么因素可能會影響測量結(jié)果?3.

還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設計意圖:學生交流與評估,養(yǎng)成學生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

決問題的能力及反思能力,學會書面或口頭表述自己的觀點,養(yǎng)成善

于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學生交流與評估,反思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

(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見附件1)

6、擴展性實驗

7、科學世界

【播放視頻】

播放人教社配套的《用傳感器研究物體的運動》視頻,通過位置

傳感器B、裝有回聲擋板的小車,和計算機連接后,可以直觀顯示小車

在斜面上的運動速度變化。

【嘗試實驗】

1.測量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速度。2.測量人行走的速度變化。

(設計意圖:了解高科技測速度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熱

愛。)【讀一讀】

讓學生閱讀課本24頁閱讀〃超聲波測距〃,了解測距的原理。

(設計意圖:了解測量速度的其它方法,開闊視野。)觀看視頻,

思考測量速度的其它方法

同時試著分析計算機上的速度-時間圖像

有條件的學??蛇x1-2名學牛在傳感器前面行走,觀察速度變化

情況

【溫馨提示】

這里的340m/s和超聲波的概念可以簡單告訴學生

學生閱讀課本,交流測距的原理:S=vt/2

三、課堂小結(jié):

(2分鐘)弓|導學生總結(jié)收獲,師生共同解決存在的問題。(教師

課件展示,見附件2)學生討論

四、課堂檢測師巡視、講評完成當堂檢測見附件3

五、布置作業(yè)課本P25動手動腦學物理1-4課后完成【板書設

計】第四節(jié)測量平均速度

實驗目的:學會用刻度尺和停表測小車的平均速度實驗原理:

v=s/t實驗器材:斜面、小午、刻度尺、停表、金屬片

實驗步驟:用刻度尺分別測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2,用

停表分別測出所用的時間tl和t2,用v=s/t求出平均速度

路程(m)運動時間⑸平均速度(m/s)Sl=tl=Vl=S2=t2=V2=

實驗結(jié)論:小車沿斜面下滑運動越來越快【教學反思】

閱讀了大量的素材,發(fā)現(xiàn)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人教版注重平均速度的測

量,而其他版本還要求學生了解〃瞬時速度〃的概念,其實在拓展性

實驗中就體現(xiàn)了,但沒有直接說明,我覺得老師在上課講這部分時不

妨滲透一下這個概念,因為學生在生活中感受的速度就是瞬時速度。

這是一節(jié)典型的測量實驗課,所以要符合物理實驗課的要求。我從自

己上課的實際出發(fā),本著常態(tài)課的思想來梳理的教學思路。

一、案例的〃亮點〃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學活動緊緊圍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以

啟發(fā)引導為主,注重養(yǎng)成學生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給學生準

備充足的實驗器材,讓學生通過動手,主動學習,激發(fā)學習物理的興

趣。利用多媒體實施教學,增加了課堂的容量,用視頻還開闊了學生

的視野。

二、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

第一次進實驗室,學牛好奇,個別同學不服從管理,畢竟看到器

材就想〃動手〃,課堂紀律才是這節(jié)課成功的保障。如果學生不聽指

揮,實驗方案的設計、實施就會遇到困難。另外實驗數(shù)據(jù)的處理是學

生的弱項。附件1:

1、為什么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參考答案:斜面的坡度過小,小車達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過大,

記錄時間不準確,導致實驗誤差大。

2、金屬片的作用是什么?

參考答案:便于測量時間和讓小車停止運動。

3、實驗中什么環(huán)節(jié)容易出現(xiàn)誤差?

參考答案:時間記錄與小車開始下滑可能不同步會存在誤差;小

車撞擊金屬片時,停止計時可能會存在誤差。

4.你的數(shù)據(jù)和其他同學相同嗎?為什么?

參考答案:不相同。因為斜面的坡度、選取路程等不同5.實驗

中你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或疑問?附件2:

附件3:課堂檢測

1.小明為研究蝸牛的爬行速度,他讓一蝸牛沿刻度尺爬行。蝸牛

由A位置爬行到B位置(如圖所示)洪用時20s廁蝸牛爬行的平均速度

m/so

2.小明在〃測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3僉中,設計了如圖的實驗裝

置:小車從帶刻度(分度值為1cm)的斜面頂端由靜止下滑,圖中的

數(shù)字方框是小車到達A、B、C三處時電子表的顯示:(1)該實驗是

根據(jù)公式進行測量的。

(2)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使斜面坡度較(填〃大、小〃)

(3)請根據(jù)圖中所給信息回答:

SAB=cm,tBC=s,vAC=m/so

(4)實驗前必須學會熟練使用電子表,如果讓小車過了A點后才

開始計時,則會使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填〃大、小〃)

3.一個物體沿平直公路運動,由靜止起在10s內(nèi)加速到20m/s,

共運動了80m,該物體在10s內(nèi)平均速度是()

A.20m/sB.10m/sC.8m/sD.都不對

4.一個物體從靜止開始沿一條直線通過一段路程,運動得越來越

快,在通過這段路程的最后3m時,用了2s,則該物體在整段路程中

的平均速度可能是()A.1.5m/sB.2m/sC.lm/sD.2.5m/s5.汽車

在出廠前要進行測試。某次測試中,先讓汽車在模擬山路上以8m/s的

速度行駛500s,緊接著在模擬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駛100s。

求:(1)該汽車在模擬山路上行駛的路程。(2)汽車在整個測試過程中的平

均速度。

第三篇:《有趣的測量》教學案例

數(shù)學《有趣的測量》活動設計

旬陽縣金寨鎮(zhèn)中心幼兒園朱忠艷

活動目標:

1.感受并體驗遠近的含義,激發(fā)幼兒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學習用工具測量遠近,并能將測量結(jié)果記錄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次數(shù)也不

同以及同樣的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shù)也不同,越長的工

具所用的測量次數(shù)越少。

活動重難點:

1.重點:按照正確的步驟用工具測量2.難點:(1)理解不同

的距離,用同一種工具測量,測量的次數(shù)越多越遠,測量的次數(shù)越少

越近(2)同樣的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shù)也不同,越長的

工具所用的測量次數(shù)越少。

活動準備:

鉛筆,表格、路線圖每人一份、水彩筆蓋、短水彩筆、沒削過得

鉛筆?;顒舆^程:

一、開始部分:

故事導入。

二、基本部分:

學習用工具測量的方法比較路線的遠近。

1.(弓I導幼兒觀察路線圖)請幼兒觀察比較,哪個小動物夫體育

館的路最近?哪個小動物去體育館的路最遠?你是怎么知道的?這種

方法準確嗎?

2.師: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測法,但是目測法比一定準確,我

們還能用什么方法來判斷路線的遠近呢?(請幼兒講講自己的想法,

如工具:尺子、棍子、繩子、積木等)老師今天也給小朋友們帶來了

一種測量工具,你們看看老師帶來了什么工具?(水彩筆蓋)

3.師:你們覺得這樣工具能測量小動物家到學校的距離么?(能)

那咱們就先量一量小貓家到學校要幾個水彩筆蓋,你會量嗎?(會),

請你來試一試。4.師:請你們也量一量小貓家到學校用了幾個水彩筆

蓋。并將結(jié)果記錄在表格里。

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請你再量量其他兩個小動物家到學校

用了幾個水彩筆蓋,把結(jié)果記錄在表格里。

5.請幼兒坐好,檢驗幼兒測量的結(jié)果,教師小結(jié)不同的距離,用

同一種工具測量,測量的次數(shù)越多越遠,測量的次數(shù)越少越近。

6.師:老師還給你們準備了兩種測量工具呢,我們就用這兩種工

具來量一量咱們的小椅子好不好。

請幼兒示范測量方法,及時糾正不對的測量步驟。

7.請幼兒坐好,檢驗幼兒測量結(jié)果,教師小結(jié)同樣的距離,使用

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shù)也不同,越長的工具所用的測量次數(shù)越少。

三、結(jié)束部分:

教師小結(jié)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都能被當做測量工具呢,我們的教

室里就有很多,待會請你選一樣你喜歡的東西作為測量工具,來量一

量咱們的桌子、黑板,還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教學反思:

今天在教學《有趣的測量》的活動中,孩子們興致濃厚,能大膽

嘗試各種工具進行測量,也能用他們喜歡的方式記錄下測量的結(jié)果。

在活動中給幼兒與同伴足夠交流、解決問題的機會。允許他們犯錯誤,

再嘗試用別的方法。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我都會讓他們先自己想辦法,

大膽去嘗試。整個活動,盡力體現(xiàn)以孩子為主,教師為主導的和諧師

牛關(guān)系。大多數(shù)孩子能主動夫?qū)W、愿學、樂學,達到預期的目的。

第四篇:電阻測量案例

〃電阻的測量〃教學案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是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運用,既具有聯(lián)系實際的意義,又

能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本單元的內(nèi)容是本章知識的總

結(jié),教學中應當讓學生有足夠的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機會。

學生在初中做過〃用電流表、電壓表測電阻〃的實驗,現(xiàn)在,再

做〃伏安法測電阻〃,當然不能僅僅是操作的重復,要考慮電壓表和

電流表本身電阻給測量結(jié)果帶來的誤差。

2.教學目標

⑴知識目標:能說出伏安法測電阻的原理;理解伏安法測電阻的

誤差來源;會用伏安法測定給定電阻器的阻值。

⑵能力目標: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伏安法測電阻的誤差分析。

二、學生現(xiàn)狀分析: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學習了〃用電流表、電壓表測電阻"的實驗,

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提供了一定方便。

三、教學方法:

利用引導、啟發(fā)、討論、實驗、分析、總結(jié)等綜合教學方法,學

生活動約占課時的1/2,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注意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培

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討論、誤差分析、實驗設

計、動手實驗等,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培養(yǎng)學生能力方面做

了有益嘗試。作為物理課,應體現(xiàn)以實驗為主,從實驗結(jié)果入手進行

誤差分析及電路的選擇、思考與討論,從而加深了對伏安法測電阻原

理的理解。

四、教學媒體:

⑴投影儀和投影片;

⑵學牛分組實驗器材:安培表、伏特表、滑動變阻器、干電池若

干、電阻、電鍵、導線若干。

五、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通過復習、提問引入新課

電阻器是組成電路的主要元件,在各種電路中都要用到它,通常

要知道其阻值的大小,那么,怎樣才能知道其電阻的大小呢?(測量)

(二)新課教學:

1.通過復習、提問,引導學生自己總結(jié)出測電阻的方法、原理、

所需器材,并設計出電路圖。

問題1:利用什么方法可以測量電阻?

問題2:伏安法測電阻的原理?(個別提問)

問題3:需要什么器材;各器材有何作用?(個別提問)

問題4:請設計出一個電路圖(學生練習,請兩位學生在黑板上把

圖畫出來)

2.電流表外接法及內(nèi)接法的誤差分析。

問題1:兩種電路有何差別?(學生比較、回答)

問題2:兩種方法測量電阻都存在誤差(學生分組實驗)

問題3:伏安法測電阻的誤差分析

(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由于電壓表的分流作用,電流表測出的電

流比通過電阻R的電流要大一些,所以采用電流表外接法測電阻計算

出的電阻要比真實值小些;由于電流表的分壓,電壓表測出的電壓比

電阻R的兩端的電壓要大一些,故采用內(nèi)接法所測電阻比真實值大一

些。)

3.測量電路的正確選擇。

在外接法中,由于R測二RRV/(R+RV)=R/Q+R/RV),可以知道,

RV>>R時,R/RV-O,R測“R;

在內(nèi)接法中,由R測=R+RA,可知,當R>>RA時,R測二R。

(引導學生得出結(jié)論:要測量一個電阻,先得估計或粗測一下電

阻的阻值,若Rx>>RA,可選內(nèi)接法;若R<<RV,采用電流表外接

法。

(三)反饋練習:

[例1]已知電流表的內(nèi)阻約為0.1歐姆,電壓表內(nèi)阻為10千歐,

若待測電阻約為5歐,應采用何種測量方法。

[例2]用伏安法測定一個電阻,阻值約為10歐,額定功率為2瓦,

可供選用的儀器設備有:

電源共有三種:干電池1節(jié),其電動勢為1.5V

蓄電池1組,其電動勢為6.0V

直流穩(wěn)壓電源1個,輸出電壓10V

直流電壓表共兩只:VI量程0-10V,內(nèi)阻10千歐

V2量程0?30V,內(nèi)阻30千歐

直流電流表共兩只:A1量程0?0.60A,內(nèi)阻0.5歐

A2量程0-3.0A,內(nèi)阻0.1歐

滑動變阻器一個:0-10歐

開關(guān)、導線等。

要求:選取規(guī)格合適的儀表器件,組成正確的電路,并畫出電路

圖。

(四)布置作業(yè):練習十:⑴、⑵

板書

十二、電阻的測量

1.方法:伏安法

2.原理:R=U/I

3.伏安法測電阻的誤差分析

⑴電流表外接法:電壓真實值,電流偏大

據(jù)R二U/I,測量值小于真實值

⑵電流表內(nèi)接法:電流真實值,電壓偏大

據(jù)區(qū)=1^1,測量值大于真實值

4.測量電路的正確選擇:

當R>>RA,采用內(nèi)接法。

當R<<RV,采用外接法—

第五篇:《測量物體的密度》教學案例

《測量物體的密度》教學案例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物理第11章第4節(jié)

【課堂實錄】

一、復習提問:

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密度的知識,那么什么密度?它的單位是

什么?

生:單位體積某種物質(zhì)的質(zhì)量叫這種物質(zhì)的密度,密度用字母p

表示,它的單位主要有kg/m3和g/cm3。

師:很好!那么怎樣計算密度呢?公式中各字母分別表示哪個物

理量?

生:用公式P=m來計算密度,公式中的m、V、p分別表示質(zhì)量、

休積、密度,它們V的單位分別是kg、m3、kg/m3o

師:非常正確!要注意的是,實驗室中質(zhì)量的單位常用g、體積

的單位常用cm3,則密度的單位常用g/cm3。

(評析:課前的復習既是對上節(jié)知識的復習鞏固,也為新課的引

入埋下了伏筆)

二、新課引入:

師:密度是物質(zhì)的一種屬性,不同物質(zhì)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如

果知道一個物體的密度,我們根據(jù)密度表就可能查出這個物體是用何

種物質(zhì)做的了。因此測量物質(zhì)的密度就顯得非常的重要。那么,如何

用實驗的方法測量?生:根據(jù)密度的計算公式p=

m可知,如果測量了物體的質(zhì)量和體積,就可以根據(jù)密度V的公

式求出物體的密度。

師:回答得非常好。和電阻的測量一樣,密度的測量也是一種問

接的測量。那么如何測量物體的質(zhì)量和體積呢?

生甲:質(zhì)量可以用天平測量,體積可以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寬

高再計算即可。

生乙:質(zhì)量用天平測量正確,但是體積的測量不對,只有長方體

的體積才可以用長寬高的積,圓柱體的體積是底面積乘高。

牛丙:還不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才可以通過測量長度來計算它的

體積,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是很難用刻度尺測量的。

師:是的。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可以用刻度尺測量,但是不規(guī)則物體

的體積就不能用刻度尺測量了。那么,如何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密度呢?

這節(jié)課我們就學習密度的測量(板書課題),在學習密度測量之前,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種新的測量體積的新器材——量筒。

(評析:這樣問答的形式弓I入新課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

積極性;而且從學生討論的角度揭示矛盾——刻度尺不能測量不規(guī)則

物體的體積既可以說明量筒的重要性,也使后面量筒的引入顯得水到

渠成)

三、新課教學

㈠量筒的使用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先自己閱讀課木16頁《想想做做:量筒的使用

方法》,并思考其中的問題。必要的時候同桌可以討論。

生:(閱讀、學習、討論大約3分鐘)師:下面我們就一起討論

課本的幾個問題:這個量筒是以什么單位標度的?是毫升還是立方厘

米?

生:毫升(ml)。師:對,但是請同學們記住,1ml其實就是

lcm3o這個量筒的最大測量值是多少?生:100ml。

師:該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生:1ml。

師:很好!那么課本圖1L4—2的錯誤在哪里?生:錯在視線沒

有與液面相平。師:不簡單!大家是怎樣知道?

生:這和溫度計的讀數(shù)是類似的,我們學習溫度計的使用時就學

過了。師:太好了!同學們學會舉一反三了,老師真高興!師:圖中

水的體積是多少?

生:50ml(有部分學生只答50)。

師:對,但是注意物理量一定帶單位。

(評析:自主學習能力是未來人才必備的素養(yǎng),而量筒的使用這

部分比較簡單,讓學生通過閱讀自學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師:能不能用量筒直接測量固體的體積?為什么?生:不能,因

為固體不能變形。師:那么是不是就沒有辦法用量筒測量固體的體積

了?比比看,看誰能夠最先想出方法來?

生?。豪蠋?,可以不可以這樣:先給量筒中倒些水,測量出水的

體積,然后再把固體輕輕放入量筒中,測量出水和固體的總體積,用

總體積減去水的體積就是固體的體積。

師:你很聰明,更勤于思考,真棒!

生戊:丁同學的想法確實很好,但是放固體時一定要注意使固體

完全浸沒在水中,這樣測量的才是固體和水的總體積。

生己:還有一個問題要注意,開始時放的水不能太多,太多了可

能放固體后水就溢出來了,也不行。

師:不可思議!太好了!你們考慮問題太細致了!確實,測量固

體體積時開始的量筒中倒入的水量是很重要的。所以,實驗中為了準

確,也為了方便,我們一定要說給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

(評析:在量筒的使用中學習固體體積的測量是為了分散密度測

量的難點,另外,固體測量的方法最后引導學生自己得出,這樣的效

果要比教師直接給出好的多。)

師:現(xiàn)在老師要難大家了!注意,現(xiàn)在大家看,誰能想法測量出

老師手里拿的蠟塊的體積?

生甲:我能?。ㄔ诹客仓械谷脒m量的水,讀出了水的體積40cm3,

然后把蠟塊放如水中,看著蠟塊漂浮在水,搖了搖頭)〃〃蠟塊不能完

全浸沒,我沒有辦法了〃〃

師:不要緊張,慢慢想,老師相信你會有辦法的。實在沒有辦法

再看其他同學的。生乙:(小聲提示)把蠟塊壓下去。生甲:老師,

準用針等材料嗎?師:可以。生甲:(回到座位取來圓規(guī),想用其針

尖壓蠟塊,但是夠不著,想了想把水加到了80cm3,然后用圓規(guī)針尖

把蠟塊壓沒于水中,測得總體積92cm3)蠟塊的體積是12cm3。

師:很好,你能把自己的做法告訴同學們嗎?(生甲講了自己的

做法)甲同學的方法很好,這其實也是一種測量密度小于水的物體的

體積的大小方法。另外老師要特別表揚的是甲同學知難而上的精神。

其實,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不時會遇到困難,如果我們遇到困難就

后退那么必將一事無成,相反,只有不怕困難才能戰(zhàn)勝困難取得進步。

當然,在可能前面善于接受別人的幫助和意見也是非常重要的。

㈡測量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熟悉了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試著測量物

體的密度。先請同學們考慮:如何測量一塊形狀不規(guī)則的塑料塊的密

度?

生丙:可以先給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測量出水的體積,然后再

把塑料塊浸沒在量筒的水中,測量出總體積,用總體積減水的體積就

是塑料塊的體積;最后在天平上測量出塑料塊的質(zhì)量,用它的質(zhì)量除

以體積就是它的密度。

師:思路還不錯,哪位同學還有補充或修正。

生?。簯撓葴y量塑料塊的質(zhì)量,因為先測量體積塑料塊就濕了,

再測量質(zhì)量就不準了,而且天平盤上也不能直接放濕的物體。

師:你想的真周到!

生戊:我想,最好在敘述的時候把測量的物理量順便用字母表示,

這樣用公式計算就方便了。我是這樣做的:先用天平測量塑料塊的質(zhì)

量m,接著給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測量出水的體積VI,然后再把塑料

塊浸沒在量筒的水中測量出總體積V2,則塑料塊的密度為p=m。V2-

VI師:戊同學總能帶給老師驚喜。太棒了!好,讓我們再來看下一問

題:如何測量鹽水的密度?

生己:先測量量筒的質(zhì)量ml;然后向量筒中倒入適量的鹽水,讀

出鹽水的體積V;再用天平測出量筒和鹽水的總質(zhì)量m2。則鹽水的密

度為P=m2-ml。V生庚:先將空燒杯放在調(diào)好的天平上測出燒杯的質(zhì)

量ml;然后在燒杯中倒入適量的鹽水測出燒杯和該液體的質(zhì)總量m2;

再將燒杯中的鹽水全部倒入量筒測出其體積V;最后用公式p=m2-ml

算出鹽水的密度。V師:這兩種方法看著還都可以,大家能不能對它

們的優(yōu)缺點做個評判?

生申:己同學的做法我總感到怪怪的,看來似乎沒有問題,但是

我總感覺量筒太高了,放在天平上不穩(wěn)定,所以我不贊成這樣的做法。

至于庚同學的做法很明顯鹽水并不能完全的倒入量筒中,這樣就導致

體積的測量值偏大形成較大實驗誤差。

師:你說的對』己的思路看似不錯,但是做法不規(guī)范,所以一般

不這樣做。庚的方法卻有誤差,我們能不能設法減少實驗的誤差呢?

生甲:我們是否可以考慮調(diào)整實驗的步驟:先在燒杯中倒入適量

的鹽水測出燒杯和鹽水的總質(zhì)量ml;再將燒杯中的鹽水的一部分倒入

量筒測出燒杯和剩余鹽水的質(zhì)量m2;最后讀出量筒中鹽水的體積V;

用公式P=ml-m2算出該鹽水的密度。V生乙:還真不錯,這一步驟的

調(diào)整還真的消除了鹽水倒不凈的問題減小了實驗的誤差。師:同學們

的想法很好,不過大家都忘記了一個細節(jié),看誰能夠先想出來?生丁:

實驗前沒有調(diào)節(jié)天平。

師:是呀,一定要注意這個細節(jié)。下面,同學們就進分組實驗,

教室左邊的同學完成測量塑料塊密度的實驗、右邊的同學完成測量鹽

水密度的實驗,實驗前應該先按照剛才的思路設計好實驗的步驟和記

錄數(shù)據(jù)的表格。然后再進行實驗,實驗時要注意分工合作。

(評析:實驗前的思路引導是為了便于同學們順利的完成實驗,

但是要注意只能是引導和提示,如果直接給出實驗的步驟效果會大打

折扣)(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點釋疑)

四、課堂訓練與擴展

師:讓我們再來看一個問題:大家看一下老師手中的粉筆,想一

想,如何測量它的密度?注意:粉筆是吸水的!

生甲:先用小刀將粉筆切成一個規(guī)則的物體,然后用天平測出其

質(zhì)量m,用刻度尺測出其長、寬、高分別為a、b、c,求出它的體積,

最后再用P=m求出密度。abc生乙:用天平測量出粉筆的質(zhì)量m;給

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測量出水的體積VI;將吸飽水的粉筆放入盛水

的量筒中,測量出水和粉筆的總體積V2;用p=m來計算粉筆的V2-

VI密度。

師:粉筆吸水?讓它先吸飽水,然后再放入水中它就不吸水了。

真是妙極了!

生丙:老師,測量粉筆體積時,我們還可以將粉筆用一片很薄的

塑料紙包起來,這樣也可以達到不吸水的目的,行嗎?

牛?。翰恍?!塑料紙也有體積,這樣必然給測量帶來誤差。與其

用塑料紙把粉筆包起來,還不如給粉筆的外面涂上薄薄的一層蠟,它

也就不吸水了,這樣測量它的體積不更方便嗎?

教師:好!有創(chuàng)意!K、L兩位同學的想法都是可行的。雖然這樣

的設計存在一定的誤差,但是誤差是不可避免的。做物理實驗時我們

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在必要時忽略次要因素可以給我們解決問題提

供極大的方便。

生戊:老師,我想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粉筆的體積:先給

量筒中裝入適量的沙子,搖平,測出細沙的體積VI;然后用銀子將粉

筆插沒于細沙中,搖平細沙,測出細沙和粉筆的總體積V2,則粉筆的

體積為

VI-V2O

師:真是獨到的見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