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夯法加固地基在工程施工中的應用_第1頁
強夯法加固地基在工程施工中的應用_第2頁
強夯法加固地基在工程施工中的應用_第3頁
強夯法加固地基在工程施工中的應用_第4頁
強夯法加固地基在工程施工中的應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強夯法加固地基在工程施工中的應用1引言我國地域遼闊,土質(zhì)情況復雜,而多粉細砂或雜填土軟弱地基,該種情況地基在施工中的處理不當,常常造成建筑物不均勻沉降,致使建筑物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在原來的施工中,多采用土夾石灰土換填分層夯實地基的方法,以減少其沉降的可能,但存在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對地基夯實影響深度小的問題。而由法國的梅那爾在1965年首先創(chuàng)用以來的強夯法加固地基施工方法,因為其工程造價低、施工工藝簡單、施工效果明顯、施工工期短的優(yōu)點、不受季節(jié)性施工限制,尤其是該施工工藝對回填土為雜填土,回填土深度較深的工程項目尤其為實用的特點,在國內(nèi)外已經(jīng)廣泛的得到了應用。某會展中心工程,因其地質(zhì)條件不均勻、回填土深度深,地下存在較厚流沙層,若在施工中采用負摩擦樁,其樁徑過大,存在工程造價高、因樁徑過大引起沉降不均勻的缺點,而采用換填后分層壓實,因其場地面積大,回填深度大(最深處達到8-9m)等問題,存在工程造價高,施工時間長的缺點。故施工中采用先進行強夯加固地基處理后,獨立柱基礎(chǔ)的施工工藝。2工程概況及工程地質(zhì)條件簡介2.1工程概況:某會展中心工程,建筑面積38000多m2,該處原為兩道河道,回填深度較大,地下水位較高,該工程強夯面積約為40000m2,其中該工程外墻邊線7m范圍內(nèi)面積約為25000m2設計承載力為250kpa,其余附屬設施設計承載力為160kpa。2.2工程地質(zhì)條件:該工程位于xx地區(qū),原地貌屬于沖洪基地貌,地形起伏較大,最高落差約為5m。地層以山前沖洪積物為主,下伏強風化火山角礫巖或強風化泥巖,自上而下可分為:素填土:含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厚度約為0.5---4m。粉質(zhì)粘土:可塑,天然承載力fk=190kpa,厚度約為0.6--7.1m。中砂:天然地基承載力標準值fk=140kpa,設計要求強夯應有效加固至本層。粉質(zhì)粘土:可塑,天然地基承載力標準值fk=205kpa。礫砂:,很濕---飽和,含角礫、礫石等,含粘土夾層,天然承載力標準值fk=300kpa。強風化角礫巖和強風化泥巖,頂層埋深7.8—12.7m,強風化角礫巖的地基承載力標準值fk=600kpa,強風化泥巖地基承載力標準值fk=500kpa。場區(qū)地下水為潛水,含水層為第三層中砂和第五層礫砂。地下水位穩(wěn)定,受季節(jié)性影響較大,雨季時會有所升高。3強夯原理淺析強夯,全稱強力夯擊法,是用很重的夯錘,一般6-30T,起吊到很高的高度,一般6-30m,使錘自由下落,對土體進行夯實,以提高土體的強度,降低其壓縮性的一種地基處理方法,這是在重錘夯實法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在夯實機理上又與之截然不同的一種方法。強夯能加固深部土體而重夯只影響表層。強夯實用于各種雜填土和飽和土,無產(chǎn)生橡皮土之慮,施工方法也獨特,分點夯實,多遍夯實,間斷施工,不是通常的夯夯搭接,一氣夯成。關(guān)于飽和土的夯實原理,在實行強夯時,被夯土體在強大的沖擊能和沖擊波作用下,內(nèi)應力驟增,先期產(chǎn)生的沉降可達到數(shù)十厘米,土體空隙被壓縮,局部產(chǎn)生液化,空隙水壓力劇增,與周圍孔隙水形成壓力差,同時,強夯點周圍產(chǎn)生大量裂隙,形成良好的排水通道,提高了增添透系數(shù),使孔隙水能迅速排除,壓力差降低,土體得到迅速固結(jié),不產(chǎn)生橡皮土,隨著一次次的強力夯擊,孔隙被壓縮到接近極限值,土體呈不可壓縮狀況而被加固。不過每次夯擊引起的壓力增加值,不會在短時間里完全消失,夯擊到一定程度時,孔隙水壓力也遞次增加到接近或者等于土體的自重應力,這時土體的強夯能總和,稱飽和能,也可以用夯擊次數(shù)表示。這個飽和能或者夯擊次數(shù),是施工的重要參數(shù)強夯總能量,若小于飽和能,土體夯實不足,強度不高,影響深度也不夠大,若大于飽和能,能量為空隙吸收而繼續(xù)增高壓力,使土體產(chǎn)生液化或觸變,強度反而大幅度降低且不易恢復。4強夯參數(shù)確定4.1強夯加固深度與夯擊能量的確定和核算:強夯對地基的加固深度與夯擊能量的大小有關(guān)。根據(jù)梅那公式得知:H=C(mh)1/2其中:H:加固深度,單位mm:夯錘重量,單位Th:落錘距離,單位mC:有效深度系數(shù),與地基的工程地質(zhì)條件有關(guān),可參照如下取值。一般粘性土、砂土、地下水位高時,C=0.6。雜填土、深水位時,C=0.9。本工程地下水位較高,土質(zhì)條件較為雜亂,采用C=0.6。該工程設計影響深度為9m,計劃采用落距18.8m,錘重16T則H=C(mh)1/2=0.6(18.8X16)1/2=10.4m滿足要求。4.2夯擊遍數(shù)、每遍夯擊次數(shù)的確定:夯擊遍數(shù),一般為3—8遍,土體的含水量越大,則遍數(shù)越多,本工程回填土為風化碎石土,透水性好,且為旱季施工,且夯擊能量可以加大,故決定三遍。每遍夯擊次數(shù),即飽和能,取決于孔隙水壓力遞增情況,應在試夯過程中有儀器檢測,但因無測孔隙水水壓的儀器,按照如下辦法進行控制:采用錘擊數(shù)和最后二擊夯沉量雙控法,以錘擊數(shù)為主,達到單點總錘數(shù),該工程根據(jù)試夯點,決定采用單點15擊。主夯點最后兩擊夯沉量差值小于7cm,次夯點最后兩擊夯沉量小于6cm,若不能滿足夯沉量標準時,應增加錘擊數(shù),直到滿足要求。若未滿15錘,其后兩擊夯沉量小于4cm時,為避免過夯及造成能量浪費,可適當減少夯擊次數(shù)。4.3間歇時間:兩遍強夯間的間歇時間,應等于孔隙水壓力差消失所需要的時間,按本工程的地質(zhì)條件,通過夯了試夯部分的點含水量測定及對夯坑內(nèi)有無地下水的溢出情況的觀察,該工程含水量較小,夯坑內(nèi)僅有潮濕現(xiàn)象,決定采用間歇時間為7天。5夯點布置由于該工程是獨立柱基礎(chǔ),回填土深度較大,在保證每個獨立柱基礎(chǔ)上存在夯點的前提下,按照正方形布置夯點,間距不能超過4×4m,為保證施工方便及施工效果,第一次施工時采用間隔施工,即按照8×8m點進行施工,第二次時夯擊剩余點。具體圖示如下:該工程具體施工指數(shù)表區(qū)域夯別夯擊能量(KN.M)錘重X落距(M.M)單點錘擊數(shù)布點形式夯點間距(M.M)最后兩擊夯沉量(CM)會展中心主夯點3000160×18.815正方形4X4≤7次夯點3000160×18.815正方形4X4≤6拍夯3000100×104搭接形壓1/4夯印6施工流程及施工步驟6.1工藝流程:布放夯點----點夯施工----平整夯坑----拍夯施工----夯后場地平整----夯后檢測6.2施工步驟:6.2.1在平整后的場地上,布放第一遍夯點;6.2.2夯機就位,并使夯錘對準夯點;6.2.3測量錘頂標高并記錄;6.2.4將夯錘起吊到預定高度,待夯錘脫鉤下落后,放下吊鉤并測量錘頂標高并記錄;6.2.5重復第(4)步驟,直至一次性貫入規(guī)定的夯擊遍數(shù),并滿足最后兩擊夯沉量的標準;6.2.6換夯點,重復步驟(2)--(5),直至第一遍夯點完成施工;6.2.7用推土機推平夯坑,并測量場地標高;6.2.8間隔一周后,按照步驟(2)--(7)施工第二遍夯點。最后用低能量進行拍夯,將淺層的松土夯實,測量夯后標高;6.2.9用現(xiàn)場壓板載荷實驗結(jié)合土工實驗按設計所需位置選點檢測強夯效果。7強夯效果分析經(jīng)過對已經(jīng)完成部分夯區(qū)比較,已經(jīng)經(jīng)過強夯的地面,普遍比原未夯地面降低2-3m,若以填土厚度8-9m計算,平均壓縮比為29%左右。因土質(zhì)中含有較多的風化碎石,考慮到對土工試驗的影響較大,故試夯區(qū)全部完成后進行載荷試驗配合靜力觸探進行強夯成果分析。7.1載荷試驗本工程因強夯面積大,回填土深度不均一,采取了按照不同回填土深度大致分為三個區(qū)域選擇夯點試驗(共計選擇夯點15個)。主要方法是先在試驗點上挖試驗坑至設計要求承載力的深度,墊砂約2cm后,現(xiàn)澆100×100cm的鋼筋混凝土墩,作模擬基礎(chǔ),即載荷板,墩中心加焊一塊20×20cm2的鋼板,板上是梁及平臺。載荷為鑄鐵塊等重物,過磅后放到平臺上,經(jīng)梁傳到鋼板和支墩,使之盡可能呈中心受壓狀態(tài),測下沉降量使用的兩個百分表,表的設置和讀數(shù),均按照規(guī)范要求進行。本工程所進行試驗中的點除一處因靠近施工邊線因坍塌無法確定外,其余點均達到設計要求。試驗實驗記錄經(jīng)過整理和校正計算后,制成表格及P--S曲線圖。根據(jù)對記錄數(shù)據(jù)和曲線特征分析,分別取得比例極限點a臨界荷載點b得到相應的Pa和Pb再按照公式:﹝R﹞=Pa及﹝R﹞=Pb/K(K=2,為安全系數(shù))求得到各試驗點的地基允許承載能力﹝R﹞的值。本文中現(xiàn)僅取其中一點進行計算作為代表演算其過程。7.23#荷載實驗點實驗成果分析與計算地點:該工程25軸與G軸交點處按照最小二乘法計算并修正P-S曲線:C=(N∑PS’-∑P∑S’)/[N∑P’-(∑P)2]=(-15×80.501+47.73×17.462)/(3381.255-2278.153)=-374.054/1103.102=-0.339S0=(∑S’∑P2-∑P∑P*S’)/[N∑P2-(∑P)2]=(17.462×225.417+47.73×80.501)/(15X225.417-2278.153)=(-3936.23+3842.313)/(1103.102)=-0.085則:修正后的P-S直線方程S=S0+CP=-0.085-0.339P根據(jù)P-S圖得知,本夯點沒有明顯的臨界荷載點,根據(jù)規(guī)范要求,取沉降值與荷載板寬度比值為0.02時的荷載值P0.02(若存在臨界荷載點取臨界荷載點時的荷載值),根據(jù)曲線圖知S=0.02B=2cm時容許承載力為56T/M2容許承載力P=﹝R﹞=56/2=28T滿足設計要求。9結(jié)束語強夯法是利用動力固結(jié)法原理,改變松散填土的力學性能,提高地基土承載力,強夯法施工在解決雜填土回填、回填深度較大的工程,提供了相對省時、省費用的相對穩(wěn)定的施工工藝,能夠有效控制地基沉降,該方法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關(guān)鍵是要提高設計和施工水平,保證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附:計算表一NP(kg/cm2)∑P沉降量s’(cm)∑S’PS’∑PS’P2∑P2(∑P)2代號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計算式原始記錄①累加原始記錄③累加①X③⑤累加①2⑦累加②210.130.130.0070.0070.0010.0010.01690.01690.016920.400.530.1090.1160.0440.0450.160.17700.281030.701.230.2800.3960.1960.2410.490.66701.51341.02.230.4150.8110.4150.6561.001.66704.973051.53.730.6311.4420.94651.30302.253.917013.91362.05.735.8502.2921.7003.3034.007.917032.83372.58.231.0103.3022.5255.8286.2514.16767.73383.011.231.1694.4713.5079.3559.0013.167126.11393.514.731.3615.8324.76414.09912.2535.417216.973104.018.371.5037.3356.01220.1111651.417350.813114.523.231.6739.0087.52927.6420.2571.667539.633125.028.231.78910.7978.94536.5852596.667796.933135.533.731.92312.7210.57747.16230.25126.9171137.713146.540.232.22714.94714.47661.63842.25169.1671618.453157.547.732.51517.46218.86380.50156.25225.4172278.153附:計算表二加荷次數(shù)N壓力P(Kg/cm2)沉降量S’(cm)每次荷載沉降增量ΔS(cm)校正后的沉降量S=-0.085-0.339PS=S’-S0計算式原始記錄來原始記錄來的本項-的前項10.130.0070.0070.12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