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專練:2020年、2019年高考詩歌鑒賞真題匯編(含答案)_第1頁
2021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專練:2020年、2019年高考詩歌鑒賞真題匯編(含答案)_第2頁
2021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專練:2020年、2019年高考詩歌鑒賞真題匯編(含答案)_第3頁
2021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專練:2020年、2019年高考詩歌鑒賞真題匯編(含答案)_第4頁
2021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專練:2020年、2019年高考詩歌鑒賞真題匯編(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1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專練:2020年、2019年高考詩歌鑒賞真題匯編

一.(2020全國I卷)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陸龜蒙

雖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詩。因吟郢岸百畝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棲野鶴籠寬使織,施山僧飯別教炊。但醫(yī)沈約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滿枝。

【注】①襲美,即陸龜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悍畔率覂?nèi)懸掛的帷幕,指教書。裁

詩:作詩。③《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啜兮,又樹蕙之百畝?!北扔髋囵B(yǎng)人

才。④商崖:這里泛指山崖。⑤沈約,南朝詩人,史載其眼中有兩個瞳孔。這里以沈

約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寫作此詩之時,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閉門謝客,與外界不通音訊。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約會被暫時擱置,作者游春的詩篇也未能寫出。

C.作者雖然身在書齋從事教學,但心中盼望能走進自然,領(lǐng)略美好春光。

D.尾聯(lián)使用了關(guān)于沈約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測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請簡要概括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解析】

14.AA項,詩歌的題目是《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考生要理解好其

中的“奉和”與“見寄”的意思。唐朝的時候,詩人通過寄送詩詞酬唱的情況比較多,

類似現(xiàn)在的筆友。詩的題目給出了寫這首詩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閉門謝客,

但是給作者寫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見,選項A“與外界不通音訊”

是錯誤的。

鏈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5.①表達了不能與友人相聚,一起賦詩飲酒、飽覽春色的遺憾;②寬慰友人,表達

對友人能夠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心和對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①“雖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說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經(jīng)相“期”春日聚會,飲酒一

醉,但是一個“失”字,讓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詩”一句是說自己放下帷

幔,專心致志,想寫出好詩,卻總也寫不出,原來是不能和友人在春意盎然的時節(jié)飲

酒賞景,所以這兩句表達了作者不能與友人相聚,一起賦詩飲酒、飽覽春色的遺憾。

②本詩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詩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閉門謝客,然而他卻給

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當然要送上安慰,“但醫(yī)沈約重瞳健”

一句則是寬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復(fù)健康,表達對友人能夠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心;“不

怕江花不滿枝”包含了陸龜蒙對友人的深深祝福,皮日休希望陸龜蒙把春天的快樂分

享給他一點就足夠了,但陸龜蒙告訴友人,當你病好的生活,眼前定會是一幅春意盎

然生機勃勃的景象。

二.(2020全國II卷)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讀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當時期(W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區(qū)區(qū)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注】①輾蒙昧,糊涂。②糟粕:這里用來指代典籍,也作“糟魄”,《莊子?天

道》:“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p>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從大處著眼,并非是針對某個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而作。

B.歷代高人賢士一世奔忙,建功立業(yè),但無法避免身后湮沒無聞的可能。

C.歷史人物在其所處的時代已經(jīng)難免被誤解,在世俗的傳言中更會失真。

D.頸聯(lián)的上下兩句反復(fù)陳說,表明詩人的觀點,堪稱這首詩的警策之語。

15.這首詩闡述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對我們有何啟示?

【答案解析】

14.BB項,“但無法避免身后湮沒無聞的可能”錯,“行藏終欲付何人”意思是,

在死后,他們的行藏最終又會托付給什么人呢?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時,他

們作出的努力和犧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們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

其擺布,任其剪裁了,對于這一點他們是無能為力、無可奈何的。并非選項所說“無

法避免身后湮沒無聞的可能”的意思。

15.①史書是由人編寫的,難以做到絕對客觀,所以歷史記載與歷史真實之間存在差

異。②在讀書時必須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從。

解析:

頷聯(lián)“當時黯II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承接首聯(lián),從史實失真的角度敘寫了高

賢的悲哀。在當時,高賢們已承污納穢,受到誤解;而后來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亂真,

以訛傳訛,從而使高賢們的行藏失去了原來的真相。由此可見本詩闡發(fā)的道理是:史

書是由人編寫的,難以做到絕對客觀,所以歷史記載與歷史真實之間存在差異。

這首詩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發(fā)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對書本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卻無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義。書本是前人經(jīng)臉、智慧和血汗的結(jié)晶,因此,為了繼

承前人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為了充實自己的知識,就必須廣博地讀書。但是,書本又并

不都是客觀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zhèn)沃畡e,因此,在讀書時必須善

于區(qū)別,批判地繼承。前人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誠如是也!所以。我們在讀

書時應(yīng)該始終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無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為真,以訛傳訛,

以至為書而誤:我們只有以懷疑的理性目光去擇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為自

己的血肉,充實自己,發(fā)展自己,這就是本詩所給予我們的哲理性的啟示。

啟發(fā):哲理詩考查角度新穎能力突出

三.(2020年全國III卷)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苦筍

陸游

藜蕾盤中忽眼明①,駢頭脫襁白玉嬰。極知耿介種性別,苦節(jié)乃與生俱生。

我見魏征殊媚嫵②,約束兒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養(yǎng)成,放使干霄戰(zhàn)風雨。

【注】①藜蕾:藜和蕾。泛指粗劣的飯菜。②唐太宗曾說,別人認為魏征言行無禮,

我卻覺得他很嫵媚。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看到盤中擺放的一對剝?nèi)ネ馄さ闹窆S,潔白鮮嫩,不禁眼前一亮。

B.詩的三、四兩句既是對苦筍的直接描寫,又有所引申,使苦筍人格化。

C.詩人雖然喜愛苦筍,但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吩咐不要過多取食。

D.全詩以議論收尾,指出人才養(yǎng)成既需要發(fā)展空間,也要經(jīng)受風雨磨煉。

15.詩人由苦筍聯(lián)想到了魏征,這二者有何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

【答案解析】

14.CC項,詩人雖然喜愛苦筍,但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吩咐不要過多取

食”理解有誤?!拔鸲嗳 敝傅氖枪苁鴥和獌€約正直,不貪不奢,不是指“不要過

多取食”。詞意理解,和2019年的“一窗間”有異曲同工之妙。

15.①歷史上的魏征以“犯顏直諫”著稱,其言行常常令人難以接受,好比苦筍的滋

味并不適口;②苦筍與生俱來的“苦節(jié)”,象征“耿介”的性格,與魏征方正的人格

相似,應(yīng)該得到認可。

鏈接:詠物詩《野菊》

首先,審讀題干可知,本詩采用聯(lián)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筍與魏征二者

的相似之處。然后,閱讀詩歌結(jié)合內(nèi)容進行分析。詩人先寫見到一對潔白鮮嫩的苦筍

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進而三、四兩句直接描寫苦筍,并將其人格化,指出“耿介”

是此物種的本性,“苦節(jié)”是與生俱來的?!肮⒔椤敝刚辈话?,廉潔自持;“苦節(jié)”

指儉約過甚,后以堅守節(jié)操,矢志不渝為'‘苦節(jié)"??隙ㄙ澝揽喙S品性后,詩人自然

由此聯(lián)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魏征,“我見魏征殊

媚嫵”一句是寫唐太宗說,別人認為魏征言行無禮,我卻覺得他很嫵媚。所以,從本

身外部特征來看,苦筍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

在于直言進諫,而其言行有時著實令人難以接受。從內(nèi)在氣質(zhì)來看,詩人贊美苦筍氣

節(jié)便是唐太宗贊魏征“嫵媚”,苦筍性情“耿介”,天生“苦節(jié)”,與魏征正直不阿,

廉潔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賞識之處。最后,結(jié)合以上分析,分點概括二者相似之處即

可。

四.(2020年新課改全國I卷山東)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贈別鄭煉赴襄陽杜甫

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把君詩過日①,念此別驚神。

地闊峨眉晚,天高覘首春②。為于耆舊內(nèi)③,試覓姓龐人④。

[注]①把:握,執(zhí)。②帆首山,在襄陽。③耆舊:年高望重的人。④姓龐人:指龐德

公,漢末襄陽高士。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首聯(lián)簡單交代了兵荒馬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年老多病的艱難境況。

B.雖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詩篇陪伴,但面對離別,詩人還是感到心驚神傷。

C.詩人請鄭煉在襄陽尋訪龐德公那樣的高士,表達了對先賢的仰慕之意。

D.全詩情感表達含蓄蘊藉,格律謹嚴,比較典型地體現(xiàn)了杜甫詩的風格。

16.詩的頸聯(lián)寫到峨眉、帆首兩座山,對表達離情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鏈接2011年江蘇卷《春日憶李白》

【答案解析】

15.BB項,“面對離別,詩人還是感到心驚神傷”有誤,“念此”的“此”應(yīng)

結(jié)合首聯(lián)中“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一起理解,詩人不是為離別“心驚神傷”,

而是想到在此戰(zhàn)亂時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別將再難相見,故此“心驚神傷”。

16.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幌首山位于襄陽,二者相距遙遠;②以兩山相距之遠代指自

己與朋友遠離,不舍之情見于言外。

“峨眉”是詩人的居住地,“幌首”是襄陽龐德公隱居的地方,也是鄭煉將要前往

之地。

上句“峨眉晚”,寫出離別之際因天色薄暮,而詩人不得不與友人離別的依依不舍之

情;下句想象友人到達襄陽,正是春光明媚之時.,表達對友人一帆風順抵達目的地的

美好祝愿:體現(xiàn)了詩人對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闊”“天高”刻畫出峨眉與覘首兩

座山相距遙遠,借景抒情,抒發(fā)離別之后兩人分居兩地,相隔遙遠的孤獨寂寞之情。

鏈接:

五.(2020年江蘇卷)古詩詞鑒賞(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蘭陵跡已陳①,為傳謠俗記州民。溝睦半廢田疇薄,廚傳②相仍市井貧。

常恐勞人輕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輪。殷勤話此還惆悵,最憶荊溪兩岸春。

【注】①蘭陵:古地名,詩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詔沈康知

常州。②廚傳:古代供應(yīng)過客食宿、車馬的處所。

9.如果你是沈康,通過這首送別詩,你會得到關(guān)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請簡要分析。

10.詩歌后兩聯(lián)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答案解析】

9.由“田疇薄”“市井貧”等可知農(nóng)事荒廢,民生艱難;由“廚傳相仍”可知官場徒

悅過客,不恤百姓;由“荊溪兩岸春”可知自然風景優(yōu)美。

本題題干要求是從詩中找出與“常州”有關(guān)的信息。首先考生要注意“溝膝半廢田疇

薄,廚傳相仍市井貧”一句,溝渠已經(jīng)半廢,土地貧瘠,供應(yīng)過客食宿、車馬的廚傳

還在,但是百姓生活卻依舊貧困,由“田疇薄”“市井貧”可以概括出“農(nóng)事荒廢,

民生艱難”;由“廚傳相仍”可知官場徒悅過客,不恤百姓;另外從“白屋”一詞也

可看出“百姓生活貧窮”,白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無色彩裝飾,故名;從“最憶

荊溪兩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風景優(yōu)美。

10.對常州百姓得到一個優(yōu)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對常州治理未能盡如人意的惆悵之

情;對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許之情;對常州秀美山水的喜愛之情。

詩歌后兩聯(lián)提到的“話此”,要聯(lián)系上文來看?!皠谌恕薄凹咽俊倍贾干蚩?,“朱輪”

是古代王侯顯貴所乘的車子,這里指代沈康的到來;“忽逢佳士得朱輪”大意是“忽

然聽到了您到常州治理的好消息”,表達了常州百姓對沈康這個優(yōu)秀的父母官到來的

期待和歡迎;其實這是作者委婉地表達對沈康的勉勵,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負

百姓的盼望,這是對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待殷勤話此還惆悵,最憶荊溪兩岸春”,

“惆悵”寫出作者在提到常州時的心情,表達了自己此前在常州,對常州治理未能盡

如人意的惆悵之情;后句”最憶荊溪兩岸春”,想到常州的美景,表達了對常州的難

舍和懷念之情。

六.(2020年天津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按要求作答。

紀村事

[唐]韋莊

綠蔓映雙扉,循墻一徑微。雨多庭果爛,稻熟渚禽肥。

釀酒迎新社,遙砧送暮暉。數(shù)聲牛上笛,何處餉田注歸。

[注]餉田:到田間送飯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首聯(lián)寫綠植光影映照門扉,墻邊小路在草木中若隱若現(xiàn),顯得生機勃勃。

B.頷聯(lián)寫院中果子腐爛,水邊禽鳥肥美,營造出農(nóng)閑時節(jié)慵懶閑散的寧靜氛圍。

C.全詩視聽結(jié)合,動靜相宜,虛實相生,用語平樸,意境優(yōu)美,富有意趣。

D.本詩擷取若干鄉(xiāng)村景象,自然與人文融合,呈現(xiàn)出濃郁田園生活氣息。

15.“釀酒迎新社,遙砧送暮暉”描寫了什么樣的鄉(xiāng)村場景?

16.“數(shù)聲牛上笛”有人覺得“一聲”更佳,你同意嗎?請結(jié)合詩句說明理由。

【答案解析】

14.BB項,“營造出農(nóng)閑時節(jié)慵懶閑散的寧靜氛圍”錯誤,并非“農(nóng)閑”“慵

懶”,應(yīng)該是農(nóng)忙季節(jié),從關(guān)于結(jié)尾句的注釋“餉田:到田間送飯”和頸聯(lián)“釀酒迎

新社,遙砧送暮暉”“釀酒”“砧”聲中均可見是忙碌而充實的田園氛圍,表現(xiàn)了農(nóng)

忙時節(jié)農(nóng)家人的辛勤勞作。

15.為準備祭祀、祈求豐收,農(nóng)人在忙于釀酒:暮色漸濃,遠處飄來搗衣的聲音。描

寫了忙碌而祥和的農(nóng)村生活場景。

首先翻譯句子“釀酒迎新社,遙砧送暮暉”:為準備祭祀、祈求豐收,農(nóng)人在忙于釀

酒:暮色漸濃,遠處飄來搗衣的聲音。

其次概括出場景特色:描寫了繁忙、充實、安寧、豐足的農(nóng)村勞動、生活場景,贊揚

田園的美好怡人溫馨。

最后總結(jié)效果:視覺、聽覺結(jié)合,抓住時間變化,以點帶面,從中可想見百姓的安居

樂業(yè),極富感染力和畫面性,讓人身臨其境,不自禁地向往大自然。

16.不同意?!皵?shù)聲”好?!皵?shù)聲”動靜結(jié)合,突顯了環(huán)境的優(yōu)美、牧童的悠閑快樂,

營造出鄉(xiāng)村熱鬧、輕松、愉悅的氛圍。

同意。“一聲”好?!耙宦暋币詣右r靜,突顯了環(huán)境的寂靜清幽,營造出鄉(xiāng)村寧靜和

諧的氛圍。

首先明確立場、觀點:不同意或者同意,盡量用完整句子。

其次結(jié)合藝術(shù)特色分析奇妙處并點明情感效果:

(1)“數(shù)聲”好?!皵?shù)聲”,形容聲音大、熱鬧,給人動態(tài)感,動中突顯了環(huán)境的優(yōu)

美、牧童的悠閑快樂,表現(xiàn)鄉(xiāng)村世界的熱鬧、快樂、幸福。

(2)“一聲”好?!耙宦暋北砻髀曇魡渭?、肅靜,靜中顯示了環(huán)境的靜謐清幽,給

人安寧祥和靜美的感受。

七、(2020年浙江卷)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各題。

秋江送別[唐]王勃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xiāng)。

送柴侍御[唐]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19.這兩首送別詩在情感上,《秋江送別》突出:而《送柴侍御》突出,

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情懷類似。

20.前人評《送柴侍御》“翻新脫妙”。比較《秋江送別》與《送柴侍御》兩詩的后

兩句,分析后者寫法的妙處。

【答案解析】

19.(1).感傷(2).達觀

《秋江送別》的意思是:江面上返鄉(xiāng)的船只來來往往,仿佛列成隊,江邊歸家的車馬

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兩岸思念的人兒在遙遙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舍的

離別時刻,誰能說這波濤洶涌的大江僅僅是一條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斷,早覺得兩

岸的山川已屬不同人的家鄉(xiāng)。作者以山川、歸舟等意象表達了依依別情和悠悠鄉(xiāng)情,

尤其是后兩句,由于離別,江水不再是一個小區(qū)域,而成了兩個不同世界的分界線,

流露的是分別的傷感。

《送柴侍御》的意思是:沅江的波浪連接著武岡,送你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你我一

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詩中寫與好友分離,自然

不免有點兒傷感,但作者卻寬慰友人:我們雖阻隔青山,卻可以“同云雨”,雖人分

兩地,卻可以共明月,因而沒有一般送別詩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種纏綿俳惻的情緒,更

多的是“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達觀。

20.①意象運用上,王勃詩的意象隱于句內(nèi);王昌齡詩將青山、明月兩個意象前置,

形象鮮明突出,富有象征意義(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開闊。②空間

處理上,王勃詩化近為遠,強調(diào)心理距離之遠,為送別詩傳統(tǒng)寫法(如謝眺詩有“何

況隔兩鄉(xiāng)”);王昌齡詩則化遠為近,強調(diào)心理距離之近,是創(chuàng)新性的表達。③抒情

方式上,王勃詩以議論直接表達,意盡句中;王昌齡詩融情入景,反詰收尾,余韻悠

長。

本題要求比較《秋江送別》與《送柴侍御》兩詩的后兩句,分析后者寫法的“翻新脫

妙”之處。首先,從意象的運用上,王勃的詩選用了“山”“水”,但卻將“一水”

“山川”隱于句中。而王昌齡的詩則將青山、明月兩個意象前置,形象鮮明突出。青

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詰,反復(fù)致意,懇切感人。云雨相同,

明月共睹,這種遷想妙得的詩句,既富有濃郁的抒情韻味,又意境開闊,具有鮮明的

個性。

其次,空間處理上,王勃的詩化近為遠?!耙延X山川是兩鄉(xiāng)”由于離別,江水不再是

一個小區(qū)域,而成了兩個不同世界的分界線,強調(diào)了心理距離之遠。而王昌齡的詩則

是化遠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兩鄉(xiāng)”為“一鄉(xiāng)”,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

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語意新穎,出人意料。

最后,抒情方式上,“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xiāng)”,王勃自問自答,以議

論的形式直接表達了別離的感傷。而王昌齡則以景作結(jié),融情入景,反詰收尾,一面

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后的思念,滲透在字里行間了。詩

人用樂觀開朗又深情婉轉(zhuǎn)的語言,以減輕對方的離愁,這是更體貼、更感人的友情。

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覽無余的直說更加耐人尋味。

2020年高考語文詩歌專題匯編

(2020全國I卷)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陸龜蒙

雖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詩。因吟郢岸百畝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棲野鶴籠寬使織,施山僧飯別教炊。但醫(yī)沈約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滿枝。

【注】①襲美,即陸龜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悍畔率覂?nèi)懸掛的帷幕,指教書。裁

詩:作詩。③《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嗷兮,又樹蕙之百畝?!北扔髋囵B(yǎng)人

才。④商崖:這里泛指山崖。⑤沈約,南朝詩人,史載其眼中有兩個瞳孔。這里以沈

約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寫作此詩之時,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閉門謝客,與外界不通音訊。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約會被暫時擱置,作者游春的詩篇也未能寫出。

C.作者雖然身在書齋從事教學,但心中盼望能走進自然,領(lǐng)略美好春光。

D.尾聯(lián)使用了關(guān)于沈約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測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請簡要概括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解析】

14.AA項,詩歌的題目是《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考生要理解好其中

的“奉和”與“見寄”的意思。唐朝的時候,詩人通過寄送詩詞酬唱的情況比較多,

類似現(xiàn)在的筆友。詩的題目給出了寫這首詩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閉門謝客,

但是給作者寫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見,選項A“與外界不通音訊”

是錯誤的。

鏈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5.①表達了不能與友人相聚,一起賦詩飲酒、飽覽春色的遺憾:②寬慰友人,表達

對友人能夠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心和對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①“雖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說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經(jīng)相“期”春日聚會,飲酒一

醉,但是一個“失”字,讓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詩”一句是說自己放下帷

幔,專心致志,想寫出好詩,卻總也寫不出,原來是不能和友人在春意盎然的時節(jié)飲

酒賞景,所以這兩句表達了作者不能與友人相聚,一起賦詩飲酒、飽覽春色的遺憾。

②本詩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詩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閉門謝客,然而他卻給

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當然要送上安慰,“但醫(yī)沈約重瞳健”

一句則是寬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復(fù)健康,表達對友人能夠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心;“不

怕江花不滿枝”包含了陸龜蒙對友人的深深祝福,皮日休希望陸龜蒙把春天的快樂分

享給他一點就足夠了,但陸龜蒙告訴友人,當你病好的生活,眼前定會是一幅春意盎

然生機勃勃的景象。

二.(2020全國II卷)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讀史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當時霆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區(qū)區(qū)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注】①隨IS:蒙昧,糊涂。②糟粕:這里用來指代典籍,也作“糟魄”,《莊子?天

道》:“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從大處著眼,并非是針對某個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而作。

B.歷代高人賢士一世奔忙,建功立業(yè),但無法避免身后湮沒無聞的可能。

C.歷史人物在其所處的時代已經(jīng)難免被誤解,在世俗的傳言中更會失真。

D.頸聯(lián)的上下兩句反復(fù)陳說,表明詩人的觀點,堪稱這首詩的警策之語。

15.這首詩闡述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對我們有何啟示?

【答案解析】

14.BB項,“但無法避免身后湮沒無聞的可能”錯,“行藏終欲付何人”意思是,

在死后,他們的行藏最終又會托付給什么人呢?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時.,他

們作出的努力和犧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們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

其擺布,任其剪裁了,對于這一點他們是無能為力、無可奈何的。并非選項所說“無

法避免身后湮沒無聞的可能”的意思。

15.①史書是由人編寫的,難以做到絕對客觀,所以歷史記載與歷史真實之間存在差

異。②在讀書時必須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從。

解析:

頷聯(lián)“當時黑甚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承接首聯(lián),從史實失真的角度敘寫了高

賢的悲哀。在當時,高賢們已承污納穢,受到誤解;而后來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亂真,

以訛傳訛,從而使高賢們的行藏失去了原來的真相。由此可見本詩闡發(fā)的道理是:史

書是由人編寫的,難以做到絕對客觀,所以歷史記載與歷史真實之間存在差異。

這首詩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發(fā)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對書本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卻無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義。書本是前人經(jīng)臉、智慧和血汗的結(jié)晶,因此,為了繼

承前人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為了充實自己的知識,就必須廣博地讀書。但是,書本又并

不都是客觀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zhèn)沃畡e,因此,在讀書時必須善

于區(qū)別,批判地繼承。前人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誠如是也!所以。我們在讀

書時應(yīng)該始終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無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為真,以訛傳訛,

以至為書而誤;我們只有以懷疑的理性目光去擇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為自

己的血肉,充實自己,發(fā)展自己,這就是本詩所給予我們的哲理性的啟示。

啟發(fā):哲理詩考查角度新穎能力突出

三.(2020年全國III卷)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苦筍陸游

藜蕾盤中忽眼明①,駢頭脫襁白玉嬰。極知耿介種性別,苦節(jié)乃與生俱生。

我見魏征殊媚嫵②,約束兒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養(yǎng)成,放使干霄戰(zhàn)風雨。

【注】①藜蕾:藜和蕾。泛指粗劣的飯菜。②唐太宗曾說,別人認為魏征言行無禮,

我卻覺得他很嫵媚。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看到盤中擺放的一對剝?nèi)ネ馄さ闹窆S,潔白鮮嫩,不禁眼前一亮。

B.詩的三、四兩句既是對苦筍的直接描寫,又有所引申,使苦筍人格化。

C.詩人雖然喜愛苦筍,但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吩咐不要過多取食。

D.全詩以議論收尾,指出人才養(yǎng)成既需要發(fā)展空間,也要經(jīng)受風雨磨煉。

15.詩人由苦筍聯(lián)想到了魏征,這二者有何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

【答案解析】

14.CC項,詩人雖然喜愛苦筍,但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吩咐不要過多取

食”理解有誤?!拔鸲嗳 敝傅氖枪苁鴥和獌€約正直,不貪不奢,不是指“不要過

多取食”。詞意理解,和2019年的“一窗間”有異曲同工之妙。

15.①歷史上的魏征以“犯顏直諫”著稱,其言行常常令人難以接受,好比苦筍的滋

味并不適口;②苦筍與生俱來的“苦節(jié)”,象征“耿介”的性格,與魏征方正的人格

相似,應(yīng)該得到認可。

鏈接:詠物詩《野菊》

首先,審讀題干可知,本詩采用聯(lián)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筍與魏征二者

的相似之處。然后,閱讀詩歌結(jié)合內(nèi)容進行分析。詩人先寫見到一對潔白鮮嫩的苦筍

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進而三、四兩句直接描寫苦筍,并將其人格化,指出“耿介”

是此物種的本性,“苦節(jié)”是與生俱來的?!肮⒔椤敝刚辈话ⅲ疂嵶猿?;“苦節(jié)”

指儉約過甚,后以堅守節(jié)操,矢志不渝為“苦節(jié)”。肯定贊美苦筍品性后,詩人自然

由此聯(lián)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魏征,“我見魏征殊

媚嫵”一句是寫唐太宗說,別人認為魏征言行無禮,我卻覺得他很嫵媚。所以,從本

身外部特征來看,苦筍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

在于直言進諫,而其言行有時著實令人難以接受。從內(nèi)在氣質(zhì)來看,詩人贊美苦筍氣

節(jié)便是唐太宗贊魏征“嫵媚”,苦筍性情“耿介”,天生“苦節(jié)”,與魏征正直不阿,

廉潔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賞識之處。最后,結(jié)合以上分析,分點概括二者相似之處即

可。

四.(2020年新課改全國I卷山東)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贈別鄭煉赴襄陽杜甫

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把君詩過日①,念此別驚神。

地闊峨眉晚,天高覘首春②。為于耆舊內(nèi)③,試覓姓龐人④。

[注]①把:握,執(zhí)。②覘首山,在襄陽。③耆舊:年高望重的人。④姓龐人:指龐德

公,漢末襄陽高士。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首聯(lián)簡單交代了兵荒馬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年老多病的艱難境況。

B.雖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詩篇陪伴,但面對離別,詩人還是感到心驚神傷。

C.詩人請鄭煉在襄陽尋訪龐德公那樣的高士,表達了對先賢的仰慕之意。

D.全詩情感表達含蓄蘊藉,格律謹嚴,比較典型地體現(xiàn)了杜甫詩的風格。

16.詩的頸聯(lián)寫到峨眉、覘首兩座山,對表達離情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鏈接2011年江蘇卷《春日憶李白》

【答案解析】

15.BB項,“面對離別,詩人還是感到心驚神傷”有誤,“念此”的“此”應(yīng)

結(jié)合首聯(lián)中“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一起理解,詩人不是為離別“心驚神傷”,

而是想到在此戰(zhàn)亂時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別將再難相見,故此“心驚神傷”。

16.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幌首山位于襄陽,二者相距遙遠;②以兩山相距之遠代指自

己與朋友遠離,不舍之情見于言外。

“峨眉”是詩人的居住地,“覘首”是襄陽龐德公隱居的地方,也是鄭煉將要前往

之地。

上句“峨眉晚”,寫出離別之際因天色薄暮,而詩人不得不與友人離別的依依不舍之

情;下句想象友人到達襄陽,正是春光明媚之時,表達對友人一帆風順抵達目的地的

美好祝愿;體現(xiàn)了詩人對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闊”“天高”刻畫出峨眉與帆首兩

座山相距遙遠,借景抒情,抒發(fā)離別之后兩人分居兩地,相隔遙遠的孤獨寂寞之情。

鏈接:

五.(2020年江蘇卷)古詩詞鑒賞(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

作客蘭陵跡已陳①,為傳謠俗記州民。溝睦半廢田疇薄,廚傳②相仍市井貧。

??謩谌溯p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輪。殷勤話此還惆悵,最憶荊溪兩岸春。

【注】①蘭陵:古地名,詩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詔沈康知

常州。②廚傳:古代供應(yīng)過客食宿、車馬的處所。

9.如果你是沈康,通過這首送別詩,你會得到關(guān)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請簡要分析。

10.詩歌后兩聯(lián)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答案解析】

9.由“田疇薄”“市井貧”等可知農(nóng)事荒廢,民生艱難;由“廚傳相仍”可知官場徒

悅過客,不恤百姓;由“荊溪兩岸春”可知自然風景優(yōu)美。

本題題干要求是從詩中找出與“常州”有關(guān)的信息。首先考生要注意“溝滕半廢田疇

薄,廚傳相仍市井貧”一句,溝渠已經(jīng)半廢,土地貧瘠,供應(yīng)過客食宿、車馬的廚傳

還在,但是百姓生活卻依舊貧困,由“田疇薄”“市井貧”可以概括出“農(nóng)事荒廢,

民生艱難”;由“廚傳相仍”可知官場徒悅過客,不恤百姓;另外從“白屋”一詞也

可看出“百姓生活貧窮”,白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無色彩裝飾,故名;從“最憶

荊溪兩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風景優(yōu)美。

10.對常州百姓得到一個優(yōu)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對常州治理未能盡如人意的惆悵之

情;對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許之情;對常州秀美山水的喜愛之情。

詩歌后兩聯(lián)提到的“話此”,要聯(lián)系上文來看?!皠谌恕薄凹咽俊倍贾干蚩?,“朱輪”

是古代王侯顯貴所乘的車子,這里指代沈康的到來;“忽逢佳士得朱輪”大意是“忽

然聽到了您到常州治理的好消息”,表達了常州百姓對沈康這個優(yōu)秀的父母官到來的

期待和歡迎;其實這是作者委婉地表達對沈康的勉勵,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負

百姓的盼望,這是對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待?!耙笄谠挻诉€惆悵,最憶荊溪兩岸春”,

“惆悵”寫出作者在提到常州時的心情,表達了自己此前在常州,對常州治理未能盡

如人意的惆悵之情;后句“最憶荊溪兩岸春”,想到常州的美景,表達了對常州的難

舍和懷念之情。

六.(2020年天津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按要求作答。

紀村事[唐]韋莊

綠蔓映雙扉,循墻一徑微。雨多庭果爛,稻熟渚禽肥。

釀酒迎新社,遙砧送暮暉。數(shù)聲牛上笛,何處餉田注歸。

[注]餉田:到田間送飯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首聯(lián)寫綠植光影映照門扉,墻邊小路在草木中若隱若現(xiàn),顯得生機勃勃。

B.頷聯(lián)寫院中果子腐爛,水邊禽鳥肥美,營造出農(nóng)閑時節(jié)慵懶閑散的寧靜氛圍。

C.全詩視聽結(jié)合,動靜相宜,虛實相生,用語平樸,意境優(yōu)美,富有意趣。

D.本詩擷取若干鄉(xiāng)村景象,自然與人文融合,呈現(xiàn)出濃郁田園生活氣息。

15.“釀酒迎新社,遙砧送暮暉”描寫了什么樣的鄉(xiāng)村場景?

16.“數(shù)聲牛上笛”有人覺得“一聲”更佳,你同意嗎?請結(jié)合詩句說明理由。

【答案解析】

14.BB項,“營造出農(nóng)閑時節(jié)慵懶閑散的寧靜氛圍”錯誤,并非“農(nóng)閑”“慵

懶”,應(yīng)該是農(nóng)忙季節(jié),從關(guān)于結(jié)尾句的注釋“餉田:到田間送飯”和頸聯(lián)“釀酒迎

新社,遙砧送暮暉”“釀酒”“砧”聲中均可見是忙碌而充實的田園氛圍,表現(xiàn)了農(nóng)

忙時節(jié)農(nóng)家人的辛勤勞作。

15.為準備祭祀、祈求豐收,農(nóng)人在忙于釀酒:暮色漸濃,遠處飄來搗衣的聲音。描

寫了忙碌而祥和的農(nóng)村生活場景。

首先翻譯句子“釀酒迎新社,遙砧送暮暉”:為準備祭祀、祈求豐收,農(nóng)人在忙于釀

酒;暮色漸濃,遠處飄來搗衣的聲音。

其次概括出場景特色:描寫了繁忙、充實、安寧、豐足的農(nóng)村勞動、生活場景,贊揚

田園的美好怡人溫馨。

最后總結(jié)效果:視覺、聽覺結(jié)合,抓住時間變化,以點帶面,從中可想見百姓的安居

樂業(yè),極富感染力和畫面性,讓人身臨其境,不自禁地向往大自然。

16.不同意?!皵?shù)聲”好?!皵?shù)聲”動靜結(jié)合,突顯了環(huán)境的優(yōu)美、牧童的悠閑快樂,

營造出鄉(xiāng)村熱鬧、輕松、愉悅的氛圍。

同意。“一聲”好?!耙宦暋币詣右r靜,突顯了環(huán)境的寂靜清幽,營造出鄉(xiāng)村寧靜和

諧的氛圍。

首先明確立場、觀點:不同意或者同意,盡量用完整句子。

其次結(jié)合藝術(shù)特色分析奇妙處并點明情感效果:

(1)“數(shù)聲”好?!皵?shù)聲”,形容聲音大、熱鬧,給人動態(tài)感,動中突顯了環(huán)境的優(yōu)

美、牧童的悠閑快樂,表現(xiàn)鄉(xiāng)村世界的熱鬧、快樂、幸福。

(2)“一聲”好?!耙宦暋北砻髀曇魡渭?、肅靜,靜中顯示了環(huán)境的靜謐清幽,給

人安寧祥和靜美的感受。

七、(2020年浙江卷)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各題。

秋江送別[唐]王勃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xiāng)。

送柴侍御[唐]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19.這兩首送別詩在情感上,《秋江送別》突出;而《送柴侍御》突出,

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情懷類似。

20.前人評《送柴侍御》“翻新脫妙”。比較《秋江送別》與《送柴侍御》兩詩的后

兩句,分析后者寫法的妙處。

【答案解析】

19.(1).感傷(2).達觀

《秋江送別》的意思是:江面上返鄉(xiāng)的船只來來往往,仿佛列成隊,江邊歸家的車馬

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兩岸思念的人兒在遙遙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舍的

離別時刻,誰能說這波濤洶涌的大江僅僅是一條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斷,早覺得兩

岸的山川已屬不同人的家鄉(xiāng)。作者以山川、歸舟等意象表達了依依別情和悠悠鄉(xiāng)情,

尤其是后兩句,由于離別,江水不再是一個小區(qū)域,而成了兩個不同世界的分界線,

流露的是分別的傷感。

《送柴侍御》的意思是:沅江的波浪連接著武岡,送你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你我一

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詩中寫與好友分離,自然

不免有點兒傷感,但作者卻寬慰友人:我們雖阻隔青山,卻可以“同云雨”,雖人分

兩地,卻可以共明月,因而沒有一般送別詩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種纏綿俳惻的情緒,更

多的是“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達觀。

20.①意象運用上,王勃詩的意象隱于句內(nèi);王昌齡詩將青山、明月兩個意象前置,

形象鮮明突出,富有象征意義(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開闊。②空間

處理上,王勃詩化近為遠,強調(diào)心理距離之遠,為送別詩傳統(tǒng)寫法(如謝眺詩有“何

況隔兩鄉(xiāng)”);王昌齡詩則化遠為近,強調(diào)心理距離之近,是創(chuàng)新性的表達。③抒情

方式上,王勃詩以議論直接表達,意盡句中;王昌齡詩融情入景,反詰收尾,余韻悠

長O

本題耍求比較《秋江送別》與《送柴侍御》兩詩的后兩句,分析后者寫法的“翻新脫

妙”之處。首先,從意象的運用上,王勃的詩選用了“山”“水”,但卻將“一水”

“山川”隱于句中。而王昌齡的詩則將青山、明月兩個意象前置,形象鮮明突出。青

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詰,反復(fù)致意,懇切感人。云雨相同,

明月共睹,這種遷想妙得的詩句,既富有濃郁的抒情韻味,又意境開闊,具有鮮明的

個性。

其次,空間處理上,王勃的詩化近為遠?!耙延X山川是兩鄉(xiāng)”由于離別,江水不再是

一個小區(qū)域,而成了兩個不同世界的分界線,強調(diào)了心理距離之遠。而王昌齡的詩則

是化遠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兩鄉(xiāng)”為“一鄉(xiāng)”,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

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語意新穎,出人意料。

最后,抒情方式上,“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xiāng)”,王勃自問自答,以議

論的形式直接表達了別離的感傷。而王昌齡則以景作結(jié),融情入景,反詰收尾,一面

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后的思念,滲透在字里行間了。詩

人用樂觀開朗又深情婉轉(zhuǎn)的語言,以減輕對方的離愁,這是更體貼、更感人的友情。

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覽無余的直說更加耐人尋味。

(2019全國I卷)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4?15題。

題許道寧畫[注]

陳與義

滿眼長江水,蒼然何郡山?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

眾木俱含晚,孤云遂不還。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guān)。

[注]許道寧:北宋畫家

14.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首題畫詩寫景兼抒情,并未刻意進行雕琢,卻能夠于簡淡中見新奇。

B.山水是這幅畫的主要元素,特別是江水,占據(jù)了畫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領(lǐng)略其表現(xiàn)的遼闊萬里之勢。

D.頸聯(lián)具體寫到蒼茫暮色中的樹木與浮云,也蘊含了欣賞者的主觀感受。

15.詩的尾聯(lián)有什么含意?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這幅畫有什么樣的評價?(6分)

14.C

(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理解鑒賞能力。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

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nèi)容,注意結(jié)合全詩

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shù)效果的分

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nèi)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

“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錯誤,作者表達的是萬里江山濃縮在尺牘

之間的畫作里。故C錯誤。)

15.第一問:“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guān)”意思是畫作里蘊含著美好的詩句,但是怎

么吟誦也難以與畫意相合,也吟不盡畫作包含的豐富意蕊。

第二問:這幅畫包含著豐富的詩意,只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從中可以看到詩人

對這幅畫高度贊美,稱贊畫之精妙。

【詳解】此題考查把握詩歌句子含義、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結(jié)合詩歌題目、作者、

注釋、詩句,整體理解詩歌內(nèi)容,重點分析指定句子,組織答案。詩歌翻譯:畫作望

去,滿眼都是長江水,山體蒼翠。萬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牘之間。白云飄蕩在傍晚的

樹木上空。畫作里盆含著美好的詩句,但是怎么吟誦也難以與畫意相合,也吟不盡畫

作包含的豐富意蘊。結(jié)合蘇軾說過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即這幅畫包含著豐富

的詩意,只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從而表達對畫家畫的高度贊美之情。許道寧,北宋畫

家。生卒年不詳,活躍于北宋中期(約公元970年-1052年)。長安(今陜西西安)

人。多寫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漁浦等,并點綴行旅、野渡、捕魚等人物,

行筆簡快,峰巒峭拔,林木勁硬。有《秋江漁艇圖》《關(guān)山密雪圖》《秋山蕭寺圖》

傳世。

(二)(2019全國II卷)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投長沙裴侍郎

杜苛鶴

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謁朱門謁孔門。只望至公將卷讀[注],不求朝士致書論。

垂綸雨結(jié)漁鄉(xiāng)思,吹木風傳雁夜瑰。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恩。

[注]至公:科舉時代對主考官的敬稱。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人表示,雖然自己的社會地位低下,但對儒家思想的信奉堅定不移。

B.“朱門”“孔門”分別代指世俗的權(quán)勢與精神的歸依,形成鮮明的對比。

C.詩人希望自己能憑借真才實學通過正常渠道進身,而不愿去尋找捷徑。

D.詩人表達了自己對待恩惠的態(tài)度,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受恩必報。

15.詩歌的頸聯(lián)描寫了兩個具體場景,與其他各聯(lián)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樣寫在情

感表達和結(jié)構(gòu)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14.D

(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理解鑒賞能力。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

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nèi)容,注意結(jié)合全詩

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shù)效果的分

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nèi)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

D項“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受恩必報”分析不正確。尾聯(lián)“男子受恩須有地,平

生不受等閑恩?!北砻髁俗约阂话悴唤邮芷匠5亩骰?,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則

立場,即符合“道義”。故選D。)

15.情感表達:頸聯(lián)所寫場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懷的形象化表達,可使讀者更加直觀

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結(jié)構(gòu)安排:頸聯(lián)起到過渡的作用,舒緩詩歌全篇的節(jié)奏,使整首詩歌有委婉從

容之致。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把握詩歌表達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鑒賞詩歌表達技巧題的答

題步驟:準確地指出用了何種手法;結(jié)合詩句,闡述為什么用這種手法;闡述此手法

有效傳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本題頸聯(lián)“垂綸雨結(jié)漁鄉(xiāng)思,吹木風傳雁夜魂?!庇玫?/p>

故“垂釣”來表達自己熱愛田園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風來歸,表達渴望能收到

好消息,即對取得功名的渴望。這兩句從情感表達角度來看,寫出了作者雖有求仕之

心,但高潔耿介情懷沒有改變,使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從結(jié)構(gòu)安排來

看,首聯(lián)、頷聯(lián),表達了求仕的心。尾聯(lián)表達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則。頸聯(lián)

起到過渡的作用,舒緩全篇的節(jié)奏,使整首詩歌有委婉從容之致。

(三)(2019全國III卷)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插田歌(節(jié)選)

劉禹錫

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田睦望如線,白水光參差。

農(nóng)婦白絲裙,農(nóng)父綠蓑衣。齊唱郢中歌,嚶嚀如《竹枝》。

14.下列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歌以花鳥發(fā)端,通過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麗畫面。

B.詩人舉目眺望,能看到遠處田填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時隱時現(xiàn)。

C.詩中寫到了農(nóng)父農(nóng)婦的衣著,白裙綠水映照綠苗白水,色調(diào)分外和諧。

D.詩的七、八兩句通過聽覺描寫,表現(xiàn)農(nóng)民們的勞動場面以及愉悅心情。

15.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相比,這幾句詩的語言風格有什么不同?(6分)

14.B

(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理解鑒賞能力。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

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nèi)容,注意結(jié)合全詩

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shù)效果的分

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nèi)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

B“能看到遠處田騰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時隱時現(xiàn)”,“田媵望如線,白水光

參差”意思是遠望田藤像條線,一片白水波光參差。故選B。)

15.《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對仗工整,用典精當,語言雅麗平整,《插田歌》

這幾句詩則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現(xiàn)手法,描寫田野風光和勞動場景,語言通俗淺顯,

清新流暢。

【詳解】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語言風格能力。古代詩歌語言的風格特色是多種多樣的,

有的清新,有的古樸。有的詩絢麗多彩,有的詩卻質(zhì)樸無華。有的詩語言明朗,有的

卻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詩平易近人,有的卻險怪奇特。體會其風格特色,就是要體

會語言的美,體會其內(nèi)蘊?!冻陿诽鞊P州初逢席上見贈》是一首七律。此詩首先緊承

白居易詩末聯(lián)“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對自己被貶謫、遭棄置的

境遇,表達了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然后寫自己歸來的感觸:老友已逝,只有無盡的

懷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無限悲痛悵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詩人

于是推開一步,沉舟側(cè)畔,千帆競發(fā);病樹前頭,萬木爭春。一洗傷感低沉情調(diào),盡

顯慷慨激昂氣概。末聯(lián)點明酬贈題意,既是對友人關(guān)懷的感謝,也是和友人共勉,表

現(xiàn)了詩人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全詩感情真摯,沉郁中見豪放,不僅反映了深刻

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記敘了農(nóng)民插秧的

場面以及農(nóng)夫與計吏的一場對話。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簡潔的線條勾勒出插秧時節(jié)

連州郊外的大好風光以及農(nóng)婦農(nóng)夫的衣著,色彩協(xié)調(diào),具有濃郁的南方水鄉(xiāng)氣息。接

著六句以自己的聽覺寫出農(nóng)民勞動的情緒。全詩用白描手法,語言通俗,對話全用口

語,樸素無華,生動有趣,傳神地表現(xiàn)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和性格特征,

深得漢樂府民歌的真髓。

(四)(2019天津卷)14.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

[唐]杜甫

溪行衣自濕,亭午氣始散。冬溫蚊蚣在,人遠鳧鴨亂。

登頓生曾陰,欹傾出高岸。驛樓衰柳側(cè),縣郭輕煙畔。

一川何綺麗,盡目窮壯觀。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

傷時愧孔父,去國同王粲。我生苦飄零,所歷有嗟嘆。

[注]此詩作于公元762年通泉縣在今四川境內(nèi)??赘讣纯鬃?。王粲,東漢末年詩人,

曾為躲避戰(zhàn)亂離開長安,往荊州依附劉表。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