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諸葛武侯祠碑刻》考述
任元的生卒年份不詳。南宋新津人(今四川新津),字為“子淵”,紹興元年(1131年)獲得第一名。他是銅州的第一位皇帝。他曾為山谷(黃庭堅)和后山(陳世道)的詩歌辯護并流傳于世界各地。因新津有天社山,故任淵自稱天社任淵,著有《沂集》四十卷(《四川通志》卷144《人物志》二,巴蜀書社,1984年12月出版)。《宋史》無傳。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九月,中書舍人王剛中以龍圖閣待制知成都府、制置四川。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四月,王剛中按照慣例拜謁昭烈廟、武侯祠,看到它們“久不治,風(fēng)雨摧剝,殿廡門墻,率皆頹圯破缺,像設(shè)僅存,至或露處。”同年十月,王剛中開始對昭烈廟及武侯祠整修,第二年(紹興三十年,1160年)三月完工。此次維修“用工萬一千六百七十有八,為錢無慮二百萬?!薄半m號為因舊起廢,實再造而一新之?!苯?jīng)過這次大修,“棟宇宏敞,丹鮮明,堅壯精密,足以經(jīng)久。”王剛中還對惠陵與昭烈廟加以保護,“祠與惠陵皆護以垣墉,限禁樵牧?!蓖瑫r,王剛中還在武侯祠旁邊修建了便于游人休憩的房屋。其后,王剛中命任淵撰文記載這次維修,即為《重修先主廟記》。(《昭烈忠武陵廟志》卷6《藝文》宋任淵《重修先主廟記》)《重修先主廟記》中除記載王剛中對武侯祠的維修外,還反映出兩個重要史實:其一,最晚自宋朝始,凡四川地方官員上任,必先拜謁武侯祠,這已成為慣例。明清時期,此例得到繼承,張時徹就是在上任后拜謁武侯祠的過程中提出重修意見的。其二,宋朝時,武侯祠旁邊首次出現(xiàn)供游人休息的場所,“明潔幽邃”。張時徹撰《諸葛武侯祠堂碑記》時,《重修先主廟記》碑可能仍存,故可得見。然史載南齊高帝夢益州有天子鹵簿,詔建先主廟,則(《廟志》無“則”字)所謂北地王諶哭于昭烈之廟而死者,何耶:然而,史書上記載,南齊高帝因夢見益州地區(qū)有帝王的儀仗隊,才下令修建先主廟,昭烈廟始見于史,那么蜀漢亡國時,北地王劉諶在昭烈廟中哭訴而死,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南齊高帝:南朝時期齊高帝蕭道成(427-482年)。鹵簿:帝王外出時的儀仗隊,外出目的不同,儀仗即有區(qū)別。漢以后“鹵簿”亦用以后妃、太子、王公大臣,唐代制度,四品以上的官員則都給“鹵簿”?!短藉居钣洝份d:“先主祠在府南八里,惠陵東七十步,齊高帝夢益州有天子鹵簿,詔刺史傅覃修立,而卑小?!薄短藉居钣洝纷鞲雕?《南齊書》有《傅琰傳》,傅琰在齊高帝末年曾為益州刺史,政績卓著,頗得時人好評。疑此傅覃即傅琰。北地王諶:即劉諶,蜀漢后主景耀二年(259年)六月,劉諶被封為北地王,景耀六年夏天,魏國大興兵馬,命征西將軍鄧艾、鎮(zhèn)西將軍鐘會、雍州刺史諸葛緒等分多路進攻蜀漢。同年冬天,鄧艾于綿竹擊敗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劉禪采納光祿大夫譙周的意見,向鄧艾投降。投降之日,劉諶對亡國非常痛心,先殺妻子兒女,然后自殺?!稘h晉春秋》記載:劉禪準(zhǔn)備聽取譙周意見時,劉諶憤怒地說:“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dāng)父子君臣背城一戰(zhàn),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眲⒍U不聽,向鄧艾交出了天子璽綬。當(dāng)天,劉諶“哭于昭烈之廟,先殺妻子,而后自殺,左右無不為涕泣者。”后人對劉諶的舉動多有贊嘆,因而明代在劉備殿增塑劉諶像,經(jīng)清代修復(fù),至今尚存。今成都武侯祠內(nèi)有清洪成鼎《北地嘆》詩碑:勸降已被譙周誤,北地捐生憤不顧。拼將一死勸君親,爭奈君親終不悟。終不悟,只為奸臣賣國故。竄身寧可向南蠻,何忍蒙羞投賊去。嗚呼!丞相出師討賊名,王孫殉義鐵錚錚。錦城自棄會艾戮,恨煞平襄計不成。吁嗟乎!奸邪攘奪互相催,三馬同槽依樣來。轉(zhuǎn)眼劉淵辱典午,青衣行酒更堪哀。于戲!昭烈廟,北地陪,丞相祠堂同巍巍,受禪臺高安在哉。洪成鼎又有《痛哭》詩并序碑:乾隆壬辰秋七月,謁漢北地王祠,感慨當(dāng)年,中心戚戚,不覺淚之涔涔下。也噫嘻!痛哭辭朝日,全家授命時。奸賊老譙周,何不手誅之。丞相不可作,錦城豎降旗。烈哉北地王,千載增傷悲。清宋鑒作《漢平襄侯姜公碑記》,其后所附詩中,也稱贊劉諶說:“盈廷不齒譙周策,愧殺男兒北地王?!笔悄淆R高帝蓋(《廟志》“蓋”作“重”)修而非建,明矣:這樣說來,齊高帝只是重修,而并非是新建了昭烈廟,非常明顯。張時徹在上文中認定劉諶所哭之廟就是現(xiàn)存的這處昭烈廟,這就說明昭烈廟早已存在,于是他認為蕭道成只是重修了昭烈廟,并非重建。對劉諶所哭之廟是否現(xiàn)存的這處昭烈廟,周琬曾在《漢昭烈帝惠陵廟記》提出異議,認為劉諶所哭的廟應(yīng)是宗廟而不是原廟?;蛘咴?廟故祠武侯,后人更今祠,而蜀人至今稱武侯廟云:或者有人說,這座廟原來祭祀忠武侯諸葛亮,后人將其修成現(xiàn)今祭祀劉備的昭烈廟,蜀地的人們之所以至今仍稱其為武侯廟,原因便在于此。然則唐宋文人各有詠昭烈、武侯二祠者,斯又何耶:然而,唐、宋時期,很多文人對昭烈廟、武侯祠都分開詠嘆,這又怎么解釋呢?唐、宋文人對昭烈廟、武侯祠詠嘆頗多,如唐杜甫詠武侯祠的詩有《蜀相》,李商隱有《武侯廟古柏》,劉禹錫詠昭烈廟的詩有《蜀先主廟》;宋陸游詩《謁漢昭烈惠陵及諸葛公祠宇》,也將漢昭烈廟、惠陵與武侯祠分開描寫。以上諸人皆將昭烈廟與武侯祠分開詠嘆,說明昭烈廟與武侯祠并非同一祠宇。志有之曰:武侯祠先在先主廟西:志書上記載:武侯祠原在先主廟西邊。宋時屢加修葺,而元因之:宋朝時期曾多次修葺,元代承襲了下來?;食槲涑?以昭烈廟實惟(《廟志》“惟”作“為”)陵寢所在,令有司春秋致祭:洪武(1368~1398年)初年,因為昭烈廟是劉備的陵墓所在地,朝廷命令地方官員每年春秋兩季前往祭祀。據(jù)《明史》卷50《禮志四·吉禮四·歷代帝王陵廟條》,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遣使訪先代陵寢,仍命各行省具圖以進……陵寢發(fā)者掩之,壞者完之,廟敝者葺之,無廟者設(shè)壇以祭。”并命令地方官府嚴禁百姓在陵廟周圍“樵采”,要求官府“歲時祭祀,牲用太牢?!焙槲渌哪?1371年),又命令凡是帝王陵廟所在的地方官府,“以春秋仲月上旬,擇日致祭?!边@些“先代陵寢”和“帝王陵廟”中,就有成都漢昭烈廟。蜀獻王之國,首謁是廟,謂君臣宜一體,乃位武侯于東,關(guān)、張于西,自為文祭之。蜀獻王朱椿到達封國,首次拜謁這兩座廟宇后,認為君臣應(yīng)該合在一起,于是,就把諸葛亮改塑于劉備像東邊,將關(guān)羽、張飛塑于劉備像西邊,并親自撰文祭祀他們。據(jù)《明史》卷117《蜀王椿列傳》,蜀獻王朱椿,朱元璋第十一子,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就藩成都。明正德年間的《四川總志》卷3《祠廟·先主廟》說:“府城南二里,舊在惠陵右,附諸葛亮廟,本朝洪武初合廟祀之?!薄睹饕唤y(tǒng)志》卷67《陵墓祠廟條》說:“先主廟,在府城南二里,舊在惠陵右,附諸葛亮廟。本朝洪武初,合廟祀之?!倍加涊d了朱椿對漢昭烈廟和武侯祠的這次調(diào)整。《昭烈忠武陵廟志》卷1《祀典·祭文》中記錄了朱椿的祭文,其文對劉備、諸葛亮十分推崇:“龍興云從,君明臣良,曠千載而一遇,何會合之不常?!奔牢倪€記載了他重修和祭祀昭烈廟、武侯祠的情況,并向劉備、諸葛亮祈福:“命我將士,繚以垣墻;屹棟宇自崔嵬,煥丹青之煌;新規(guī)模于今日,聚精神于一堂。告厥成功,我心孔臧;遣官致祭,醴酒羊;惟帝與侯,神其洋洋;佑我蜀民,降福穰穰?!敝齑粚h昭烈廟和武侯祠合而為一,名為昭烈廟,但是仍阻擋不住人們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大家仍繼續(xù)把合并后的廟宇稱為武侯祠。如張時徹維修的是合并后的“昭烈廟”,但其記事碑仍稱作《諸葛武侯祠堂碑記》。蓋至是武侯廢祠而:大概在此之后,原來祭祀諸葛亮的祠宇就荒廢了。乃以其碑碑廟中,觀者不察,遂謂以武侯廟廟先主耳:人們把武侯祠中的碑刻立在昭烈廟中,有的人不仔細看,就認為武侯廟里面祭祀的是先主劉備。乙□,有司又以北地王諶、諸葛瞻及關(guān)口守將傅僉,重死節(jié)也:之后,地方官府又把北地王劉諶、諸葛瞻以及傅僉的像塑入廟中,以表示對因守忠貞的操守而死者的重視和表彰。乙□:古人以干支紀年,此處碑文缺一字,《廟志》亦缺,不知何年,待考。諸葛瞻(227~263年),字思遠,諸葛亮之子,娶劉禪之女,他才思敏捷,博聞強記,工于書畫,歷任騎都尉、羽林中郎將、射聲校尉、侍中、尚書仆射、軍師將軍、行都護衛(wèi)將軍等職。景耀四年(261),與輔國大將軍南鄉(xiāng)侯董厥并平尚書事,共同處理軍政事務(wù)。景耀六年(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大軍進入益州腹地。諸葛瞻督率諸軍迎戰(zhàn),在綿竹與鄧艾大戰(zhàn),蜀軍大敗,諸葛瞻陣亡,時年三十七。同時戰(zhàn)死的還有諸葛瞻長子諸葛尚、張飛之孫張遵等。東晉干寶評論諸葛瞻說:“(諸葛)瞻雖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而能外不負國,內(nèi)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晉泰始起居注》記載晉武帝司馬炎詔書:“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三國志·蜀書》卷5《諸葛亮傳附諸葛瞻傳》裴注)傅僉(?~263年),蜀漢后期將領(lǐng),歷任左中郎、關(guān)中都督等職。263年,魏軍大舉進攻蜀漢,傅僉與另一蜀漢將領(lǐng)蔣舒駐守陽平關(guān)口,蔣舒在大軍壓境之際投降,傅僉英勇戰(zhàn)死?!妒裼洝份d晉武帝詔書:“蜀將軍傅僉,前在關(guān)城,身拒官軍,致死不顧。僉父肜,復(fù)為劉備戰(zhàn)亡。天下之善一也,豈由彼此以為異?”(《三國志·蜀書》卷14《姜維傳》。)《三國志·蜀書》卷15《楊戲傳》記載:傅僉之父傅肜,在夷陵之戰(zhàn)中率部斷后,為吳軍圍困,吳軍勸傅肜投降,傅肜大罵:“吳狗,何有漢將軍降者?!绷?zhàn)而死。傅肜父子二人皆忠貞不屈,故晉武帝在詔書中進行表彰。余初至而展祠,垣墻崩剝,桷圮,屋瓦半脫,苔蘚鱗次:我初次來到武侯祠拜謁,只見圍墻倒塌剝落,木柱椽條破損坍塌,屋頂?shù)耐咭裁撀洳簧?廟內(nèi)到處長滿了苔蘚。(yi):一頭尖的短木,小木樁。桷(jue):方形的椽。仰而喟曰:“壞若是,甚乎?”:我仰天長嘆:“壞成這個樣子,難道不過分嗎?”有司曰:“其□前(此處碑文缺二字,《廟志》缺一字,據(jù)《廟志》補“前”字)巡撫集齋丘公、檗谷王公,蓋議新之矣,而材弗屬也,歲又大饑,是以弗棘?!?地方官員說:“以前的巡撫丘集齋、王檗谷,都想對武侯祠重新整修,但各種材料不夠,又遇到饑荒,這才沒有動工。”集齋邱公:即邱養(yǎng)浩,《明史》作丘養(yǎng)浩。生卒年不詳,《明史》無傳,其事散見于《明史》卷91《兵志三》、卷99《藝文志四》、卷211《馬永列傳》、《何卿列傳》。明泉州(今福建泉州)人,子以義,正德年間進士。任監(jiān)察御史期間因彈劾宦官陳欽被貶永平推官,隨后官復(fù)原職。后又擔(dān)任右僉都御史、四川巡撫,官終江西巡撫。(《中國人名大辭典》,第166頁,商務(wù)印書館,1984年8月)《明史》卷99記載,丘養(yǎng)浩曾作《集齋類稿》十八卷,“集齋”應(yīng)為丘養(yǎng)浩的字或號。檗(bo)谷王公:即王大用,生卒年不詳,《明史》無傳。明莆田(今福建莆田)人,進士。據(jù)《明史》卷102《七卿年表二》,嘉靖十一年(1532年)九月,王大用曾任右都御史,不久又為巡撫,何地巡撫待考。屬:滿足。《明史》卷18《世宗二》記載:嘉靖二十六年九月,朝廷曾“振成都饑”,可見,成都曾在此年曾有饑荒發(fā)生。余(《廟志》“余”作“予”)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蛴朱胫?大者乎?若斥發(fā)公羨,鳩材聚工,則雖役(此處碑文缺一字,據(jù)《廟志》補)弗役也?!?我說:“國家的大事就是祭祀與軍事,何況又是祭祀這樣的事情,不夠重要嗎?如果大量利用官府盈余,收集材料,發(fā)動工匠,那么,說是難事,其實也不算什么難事?!眹笫?在祀與戎:出自《左傳》成公十三年,“能者養(yǎng)以之福,不能者敗以取禍,是故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篤。敬在養(yǎng)神,篤在守業(y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zhí),戎有受賑,神之大節(jié)也?!背?大。役:事,大事,難事。知(此處碑文缺一字,據(jù)《廟志》補)府馬九德乃祗奉以從事:于是成都知府馬九德奉命行事。馬九德:明直隸德州進士(今山東德州),生卒年不詳,曾任成都知府、四川按察司副使等職,《明史》無傳。既訖工(《廟志》“工”作“事”),余乃碑曰:等到完工,我撰寫碑文如下。嗟乎!予蓋傷昭烈君臣遭陽九之厄,而竟不得信其志云:唉!我非常傷心的是,劉備君臣先后遭遇死亡的厄運,竟然不能伸張自己的志向。陽九:我國古代術(shù)數(shù)家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年為一元,初入元一百零六年,內(nèi)有旱災(zāi)九年,稱之為“陽九”,后以“陽九”指災(zāi)荒年景和厄運;這里“陽九之厄”指死亡的厄運。信:通“伸”,舒展,伸張。初,帝之幼也,舍有桑出于籬五丈余,童童若車蓋,人望之以為祥也:起初昭烈皇帝年幼時,他居住的房子前面有一株桑樹高出籬笆五丈多,蔭天蔽日,非常茂盛,如同車蓋,人們看見,認為這是要出貴人的征兆。帝與群兒戲桑下,曰:“吾它(《廟志》‘它’作‘他’)日乘羽葆蓋車,亦若此矣?!笔甯缸泳粗怪?“勿妄語,滅吾門也?!?昭烈皇帝與伙伴們在桑樹下玩耍,他對同伴說:“我以后要乘坐以鳥羽毛裝飾車蓋的車輛,車蓋就像這棵桑樹一樣高大?!彼氖甯竸⒆泳催B忙制止他說:“不要亂說話,不然我們劉家會滿門抄斬的?!庇疠嵘w,古代時以鳥羽毛裝飾的車蓋,一般為皇帝專用的禮儀車輛。既長,美服修軀,臂垂下膝,顧自見其耳:昭烈皇帝長大后,身材修長,喜歡穿華美的衣服,手垂下來超過膝蓋,回頭眼睛可以看見自己的耳朵。又下人善交,喜怒不形,豪杰年少爭附之:他又善于交際,喜怒從不表露在臉上,英雄豪杰以及當(dāng)?shù)氐哪贻p人紛紛前來追隨他。而中山大賈張世平、蘇雙輩,見而奇之,多與之金,帝由是得合徒眾:中山國的大商人張世平、蘇雙等人認識昭烈皇帝后,極為驚訝,送給他一大筆錢財,昭烈帝借此召集大批追隨者。中山:東漢王國名,治所在今河北定州市。以上對劉備青少年時期的描述引自《三國志·蜀書》卷2《先主傳》。而關(guān)羽、張飛以蓋世之雄,為之先后:關(guān)羽、張飛這些蓋世的英雄豪杰,陪伴昭烈皇帝左右,為他沖鋒陷陣,周旋天下。時潁川徐庶言諸葛孔明于帝,帝三顧隆中,數(shù)語合意,遂定大計,起而許以馳驅(qū):當(dāng)時,潁川徐庶向昭烈皇帝推薦了諸葛亮,他三次到隆中拜訪,與諸葛亮幾句話后,情投意合,制定了奪取天下的戰(zhàn)略方針,諸葛亮又答應(yīng)為昭烈皇帝效力。潁川:東漢郡名,治所在今河南禹縣。徐庶:生卒不詳,原名單福,“少好任俠擊劍”,后潛心向?qū)W,精熟義理。他是諸葛亮的好友,對諸葛亮非常推崇。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去拜見劉備,劉備對他非常器重。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劉備說:“君與俱來?!毙焓?“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庇谑莿淝叭グ菀娭T葛亮,才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三國志·蜀書》卷5《諸葛亮傳》及裴注引《魏略》)馳驅(qū):即驅(qū)馳,策馬急駛,這里指效力?!度龂尽な駮肪?《諸葛亮傳》載諸葛亮《出師表》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君臣魚水之喻,非醴言也:人們把昭烈皇帝與諸葛亮君臣比喻成魚和水的關(guān)系,并不是溢美之詞。醴,甜酒,醴言在此處意為溢美之詞。《三國志·蜀書》卷2《先主傳》載,劉備與諸葛亮關(guān)系日益親密,引起關(guān)羽、張飛等人不滿,劉備對他們解釋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唐裴度在《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記》中說:“故玄德知人之明者,倚仗曰魚之有水?!币讯?南平四郡,取荊定益,北收漢中,聲鎮(zhèn)吳、魏,遂從群望,以紹絕統(tǒng):緊接著,昭烈皇帝向南攻取四郡,奪取荊州大半,平定益州,在北面收復(fù)漢中,威名震懾孫吳、曹魏。于是,他順從臣民的意向,繼承了漢朝斷絕的道統(tǒng)。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都在荊州南部。赤壁之戰(zhàn)后,曹、孫、劉各據(jù)荊州一部分,曹操占據(jù)北部的南陽郡,孫權(quán)得到荊州中部的江夏郡和南郡,劉備占據(jù)以上四郡,面積最大。絕統(tǒng),此處指漢朝斷絕的道統(tǒng)。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篡漢,國號魏,改元黃初,自是,東漢滅亡。消息傳到四川,劉備手下群臣紛紛上言,勸說劉備稱帝。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劉備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擔(dān)山之南,國號仍為漢,改元章武,史稱蜀漢或季漢。而其攀龍附鳳之人,又皆荊楚之豪也:跟隨昭烈皇帝的人,也都是荊楚地區(qū)的英雄豪杰。攀龍附鳳:原以龍、鳳比喻圣哲,攀龍附鳳指圣哲的弟子因跟從圣哲而建立德業(yè);后多以龍、鳳指帝王,以此語表示臣下跟從帝王以求建功立業(yè)。即其所建設(shè),雖辟(《廟志》“辟”作“僻”)在一隅,而開誠布公,彰義執(zhí)言,蓋庶幾王者之師矣:雖然他所建立的國家疆域狹小,距離中原遙遠偏僻,但是能夠表露誠心,辦事公道,堅持和顯示正義、誠信,差不多稱得上是仁義之師了。執(zhí):堅持。言:《廟志》作“信”,以其上下文意看,“信”字較妥。庶幾,差不多。王者之師:仁義之師,指討伐暴君的軍隊?!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使天少(《廟志》“少”作“稍”)假之祚,煦乳困煢,植立根本,然后結(jié)旅長驅(qū),誅僭竊而吊遺黎,于以混一區(qū)宇,光復(fù)舊物,于丕、權(quán)乎何有哉:如果上天再稍微給昭烈皇帝延續(xù)一點年歲,使他能夠撫育、培養(yǎng)人民百姓,建立根據(jù)地,然后,率領(lǐng)軍隊長驅(qū)直入,誅滅篡位竊權(quán)者,安撫、善待亡國之民,統(tǒng)一全國,興復(fù)漢朝,曹丕、孫權(quán)等人還有什么機會和作為呢?煦乳:撫育培養(yǎng)。僭(jian)竊:超越本分,越權(quán)竊取權(quán)位,指魏國曹丕取代漢室和孫權(quán)立國江南等。遺黎:亡國之民。光復(fù)舊物:光復(fù)舊時的器物、制度,這里指光復(fù)漢室。夫何歷數(shù)已徂,炎燼弗灼,永安短祚,而將星繼殞(《廟志》“殞”作“隕”),后主、黃皓之君臣,則有大可慨者矣:可惜的是,漢朝的氣運已經(jīng)衰敗,難以重新興旺,昭烈帝在永安病逝,諸葛亮也接著去世,像后主劉禪、黃皓這樣的君臣,卻讓人感慨、悲憤萬千。徂(cú):死亡,衰敗。炎燼弗灼:古代術(shù)數(shù)家用五德之說,以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互相生克來解釋朝代興替。漢為火德,人常稱炎漢,因其皇帝姓劉,故又稱炎劉。蜀漢后主在公元263年改年號為“炎興”,就含有企盼漢朝興旺之意。燼:燃燒后的余物。永安短祚:蜀漢章武三年(223年)四月二十四日,劉備于永安病逝。永安,縣名,縣治在今重慶市奉節(jié)東郊白帝城。將星繼殞:蜀漢后主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諸葛亮病逝于陜西岐山五丈原軍中?!稌x陽秋》記載:“有星赤而芒角,自東北西南流,投于亮營,三投再還,往大還小。俄而亮卒?!?《三國志·蜀書》卷5《諸葛亮傳》)故后人常以“將星繼殞”、“將星已墜”等語句來表達對諸葛亮去世的哀悼。黃皓:蜀漢后主時期的宦官,深得后主劉禪喜愛。歷任黃門丞、黃門令、中常侍、奉車都尉等職,參與政事,操弄威柄,胡作非為,直至蜀漢滅亡。鄧艾滅蜀后,聽說黃皓奸險狡詐,準(zhǔn)備把他殺掉,但黃皓厚賂鄧艾左右,竟然躲過了殺身之禍。(《三國志·蜀書》卷9《董允傳附黃皓、陳祗傳》)于乎!兵井底,游步牛蹄,昭烈、孔明豈一日安心于此哉:唉!守護著狹小的疆域,在牛蹄下漫步行走,昭烈帝與忠武侯什么時候?qū)Υ诵臐M意足過啊。兵井底,游步牛蹄:這兩句話化自魏明帝曹布告天下及益州詔:“行兵于井底,游步于牛蹄?!?《三國志·魏書》卷3《明帝紀》裴注引《魏略》)又,《莊子·秋水》有一則井底之蛙與海龜對話的寓言,后以井底之蛙比喻目光短淺、狂妄自大者。《后漢書》卷24《馬援傳》中,馬援稱公孫述:“子陽,井底蛙耳”。這里,兵井底指用軍隊守護井底那么大的狹小地盤,比喻后主劉禪等人目光短淺,不思進取。乃竟不能雪魏氏之恥,而黨寇違盟,又不及問罪于江東,至使后之人帝魏而寇蜀,先吳而后漢,志士至今為之扼腕:(他們因為生命短暫,)未能對曹魏報仇雪恨,而同黨違背誓言后,又沒有來得及對江東興師問罪,致使后代的人以曹魏為尊,以蜀漢為寇,把孫吳也置于蜀漢之前,有志之士到今天還因此而激憤、惋惜不已。扼腕: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手腕,表示憤怒、振奮、惋惜等情緒。《戰(zhàn)國策·燕策》三說:“樊于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處,張時徹說劉備沒有來得及向?qū)O吳興師問罪,是為了掩飾劉備在夷陵之戰(zhàn)中的失敗。于乎!其天乎,其天乎:啊!這難道是天意嗎,這難道是天意嗎?然而信義明于天下,正統(tǒng)表于將來,飲德鄉(xiāng)風(fēng),所在奔走,蓋不獨巴益之士與民而已也:然而,他們的信譽和正義在普天下得到證明,蜀漢作為正統(tǒng)也在后世得到承認。得到他們德行熏陶、受到他們風(fēng)氣感染的人,天下處處都有,恐怕不僅只有西南這一帶的士人和百姓。飲德:享受到德行的恩澤。鄉(xiāng)風(fēng):“鄉(xiāng)”通“向”,向往;鄉(xiāng)風(fēng)意為歸化。所在:處處,到處。斯可以無憾矣,斯可以無憾矣:這已經(jīng)沒有什么可以遺憾的了,這已經(jīng)沒有什么可以遺憾的了。余固闡其事而重之以辭:我姑且把他們的豐功偉績加以闡述,再以文辭著重描述。重:加重,強調(diào)。若夫攻取之跡,經(jīng)略之詳,則別有史志,茲不載:至于他們南征北戰(zhàn)的事跡,經(jīng)世治民的詳細情況,有其它的史書記載,這里就不再多說。辭曰:中國古代碑文的正文一般由序、銘等部分組成,序為散文,銘一般為駢文或詩歌,此處以二十八句詩歌組成的“辭”代替銘文。前二十二句記載了從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到蜀漢滅亡的歷史,最后六句,張時徹評價吳、魏統(tǒng)治者為桀一樣的暴君,而劉備、諸葛亮等人是明君良臣,受到人們永遠的紀念。嘉靖二十有六年歲君丁未秋八月朔日: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八月初一。歲君:歲次,歲在。歲,指歲星,即木星。古代認為歲星十二年一周天,因此將黃道分為十二等分,以歲星所在的部分作為歲名。后來配以十陽歲,組成六十干支,用以紀年。丁未,古人以干支紀年,以十天干配以十二地支,組成六十花甲子丁未即其中之一。歲君丁未就是歲星君臨、到達丁未這個方位。朔日:農(nóng)歷初一月亮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地球上看不到月光,這種現(xiàn)象叫做朔。因為這種現(xiàn)象只出現(xiàn)在農(nóng)歷初一,故而稱初一為朔或朔日。賜進士出身、兵部右侍郎、前奉巡撫四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明州張時徹撰:賜進士出身是張時徹的身份,兵部右侍郎、前奉巡撫四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是張時徹的官銜,明州是張時徹的籍貫。出身:科舉時代為考中選用者規(guī)定的身份、資格。明清兩朝,經(jīng)過科舉考試被錄用的,稱正途出身,凡會試中式者,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有出身者才能擔(dān)任宰相,無出身者必須先賜同進士出身,才能當(dāng)宰相。張時徹是賜進士出身。明州:今浙江寧波。張時徹,生卒年不詳,字雅靜,號東沙,嘉靖二甲進士。歷任四川巡撫、南京兵部尚書等職,《明史》無傳。《明史》卷73《藝文志》二、卷75《藝文志》四載張時徹的著作有《寧波府志》四十二卷、《芝園全集》八十五卷、《明文范》六十八卷。嘉靖二十六年,張時徹擔(dān)任四川巡撫。初至成都,張時徹依慣例拜謁武侯祠,下令對其進行維修,同年八月,武侯祠修繕完畢,張時徹親自撰寫了《諸葛武侯祠堂碑記》碑文,即明碑。另外,張時徹曾為在浣花溪邊新建的武侯祠作《新建諸葛忠武侯祠碑記》,碑今已不存,碑文收于清道光年間潘時彤編纂的《昭烈忠武陵廟志》卷6《藝文》。成都府同知高登立石:成都府同知高登立碑。同知:官名。明代,同知為知府或知州的副手,分管督糧、緝捕、海防、江防、水利等,駐守指定地點。三、從“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看北魏時期成都武侯祠現(xiàn)存最早的碑刻為唐裴度所撰的《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被譽為“三絕碑”,彌足珍貴,是成都武侯祠內(nèi)最重要的一通碑刻。但其內(nèi)容主要在稱贊諸葛亮的豐功偉績,缺乏了對成都武侯祠歷史沿革和歷史面貌的記載,幸而唐人的不少詩詞彌補了唐碑的這一遺憾,為我們今天了解成都武侯祠在唐代的面貌提供了參考。張時徹的《諸葛武侯祠堂碑記》在成都武侯祠內(nèi)的碑刻中也非常重要,價值極高。這并非僅僅因為它是武侯祠內(nèi)不多的明代碑刻,更重要的是,其內(nèi)容反映出與成都武侯祠相關(guān)的許多信息,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相對唐碑而言,在對武侯祠的歷史淵源、發(fā)展的記錄上,明碑的價值更大?,F(xiàn)今研究成都武侯祠在明代及其以前的面貌,除其它文獻資料以外,明碑提供了極為珍貴的信息。首先,從標(biāo)題到內(nèi)容,明碑都反映出世人對諸葛亮的崇拜與尊敬。世人對諸葛亮的崇敬和愛戴歷來已久,如川人頭纏白帕的習(xí)俗,相傳就是從為諸葛亮戴孝演變而來。陳壽記錄了西晉時人們懷念諸葛亮的情況:“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chǎn),無以遠譬也。”其它史籍對此記載也有很多,現(xiàn)從陳壽《三國志》中捻取數(shù)條。其一,《三國志·蜀書》卷12《譙周傳》記載:234年,“(諸葛)亮卒于敵庭,(譙)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譙)周以速行得達。”諸葛亮在前線病逝,后方的朝廷官員和百姓出于對諸葛亮的愛戴和尊敬,聽說此消息,紛紛自發(fā)奔赴前方吊唁。自發(fā)奔喪的官員、百姓數(shù)量眾多,已經(jīng)影響到了國家政權(quán)的正常運行與社會生活、生產(chǎn),朝廷不得已下令禁止人們奔喪,只有譙周迅速趕到了漢中。由于蜀漢上下對諸葛亮的愛戴、尊敬之深,竟然出現(xiàn)了“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的局面。(《三國志·蜀書》卷10《魏延傳》)其二,《三國志·蜀書》卷5《諸葛瞻傳》:諸葛亮死后,“蜀人追思(諸葛)亮,咸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諸葛)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蜀人愛戴、思念諸葛亮,愛屋及烏,把對諸葛亮的懷念寄托于其子諸葛瞻,一些本不屬諸葛瞻的榮譽也被強加到他身上,造成諸葛瞻名不副實。在鄧艾率軍進入四川,后主以諸葛瞻領(lǐng)兵迎敵,結(jié)果蜀漢全軍大敗,諸葛瞻父子戰(zhàn)死沙場。其三,諸葛亮去世后,全國各地紛紛要求為他立廟祭祀,朝廷因禮儀不合為由,拒絕了這些要求。于是,百姓每逢節(jié)日,就在大街小巷、田間地頭私自祭祀。步兵校尉習(xí)隆、中書郎向充等共同向后主劉禪上表說:“周人懷召伯之德,甘棠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鑄金以存其像。自漢興以來,小善小德而圖形立廟者多矣。況(諸葛)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王室之不壞,實斯人是賴,而蒸嘗止于私門,廟像闕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闭埱笤谥T葛亮葬地陜西勉縣為其立廟。后主景耀六年(263年)春天,朝廷順從了大家的意愿。同年秋天,魏國鎮(zhèn)西將軍鐘會征蜀,途經(jīng)諸葛亮廟,派人前往祭祀,并命令“軍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芻牧樵采”。(《三國志·蜀書》卷5《諸葛亮傳》、《三國志·魏書》卷28《鐘會傳》)諸葛亮的功德業(yè)績,不但取得了全國人民的愛戴,也征服了敵人,征服了對手。時光流逝,但巴蜀人民對諸葛亮的敬愛卻分毫未減,唐裴度說:“蜀國之風(fēng),蜀人之心,錦江清波,玉壘峻岑,入海際天,如公德音?!北彼翁K軾也說:“武侯來西國,千年愛未衰。”歲月從未曾能湮滅人們對諸葛亮的愛戴和崇敬。從皇帝到百姓,從文人到官員,無不對其敬愛有加。唐太宗總結(jié)諸葛亮治國八字訣為“忠誠、無私、平直、大信”,要大臣們學(xué)習(xí)。杜甫懷念、稱贊諸葛亮的詩非常多,其中“諸葛大名垂宇宙”、“萬古云霄一羽毛”等名句無不記錄著詩圣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北宋王安石說諸葛亮“暉暉若長庚,孤出照一方”;蘇軾稱諸葛亮為“萬乘之師”。南宋陸游說:“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余?!辟潛P諸葛亮“精忠大義”,“千載如生”。元代詩人薩都剌歌頌諸葛亮《出師表》所體現(xiàn)的“忠貞大義,與日月同輝”。清康熙皇帝認為:諸葛亮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作為人臣,千古以來也就只有諸葛亮能夠做到。明代,世人對諸葛亮的愛戴之情從未削弱。因武侯祠與昭烈廟之間距離不遠,明朝初年,蜀獻王朱椿認為“君臣宜一體”,將昭烈廟與武侯祠合并,其本意是以諸葛亮陪襯劉備,合并后的祠廟理所應(yīng)當(dāng)叫作“昭烈廟”或“先主廟”,但張時徹在明碑中講到:“蜀人至今稱武侯廟”。這說明,在蜀人的心目中,丞相諸葛亮遠比其君劉備的地位高,故稱合并后的祠廟為武侯廟。如清人周琬所說:“蜀重武侯,多專祠,此昭烈廟者,統(tǒng)于尊也。蜀人之口習(xí)武侯,而不服別以昭烈?!?清·周琬《漢昭烈帝惠陵廟記》)至今,成都武侯祠大門雖然高懸“漢昭烈廟”的匾額,但全國人民仍俗稱它為“武侯祠”,亦源于此。張時徹之前,王大用擔(dān)任四川巡撫時,實際上的武侯祠已與昭烈廟合并而廢棄,成都這一段時間并沒有專門的祠堂紀念諸葛亮。王大用認為:諸葛亮的功德極大,“不專何崇,不崇何稱?”且當(dāng)時“釋老之宮,鬼伯之構(gòu),環(huán)城以內(nèi)外矗如”,而獨獨于諸葛亮卻無專祠紀念,與天理、人情、綱常不合(明·張時徹《新建諸葛忠武侯祠碑記》)??梢哉f,王大用的看法,反映了所有人的心聲。于是,他向蜀王申請,在浣花溪旁的空地上重建了一座專門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張時徹曾為此撰文,即《新建諸葛忠武侯祠碑記》。浣花溪新建武侯祠后,并沒有得到世人的承認,在人們心目中,只有惠陵旁的這座廟宇才是紀念諸葛亮的、真正的武侯祠。張時徹的《諸葛武侯祠堂碑記》,則是修繕昭烈廟后所作。雖其碑文主要紀念蜀漢皇帝劉備及其廟宇的歷史沿革,但仍命名為《諸葛武侯祠堂碑記》,與官方所定廟名絕不相同,這一方面是出于對諸葛亮的崇敬,另一方面也是順從民意,體現(xiàn)了諸葛亮在世人及張時徹心中的地位。張時徹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也反映在他所作的《新建諸葛忠武侯祠碑記》中,他在文中說:“天下莫大于義,而強有力不與焉;莫效于忠,而智計不與焉。”對諸葛亮而言,“道化行于域中,風(fēng)聲振于徼外,而頌功德稱神明,巷祭而野祝者,環(huán)梁、益皆是也?!墩Z》所謂:生而正直,則死而為神。其然乎?其然乎?”千古以來,諸葛亮為世人所稱頌,被人們尊為神靈,頂禮膜拜,并非僅僅因為他的奇謀妙策,智計過人,而是因為他的忠貞、正直,就是古人所說的:“生而正直,則死而為神?!焙髞?浣花溪邊的武侯祠漸漸廢棄,而惠陵旁的這座武侯祠至今卻仍矗立在錦官城外,成為人們拜謁、懷念一代賢相諸葛亮的圣地。其次,明碑反映出,張時徹不但尊崇諸葛亮,對劉備也極為尊敬。在這篇碑文中,張時徹歷數(shù)了劉備的奮斗歷程,對劉備的豐功偉績贊賞不已。他說,劉備從小就顯示出過人之處,他合徒眾,顧茅廬,取荊、益,收漢中,繼承漢制,立國西南。之后,劉備等人在政治上開誠布公,彰義執(zhí)信,其風(fēng)范幾乎已經(jīng)達到“王者之師”的境界。張時徹一再感嘆,劉備、諸葛亮等人由于短祚而死,沒有充分的時間去實現(xiàn)自己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后繼者卻安于現(xiàn)狀,耽于享樂,沒能把他們未完成的目標(biāo)發(fā)揚光大,致使后世有人帝魏寇蜀,先吳后漢,令仁人志士為之扼腕感嘆。但是,張時徹又指出,劉備等人由于堅持信義,感受到他們的德政、德風(fēng)的人,遍布天下,這一點得到了廣大有識之士的認同,又取得了后世人們對蜀漢英雄和蜀漢政權(quán)的認同,因而,在把德行、信義的發(fā)揚上,劉備等人可以毫無遺憾了。因此,張時徹再三強調(diào),蜀漢政權(quán)才是三國中的正統(tǒng)。張時徹對劉備的尊重并不僅僅只代表了他一人的觀念,更反映出明代社會對劉備以及三國歷史的看法。隋唐五代時,三國魏、蜀、吳的地位仍基本相當(dāng)。到了宋明時期,隨著儒家倫理學(xué)說的深化和發(fā)展,儒家文化從各個方面,尤其是思想道德方面對整個社會的統(tǒng)治加強。這樣,以興復(fù)漢室為理想、堅持正統(tǒng)的劉備、諸葛亮等人,因其言行合乎儒家倫理道德的要求,集合了儒家文化和兵家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得到了全社會的認同。無論是蜀漢,還是劉備、諸葛亮,其地位已大大超過魏、吳兩國以及他們的代表曹操、孫權(quán)等人。人們普遍認為,蜀漢政權(quán)是三國中的正統(tǒng),劉備、諸葛亮有大功德于民,故而祭祀不絕。第三,明碑對武侯祠以及昭烈廟歷史淵源和歷史沿革的記述,彌補了史籍的不足。在現(xiàn)有文獻資料中,有關(guān)武侯祠以及昭烈廟的歷史淵源和歷史沿革,尤其是早期的歷史淵源和歷史沿革,記載很少,即使有,或語焉不詳,或只言片語。但是,武侯祠內(nèi)的碑石彌補了這一缺陷。尤其是宋任淵《重修先主廟記》,明張時徹《諸葛武侯祠堂碑記》等幾通碑文,彌足珍貴。任淵《重修先主廟記》描述了成都武侯祠、昭烈廟在宋時的風(fēng)采,可惜的是,現(xiàn)原碑已不存,僅《昭烈忠武陵廟志》存其文。而張時徹的《諸葛武侯祠堂碑記》不僅保留了任淵《重修先主廟記》的有關(guān)章節(jié),可與《昭烈忠武陵廟志》互相印證,而且對成都武侯祠、昭烈廟在明朝的分合興廢做了闡述,對我們了解明朝時成都武侯祠的情況大有裨益。明碑轉(zhuǎn)載了宋任淵《重修先主廟記》中所記宋代成都武侯祠及昭烈廟的情況:惠陵在原成都城南三里左右,陵東有歷史悠久的昭烈廟,紀念劉備,祭劉禪;昭烈廟的西南不遠處又有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祠內(nèi)古柏參天,引人注目。由于《重修先主廟記》碑今已不存,這實際上是唯一的對宋朝時成都武侯祠的具體記載。雖僅有寥寥數(shù)語,但已為人們勾勒出惠陵、昭烈廟、武侯祠三者的大體位置及內(nèi)外狀況。同時,因成都城在歷史上位置屢有變遷,而惠陵位置從未改變過,碑文中惠陵相對成都城的位置反過來又可以考察成都城的變遷情況。張時徹在此碑中對武侯祠歷史上的幾處疑點做了解釋,提出一系列重要觀點。其一,張時徹認為,《太平寰宇記》所記載的南齊高帝蕭道成下詔修建的先主廟并非是首建。他說,蜀漢滅亡前,劉諶就在昭烈廟中哭訴而死,因此,蕭道成只是對先主廟進行了維修,并非新建。針對張時徹的這一意見,清朝的周琬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說:“漢制,宗廟之外有原廟,昭烈既定山陵,必立原廟。所謂北地王諶哭昭烈廟而死者,當(dāng)在成都之宗廟,而張公援為此廟證,亦非也?!闭J為劉諶所哭的廟應(yīng)是宗廟而不是原廟。后世學(xué)者多贊同周琬的意見,更有人提出,當(dāng)時鄧艾率領(lǐng)的魏軍已經(jīng)兵臨城下,成都城已被圍困,因此,劉諶無法出城去原廟——昭烈廟哭拜祖先,所哭拜之處只能是城中的宗廟。但是,劉諶所哭拜之處絕非宗廟。關(guān)于成都已被魏軍圍困,劉諶無法出城去原廟祭拜的理由首先就是站不住腳的。1、“不可忽視”:為進兵之力景元四年(262年)秋,司馬昭派鄧艾、諸葛緒各統(tǒng)率三萬余人,牽制姜維所率領(lǐng)的蜀軍主力軍團。到263年冬天,“鄧艾追姜維到陰平,簡選精銳,欲從漢德陽入江由、左儋道詣綿竹,趣成都。”此時諸葛緒與鄧艾分手,進軍白水與鐘會會師,鄧艾所統(tǒng)僅本部三萬人馬,“簡選精銳”后,恐怕最多也只有一萬人左右。之后,他“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余里”,進入益州腹地。在行軍途中,“山高谷深,至為艱險,糧運將匱,頻于危殆。”他們“鑿山通道,造作橋閣”,甚至以毛氈裹身,從山上翻滾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边@樣艱險的地勢,絕不容大軍通過,且在行軍途中軍隊必有損失。鄧艾在綿竹與諸葛瞻大戰(zhàn),初戰(zhàn)不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縫紉機結(jié)構(gòu)優(yōu)化與性能提升考核試卷
- 股票賬戶資產(chǎn)分配與生物科技產(chǎn)業(yè)投資協(xié)議
- 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服務(wù)法律補充協(xié)議
- 農(nóng)業(yè)無人機電池租賃與無人機植保作業(yè)合同
- 金融科技證券分析師助理派遣與區(qū)塊鏈技術(shù)應(yīng)用合同
- 兒童圖書館文獻資源采購與兒童教育服務(wù)協(xié)議
- 寵物醫(yī)院托管運營與品牌合作合同
- 電子商務(wù)利用補充協(xié)議規(guī)范物流配送
- 保險理賠款結(jié)算與保險理賠信息化建設(shè)協(xié)議
- 環(huán)保設(shè)備工藝保密補充協(xié)議書
- 第32屆全國中學(xué)生物理競賽復(fù)賽試題
- 2025年中國腫瘤??漆t(yī)院行業(yè)市場規(guī)模及未來投資方向研究報告
- 抗腫瘤藥物的常見不良反應(yīng)及相應(yīng)對策
- 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教材解讀解讀與集體備課課件
- 課題申報書:面向智能時代的中學(xué)生科學(xué)素養(yǎng)評價標(biāo)準(zhǔn)研究
- 2025年保密觀考試題庫及答案
- 農(nóng)藥銷售策略優(yōu)化路徑-全面剖析
- 用戶思維在產(chǎn)品創(chuàng)新中的應(yīng)用案例
- 消防維保考核標(biāo)準(zhǔn)
- 【初中化學(xué)】常見的鹽-2024-2025學(xué)年九年級化學(xué)科粵版(2024)下冊
- 中國教育社會問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