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散文文體特征的新思考_第1頁
90年代散文文體特征的新思考_第2頁
90年代散文文體特征的新思考_第3頁
90年代散文文體特征的新思考_第4頁
90年代散文文體特征的新思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90年代散文文體特征的新思考

新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詩歌和小說在文壇引起了廣泛的關(guān)注。無論是作品還是新的思想,散文都應(yīng)該是文學大家庭的女性。進入90年代,散文總算爭了一口氣,改頭換面,以轟轟烈烈的聲勢走上前臺。在讀者與市場推動下,形成自發(fā)的散文閱讀熱潮,市場上散文作品類書籍熱銷,出版社和報社抓住機遇,快速推出各種散文選集,各路作家紛紛揮動巨筆,掀起和攪動繼詩歌和小說之后的又一次文學變革浪潮。在90年代的中國幾乎找不出不寫散文的作家了,他們將小說家的細膩描寫、詩人的豐富感情、學者的思辨力融入散文,走向?qū)Ξ敶藘?nèi)心世界的縱深思考,涂抹上時代的色彩,一改五六十年代散文從內(nèi)容到形式的纖巧與呆板,重新鑄造新的散文精神和品格。在詩乃正宗的文學國度,一直作為表達詩人和小說家邊角余料感情和剩余情緒的散文,走上文學的前臺,成為言志、載道、研究人這座精密儀器的武器,的確有些天翻地覆的氣象。散文在90年代承擔了新的文學責任,因此,有必要對散文的發(fā)展變革作一番探討?!拔娜恕钡膬?nèi)涵解釋男性權(quán)威話體——宏大散文,肩負起了歷史新責任,使散文的創(chuàng)作有一次歷史性的進步。進入90年代,在商品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下,仿佛一切都變得赤裸起來,惟有人自己反而不明不白,“為什么而存在?”“活著該做什么?”“生命的終極意義是什么?”這不單是社會學或哲學的命題,它還需要作家們運用文學語言進行闡釋,散文以其便于抒寫、便于剖白、便于物我交融地敘述、便于把握社會世情等特點,肩負起了這一歷史重責。受到廣大讀者推崇的男性話語的權(quán)威載體宏大散文的代表作家余秋雨、張承志、周濤、史鐵生等,他們的散文作品或充滿了斗士精神、男性風采,或關(guān)心歷史、地理、政治、古代文化,借此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謎底,或展示商品經(jīng)濟和現(xiàn)代物質(zhì)文明沖擊下傳統(tǒng)的丟失和道德的淪喪、內(nèi)心世界的焦躁不安與撕裂般的痛苦,或是體現(xiàn)現(xiàn)代人對生命意義的思考、生存方式的解釋、“入世”、“出世”的選擇,這一切反映在散文中,折射出當代知識分子超越時代的精神品格。以深受讀者的追捧、又爭論頗多的余秋雨的被稱為“文化散文”的集子《文化苦旅》為例,出版后1年多竟然再版11次之多,作者以學者之身、青春之心,沿著中國文化青睞的山水風物走下去,或描繪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或描寫柔麗凄迷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事態(tài)人情,或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文化良知,探求中國文人的文化靈魂和人格構(gòu)成。有人說余秋雨的散文是寫的“文人山水”,“人文”和“文人”二字的差別當然很明顯,“人文”之意和“文化”有更多的共通點,而“文人”則與“隨意”“主觀”有相通之處,和“文人畫”的說法一樣,有信筆涂鴉之嫌。不管這樣說的本意如何,但或許更為恰當,因為這個說法恰恰符合余秋雨散文中那種汪洋恣肆、縱橫捭闔、不拘細節(jié)、充分發(fā)揮想象、個性化十足的特色,確實有“文人筆法”,這正是他的散文吸引讀者的地方。我們看《風雨天一閣》這篇文章,可以看到歷史文化與個人想象在作者筆下的差異和默契?;畹?0高齡的范欽終于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他把大兒子和二兒媳(二兒子已亡故)叫到跟前,安排遺產(chǎn)繼承事項。老人在彌留之際還給后代出了一個難題,他把遺產(chǎn)分成兩份,一份是萬兩白銀,一份是藏書樓,讓兩房挑選。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分割法。萬兩白銀可以立即享用,而藏書樓則除了沉重的負擔外沒有任何享用的可能,因為范欽一輩子的舉止早已告示后代,藏書絕對不能有一本變賣,而要保存好這些藏書每年又要支付一大筆費用。為什么他不把保存藏書的責任和萬兩白銀都一分為二讓兩房一起來領(lǐng)受呢?為什么他要把權(quán)利和義務(wù)分割得如此徹底要后代選擇呢?這兩段中關(guān)于范欽遺產(chǎn)的分割方法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特別是范欽的想法做法就真的是那么絕對嗎?這肯定經(jīng)不起推敲,但我想讀者喜歡文章的原因卻正在于此,因為天一閣藏書樓的確與眾不同地保存下來了,范氏家族肯定有鮮為人知的秘訣,秘訣是什么不得而知。而余秋雨在文中解釋得有板有眼,滿足了讀者對歷史遺跡的探密心態(tài),哪里還去顧及分辨遺產(chǎn)分割法的真假呢!這樣的文學創(chuàng)作絕對是一種成功。而且作為文學散文,即使有點虛構(gòu)也是允許的,過分講求與史事一致反而會失去閱讀的興致。所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被人說成是“文人山水”的展現(xiàn),我倒認為這種說法歪打正著,點出了余秋雨散文受到廣大讀者喜愛的原因。宏大散文的另一代表要數(shù)張承志,他的散文像佇立于曠野的青銅雕塑,那么耀眼、那么有力、那么深邃,又包含著宗教的神秘魔力,獨特地闡釋人的精神世界。在《天道立秋》這篇短文中也能體現(xiàn)這一特點?;鹨粯拥纳衔?過去了。中午時我還沒有預(yù)感。只是拼命做著自己最愛做的一件事。這是一種惟一的度命方式,沉沉地抓緊,竭力地證。在恐怖的酷熱中,一切都呈現(xiàn)著難言的美。這件事是我的宗教儀禮,身心都純凈透明,盡管覺得生命驟然消耗了。走進下午的陽光時,我看見人的影子在蠕動。我覺得勝利的感覺浮在自己的頰上。生命又戰(zhàn)勝了,我默想,這樣活著如同戰(zhàn)士?!薄傲⑶?中國簡練的總結(jié)呵。那個時刻里我突然懂得了古典的意味。古人的遭遇,古人的忍耐,古人的感受與判斷,以及古人的劃分與總結(jié)。立秋二字,區(qū)別涼熱,指示規(guī)律,它年復(fù)一年地告訴我們這些愚鈍的后人——天道有序,一切都在更大的掌握之中。從這段文字里可以嗅出一種剛出爐的鐵器刺鼻的火灰味,漸漸地,一個有生命的鑄造體展現(xiàn)于眼前,它與苦夏抗爭,以難以想象的毅力忍受著熬煎,因為生命需要這樣的過程。同時,張承志對“立秋”一詞的感慨反映出作者的濃厚的宗教和宿命情緒,“天道”有不可違拗的力量,人的命運執(zhí)掌在無邊的法力之中。這是張承志多數(shù)作品的共性,即在宗教和文學共融的基礎(chǔ)上尋找精神的歸宿。他的《離別西海固》,融小說、詩歌、散文為一體的長篇巨制《心靈史》也是如此,選擇了“多斯達尼方式”,即兼有宗教思維方式和文學審美方式,將宗教的神秘性、狂熱性,與文學的想象、幻覺、夸誕等結(jié)合,使他的創(chuàng)作進入一個新的境界,也為散文創(chuàng)作開拓了一片新天地。周濤和史鐵生的散文作品多對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和終極命運進行思考。周濤的幾篇作品《天似穹廬》、《蠕動的屋脊》、《誰在輕視肉體》等,都跳蕩著思考的光環(huán),思考人活著究竟怎么回事,追索那個比構(gòu)成現(xiàn)實社會的全部內(nèi)容更有力的、凌駕于我們之上的東西?!?1世紀不是在食物上感恩的世紀,而是肉體感恩的世紀,人們將越發(fā)意識到肉體的重要,越發(fā)深入地認識到生命本身的意義!”“肉體是人類精神的偉大神廟。除此之外,我們并沒有更值得信賴和膜拜的教堂了。這一點毫無疑問。把你的‘廟’從里到外修好?!背绨萆?崇尚精神,這是周濤散文中的精華,是作者思考的圓心和闡述的焦點,作者將與生命相關(guān)的客體都納入筆下,將其進行哲理化和詩化的闡釋,在物欲過分膨脹精神受人遺忘的當代社會,給人以啟迪。史鐵生對生命的思考是從個人的體驗走向關(guān)于人類命運的探索。史鐵生“活到最張狂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這個致命的打擊幾乎摧毀了他生存的勇氣,死的念頭像魔鬼一樣地纏繞著他,他苦苦的思索,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他悟到了生與死同樣是不期而遇又不可回避的事實,是人生中兩個重大的節(jié)日和短暫的瞬間,因而把握生的質(zhì)量成為了最重要的事情,“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你能創(chuàng)造這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于能夠鎮(zhèn)靜而又激動地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而且,作者通過對生命力量的考察,對命運無常和苦難、困境的考察,發(fā)現(xiàn)宗教與人類精神之間的相通,因此,宗教精神成為作者的生命力量,也是他的散文作品散發(fā)出理性之光的原因。設(shè)置情感的教育情感并不是90年代的散文全都遠離平凡的生活而陷入思古之幽幽或?qū)ψ诮痰臒釕僦?它仍然具備濃厚的生活化色彩,要將其多姿多彩的面貌作細部的描繪只能深入到作家個人的研究,但從總體而言,中國的文人忘不了自己民族的歷史,因此對民族歷史的哲理思考就是寫不完的文學母題,這種對歷史演進的沉重的理性探索,又與對個人的生活時代和環(huán)境進行燭照融合在一起,通過描繪作家個人生活旅途中的雪泥鴻爪,展示民族歷史的巨幅畫卷,綿長與短暫、社會與人生、大背景與小圈子、重大事件與瑣屑感受相映成趣,成為90年代散文內(nèi)容的又一大風景。作為知名教授的謝冕、季羨林、楊絳、林非等都有令人過目不忘的散文作品,人稱“學者散文”,但絕不是學究散文。謝冕的《永遠的校園》一文,以他自己對北大的熟悉,將這所在中國的歷史進程和文化精神發(fā)展中有著極重要和極特殊意義的校園,當作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的生命體來描寫,北大這所歷經(jīng)血與火考驗的校園,既樸實又具有春草和火種那樣的生命力,而這生命力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深沉的使命感和獻身精神使之然,這燕園中所有的憧憬與情趣、痛苦與歡娛、幻滅與追求、不安與興奮、物質(zhì)與精神,都與中國知識分子的追求和憂患息息相關(guān)。季羨林的《三個小女孩》,寫了40年間3個分別2歲、7歲、12歲的小女孩特別喜歡“我”的“怪事”,特別記錄了12歲的小女孩和她的媽媽同望九之年的“我”告別時同灑眼淚的故事,“我一直看她母女倆折過小山,向我招手,直等到連消失的背影也看不到的時候,才慢慢地走回家來。此時,我再也不需要我那勞什子定力,索性讓眼淚流個痛快?!边@位世紀老人的心和黃發(fā)垂髫的心如此相通,令人慨嘆人世間純美的感情,讀著這樣的散文,不可能不為歷史的風霜沒有熏染變色老人的心而震顫。著名教授孫紹振的短文《馬寅初的硬幽默》,從一個存留于作者心中的一個小場景,反映馬寅初先生這位在共和國的歷史上有特殊意義的人物的個性:“開會很久馬老不來。派人去‘請’來了。他仍然是拿著一張椅子坐在前臺泰然處之。底下就有人喊口號。馬寅初很鎮(zhèn)靜地說:我這人每天洗冷水澡,不管多冷的天都不怕?,F(xiàn)在天并不冷,給我洗熱水澡,我就更不在乎了?!弊髡叩倪@段真實記錄,從一個側(cè)面讓人們了解提出“人口論”而遭受空前規(guī)模批判而后來又證明他的觀點是正確的馬老先生,讓人們明白錯誤對待馬老先生今天要付出多大的代價。這段記錄,也讓人們反思,在困難面前有幾人還能“幽默”?所以作者說:“他在面對高呼口號的群眾面前仍然能夠從容自如,硬著頭皮頂住,甚至還能幽默一番,這是當時很有思想的知識分子都絕對不可想象的。像我們這樣在當時遇到壓力就掉過頭茍活的蕓蕓眾生,每當回憶及此,都不能不在他的精神境界面前感到汗顏。”這樣的散文將歷史與現(xiàn)實、真理與謬誤、高尚與卑微進行對比剖析,閃爍著理性的光彩。對平常人生的抒寫的最大特征就是作家對內(nèi)宇宙進行逼視和開掘,以巨大的情感力量和智慧光芒,照亮著人們的心靈,無論是回憶往事、眷戀親情、歌唱幸福、痛哭苦難,都以作者的人格魅力和道德良知感染讀者。有人歸結(jié)今天的時代是“大眾文化”的時代,大眾選擇了散文這種工具,既表現(xiàn)普通人的情感、心靈、思想、生存現(xiàn)狀,又自如地閱讀到作家聚合在文中的智慧和悲歡離合,以及對社會世情和人生遭際的跟蹤、把握,從而獲得精神的愉悅、勞頓的解脫??傊?描寫普通人生存景觀的作品豐富了散文園地,這是因為當今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的劇變中,人們在追求物欲的同時,對精神家園的要求也更高了,散文以其自由、靈活的特點,充當了90年代展示世人生活情態(tài)的良好工具。小女性文學的情感體驗女作家在這場散文變革中所承擔的角色,一如她們在任何情況下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一樣,巾幗不讓須眉。她們以富有才華和細膩的筆觸,將這個大千世界的林林總總展示于筆端。她們之中有豪氣者、喜歡思考者,也有情感勝過理性的作家。女性散文從總體上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內(nèi)容:第一,女性自我意識的反映。中國女性無論怎樣掙扎也不能改變這是一個男權(quán)社會的事實,因此女性關(guān)注自我就成為必然,關(guān)注自我生存空間、反思性別差異是女性散文的重要內(nèi)容。如韓小蕙的《無家可歸》、《愿我們不再苦澀——給我所有的女同胞》、《不喜歡做女人》、《欲說還休》、《說不盡的男人和女人》、《女人不會哭》,王英琦的《那些有形和無形的》、《我遺失了什么》等,都毫不掩飾地探究了女性在實質(zhì)上的男權(quán)社會所付出的代價,女性為了在人類王國中要獲取一席之地,只有將自己的女性特點弱化、淡化和消滅,雖然這樣的結(jié)果十分痛苦,但更痛苦的還是對這種現(xiàn)實的無奈之下的認同。女性的現(xiàn)實是在心里一千遍、一萬遍地痛苦呼喊但還得微笑面對這個世界,王英琦在她的作品《我遺失了什么》中很清楚地反映出來:“我常常感到心里像荷上了千斤重擔——常感到活著是太沉重了!每當我被那種超級孤獨和苦悶的日子弄得快要發(fā)瘋的時候,便不由得大聲責問:這是我嗎?我怎么會活得這么苦,這么窩囊憋氣?”這反映了女性被異化的苦寂與困頓,是在社會越來越把她們擠向奴隸地位時發(fā)出的呻吟,也是為數(shù)不多的女性思考者的吶喊。第二,對歷史的反思、對文化傳統(tǒng)的追尋。讀女性散文的另一些篇目,完全可以感受到一個悲烈、憂患、熱情的心靈世界,一個嗅不到脂粉氣和噥噥軟語的粗獷美的世界。宏觀地對歷史與文化傳統(tǒng)的思考和詰問,并不是男性的專利,不論女性作家怎樣怨艾,也并未忘記超越自身以外地對問題進行思考,對人生意義進行審視,呼喚人的價值、信念、尊嚴,雖然常常被孤獨、敏銳、冷傲、沉郁充滿,但她們確實在思考,并且這種思索在80年代女性散文中就已露出端倪,在90年代就更加充分。從王英琦的作品《向戈壁》、《大唐的太陽,你沉淪了嗎?》、《永樂宮巡禮》、《塔克拉瑪干之迷》到韓小蕙的《兵馬俑前的沉思》等,她們的目光指向民族的歷史內(nèi)蘊,探索歷史文化表象后面的東西,以近似“天問”般的執(zhí)著,將不變的落日、迷茫的大漠、一幢幢雄踞的宮殿、一列列威武的兵俑、一條條蒼老的古街,牽出來問個底朝天,在被人遺忘或被人忽略的領(lǐng)域里,將真實剖露,將虛偽剝脫,將偽善拷問,弄明白昨天與今天的事情,哪怕是鮮血淋淋,哪怕是滿目瘡痍,這顯示了女性作為社會的另一半在自覺地完成自己的使命。第三,以家庭為圓心的都市生活絮語。這即是被調(diào)侃地稱為“小女人散文”的報刊體散文。最初,作者多為女性記者,她們對都市的各個角落——賓館、商場、美容廳、電影院比平常的女人多機會熟悉,對家庭、單位、丈夫、兒女有更為細膩的感受,胸中有事自然不吐不快,何況她們的工作就是寫作。以黃愛東西為首的一批女性記者、作家,在上?!缎旅裢韴蟆飞鲜紫日孤端齻兊淖髌?寫的是一些身邊瑣事,以她們對生活的感悟為內(nèi)容,把個人的小感傷、小悲哀、小欣喜、小向往,用靈動而雅致的筆調(diào)抒發(fā)出來,給人以暑天喝冰水的感覺,供人發(fā)噱、解人煩悶。出版社也推波助瀾,接連推出她們的作品集子,較早的一批女作者有黃茵、張梅、石娃、素素、蘭妮、莫小米等?!靶∨松⑽摹弊鳛?0年代一種散文現(xiàn)象,有其合理的生存空間。從內(nèi)容上看,這些以家庭為圓心、涉獵廣泛的都市生活的文章,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審美結(jié)構(gòu),它從女性這個視角出發(fā),寫男女的情感情緒,寫家庭生活中女人的艱辛與困惑、寫都市人生的情趣與落寞、寫職業(yè)女性的驕傲與失落,雖然不乏自戀色彩的文字和白日夢的幻覺,但也有對所屬階層及世俗的批判與反諷,同時也有紀實性的作用。從市場的需求來看,“小女人散文”實際上是大眾文化產(chǎn)品的一個種類。90年代各種滿足大眾娛樂和消遣的工具都已十分發(fā)達,報業(yè)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今天都市人們的交流,報紙是一個重要的手段,為了促進報紙的銷售,傳媒必須革新報刊文體以適應(yīng)社會的要求,他們選中了散文,并加以改變,賦予其更多的市民氣息和女人味,使之更加接近眾多的消費者,這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現(xiàn)象。雖然“小女人散文”缺乏文化積淀,缺乏對生活底蘊的思考,但它追求的輕松與務(wù)實的態(tài)度,畢竟比故作深沉和空泛承諾要好得多。從作者的角度來看,只要這個世界上還有知識女性,還有實質(zhì)上的男女不平等,還有愿意傾聽女人絮語的男人女人,這種反映都市女性求生道路上感受、意緒的散文分支就會延生下去。注目雨后春筍般的報紙,這類“小女人散文”多的是,而且作者正在廣泛化,男人們也在絮絮叨叨地述說自己的煩惱。人的心理受到壓抑,傾訴出來以求得平衡,這是社會躁動的必然反映。敘述方式的變異90年代散文在市場的沖擊和作家們的努力下,沉寂的古井終于蕩漾新波。首先,拉開了敘述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90年代散文的躁動中,許多大手筆參與寫散文,不自覺就打破了散文寫“真我”這一特點,敘述者與作者之間拉開了距離,甚至作者退下,敘述者代替了作者的功能,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使用頻率增高,以展示更為廣闊的物理時空和心理時空。換句話說,就是散文也出現(xiàn)了虛構(gòu),從此,散文的作者打開了顯示才能的廣闊空間。近年,韓少功的《歲末恒河》、畢淑敏的《無膽之人》、莫言的《忘不了吃》等散文,或從敘述的角度、或從文中之“我”與作者的關(guān)系,或從篇幅的長度等方面都產(chǎn)生新的變化,使散文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和有趣味??茨缘摹锻涣顺浴?寫六七十年代吃的艱辛,“我從小飯量大,嘴象無底洞,簡直就是我們家的大災(zāi)星。我不但飯量大,而且品質(zhì)不好。每次開飯,匆匆把自己的那份吃完,就盯著別人的飯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