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材料題1、1997年,我國經濟在總體上出現由賣方市場向買才市場的轉變。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某鞋廠實行了一些新的生產和營銷策略,取得了明顯的技果。其材料如下:材料1在有效供給上做文章。他們認為,現在的市場不能僅僅用供大于求四個字來概括,不適應市場需求的無效供給過多,而適銷對路的有效供給不足,才是對當前市場供給狀況的準確把握。在供過于求的大市場里也有供不應求的產品,明智的企業(yè)家就在于創(chuàng)造出這種產品。于是他們著刀在有放供給上做文章,實行產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風格分流,二是檔次分流,四是市場零售與團體消費分流,五是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該廠產品的市場應變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材料2在市場開括上下功夫。他們認為,生產出好產品是開拓市場的基礎,沒有好產品就沒有好市場,但是光有好產品,還不一定有好市場,有了好產品以后,還要加強企業(yè)產品的市場建設。他們從柜臺形象的樹立、戶外廣告的設置和強化服務功能等三個方面大力進行市場建設,使生產(產品)與銷售(市場)比翼齊飛,鵬程萬里。材料3實行一區(qū)一策。他們認為,統(tǒng)一的大市場也有區(qū)域的差異,市場的共同規(guī)律是以各地區(qū)不同的特點表現出來的。他們把銷售總公司分為南方總公司和北才總公司,同時把分公司化小,由原來的5家分公司裂變?yōu)?8家分公司,一個公司只管一個省份的銷售,每個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銷售策略。這種小公司大市場和一區(qū)一策戰(zhàn)略大大增強了產品的市場滲透力。請回答:①在上述三個材料中,某鞋廠分別處理的主要矛盾關系是什么?(2分)②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講到的無效供給和有效供給的關系。(4分)③通過材料3,說明該企業(yè)是怎樣運用辯證法分析、解決矛盾,來增強產品的市場滲透力的?(4分)2、下面是有關自由觀的材料:材料1霍爾巴赫認為,"人的任何行為舉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種純粹的幻想"。"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間,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個被動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沒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從必然性和"定命"的擺布。(摘自霍爾巴赫:《自然的體系》,上卷)材料2薩特認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與人不可分。自由就是"選擇的自主","這個選擇永遠是無條件的",不"附屬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關系制約",無任何根據和是非標準。因此,"人是絕對自由的,人就是自由"。(摘自薩特:《存在與虛無》和《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材料3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擺脫自然規(guī)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guī)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guī)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自由是在于根據對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歷史發(fā)展的產物"。"文化上的每一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請回答:(1)材料1所表述的自由觀及其錯誤。(2)材料2所表述的自由觀及其錯誤。(3)結合材料3簡要說明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基本觀點。3、閱讀下列關于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材料:材料1勞動資料的使用和創(chuàng)造,雖然就其萌芽狀態(tài)來說已為某幾種動物所固有,但是這畢竟是人類勞動過程獨有的特征,所以富蘭克林給人下的定義是“atoolmakinganimal”(制造工具的動物)。動物遺骸的結構對于認識已經絕跡的動物的機體有重要的意義,勞動資料的遺骸對于判斷已經消亡的社會經濟形態(tài)也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各種經濟時代的區(qū)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fā)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摘自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材料2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fā)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使由生產力的發(fā)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桓桔。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靈,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fā)生變革。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qū)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fā)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沖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tài)的形式。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fā)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摘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材料3新的社會思想和理論,只有當社會物質生活發(fā)展已在社會面前提出新的任務時,才會產生出來??墒?它們既已產生出來,便會成為最嚴重的力量,能促進解決社會物質生活發(fā)展過程所提出的新任務,能促進社會前進。在這里也就表現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論、新的政治觀點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種偉大的組織的、動員的和改造的意義。新的社會思想和理論所以產生出來,正是因為它們?yōu)樯鐣匦?因為若沒有它們那種組織的、動員的和改造的工作,便無法解決社會物質生活發(fā)展過程中已經成熟的任務。新的社會思想和理論既已在社會物質生活發(fā)展過程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務基礎上產生出來,便能掃除障礙,深入民眾意識,動員民眾,組織民眾去反對社會上衰頹著的勢力,因而使利著推翻社會上正在衰頹而阻礙社會物質生活發(fā)展的勢力。于是,社會思想、理論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會物質生活發(fā)展過程、社會存在發(fā)展過程中業(yè)經成熟的那些任務基礎上產生出來,便能反轉來影響到社會存在,影響到社會物質生活,造成必要條件來徹底解決社會物質生活中業(yè)以成熟的任務,并使這社會物質生活可能向前發(fā)展。摘自斯大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材料4生產以及隨生產而來的產品交換是一切社會制度的基礎;在每個歷史地出現的社會中,產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隨的社會之劃分為階級或等級,是由生產什么、怎樣生產以及怎樣交換產品來決定的。所以,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有關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摘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請回答:(1)根據材料1~4,說明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矛盾。(2)根據材料2,說明"社會革命時代到來的條件"是什么?(3)根據材料3,說明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4、材料1過去搞乎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丁這個虧?!?"我的一貫主張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區(qū)發(fā)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qū),這是加速發(fā)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摘自《鄧小平文選》第3卷材料2"我國經濟發(fā)展分三步走,本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下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的水平。這就是我們的戰(zhàn)略目標,這就是我們的雄心壯志。"(同上)材料3"要實現我們的雄心壯志,不改革不行,不開放不行。我們走的路還很長,任務還很艱巨。"摘自《鄧小平丈選》第3卷“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圍繞發(fā)展社會生產力這個根本任務,要把改革作為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各項工作的動力。……需要擴大開放,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摘自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土的報告》請回答:①材料1所體現的唯物辯證法原理,并運用這一原理分析材料1。(3分)②材料2所體現的唯物辯證法原理,并運用這一原理分析材料2。(3分)③材料3所體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并運用它們分析材料3。(4分)5、對世界的本質問題存在著不同的哲學觀點,現將有關材料摘錄如下:材料1泰勒斯認為萬物由水產生,又復歸于水;萬物有生有滅,而水則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認為這個世界,對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樣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創(chuàng)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創(chuàng)造的;它過去、現在、未來永遠是一團永怪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燒,在一定的分寸上熄滅。材料2畢達哥拉斯認為:"從數目產生出點;從點產生出線;從線產生出平面;從平面產生出立體;從立體產生出感覺所及的一切物體,產生出四種元素:水、火、土、空氣。這四種元素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互相轉化,于是創(chuàng)造有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材料3東漢哲學家王充認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氣蒸上,上氣降下,萬物自生其中間矣?!薄疤斓睾蠚?萬物自生"。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統(tǒng)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質性"。請回答:(1)材料1、2、3的觀點相同嗎?并加以評述。(2)材料4說明了什么原理,堅持這一原理有何意義?6、材料1笛卡爾說:關于觀念,"我覺得有一些是我天賦的,有一些是從外面來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來的。"在無數場合中,"我都發(fā)現外部感官的判斷有錯誤","內部感官也是這樣的"。他認為知識的可靠來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觀和演繹推理;"所有其他途徑都應該看作錯誤的和有危險的而加以拒絕。"只有清楚明了的"天賦觀念"以及以它為基礎的演繹推理的知識才是可靠的。摘自《十六——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斯賓諾莎認為,知識有三種:意見,由傳聞和泛泛經驗而來;理性知識,由共同概念推理而來;直觀知識,由理性直接認識事物本質得來。他說:"第一種知識是錯誤的原因,第二和第三種知識必然是真知識","真觀念必定符合它的對象"。摘自《十六——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和斯賓諾莎《倫理學》材料2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說",認為人的心靈本來如同一張白紙或一塊白板,任何觀念都來自經驗。"我們的全部知識是建立在經驗上面的;知識歸根到底都是來源于經驗的"。他認為,理智通過綜合、比較、抽象而形成的復雜觀念不反映事物的"實在本質",只是"名義本質"和"一些標記"。摘自《十六——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貝克萊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覺不僅構造知識,而且也構成物體。感官固然有錯誤,但"我們如果要努力以理性來改正這些,則我們會不知不覺陷入離奇的悖論、難關和矛盾中"。他認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識部門造成無數困難和錯誤的主要原因。摘自貝克萊《人類知識原理》材料3毛澤東說:"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到理性認識,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哲學上的‘唯理論'和‘經驗論'都不懂得認識的歷史性或辯證性,雖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認識論的全體上都是錯誤的?!闭悦珴蓶|《實踐論》請回答:(1)材料1中兩位哲學家的共同觀點和不同觀點。(2)材料2中兩位哲學家的共同觀點和不同觀點。(3)簡述材料3中,毛澤東對哲學上"唯理論"和"經驗論"評價的科學性。7、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關系問題上,歷史上的哲學家們有不同的回答?,F將有關材料摘錄如下:材料1霍爾巴赫認為,一切都是必然的,沒有偶然性。偶然性這個詞是沒有意義的"空洞語詞"。偶然性是我們對產生結果的原因愚昧無知造成的,我們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聯悉的結果歸之于偶然性。摘自《八世紀法國哲學》材料2畢爾生說,必然性只屬于概念的世界,而不屬于現實世界本身。英語認為,偶然性是生命起源和發(fā)展的全部基礎,生物進化,本質,上是由元法預測的純粹偶然變化,造成的,人類的出現也不過是"蒙特卡諾賭窟里中簽得彩的號碼",是純粹的偶然性。轉引自《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材料3黑格爾認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絕對觀念"發(fā)展的有區(qū)別又有聯系的兩個環(huán)節(jié)。必然性根據于事物自身,偶然性根據于他物;偶然的東西是必然的;科學和哲學的任務"在于從偶然性中去認識必然性"。摘自《小邏輯》請回答: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關系問題上(1)材料1的哲學觀點和錯誤。(2)材料2的哲學觀點和錯誤。(3)材料3的貢獻和錯誤。8、運用有關哲學原理,分析下述材料:材料117世紀和18世紀的一些唯物主義者,受當時自然科學發(fā)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質歸結為原子或物體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說:"物質是按一定次序結合的不可分不可滅的原子的總和"。愛爾維修說:"物質并不是一件東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們稱之為形體的個體,物質這個名詞只能了解為那些為一切形體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認為,廣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體所具有的特性。(摘自《十八世紀法國哲學》)材料219世紀未,20世紀初,X射線、放射性和電子的發(fā)現,否定了原子是物質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變等傳統(tǒng)思想。一些自然科學家由于不懂辯證法,認為"原子非物質化了,物質消失了"。馬赫主義者抓住這一點以論證唯心主義,宣稱"物質消失了",就是"物質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覺,物質是"荒謬的虛構"和"假設"。(摘自《列寧選集》,第2卷)材料3列寧指出:"‘物質已在消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迄今我們認識物質所達到的那個界限正在消失,我們的知識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為是絕對的、不變的、原本的物質特性(不可入性、慣性、質量等等)正在消失,現在它們顯現出是相對的,僅為物質的某些狀態(tài)所特有的。因為物質的惟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觀實在,它存在于我們的意識之外。"(摘自《列寧選集》,第2卷)請回答:(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學觀點及其局限性。(2)材料2中所體現的自然科學發(fā)現同哲學的關系。(3)結合材料3中列寧闡述的思想,簡述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范疇和自然科學物質結構學說的關系。9、關于我們的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問題,哲學史上不同的哲學家有不同的回答?,F將有關材料摘錄如下:材料1哲學史上有不少哲學家是用觀念驗證某種觀念的真理性。例如,斯賓諾莎就認為,認識真理要以真觀念為依據。材料2經驗主義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覺,認為凡符合人的感覺的認識就是真理,而與感覺背離的認識則不是真理。材料3波格丹洛夫說真理是"社會的全人類的經驗形式"。請回答:(1)材料1、2、3中的觀點在真理標準問題上的主要傾向是什么?(2)材料3的觀點與材料1和2的觀點有沒有根本區(qū)別?10、材料1霍爾巴赫認為,"人的任何行為舉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種純粹的幻想"。"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間,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外被動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沒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從必然性和“定命”的擺布。摘自霍爾巴赫:《自然的體本》上卷材料2薩特認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與人不可分。自由就是"選擇的自主","這個選擇永遠是無條件的",不"附屬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關東制約",無任何根據和是非標準。因此,"人是絕對自由的,人就是自由"。摘自薩特:《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材料3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在幻怒中擺脫自然規(guī)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是規(guī)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guī)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薄拔幕系拿恳贿M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摘自《馬克思息格斯選集》第3卷請回答:(1)材料1所表述的自由觀及其錯誤。(2)材料2所表述的自由觀及其錯誤。(3)結合材料3簡要說明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基本觀點。11、中國古代思想家對"天"作出了各自的解釋,現將有關材料摘錄如下:材料1孔子的學生子夏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孟子》一書載:"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然而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材料2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岵恢涿?字之曰道?!实来?夭大,地大,人大。域(意宇)中有四大?!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遙法自然!"材料3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某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請回答:(1)材料1、2、3各自所說之天各指什么?(2)材料1、2的共同哲學傾向和不同點是什么?(3)材料3的哲學觀點是什么?12、關于人的本性問題,我國古代思想家作過不同的回答?,F將有關材料摘錄如下:材料1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之心。一個人如果沒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就不能說是個人。惻隱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惡之心是義的萌芽,辭讓之心是禮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有這四種萌芽,懂得并把它們擴充起來,便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擴充,使連賺養(yǎng)父母都不行。材料2荀子認為,人的本性,生而好利,順其發(fā)展,爭奪生而辭讓亡;生而憎惡,順其發(fā)展,殘賊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順其發(fā)展,禮義、禮法亡。如果放縱人的本性,順其人的情欲,就必然產生爭奪、破壞禮義、天下大亂。因此,圣人就用法規(guī)禮義教化引導人的本性,這樣,才能出現辭讓、符合禮義的行為,使天下得以治理。材料3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請回答:(1)比較材料1、2、3,分別指出其不同觀點。(2)材料1、2的合理的積極的因素。(3)試指出材料1、2的共同缺陷。13、在世界的統(tǒng)一性問題上,歷史上的哲學家們有不同的回答?,F將有關材料摘錄如下:材料1貝克萊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種感覺構成了事物。黑格爾認為,整個世界是"絕對觀念"的"外化"和產物。摘自《人類知識原理》和《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德國哲學》材料2笛卡爾認為,物質和精神是兩種絕對不同的實體,精神的本性是思維,物質的本性是廣延,廣延不能思維,思維不具有廣延。物質和精神互不相遇,彼此獨立,兩者都是世界的本原。摘自《十六——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材料3斯塞諾莎認為,物質自然界是唯一的實體,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屬性和具體樣式。思維和廣延不是兩個獨立的實體,而是唯一的物質實體的兩種不同屬性。一切物質都具有思維的屬性,一切個體事物都有心靈,只是程度不同。摘自《十六——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請回答:(1)材料1屬于什么觀點,兩位哲學家有什么區(qū)別,錯在何處。(2)材料2屬于什么觀點,錯誤何在。(3)材料3屬于什么觀點,有何錯誤。14、分析下面有關知行關系的材料并回答問題:材料1"生而知之者上也"、"良知良能"、"人之能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材料2"行高于知"、"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也不若行之。學無于行而止矣"。材料3"科學雖明,惟人類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知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較于知而后行為尤多也。且人類之進步,皆韌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則,而不以科學之發(fā)明為之變易者也。"材料4"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行了高一級的程度。請回答:(1)材料1、2、3各是什么樣的知行觀?(2)材料2與3有什么異同?(3)材料4是什么樣的知行觀?其重要意義是什么?15、閱讀下列材料:材料1韓非提出"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材料2《壇經》中記載:"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勰苓M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材料3列寧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認識‘自己'運動的源泉上",只有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才提供理解一切現存事物的‘自己運動'的鑰匙,才提供理解‘飛躍'、‘漸進過程的中斷',向對立面的轉化,舊東西的消滅和新東西的產生的鑰匙"。請說明:(1)材料1和材料2的觀點有何異同。(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評述。16、材料1列寧指出:"就本來的意義說,辯證法就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他還指出:"是實際生活中的實際矛盾,即辯證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來的矛盾。"材料2杜林說:"矛盾的東西是一個范疇。這個范疇只能歸屬于思想組合,而不能歸屬于現實。"材料3艾耶爾斷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陳述中才可能有矛盾。"請回答:在矛盾存在問題上,(1)材料1的觀點是什么?是否正確?(2)對比材料1與材料2,指出材料2的錯誤。(3)對比材料1與材料3,分析材料3的錯誤。17、以下是關于唯心主義的有關材料:材料1陸九淵:"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摘自《陸九淵集》)王守仁:"無心之理,無心外之物。"(摘自《傳習錄》)材料2朱是認為,"理在氣先"。"宇宙間一理而已,天得知而為夭,地得知而為地。”“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后有性;必稟此氣,然后有形。”“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使有此天池,若無此理使亦無天地。"(摘自《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材料3列寧:"哲學唯心主義是把認識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發(fā)展(膨脹、擴大)為脫離了物質、脫離了自然的、神話了的絕對。"(摘自列寧:《談談辯證法問題》)請回答:(1)簡析材料1的觀點并說明其唯心主義的形式。(2)簡析材料2的觀點并說明其唯心主義的形式。(3)談談對材料3的理解。18、中國從古到今的思想對認識(知識)的來源有各種不同看法?,F將有關材料摘錄如下:材料1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學之,又其次之;因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材料2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元,也。"材料3荀子說:"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人為的意思),是性偽之分也。材料4孫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類之進化,當分為三時期:第一由草昧進文明,為不知而行的時期;第二由文明再進文明,為行而后知之時期;第三自然科學發(fā)明而后,為知而后行之時期。""以行而求知,因知以進行。"請回答:(1)材料1認為知識的來源是什么?(2)材料2、材料3同材料1的共同點是什么?(3)材料2與材料3的哲學傾向是什么?(4)材料4揭示了知識的來源是什么,知與行的關系是什么?19、關于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歷史上的哲學家、思想家有不同的回答?,F將有關材料摘錄如下:材料1孟柯說:‘民為貴,手土程次之,君為輕。"(摘自《孟子·盡心下》)荀況認為:"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摘自《荀子·王制》)材料2梁啟超說:"大人物心理之動進稍易其軌而全部歷史可以改觀","舍英雄幾元歷史"。(摘自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十六冊)胡適說: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許可以毀滅一村一族,他起個念頭,也許可以引起幾十年的血戰(zhàn)。他也許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摘自《胡適論學近著》,第一集)材料3黑格爾認為,歷史不是個人隨意創(chuàng)造的,而是決定于某種"世界精神",偉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侖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騎著馬,馳騁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歷史是偉大人物和王朝的歷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歷史"。(摘自黑格爾:《歷史哲學》和《精神現象學》)請回答:(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2)分別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不同思想傾向和共同本質。(3)簡述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20、運用所學的有關哲學原理,分析下列材料:材料1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這是因為萬物都是以濕的東西為原料,熱本身就是從濕里產生、靠濕氣維持,物的種子都有潮濕的本性,而水則是潮濕本性的來源。(摘自北京大學哲學系編譯:《古希臘羅馬哲學》)材料2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數是萬物的本原,萬物的本原是一。"從數目產生出點;從點產生出線;從線產生出平面;從平面產生出立體;從立體產生出感覺所及的一切物體,產生出四種元素:.水、火、土、空氣。這四種元素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互相轉化,于是創(chuàng)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來源同材料1)材料3近代英國哲學家霍布斯認為,物質世界是一個大機器,是各種機械的集合,一個活生生的人也不過是一架完全按力學規(guī)律運動的機器而已,心臟不過是發(fā)條,神經不過是游絲,關節(jié)不過是些齒輪,甚至連欲望、忿怒、愛情、恐懼等情感活動,也是純粹機械原因引起的。(摘自霍布斯:《利維坦》)材料419世紀德國人杜林認為,"包羅萬象的存在是惟一的",即世界的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摘自恩格斯:《反杜林論》)材料5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同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質性。(來源同材料4)請回答:(1)材料1、材料2的不同哲學傾向和共同特點。(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學傾向和不同點。(3)材料4、材料5的不同哲學傾向。(4)材料5同材料1、材料3的共同點與不同點。一、材料題1答案要點:①上述三個材料中,分別處理了供大于求與供不應求的矛盾(或無效供給與有效供給的矛盾)、生產與銷售的矛盾、統(tǒng)一大市場與區(qū)域差異的矛盾。(2分)②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轉化的關系。在當前我國的商品市場中,同時存在著不適應市場需求的無效供給過多和適銷對路的有效供給不足兩個方面,在無效供給過多中包含著有效供給不足,人們通過創(chuàng)造一定的條件,可以促使無效供給向有效供給轉化。(4分)③辯證法認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矛盾的特殊性表現出來,它要求在承認矛盾的普遍性的前提下著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該企業(yè)具體地分析了統(tǒng)一大市場中的區(qū)域差異,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實行一區(qū)一策,從而大大增強了產品的市場滲透力。(4分)2答案要點:(1)材料1是典型的機械決定論的自由觀。這種觀點強調客觀必然性及其對人的制約性,但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否定人的自由,最終導致宿命論。(2)材料2是典型的唯心主義絕對自由觀。這種觀點強調人的能動性,但否認客觀必然性、因果關系和客觀條件對人的能動性和自由的制約,把自由看成是絕對的,選擇是任意的。這種觀點貫徹到底就是唯我論。(3)材料3是恩格斯對辯證唯物主義自由觀的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自由和必然是對立的統(tǒng)一,必然是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自由是對必然的正確認識和依據必然對世界的改造。必然是自由的限度,又是自由的根據。否認必然,不認識必然,就沒有自由。認識和駕馭必然,才能使其為一定目的服務,才能取得自由。自由是具體的、歷史的,沒有絕對的自由。3答案要點:(1)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指的是:當一種新的生產關系取代舊的生產關系后,在一段時期內,由于它適合生產力的發(fā)展的要求,因而對生產力的發(fā)展起促進的作用,它能把被舊生產關系束縛的生產力解放出來。但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生產關系就會由原來的適合而變?yōu)椴贿m合,甚至逐步成為生產力發(fā)展的橙桔。這時社會矛盾就會激化,最終導致社會革命。打破舊的生產關系,重新建立新的生產關系,開始新一輪矛盾運動。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指的是:上層建筑是適應一定經濟基礎而建立起來的,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在新的社會形態(tài)取代舊的社會形態(tài)之后,新建立的上層建筑,基本上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fā)展要求的。如果一種社會經濟形態(tài)已經變成落后腐朽的時候,生產關系嚴重不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上層建筑與生產力發(fā)展要求變革經濟基礎之間,就形成尖銳對抗。通過社會革命,去對原上層建筑加以根本變革。然后在新的基礎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層建筑。(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到一定程度時,便能檢驗出現存的生產關系已不再適合生產力發(fā)展,變成了束縛生產力的桓檐,這時社會矛盾就會激化,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3)社會意識雖然為社會存在所決定,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相對獨立性。最突出的表現即在于它對社會存在產生重大的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fā)展起推動和促進作用;落后的、反動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fā)展起延緩和阻礙的作用。但是,其反作用不是決定性的,而且其作用的大小,歸根到底取決于它是否反映了經濟發(fā)展的要求。4答案要點:(1)材料1體現了唯物辯證法關于總的量變過程中的局部性部分質變的原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屬于由窮到富的局部性部分質變,由局部性部分質變到全局性質變——實現共同富裕,是加速我國經濟發(fā)展的捷徑。(3分)(2)材料2體現了唯物辯證法關于總的量變過程中的階段性部分質變的原理。由貧窮到溫飽,由溫飽到小康,都是階段性部分質變,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則實現了由"不發(fā)達國家"到"發(fā)達國家"、基本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質變。(3分)(3)材料3體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理是:第一,社會改革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的原理。改革是在保持社會根本制度不變的基礎上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某些環(huán)節(jié)和具體制度的調整和變革,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徑。社會主義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改革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主要和直接動力,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2分)第二,外因在事物發(fā)展中作用的原理。外因指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是事物發(fā)展的條件,影響事物發(fā)展的方向、速度和具體過程,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對外開放是利用和吸收其他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2分)5答案要點:(1)材料1、2、3的觀點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點。相同之處在于他們都堅持世界是統(tǒng)一的。不同之點則在于:材料1、3都表現為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把世界統(tǒng)一為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泰勒斯歸結為火,王充歸結為氣,但都是用物質的東西作為世界的本原。材料2表現的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他們把世界歸結為數,歸結為某種客觀的精神、理性因素。(2)材料4說明的是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世界本質上是物質的。堅持這一原理的意義在于:第一,這一原理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它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理論體系的起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腳點和出發(fā)點。它表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徹底的科學的唯物主義一元論。第二,這一原理是反對二元論、宗教神學、唯心主義的銳利武器。它證明了:否認世界統(tǒng)一性的二元論不能成立,宗教神學所謂"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的虛幻和荒謬,唯心主義一元論關于世界統(tǒng)一于精神的根本錯誤,并給予其根本性的摧毀和打擊。第三,這一原理具有極為重要的實踐意義。它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根本理論基礎。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6答案要點:(1)材料1中的兩位哲學家都屬于唯理論。笛卡爾是唯心主義唯理論,斯賓諾莎是唯物主義唯理論。(2)材料2中兩位哲學家都屬于經驗論。洛克是唯物主義經驗論,貝克萊是唯心主義經驗論。(3)材料3中毛澤東對哲學上的"唯理論"和"經驗論"作出了科學的分析和評價。他全面闡明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關于"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到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指出了"唯理論"就重視理性認識、"經驗論"就重視感性認識而言,"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認識論的全體上則都是錯誤的",即它們都片面強調理性認識或感性認識的重要性,分別否認感性認識或理性認識的重要性,都從不同方面割裂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7答案要點:(1)材料1屬機械決定論觀點。其錯誤在于夸大必然性,否認偶然性。偶然性同樣是客觀存在的,有其產生的原因,不是由于人們主觀上沒有認識而造成的。(2)材料2屬非決定論觀點。其錯誤在于夸大偶然性,否認必然性及其客觀性。生物進化決不是毫無必然性或規(guī)律性可循的純悴偶然性,而是包含著內在的必然性,人類的出現是生物長期進化的必然結果。(3)材料3表明,黑格爾明確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產生的不同根據及兩者的辯證關系,這是它的貢獻。但黑格爾把必然性和偶然性視為"絕對觀念"發(fā)展的兩個環(huán)節(jié),是建立在唯心主義基礎之上的。8答案要點:(1)材料1把物質歸結為原子或物體的某些特性,是機械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它把具體的物質結構和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誤認為物質的一般,把原子的個性看成是物質的共性,沒有把握住物質的惟一特性即客觀實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統(tǒng)一性;經受不住唯心主義的攻擊。(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學家不懂得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以致陷入唯心主義,迷失方向。唯心主義則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學發(fā)現論證其唯心主義,攻擊唯物主義。(3)材料3中,列寧明確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定義,克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義的錯誤和攻擊,闡明了哲學的物質范疇和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學說的關系。哲學的物質范疇指一切物質結構和具體形態(tài)的共性即客觀實在性,是共性,具有絕對性。自然科學揭示的物質結構是個性,具有相對性,它隨著自然科學的發(fā)展而不斷深化。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9答案要點:(1)材料1、2、3的觀點在真理標準問題上都屬于主觀真理論,都是在主觀范圍內尋找真理的標準。(2)材料3和材料1、2中的觀點相比,強調了"社會的全人類的經驗形式",但實質上仍是主觀真理論,認為多數人的感覺、經驗、思想是真理,仍是把真理停留在主觀范圍,無法確定它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檢驗一種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實際上多數人承認的思想也不一定是真理,有時真理在少數人手中。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10答案要點:(1)材料1是典型的機械決定論的自由觀。這種觀點強調客觀必然性及其對人的制約性,但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否定人的自由,最終導致了宿命論的結論。(2)材料2是典型的唯心主義絕對自由觀。這種觀點強調人的能動性,但否認客觀必然性、因果關系和客觀條件對人的能動性和自由的制約,把自由看成是絕對的,這種觀點貫徹到底就是唯我論。(3)材料3是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自由和必然是對立的統(tǒng)一,必然是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自由是對必然的正確認識和依據必然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必然是自由的限度,又是自由的根據。否認必然,就沒有自由。認識和駕馭必然,才能取得自由,才能使客觀必然性為一定目的服務。自由是具體的、歷史的,沒有絕對的自由。11答案要點:(1)材料1的天是一切的最高主宰、某種神秘力量;材料2的天不是一切的最高主宰,而是比地大、同地一樣的物質的天;材料3的天是指自然界。(2)材料1、2的共同哲學傾向是客觀唯心主義,不同點是對本原的解釋不同,材料1是"天",材料2是"道"。(3)材料3的觀點是樸素唯物主義觀點,認為自然界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順應規(guī)律就能成功(吉),違背規(guī)律則就會失敗(兇)。12答案要點:(1)材料1表明,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材料2表明,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材料3表明,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具體的、社會的、歷史的。(2)材料1的合理因素是人的善本性,只是有善的開端和萌芽,需要加以擴充和發(fā)展,否則連孝敬父母都不行。材料2的合理因素是主張對人的惡本性不能順其發(fā)展,必須加以教化引導,這關系天下的亂與治。(3)材料1、2的共同缺陷是脫離了人的社會性來認識人的本性,是一種抽象的超歷史超階級的人性論,是一種唯心主義觀點。13答案要點:(1)材料1屬于唯心主義一元論。貝克萊是主觀唯心主義一元論,黑格爾是客觀唯心主義一元論,兩者都顛倒了物質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關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關系。(2)材料2屬典型的二元論。錯誤在于否認世界的統(tǒng)一性,把物質和精神絕對對立起來,最后必然導致唯心論。物質和精神只是在何者第一性這個范圍內才是絕對對立的,超出這個范圍,精神是物質的產物,是物質的反映。世界是統(tǒng)一的,它的統(tǒng)一性在于物質性。(3)材料3是唯物主義一元論,它力圖克服笛卡爾的二元論,但具有"物活論"的傾向,而且只承認自然界的物質性,并沒有說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統(tǒng)一性。14答案要點:(1)材料1是唯心主義的知先行后觀。材料2是唯物主義的行先知后觀。材料3是唯物主義的行先知后、行易知難觀。(2)材料2與材料3的相同之處都是"先行知后"觀。不同之處在于:材料2是純思辨的觀點;材料3用近代自然科學知識、科學技術發(fā)展史和資產階級革命的經驗來解釋知行學說。(3)材料4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毛澤東在其哲學著作《實踐論》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兩千多年來哲學史上關于知行關系問題的爭議進行了批判的總結和革命的改造,將其融合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創(chuàng)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tǒng)一觀,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15答案要點:(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認事物是運動發(fā)展變化的。但是材料1認為運動變化是客觀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發(fā)生變化,事物就要變化,事物變了,各種規(guī)律、辦法、功能也就會發(fā)生變化。材料2惠能的觀點則不是從事物自身來談變化,而是認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變化發(fā)展的源泉、動力,這是一種唯心主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房東租賃合同協議書
- 魷魚傳媒投資協議書
- 道路路燈拆除協議書
- 道路衛(wèi)生管理協議書
- 魚塘果園流轉協議書
- 退休經濟補償協議書
- 數據庫架構設計練習題及答案
- 計算機算法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試題及答案
- 合理備考計算機二級Python試題及答案
- 護士夜班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3年安全生產月電力安全生產培訓PPT鑄安全文化之魂守安全發(fā)展之基PPT課件(帶內容)
- SQL必知必會(第5版)
- 湘版(2017秋)4年級下冊實驗報告單
- 暖通空調文獻翻譯
- 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檢驗與評定規(guī)程SL176-
- 前滾翻分腿起教案
- SB/T 11118-2015移動通訊終端售后服務規(guī)范
- JJG 905-2010刮板細度計
- GB/T 3741.1-1983卡套式端三通管接頭
- 醫(yī)院醫(yī)療費用價格公示制度
- 致敬最美逆行者抗擊疫情主題班會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