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原螯蝦生態(tài)種苗繁育技術_第1頁
克氏原螯蝦生態(tài)種苗繁育技術_第2頁
克氏原螯蝦生態(tài)種苗繁育技術_第3頁
克氏原螯蝦生態(tài)種苗繁育技術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克氏原螯蝦生態(tài)種苗繁育技術

克氏原頭蝦(girard)是屬于甲殼類、足部和底殼科的淡水蝦。元蝦科也被稱為小龍蝦和克氏蝦,具有強大的繁殖力、適應性、快速生長、不同的口感、較強的抗病性等特點。近年來,在消費需求的帶動下,克氏原螯蝦養(yǎng)殖發(fā)展較快,同時也擴大了對蝦苗的需求量,由于克氏原鰲蝦天然資源已越來越少,價格節(jié)節(jié)攀升,使得人工繁殖前景廣闊。為在山東地區(qū)大面積養(yǎng)殖克氏原鰲蝦提供苗種繁育技術支撐,2012年至2013年山東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在魚臺縣、東平縣等地進行了克氏原鰲蝦土池生態(tài)苗種繁育試驗,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F(xiàn)將相關試驗情況介紹如下。1材料和方法1.1區(qū)位和池塘條件試驗點位于東平縣第一淡水養(yǎng)殖場、魚臺縣老砦鄉(xiāng)漁場,試驗池塘共9口,其中東平縣第一淡水養(yǎng)殖場4口,面積均為5×667m1.2消毒和稻草2012年7月中旬,排干池水,曝曬消毒池底,清除過多淤泥,整修池埂。用生石灰1125kg/hm1.3網片與竹樁網片為防止小龍蝦逃逸及敵害生物進入,在離水面0.5m處用0.5~1m高的網片將池塘四周池埂封閉,網片底部成90度彎折,橫片約15~25cm,向池內埋入土中,露出地面50cm,以竹樁固定,樁距1.5m左右。網片的上端內則用15~20cm的塑料薄膜與網片的上端絞縫在一起。1.4親蝦的放養(yǎng)2012年8月5日,選擇活力強、體質健壯、體形正常、甲殼較硬、體色有光澤且鮮艷、附肢齊全、無病無傷、體表光滑無附著物的小龍蝦為親蝦,放養(yǎng)密度為45000尾/hm親蝦放養(yǎng)前用池水澆淋10min,以降低應激反應,然后用20mg/L的高錳酸鉀溶液洗浴5min以殺滅親蝦體表的寄生蟲。放養(yǎng)前應先試水,試水蝦24h不死,即可全池多點散開放養(yǎng)。1.5克氏原螯蝦的食性投喂為促進親蝦性腺發(fā)育,應多喂一些動物性餌料(約為日投喂量的60%)。包括魚肉、蚌肉、螺肉或粗蛋白為33%的顆粒餌料。同時,還應安排投喂豆渣、小麥、菜餅之類的植物性商品餌料。對于克氏原螯蝦食譜中不可缺少的鮮嫩水草和青菜葉也要保證供應,使親蝦能在繁殖期間獲取全面的營養(yǎng)。所有餌料必須新鮮、清潔。親蝦的投餌量根據(jù)投喂季節(jié)而定。日投食量3月份為親蝦總體重的2%~3%,4月份、10月份為3%~5%,5-9月份為6%~8%。具體每日投餌量應根據(jù)當天天氣情況和親蝦攝食情況而定。親蝦日投喂次數(shù)應根據(jù)天氣好壞而靈活決定。一般每日二次投喂,以下午一次為主,投餌量為全天的70%,采取沿池邊淺水區(qū)撒喂,每次喂量以3h內吃完為準。1.6定期使用生物制劑克氏原鰲蝦繁殖池塘重點注意水位控制、水質調節(jié)以及病害防治。在秋末適當降低池塘水位至80cm,水位降低后不能出現(xiàn)水位波動,耗水要及時補充,有助于促使親蝦盡早進穴交配、產卵。春天水溫升高時一次性加足水位,促使親蝦批量出穴,確保產苗的同步性。定期對水質進行監(jiān)測分析,每間隔15d加換水一次,換水量約為30cm左右,透明度控制在30cm左右,中期控制在40cm左右。每20d每立方米水體用生石灰20~25g化水全池潑灑1次,以調節(jié)水體及促進親蝦性腺發(fā)育。每15d左右全池潑灑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劑,降低池水中氨氮等有害物質含量??耸显r抗病能力較強,定期在餌料中添加復合維生素、免疫多糖等,可預防疾病的發(fā)生。在投喂動物性餌料較多時,定期在餌料中添加土霉素或氟哌酸等內服藥,每次連續(xù)用5d。每20d用生石灰或二氧化氯對水體進行消毒,連續(xù)2d,使用生物制劑后10d內不得使用上述消毒劑,以免造成有益菌失效。養(yǎng)殖過程中若發(fā)生纖毛蟲等寄生蟲病,可用蝦蟹甲殼凈(主要成分為硫酸鋅)防治,用量為3000~3750g/hm1.7蝦的逃逸與治療每日堅持巡塘,檢查塘基有無滲漏,防逃設施是否完好,發(fā)現(xiàn)破損及時修補;發(fā)現(xiàn)逃逸,及時查找原因。觀察蝦的活動、蛻殼、攝食、生長情況;及時清除殘餌;發(fā)現(xiàn)生病,立即準確診斷、及時治療。在池中水草不足的情況下,一定要及時添加陸生草類的投喂,夏季要撈掉吃不完的草,以免腐爛影響水質。1.8克氏原螯蝦幼蝦和親蝦的分離技術在秋末冬初水溫轉涼時,沿池邊淺水區(qū)鋪設薄薄的一層稻草,為早期已離開母體尚不具備掘穴能力的幼蝦和沒有進穴的親蝦能找到合適的隱蔽場所安全越冬。初春,克氏原螯蝦幼體與母體分離后,以輪蟲、枝角類、橈足類浮游生物為主食,兼食水草嫩芽、嫩葉及水藻。為保證仔蝦能有大量適口的天然餌料生物供其攝食,初春向池內施以腐熟發(fā)酵的有機肥4500kg/hm1.9親蝦的捕撈與培養(yǎng)第一年秋天雌雄蝦已基本交配完畢,此時設置地籠捕撈出部分雄蝦,雌蝦在抱仔期間一般不會進入地籠,所以地籠捕獲的基本都是雄蝦。使用地籠捕親蝦時動作要輕、緩,以免驚嚇雌蝦,造成帶仔雌蝦母子分離導致幼體死亡。春天親蝦出穴時捕撈出雄蝦及已產過苗的雌蝦。當稚蝦達到一定的規(guī)格時用柔軟的手抄網或小抬網等工具撈捕,移入蝦苗池進入幼蝦培養(yǎng)階段,防止密度過大造成相互殘殺。由于親蝦個體發(fā)育先后不一,仔蝦的出現(xiàn)也是一批又一批,所以捕撈仔蝦的工作需進行多次。2親蝦的繁殖情況為了解親蝦培育情況,2012年9月10日至9月15日從各試驗池塘隨機抽取40尾雌蝦樣本,對親蝦抱卵率(抱卵蝦尾數(shù)/出池雌蝦總尾數(shù)×100%)、體長、體重、卵重、卵數(shù)進行測定并詳細記錄。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由表1可知各池親蝦的平均抱卵率為76.4%,平均抱卵量為416.0±118.32粒/尾,平均卵重為2.40±0.46g。各繁殖池塘的親蝦培育情況良好。在對受精卵的觀察中發(fā)現(xiàn),不同親蝦的受精卵顏色存在差異,主要顏色為淡黃色、土黃色、褐黃色、棕色、棕紅色,其中以土黃色及褐黃色居多,約占整個抱卵親蝦的75%,這說明土池中克氏原螯蝦的繁殖并不同步。從2013年4月上旬開始捕撈克氏原螯蝦苗種,至6月中旬結束。詳細情況見表2。苗種捕撈6月12日結束,共計收獲苗種21144.4kg,計1048.5萬尾,平均規(guī)格499尾/kg,平均單產苗種314.7萬尾/hm3克氏原螯蝦人工養(yǎng)殖的必要性在山東地區(qū)養(yǎng)殖條件下,采用土池繁育克氏原螯蝦苗種完全能夠滿足生產的需求,通過開挖蝦溝以及水草的栽種,可以較大幅度提高克氏原鰲蝦的苗種產量,而且土池繁育苗種技術易掌握、操作簡單、成本低、效果好、易推廣。大量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圍內,甲殼類水產動物的絕對抱卵量與規(guī)格成正比。但是,規(guī)格過小或過大會影響成活率及抱卵率。20g以下的親蝦性腺成熟度相對較差;個體超過40g時,親蝦活力相對較差,成活率偏低,育苗的生產成本增加。本試驗表明,克氏原螯蝦親蝦規(guī)格為25g左右時生命力強,死亡率相對較低,而且在雌親蝦培育過程中,性腺的發(fā)育和成熟度普遍好于其他規(guī)格的雌蝦,能夠取得較好的繁殖效果。生產上及時捕撈幼蝦,是提高單位面積出苗量的有效方法??耸显r領域性很強,如果密度過大、餌料缺乏等,會加劇種內爭斗,容易相互殘食,造成成活率和繁殖產量低,且由于克氏原螯蝦個體之間產卵時間上存在差異,不同步,后代個體之間大小相差較大,相互間殘殺現(xiàn)象更加嚴重。因此通過水位的調節(jié),可以起到促使其基本同步產卵,后代的大小較為整齊,降低了相互間的殘殺程度,提高了苗種的成活率及產量。水草不僅為蝦提供隱蔽、棲息、蛻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