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本課程-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1頁
高中校本課程-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2頁
高中校本課程-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3頁
高中校本課程-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4頁
高中校本課程-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導入新課:教師引導學生復習東漢末年的歷史狀況。指出:在黃巾大起義的打擊下,東漢王朝名存實亡。各地軍閥各霸一方,相互混戰(zhàn),使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官渡之戰(zhàn)后,三足鼎立的局勢逐漸明朗。講授新課:一、三國鼎立1.曹操基本統(tǒng)一北方官渡之戰(zhàn)以后,袁紹一蹶不振,曹操不斷出擊,基本統(tǒng)一北方。2.劉備勢力的發(fā)展壯大劉備投奔劉表后,擴充軍隊,延攬英才,特別是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勢力大增。3.孫權勢力的鞏固與擴展孫權據有江東,在北方戰(zhàn)亂四起之時,努力經營東南,拓展地盤。4.赤壁之戰(zhàn)①孫劉聯合共抗曹操的局面形成:A.劉備力量雖有發(fā)展但難以單獨抗擊曹操,按照隆中對決策,決定聯孫抗曹。B.孫權深恐曹操吞并江東,愿與劉備聯合抗曹。②赤壁之戰(zhàn)是促成“天下三分”的決定性戰(zhàn)役,也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③曹操失敗的原因:A.曹軍“不習水戰(zhàn)”;B.疾疫困擾;C.驕傲輕敵,戰(zhàn)術失當;D.曹軍的后方很不穩(wěn)定;E.孫劉聯合抗曹。5.三國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赤壁之戰(zhàn)以后:①曹操致力于鞏固他在北方的統(tǒng)治,發(fā)展經濟,進軍西北;②孫權占據嶺南,在東南擴展統(tǒng)治范圍,實力不斷加強;③劉備出兵入蜀,占據益州,控制了西南一些地區(qū)。④220年以后,曹魏、蜀漢、孫吳先后稱帝立國,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確立。教師引導學生正確認識:①三國鼎立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經濟的分散性。②區(qū)域性統(tǒng)一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統(tǒng)一始終是歷史發(fā)展的趨勢。二、西晉的短期統(tǒng)一1.西晉統(tǒng)一南北①266年,司馬炎建立晉朝,史稱西晉。②280年,西晉滅吳,統(tǒng)一南北。2.“永嘉之亂”(永嘉:307—313,晉懷帝年號)①晉武帝(司馬炎)死后,繼承者惠帝昏庸無能,動亂迭起。②311年,匈奴貴族與羯族等聯軍攻陷洛陽,俘虜晉懷帝,史稱“永嘉之亂”。3.西晉的滅亡①316年,匈奴貴族攻破長安,俘虜晉愍帝,西晉滅亡。②西晉速亡的原因A.以晉武帝為代表的士族官僚奢侈腐化,政治日趨敗壞。B.分封宗室導致爭權奪利的八王之亂爆發(fā)。C.流民起義和少數民族人民的反晉斗爭。三、東晉和南朝的統(tǒng)治1.東晉的偏安與滅亡①317年,司馬睿以建康為都城,在相對安寧的江南建立晉朝,史稱東晉。②東晉建立之初,力圖平衡南遷士族與南方士族的勢力,安置南遷士族和農民,發(fā)展經濟,不求進取中原,但求安寧;③東晉后期,士族地主仗恃權勢,占有大量土地與勞動力,使階級矛盾隨之激化。④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東晉統(tǒng)治名存實亡。420年,劉裕奪取政權,東晉王朝結束。2.南朝的興替(420—589年)①簡況:宋---→齊---→梁---→陳先后統(tǒng)治南方,都建康(今南京),史稱南朝。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疆域最大最弱?、谒吻捌?0年,政治上采取有力措施打擊士族,經濟上實行勸課農桑,社會安定,生產發(fā)展,國力強盛。③陳朝是南朝中最弱小的朝代,陳后主荒淫無道,589年,陳被隋所滅。四、十六國、北朝的分裂與統(tǒng)一1.十六國東晉統(tǒng)治南方的時候,我國的北方和西南地區(qū)先后出現過十幾個少數民族割據政權,史稱“十六國”。2.北朝(439—581年)我國北方先后出現少數民族建立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5個政權,歷史上稱為北朝。3.北魏統(tǒng)一北方北魏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它東征西討連年攻戰(zhàn),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并向南推進。4.北周武帝改革①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整頓吏治,除掉干政的權臣,政由己出。②經濟上,釋放奴婢,嚴懲隱瞞田地、戶口的官僚大族;強制三百多萬僧尼還俗從事農業(yè)生產。③軍事上,擴大兵源,實行兵農合一。改革后的北周,空前富強。④577年,北周滅北齊,黃河流域重新統(tǒng)一。北周武帝死后,朝政日亂,大權落入外戚楊堅之手。初中教材這部分內容的基礎知識還是比較詳盡,高中要用1課時學習這部分內容,從時間上來看,肯定是比較緊張。高中學生的學習側重點到底放在哪呢?高中是學生知識提升的階段,也是學生歷史思維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因此,課堂教學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及歷史思辨能力培養(yǎng)方面較妥一些。一、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的相互關聯,即在唯物史觀指導下,形成正確的時空觀念。這方面課本中選取了比較恰當和典型的地圖,來幫助學生進行分析和理解;二、培養(yǎng)學生在把握歷史發(fā)展時空脈絡的前提下,形成對于歷史的正確理解和解釋。這方面在試教過程中,因為課本內容的建構以史實大框架為主,所以,課堂上,我分類展示了關于民族交融表現和意義的相關史料,來讓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分析;三、培養(yǎng)學生認識到民族交流和交融對于加強文化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意義重大;也有利于推動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利于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即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在這方面,教材本身的內容并未明顯提及,這就需要老師要在正確把握課標和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進行深化引導,方能凸顯出教材內容中隱含的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達成。本課是教材第三單元第一節(jié)的內容。第三單元的歷史內容上承秦漢,下啟隋唐。教材主要涉及三國兩晉政權更迭局面,國家呈現分裂狀態(tài);但長期政權分立和對峙,正好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時期。民族大融合又為隋、唐統(tǒng)一了全國,出現盛世奠定了基礎。本課的立意和主題:了解三國兩晉政權更迭局面,國家呈現分裂狀態(tài);突出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認識民族大融合對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鞏固的意義,培養(yǎng)家國情懷。1.下列對三國鼎立局面的評價,哪一項是符合歷史發(fā)展趨勢的()A.戰(zhàn)亂頻繁,破壞了社會經濟B.三國鼎立,加劇了國家的分裂C.破壞了民族關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統(tǒng)一,為全國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條件2.連環(huán)畫是繪畫的一種。指用多幅畫面連續(xù)敘述一個故事或事件的發(fā)展過程。下列這組連環(huán)畫反映的共同主題是()A.春秋爭霸戰(zhàn) B.大國爭霸C.“以少勝多”戰(zhàn)役 D.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3.它是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的次關鍵性戰(zhàn)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對于三國歷史的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次“戰(zhàn)役”是()A.官渡之戰(zhàn) B.赤壁之戰(zhàn) C.長平之戰(zhàn) D.淝水之戰(zhàn)4.“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司馬光的這兩句詩,概括了洛陽作為舉世聞名的古都,在華夏文明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洛陽在歷史上曾經是下列哪些王朝的都城?()①東周②西漢③曹魏④西晉⑤北魏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5.某中學史學社的同學正在進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下列表述和邏輯正確的是() 史實 結論A. 洛陽貴族官僚,爭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 造成民族矛盾B. 氐族和羌族由西向東遷入陜西關中 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fā)展C. 魏晉南北朝江南經濟的開發(fā) 經濟重心南移完成D. 八王之亂 西晉滅吳,統(tǒng)一了全國A.A B.B C.C D.D課后反思《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一課,較好地理解了新課程標準,把課程內容的講解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有機結合起來,運用了大量的新史料,設計了很多新的情境,讓枯燥的理論課變得生動有趣,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理清了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和主要階段,對課程內容進行了縱向聯系以及橫向聯系的整合,把本課內容重新整合。第二,在課堂教學中以核心素養(yǎng)為標準,以問題為引領,把握關鍵問題。對教學難點科學社會主義的突破,從而帶動了學生對這一專題的深入探討和認識。第三,歷史是過去的事情,學生要了解和認識歷史,需要了解、感受、體會歷史的真實境況和當時人們面臨的實際問題。在教學方法上,根據專題教學的需要,通過設立史料、歷史敘述、史論等“學習情境”,個人、家庭、社會等與歷史相關的“生活情境”促使學生設身處地進行體驗學習,更好地去理解歷史和解釋歷史,培養(yǎng)了家國情懷。本節(jié)課內容過于豐富,部分材料沒有進行大膽的取舍,時間稍顯緊張;個別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上,沒有實現教師與學生深入的思維碰撞和交流,浮于表面,這是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改進和提升的,雖然教學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但我們力爭做到更好。時空觀念通達時空觀念掌握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時間,383年的淝水之戰(zhàn),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史料實證運用史料實證探究三國與西晉時期的分裂割據,東晉與南朝時期的南北對峙,北魏孝文帝改革歷史解釋明確歷史解釋研思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經濟的發(fā)展,南方的開發(f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