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順湯-誠書卷八-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1頁
四順湯-誠書卷八-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2頁
四順湯-誠書卷八-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3頁
四順湯-誠書卷八-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4頁
四順湯-誠書卷八-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73四順湯_誠書卷八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四順湯_誠書卷八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 11. 原方 281.1. 組成: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281.2. 功效:膈脹痰食;疹子頭面無點(diǎn)由于火郁者。 281.3. 來源:《誠書》卷八。 281.4. 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算,不計劑量。 282. 相似度80%:當(dāng)歸調(diào)中湯 282.1. 組成:大黃5錢,當(dāng)歸1錢,甘草4錢,樸消6錢,芍藥2錢。 282.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282.3. 加:樸消 282.4. 減:薄荷 282.5. 功效:脾胃不和,腸鳴腹痛,四肢無力,大便難,小便數(shù),或大便便血,飲食無味,久而面黃肌瘦,漸潮熱,發(fā)作有時。 282.6. 來源:《普濟(jì)方》卷二十五引《海岱居士秘方》。 283. 相似度80%:鉤藤大黃湯 283.1. 組成:鉤藤皮半兩,當(dāng)歸半兩,甘草(炙)半兩,芍藥半兩,大黃3分。 283.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283.3. 加:鉤藤皮 283.4. 減:薄荷 283.5. 功效:小兒傷寒,里不解,發(fā)驚妄語,狂躁潮熱。 283.6. 來源:《傷寒廣要》卷十二。 294. 相似度80%:芍藥散 294.1. 組成:芍藥1分,大黃1分,甘草(炙)1分,當(dāng)歸1分,樸消1分。 294.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294.3. 加:樸消 294.4. 減:薄荷 294.5. 功效:小兒大小便下藥不通者。 294.6. 來源:《幼幼新書》卷三十引《惠眼觀證》。 295. 相似度80%:四味大黃湯 295.1. 組成:大黃4分,芍藥2分,當(dāng)歸2分,甘草(炙)2分。 295.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295.3. 減:薄荷 295.4. 功效:少小眾癇,乳哺不時,發(fā)溫壯,吐利驚掣,胎寒腹痛,一十五癇。 295.5. 來源:《幼幼新書》卷十一引《嬰孺方》。 296. 相似度80%:大黃甘草飲 296.1. 組成:大黃(銼,鈔)半兩,甘草(炙,銼)半兩,芍藥半兩,當(dāng)歸(切,焙)1兩。 296.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296.3. 減:薄荷 296.4. 功效:小兒驚熱。 306.5.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九。 307. 相似度80%:清涼湯 307.1. 組成:當(dāng)歸1兩,大黃1兩,生地黃1兩,芍藥半兩,甘草(炙)半兩。 307.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307.3. 加:生地黃 307.4. 減:薄荷 307.5. 功效:小兒傷寒邪熱余毒。 307.6. 來源:《幼幼新書》卷十五引張渙方。 308. 相似度80%:釣藤大黃湯 308.1. 組成:釣藤皮半兩,當(dāng)歸半兩,甘草(炙)半兩,芍藥半兩,大黃3分。 308.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308.3. 加:釣藤皮 308.4. 減:薄荷 308.5. 功效:小兒傷寒不解,發(fā)驚妄語,狂躁潮熱;以及小兒傷食,作驚發(fā)癇,不吃乳食,發(fā)熱啼哭。 308.6. 來源:《傷寒總病論》卷五。 309. 相似度67%:芍藥黃連湯 309.1. 組成:芍藥半兩,當(dāng)歸半兩,黃連半兩,大黃1錢,桂(淡味)半錢,甘草1錢(炙)。 319.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319.3. 加:黃連、桂 319.4. 減:薄荷 319.5. 功效:大便后下血,腹中痛者,為熱毒下血。 319.6. 來源:《保命集》卷中。 3110. 相似度67%:牛黃散 3110.1. 組成:牛黃(研)1分,人參半兩,大黃(銼,炒)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芍藥1兩,甘草(炙,銼)1兩。 3110.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3110.3. 加:牛黃、人參 3110.4. 減:薄荷 3110.5. 功效:小兒驚癇,腹中乳癖。 3110.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一。 3111. 相似度67%:加味太乙膏 3111.1. 組成:當(dāng)歸2兩,生地黃2兩,芍藥2兩,玄參2兩,大黃2兩,甘草4兩。 3111.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3111.3. 加:生地黃、玄參 3111.4. 減:薄荷 3211.5. 功效:一切瘡瘍。 3211.6. 來源:《景岳全書》卷六十四。 3212. 相似度67%:黃耆湯 3212.1. 組成:黃耆1兩,當(dāng)歸1兩,大黃5錢,芍藥5錢,陳皮3錢,甘草3錢(炒)。 3212.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3212.3. 加:黃耆、陳皮 3212.4. 減:薄荷 3212.5. 功效:一切瘡腫疼痛。 3212.6. 來源:《普濟(jì)方》卷二七二。 3213. 相似度67%:神圣當(dāng)歸散 3213.1. 組成:當(dāng)歸1分,甘草1分,滑石1分,通草1分,大黃2錢,芍藥2錢。 3213.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3213.3. 加:滑石、通草 3213.4. 減:薄荷 3213.5. 功效:驚風(fēng)癇病,咽喉有涎,四肢壯熱,大小便秘澀,兼心神亂者。 3213.6. 來源:《幼幼新書》卷十引鄭愈方。 3214. 相似度67%:秘方洗心散 3214.1. 組成:荊芥、甘草、菊花、大黃、當(dāng)歸、芍藥各等分。 3314.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3314.3. 加:荊芥、菊花 3314.4. 減:薄荷 3314.5. 功效:目痛而身熱。風(fēng)邪客于腠理,濕氣相爭,停于兩瞼,目時赤痛。 3314.6. 來源:《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 3315. 相似度60%:當(dāng)歸散 3315.1. 組成:當(dāng)歸1錢,赤芍1錢,川芎5分,大黃3錢,甘草(生)5分。 3315.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3315.3. 加:赤芍、川芎 3315.4. 減:薄荷、芍藥 3315.5. 功效:口舌生瘡,牙根毒發(fā),大便秘結(jié)。 3315.6. 來源:《張氏醫(yī)通》卷十萬。 3316. 相似度60%:清熱涼血飲 3316.1. 組成:當(dāng)歸1錢,川芎1錢,大黃1錢(炒),芍藥1錢(炒),生地黃1錢。 3316.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3316.3. 加:川芎、生地黃 3316.4. 減:甘草、薄荷 3316.5. 功效:婦人風(fēng)熱血燥、丹毒等癥,大便秘結(jié)。 3416.6. 來源:《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 3417. 相似度60%:清肝散 3417.1. 組成:芍藥1分,防風(fēng)(去叉)1分,大黃半兩(銼),羌活半兩(去蘆頭),甘草(銼)半兩。 3417.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3417.3. 加:防風(fēng)、羌活 3417.4. 減:當(dāng)歸、薄荷 3417.5. 功效:小兒目赤腫痛。 3417.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一。 3418. 相似度60%:人參丸 3418.1. 組成:人參1錢,芍藥1錢,甘草(炙)1錢,大黃2錢(蒸)。 3418.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3418.3. 加:人參 3418.4. 減:當(dāng)歸、薄荷 3418.5. 功效:心驚。 3418.6. 來源:《幼幼新書》卷十引《吉氏家傳》。 3419. 相似度60%:芍藥湯 3419.1. 組成:芍藥半兩,甘草(炙,銼)半兩,大黃(蒸,焙干,銼)1兩。 3419.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3519.3. 減:當(dāng)歸、薄荷 3519.4. 功效:小兒壯熱及百病。 3519.5.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六八。 3520. 相似度60%:山梔子湯 3520.1. 組成:當(dāng)歸、芍藥(赤者)、茯苓(赤者)、甘草、山梔子各等分。 3520.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3520.3. 加:茯苓、山梔子 3520.4. 減:大黃、薄荷 3520.5. 功效:五淋及血淋。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宣,出少起多,臍腹急痛,蓄作有時,勞倦即發(fā),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熱淋便血。 3520.6. 來源:《雞峰》卷十八。 3521. 相似度60%:芍藥湯 3521.1. 組成:芍藥2兩,枳實(去瓤,麩炒)2兩,大黃(銼,炒)2兩,升麻2兩,當(dāng)歸(切,焙)1兩。 3521.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3521.3. 加:枳實、升麻 3521.4. 減:甘草、薄荷 3521.5. 功效:乳石發(fā)熱,堅腫。 3621.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八四。 3622. 相似度60%:芍藥丸 3622.1. 組成:芍藥3分,當(dāng)歸(切,焙)3分,芎?3分,人參3分,甘草(炙)1兩。 3622.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3622.3. 加:芎?、人參 3622.4. 減:大黃、薄荷 3622.5. 功效:小兒胎寒,大便青,不欲食。 3622.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七。 3623. 相似度60%:當(dāng)歸大黃湯 3623.1. 組成:當(dāng)歸、大黃、廣皮、甘草。 3623.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3623.3. 加:廣皮 3623.4. 減:薄荷、芍藥 3623.5. 功效:下血。 3623.6. 來源:《傷寒大白》卷二。 3624. 相似度60%:升麻湯 3624.1. 組成:升麻半兩,芍藥半兩,甘草(炙)半兩,大黃(銼,炒)半兩。 3624.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3724.3. 加:升麻 3724.4. 減:當(dāng)歸、薄荷 3724.5. 功效:小兒驚啼,乳不消化。 3724.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七○。 3725. 相似度60%:芍藥黃連湯 3725.1. 組成:黃連、當(dāng)歸、芍藥、甘草。 3725.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3725.3. 加:黃連 3725.4. 減:大黃、薄荷 3725.5. 功效:小兒下痢白積腹痛,里急后重。 3725.6. 來源:《幼科折衷》卷上。 3726. 相似度60%:地榆飲 3726.1. 組成:地榆3分,甘草2分,芍藥1錢,當(dāng)歸1錢。 3726.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3726.3. 加:地榆 3726.4. 減:大黃、薄荷 3726.5. 功效:小兒冷熱痢,腹痛,赤白頻并。 3726.6. 來源:《普濟(jì)方》卷三九七。 3827. 相似度60%:桂枝合補(bǔ)血湯 3827.1. 組成:桂枝、芍藥、甘草(炙)、當(dāng)歸、黃耆。 3827.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3827.3. 加:桂枝、黃耆 3827.4. 減:大黃、薄荷 3827.5. 功效:產(chǎn)后傷血病痙。男子患金瘡,傷血過多而成痙證者。 3827.6. 來源:《醫(yī)鈔類編》卷十七引《金鑒》。 3828. 相似度60%:甘草湯 3828.1. 組成:甘草(炙)半兩,地榆半兩,當(dāng)歸(切,焙)半兩,黃連(去須,炒)半兩,芍藥(炒)半兩。 3828.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3828.3. 加:地榆、黃連 3828.4. 減:大黃、薄荷 3828.5. 功效:赤白痢,疼痛不止。 3828.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六。 3829. 相似度60%:化毒飲 3829.1. 組成:赤芍8分,當(dāng)歸8分,甘草8分,大黃8分。 3829.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3829.3. 加:赤芍 3929.4. 減:薄荷、芍藥 3929.5. 功效:火丹遍身紅腫。 3929.6. 來源:《玉案》卷六。 3930. 相似度60%:黃連湯 3930.1. 組成:當(dāng)歸半兩,大黃2錢半(熱毒加之),芍藥、桂(腹痛加之)。 3930.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3930.3. 加:桂 3930.4. 減:甘草、薄荷 3930.5. 功效:濕毒下血,大便下血,腹中不痛。 3930.6. 來源:《脈因證治》卷上。 3931. 相似度60%:甘草湯 3931.1. 組成:甘草3兩,芍藥3兩,桂心3兩,阿膠3兩,大黃4兩。 3931.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3931.3. 加:桂心、阿膠 3931.4. 減:當(dāng)歸、薄荷 3931.5. 功效:產(chǎn)乳余血不盡,逆搶心胸,手足逆冷,唇干,腹脹短氣。 3931.6. 來源:《千金》卷三。 3932. 相似度60%:茯苓飲 4032.1.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1兩,當(dāng)歸(微炙)1兩,芍藥1兩,甘草(炙)1兩,桂(去粗皮)1兩半。 4032.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4032.3. 加:白茯苓、桂 4032.4. 減:大黃、薄荷 4032.5. 功效:婦人月水不調(diào),腰腹疼痛。 4032.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五一。 4033. 相似度60%:二黃湯 4033.1. 組成:大黃(銼,炒)4兩,芍藥5兩,細(xì)辛(去苗葉)4兩,甘草(炙)4兩,黃芩(去黑心)2兩。 4033.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4033.3. 加:細(xì)辛、黃芩 4033.4. 減:當(dāng)歸、薄荷 4033.5. 功效:兩目暴熱痛。 4033.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六。 4034. 相似度60%:樸消湯 4034.1. 組成:樸消1兩,大黃(銼,炒)1兩,芍藥1兩,當(dāng)歸(切,焙)半兩,木香半兩。 4034.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4134.3. 加:樸消、木香 4134.4. 減:甘草、薄荷 4134.5. 功效:傷寒食毒,腹脹氣急,大小便不通。 4134.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七。 4135. 相似度60%:地榆飲 4135.1. 組成:地榆,甘草2錢,芍藥,當(dāng)歸1錢,枳殼1錢半(炒)。 4135.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4135.3. 加:地榆、枳殼 4135.4. 減:大黃、薄荷 4135.5. 功效:小兒熱痢腹痛,下痢赤白頻并。 4135.6. 來源:《袖珍小兒》卷六。 4136. 相似度60%:當(dāng)歸湯 4136.1. 組成:當(dāng)歸8兩,甘草8兩,芍藥12分,茯苓12分,桂心12分。 4136.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4136.3. 加:茯苓、桂心 4136.4. 減:大黃、薄荷 4136.5. 功效:月水腹痛。 4136.6. 來源:方出《醫(yī)心方》卷二十一引《廣濟(jì)方》,名見《圣濟(jì)總錄》卷一五一。 4237. 相似度60%:滌毒散 4237.1. 組成:甘草半兩,芒消9分,大黃1兩(酒浸)當(dāng)歸。 4237.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4237.3. 加:芒消 4237.4. 減:薄荷、芍藥 4237.5. 功效:時氣疙瘩,五發(fā)瘡瘍,喉閉雷頭。 4237.6. 來源:《云歧子保命集》卷上。 4238. 相似度60%:當(dāng)歸丸 4238.1. 組成:當(dāng)歸3分,人參3分,芍藥3分,芎3分,甘草4分。 4238.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4238.3. 加:人參、芎 4238.4. 減:大黃、薄荷 4238.5. 功效:小兒胎寒,大便青,不能食。 4238.6. 來源:《幼幼新書》卷二十一引《嬰孺方》。 4239. 相似度60%:當(dāng)歸丸 4239.1. 組成:當(dāng)歸半兩,黃連1錢半(炒),大黃2錢半,甘草(炙)1錢,紫草3錢。 4239.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4339.3. 加:黃連、紫草 4339.4. 減:薄荷、芍藥 4339.5. 功效:痘疹大便堅,三五日不通者。 4339.6. 來源:《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4340. 相似度60%:當(dāng)歸丸 4340.1. 組成:當(dāng)歸半兩,甘草1錢,黃連2錢半,大黃2錢半。 4340.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4340.3. 加:黃連 4340.4. 減:薄荷、芍藥 4340.5. 功效:癍疹、痘疹、疥癬等病熱滯中阻,大便秘結(jié)者。 4340.6. 來源:《癍論萃英》引張元素方。 4341. 相似度60%:內(nèi)補(bǔ)當(dāng)歸散 4341.1. 組成:當(dāng)歸3分,芍藥5分,干姜3分,辛夷(去毛)2分,甘草3分(炙)。 4341.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4341.3. 加:干姜、辛夷 4341.4. 減:大黃、薄荷 4341.5. 功效:金瘡去血多,虛竭。 4341.6. 來源:《鬼遺》卷二。 4442. 相似度60%:當(dāng)歸湯 4442.1. 組成:當(dāng)歸(切,焙)半兩,芍藥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甘草(炙,銼)半兩,梔子仁半兩。 4442.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4442.3. 加:赤茯苓、梔子仁 4442.4. 減:大黃、薄荷 4442.5. 功效:妊娠子淋,澀痛煩悶。 4442.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五六。 4443. 相似度60%:當(dāng)歸湯 4443.1. 組成:當(dāng)歸2兩,甘草1兩,芎?1兩,芍藥1兩,地榆3兩。 4443.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4443.3. 加:芎?、地榆 4443.4. 減:大黃、薄荷 4443.5. 功效:婦人陰蝕。 4443.6. 來源:《鬼遺_附錄》。 4444. 相似度60%:生地黃湯 4444.1. 組成:生干地黃3兩,石膏(碎)半兩,大黃(銼,炒)半兩,芍藥半兩,甘草(炙)半兩。 4444.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4544.3. 加:生干地黃、石膏 4544.4. 減:當(dāng)歸、薄荷 4544.5. 功效:虛勞,羸瘦不足。 4544.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二。 4545. 相似度60%:釣藤飲 4545.1. 組成:釣藤1兩,大黃(煨)1兩,甘草(炙)1兩,芍藥1兩,干地黃1兩。 4545.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4545.3. 加:釣藤、干地黃 4545.4. 減:當(dāng)歸、薄荷 4545.5. 功效:小兒潮熱。 4545.6. 來源:《幼幼新書》(古籍本)卷十九引《嬰童寶鑒》。 4546. 相似度60%:柴胡湯 4546.1. 組成:柴胡(去苗)3分,當(dāng)歸(切,焙)1分,赤茯苓(去黑皮)半兩,大黃(銼,炒)半兩,甘草(炙)1分。 4546.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4546.3. 加:柴胡、赤茯苓 4546.4. 減:薄荷、芍藥 4546.5. 功效:小兒百日以來痰實。 4546.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七。 4647. 相似度60%:大黃湯 4647.1. 組成:甘草(炙)1兩,大黃1兩,甘皮1兩,當(dāng)歸1兩,細(xì)辛半兩。 4647.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4647.3. 加:甘皮、細(xì)辛 4647.4. 減:薄荷、芍藥 4647.5. 功效:少小二十五癇。 4647.6. 來源:《外臺》卷三十五引《備急方》。 4648. 相似度60%:犀角散 4648.1. 組成:黃連、大黃、芍藥、犀角、甘草各等分。 4648.2. 原方對照:大黃、甘草(炙)、當(dāng)歸、薄荷、芍藥。 4648.3. 加:黃連、犀角 4648.4. 減:當(dāng)歸、薄荷 4648.5. 功效:骨蒸發(fā)熱,皮膚枯干,痰唾稠粘,四肢疼痛,面赤唇焦,盜汗煩躁,睡臥不安,或時喘嗽,飲食無味,困弱無力,虛汗黃瘦。五臟積熱。 4648.6. 來源:《儒門事親》卷十二。 4649. 相似度60%:犀角散 4649.1. 組成:大黃2兩,荊芥穗1兩半,甘草1兩,薄荷半兩。 46HYPERLINK\l"_T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