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我國義務教育財政分配的不公平_第1頁
淺析我國義務教育財政分配的不公平_第2頁
淺析我國義務教育財政分配的不公平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淺析我國義務教育財政分配的不公平                        2.城鄉(xiāng)生均教育經費的差別。由于城鄉(xiāng)二元化發(fā)展,目前我國農村地區(qū)的義務教育水平遠低于城市,農村地區(qū)在生均固定資產、實驗器材、校舍面積和圖書數量等指標上都無法與城市相比,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人均教育經費的差異。因此,教育財政分配的不公平不僅反映在不同地區(qū)之間生均教育經費的不均上,而且反映在農村與城市生均

2、教育經費的不均上。  資料來源:本表數據根據2002-2004年中國教育經費統(tǒng)計年鑒整理并計算得出  資料來源:本表數據根據20022004年中國教育經費統(tǒng)計年鑒整理并計算得出   從表3和表4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小學生均教育經費支出,還是初中生均教育經費支出,城市的絕對數量都大于農村,而且城市生均教育經費的年均增長幅度高于農村,從而導致城市與農村生均教育經費的絕對差距在不斷擴大,很難產生均衡的收斂,這顯然是不符合資源分配均等原則的。以小學生均教育經費為例,20012003年間,農村小學生均教育經費的年均增幅為9.3,比城市的10.3只

3、差1個百分點,可以說是實現了較快的增長。但是,由于在起始數量上存在巨大差距,所以絕對數量的差距還是在不斷擴大。需要說明的是,在計算城市的生均教育經費時,由于缺乏相關的統(tǒng)計資料,我們用全國的生均教育經費替代了城市的生均教育經費,而全國生均教育經費在數量上遠低于城市生均教育經費,不能完全準確地反映城市生均教育經費的數額。因此,上述對比分析的結果尚不精確,只能反映城市與農村生均教育經費間差距的變化趨勢,即城鄉(xiāng)間教育經費的差距在繼續(xù)擴大,而且由于城市人均教育經費高于全國人均教育經費,所以這種差距的擴大速度遠遠快于表3、表4中的統(tǒng)計結果。  (二)教師工資的比較  

4、;教師是教育服務的直接提供者,其教學水平、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學質量。為了提高教育水平,在提倡師德師尊的同時,必須通過保障工資發(fā)放和提高工資水平等,激勵教師提高工作的積極性和努力程度。但是,目前我國的東部地區(qū)與中西部地區(qū)以及城市與農村之間,教師的收入差距明顯擴大,而且農村地區(qū)拖欠教師工資的情況比城市嚴重得多,這進一步加大了城市與農村之間教育資源分配上的不公平性。  資料來源:本表數據根據20022004年中國教育經費統(tǒng)計年鑒和中國統(tǒng)計年鑒整理并計算得出  資料來源:本表數據根據2002-2004年中國教育經費統(tǒng)計年鑒和中國統(tǒng)計年鑒整理并

5、計算得出  從表5中可以看出,東部地區(qū)和中西部地區(qū)教師的工資收入存在著明顯差距。在教師工資月收入600-900元的低收入段上,中部地區(qū)的樣本分布比例最大,占到中部地區(qū)樣本總量的48.3,西部地區(qū)的比例也達到45.7,明顯高于東部地區(qū)的24.6。在月工資900-1200元的收入段,中部地區(qū)和西部地區(qū)的樣本分布比例開始低于東部地區(qū),在月工資1500元以上的高收入段,東部地區(qū)15.3的樣本比例更是遠遠高于中部地區(qū)的3.6和西部地區(qū)的3.3。  城市與農村之間教師的工資收入差距在表6中得到反映。在600-900元的低收入段,農村地區(qū)的樣本分布幾乎占到其總量的一半

6、,達到44.9,是大中城市的2倍多。在月收入1500元以上的高收入段,大中城市樣本分布的比例為13,遠遠大于農村地區(qū)的5.2。簡而言之,農村教師的工資水平屬于中低收入,而城市教師的工資水平則屬于中高收入。  拖欠教師工資,一直是困擾中西部落后地區(qū)和農村地區(qū)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問題。據統(tǒng)計,截至2003年10月,全國累計拖欠中小學教職工工資154.15億元,2003年1至10月新增拖欠工資19.74億元,拖欠工資多出現在農村地區(qū)。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在全國比較普遍,而且拖欠的時間較長。以2001-2003年連續(xù)3年小學生均教育經費都是全國最低的河南省為例,河南省農調隊2003年的一次

7、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2769所中小學校中,有393所中小學校存在著拖欠教師工資的問題,占14.2,拖欠時間最長的達21個月。   (三)居民教育負擔比較    學生需要通過教育經費的撥付和資助,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教師則需要教育經費作為自己提供教育服務的報酬,學生和教師都可以歸為教育財政的需求方。與之相對應的是為教育財政付費的家長和納稅人,他們是教育財政的供給方。為了便于分析和比較,我們依照教育財政研究領域的慣例,以居民來指代教育財政的供給方,并且用“居民人均教育負擔”來表示教育財政的人均成本負擔。教育財政的公平不僅要求教育資源

8、在學生、教師之間公平分配,而且要求教育財政的成本在居民之間公平分配。由于教育財政體制存在缺陷,我國的教育財政沒有在供給的層面上實現成本的公平分配。  資料來源:本表數據根據20022004年中國教育經費統(tǒng)計年鑒和中國統(tǒng)計年鑒整理并計算得出  資料來源:本表數據根據2002-2004年中國教育經費統(tǒng)計年鑒)和中國統(tǒng)計年鑒整理并計算得出  從表7中可以看出,農村人均教育消費支出占人均收入的比例逐年增大,從2001年的8.14提高到2003年的8.98,年均增幅為10.5。同期,城鎮(zhèn)人均教育消費支出占人均收入的比重卻從2001年的8.14下

9、降到2003年的6.06。也就是說,城鎮(zhèn)居民的人均教育負擔在逐年下降,并且顯著地小于農村居民的人均教育負擔。  從表8中可以看出,農村居民人均收入20012003年的年均增長率僅為5.26,但人均教育負擔年均增長率卻達到10.6,遠遠超過人均收入的增長幅度,農村居民的教育負擔在逐年加重。雖然城鎮(zhèn)居民的人均教育負擔年均增幅達到9.55,高于農村居民的5.26,但城鎮(zhèn)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率達到11.1,高于9.55的城鎮(zhèn)人均教育消費支出年均增長率,所以城鎮(zhèn)居民的人均教育負擔反而減輕了。   從表7、表8的數據分析可知,當前城鎮(zhèn)居民與農村居民在教育成本的分擔上是不公平的,收入水平高的城鎮(zhèn)居民只需要負擔相對較少的教育財政費用,而收入水平較低的農村居民卻要負擔相對較高的教育財政費用,這顯然違背了公共資源從富裕地區(qū)流向貧困地區(qū)的原則。  三、結語  通過對上述生均教育經費、教師工資和居民人均教育負擔這三個指標進行分析,可以認為,當前我國義務教育財政對教育經費和教育成本的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