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校本教材-目錄_第1頁
書法校本教材-目錄_第2頁
書法校本教材-目錄_第3頁
書法校本教材-目錄_第4頁
書法校本教材-目錄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小學校本課程(書法)教學資料資料目錄前言 1、多姿多彩的中國書法2、古今書法家小故事3、文房四寶4、書法名詞解釋 5、寫字姿勢及執(zhí)筆方法6、注重臨摹7、楷書九成宮臨習指導8、章法與篇幅格式書法校本-前言 “世人公認的中國書法是最高藝術(shù),就是因為它能顯示出驚人奇跡,無色而具畫圖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引人欣賞,心暢神怡”具有數(shù)千年悠久歷史的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書法是一個文化,一個過程,人們在學習書法,欣賞書法以及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時,可以展開思想的翅膀自由飛翔。獲得極大的樂趣,進入忘我的境界,凈化我們的心靈。書法是一門藝術(shù),通過線條的濃淡枯濕,結(jié)體的收束舒展,章法的疏密

2、錯落等動靜虛實,陽剛陰柔的各種形態(tài),表現(xiàn)出瀟灑飄逸,古雅拙樸、嫵媚俊秀、雄強偉岸等藝術(shù)美的內(nèi)涵,賦于文學的生命,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學習書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臨摹。由臨摹打基礎(chǔ),由臨摹進乎創(chuàng)造。書法臨摹的道理同于繪畫寫生。書法“寫生”就是向書法史上的所有優(yōu)秀碑帖學習。書法臨摹的道理同于音樂。學習書法要臨習名家字帖,這與學音樂要唱名曲相似。編寫本教材,旨在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打下良好的書法基礎(chǔ);在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藝術(shù)情操。1、多姿多彩的中國書法一、多姿多彩的中國書法書法是中國所特有的藝術(shù)珍寶,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書

3、體。書壇名家輩出,流派紛競,佳作如林。書法以它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藝術(shù)遺產(chǎn),供我們學習與欣賞。 1、甲骨文 關(guān)于漢文字的起源,人們往往要從甲骨文談起。十九世紀末葉,在河南安陽縣小屯村(殷商故都遺址)發(fā)掘出許多龜甲和獸骨,上面刻有文字,這就是甲骨文字。經(jīng)過考古學家和文字學家研究,證明它是殷朝后期王室占卜記事的文字,即卜辭。(占卜是測算“兇吉”的一種迷信活動。把測算結(jié)果記錄下來就是卜辭)。這些文字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筆畫單細、挺直,轉(zhuǎn)向時以方折為主。在今天看到的漢字中,甲骨文是最古的文字。 2、鐘鼎文 因為古代銅稱作金,又稱作金文。主要是指商代早期至西周時期,在青銅器上刻或鑄的銘文

4、。文字字體凝重,行筆方整,有豎行無橫行,如大盂鼎。到西周盛世及后期,青銅器制作日益精美,鐘鼎文也更加成熟,行筆上變方整為圓勻,結(jié)體也更緊密、平正、穩(wěn)定,且豎有行橫有距,如散氏盤、毛公鼎等。 3、石鼓文 唐朝初年,在陜西鳳翔縣發(fā)現(xiàn)了十個象普通小圓桌那么大的鼓形石墩(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上面刻有文字,人們稱它們?yōu)槭奈?。每個石鼓上刻有一首四言詩。石鼓上的文字是我們現(xiàn)在能見到的最早的籀文(籀,zhu,即大篆)。據(jù)考古研究,這些石鼓是春秋末到戰(zhàn)國初年秦國的產(chǎn)物。石鼓文,筆畫圓勁,大小均稱,為秦朝統(tǒng)一文字打下了基礎(chǔ)。 4、小篆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統(tǒng)一了中國。為了鞏固政權(quán),發(fā)展經(jīng)濟與文化,秦王朝采取了

5、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要求“書同文”。把原來六國的文字廢除,規(guī)定以小篆為全國統(tǒng)一的標準字體。小篆的筆畫粗細均勻,字形略長,注重對稱,是秦代官方的正式文字。如泰山刻石、瑯琊刻石等,相傳是秦朝宰相李斯寫的。 5、隸書 在秦代官方篆書盛行的時期,還有一種叫“隸書”的書體在民間流行著。傳說秦代有一個叫程邈的獄吏把篆書進一步簡化,變圓為方、變曲為直,以加快書寫速度,形成一種新的書體。當時書寫公文的都是“徒隸”一類的小官吏,因此被稱為“隸書”。隨著秦代的滅亡,小篆作為官方標準字體也隨之結(jié)束了它的使命。而隸書到了漢代卻逐漸成熟,逐漸流行起來,所以它也往往被稱為“漢隸”。隸書形成了相背開張的字勢,用筆上出現(xiàn)

6、波磔(zh)的筆畫。漢隸代表作品有石門頌、禮器碑、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張遷碑等。 6、章草 草書是指文字書寫的簡便草率,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無論哪種字體都有它的草體。三國時期還出現(xiàn)了為學習草隸而編寫的習字范本急就章。漢章帝非常喜歡當時書法家杜度寫的這種草書,并準許他用草隸寫奏章,后來,人們就稱這種經(jīng)過規(guī)范化的隸草為“章草”??梢哉f,章草是對隸書的簡約。 7、楷書 三國以后,文字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是楷書逐漸產(chǎn)生。雖然隸書已經(jīng)規(guī)范而定型,但正規(guī)的漢隸仍不便于書寫。因此又開始了簡化漢字的過程,字畫上出現(xiàn)了點、撇、鉤等,使?jié)h字逐漸形成一種形體方正、筆畫平直的新書體楷書?!翱瑫庇纸小罢龝?/p>

7、和“真書”。平時人們常說的“魏碑”和“唐碑”是楷書的兩大體系。魏碑代表作品如鄭文公碑、張猛龍碑、張黑女碑、龍門二十品等;唐碑代表作品如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虞世南夫子廟堂碑,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顏真卿多寶塔碑、勤禮碑,柳公權(quán)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等。 8、今草 所謂“今草”,是相對“章草”而言的。如果章草是隸書的簡寫,那么今草就是楷書的草寫簡寫。代表作有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十七帖、唐代孫過庭的書譜等;今草中還有“大草”、“狂草”,如唐代張旭的古詩四帖、唐代懷素的自敘帖等。 9、行書 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流行于三國后期至今,行書是楷書的簡便寫法,既不像楷書那樣法度森嚴,又不像草書那樣難記

8、難認,因此顯得美觀而簡單。其書寫接近楷書的叫“行楷”,接近草書叫“行草”。行書作品有王羲之的蘭亭序堪稱“天下第一行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稱為“天下第二行書”,蘇東坡的黃州寒食詩為“天下第三行書”。另外行書名帖還有宋代米芾的苕溪詩、蜀素帖,黃庭堅的松風閣等。2、古今書法家小故事王獻之書衣被奪 王獻之是東晉時的書法家,他是我國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他的字被當時的人們所推崇、爭搶。曾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個精明的年輕人知道王獻之喜愛在潔白的衣服上寫字,就特地做了一件雪白的縹紗長衣裳。一天,他就穿著這件長衣裳去拜訪王獻之。王獻之見了他,看到他穿的一身白衣衫,頓時書興大發(fā),立即抓起筆,在他的紗襟上寫了

9、楷書,然后又寫了草書、行書等各種書體,連他的兩只袖子和袖口的緄(gn)邊上也都寫滿了字。年輕人察覺站在獻之身旁的人要來搶奪,急忙抄著衣襟往外跑,幾個人果然追了出來,你搶我奪,沒多久,就把他的衣裳扯裂成了許多碎片,這位精明的年輕人最后只留下了一只袖子。 王獻之新裙作書 王獻之一生愛好書法,尤其喜歡在潔白的衣服上寫字。有個叫羊欣的官員,他在十五六歲時,書法已經(jīng)寫得很有意趣了。當時任吳興太守的王獻之也早就想會見會見他了。有一天,王獻之路過烏程縣城,特地去拜訪羊欣。當王獻之跨進書房時,正趕上羊欣在睡午覺。當王獻之看見羊欣身上穿著嶄新的白絹裙時,不禁來了書興。他沒有叫醒羊欣,而是不聲不響地在羊欣衣服上揮

10、筆寫字,寫著寫著,最后連裙幅、衣帶上都寫滿了字。當羊欣一覺醒來時,看見自己身上寫滿了字,不禁驚訝萬分,等到問家人,得知是王獻之寫的字,頓時又高興起來,他立即叫人把這件裙服當作珍品保存起來。后來,羊欣還特意把這件裙服奉獻給了朝廷,使得王獻之的字得以流傳、發(fā)揚。 王獻之勸父改體 王獻之才開始學書法,老師就是他自己的父親王羲之,后來他又跟張芝學了一段時間。他對各種字體都很精通,尤其擅長寫草書和行書。在十五六歲的時候,他與父親交流說,傳統(tǒng)的章草氣勢不夠宏闊、瀟逸,過于死板,他經(jīng)過深入研究書法的奧妙,探索到了今草縱橫不羈(j)的意趣,最后他還以書無定法、萬事貴在變化為由,勸父親改變書體。 勤奮學書的王獻

11、之 王獻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個兒子,官至中書令,人們都尊稱他為“王大令”。他自幼喜好讀書,十來歲時,他自認為字寫得不錯了。一天,他問父親:“我的字再練三年就夠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搖著頭說:“遠著呢!”獻之又問:“那,那五年呢?”母親的頭仍舊搖著。獻之急著追問:“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練好字呢?”父親王羲之走到窗前,指著院內(nèi)的一口大缸說:“你呀,寫完這樣的八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穩(wěn)腿呢!”王獻之聽了心里很不服氣,暗自下決心要顯點本領(lǐng)給父母看。于是他天天照著父親的字,堅持練基本筆畫,整整練了兩年。一天,他捧著自己的“心血”給父母看,王羲之沒有作聲,母親捧著獻之的作品,仔細地揣摩,許久才

12、說:“唔,有點像鐵劃了?!鲍I之聽了母親的評價仍感不滿意,又練了兩年鉤劃,母親看后說:“有點像銀鉤了?!钡谖迥?,獻之才開始練字,苦心練了一年多,他捧著自己的作品給父親看。王羲之翻閱后,見其中的“大”字架勢上緊下松,便提筆在下面加一點,成了“太”字。獻之又把他寫的字送給母親看,母親仔細看了三天,看后,嘆道:“我兒字寫了兩千日,只有這一點像羲之!”獻之走近一看,驚傻了!原來母親指的這一點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點!獻之滿臉羞愧,自感寫字功底差遠了,便一頭撲進書房,天天研墨揮毫,刻苦臨習。不知又經(jīng)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寫盡了整整十八缸水,書法大有長進。后來終于成為舉世聞名的書法家,與父齊名,并稱“二

13、王”。 王獻之擦壁易書 當年,王獻之經(jīng)過幾年的學習,書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他竟暗暗得意起來,想和自己的父親王羲之比比高低。有一次,王羲之要到都城去,臨行前,在家中送別的宴席上趁著酒興在墻壁上題寫了幾行字。父親剛走,王獻之就偷偷地把父親寫的字擦掉,自己照樣子重寫了一遍,自以為寫得很好。哪知王羲之從都城回來一看,嘆息道:“我那天真是喝醉了,這字差得簡直不能看?!蓖醌I之聽后感到十分慚愧,明白自己比父親還差得遠呢!從此,他不再盲目自滿,而是更加刻苦練字,后來終于成為著名的書法家。 王育折蒲學書 王育是晉代的一位書法家,小時候是個窮苦的孤兒,靠給人家放羊過日子,但他學習很刻苦。村子里有個學校,他每天路

14、過這所學校門前,總是唏噓不語,久久站在那里看著小朋友學習、寫字。后來,他也在一旁跟著學習寫字。沒有紙,他就在放羊時采折蒲葉在上面練習寫字。有時寫著寫著,忘記了放羊,把羊給丟了,遭到老人的責罵。盡管挨罵,他仍堅持天天折蒲葉練字,從不放松,后來終于成了一個有名的書法家。 張融恨“二王無臣法” 南朝著名的大書法家張融,字思光,會寫多種字體,尤其擅長草書,與王僧虔齊名并論。他寫的字猶如春風吹拂著竹林,筆勢連綿回繞,含蓄有味,非常美觀,他對自己書法方面的才能感到很自豪。有一天,齊高帝評價他的字說:“你的書法很有骨力,只可惜沒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筆法?!睆埲诼牶笳f:“我倒不恨自己沒有二王的筆法,而是

15、恨二王沒有我的筆法??!”蕭峰學寫“鳳凰尾” 蕭峰,字宣穎,小名叫作暗(n)黎,是南朝齊高帝的第十二個兒子,被封為江夏王,曾經(jīng)擔任過侍中、散騎常侍、徐州刺史、秘書監(jiān)等職務(wù)。他小時候生活在張氏房里,喜愛書法,張氏卻沒有紙給他練字,他就在井的欄桿上練字。字寫滿了,他就用水沖洗干凈后再寫。他每天早上很早就起來了,不許人清除窗上的灰塵,而是在上面練習寫字。像這樣一天天地練習,從來不間斷。在他五歲的那一年,高帝派人教他練習“鳳凰尾諾”的字體,他一學就會。高帝十分高興,獎給他珍貴的玉麒麟,還風趣地對他說:“這是麒麟獎賞鳳凰尾?。 笔挿搴髞砀涌炭嗑毩?,成為人們推崇的書法家。褚遂良訪師三問 褚遂良是唐代大臣,

16、被皇上冊封為河南的郡公,后來人們就稱他為褚河南。褚遂良是當時的四大書法家之一。有一次,他去拜訪虞世南。談話間,他問虞公:“我的書法比起智永禪師的書法怎樣呢?”虞世南說:“聽說智永禪師一字值五萬錢,你的字能夠這樣嗎?”褚遂良又問:“那比起歐陽詢的字,怎樣呢?”虞世南說:“聽說歐陽詢不論何等紙筆,都能夠?qū)懙煤芎?,你能夠這樣嗎?”褚遂良顯得有些失望,對虞公說:“既然這樣,我為什么還要在書法上下功夫呢?”虞世南勉勵他說:“你如果刻苦練字,那么一定能寫出讓自己稱心滿意的作品,不也很好嗎?這也值得推崇呀!”褚遂良聽了又露出欣喜的樣子,高興地同虞世南告別,回家去了。 唐太宗設(shè)宴寫飛白書 唐太宗李世民愛好書法

17、。貞觀十八年二月十七日那天,唐太宗在玄武門召見三品以上大臣,并且設(shè)宴款待他們。在吃飯期間,唐太宗提筆寫飛白書。大臣們看了十分贊賞,乘著酒興爭著從唐太宗手里奪取墨跡。散騎常侍劉洎(j)跳到皇帝的龍床上搶到了飛白書。眾大臣都說劉洎踩了龍床,冒犯了皇上,罪該萬死。唐太宗笑了笑,很風趣地說:“過去只聽說嬪妃找借口坐皇上和皇后的車子,今天我卻親眼看見常侍大臣跑上皇帝的龍床!”3、文房四寶文房四寶是我國傳統(tǒng)書寫工具、材料,包括筆、墨、紙、硯。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與它密切相關(guān)。在此就文房四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具體詳情敬請關(guān)注中國國學網(wǎng)近期推出的關(guān)于文房四寶的詳細報道。 筆 毛筆是我國傳統(tǒng)書法的重要工具,

18、可以說,漢字書法是毛筆發(fā)展的產(chǎn)物。中國的毛筆歷史悠久,據(jù)考古發(fā)掘的資料表明,遠在仰韻文化遺址的彩陶上的花紋有一些就是用毛筆繪制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都普遍使用毛筆,楚國叫“聿”; 吳國叫“不律”;燕國叫“弗”。到了秦代才正式定名為“筆”,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據(jù)資料記載,1954年長沙左家公山古墓中出土了一支戰(zhàn)國時期的毛筆,從發(fā)掘情況來看,古今毛筆的結(jié)構(gòu)差不多,只是制筆的材料不同罷了。 墨 墨是用于書畫的黑色材料。它與毛筆差產(chǎn)生于差不多的時代,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已有類似的墨跡,不過那時的墨只是一種天然石墨。 我國人工墨大約始于戰(zhàn)國時代,從那時出土的竹木簡來看,那時墨的質(zhì)量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隨著漢代

19、制墨規(guī)模的擴大,制墨作坊的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三國時的書法家韋誕是我國記載的最早的制墨名家。隨著時間的推移,到漢魏以后,制墨技術(shù)越來越發(fā)達,到宋朝徽州成了全國的制墨中心。這里產(chǎn)的“徽墨”名揚天下,制墨名家輩出胡開文、曹素功,至今仍聲名不衰。 紙 紙是一種重要的書寫材料,它是用植物類纖維加工制作而成。在沒有紙的古代,人們把文字刻或書寫在龜甲、獸骨、竹片、絹帛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fā)展,這樣的書寫材料顯然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西漢時期發(fā)明了造紙術(shù),東漢時期蔡倫對造紙術(shù)的改進,為我國造紙業(yè)的發(fā)展,開拓了廣闊的前景,宋代以后,造紙技術(shù)日益提高,紙的品種也越來越多,紙張質(zhì)量也得到大幅提高。 硯 硯又稱

20、為硯臺、硯池等,它是磨墨不可缺少的工具,硯一般是用石塊或是耐磨材料制作的。 硯的生產(chǎn)年代,目前尚難確定。從考古資料記載,新石器時代就有了研墨工具。但據(jù)西京雜記中的相關(guān)記載,硯是始于漢代,主要是用瓷、陶、瓦等材料制作;外形如同盤子。磨墨不是直接用手拿墨在硯上磨,而是另用一塊研石,將墨壓在硯臺上研磨。到了唐朝,隨著制硯技術(shù)的改進,就出現(xiàn)了石硯,并出現(xiàn)了名盛天下的端硯、歙硯等名硯。到了清朝時代,硯臺趨漸工藝化、美術(shù)化,除了實用之外,還有了收藏、觀賞的價值。 4、書法名詞解釋臨摹: 仿照碑貼的筆畫寫字,稱“臨”;以薄紙覆在碑貼上依形復寫,稱“摹”,或稱 “影書”。臨摹是學習前人書法的基本方法。初學書者

21、宜先摹后臨。臨摹,亦作偏義復詞用,指臨寫,而不是摹寫。 碑貼: “碑”和“帖”的合稱。將刻在碑石上的文字拓印下來作為學習的范本,稱為“碑貼”。帖,原指寫在帛上的文字,后泛指一切可供學習的字跡。未經(jīng)刻石拓印的習字范本,只稱“帖”或“字帖”,不可稱“碑貼”。 碑學: 指研究考訂碑刻起源,體制及其變革等方面的學問,又稱“碑版學”;也指清代阮元,包世臣等提倡北碑而形成的學書崇尚碑刻之風氣。時有北派碑學,南派碑學之稱。 帖學: 指研究考訂法帖源流,評判版本優(yōu)劣,鑒別字跡真?zhèn)蔚确矫娴膶W問;也指崇尚魏晉以下書風體系的學派,以別于碑學。 法帖: 也稱“帖”。指具有一定藝術(shù)價值可作臨習范本的書法作品,包括古代名

22、家墨跡的復印本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經(jīng)過拓印,印刷的書法作品。 拓本: 從碑刻或金屬器物上拓印下來的書跡或圖像。拓印方法是先將白紙蓋在碑刻或金屬器物銘刻的文字或圖像上,輕輕捶拍,使碑,器平面上凹陷的線條清楚地呈現(xiàn)在紙上,然后再用蘸著墨水或朱紅顏料的軟布團輕輕拍擊,則凹下部分(即字跡或圖像的線條) 呈白色,其余部分為黑色或紅色,以使字跡如實地復現(xiàn)于紙上,這就叫“拓(ta).凡用薄紙以濃墨拓印的稱烏金拓;凡用朱紅顏色拓印的,稱朱拓。 題跋: 書寫在書籍,碑貼,書畫作品上的評論,考證等方面的文字。明代徐師曾:“題跋者,簡編之后語也?!薄胺蝾}者,締也,審締其義也。跋者,本也,因文而見本也?!睋?jù)他考定,

23、題,始于唐;跋,起于宋 枕腕: 以左手枕于右腕之下運筆書寫的方法。也有以竹,木制物或布包代替左手墊于右手腕下的。枕腕運筆多用于書寫小字。 懸腕: 寫字時執(zhí)筆的手腕離開臺面和紙面而懸起。這種方式,筆管活動的范圍較大,適于寫大字。 懸肘: 寫字時執(zhí)筆的手,腕和肘均離開臺面和紙面,又稱“懸臂”。由于腕,肘懸空,屈伸靈活,故筆管可以有更大的活動范圍,字就能寫得更大。 運腕: 寫字時,手腕懸空,腕部才能運動。運腕動作包括左右起倒和上下提按。左右起倒轉(zhuǎn)動可以控制字的大小和筆鋒運行的方向;上下提按可以控制筆畫的粗細和筆鋒的輕重等變化。 提按: 指寫字運筆中起落的動作。提,是筆向上拎;按,是筆向下頓。行筆有提

24、按動作,才能保持筆鋒居中,字形抑揚頓挫。 行筆: 指寫字時毛筆在紙上起止轉(zhuǎn)換的整個運筆過程。筆毫在點畫中移動一起一落。落,就是將筆鋒按下去,起,就是將筆鋒提起來,一按一提,才按即提,才提即按,可使筆的中鋒在點畫中運行,以表現(xiàn)書法藝術(shù)的節(jié)律。 間架: 指字的結(jié)構(gòu)形式。主要指字形的安排,點畫之間的搭配組合以及虛實布置。又稱 “間架結(jié)構(gòu)”。字的結(jié)構(gòu)形式有多種,如何協(xié)調(diào)勻稱,巧妙生動地安排以符合審美要求,表現(xiàn)書家的風格和個性特點,這是書法藝術(shù)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漢字結(jié)構(gòu)除單體結(jié)構(gòu)外,合體結(jié)構(gòu)中又有左右結(jié)構(gòu),上下結(jié)構(gòu),左中右結(jié)構(gòu),上中下結(jié)構(gòu),包圍結(jié)構(gòu),重疊結(jié)構(gòu)等形式。 結(jié)體: 指對字的間架結(jié)構(gòu)的安排。各書家

25、不同的結(jié)體特點,表現(xiàn)了各不相同的風格和個性特點。如結(jié)體端莊,結(jié)體嚴謹,結(jié)構(gòu)疏朗,結(jié)構(gòu)松散等。 布局: 又稱“行款”。指一幅字的整體安排,有字與字的照應(yīng),行與行的聯(lián)系,要做到胸有全局,意在筆先,先構(gòu)思后落筆,這樣才能使全幅字成為有機的整體。 落款: 指字幅結(jié)尾處寫上的說明文字。落款內(nèi)容一般為書寫時間和書者姓名,也有再寫上書寫目的或贈送對象的。 筆勢: 指每一種點畫各自順從著各具的特殊姿勢的寫法。因點畫在字的結(jié)體特點不同而有各不相同的筆勢。筆勢是在筆法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但與筆法不同。筆法是寫任何一種點畫必須共同遵守的根本方法,而筆勢則因時代風氣和人的性情而有肥瘦,長短,曲直,方圓,平側(cè),巧拙,和峻

26、等各式各樣的不同。如智永雖傳鐘,王之筆法,但智永書法之體勢則與鐘,王不同,此即筆勢之異。清康有為云:“古人論書,以勢為先。中郎曰九勢,衛(wèi)恒曰書勢,羲之曰筆勢。蓋書,形學也,有形則有勢。” 筆意: 指點畫形象,點畫關(guān)系的構(gòu)思和書法作品的意趣,氣韻,風格等方面的表現(xiàn)。筆意是在筆勢互相聯(lián)系,活動往來的基礎(chǔ)上顯現(xiàn)出來的。筆法,筆勢,筆意三者統(tǒng)一于一體之中,才能稱之為書法。筆法,筆勢,筆意稱為書法三要素。 筆鋒:指毛筆的尖部。 中鋒:又稱“正鋒”。指行筆時將毛筆的主峰保持在點畫的中線。它是各種筆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筆在運行中,主峰在筆畫中間,這叫中鋒行筆。這樣寫出的線條才圓渾而有質(zhì)感。 側(cè)鋒:又稱“

27、偏鋒”。指下筆時筆鋒稍偏側(cè),落墨處即顯出偏側(cè)姿勢。起筆往往用側(cè)鋒,以側(cè)鋒取勢,勢成則轉(zhuǎn)為中鋒。這樣寫出的點畫顯得瀟灑秀麗。 折鋒:指筆鋒在運行過程中轉(zhuǎn)換方向時,筆勢折疊帶方,以形成點畫的方勁峻利之勢。 藏鋒:又稱“裹鋒”,“隱鋒”。指書寫點畫時筆的鋒頭隱藏在點畫中間而不外露,使筆勢顯得含蓄內(nèi)蘊。這種筆法通常是起筆呈反方向運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尤”。圓勢用筆,多用藏鋒。 逆鋒:“藏鋒”講筆鋒處理,“逆鋒”講筆鋒運行方向,兩者關(guān)系極為密切。采用逆鋒行筆,筆鋒才能藏而不露。所謂逆鋒即以反方向行筆,“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的運筆技法。如書寫橫畫是自左向右運行,但落筆時,筆鋒應(yīng)落在稍離橫畫頂點的地方,先

28、向左逆行,待筆鋒到達橫畫左邊頂點是,再折轉(zhuǎn)向右運行。又如豎畫是自上向下行筆,但筆鋒應(yīng)落在稍離豎畫頂點的下方,先向上逆行,至頂點后再轉(zhuǎn)折向下行筆。用逆鋒作字,可具蒼勁老辣的意趣。 回鋒:指行筆至點畫結(jié)束時再回收筆鋒的技法。如寫橫畫,至收筆處轉(zhuǎn)而向橫畫中心線回收筆鋒?;劁h筆法可使點畫顯得渾厚遒勁。 出鋒:又稱“露鋒”。指點畫開頭或結(jié)尾處筆的尖鋒顯露于外。清馮班稱:“出鋒者,末銳不收”。如起筆時不逆鋒,筆尖順點畫方向落紙然后順向而行,叫起筆出鋒;有些撇,捺,鉤的收筆處筆鋒順勢向終點送出并提鋒離紙,叫收筆出鋒。出鋒可以體現(xiàn)點畫間和字與字間的呼應(yīng),承接關(guān)系,能產(chǎn)生“精神外露,風采煥發(fā)有神”(清蔣和) 的

29、效果。 圓筆:筆畫圓起圓收,轉(zhuǎn)彎處不露棱角的用筆稱圓筆。書寫時裹鋒起筆,回鋒收筆,轉(zhuǎn)折處用提轉(zhuǎn)。 方筆:筆畫的起筆處棱角,收筆與轉(zhuǎn)折處成方形的用筆稱方筆。 懸針:寫豎筆時,筆鋒沿豎畫的中心線下行,漸行漸提,形成豎畫上端稍粗下端稍細,形似針狀,故名懸針。懸針是出鋒,要寫得挺拔,有力,下端尖細而不飄浮,筆鋒雖出而力已送到,方見功力。 垂露:寫豎畫時,筆鋒沿豎畫的中心線下行,至豎畫的下端稍頓駐,然后回鋒收筆,則豎畫下端呈圓形,形似露珠垂掛,故名垂露。垂露是回鋒,要寫得圓潤,渾厚,收筆處要燥濕濕度。 頓筆:指在垂直方向上向下用筆的動作。其向下用筆的力度大于“駐筆”,所謂“力透紙背者為頓”。5、正確的寫

30、字姿勢和方法。一、寫字姿勢 書寫的姿勢對于練習寫字非常重要。正確的寫字姿勢不僅能保證書寫自如,減輕疲勞,提高書寫水平,而且還能促進少年兒童身體的正常發(fā)育,預(yù)防近視、斜視、脊椎彎曲等多種疾病的發(fā)生。因此,必須引起重視。 正確的寫字姿勢是:上身坐正,兩肩齊平;頭正,稍向前傾;背直,胸挺起,胸口離桌沿一拳左右;兩腳平放在地上與肩同寬;左右兩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紙,右手執(zhí)筆。眼睛與紙面的距離應(yīng)保持在一尺左右。如(圖一)所示。 二、執(zhí)筆方法 執(zhí)筆方法正確與否,關(guān)系到筆的控制能力,運筆的靈活性,書寫的速度,直接影響書寫的效果。良好的執(zhí)筆方法必須從小培養(yǎng),否則,一旦形成習慣,糾正起來很難。硬筆:正確的執(zhí)筆

31、方法,應(yīng)采用三指執(zhí)筆法。具體要求是:右手執(zhí)筆,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別從三個方向捏住離筆尖3厘米左右的筆桿下端。食指稍前,大拇指稍后,中指在內(nèi)側(cè)抵住筆桿,無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地放在中指的下方并向手心彎曲。筆桿上端斜靠在食指的最高骨處,筆桿和紙面呈50。左右。執(zhí)筆要做到“指實掌虛”,就是手指握筆要實,掌心要空,這樣書寫起來才能靈活運筆。 毛筆:五指執(zhí)筆法又稱五字執(zhí)筆法:擫、押、鉤、格、抵。擫:用拇指的第一節(jié)緊貼筆桿內(nèi)側(cè),拇指關(guān)節(jié)捻動筆桿向外稍彎。押:用食指的第一關(guān)節(jié)緊貼筆桿的外側(cè),與大拇指配合起來,將筆桿捉住。鉤:用中指的第一、第二節(jié)彎曲如鉤地鉤住筆桿的外側(cè)。格:用無名指的指甲根由內(nèi)向外頂住筆桿的

32、右外側(cè),把中指鉤向內(nèi)的筆桿擋住,而且向外推著。抵:小指緊貼無名指,依托在無名指的下面,不接觸筆桿。無名指力量小,不能單獨推著中指的鉤,還要小指托在下面,加一把勁。但我現(xiàn)在認為執(zhí)筆無定則,怎么舒服怎么執(zhí)筆是對的。 6、注重臨摹練習書法,一定要慎選碑帖,多加臨摹. 臨是置范帖在旁,用眼睛測字的大小,形勢而習寫;摹則以薄紙覆在范帖上,隨它的用筆曲折而描寫;兩者并不相同,古人認為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 古代為學書方便,先將基本筆畫與文字印成紅色底本,供學童摹寫,稱為描紅,初學者常常沿用.至於臨摹用紙,有所謂九宮格,田字格,米字格等,可供初學者安排結(jié)構(gòu)時參考. 臨摹要以名帖作為范本,像歐陽詢,虞世

33、南,顏真卿,柳公權(quán)等人的名品,各有其書法特色,可依學習者用筆習性選帖臨摹. 習字,一般而言,先從楷書入手,進一步再練行,草.行書的實用性很高,寫來靈活,重視上下字間相連的筆意,運筆一氣呵成,對於現(xiàn)代生活而言,有其方便.行書名家王羲之的法帖(如圖八),線條流暢,值得臨摹. 總之,練習書法,要循序漸進,多看,多悟,多練習,多變通,功力日深,就可脫胎換骨,創(chuàng)出自己的風格來! 7、楷書九成宮臨習指導一臨習九成宮要注意的事項 九成宮法度過嚴,今人用羊毫及宣紙難度較大,臨寫時要松弛,開始將注意力多放在結(jié)構(gòu)上而不是筆法上,待結(jié)構(gòu)掌握后再專門強化筆法。字不要寫太小,10公分左右為佳,以后再縮小,這樣可有效地防

34、止學歐容易產(chǎn)生的拘謹。 二九成宮的筆法 九成宮的筆法不像顏柳提按強烈,而全是緩提按,要求心與手的控制能力要強。學者也容易把手寫僵,寫進要松要用心寫,開始不要過分強調(diào)筆力。 歐體的起收筆都渾厚方正,干凈利落,不拖泥帶水。寫時不可過尖和單薄。 1橫 橫尾部下垂有松弛感,這在顏柳處較多見,歐體也有,但少,此橫上邊緣線直下邊緣線才有弧度。多數(shù)歐的橫上邊緣線下彎,下邊緣線上彎,即只有中線是直的,表現(xiàn)很硬朗。短橫有方切起筆,也有尖起的。無論上述哪種寫法,歐體的橫粗細都逐漸變化的,要求控制得當。 2豎 懸針豎切筆不可過重,運行過程中要逐步緩提到尖,出鋒不可偏左,即使是尖也要強調(diào)渾厚。歐字的垂露豎寫法較多,有

35、類似顏柳的。還有類似于鉤法,但不鉤出。垂露豎也有一些變體,寫得較彎。還有一種豎尖起,有點近似長點。最難寫的豎是垂露豎的一種,豎左右兩邊緣線都向內(nèi)凹,收筆也居中。 3撇 短撇要注意一些變體,如尖起尖收的,尖要有份量,不能虛飄。還有一些短撇起筆后有個或轉(zhuǎn)或折的動作。長撇要注意弧度要自然,圓融?#65308;餛鵂饈盞牧鍍玻慘餛鶚斬疾荒薌餛?nbsp; 也有先橫切后慢慢收細的。有一種明顯是學隸書的撇的,末端加粗或有上揚。也有撇當豎或豎鉤寫的。 4捺 歐體的捺變化不大,不像顏柳出鋒處有缺口。尾端或方或圓,寫時要注意緩按緩提收筆不要尖即可,尾部出鋒略上揚如隸書。 5鉤 歐體的鉤不像顏柳那樣有缺口。豎鉤出鋒

36、處向左緩提即可,不要太尖。也有豎鉤的豎兩邊緣線都向內(nèi)收。橫折鉤的豎有些有意向左彎。九成宮有特點的鉤主要是在斜鉤和豎彎鉤上。斜鉤向右出鋒有很強的隸味。但也有楷書寫法向上鉤出的。無論是哪種,斜鉤都要略有圓弧而不能過彎。豎彎鉤也有近楷法即向上鉤的。但更多的是向右上鉤出的,這近隸書的捺。豎彎鉤的轉(zhuǎn)折處基本都近方折。橫折鉤多向下緩提出,氣息沉穩(wěn),如寶蓋右邊的鉤。 6點 上面的點多做豎點,如人昂頭出精神。三點水的首點一般寫做短撇。寶蓋頭的左點有方起尖起不同,但都做豎點。如方起。也有尖起的。 長點分直點、曲點兩種。三、九成宮的結(jié)構(gòu)特點 1上昂下收。上昂出精神,但一味上昂則浮躁,歐體用下部收束使得氣息收斂沉穩(wěn),很好地做了互補。 2以中心錯位來造成險峻的效果,是歐體另一大特征。 上下錯位。 3中心偏移后再重新對正,如“察”寶蓋與下面“示”的中心對齊,而中間部分中心偏左;“青”上面與下面“月”里兩橫的中心對齊,九成宮里面這樣的情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