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佛教基礎知識佛教基礎知識時間:2017年12月13日目錄本綱提要第一課:佛教常見知識第二課:佛教發(fā)展簡史第三課:佛教派系和佛法傳播第四課:佛教基本教義第五課:佛教的價值體系第一課:佛教常見名詞眾生:是指眾緣所生的生命體:這里的“眾緣”是指色受想行識五蘊,因有情識活動,所以也叫“有情”,因為每一個眾生身、語、意行為不同,感如的果報也不一樣,也就是生命層次有高低之別,主要有十種,主要概括有十種,叫做十法界。佛教的生命觀:十法界佛教把生命層次分為十個等級:十法界其中四種圣人和六種凡夫六道凡夫簡稱“六凡”通常所說的六道輪回,也指的是這六道六凡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菩薩法界:自覺、覺他,覺行
2、未圓滿之境界佛法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境界緣覺法界:修十二因緣而達到解脫生死之境界聲聞法界:以佛之聲教修四諦觀法解脫生死之境界十法界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禪定,生于天界,受靜妙禪悅之境界人法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樂之境界阿修羅法界:修下品十善,得通力自在之境界鬼法界:犯下品五戒十逆,受饑渴苦之惡鬼神之境界十善: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癡畜生界:犯中品五惡十逆,受吞啖殺戮苦之畜生類境界地獄法界:犯下品五惡十逆,受寒熱叫喚苦之最下境界。總之,感受果報有十種不同,故謂之“十法界”十惡者:造作殺生、偷盜
3、、淫欲、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嗔、癡。五逆: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心佛人聲聞餓鬼菩薩地獄天阿修羅緣覺畜生佛教的業(yè)果論:三業(yè)行為(1)十界圣凡誰主沉???業(yè)就是行為活動的意思1、從行為的施發(fā)者來說有三種: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2、從行為的性質來劃分也有三種:善業(yè)、惡業(yè)、無記業(yè)。(2)佛教的業(yè)果流程根塵識。1、身口意三業(yè)是如何造惡業(yè)的?是依著感官接觸外境生起錯誤認知做出種種善惡夾雜的行為。佛教中叫做根塵相對生妄分別而起惑造業(yè)根指六根、塵指六塵、妄分別是指六識六根根是能生之義,以能對外境產(chǎn)生感知認識,所以叫做“根”根有六種:一、眼:能見色者是。以能對色產(chǎn)生認識,故謂眼根。二、耳:
4、能聞聲者是。以能對聲產(chǎn)生認識,故謂耳根。三、鼻:能嗅香者是。以能對香產(chǎn)生認識,故謂鼻根。四、舌:能嘗味者是。以能對味產(chǎn)生認識,故謂舌根。五、身:能感觸者是。以能對觸產(chǎn)生認識,故謂觸根。六、意:能知法者是。以能對法產(chǎn)生認識,故謂意根。此六根,又有“六受”、“六入”、“六處”等名。六塵塵即染污之意。因外境而令感官產(chǎn)生種種欲望,所以把外在境界叫做塵。一、色塵,謂青黃赤白之色,及男女形貌色等,是名色塵。二、聲塵,謂絲竹環(huán)佩之聲,及男女歌詠之聲等,是名聲塵三、香塵,謂旃檀沉水飲食之香,用男女身份所有香等,是名香塵。四、味塵,謂種種美味等是名味塵。五、觸塵,令身體產(chǎn)生冷暖澀滑等感觸的觸界。六、法塵,謂意根
5、對前五塵分別好丑,而于心中存留五塵影像。是名法塵。六根與六種境界相對,產(chǎn)生六種認識,叫做六識。六識一、眼識:眼根對色塵產(chǎn)生的認識叫眼識。二、耳識:耳根對聲塵產(chǎn)生的認識叫耳識。三、鼻識:鼻根對香塵產(chǎn)生的認識叫鼻識。四、舌識:舌根對味塵產(chǎn)生的認識叫舌識。五、身識:身根對觸塵產(chǎn)生的認識叫身識。六、意識:意根對法塵產(chǎn)生的認識叫意識。六根清凈六根清凈,既六種感官與外境想對時,不于境中生起歡喜或不歡喜之念,就是對種種外境無動于心,但心中了了分明。這在佛教中是相當高的境界。六根不清凈即對境生心,為境所轉。從這一點來說,眾生莫不如此。佛教的原素論四大、五蘊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以堅
6、硬主性,水以潮濕為性,火以溫暖為性,風以流動為性。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的毛發(fā)爪牙,皮骨筋肉等都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便利等是潮濕性的水大;溫度暖氣是溫度性的水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四大皆空是指沒有地水火風等四種物性沒有永恒性,沒有自主性,是因緣條件合和而存在四大不調(diào)在佛教的一般語境中四大不調(diào)是指身體健康受損,也有稱法體違和的。也就是色身的生態(tài)失衡。五蘊色、受、想、行、識蘊者,積聚之義。謂眾生由此五法積聚成身。復因此身積聚有為煩惱等法,能受無量生死也。一、色蘊:色即質礙之義。謂眼、耳、鼻、舌、身諸根和合積聚,故名色蘊。二、受蘊: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對應,而
7、又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也,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角塵,意識受法塵也)三、想蘊:想即思想之義。謂意識與六塵對應,而成六想,和合積聚,故名想蘊。(六想者,謂意識著色想色,著聲想聲,著香想香,著味想味,著味想味,著觸想觸,著法想法也。四、行蘊:行即遷流造作之義。謂因意識思想諸塵,造作善惡諸行,和合積聚,故名行蘊。五、識蘊:識即了別之義。謂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種之識,于諸塵境上,照了分別,和合積聚,故名識蘊。佛教認為一切萬物都是由四大五蘊組成,四大為萬物之基本屬性,五蘊為萬物分類方式 。佛教中的世界觀大千世界古代印度叫四大洲和日月星辰為一
8、個小世界,合一千個小世界為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并提 ,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三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眾生所居住的世界,上有六欲天,中有人畜所居住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之;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想的眾生所居住的世界,四禪十八天皆屬之。無色界,是色想俱無但識心住于深妙禪定的眾生所居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之。此三界都是眾生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以跳出這三界為目的。佛教的宇宙起源觀緣起事物之待緣而起,一切有為法,皆自諸多條件合和而起,小到個體生命,大到宇宙都是由依因待緣而起,也就是因緣條件合和而現(xiàn)起這個紛繁復雜
9、的世界佛教中有四因緣之說因緣:主因、內(nèi)因。增上緣:助緣、外緣。所緣緣:外緣是指外境,外境使人產(chǎn)生認識之緣,叫所緣緣。等無間緣:指心念活動,前念為后念所生起之助緣。心法四緣生,色法二緣生。1、無明(貪嗔癡等煩惱)2、行(造作諸業(yè))3、識(業(yè)識投胎)4、名色(但有胎形但六識未具)5、六入(長成眼等六根人形)6、觸 (出胎與外境接觸)7、受(與外界接觸生苦樂感受)8、愛(對境生愛欲)佛教輪回說十二因緣9、?。ㄗ非笤熳鳎?0、有(成業(yè)因招未來果報)11、生(再生未來五蘊之聲)12、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三藏三藏是佛教典籍之統(tǒng)稱,按內(nèi)容分為經(jīng)藏、律藏、論藏。三世兩重因果未來果老死生現(xiàn)在因有取愛現(xiàn)在果
10、受觸六入名色識未來果無明行經(jīng)是關于修行方法的一類典籍,詮釋“定學”。如地藏經(jīng)、金剛經(jīng)、彌陀經(jīng)、法華經(jīng)、華嚴經(jīng)等,有佛說的,也有佛弟子說而得到佛陀認可的。律指戒律,是佛教教主與后世祖師規(guī)定僧人遵守的一系列行為規(guī)范。律典中包括兩方面內(nèi)容,就是戒與律。戒是個人行為準則,生活中作么應作什么不應作,有一定的尺度。律是團體共住規(guī)約,處理團體事務之依據(jù)。戒根據(jù)對象可分為在家戒與出家戒。在家人受的戒為五戒與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出家人受的戒為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新出家的沙彌受持十條戒律叫做沙彌戒,二十歲后受的大戒二百五十條,叫做比丘戒,還有十重四十八輕叫做菩薩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稱為三
11、壇大戒論是后代祖師解釋佛經(jīng)或根據(jù)佛經(jīng)中某一議題進行發(fā)揮的書籍。按佛教專業(yè)術語可分為“釋經(jīng)論”與“宗經(jīng)論”,如阿彌陀經(jīng)白話解、鐵剛經(jīng)講義、法華經(jīng)名解、大乘玄論、維摩經(jīng)玄疏等。三藏法師佛教中的經(jīng)、律、論全部通達稱為三藏法師三寶佛、法、僧稱為三寶佛:就是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圣人,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法:是指釋迦佛等圣賢所說與著作的一切佛教典籍,如法華經(jīng)、金剛經(jīng)以及種種律典與論典僧:就是指傳承與弘揚佛法的出家人,出家人中有賢圣僧與凡夫僧之別。賢圣僧:就是那些修行有一定成就,達到“圣位”或“賢位”的境界的人。如弘一法師、太虛法師等。凡夫僧:就是修行功夫還不夠,還達不到圣位賢位,還有很多習氣毛病的出家
12、人。皈依:歸投依靠的意思梵語佛陀,華言覺。自覺、覺他,故名佛也。歸者,反還之義。謂反邪師,還事正師也。依者,憑也。憑佛大覺,得出三途三界生死。故經(jīng)云:皈依于佛,終不更皈依其余外道、天神。法即軌則之義。謂佛所說,若教若理,可為眾生修行軌則,故言法也。歸者,反邪法,還修正法也。依者,憑佛所說教法,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故經(jīng)云:歸依于法者,永離于殺害。皈依佛皈依法梵語僧伽,華言和合眾,謂出家三乘之人,其心與佛所說事理之法和合,故名僧也。歸者,反外道邪行之侶,歸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也;依者,憑信出家正行之伴,但出三涂及三界生死。故經(jīng)云:歸依于僧者,永不復更歸依其余外道。七眾弟子佛教團體之稱呼七眾者,謂出家
13、五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在家二眾,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也。皈依僧一、比丘,梵語比丘,華言乞土。謂上乞法以資慧命,下乞食以資以色身也。亦名苾芻,蓋苾芻,雪山香草名,草有五義,以喻比丘五德(五義五德者,一體性柔軟義,喻比丘折伏身語粗獷之德;二引蔓旁布義,喻比丘度人不絕之德;三馨香遠聞義,喻比丘戒香芬馥之德;四能療疼背義,喻比丘能斷煩惱之德;五不背日光義,喻比丘常向佛日之德。親近承佛事佛法也。)二、比丘尼,(亦名苾芻尼),梵語尼,華言女。大智度論云:尼得無量律儀,故應次于比丘。又佛以儀法不便,故在比丘之后。三、沙彌,梵語沙彌,又云室利摩理洛迦,華言息慈。謂止息世染之情,慈濟群生也。以初
14、入佛法之時,多存俗情,故須息惡行慈,是名沙彌。四、沙彌尼,梵語沙彌尼,又云室利摩理迦,華言勤策女。謂精勤策進佛法功行故也。五、式叉摩那,梵語式叉摩那,華言學法女。行事鈔云。行事鈔云:式叉尼具學三法,一學根本,二學六法,三學行法,是名學法女。(根本者,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也。六法者,不染心相觸、不盜人四錢、不斷畜生命、不打妄語、不非時食、不飲酒也。行法者,謂大尼之戒行也。)六、優(yōu)婆塞,梵語優(yōu)婆塞,華言清凈士。梵語舊云鄔波索迦,華言近事男。謂其自行清凈,親近承事佛法。七、優(yōu)婆夷,梵語優(yōu)婆夷,華言清凈女。梵語舊云鄔波斯迦,華言近事女。謂其自行清凈。六度六種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
15、岸的法門,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布施能度慳貪,持戒能度毀犯,忍辱能度嗔恚,精進能度懈怠,禪定能度散亂,般若能度愚癡。四攝 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菩薩以此四攝來度化眾生。四諦苦、集、滅、道苦諦:是指人生現(xiàn)狀來說的。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的,具體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佛教中有有八苦交煎之說。分析人世間種種痛苦的道理叫苦諦。一、生苦,即出生時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體弱時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時的痛苦四、死苦,即臨死時的痛苦五、愛別離苦,即與所愛分離的痛苦六、怨憎會苦,即與傷人見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陰熾盛苦,即五陰的作用熾盛,蓋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復須重生。集道集有如集、聚集的意思,是指造成人生種種痛苦的原因。人的種種心態(tài)與表現(xiàn)于身體、語言上的種種行為聚集成不同的結果。解析種種痛苦原因的道理,佛典中叫做“集道”集道貪嗔癡慢疑見滅諦滅有寂靜、祥和、圓滿的意思,是指消滅種種身心痛苦而獲得寂靜安樂的境界,這種境界是依照佛法修行而達到。佛教典籍中描述圣人超越三界輪回之種種境界的道理叫做“滅諦”道諦道有道路、方法的之義,涵蓋一切修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私企員工食堂管理辦法
- 科技論文管理辦法試行
- 竣工審計責任管理辦法
- 工地人員補貼管理辦法
- 育嬰師職業(yè)標準課件
- 肥胖中醫(yī)辯證課件
- 股權架構與稅務籌劃
- 腸道檢測創(chuàng)新技術課件
- 腸道健康觀念課件
- 肝臟疾病護理課件
- T-GDC 65-2023 鋼纖增強聚乙烯復合壓力管道
- PFMEA模板完整版文檔
- ECMO IABP完整版可編輯
- 珠心算習題匯總(可以打印版A4)
- 沖壓基礎知識及常見缺陷培訓
- 《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diào)查處理條例》
- GB/T 27771-2011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蚊蟲
- GB/T 17251-1998聲學水聽器加速度靈敏度校準方法
- GB/T 15924-1995錫礦石化學分析方法碘量法測定錫量
- GB/T 14903-1994無機膠粘劑套接扭轉剪切強度試驗方法
- GB/T 13914-2013沖壓件尺寸公差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