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陵文化與臨川文化比較研究_第1頁
廬陵文化與臨川文化比較研究_第2頁
廬陵文化與臨川文化比較研究_第3頁
廬陵文化與臨川文化比較研究_第4頁
廬陵文化與臨川文化比較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廬陵文化與臨川文化比較研究廬陵是吉安的古稱,元代將宋時的吉州廬陵郡改為 吉安路,明清稱吉安府,轄縣十,曰廬陵、泰和、吉水、永 豐、安福、龍泉 (即遂川 )、萬安、 永新、永寧 (即寧崗 )、蓮花, 民國以后還遞增峽江、新淦二縣,稱吉安地區(qū),因廬陵名士 眾多,故學界稱廬陵文化。贛江中段流經(jīng)廬陵,水勢寬緩,交通得便,各類物產(chǎn)極 為豐富。舊志稱 南接贛江,北臨淦水,西控表州、長沙,環(huán) 地幾千里,咽喉湖廣,唇齒淮浙,江山映帶在眉宇間,五峰 相次頗類五老古所謂天作之邦,江西諸郡,獨稱雄奇。 歷史上素以 文章節(jié)義之邦 享譽全國。 而臨川與廬陵, 一衣 帶水,山巒毗領,唇齒相依,歷史上臨川與廬陵下屬郡縣的

2、隸屬關系曾相互交叉, 商賈貿(mào)易頻繁, 人民交往密切, 物產(chǎn)、 集貿(mào)、交通互為網(wǎng)絡,互為補充,特別是兩地文化區(qū)域的學 者有深厚的親緣關系,臨川文化與廬陵文化實乃相互依存、 相互發(fā)展的文化因子,也可謂是區(qū)域文化交流的一個楷模。第一,臨川廬陵都有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唐宋八大家中, 臨川廬陵竟占三家,像晏殊是臨川文化奠基人一樣,歐陽修 是廬陵文化的奠基人。兩地文化在相互促進中發(fā)展。說起廬陵和臨川,首先要提到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因不 附權(quán)貴元載,由刑部尚書貶峽州別駕,永泰元年 (765) ,改吉 州司馬。由于顏真卿在廬陵廣興學舍,傳播文化,給廬陵人 民帶來福澤,所以廬陵人建顏魯公祠經(jīng)念這位文化偉人。而 顏真卿

3、離開廬陵不久, 即任撫州刺史, 同樣在撫州廣施仁政, 傳播文化。撫州在宋至和二年由郡守聶厚載在郡圃建顏魯公 祠。曾鞏作撫州顏魯公祠堂記盛贊顏公 與其父兄杲卿, 皆有大節(jié)以死, 至今雖小夫婦人, 皆知公之為烈也。 由此可 見,顏真卿的道德文章和高風亮節(jié)對廬陵和臨川人民都有深 刻的影響。 廬陵舊郡志甚至曰: 唐顏真卿從事吉州, 鏗訇大 節(jié),誦慕無窮, 至歐陽修一代大儒開宋文章之盛, 士相繼起。 可見顏公在廬陵文化與臨川文化的發(fā)展進程中, 建立了不能 磨滅的功績。當然,真正開始聯(lián)系廬陵文化與臨川文化的,是晏殊和 歐陽修這兩位文化偉人。北宋人才輩出,與各臣宰輔薦人之 風盛行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晏殊是首開

4、北宋薦人風氣的主要 人物。天圣八年 (1030),晏殊主持禮部貢舉,選拔歐陽修為 進士第一,表現(xiàn)了晏殊不以出身論人,不以相貌取人,唯才 是舉的優(yōu)秀品格。當時,歐陽修是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人,曾兩 次參加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歐陽修出身沒落小官史家庭, 父親早死,寡母鄭氏以沙為紙,以荻為筆,教他讀書。由于 從小營養(yǎng)不良, 加上豆燈熬夜, 歐陽修身材瘦小, 其貌不揚, 但在考場上, 唯見他見解獨到, 寓意深刻, 翰林學士晏公 (殊 ) 知貢舉,公復為第一 。使北宋文壇升騰起一顆耀眼的新星, 并逐漸成為北宋中古文壇領袖。歐陽修入主文壇后,繼承韓 愈、柳宗元領導的唐代葉 古文運動 的良好傳統(tǒng),掃蕩五代 頹弱文

5、風,在文壇上產(chǎn)生振聾發(fā)聵的影響。而在孩提時代就 聞知歐陽修大名的南豐秀才曾鞏,拜讀歐陽修大作后,更為 他的學識所折服,決心以歐陽修為自己的楷模。公元 1041 年,曾鞏攜 10 萬雄文入京游太學,寫了一篇上歐陽學士 第一書,并附上雜文、時務策兩篇,謹獻歐陽修。歐陽修 稱為 其文奇之 ,認為曾鞏氣勢澎湃, 雖有濫用辭藻之不足, 但只要稍加疏導,將會更有成就。同年,曾鞏再次參加科舉 考試,仍未能中第,次年落第南歸,歐陽修作著名的送曾 鞏秀才書,充分肯定了曾的才華,同時抨擊當時的科舉制 度,惋惜抱屈之情,溢于言表。同時,勸勉曾鞏一如既往, 繼續(xù)努力。公元 1054 年,因慶歷黨爭而被貶知滁州的歐陽

6、修被召回京師,官遷翰林學士。 3 年后,被委以主持禮部大 試重任。他力排眾議,對科舉考試進行局部變革,他堅持以 古文、策論為主,詩賦為輔命題,詞藻華麗者概不錄取。這 次,曾鞏和弟弟曾牟、曾布及妹夫共 6 人參加考試,一同登 科,傳為佳話。歐陽修十分器重曾鞏,鼎力向宋仁宗推薦。 不久,當曾鞏又推薦當時名氣還不大的王安石給歐陽修時, 歐陽修就十分重視王安石, 特地寫了 翰林風月三千首, 吏部 文章兩百年 的詩句, 稱贊他的才學。 廬陵文化和臨川文化的 代表人物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在北宋社會變革與文學變革風云會際的時候,卓爾不群,超然而出,顯示了廬陵文化與 臨川文化雄厚的歷史根基和哲學深度,也說明兩

7、個區(qū)域文化 在宋代的高度成熟和正在深刻的社會矛盾運動和多項文化 的交融碰撞中走向博大精深。崇尚儒雅,重視教育,是廬陵與臨川文化得以迅速發(fā)展 的重要基礎。廬陵地區(qū)自歐陽修鼎立文壇后,文章昌盛,經(jīng) 久不衰,真所謂 家有詩書,人多儒雅,序塾相望, 弦誦相聞。 臨川地區(qū)自晏殊出, 其俗風流儒雅,喜事而尚氣,有晏文 獻,王文公為之鄉(xiāng)人, 故其人樂讀書而好文辭。 值得我們重 視的是,很少地區(qū)能像廬陵、臨川文化區(qū)域一樣,人才有涌 現(xiàn)呈如此密集性,爆發(fā)性、高檔次的特點。同處于南方文化 圈的廬陵、臨川區(qū)域,經(jīng)過隋唐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文化積累,在 北宋初期,開始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竟以群體形式在江西 成雙峰并峙。臨川區(qū)

8、域人才爆發(fā),像南豐曾氏家族在宋朝取 士者達 30 多人;樂安流坑村董氏家族,從宋真宗至明穆宗 500 多年,秀才上百人,進士 52 人,知縣 40 多人,人才密 度之大,品位之高,他邑罕見。而廬陵地區(qū)也是進士云集, 英才輩出。清道 光吉水縣志云:吉水科名之盛,自 宋歷明, 或一門而父子兄弟同登進士者五人, 或一榜而及第, 或一科中貳鄉(xiāng)試者四十八人。嗚呼盛矣。 全宋詞作者 1397 人,江西籍有 174 人,占 12.4%,居全國第二位,在江 西籍中,廬陵作者 50 人,撫州作者 33 人,兩地合計共 83 人,將近全省作者半數(shù)??梢姄嶂?、吉安是人文薈萃之地。 廬陵文化和臨川文化成為構(gòu)成豫章文化

9、光輝樂章的重要音 符。第二,江西是理學之鄉(xiāng),南宋時它的積極結(jié)果使廬陵出 現(xiàn)許多犯顏敢諫,英勇抗敵的慷慨忠烈之士,而陸九淵的 心學 卻發(fā)展了臨川文化的獨立意識和自主精神。吉安府志曾云: 歐陽修一代大儒開宋文章之盛,士 相繼起者,必以通經(jīng)學古為高,以救時行道為賢,以犯顏敢 諫為忠,家誦詩書,人懷慷慨。廬陵雖然是彬彬才子之 鄉(xiāng),但廬陵君子與士子同風,有著嫉惡如仇,耿直敢諫的優(yōu) 秀品質(zhì)。或許是顏真卿不附奸相,守全大節(jié)的忠烈壯舉的深 刻影響,廬陵人對顏真卿有著特殊的感情。曾主持著名的白 鷺州書院的歐陽守道曾說: 此州之君子皆顏魯公之流風遺俗 也。魯公事君有犯無隱,慍于群小,之死不回,此州之君子 立朝不如

10、此乎?魯公遠謫, 所至安之, 流落復歸, 終不懲艾; 此州之君子去國不如此乎?魯公八十元老,殞于賊手,高風 勁節(jié),誰其儷之以魯公為比, 此州俗化,受魯公賜多矣。 為世人仰慕的廬陵人胡銓, 系南宋名臣, 被人稱之為 忠誠 貫金石,節(jié)義凌冰霜。 他一生忠義,慷慨激昂,痛快淋漓, 置個人生死于度外, 為世人感嘆仰慕, 而且文章也汪洋恣肆, 為文人傳誦。特別是南宋亡國后,廬陵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一批愛國 者和民族英雄。其中以文天祥為代表,在他周圍密集聚了一 批忠烈之士。包括文天祥在內(nèi)的廬陵抗元志士中,發(fā)現(xiàn)了一 批愛國詞人,如劉辰翁、羅志仁等,作品收在名儒草堂詩 集里,后世稱 鳳林書院體 。清人厲鶚在論詞絕句中

11、說: 不讀鳳林書院體,豈知詞派有江西 ! 另外,明代東林黨 三君子 之一、著名詩人、吉水鄒元標,為官清廉耿直。明 未廬陵還出了 志寄劍鋒,詩成風骨 的抗清女詩人劉淑英, 她起兵復家仇,雪國恥,其志雖未遂,卻造成了剛烈豪之詩 風,一掃閨秀詩脂粉氣。專記反清志士的江人事一書特 為她立女貞傳 ,贊揚她 一時文士,無出其古。 而陸九游的 心學 ,發(fā)揮了孟子強調(diào)人的主觀能動性的 思想,十分注重人的獨立意識和自主精神。這與臨川文化內(nèi) 涵中的獨立自守,勤奮進取思想很吻合的,陸九游反復講人 要立志,要振精神, 人惟患無志,有志無有不成者 。他對 學生說: 汝耳自聰,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 無少缺,

12、不必他求,在乎自立而立 。又說: 正坐拱手,收 拾精神, 自作主宰。 萬物皆備于我, 有何欠缺? 他告誡學生 要獨立思考,不能隨波逐流,更不能趨炎附勢。 自立最難, 一人力抵當流俗不去,須是高眼看破流俗方可。正是有了這 種精神境界,就能大義勇為,自覺奮斗,在國家民族的危亡 之秋和個人生活的關鍵時刻,臨危不懼,大義凜然,捍衛(wèi)國 家和自身的尊嚴和人格。臨川才子的自尊意識和進取精神是 很強的。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使臨川才子脫穎而出。他們心懷大志,廢寢忘食,勤于積累,勇于突破朱。朱 熹在進士題名記中稱贊建昌府, 其民氣剛而才武,其士 多以經(jīng)術(shù)議論文章致大名。 著名詩人黃庭堅稱贊東鄉(xiāng)縣 處 士有巖穴之雍容,文章有江山之秀發(fā)。 明初崇仁縣杰出的 哲學家吳與弼,年輕時即拋棄功名利祿,謝絕世俗交往,潛 心學問。他講學鄉(xiāng)間,躬耕食力,粗衣敝履,飯米歷 蔬豆, 一生清貧, 即使家境窘困, 也矢志不移, 并以 富貴不淫貧賤 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的詩句鼓舞自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