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計算基礎知識.doc_第1頁
鋼筋計算基礎知識.doc_第2頁
鋼筋計算基礎知識.doc_第3頁
鋼筋計算基礎知識.doc_第4頁
鋼筋計算基礎知識.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 章 要 點1鋼筋常用的分類2鋼筋規(guī)范3各類構件的鋼筋構造與作用、抗震配筋要求4鋼筋的計算方法2.1鋼筋常用的分類鋼筋種類很多,通常按化學成分、生產工藝、軋制外形、供應形式、直徑大小,以及在結構中的用途進行分類:(一)按軋制外形分(1)光面鋼筋:I級鋼筋(Q235鋼鋼筋)均軋制為光面圓形截面,供應形式有盤圓,直徑不大于10mm,長度為6m12m。(2)帶肋鋼筋:有螺旋形、人字形和月牙形三種,一般、級鋼筋軋制成人字形,級鋼筋軋制成螺旋形及月牙形。(3)鋼線(分低碳鋼絲和碳素鋼絲兩種)及鋼絞線。(4)冷軋扭鋼筋:經冷軋并冷扭成型。(二)按直徑大小分鋼絲(直徑35mm)、細鋼筋(直徑610mm)、粗鋼筋(直徑大于22mm)。(三)按力學性能分級鋼筋(235/370級);級鋼筋(335/510級);級鋼筋(370/570)和級鋼筋(540/835)(四) 按生產工藝分熱軋、冷軋、冷拉的鋼筋,還有以級鋼筋經熱處理而成的熱處理鋼筋,強度比前者更高。(五)按在結構中的作用分:受壓鋼筋、受拉鋼筋、架立鋼筋、分布鋼筋、箍筋等。2.2 鋼筋規(guī)范由于部分造價人員對鋼筋規(guī)范不是太了解,本節(jié)作個簡介。主要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02)、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04-2002)、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guī)則和構造詳圖(03G101-1)以及建筑施工手冊(第四版)編寫而成。2.2.1 混凝土保護層混凝土保護層是為了防止鋼筋生繡,保證鋼筋與混凝土之間有足夠的粘結力,因此在鋼筋混凝土中鋼筋必須有足夠的厚度的混凝土保護層。(一) 混凝土保護層最小厚度是指從受力鋼筋的外邊緣至混凝土表面的距離,應符合設計要求,如無設計要求,要符合表2-1的規(guī)定,且不小于受力鋼筋的公稱直徑?!北?-1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最小厚度(mm)備注:1)基礎中縱向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40mm;當無墊層時不應小于70mm。板、墻、殼中分布鋼筋的保護層不應小于表中相應數值減10mm,且不應小于10mm。梁、柱中箍筋和構造鋼筋的保護層不應小于15mm。2)處于一類環(huán)境且由工廠生產的預制構件,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于C20時,其保護層厚度可按表中數值減少5mm;處于二類環(huán)境且由工廠生產的預制構件,當表面采取有效保護措施時,保護層厚度可按表中一類環(huán)境數值取用。預制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鋼筋端頭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10mm;預制肋形板主肋鋼筋的保護層厚度應按梁的數值取用。3)當梁、柱中縱向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大于40mm,時對保護層采取有效的防裂構造措施。處于二、三類環(huán)境中的懸臂板,其上表面應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4)軟件默認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為:梁為25mm,柱為30mm,板和墻為15mm,基礎底板為35mm,構造柱和圈過梁為25mm。(二)混凝土結構的環(huán)境類別一、表示室內正常環(huán)境; 二、a表示室內潮濕環(huán)境,非嚴寒和非寒冷地區(qū)的露天環(huán)境、與無侵蝕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觸的環(huán)境;b表示嚴寒和寒冷地區(qū)的露天環(huán)境、與無侵蝕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觸的環(huán)境; 三、表示使用除冰鹽的環(huán)境,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冬季水位變動的環(huán)境,濱海室外環(huán)境;四、海水環(huán)境;五、受人為或自然的侵蝕性質物影響的環(huán)境。注:嚴寒或寒冷地區(qū)的劃分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民工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程JGJ 24的規(guī)定。(三)特殊條件下的混凝土保護層1一類環(huán)境中,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的結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應按表中數值增加40%;當采取有效的表面防護措施時,混凝土保護層可適當減少。2三類環(huán)境中的結構構件,其受力鋼筋宜采用環(huán)氧樹脂涂層帶肋鋼筋。3對有防火要求的建筑物,其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要求。4處于四、五類環(huán)境中的建筑物,其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要求。2.2.2 鋼筋錨固(一)錨固長度鋼筋與混凝土共同作用是靠它們之間的粘結力實現的,因此受力鋼筋均應采用必要的錨固措施。在支座錨固處的縱向受拉鋼筋,如計算中充分利用其強度時,則伸入支座的錨固長度不應小于表2-2的規(guī)定。如支座長度不能滿足上述要求時,可采用90度向上彎折增長錨固長度,或其它錨固措施,如鋼筋末端焊鋼板或角鋼等。縱向受拉鋼筋不宜在受拉區(qū)截斷,如必須截斷時,應伸至按計算不需要該鋼筋的截面以外,伸出的錨固長度不應小于表2-2的錨固長度和構件截機有效高度之和。按表2-2計算錨固長度時,在任何情況下,縱向鋼筋的錨固長度不應小于250mm??v向受壓鋼筋在跨中截斷時,必須伸至按計算不需要該鋼筋的截面以外,其伸出的錨固長度不應小于15d;但對綁扎骨架中末端彎鉤的光圓鋼筋不應小于20d。表2-2錨固長度1表2-2錨固長度2注:當HRB335、HRB400和RRB400級鋼筋在錨固區(qū)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大于鋼筋直徑的3倍且配有箍筋時,其錨固長度可乘以修正系數0.8。(二)機械錨固措施當HRB335、HRB400和RRB400級縱向受拉鋼筋末端采用機械錨固措施時,包括附加錨固端頭在內的錨固長度可乘以修正系數0.7,如圖2-1示。圖2-1鋼筋機械錨固的形式及構造要求采用機械錨固措施時,錨固長度范圍內的箍筋不應少于3個,其直徑不應小于縱向鋼筋直徑的0.25倍,其間距不應大于縱向鋼筋直徑的5倍。當縱向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小于鋼筋公稱直徑的5倍時,可不配置上述鋼筋。(三)受力鋼筋的彎鉤和彎折規(guī)定用于綁扎骨架中的光圓受力筋,除軸心受壓構件外,均應在末端做彎鉤。變形鋼筋、焊接骨架和焊接網中的光圓鋼筋,其末端可不做彎鉤;但如設計有要求時,則應按設計要求做彎鉤。級光圓鋼筋末端應做180度的彎鉤,其彎弧內直徑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2.5倍,彎鉤的彎后平直部分長度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3倍;而、級變形鋼筋只需做90度或135度的彎折,其彎弧內直徑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4倍,彎鉤的彎后平直部分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鋼筋作不大于90的彎折時,彎折處的彎弧內直徑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5倍。除焊接封閉環(huán)式箍筋外,箍筋的末端應作彎鉤,彎鉤形式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箍筋彎鉤的彎弧內直徑除應滿足上述1、2、3條的規(guī)定外,尚應不小于受力鋼筋直徑;(2)箍筋彎鉤的彎折角度:對一般結構,不應小于90;對有抗震等要求的結構,應為135;(3)箍筋彎后平直部分長度:對一般結構,不宜小于箍筋直徑的5倍;對有抗震等要求的結構,不應小于箍筋直徑的10倍。2.2.3 鋼筋連接鋼筋的接頭有焊接連接、機械連接和綁扎連接等幾種形式,由于鋼筋通過連接接頭傳力的性能總不如整根鋼筋,因此設置鋼筋連接原則為:第一,鋼筋的接頭宜設置在受力較小處;第二,同一縱向受力鋼筋在同一受力區(qū)段內不宜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接頭,以保證鋼筋的承載、傳力性能;第三,設置在同一構件內的接頭,應相互錯開;第四,接頭距鋼筋彎起點的距離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10倍,一、接頭使用有如下規(guī)定1、軸心所拉和小偏心受拉桿中的鋼筋接頭均應焊接2、直徑大于12mm以上的鋼筋,應優(yōu)先采用焊接接頭或機械連接接頭。3、當受拉鋼筋的直徑大于28mm及受壓鋼筋的直徑大于32mm時,不宜采用綁扎搭接接頭。4、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的結構構件中,其縱向受拉鋼筋不得采用綁扎搭接接頭5、冷拔低碳鋼絲的接頭只能須用綁扎接頭,不允許采用接觸對焊或電弧焊6、焊接接頭與鋼筋彎折處的距離不應小于10d。二、接頭面積允許百分率同一連接區(qū)段內,縱向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為該區(qū)段內有搭接接頭的縱向受力鋼筋截面面積與全部縱向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比值。1、鋼筋綁扎搭接接頭連接區(qū)段的長度為1.3 ll(ll為搭接長度),凡搭接接頭中點位于該連接區(qū)段長度內的搭接接頭均屬于同一連接區(qū)段,如圖2-2示。圖2-2同一連接區(qū)段內的縱向受力鋼筋綁扎搭接接頭同一連接區(qū)段內,縱向受拉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對梁類、板類及墻類構件,不宜大于25:(2)對柱類構件,不宜大于50;(3)當工程中確有必要增大接頭面積百分率時,對梁類構件,不應大于50;對其他構件,可根據實際情況放寬??v向受壓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不宜大于50%。綁扎搭接接頭中鋼筋的橫向凈距不應小于鋼筋直徑,且不應小于25mm。2、縱向受力鋼筋機械連接接頭及焊接接頭連接區(qū)段的長度為35倍d(d為縱向受力鋼筋的較大直徑),且不小于500mm,凡接頭中點位于該連接區(qū)段長度內的接頭均屬于同一連接區(qū)段。同一連接區(qū)段內,縱向受力鋼筋的接頭面積百分率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在受拉區(qū)不宜大于50;受壓區(qū)不受限制;(2)接頭不宜設置在有抗震設防要求的框架梁端、柱端的箍筋加密區(qū);當無法避開時,對等強度高質量機械連接接頭,不應大于50;(3)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的結構構件中,不宜采用焊接接頭;當采用機械連接接頭時,不應大于50。三、焊接接頭 焊接接頭的類型有閃光對焊、幫條電弧焊(雙面、單面焊)、搭接電弧焊(雙面、單面焊)、坡口平焊、坡口立焊、電渣壓力焊、鋼筋與鋼板搭接焊、電阻點焊、預埋件丁字接頭內(接頭埋弧壓力焊、貼角焊與接頭穿孔塞焊)、氣壓焊等;這里介紹幾種施工中常用的:1、對焊是兩根鋼筋沿著整個接角面連接的方法,它適用于水平鋼筋非施工現場連接;對鋼筋端面要求不嚴格,可以免去鋼筋端面磨平工序,因而簡化了操作,提高了工效,所以是目前普遍采用的焊接方法;2、搭接電弧焊適用于直徑1040mm的級鋼筋和直徑1025mm的余熱處理級鋼筋,焊接時宜采用雙面焊,焊接長度為5d,不能進行雙面焊時,也可采用單面焊,焊接長度為10d;也是施工中常用的焊接方法。3、電渣壓力焊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項新的鋼筋豎向連接技術,因其生產率高,施工簡單、節(jié)能、節(jié)材、接頭質量可靠安全,成本低而得以廣泛應用。它只適用于直徑1040mm的、級熱軋鋼筋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中豎向鋼筋 或斜向鋼筋的連接。四、綁扎接頭搭接長度1、縱向受拉鋼筋綁扎搭接接頭的搭接長度應根據位于同一連接區(qū)段內的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按下列公式計算:ll=La。式中La指縱向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按章節(jié)“2.1.2 鋼筋錨固”確定;指縱向受鋼筋搭接長度修正系數,按下表2-3取用??v向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2550100修正系數1.21.41.6表2-3縱向受拉鋼筋搭接長度修正系數2、構件中的縱向受壓鋼筋,當采用搭接連接時,其受壓搭接長度不應小于縱向受拉鋼筋搭接長度的0.7倍,且在任何情況下不應小于200mm。3、在梁、柱類構件的縱向受力鋼筋搭接長度范圍內,應按設計要求配置箍筋。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箍筋直徑不應小于搭接鋼筋較大直徑的0.25倍;(2)受拉搭接區(qū)段的箍筋間距不應大于搭接鋼筋較小直徑的5倍,且不應大于100mm;(3)受壓搭接區(qū)段的箍筋間距不應大于搭接鋼筋較小直徑的10倍,且不應大于200mm;(4)當柱中縱向受力鋼筋直徑大于25mm時,應在搭接接頭兩個端面外100mm范圍內各設置兩個箍筋,其間距宜為50mm。當單個箍筋用在構件一個截面時,稱為雙肢箍。當構件的截面很寬時,需要兩(三)個箍筋拼在一起使用時,稱為四(六)肢箍。在焊接骨架中,各肢箍筋都是獨立的,因此有單、雙、三肢箍。在截面構件中有圓形箍筋,但一般為螺旋形箍筋。此外還有腰筋、吊筋、錨固筋等。2.2.5對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A、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用詞: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B、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用詞:正面詞采用“應”;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得”。C、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這樣做的用詞:正面詞采用“宜”;反面詞采用“不宜”。表示有選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采用“可”。2.3各類構件的鋼筋構造建筑中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有:框架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和筒式結構等。這些結構都是由不同形狀、不同受力狀態(tài)的基礎、梁、柱、墻、板等構件組成的。下面我們將簡單的介紹一下各類構件2.3.1基礎一、 條形基礎1橫向受力鋼筋的直徑,一般為616mm;間距為120250mm。2縱向分布鋼筋的直徑,一般為56mm;間距為250350mm。3條形基礎的寬度B1600mm時,橫向受力鋼筋的長度可減至0.9B,交錯布置,如圖2-3示。圖2-3條形基礎 圖2-4條形基礎交接處配筋 4條形基礎交接處配筋,如圖9-29所示。L形交接時,縱橫墻受力鋼筋重疊布置,該部分分布鋼筋取消但需搭接;T形交接時,重疊處橫墻受力鋼筋間距加倍排至縱墻處。二、單獨基礎1單獨基礎系雙向受力,其受力鋼筋直徑不宜小于8mm,間距為100200mm。沿短邊方向的受力鋼筋一般置于長邊受力鋼筋的上面。當基礎邊長B3000mm時(除基礎支承在樁上外),受力鋼筋的長度可減為0.9B交錯布置。2現澆柱下單獨基礎的插筋直徑、根數和間距應與柱中鋼筋相同,下端宜做成直彎鉤,放在基礎的鋼筋網上,如圖2-5示。當基礎高度較大時,僅四角插筋伸至基底。插筋的箍筋與柱中箍筋相同,基礎內設置二個。3預制柱下杯形基礎,當b/h10.65時(b為杯口寬度,h1為杯口外壁高度),杯口需要配筋,如圖2-6示。圖2-5現澆柱下獨立基礎配筋 圖2-6杯形基礎三、筏板基礎筏板基礎的鋼筋間距不應小于150mm,宜為200300mm,受力鋼筋直徑不宜小于12mm。采用雙向鋼筋網片配置在板的頂面和底面。當筏板的厚度大于2m時,宜沿板厚度方向間距不超過1m設置與板面平行的構造鋼筋網片,其直徑不宜小于12mm,縱橫方向的間距不宜大于200mm。對梁板式筏基,墻柱的縱向鋼筋要貫通基礎梁而插入筏板中,并且應從梁上皮起滿足錨固長度的要求。四、箱形基礎箱形基礎的頂板、底板及墻體均應采用雙層雙向配筋。墻體的豎向和水平鋼筋直徑均不應小于10mm,間距均不應大于200mm。除上部為剪力墻外,內、外墻的墻頂處宜配置兩根直徑不小于20mm的通長構造鋼筋。上部結構底層柱縱向鋼筋伸入箱形基礎墻體的長度應符合下列要求:1)柱下三面或四面有箱形基礎墻的內柱,除柱四角縱向鋼筋直通到基底外,其余鋼筋可伸入頂板底面以下40倍縱向鋼筋直徑處。2)外柱、與剪力墻相連的柱及其他內柱的縱向鋼筋應直通到基底。2.3.2梁鋼筋混凝土梁是受彎構件。其梁內鋼筋根據受力不同,一般可分為縱向受力鋼筋、彎起鋼筋、箍筋等幾種一、縱向受力鋼筋 沿梁的縱跨方向布置,承重梁中由于彎曲,在梁的下半部產生拉力,故又稱受拉鋼筋或主筋。1、梁縱向受力鋼筋的直徑:當梁高h300mm時,不應小于10mm;當梁高h800mm,宜取60度。2彎起鋼筋的彎終點外應留有錨固長度,在受拉區(qū)不應小于20d,在受壓區(qū)不應小于10d,對光圓鋼筋在末端應設置彎鉤,如圖2-11示。圖2-11a受拉區(qū) 圖2-11b受壓區(qū)3彎起鋼筋應在同一截面中與梁軸線對稱成對彎起,當兩上截面中各彎起一根鋼筋時,這兩根鋼筋也應沿梁軸線對稱彎起。梁底(頂)層鋼筋中的角部鋼筋不應彎起。4在梁的受拉區(qū)中,彎起鋼筋的彎起點,可設在按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不需要該鋼筋截面之前;但彎起鋼筋與梁中心線交點應在不需要該鋼筋的截面之外,同時,彎起點與計算充分利用該鋼筋的截面之間的距離,不應小于h0/2,見圖9-19。圖2-12彎起鋼筋彎起點與彎矩圖形的關系 說明:1在受拉區(qū)域中的彎起點;2按計算不需要鋼筋“b”的截面;3正截面受彎承載力圖形;4按計算鋼筋強度充分利用的截面;5按計算不需要鋼筋“a”的截面5、彎起鋼筋前排的彎起點至后排的彎終點的距離,不應大于箍筋的最大間距。6、當縱向受力鋼筋不能在需要的位置彎起,或彎起鋼筋不足以承受剪力時,需增設附加斜鋼筋,且其兩端應錨固在受壓區(qū)內(鴨筋),不得采用浮筋,如圖2-13示。圖2-13附加斜鋼筋(鴨筋)的設置三、梁箍筋箍筋是為了固定受力鋼筋的布置,使鋼筋形成堅固的骨架而設置的。同時又可以承受剪力,以滿足斜截面強度的需要,對限制斜裂縫的寬度,防止斜截面的破壞比較有效。箍筋 的形式一般有開口式及封閉式,一般常用封閉式1、梁的箍筋設置:對梁高300,應沿梁全長設置;對梁離為150300mm,可僅在構件兩端各1/4跨度范圍內設置,但當在構件中部1/2跨度范圍內有集中荷載作用時,則應沿梁全長設置;對梁高150mm,可不設置。梁支座處的箍筋從梁邊(或墻邊)50mm開始設置。2、梁中箍筋的直徑:對梁高800mm,不宜小于8mm。梁中配有計算需要的縱向受壓鋼筋時,箍筋直徑還不應小于縱向受壓鋼筋最大直徑的0.25倍。3、梁中箍筋的最大間距:宜符合下表2.4規(guī)定。項次梁高按計算配置箍筋按構造配置箍筋1.1503001502002.3005002003003.5008002503504.800300400表2-4梁中箍筋的最大間距(mm)當梁中配有按計算需要的縱向受壓鋼筋時,箍筋的間距不應大15d(d為縱向受壓鋼筋的最小直徑);當層內的縱向受壓鋼筋多于5根且直徑大于18mm時,箍筋的間距不應大于10d。梁中縱向受力鋼筋搭接長度范圍內的箍筋間距應符合梁的縱向鋼筋那節(jié)的規(guī)定。4、箍筋的形式與肢數:箍筋應做成封閉式,基本形式為雙肢箍筋,如圖2-14a。當梁的寬度不大于400mm但一層內的縱向受壓鋼筋多于4根或梁的寬度大于400mm,且層內的縱向受壓鋼筋多于3根,應設置復合箍筋,如圖2-14b與c所示的四肢箍筋與如圖2-14d所示的六肢箍筋。為了施工方便,四肢箍筋可由兩個相同的多肢箍筋拼成。圖2-14梁箍筋說明:(a)雙肢箍筋 (b)與(c)四肢箍筋 (d)六肢箍筋 1箍筋 2腰筋 3拉筋5、抗扭箍筋應做成封閉式,且應沿截面周邊布置;當采用復合箍筋時,位于截面內部的箍筋不應計入抗扭箍筋面積。抗扭箍筋的末端應做成135度彎鉤,彎鉤端頭平直段長度不應小于10d。四、梁側面縱向構造鋼筋或受扭鋼筋的配置當梁腹板高度hw不小于450mm時,梁側應沿高度配置縱向構造鋼筋(腰筋),間距應小于或等 于200mm,其搭接與錨固長度可取15d,工程圖中一般用G表示它。當為受扭縱向筋時,間距與腰筋 相同,其錨固長度與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縱筋,工程圖中一般以N表示它。梁的兩側縱向構造鋼筋宜用拉筋聯系,拉筋直徑一般與箍筋相同,其間距一般為箍筋間距的兩倍。五、附加橫向鋼筋1、在梁下部或截面高度范圍內有集中荷載作用時,應在該處設置附加橫向鋼筋(吊筋、箍筋)承擔。附加橫向鋼筋應布置在長度S(S=2h1+3b)的范圍內,如圖2-15示。圖2-15集中荷載作用處的橫向附加鋼筋說明:(a)附加箍筋(b)附加吊筋 ;1傳遞集中荷載的位置 2附加箍筋 3附加吊筋2、當構件的內折角處于受拉區(qū)時,應增設箍筋,如圖2-16示。該箍筋應能承受未在受壓區(qū)錨固的縱向受拉鋼筋As1的合力,且在任何情況下不應小于全部縱向鋼筋As合力的35%。圖2-16鋼筋混凝土梁內折角處配筋梁內折角處附加箍筋的配置范圍S,可按下式計算:S=h tan(3a/8),式中h-梁內折角處高度;a-梁的內折角。2.3.3柱 柱是承受壓力和彎矩的構件,一般分為縱向鋼筋與箍筋。柱中縱向鋼筋用來幫助混凝土承受壓力,箍筋能陰止混凝土的橫向變形,且稍能提高混凝土抗壓強度,還可以使縱向鋼筋定位,組成鋼筋骨架。 柱縱向受力鋼筋1、柱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縱向受力鋼筋的直徑不宜小于12mm,不少于4根,全部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圓柱中縱向鋼筋宜沿周邊均勻布置,根數產宜少于8根,且不應少于6根。(2)柱中縱向受力鋼筋的凈間距不應小于50mm;對水平澆筑的預制柱,其縱向鋼筋的最小凈間距可按梁的有關規(guī)定取用。(3)在偏心受壓柱中,垂直于彎矩作用平面的側面上的縱向受力鋼筋以及軸心受壓柱中各邊的縱向受力鋼筋,其中距不宜大于300mm。(4)當偏心受壓柱的截面高度h600mm時,在柱的側面上應設置直徑為1016mm的縱向構造鋼筋,并相應設置復合箍筋或拉筋。2、現澆柱中縱向鋼筋的接頭,應優(yōu)先采用焊接或機械連接。接頭宜設置在柱的彎矩較小區(qū)段,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柱每邊鋼筋不多于4根時,可在一個水平面上連接,如圖2-17a;柱每邊鋼筋58根時,可在二個水平面上連接。(2)下柱伸入上柱搭接鋼筋的根數及直徑,應滿足上柱受力的要求;當上下柱內鋼筋直徑不同時,搭接長度應按上柱內鋼筋直徑計算。(3)下柱伸入上柱的鋼筋折角不大于1:6時,下柱鋼筋可不切斷而彎伸至上柱搭接,如圖2-17b;當折角大于1:6時,應設置插筋,如圖2-17c或將上柱鋼筋錨在下柱內,如圖2-17d。圖2-17柱中縱向鋼筋的接頭說明:(a)上下柱鋼筋搭接(b)下柱鋼筋彎折身入上柱 (c)加插筋搭接 (d)上柱鋼筋伸入下柱3、頂層柱中縱向鋼筋的錨固,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頂層中間節(jié)點的柱縱向鋼筋及頂層端節(jié)點的內側柱縱向鋼筋可用直線方式錨入頂層節(jié)點,其自梁底標高算起的錨固長度不應小于La,且柱縱向鋼筋必須伸至柱頂。當頂層節(jié)點處梁截面高度不足時,柱縱向鋼筋應伸至柱頂并向節(jié)點內水平彎折,如圖2-18a;當柱頂有現澆板且板厚不小于80mm、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于C20時,柱縱向鋼筋也可向外彎折,如圖2-18b。彎折后的水平投影長度不宜小于12d(d為縱向鋼筋直徑)。圖2-18頂層柱中縱向鋼筋的錨固說明:(a)柱縱向鋼筋向內彎折(b)柱縱向鋼筋向外彎折(2)框架頂層端節(jié)點處,可將柱外側縱向鋼筋的相應部分彎人梁內作梁上部縱向鋼筋使用,如圖2-19a,共搭接長度不應小于1.5La;其中,伸入梁內的外側縱向鋼筋截面面積不宜小于外側縱向鋼筋全部截面面積的65%。梁寬范圍以外的柱外側縱向鋼筋宜沿節(jié)點頂部伸至柱內邊,并向下彎折不小于8d后截斷;當柱縱向鋼筋位于柱頂第二層時,可不向下彎折。當有現澆板且板厚不小于80mm、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于C20時,梁寬范圍以外的縱向鋼筋可伸入現澆板內,其長度與伸入梁內的柱縱向鋼筋相同。(3)框架梁頂節(jié)點處,也可將梁上部縱向鋼筋彎入柱內與柱外側縱向鋼筋搭接,如圖2-19b,其搭接長度豎直段不應小于1.7La。當梁上部縱向鋼筋的配筋率大于1.2%時,彎入柱外側的梁上部縱向鋼筋應滿足以上規(guī)定的搭接長度,且宜分兩批截斷,其截斷點之間的距離不宜小于20d(d為梁上部縱向鋼筋直徑)。柱外側縱向鋼筋伸至柱頂后宜向節(jié)點內水平彎折,彎折段的水平投影長度不宜小于12d(d為柱外側縱向鋼筋直徑)。圖2-19頂層端節(jié)點梁柱縱向鋼筋的搭接說明:(a)柱外側縱向鋼筋彎人梁內作梁上部縱向鋼筋用(b)梁上部縱向鋼筋彎人柱內與柱外側縱向鋼筋搭接(二)柱箍筋1、柱及其他受壓構件中的周邊箍筋應做成封閉式;對圓柱中的箍筋,搭接長度不應小于錨固長度La,且末端應做成135度彎鉤,彎鉤末段平直段長度不應小于箍筋直徑的5倍。2、箍筋間距不應大于400mm及構件截面的短邊尺寸,在綁扎的骨架中不應大于15d( d為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直徑),在焊接的骨架中不應大于20d。3、箍筋直徑不應小于d/4,且不應小于6mm(d為縱向鋼筋的最大直徑)。4、當柱中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大于2%時,箍筋直徑不應小于8mm,間距不應大于縱向受力鋼筋最小直徑的10倍;且不應大于200mm;箍筋末端應做成135度彎鉤且彎鉤末端平直段長度不應小于箍筋直徑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閉環(huán)式。5、當柱截面短邊尺寸大于400mm且各邊縱向鋼筋多于3根時,或當柱截面短邊尺寸不大于400mm但各邊縱向鋼筋多于4根時,應設置復合箍筋,如圖2-20。圖2-20矩形與圓形截面柱的箍筋形式說明:(a)方柱箍筋(b)(c)方柱復合箍筋 (d)(e)矩形柱復合箍筋 (f)圓柱箍筋 (g)圓柱復合箍筋6、柱中縱向受力鋼筋搭接長度內的箍筋間距應符合“2.2.3 鋼筋連接”的規(guī)定。2.3.4 剪力墻現澆鋼筋 混凝土剪 力墻常用于剪 力墻結構及框加工一般剪力墻結構中,它除了承受結構自重和樓面活荷載處,還承受由風或地震引起的水平荷載。其配筋構造要求如下:1、鋼筋混凝土剪力墻水平及豎向分布鋼筋的直徑不應小于8mm,間距不應大于300mm。2、厚度大于160mm的剪力墻應配置雙排分布鋼筋網;結構中重要部位的剪力墻,當其厚度不大于160mm時,也宜配置雙排分布鋼筋網。雙排分布鋼筋網應沿墻的兩個側面布置,且應采用拉筋連系;拉筋直徑不宜小于6mm,間距不宜大于的600mm。3、剪力墻水平分布鋼筋的搭接長度不應小于1.2La。同排水平分布鋼筋的搭接接頭之間以及上、下相鄰水平分布鋼筋的搭接接頭之間沿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宜小于500mm。剪力墻豎向分布鋼筋可在同一高度搭接,搭接長度不應小于1.2La。4、剪力墻水平分布鋼筋應伸至墻端,并向內水平彎折10d后截斷(d為水平分布鋼筋直徑)。當剪力墻端部有翼墻或轉角墻時,內墻兩測的水平分布鋼筋和外墻內側的水平分布鋼筋應伸至翼墻或轉角墻外邊,并分別向兩側水平彎折15d后截斷。在轉角墻端處,外墻外側的水平分布鋼筋應在墻端外角處彎入翼墻,并與翼墻外側水平分布鋼筋搭接。帶邊框的剪力墻,其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宜分別貫穿柱、梁或錨固在柱、梁內。5、剪力墻墻肢兩端的豎向受力鋼筋不宜少于4A12的鋼筋或2A16的鋼筋;沿該豎向鋼筋方向宜配置直徑不小于6mm、間距為250mm的拉筋。6、剪力墻洞口上、下兩邊的水平縱向鋼筋截面面積分別不宜小于洞口截斷的水平分布鋼筋總面積的1/2。縱向鋼筋自洞口邊伸入墻內的長度不應小于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剪力墻洞口連梁應沿全長配置箍筋。箍筋直徑不宜小于6mm,間距不宜大于150mm。在頂層洞口連梁縱向鋼筋伸入墻內的錨固長度范圍內,應設置相同的箍筋。門窗洞邊的豎向鋼筋應接受拉鋼筋錨固在頂層連粱高度范圍內。7、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的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的配筋率不應小于0.2%。結構中重要部位的剪力墻,其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的配筋率宜適當提高。剪力墻中溫度、收縮應力較大的部位,水平分布鋼筋的配筋率可適當提高。2.3.5 板 板配筋規(guī)定:鋼筋混凝土板是受彎構件,按其作用分為:底部受力筋 、上部負筋、分布筋幾種。一、受力筋主要用來承受拉力。懸臂板及地下室底板等構件的受力鋼筋的配置是在板的上部。當板為兩端支承的簡支板時,其底部受力鋼筋平行跨度布置;當板為四周支承并且其長短邊之比值大于2時,板為單向受力,叫單向板,其底部受力鋼筋平行短邊方向布置;當板為四周支承并且其長短邊之比值小于或等 于2時,板為雙向受力,叫雙向板,其底部縱橫兩個方向均為受力鋼筋。1、板中受力鋼筋的常用直徑:板厚h150mm時為1216mm;采用現澆板時受力鋼筋不應小于6mm,預制板時不應小于4mm。2、板中受力鋼筋的間距,一般不小于70mm,當板厚h150mm時間距不宜大于200mm,當h150mm時不宜大于1.5h或250mm。板中受力鋼筋一般距墻邊或梁邊50mm開始配置。3、單向板和雙向板可采用分離式配筋或彎起式配筋。分離式配筋因施工方便,已成為工程中主要采用的配筋方式。當多跨單向板、多跨雙向板采用分離式配筋時,跨中下部鋼筋宜全部伸人支座;支座負筋向跨內的延伸長度a應覆蓋負彎矩圖并滿足鋼筋錨固的要求,如圖2-21示。圖2-21連續(xù)板的分離式配筋4、簡支板或連續(xù)板跨中下部縱向鋼筋伸至支座的中心線且錨固長度不應小于5d(d為下部鋼筋直徑)。當連續(xù)板內溫度收縮應力較大時,伸入支座的錨固長度宜適當增加。對與邊梁整澆的板,支座負彎矩鋼筋的錨固長度應為La,見圖2-21右側支座負筋5、在雙向板的縱橫兩個方向上均需配置受力鋼筋。承受彎矩較大方向的受力鋼筋,布置在受力較小鋼筋的外層。二、分布鋼筋它主要用來使作用在板面荷載能均勻地傳遞給受力鋼筋;抵抗四溫度變化和混凝土收縮在垂直于板跨方向所產生的拉應力;同時還與受力鋼筋綁扎在一起組合成骨架,防止受力鋼筋在混凝土澆搗時的位移。1、單向板中單位長度上分布鋼筋的截面面積不宜小于單位寬度上受力鋼筋截面面積15%,且不宜小于該方向板截面面積的0.15%;分布鋼筋的間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徑不宜小于6mm。對集中荷載較大的情況,分布鋼筋的截面面積應適當增加,其間距不宜大于200mm。2、在溫度、收縮應力較大的現澆板區(qū)域內,鋼筋間距宜為150200mm,并應在板的配筋表面布置溫度收縮鋼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縱、橫兩個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溫度收縮鋼筋可利用原有鋼筋貫通布置,也可另行設置構造鋼筋網,并與原有鋼筋按受拉鋼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邊構件中錨固。三、構造鋼筋為了避免板受力后,在支座上部出現裂縫,通常是在這些部們上部配置受拉鋼筋,這種鋼筋稱為負筋。1、對與支承結構整體澆筑或嵌固在承重砌體墻內的現澆混凝土板,應沿支承周邊配置上部構造鋼筋,其直徑不宜小于8mm,痩距不宜大于200mm,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該構造鋼筋的截面面積:沿受力方向配置時不宜小于跨中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1/3,沿非受力方向配置時可根據實踐經驗適當減少。(2)該構造鋼筋伸入板內的長度:對嵌固在承重砌體墻內的板不宜小于板短邊跨度的1/7,在兩邊嵌固于墻內的板角部分不宜小于板短邊跨度的1/4(雙向配置);對周邊與混凝土梁或墻整體澆筑的板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板計算跨度的1/5(單向板)、1/4(雙向板),見圖2-21。2、當現澆板的受力鋼筋與梁平行時,應沿梁長度方向配置間距不大于200mm且與梁垂直的上部構造鋼筋,其直徑不宜小于8mm,且單位長度內的總截面面積不宜小于板中單位長度內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1/3。該構造鋼筋伸人板內的長度不宜小于板計算跨度Lo的1/4,見圖2-22。圖2-22現澆板中與梁垂直的構造鋼筋說明:1主梁 2次梁 3板的收力箍筋 3、挑檐轉角處應配置放射性構造鋼筋,如圖2-23。鋼筋間距(按L/2處計算)不宜大于200mm;鋼筋埋人長度不應小于挑檐寬度,即aL。構造鋼筋的直徑與邊跨支座的負彎矩筋相同。圖2-23挑檐轉角處板的構造鋼筋四、板上開洞1、圓洞或方洞垂直于板跨方向的邊長小于300mm時,可將板的受力鋼筋繞過洞口,不必加固。2、當300D(B)1000mm時,應沿洞邊每側配置加強鋼筋,其面積不小于洞口寬度內被切斷的受力鋼筋面積的1/2,且不小于2A10,見圖2-24。圖2-24板上開洞處的構造鋼筋3、當D(B)300mm且孔洞周邊有集中荷載時或D(B)1000mm時,應在孔洞邊加設邊梁。五、板柱節(jié)點在板柱節(jié)點處,為提高板的沖切強度,可配置箍筋或彎起鋼筋。板的厚度不應小于150mm。箍筋應配置在柱邊以外不小于1.5h0范圍內,其間距不應大h0/3,如圖2-25a,箍筋外形宜為封閉式。箍筋直徑不應小于6mm。彎起鋼筋可由一組或二組組成,如圖2-25b。其傾斜度應與沖切破壞斜截面相交,其交點應在柱周邊以外h/22/3h的范圍內。彎起鋼筋直徑不應小于12mm,且每一方向不應小于3根。圖2-25板柱節(jié)點處的加強鋼筋說明:(a)配置箍筋 (b)配置彎起鋼筋2.4抗震配筋要求2.4.1抗震等級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的抗震設計,根據設防烈度、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抗震等級分為一、二、三、四級,應符合相應的計算和構造措施要求,并應符合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表的規(guī)定,如表2-5示。表2-5抗震等級表2.4.2一般規(guī)定1、結構構件中的縱向受力鋼筋宜選用HRB335、HRB400級鋼筋。2、縱向受拉鋼筋的抗震錨固長度Lae:對一、二級抗震等級為1.15La,對三級抗震等級為1.05La,對四級抗震等級為La。3、采用搭接接頭時,縱向受拉鋼筋的抗震搭接長度LlE,應按下列公式計算:LlE=Lae。4、縱向受力鋼筋連接接頭的位置宜避開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區(qū);當無法避開時,應采用滿足等強度要求的高質量機械連接接頭,且鋼筋接頭面積百分率不應超過50%。5、箍筋的末端應做成135度彎鉤,彎鉤端頭平直段長度不應小于箍筋直徑的10倍;在縱向受力鋼筋搭接長度范圍內的箍筋,其直徑不應小于搭接鋼筋較大直徑的0.25倍,其間距不應大于搭接鋼筋較小直徑的5倍,且不應大于100mm。2.4.3 框架梁1、框架梁梁端截面的底部和頂部縱向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比值,除按計算確定外,一般抗震等級不應小于0.5;二、三級抗震等級不應小于0.3。2、梁端箍筋的加密區(qū)長度、箍筋最大間距和箍筋最小直徑應按下表采用。當梁端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大于2%時,表中箍筋最小直徑應增大2mm,如表2-6示??拐鸬燃壒拷罴用軈^(qū)長度(二者取大值)箍筋最大間距(三者取大值)箍筋最小直徑一2h、500mm6d、h/4、100mm10二1.5h、500mm8d、h/4、100mm8三(四)8d、h/4、150mm8(6)表2-6梁端箍筋加密區(qū)的構造要求注:d為縱向鋼筋直徑;h為梁的高度。梁端縱向鋼筋配筋率2%時,箍筋最小直徑增加2mm。3、沿梁全長頂面和底面至少應備配置兩根通長的縱向鋼筋。對一、二級抗震等級,鋼筋直徑不應小于14mm,且分別不應少于梁兩端頂面和底面縱向受力鋼筋中較大截面面積的1/4;對三、四級抗震等級,鋼筋直徑不應小于12mm。4、梁箍筋加密區(qū)長度內的箍筋間距:對一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徑的較大值;對二、三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徑的較大值;對四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300mm。5、梁端設置的第一個箍筋應距框架節(jié)點邊緣不大于50mm;非加密區(qū)的箍筋間距不宜于加密區(qū)間距的2倍。2.4.4框架柱與框支柱1、框架柱與框支柱上、下兩端箍筋應加密。加密區(qū)的箍筋最大間距和箍筋最小直徑應符合下表2.7的規(guī)定。抗震等級箍筋最大間距(mm)(兩者取最小值)箍筋最小直徑(mm)一6d、10010二8d、1008三8d、150(柱根100)8四8d、150(柱根100)6(柱根8)表2-7柱端箍筋加密區(qū)的構造要求注:底層柱的柱根系指地下室的頂面或無地下室情況的基礎頂面;柱根加密區(qū)長度應取不小于該層柱凈高的1/3;當有剛性地面時,除柱端箍筋加密區(qū)外尚應在剛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高度范圍內加密箍筋。d為縱向鋼筋直徑。2、框支柱與剪跨比2的框架柱應在柱全高范圍內加密箍筋,且箍筋間距不應大于100mm。3、二級抗震等級的框架柱,當箍筋直徑不小于10mm、間距不大于200mm,除柱根外,箍筋間距應允許采用150mm;三級抗震等級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時,箍筋最小直徑應允許采用6mm;四級抗震等級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時,箍筋直徑不應小于8mm。4、框架柱的箍筋加密區(qū)長度,應取柱截面長邊尺寸(或圓形截面直徑)、柱凈高的1/6和500mm中的最大值。一、二級抗震等級的角柱應沿柱全高加密箍筋。5、柱箍加密區(qū)內的箍筋間距:一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200mm;二、三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徑中的較大值;四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300mm。此外,每隔一根縱向鋼筋宜在兩個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約束;當采用拉筋時,拉筋宜緊靠縱向鋼筋并勾住封閉箍筋。6、在柱箍筋加密區(qū)外,箍筋的體積配筋率不宜小于加密區(qū)配筋率的1/2;對一、二級抗震等級,箍筋間距不應大于10d;對三、四級抗震等級,箍筋間距不應大于15d(d為縱向鋼筋直徑)。2.4.5 框架梁柱節(jié)點1、框架中間層的中間節(jié)點處,框架梁的上部縱向鋼筋應貫穿中間節(jié)點;對一、二級抗震等級,梁的下部縱向鋼筋伸入中間節(jié)點的錨固長度不應小于Lae,且伸過中心線不應小于5d,如圖2-26a。梁內貫穿中柱的每根縱向鋼筋直徑,對一、二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柱在該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對圓柱截面,不宜大于縱向鋼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長的l/20。2、框架中間層的端節(jié)點處,當框架梁上部縱向鋼筋用直線錨固方式錨入端節(jié)點時,其錨固長度除不應小于LaE外,尚應伸過柱中心線不小于5d(d為梁上部縱向鋼筋的直徑)。當水平直線段錨固長度不足時,梁上部縱向鋼筋應伸至柱外邊并向下彎折。彎折前的水平投影長度不應小于0.4LaE,彎折后的豎直投影長度取15d,如圖2-26ab。梁下部縱向鋼筋在中間層端節(jié)點中的錨固措施與梁上部縱向鋼筋相同。3、框架頂層中間節(jié)點處,柱縱向鋼筋應伸至柱頂。當采用直線錨固方式時,其自梁底邊算起的錨固長度應不小于Le,當直線段錨固長度不足時,該縱向鋼筋伸到柱頂后可向內彎折,彎折前的錨固段豎向投影長度不應小于0.5Lae,彎折后的水平投影長度取12d;當樓蓋為現澆混凝土,且板的混凝土強度不低于C20、板厚不小于80mm時,也可向外彎折,彎折后的水平投影長度取12d,如圖2-26c。對一、二級抗震等級,貫穿頂層中間節(jié)點的梁上部縱向鋼筋的直徑,不宜大于柱在該方向截面尺寸的l/25。梁下部縱向鋼筋在頂層中間節(jié)點中的錨固措施與梁下部縱向鋼筋在中間層中間節(jié)點處的錨固措施相同。圖2-26框架梁與框架柱的縱向受力鋼筋在節(jié)點區(qū)的搭接與錨固說明:(a)中間層中間節(jié)點(b)中間層端節(jié)點(c)頂層中間節(jié)點 (d)頂層端節(jié)點(一)(e)頂層端節(jié)點(二)4、框架頂層端節(jié)點處,柱外側縱向鋼筋可沿節(jié)點外邊和梁上邊與梁上部縱向鋼筋搭接連接,如圖2-26d,搭接長度不應小于1.5Lae,且伸入梁內的柱外側縱向鋼筋截面面積不宜少于柱外側全部柱縱向鋼筋截面面積的65%;其中不能伸入梁內的外側柱縱向鋼筋,宜沿柱頂伸至柱內邊;當該柱筋位于頂部第一層時,伸至柱內邊后,宜向下彎折不小于8d后截斷(d為外側柱縱向鋼筋直徑);當該柱筋位于頂部第二層時,可伸至柱內邊后截斷;當有現澆板時,且現澆板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于C20、板厚不小于80mm時,梁寬范圍外的柱縱向鋼筋可伸人板內,其伸入長度與伸入梁內的柱縱向鋼筋相同。梁上部縱向鋼筋應伸至柱外邊并向下彎折到梁底標高。當梁、柱配筋率較高時,頂層端節(jié)點處的梁上部縱向鋼筋和柱外側縱向鋼筋的搭接連接也可沿柱外邊設置,如圖2-26e,搭接長度不應小于1.72Lae,其中,柱外側縱向鋼筋應伸至柱頂,并向內彎折,彎折段的水平投影長度不宜小于12d。當梁上部縱向鋼筋配筋率較高時,彎入柱外側的梁上部縱向鋼筋宜分兩批截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