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艾灸神闕穴.doc_第1頁
長期艾灸神闕穴.doc_第2頁
長期艾灸神闕穴.doc_第3頁
長期艾灸神闕穴.doc_第4頁
長期艾灸神闕穴.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長期艾灸神闕穴(肚臍)的好處盤點艾灸是中醫(yī)中的一種治病方法,現(xiàn)在很多人也用這種方法來養(yǎng)生,下邊介紹一種艾灸神闕穴,俗稱肚臍的養(yǎng)生方法和功效,供大家參考?!澳殹笔鞘裁?臍,俗稱肚臍眼。以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觀點看,“臍”只是初生兒臍帶脫落后遺留下的一個瘢痕組織;但中醫(yī)認為,臍中是一個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穴位,名叫“神闕”。此穴被認為是經絡之總樞,經氣之匯海,能司管人體諸經百脈。當人體氣血陰陽失調而發(fā)生疾病,通過刺激或施藥于神闕穴,便有調整陰陽平衡、氣血和暢的功能,收到祛邪治病之功效?!熬哪殹钡淖饔糜腥さ氖?,有科學家用“黃金律”來測量人體,結果驚奇地發(fā)現(xiàn):從肚臍到腳的長度,與肚臍到頭頂長度的比值,恰好等于0.618,就是說,肚臍正位于人體的“黃金分割點”上。而現(xiàn)代科學研究表明,0.168在養(yǎng)生中起重要作用,所以“黃金分割點”應是調整人體功能的最佳作用點。實驗研究也證明:通過藥熨、艾灸等刺激,有助于調節(jié)人體神經系統(tǒng)及內分泌活動,尤其是能顯著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從而能起到扶正祛病、益壽延年之作用。一般來說,灸臍注意事項有三:第一,臍部有損傷、炎癥者及孕婦禁用;第二,剛吃完飯或空腹不宜灸臍;第三,艾灸不可離臍部太近,否則易燙傷。常用艾灸臍兩法第一法艾炷直接灸。將燃燒的艾炷直接懸在臍中上方(1厘米左右)施灸,以覺得有溫熱感為度。每次灸1530分鐘,每日1次,連灸10次為1療程。全年可不定時灸35個療程,秋冬季施灸效果更佳。因體質素虛而出現(xiàn)的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等疾病用此法防治效果較好。第二法神闕隔姜灸。把姜片上穿刺數孔,覆蓋于臍上,點燃艾炷在姜片中啄灸,以感溫熱且舒適為度。每次灸1520分鐘,隔日1次,每月灸10次,冬至開始灸最好。此法對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諸癥有預防作用。很多人說現(xiàn)在的艾條不是陳年的,其實我們也不妨自己去采摘寫艾葉,自己艾絨,估計效果會更好。不過這對于忙碌的年輕人來說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家里有老年人最好了。【美容】 現(xiàn)代人生活壓力過大,體內淤積各種毒素排泄緩慢,肌膚對化妝品、營養(yǎng)品的吸收減慢,引發(fā)一系列面部問題。面部溫灸通過熱原理與中草藥艾草的作用,美容棒在面部進行排毒滾動,促進面部血液循環(huán),打開毛孔,溫補氣血,增強肌膚的免疫力及對產品的吸收。 優(yōu)點:溫灸溫熱再配合中草藥艾草條,在面部輕輕滾動,可替代了美容師按摩,讓面部血液循環(huán)加速,促進產品的吸收,在溫肌散寒、活絡經氣的享受中完成有效的美容護理。 【保健】 溫經通絡,益氣驅風,活血止痛,改善局部循環(huán),增加免疫力。肩周炎,腰肌勞損,腰腿疼痛,骨質增生,胃脘寒痛,椎間盤膨出,咳喘,面癱,痛經,少年近視等癥。 【養(yǎng)生】 艾灸養(yǎng)生保健療法能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和抗衰老的能力,從而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此法簡便有效,尤其有溫陽散寒,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可作為中老年保健灸及虛寒證患者首選的自我養(yǎng)生方法。 【祛病】 1、感冒 灸法對風寒感冒,有疏風散寒,調和營衛(wèi),解表宣肺之功效。取督脈、足太陽、陽明經腧穴,如風池、風門、大椎、肺俞、列缺、孔最、合谷等,用艾條溫和灸,每穴再次灸1015 分鐘,每日l2 次;或艾炷隔姜灸,每次24 穴,每穴灸57 壯,每日1 次。在本病流行季節(jié),每日灸風門或足三里,有預防作用。 2、咳嗽 灸法可健脾燥濕,理氣化痰。取背俞穴及任脈、督脈、太陽經腧穴,如肺俞、膏肓、天突、風門、云門、膻中、太淵、豐隆等。用溫和灸、艾炷灸或隔姜灸均可,每日1 次, 57 次為1 個療程,每療程間隔7 日。 3、哮喘 灸法可健脾益氣,培土生金,平喘降逆。取背俞和任脈、督脈、陽明經腧穴,如肺俞、定喘、天突、風門、氣海、脾俞、。腎俞、太淵、太溪、足三里等。每日1 次,57 次為1 個療程。 4、中風 灸法可益氣固脫,回陽救逆;或開竅熄風,調暢氣血;或散風祛邪,通經活絡。取督脈、任脈、陽明經及少陰經腧穴,如百會、太沖、神闕、關元、氣海、人中、風池、足三里、豐隆等。可用艾 2 灸,各3 壯。 預防中風,用艾炷瘢痕灸,取足三里或絕骨;或用艾條溫和灸,取足三里、關元、氣海、百會、涌泉。每次1520 分鐘,每日1 次,10 次為1 個療程。 5、胃痛 灸法可調中和胃,理氣消食。取任脈、足陽明經、背俞穴,如中脘、足三里、內關、公孫、梁門、胃俞、脾俞、商丘等。每日用溫針法,或輕刺激,針后再配合藥艾條灸。 6、腹痛 灸法可溫中健脾,消食化滯。取背俞穴、任脈、足陽明經穴,如中脘、神闕、天樞、關元、脾俞、胃俞等。 7、腰痛 灸治可祛寒通經活絡。取足太陽、督脈經穴,如腎俞、腰陽關、委中、昆侖、人中、命門、志室、太溪等。 8、痛經 灸治可溫經散寒,調補沖任。選任脈、督脈、足太陰、足少陰經穴,如內庭、中極、歸來、氣海、血海、次謬、水道、三陰交、地機等。艾條灸,每穴1020 分鐘。 9、泄瀉 灸治可溫中散寒,清熱利濕,疏肝健脾,消食導滯及溫補脾胃。取俞募穴、任脈、陽明經、太陽經腧穴,如天樞、中脘、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脾俞、章門、腎俞、大橫、神闕等。 10、陽痿 灸治可溫補腎陽。取任脈、督脈和太陽經穴,如腎俞、命門、關元、中極、三陰交、氣海、然谷等。 11、頸椎 綜合征灸治可祛風散寒,活血祛瘀。多取督脈及病變局部腧穴,如阿是穴、大椎、風池、肩髃、尺澤、大杼、后溪等。 12、坐骨神經痛 灸治可溫經通絡,祛風散寒利濕。取足三陰經和腰骶腧穴,如阿是穴(病變壓痛點)、八髎、秩邊、風市、陽陵泉、足三里、昆侖。 13、 痔瘡 灸治以清腸通絡,活血化瘀為主。取督脈、足太陽和手陽明經腧穴,如長強、命門、脊中、次髎、奇穴(十四椎下旁開1 寸一多灸)、承山等。 14、瘰疬 灸治可疏肝解郁,化痰散結。取病變局部和少陽、陽明經腧穴,如阿是穴、肘尖、天井、足臨泣、手三里、天牖、百勞等。以上各穴輪流施灸,每穴57 壯,用小艾炷直接灸。瘰疬局部可用隔蒜灸。 3 15、濕疹 灸治可清熱利濕,養(yǎng)血祛風。取病變局部及陽明、太陰經腧穴,如阿是穴、曲池、風市、膈俞、血海、百蟲窩等??捎冒頊睾途?。 16、痹證 灸治可祛風利濕散寒,泄熱通經,調和氣血。取病變相應經脈腧穴。如曲池、陽陵泉、腰陽關、環(huán)跳、大椎、風市、昆侖、肩髃、陽池、外關、懸鐘、犢鼻、足三里、解溪等。 17、胎位不正 灸治本病以舒氣導滯為主。取足太陽經和手足太陰經腧穴,如至陰、三陰交、合谷。用艾卷溫和灸雙側至陰,艾火距穴位約半寸,以不產生灼痛為度,每次1015 分鐘,每日1 次,連續(xù)4 次為 1 個療程。 18、小兒遺尿癥 灸治可溫腎固攝,補中益氣。取任脈、足太陽經、足三陰經穴。如大敦、陰陵泉、橫骨、三陰交、膀胱俞、氣海、腎俞、命門、關元、中極等。 19、小兒營養(yǎng)不良 灸治可消食導滯,健脾和胃或益氣養(yǎng)血。取足陽明經、足太陰經、任脈及俞穴、募穴,如章門、囟會、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商丘、長強等。 20、牙痛 灸治可疏風清熱,益陰降火。取陽明經、足少陰經腧穴,如合谷、承漿、頰車、內庭、列缺、魚際、太溪、陰谷、曲池等。用艾炷隔蒜灸,治療牙痛效較顯。 常用艾灸穴位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屬督脈,在項后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身柱有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fā)育,現(xiàn)代研究認為,灸身柱可以調節(jié)人的神經系統(tǒng),可以防止神經衰弱,失眠癥,頭痛的發(fā)作,可以防止疲勞,促進肌體體力的恢復。灸身柱對小兒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瀉,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對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統(tǒng)的哮喘、氣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養(yǎng)生一言草載: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 頸椎與第1 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敝Q。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的 4 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 一玫瑰花環(huán)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于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屬任脈,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 寸。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甲乙經載:“胃脹者腹?jié)M胃脘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庇州d: “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庇颀埜枵f:“黃疽四肢無力,中脘、足三里?!睂嶒炗^察發(fā)現(xiàn), 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動增強,幽門立即開放,胃下緣輕度提高,空腸黏膜皺襞增深、腸動力增強。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于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較好療效。 灸關元穴 關元屬任脈,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下3 寸。該穴為小腸之“募穴”,足三陰經、任脈之會,一身元氣之所在。別名“丹田”。難經六十六難集注中楊玄操說:“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元,太子之府也?!敝嗅t(yī)學認為,關元其部位為真陽所居、化生精氣之處。艾灸關元能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沖任、理氣活血。艾灸關元,能治積冷,男子疝氣,夢遺淋濁,女子瘕聚,經產帶下,諸虛百損?,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艾灸關元可使血液動力學改變,對心肌具有正變力性作用,從而使得每博指數(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數(LVSWI)穩(wěn)定增加。艾灸關元還可改變動脈血氧運輸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機體代償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緩休克的發(fā)展。艾灸關元可防治遺尿、尿頻,隆閉、少腹脹痛,脫肛、疝氣、遺精,白濁、陽痿、早泄,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崩漏、惡露不盡、不孕,中風脫證、虛勞贏瘦等。 灸氣海穴 氣海屬任脈,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下1.5 寸。灸氣海有延年益壽、養(yǎng)生保健的作用。據們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載,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輕便,當有人問其養(yǎng)生之術時,他說:“吾初無術,但未嘗以元氣作喜怒,氣海常溫耳?!本臍夂D苌l(fā)和培補元氣,滋榮百脈,益腎固精,保健強身,解除疲勞等。據竇材灸法記載:“上消病,日飲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熱,又吃冷物,傷肺腎之氣?春灸氣海,秋灸關元三百壯,口生津液。認為灸氣海能預防治療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現(xiàn)代日本針灸學家)認為用艾灸氣??深A防闌尾炎,他說:為頓挫闌尾炎而灸 203O 壯。 現(xiàn)代研究認為:艾灸氣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遺尿、遺精、陽痿、滑精,閉經、崩漏、帶下、子宮脫垂,中風脫證、脘腹脹痛、氣喘、疝氣,失眠、神經衰弱、腸炎等。 灸神闕穴 5 神闕(肚臍)屬任脈經.又名臍中。艾灸神闕穴,有溫補元氣,健運脾胃,固脫復蘇之功效?,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艾灸實驗性關節(jié)炎大白鼠的神闕穴,其炎癥區(qū)壞死程度及細胞浸潤明顯減輕,隔鹽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闕穴,其殺傷細胞活性,在24 小時內迅速升高,72 小時至120 小時復原,若間日連續(xù)灸,則活性升高可維持更長的時間。 灸神闕還能治泄瀉、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據竇材灸法載:“腸癖下血,久不止,此飲食冷物,損大腸氣也,灸神闕穴三百壯;虛勞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闕穴,對泄瀉、繞臍腹痛、脫肛、中風脫證、角弓反張、產后尿潴留、慢性腹瀉、皮膚瘙癢、蕁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位于小腿的前外側,在犢鼻下3 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足三里是胃經的主要穴位.具有調理脾胃.健運脾陽,溫中散寒,補中益氣,調和氣血.宣通氣機,導氣下行,補虛強身的作用。甲乙經載:“五臟六腑之脹,皆取三里,三里者,脹之要穴。”外臺科要載: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氣也。醫(yī)說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針灸大成載:中風預防灸,若有中風先兆時“便宜急企三里絕骨四處,各三壯”,“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瘡為妙。江間式心身鍛煉法載:“無病長壽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壽至二百余歲?!爆F(xiàn)代研究認為艾灸足三里穴.能調節(jié)高血壓病初期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具有降血壓的作用.能使纖維蛋白降解產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滯度.并有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fā)生。艾灸足三里,還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銅、鋅代謝.減少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fā)生。 艾灸足三里,對消化系統(tǒng)的胃腸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潰瘍、胃下垂、腹瀉、便秘,對心腦血管系統(tǒng)的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意外,對呼吸系統(tǒng)的感冒、肺結核,對泌尿生殖系統(tǒng)的尿頻遺尿、小便不通、遺精,陽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還能增強體力,解除疲勞,調節(jié)神經,有較強的延緩衰老的作用,是養(yǎng)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灸三陰交穴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位于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 寸脛骨內后緣。三陰交是足三陰經(脾經、腎經、肝經)的交會穴,對肝、脾、腎三臟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濕,疏肝益腎,調經血,主生殖的功能。中醫(yī)學文獻記載,三陰交能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痹痛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小便不利,疝氣,夢遺失精,臍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經載:足下熱脛痛,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三陰交主之。外臺秘要集驗:灸丈夫夢泄法,灸足內踝上名三陰交二七壯。 千金要方載:內踝上3 寸絕骨宛宛中灸五十壯。主咳逆,虛勞寒損、憂恚,筋骨攣痛?疵氣、痔血?凡二十二種病,皆當灸之也。眼科錦囊載:上瞼低垂輕證者,灸三陰交。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灸三陰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腎炎,睪丸炎,陽痿,遺精,遺尿,月經不調,經閉崩漏,產后血暈。艾灸三陰交對神經系統(tǒng)的失眠、神經衰弱、心悸,心腦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壓,消化系統(tǒng)的脾胃虛弱、腸鳴腹脹、泄瀉、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6 腎水不足、虛火上炎、房事過度或產后失調,都會導致黑眼圈的形成。而滋陰補腎、清降虛火、補虛潤膚、化淤痛絡,是消除黑眼圈最好的方法。下面是灸療除黑眼圈的取穴方法: 1、水分: 定位:臍上1 寸。 主治:可以幫助恢復腹部肌纖維的彈性,有利用于收腹去脂,同時可消除水腫和小便不利。 2、脾腧: 可增強肌體對營養(yǎng)的吸收能力,使新陳代謝的機能旺盛,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加快和造血機能的提高。同時對腹脹、便血、哎吐、水腫等有效。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各旁開1.5 寸。 3、三陰交: 可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對內分泌失調而出現(xiàn)的各種癥狀,均有平衡作用,是女性的常用穴,對月經不調、帶下、不孕、遺精、陽痿等有效。 定位:在內踝上三寸,脛骨內側后緣。 4、腎腧: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 寸。 主治:內分泌失調而造成的身體過于肥胖或過于消瘦,肌肉松弛,四肢不溫或月經不調。腰痛、遺尿,遺精,白帶,水腫、耳鳴等。 操作:用艾灸儀或艾絨作用在以上穴位上,艾灸時間:15-30 分鐘/次,每天或隔天一次, 10 次為一療程。 耳朵分布著密密麻麻的穴,全身的器官組織,在耳部都有投影反射區(qū),每天捏捏耳朵就是在幫耳朵做按摩,這樣的按摩等于是給全身也按摩了一遍。那么,怎樣按摩耳朵才能獲得最佳效果? 一、按壓4 個耳穴。對于氣短乏力、活動后容易出汗者,如果白天會出現(xiàn)困倦疲憊的癥狀,很有可能就是氣虛,這就需要補氣。 耳穴按摩:按壓耳穴的心、肺、胃、十二指腸反射區(qū)。 經絡按摩:按摩脾經和胃經,經常用艾灸氣?;蜿P元或足三里,每次艾灸30 分鐘左右。 藥食調理:可以在醫(yī)生指導下用些玉屏風散或參苓白術散或補中益氣丸;食療可以用西洋 7 參泡水代茶飲或經常食用大棗山藥粥。 二、按壓5 個耳穴。如果面色蒼白,同時也缺乏光澤,口唇或指甲顏色淡白、手腳麻木或經常心慌心跳或眼睛干澀,女性表現(xiàn)為月經量少,很可能是有血虛,需要補血了;如果伴有消化吸收功能下降,需要先調理脾胃功能,如果是耗傷血液引起的血虛,這時補血為主。 耳穴按摩:可以按壓耳穴胃、胰膽、肝、十二指腸、心反射區(qū)。 經絡按摩:可以經常按摩脾、腎、胃、膽經,穴位如血海、足三里、三陰交。 藥食調理:常煮小米或大米粥養(yǎng)胃,如果體內有濕,那最好用薏米粥,在粥中加山藥、大棗、陳皮甚至于可以加少量的中藥黃芪補脾氣;而血虛的調養(yǎng)可以用些補血的保健品;也可以煮粥調理,可以在小米粥中加一些阿膠棗、枸杞子、桑葚。 三、按壓4 個耳穴。如果經常感覺手腳冰涼、衣服穿得比同齡人多,有怕冷尿頻、容易感冒、怕吃涼的食物或飲料的現(xiàn)象,很可能是陽虛。 耳穴按摩:耳穴按壓心、腎、胃、腎上腺反射區(qū)。 經絡按摩:艾灸命門、腎俞、關元、神闕(肚臍)、足三里。 藥食調理:經常食用溫熱食品如桂圓,甚至可以稍稍服些羊肉、狗肉等大熱食物。大便干,手心熱? 四、按壓2 個耳穴。如果您感覺手心或腳心發(fā)熱、身上或臉上發(fā)熱、眼睛干澀、口唇紅或臉頰紅、便秘或大便干燥,可是陰虛了,中醫(yī)調理的原則是滋陰。 耳穴按摩:可選耳朵的腎、膀胱反射區(qū)按壓。 經絡按摩:中醫(yī)經絡穴位按摩可以經常按摩足底、按摩三陰交、陰陵泉、照海、太溪等穴位。 藥食調理:可以用些滋陰的中成藥如六味地黃丸;食療的佳品是蓮藕,可以用蓮藕煮湯。另外還應多吃些芝麻、糯米、豆腐、甘蔗等滋陰食物。 五、按壓5 個耳穴。常常發(fā)火、脾氣不好,可能會有肝郁或氣郁,這時要以疏通全身氣機為調理的原則。 耳穴按摩:耳穴按壓肝、膽、胃、三焦、內分泌反射區(qū)。 經絡按摩:可以按摩膽經與肝經。 藥食調理:可多食蘿卜、洋蔥、大蒜、絲瓜等。肚子脹,老咳痰? 8 六、按壓5 個耳穴。胸悶或腹部脹滿、平時痰多或總覺得有痰堵在嗓子里、嘴里黏黏的感覺、身體經常感覺沉重不輕松等癥狀,這可能是痰濕慢慢侵入身體。痰濕體質在現(xiàn)代社會非常普遍,而且是眾多慢性病最好的溫床?;道麧竦囊仔蟹椒ê芎唵?,主要就是多運動少靜坐。 耳穴按摩:耳穴按壓肝、胰膽、三焦、胃、十二指腸反射區(qū)。 經絡按摩:重點按摩拍打脾經肝經與肺經。 藥食調理:多吃健脾利濕、化痰祛痰的食物,如紅小豆、蠶豆、扁豆、白蘿卜、荸薺、洋蔥、枇杷等。 另外一個是秋天的養(yǎng)生小方。橘皮15 克、柿蒂5 個、薏米30 克、大米100 克,先煎橘皮、柿蒂取汁,與薏苡仁、大米一起煮粥,每日或隔一天喝1 劑,連服5 劑為1 個療程。 六、按壓4 個耳穴。脫發(fā)與腎精不足、腎氣失于固攝有關;而白發(fā)往往與血虛或血熱有關,因此,脫發(fā)的保健重點在補腎精補元氣,固攝腎氣,而白發(fā)早生的保健應是清血熱或補血為主。 耳穴按摩:肝、膽、心、三焦反射區(qū)。 經絡按摩:經常按摩肝經腎經、太溪、涌泉、陽陵泉、彈撥肝經腎經在大腿內側的經筋(或經常壓腿也可以起到異曲同工之效);艾灸關元、氣海、命門等穴位。 藥食調理:經常食用各種黑色食品(如黑芝麻、黑豆、黑木耳、黑米)、豆豉、桑葚、山藥、枸杞子、女貞子、木瓜、核桃、松子、板栗等。 現(xiàn)代人生活不規(guī)律,常有陰寒之氣,表現(xiàn)為手腳冰冷、關節(jié)疼痛。如果出現(xiàn)這樣的病癥,宜施艾灸。因為,灸中脘具有溫運脾陽,補中益氣的作用;灸足三里穴,則能加強脾之運化,健脾溫中,培補后天。 艾草是辛溫陽熱之藥,助以火,火為陽,兩陽相得,可補陽壯陽。既能溫散寒邪,又可祛除痼冷,能有效地防治疾病。同時,灸法對脾胃有著明顯的強壯作用,如脾虛、胃納欠佳、精神不振,灸其中脘、足三里,常能得到很好的療效。 如果有易感冒、體虛自汗、精神不振等癥狀,多由于脾腎兩虧,精氣不旺造成。反復灸治命門、關元、足三里等穴位,可以起到補益元氣、調和營衛(wèi)、康復臟腑機能的作用。 以下為一些灸法抗衰老的常用經穴,若是感覺自己近來體虛力乏、全身無力、精神萎靡,不妨試試艾灸這些穴位。 任脈經穴:生氣之原 9 任脈具有“總任諸陰”的作用,它所經過的石門穴別名“丹田”,又稱“生氣之原”。艾灸小腹處的關元、氣海、中極以及神闕穴均可益氣強身延年。 足陽明胃經:調養(yǎng)脾胃,滋補氣血 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與脾經互為表里,而脾胃為人體后天之本,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此經俞穴多可調養(yǎng)脾胃,滋補氣血,其中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下合穴。據稱,日本有一長壽家族,平均壽命達一百七八十歲,其秘訣就在于每月1 至10 日每日灸足三里一次。 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益氣強腎固元 督脈具有“總督諸陽”的作用,人體臟腑通過足太陽膀胱經背部的經俞穴受督脈經氣的支配。此經所經穴位多具有益氣強腎固元之功。關于腎俞穴,在針方六集中提到其主下元虛損,說明了艾灸以上俞穴具有補腎益虛助陽的作用。 方法及療效:睡前泡腳(飯后一小時)以溫水40-50,涼了不斷加溫,時間以20-30 分鐘(待全身溫熱發(fā)汗為止) 艾草加姜:可治風寒感冒、關節(jié)病、類風濕、咳嗽、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 艾草加紅花:可改善靜脈曲張,末梢神經炎,血液循環(huán)不好,手腳麻木或淤血。 艾草加鹽:適用于上焦有火,經常眼紅、牙痛、咽喉腫痛、氣躁心煩、上火下寒、叫腿腫脹者。 艾草加花椒:艾草加花椒20 粒,適用腳汗、腳臭、腳氣、溫疹。 泡腳后按摩腳底5 分種,再磕腳10 分鐘(磕腳方法:趴在床上小腿翹起,雙腳互相磕打)。 注:發(fā)燒、高血壓、糖尿病、急性傳染病患者應避免筋骨酸痛。 艾草全株30g、老公須30g、蔥根60g、煎湯20 分種,熏洗或浸泡,能幫助消除意外傷痛。 艾葉30g、花椒30g、地膚子、白鮮皮各15g,水煎熏洗,能治療皮膚搔癢。 古人云:“家有三年艾,醫(yī)生不用來”,說的是使用艾灸進行自我調治。 艾灸療法就是借助艾草燃燒時發(fā)出的藥力和溫熱刺激,用以熏灼特定的穴位,達到防病治 10 病、養(yǎng)生保健的目。中醫(yī)理論認為,艾灸補氣助陽,溫益脾腎,能使人體元氣充足,精力旺盛,抗衰延年。長期施灸保健穴位,還能夠達到調和陰陽,健脾和胃,固本培元,補中益氣,強壯全身,祛病延年的效果。 王燾在外臺密要中說:“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暗,陽氣逐漸衰弱,所以三里下氣也?!?0 歲以上的人,陽氣逐漸衰弱,陽氣弱會出現(xiàn)氣短、兩眼昏花等現(xiàn)象,灸三里穴可補氣壯陽。 而今,隨著生活壓力和職業(yè)壓力的加大,使許多老年人才會得的疾病提前找上門來。艾灸 養(yǎng)生和艾灸保健,均不失為一個有效的保健辦法。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黃褐斑的發(fā)病原因為內分泌失調引起,大多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而決非僅是面部皮膚局部的病變引起。因此,只有內外結合、標本兼顧,才能使氣血充盛、臟腑功能正常、陰陽協(xié)調,只有這樣黃褐斑才會隨之消失。 艾灸治療黃褐斑取穴: 1、神闕穴: 主治:溫陽救逆、利水固脫。主治痢疾、繞臍腹痛、脫肛、女人血冷不受胎、中風、水腫鼓脹、腸炎、產后尿潴留。 2、足三里: 定位:犢鼻穴下3 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 主治:對肌體具有強壯和保健作用,可改善肌體對營養(yǎng)成份的吸收,而增強免疫能力,同時對胃痛、嘔吐、腹脹、乳痛、便秘、水腫、虛癆有治療作用等。 方法:用鮮姜切片,直徑2-3 厘米,厚約0.2-0.3 厘米,中間刺孔,吸去姜汁,再將其致于灸頭處,放在神厥穴及雙側足三里,灸后皮膚溫熱。 功效:1、培補腎元:健運脾胃、以防新生之淤,凈化血液、解決病痛及淤阻。2、培補陽氣,溫運血行,血行則淤化,清除積存已久的淤滯(褐斑)。 操作方法:每日或隔日治療1 次,時間:20-30 分鐘。10 次為1 療程。 近年來,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發(fā)生改變,脂肪肝似乎成了城市“時髦病”。 脂肪肝是由于脂肪在肝細胞內過度沉積所引起的病癥,一般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兩大類。酒精性脂肪肝與酗酒有關,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與肥胖或其他脂代謝異常有關。 11 單純的脂肪肝多沒有明顯癥狀,但不加以防治,可進一步引起脂肪性肝炎,導致脂肪性肝纖維化、脂肪性肝硬化。 灸法可以改善肝臟脂肪的浸潤程度,對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較好的作用,尤其適用于輕、中度脂肪肝患者。 艾條懸灸法 主穴:肝俞(右,第9 胸椎棘突下,旁開1.5 寸)、章門(右,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中脘(臍上4 寸)。 備用穴:三陰交(在足內踝上3 寸)、關元(臍中下3 寸)、腎俞(第2 腰椎棘突下旁開1.5 寸)、足三里(外膝眼下3 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操作:主穴均取,可酌加備用穴12 個,肝俞、章門先用回旋灸法,至熱感明顯時改用溫和灸,艾條燃著端距皮膚23 寸。每穴灸10 分鐘左右,余穴用溫和灸,每穴35 分鐘至局部皮膚潮紅。最初隔日1 次,10 次后改為每周2 次,一般堅持3 個月即可獲得明顯的效果。 艾灸方法很多,但用于補益則比較簡單。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艾灸補益的基本操作方法: 艾條灸是以艾絨制成文條(一般叫做清艾條),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后,在穴位上熏灸或灼燙的方法。若用在艾絨中加入性溫芳香藥物制成的艾條進行熏灸,則叫做“藥條灸”(普通的艾條和藥艾條中藥店均有售)。艾條灸的方法主要是將點燃的艾條懸于所需施灸的穴位上熏灸的方法。艾灸時,點燃的一端距離皮膚約3 厘米,一般每穴灸10 分鐘左右,灸至皮膚溫熱發(fā)紅,有溫熱感,而又不致產生灼痛和燒傷皮膚為宜。 間接灸又稱隔物灸。其方法是施灸時,艾炷不直接置于皮膚上,而是在皮膚與艾炷之間加上藥物,根據所隔藥物的不同,又分為多種灸法:中間以生姜襯隔的,叫隔姜灸;中間以蒜作襯隔的叫隔蒜灸;中間以鹽作襯隔的叫隔鹽灸等等。間接灸火力溫和,同時具有艾灸和所加藥物的雙重作用。其機理主要看其中所添加的墊物的性質而決定補瀉,如隔姜灸、附子餅隔物灸可以加強其溫陽補益的作用,多用于補虛助陽。鼓餅隔物灸則多用于散瀉毒邪,一般認為是瀉法。間接灸中我們著重介紹一下隔姜灸,取新鮮的老生姜,切成比一元硬幣略厚的薄片置于選定的穴位上,上置艾炷,以火柴等從艾炷尖點燃,感到灼痛時,可以將姜片稍稍提起,等灼痛消失后,即刻再放下,再行灸治,反復進行直至局部皮膚潮紅為止。生姜性溫味辛,具有助陽 12 散寒、溫中止嘔的作用。 施灸手法,是補是瀉也是很有講究的。古人早就認識到了這點,在靈樞背腧中對艾炷灸補瀉就已有了記載:“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人,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贬樉拇蟪砂难a瀉篇則對古人的補瀉方法作了更詳細的說明和補充,指出:“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待自滅,即按其穴;以火瀉者,速吹其火,開其穴也。”意思是說艾灸補益就是將艾點燃以后使其所產生的熱緩慢地傳人體內,施灸后又立即、快速地按住施灸的穴位,其目的是使正氣聚而不散,從而達到補其不足的目的,這就是艾灸的補法。以火瀉者,速吹其火,開其穴也。意思是說艾灸的瀉法是在艾點燃之后,不斷地進行吹火,以使艾火迅即燃燒,所產生的熱能很快傳人體內。在艾灸以后不去按壓施灸的部位,其目的是使機體內所藏之熱邪能隨艾火之熱發(fā)散到體外,達到驅邪外出,起到瀉熱瀉實的作用。 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艾灸的補瀉對機體的影響也是不同的。艾灸補瀉小鼠大椎穴的實驗結果顯示:穴區(qū)的溫度變化隨方法之不同而變化。雖然補法艾灸和瀉法艾灸兩種術式皮膚溫度的峰植無明顯差異;但補法艾灸皮下溫度的升高較瀉法艾灸明顯,且補法艾灸所致的溫度升高的持續(xù)時間比瀉法艾灸要長。 艾灸的補瀉在隔物灸當中根據所隔物品的性味、功用等不同決定其補瀉。選用偏重于瀉的藥物,如甘遂、豆豉餅等進行隔物灸所起的是瀉的作用,多用于散瀉毒邪;選擇偏重于補的藥物進行隔物灸,如生姜、附子餅等,則起到補的作用,多用于補虛助陽。 中華艾灸歷史淵源,艾灸灸法也層出不窮。下面,我們羅列了最常用的艾灸灸法,供參考。 壓灸、無瘢痕灸、瘢痕灸法。 隔姜灸、隔碗灸、隔紙灸、隔礬灸、隔醋灸、隔粉灸、隔蒜灸、隔蔥灸、隔鹽灸、隔樹皮灸、隔韭菜灸、隔川椒灸、隔豉餅灸、隔巴豆灸、隔附子灸、隔藥餅灸、隔面餅灸、隔藥末灸、隔泥餅灸、隔蟾蜍皮灸、隔甘遂餅灸、隔雞蛋殼灸、隔竹圈鹽灸、隔商陸餅灸、隔蓖麻仁灸、隔香附餅灸、隔木香餅灸。 齊灸、排灸、溫和灸、回旋灸、雀啄灸。 隔布灸、隔藥紗灸、隔膏藥灸、隔藥液灸、隔藥糊灸。 指灸、襯墊灸、灸筆灸、雷火針灸、太乙針灸、運動按灸。 大灸、敷灸、長蛇灸、艾熨灸、日光灸。 13 溫盒灸、溫筒灸、溫管灸、溫架灸、溫罐灸、熏器灸、溫籃灸、核桃殼灸、多功能艾灸器灸。 溫針灸、騎竹馬灸、隔姜溫針灸、麝艾溫針灸、電熱艾針灸、隔橘皮溫針灸。 艾炷 以艾炷灸施灸時,所燃燒的錐形艾團,稱為艾炷。每燃盡一個艾炷,稱為一壯。 制作方法:制作艾炷的方法,一般用手捻。取純凈陳久的艾絨置于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邊捏邊旋轉,把艾絨捏成上尖下平的圓錐形小體,不但放置方便平穩(wěn),而且燃燒時火力由弱到強,患者易于耐受。 手工制作艾炷要求搓捻緊實,耐燃而不易爆。此外,有條件的可用艾炷器制作。艾炷器中鑄中錐形空洞,洞下留一小孔,將艾絨放入艾炷器的空洞中,另用金屬制成下端適于壓入洞孔的圓棒,直插孔內緊壓,即成為圓錐形小體,倒出即成艾炷。用艾炷器制作的艾炷,艾絨緊密,大小一致,更便于應用。 根據臨床的需要,艾炷的大小常分為三種規(guī)格。小炷如麥粒大,可直接放于穴位上燃燒(直接灸);中炷如半截棗核大;大炷如半截橄欖大,常用于間接灸(隔物灸)一般臨床常用中型艾炷,炷高1cm,炷底直徑約0.8cm,炷重約0.1g,可燃燒35min。 艾條 用艾絨卷成的圓柱形長條。根據內含藥物之有無,艾條又分為純艾條(清艾灸)和藥艾條兩種。一般長20cm,直徑1.2cm。艾條使用簡便,不起泡,不發(fā)瘡,無痛苦,患者還可以自灸,故臨床應用更為廣泛。 1、純艾條:取制好的陳久艾絨24g,平鋪在8 寸(26cm)長、8 寸(26cm)寬,質地柔軟疏松而又堅韌的桑皮紙上,將其卷成直徑約0.35 寸(1.5cm)的圓柱形,越緊越好,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 2、藥艾條:主要包括普通藥艾條,太乙針,雷火針三種。 普通藥艾條 取肉桂、干姜、木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蒼術、沒藥、乳香、川椒各等份,研成細末。將藥末混入艾絨中,每支艾條加藥末6g。制法同純艾條。 14 艾葉性味辛溫,能散寒止痛,溫經止血。 古人采集艾葉,制成藥物入湯劑,或制成艾酒飲用,或取嫩葉做菜,或與肉餡混勻,包成餛飩食用。 法國名酒“味美思”,即以艾葉作為主要香料。 艾葉中提取的艾葉油,則可作為多種香水、化妝品的原料。 將艾葉曬干搗絨,作為艾灸的原料,點燃之后在人體皮膚、表面上(特定穴位或患處)進行溫灸,借艾火的熱力透入肌膚,以起到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 艾葉插門口還可以起到驅趕蚊蟲的作用。艾葉水泡腳可治療月經不調。 很多人總習慣地把針療和灸療誤認為是同一種療法,其實不然。針療和灸療雖然同是建立在人體經絡穴位的認識之上,但針療產生的僅僅是物理作用,而灸療卻是藥物和物理的復合作用。 灸療的適應范圍十分廣泛,中醫(yī)認為,它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可以廣泛用于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這就是灸療不同凡響之處。另外,艾灸具有奇特養(yǎng)生保健的作用。 現(xiàn)代社會,在針療不斷得到發(fā)展的同時,灸療卻一直被受到冷落。其原因主要是在灸療施治的過程中,燒灼患者經穴,或在身體上留下施灸疤痕,“正是病痛與灸瘡帶給患者雙重痛苦” 使得艾灸一蹶不振,于是,對艾灸的深入研究和如何推進艾灸文化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成為話題。 近年來,隨著人類對灸療獨特功效的認識,灸療又重新得到了醫(yī)學界重視,對灸療的現(xiàn)代化研究步伐也不斷加快。如,艾灸治療儀的出現(xiàn),就是傳統(tǒng)灸療材料與光電儀器的結合,利用紅外線、磁療等熱光源的作用,不但能充分發(fā)揮艾灸的藥物效用,操作也簡單,不會燒灼皮膚,留下疤痕。 艾灸法是灸療法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以艾絨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條,點燃后熏熨或溫灼穴位,以治療疾病和保健的一種方法。又可以分為艾炷灸,艾條灸,艾熏灸等。 艾炷灸是將艾炷直接或間接放在穴位上施灸的一種方法,包括直接灸和間接灸。 把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稱直接灸。 15 直接灸又分瘢痕灸和無瘢痕灸。瘢痕灸:又稱化膿灸。用黃豆大或棗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點燃施灸,使局部組織燙傷后產生無菌性化膿現(xiàn)象。無瘢痕灸:又稱為非化膿灸。施灸時把小艾炷放到穴位上點燃,當患者感到皮膚發(fā)燙或灼痛時,便將艾炷去掉或壓滅,另換新艾炷施灸,以局部皮膚變紅為度。 間接灸又稱為間隔灸法或隔物灸法,是指艾炷與皮膚之間隔墊物品進行施灸的方法。 艾條灸是用艾條在體表一定部位施灸的一種治療方法。艾條灸包括懸起灸和實按灸兩種。簡便易行的懸起灸在生活中最為常用,包括溫和灸、雀啄就和回旋灸。 溫和灸是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在距離施灸部位約3 厘米處進行熏烤,一般以灸至局部出現(xiàn)溫熱、潮紅為度。本法具有溫通經絡、祛風散寒的作用。 雀啄灸是將艾條燃著的一端懸置于施灸部位之上,一上一下地活動施灸,像鳥啄食一樣,本法適用于昏厥、兒童疾病、胎位不正等?;匦氖菍瑮l的一端點然,在距離施灸部位皮膚 3 厘米左右的距離,往復回旋施灸,使患者有溫熱感而不致灼痛,灸至局部出現(xiàn)溫熱潮紅為度。本法適用于病變面積較大的風濕痛、軟組織損傷、皮膚病等。 患了疾病,就得吃藥、打針,嚴重的還得動手術,這是常理。 臥病在床之人嘗盡了針藥之苦后,總不免有這樣的幻想,要是有病不吃藥、不打針、不動手術的治法該有多好啊!在一般人看來除非仙境,人間哪會有這種不苦、不痛的療法呢?其實不然,我們古老的炙法是中醫(yī)的精髓,就是這樣一種不吃藥、不打針、不動手術且療效顯著的方法。 目前,我國針炙專業(yè)醫(yī)師中很少有人會用炙法,幾乎達到失傳的地步。常用炙法有多種,現(xiàn)向廣大讀者介紹藥錠炙法。該法是多種中藥經特殊制法制成的小藥柱,放在體表的特定穴位上,用火點燃、知熱而去,通過經絡的傳導、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消瘀散結等多種功效,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對許多頑疾都有獨特的治療作用。如反復感冒、哮喘、胃病、慢性結腸炎、各類肝病、胃炎及腎病綜合癥、慢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增生、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痛風、腰椎間盤突出、腦血管疾病后遺癥、子宮脫垂、胃下垂、盆腔炎、乳腺增生及慢性眼病、耳病、鼻病、咽喉病等簡便廉效。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藥物對人體所造成的危害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尋求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已成為醫(yī)患所共同關注的問題。炙法不但能防病治病,還是居家養(yǎng)生、保健美容的妙法。 炙法作為一種療效確切、操作方便、無副作用、費用又少的有效方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16 炙法治療哮喘(反復感冒、鼻炎) 哮指呼吸間有哮鳴聲;喘指呼吸急促,張口抬肩,不能平臥,哮發(fā)作時兼喘,哮喘的疾苦是常人不可想象的,哮喘病具有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的特點,因此,預防復發(fā)是本病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 炙法是中醫(yī)的精髓,常用炙法有多種,現(xiàn)向廣大讀者朋友介紹一種藥錠炙法(不吃藥、不打針、不影 響工作和學習,患者可以在家治療),該法是多種中藥經特殊制法制成的小藥柱,放在體表穴位上,用火點燃, 知熱而去。該法:溫通祛痰平喘,改善氣道阻塞的高敏狀態(tài),修復病理組織消除咳、痰、哮、喘等癥狀治標,激發(fā)人體免疫功能,使機體產生抗體,增強機體適應調節(jié)和抗病能力以治本,達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對反復感冒、鼻炎則同理同法,只是穴位不同從而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而消除反復感冒、鼻炎。 “雷火炙”治眼病 “雷火炙”起源于明代,是一種用特殊藥物處方制成的條柱,點燃后是懸炙穴位,起到暢通經路、調和氣血、活血化瘀、消炎鎮(zhèn)痛的作用。與傳統(tǒng)炙法相比,“雷火炙”除具有溫熱穴位的物理作用外,還有其特殊的植物藥配方而起的藥理作用,具有火力更迅猛,滲透力更強的特點。 用“雷火炙”治療許多眼病,如視網膜炎、視神經萎縮、玻璃體混濁、近視眼、視力疲勞、慢性角膜炎、白內障及眼科手術后患者,特別是青光眼術后等,能更快地提高局部血液循環(huán),迅速提高眼部的新陳代謝和分泌功能。 因這種特殊配制的藥炙活血化瘀,通關利竅之力特別強。炙治時產生的特殊氣味對視神經刺激后又可使頭目氣血通暢,五臟六腑之精氣灌注于目,從而達到了治療眼病、提高視力的良好效果。 不同型號的“雷火炙”對耳鳴耳聾的治療,療效獨特。 炙法治療前列腺疾病 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是成年男性常見病,給患者造成極大痛苦。 炙法是中醫(yī)的精髓,常用炙法有多種,現(xiàn)介紹一種藥綻炙法患者可以在家治療,不吃 17 藥、不打針、不影響工作和學習,該法是特制成的小藥柱,放在體表穴位上用火點燃,知熱而去。該法溫通經絡,消腫散結,改善前列腺血液循環(huán),激發(fā)人體免疫功能,達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對男性不育癥的治療,則同理同法,臨床上我們治療數百例,收到較好的療效。 炙法治療腰間盤突出(頸椎病、腰椎骨質增生) 腰椎間盤突出是指由于載重和脊柱的運動,使腰間盤受到擠壓、牽拉和扭轉引起腰椎間盤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突出、壓迫和刺激神經根引起腰痛、下肢放射痛為主要癥狀的疾病,站立、行走、咳嗽、大便時加重,病人痛苦,外科以手術為主,但遠期效果不理想。 炙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可以在家治療,不吃藥、不打針、不影響工作和學習。該法系特制的小藥柱,放在體表穴用火點燃、知熱而去,同時在穴位上重視治本、補腎氣強筋骨,配合其它穴位,溫通經絡、消腫散結,使陽氣振奮、血脈通流、通則不痛,達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對頸椎病、腰椎骨質增生則同理同法,臨床上我們治療的病例,收到了較好的遠期療效。 一、醫(yī)生的責任和態(tài)度。 使用灸法和用針法一樣,醫(yī)生首先要有很強的自信心,耐心細致地宣傳灸法的好處,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說服病人相信灸法,鼓勵病人樹立樂觀主義精神,要有信心和毅力,堅持下去,長期和疾病作斗爭。醫(yī)生的態(tài)度要嚴肅認真,專心致志,手眼并用,切勿掉以輕心,草率從事,防止灸不好,徒傷皮肉,而于病人無益。靈樞?官能篇上說:“語徐而安靜,手巧而 艾灸療法簡稱灸法,是運用艾絨或其他藥物在體表的穴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溫經散寒的功效來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自傷寒論提出“火逆”、“火劫”之說后,針法屬瀉,灸法屬補的傳統(tǒng)觀念就奉行至今,其適應癥多被定格為寒濕痹證,給人以一種印象那就是艾灸療法只有在虛、寒、痹、久病、偏虛證時才可使用,只補不瀉。其實艾灸療法不但分補與瀉,而且臨床灸治效應好壞與艾灸時補瀉方法的正確運用關系是頗為密切的。我們翻開中醫(yī)文獻可以看到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有明確指出灸療分補瀉的記載了。如靈樞背俞言:“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泄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秉S帝內經太素謂“傳”字作“傅”,楊上善注解說:“吹令熱入以攻其病,故曰瀉也。傅音付,以手擁傅其艾吹之,使火氣不散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拾遺雜論中說:“灸火有補火瀉火。若補火,艾火黃至肉;若瀉火,不要至肉,便掃除之?!薄盎鹨詴尺_,拔引熱毒。”李梃的醫(yī)學入門說:“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fā)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之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fā),火就燥之義也。”在這里李氏不僅對灸治的適應范圍和灸治機理作了較詳細的闡述,而且明確指出灸療可用于寒熱虛實之證外還涉及到熱癥用灸可以引郁熱外泄(瀉法)。備急千金要方曰:“凡卒患腰腫、附骨腫、癰疽、節(jié)腫、皮游毒熱腫,此等諸疾,但初覺有異,即急灸之立愈?!眲⒑娱g闡發(fā)火熱病機,創(chuàng)火熱論,他對外科陽證認為“瘡瘍者,火之屬”治之“當外灸之,引邪氣出而方止”。吳亦鼎在神灸經綸外科證略中說:“凡瘡瘍初起七日以前,即用灸療,大能破結化堅;引毒外出,移深就淺,功效勝于藥力”。這些都說明外科陽證可用灸療,灸后可引毒外出,移深就淺,破結化堅,疏通經絡,調和營衛(wèi),故瘡病可愈。在熱證方面用灸療,朱丹溪認為此灸可使“火以暢達,拔引熱毒,此從治之意”也。他用灸治陰虛證,認為“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陰長故也”。已把灸治熱證上升到理性認識。明王石山認為“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fā)散也;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fā),火就燥之義也?!贬t(yī)學入門曰:“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fā)?!眽凼辣T胃怪杏蟹e,大便閉塞,心痛諸痛“以巴豆肉搗為餅,填臍中,灸三壯?!本侵嗅t(yī)“從者反治”的很好驗證,火性就燥,同氣相求之理也,用熱灸以引火化氣,發(fā)達透泄,引熱外解,是灸治實熱閉郁之急重癥的關鍵,都是艾灸瀉法的經驗總結?,F(xiàn)代灸療大師周楣聲先生臨證施術時將灸法分為疾徐強弱補瀉法與疾徐開闔法。疾徐強弱法就是用口對艾炷吹氣,使氣傳及艾使其燃燒旺盛之意是疾火與強火,這種強火強刺激具有瀉的功效能使邪氣隨火氣而發(fā)散,叫瀉火;若任其自滅是徐火與弱火,這種弱火弱刺激具有補的功效能使陽氣深入,叫補火。疾徐開闔是在艾炷自滅之后再加按壓以增強補瀉作用。近年來的臨床觀察表明,以艾葉為原料的灸治療法,其灸治效應與灸術補瀉方法有著密切的關系:如用瀉法灸百會穴治療急性神經血管性頭痛,效果顯著;用灸補法百會穴治療遺尿療效甚佳。對高血壓患者使用艾灸瀉法結果灸后80以上患者血壓即可下降;對低血壓患者采用艾灸補法,結果灸后全部患者血壓均上升。用灸瀉法治療帶狀皰疹可即可控制癥狀等等。綜觀以上不同時期資料可見灸療補瀉起源于黃帝內經,經歷代醫(yī)家從理論上進行闡述和臨床發(fā)揮,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是其內容更加完備。中醫(yī)基本治療原則是調整陰陽,使之平衡。陰與陽是相對而言的,補與瀉也是相對而言。西醫(yī)治病方法是辨別疾病過程中神經系統(tǒng)興奮(邪氣偏盛)和抑制(正氣虛弱)的不平衡,制定相對應的調治方案把其調至平衡正常水平的過程。兩種醫(yī)學基本理論和醫(yī)學體系雖然不同,但最終目的是一樣的,那就是“平衡”。灸法借助灸火(或類似的其他剌激)特定剌激因子從腧穴這個“神氣游行出入”的門戶進入體內,再沿相應經脈通道內達臟腑,直驅病所,激發(fā)了經氣、調動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的發(fā)揮行氣血、平陰陽的整體作用,是興奮(邪氣偏盛)者得到抑制;抑制(正氣虛弱)者得到興奮(也就是補和瀉的作用),有寒則溫熱而消之,郁熱則引泄而散之,血氣凝滯則溫通而行之,陽氣虛弱則溫陽益氣而補之,從而達到促使周身氣血流暢,經脈疏通,扶正祛邪,除病止痛的目的。 因此,灸法本身應該是既能補虛又能瀉實,具有雙重調節(jié)作用,說灸法僅屬溫補的觀點既不附合中醫(yī)基本理論,更不符合中醫(yī)實踐。 如何做才能掌握施灸最佳刺激量既可達到預期補瀉效果提高療效,又可防止不良反應發(fā)生那?在中醫(yī)思想體系與治療原則指導下艾灸補瀉大致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施術。首先從艾灸施術本身來講。補法主要選用艾條雀啄灸、溫和灸、回旋灸,其主要作用是促進人體生理功能,解除過度抑制,引起正常興奮作用。雀啄灸法是將艾條點燃對準施灸部位,根據患者耐受程度采用如雀啄食似的一起一落、一遠一近的灸法,每穴施灸約5至10分鐘,以施灸部位有明顯的溫熱感、局部出現(xiàn)紅暈,患者感覺溫暖、舒適為度。每日或隔日一 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之間可休息5天。溫和灸是將艾條一端用火點燃,在所選定之穴位上空熏灸,先反復測度距離,至患者感覺局部溫熱舒適而不灼燙,即固定不動(一般距皮膚約3厘米)進行施灸,施灸時不吹其火,令其徐徐自燃自滅,火力微而溫和,病人有溫和舒適感,每次灸10至15分鐘,以施灸部位出現(xiàn)紅暈為度。灸畢再用手按壓其施灸其部位片刻。每日1至2次,一般7至10次為一療程?;匦牟僮鞣ㄓ袃煞N:一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