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17《流水行船問題》原卷_第1頁
專題17《流水行船問題》原卷_第2頁
專題17《流水行船問題》原卷_第3頁
專題17《流水行船問題》原卷_第4頁
專題17《流水行船問題》原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22023學年五年級奧數(shù)舉一反三典型題檢測專題17流水行船問題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100分鐘姓名:_________班級:_________得分:_________題號一二三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6小題,滿分12分,每小題2分)1.(2分)一艘輪船從甲地開往乙地,順水航行需要4小時,逆水航行比順水航行多用54分鐘,已知輪船在靜水中的速度是16千米/時,求水流的速度。若設(shè)水流的速度為x千米/時,那么下列方程正確的是()A.4×(16+x)=(4+54)×(16﹣x) B.(4+0.9)×(x﹣16)=4×(16+x) C.4×(16+x)=(4+54)×(x﹣16) D.(4+0.9)×(16﹣x)=4×(16+x)2.(2分)一艘客輪,在靜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時行25千米.已知這艘客輪在大運河中順水航行308千米,水速是每小時3千米,需要行()個小時?A.12.32 B.11 C.14 D.223.(2分)一架小飛機,在靜止的空氣中飛行速度為320千米/小時.現(xiàn)在有風,風速為40千米/小時(風速不變),逆風飛行全程需時135分鐘,順風返回需時()分鐘.(飛機起飛和著陸的時間略去不計)A.94.5 B.105 C.112.5 D.1204.(2分)甲、乙之間的水路是234千米,一只船從甲港到乙港需9小時,從乙港返回甲港需13小時,水速為每小時()千米?A.4 B.8 C.16 D.225.(2分)一艘船從甲港到乙港往返一次需2小時.由于返回時是順水,比去時每小時可多行駛8千米,因此第2小時比第1小時多行駛6千米.那么甲、乙兩港相距()千米.A.16 B.15 C.18 D.206.(2分)一條輪船往返于甲、乙兩地之間,已知船在靜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時13千米,從甲地到乙地順行用了6小時,從乙地到甲地逆行用了7小時,甲、乙兩地距離是()千米.A.91 B.84 C.78 D.60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10小題,滿分20分,每小題2分)7.(2分)一條船從上游甲地到下游乙地需要5天,從下游乙地到上游甲地需要7天,那么一塊木板從甲地漂浮到乙地需要天.8.(2分)輪船在靜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時21千米,輪船自甲港逆水航行8小時,到達相距144千米的乙港,再從乙港返回甲港需要小時。9.(2分)A、B兩港之間相距48千米,水從A流向B,速度為5千米/時,甲、乙兩船上午8:00同時從A、B兩港出發(fā),相向而行,恰在兩港中點兩船相遇。乙船遇到甲船后立即返回B港,到達B港后又駛向A港,離開B港3千米又與甲船再次相遇,那么甲船到達B港時刻為。10.(2分)輪船從深圳到上海需要航行6晝夜,而由上海到深圳需要航行10晝夜,那么由深圳順水放一木筏到上海,途中需經(jīng)晝夜.11.(2分)如圖所示,A、B兩港相距90千米,A港在B港上游,如果甲、乙兩船分別從A、B兩港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會在C處相遇:如果甲、乙兩船分別從B、A兩港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會在D處相遇.如果AC的長度是40千米,BD的長度是30千米,水流速度是每小時10千米,那么甲船的速度是每小時千米.12.(2分)一艘小船逆水而上,突然,船上一只小鴨落入水中順流往下漂.船行5分鐘后船夫才發(fā)現(xiàn),立馬一邊呼喚鴨子,一邊掉頭行駛.小鴨聽到呼喚后,也往船的方向游過來.已知鴨子的游速是船速的,船掉頭后分鐘追上鴨子.13.(2分)甲、乙兩港口相距350公里,一艘輪船順水航行速度為每小時30公里,逆水航行速度為每小時22公里.現(xiàn)有一艘汽艇,上午8時,從甲港口出發(fā),趕往乙港口執(zhí)行任務(wù),汽艇速度為每小時24公里,則汽艇返回甲港口的時間是次日小時(填24小時制).14.(2分)一艘輪船從A港出發(fā)順流而下到同一條河上的B港,再逆流而上返回A港,共用3.2小時;如果第1小時、第2小時、第3小時輪船分別所行路程依次成等差數(shù)列,且水流速度為每小時2千米;那么輪船往返A(chǔ)、B兩港共行千米.15.(2分)河流上有A、B兩個碼頭,其中A碼頭在上游,B碼頭在下游.現(xiàn)有甲、乙兩艘船,靜水中甲船速度是乙船的兩倍;甲、乙同時分別從A、B兩個碼頭出發(fā),相向而行;甲船在出發(fā)的時候?qū)⒁幌淇娠h浮于水面上的貨物遺留在了河面上,20分鐘后兩船相遇,此時甲船又將一箱同樣的貨物遺留在了河面上.一段時間之后,甲船發(fā)現(xiàn)自己少了貨物調(diào)頭回去尋找,當甲找到第二箱貨物的同時,乙船恰好遇到了甲遺留的第一箱貨物.那么,甲從出發(fā)開始過了分鐘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貨物丟失.(掉頭時間不計)16.(2分)A、B兩地位于同一條河上,B地在A地下游240千米處,甲船從A地、乙船從B地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甲船到達B地,乙船到達A地后,都立即按原來路線返航.已知水速為3米/秒,且兩船在靜水中的速度相同.如果兩船第二次相遇與第一次相遇的地點相距72千米,那么兩船在靜水中的速度是米/秒.評卷人得分三.解答題(共13小題,滿分68分)17.(5分)一位劃船運動員,順水劃船3千米用了6分鐘,逆水劃船9千米用了30分鐘,如果在無水速的情況下,他劃船10千米用多少分鐘?18.(5分)盛夏,某校組織師生夜游黃浦江,在流速為2.5千米/時的航段,從A地上船,沿江而下至B地,然后逆江而上到C地下船,共乘船4小時,已知A,C兩地相距10千米,船在靜水中的速度是7.5千米/時,求A,B兩地之間的距離。19.(5分)甲、乙兩港相距360千米,一輪船往返兩港需35小時,逆流航行比順流航行多花了5小時.現(xiàn)在有一帆船,靜水中速度是每小時12千米,這機帆船往返兩港要多少小時?20.(5分)一條大河,河中間的水流速度是每小時8千米,一條船在河中間順流而下,13小時行520千米,這條船沿岸邊返回原地,需要20小時.沿岸邊的水流速度是每小時千米.21.(5分)A、B兩個碼頭相距600千米.一艘輪船往返兩碼頭一次共需要27小時,其中順水航行比逆水航行少用了3小時.(1)水的速度為每小時多少千米?(2)現(xiàn)有一艘小船,靜水中速度為每小時25千米.那么這艘小船往返A(chǔ)、B兩碼頭一次共需要多少小時?22.(5分)一艘輪船從甲碼頭順流而下到乙碼頭,然后原路返回,順流時速度為每小時30千米,逆流返回時速度為每小時20千米,這艘輪船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3.(5分)小花家住在一條河的上游,玲玲家住這條河的下游,兩人經(jīng)常乘船到對方家去玩.小花乘船順流而下到玲玲家需要3小時,而玲玲乘同一條船到小花家需要6小時.若小花從家丟一個漂流瓶到河中,則玲玲多少小時后可以看到這個漂流瓶?24.(5分)如圖,甲、乙兩艘快艇不斷往返于A、B兩港之間.若甲、乙同時從A港出發(fā),它們能否同時到達下列地點?若能,請推算它們何時到達該地點;若不能,請說明理由.(1)A港;(2)B港;(3)在兩港之間且距離B港30千米的大橋.25.(5分)一艘輪船順流80千米、逆流48千米共用9小時;順流64千米、逆流96千米共用12小時。求輪船的靜水速度。26.(5分)有人在河中游泳,逆流而上,不小心在A處丟失了一只水壺,水壺順水流而下,30分鐘后,他才發(fā)覺此事,便立刻返回尋找,結(jié)果在離A處6千米的下游找到了水壺,此人返回尋找水壺用了多少時間?水速是多少?(假設(shè)人相對于水的游泳速度始終保持不變)27.(6分)A、B兩地位于同一條河上,B地在A地下游100千米處,甲船從A地、乙船從B地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甲船到達B地、乙船到達A地后,都立即按原來路線返航,水速為2米/秒,且兩船在靜水中的速度相同,如果兩船兩次相遇的地點相距20千米,那么兩船在靜水中的速度是多少米/秒?28.(6分)一條船順水而行,6小時行60千米,逆水航行這段路,10小時才能到達,那么這條船在靜水中的速度及水流的速度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