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廣西梧州市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廣西梧州市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廣西梧州市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廣西梧州市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廣西梧州市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廣西梧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閱讀(76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宋代文學一個較典型的特征,是哲學的藝術(shù)化與藝術(shù)的哲學化。在宋學興盛的背景下,士大夫文人對“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發(fā)生原理與終極意義的領(lǐng)會,以及對自身道德涵養(yǎng)的極高要求,決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純粹的詩性和審美,并成為推動宋詞雅化的原動力,體現(xiàn)著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對宋代審美與藝術(shù)活動的影響。宋詞雅化在北宋已有較高的完成度,特別是“東坡范式”的創(chuàng)生,對詞史發(fā)展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作用。而從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看,無論是蘇軾,還是他之前的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以及后來者黃庭堅,他們對詞表達功能的拓展都與政治影響下個人際遇的改變密切相關(guān)。這實際上是北宋士人在黨爭和貶謫語境下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窮達之際如何自處,進退之間如何在精神上達成真正的平靜和自由,是他們始終關(guān)注的修養(yǎng)課題?!扒屣L明月”是歐陽修中后期的典型詞境:“無風水面琉璃滑”“行云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鮮”“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西南月上浮云散,軒檻涼生”,目之所見,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觀審美偏好的反映,這種澄明之境恰是歐陽修清明自適的內(nèi)心世界的鏡像。蘇軾和歐陽修在對詞的認識和審美個性等方面都存在差異,但在對詞的雅化上,又不約而同地沿著擴大詞表現(xiàn)功能的道路前進,創(chuàng)作了大量雅詞,共同塑造著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蘇軾有著和“清風明月,幸屬于閑人”相近的體悟,可概之為對“適”的精神境界的追求?!熬脐@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塵心消盡道心平,江南與塞北,何處不堪行”“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且陶陶,樂盡天真”“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這些詞句中流露出順化自然、隨緣放曠的生命情調(diào),同樣帶有一種人生滄桑感。這種“適”和歐陽修的“閑”一樣,都是經(jīng)歷過人生滄桑的士大夫試圖以靜觀外物、身與物游的方式來明辨思理,達成主體精神絕對自由的境界。歐陽修的“清風明月,幸屬于閑人”,是他在貶謫后的沉淀;蘇軾的“也無風雨也無晴”,是他在烏臺詩案后痛定思痛的體悟;而黃庭堅在經(jīng)歷《神宗實錄》案風波后,則錘煉出“斷虹霽雨”的詞境:“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斷虹霽雨”詞境不免令人聯(lián)想到黃庭堅關(guān)于人格氣象的詩性喻說——“光風霽月”?!跺ハ娦颉吩疲骸埃ㄖ芏仡U)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這句話經(jīng)南宋理學家李侗點出,“為善形容有道者氣象”,遂成形容人格氣象的經(jīng)典表述?!肮怙L”是雨雪初晴之時吹拂云開霧散的風;“霽月”是雨雪止息、天空放晴后明凈的月色?!肮怙L霽月”形容的是雨雪放晴后天地清朗、萬物澄凈的狀態(tài),以此形容人格氣象,既顯示了悟透人生的通脫感和釋然感,又蘊含了厚重的人生滄桑感。從這個意義上說,“斷虹霽雨”的詞境可作為“光風霽月”的人格氣象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參證,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宋代士大夫文人在文學與道德層面通而為一的同構(gòu)。宋詞雅化實質(zhì)上是宋代士人遵從正統(tǒng)文化秩序、恪守道德倫理、完善人格修養(yǎng)而做出的審美價值判斷。宋代士人將經(jīng)過人生波折的洗禮而達成的人格精神,以藝術(shù)化、審美化的方式展現(xiàn)于創(chuàng)作實踐,詩意展現(xiàn)了宋代士人努力探索精神出路的復雜情感變遷。(摘編自陳瑩《從“清風明月”到“斷虹霽雨”——北宋雅詞中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詩性表達》,有刪改)材料二:蘇軾變革詞風的主要手段是“以詩為詞”。所謂“以詩為詞”,包含著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將詩的有關(guān)表現(xiàn)手法移植到詞中,即創(chuàng)作技法方面的要求;二是倡導小詞出諸“詩人之雄”,即針對創(chuàng)作主體方面的要求。所謂“詩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體現(xiàn)傳統(tǒng)儒學所倡導的道德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蘇軾呼喚“詩人之雄”,就是要求詞人像詩人一樣,以詞言志。以詩為詞的實質(zhì),是要突破音樂對詞體的制約和束縛,把依賴于音樂傳播的歌詞變?yōu)橐环N獨立的抒情詩體,或者說把“歌者之詞”變?yōu)椤霸娙酥~”。由此看來,關(guān)于蘇軾對詞的雅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首先,是創(chuàng)作技法上的雅化。蘇軾將詩的創(chuàng)作技法引入詞中,擴大了詞的表現(xiàn)范圍,增加了詞的抒情性,使詞具有了詩般典雅莊重的語言。其次,是詞體的雅化。這包含緊密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一是創(chuàng)作心理的雅化。他倡導小詞出諸“詩人之雄”,改變晚唐五代以來傳統(tǒng)的出于戲謔、娛樂的心理而作詞的狀況,而以士大夫固有的志向、濃重的道德責任感與真摯的歷史使命感取代之。二是創(chuàng)作內(nèi)容的雅化。蘇軾將詩中經(jīng)常表現(xiàn)的政治、歷史、道德、哲理的內(nèi)容帶入詞中,糾正了傳統(tǒng)艷詞片面追求詞的形式美的偏頗,使詞文學第一次達到了真(歷史、哲理)、善(政治教化、倫理道德)、美(娛樂)的比較完美的統(tǒng)一,達到了個體價值(審美、抒情價值)與社會價值(真、善)的比較完美的統(tǒng)一,這實際上是對儒家詩教很大程度上的回歸。蘇軾以具體的創(chuàng)作實踐,履行了自己的詞學主張,實際上已經(jīng)倡導了南宋詞壇的雅化精神,為南宋詞壇從文化層面的深度崇雅貶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對詞的雅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摘編自高云斌《從唐宋詞雅化進程看雅詞的內(nèi)涵》,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宋代士人的人格精神趨向詩性和審美,這與宋代士人對其道德涵養(yǎng)的更高要求密切相關(guān)。B.“東坡范式”是蘇軾人格精神的一種詩性表達,推動了宋詞雅化的發(fā)展進程,影響深遠。C.蘇軾與歐陽修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滲透了對人生的理解與參悟,在藝術(shù)創(chuàng)造中寄寓了人格精神。D.李侗對黃庭堅的文學成就及道德修為給予高度評價,以“光風霽月”來形容其人格氣象。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詞表達功能的拓展,為北宋士人在黨爭和貶謫的語境下,面對窮達之際、進退之間的選擇進行人生思考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條件。B.蘇軾和歐陽修的詞分別表現(xiàn)出“適”與“閑”的境界,其中有詞人主觀審美偏好的因素,但也體現(xiàn)了他們追求主體精神絕對自由的努力。C.早期的詞作音樂特質(zhì)明顯,但內(nèi)容局限,這不利于詞的創(chuàng)作傳播,鑒于此,蘇軾認為要突破音樂對詞體的制約和束縛,變革詞風。D.蘇軾在創(chuàng)作上追求形式與內(nèi)容統(tǒng)一,將詩的表現(xiàn)手法移植到詞中,使詞文學的發(fā)展達到一個新高度,由此,詩與詞雙峰并立。3.結(jié)合材料內(nèi)容,下列選項中的詩詞名句不符合“詩人之雄”特質(zhì)的一項是()A.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B.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C.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D.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4.材料一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請列舉其中兩種并從文中找出例子進行說明。5.蘇軾的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被譽為“千古絕唱”,請結(jié)合材料二中關(guān)于宋詞雅化的相關(guān)論述,談?wù)勀銓Α皝y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理解與分析。【答案】1.D2.B3.B4.①類比論證。將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的詩詞創(chuàng)作進行類比,以此證明宋代士人在對詞的認識和審美個性等方面雖然存在差異,但在對詞的雅化上,共同塑造著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②舉例論證。如列舉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等人詩詞創(chuàng)作的例子,論證了人格精神對于宋詞雅化的推動作用。③引用論證。如引用歐陽修在貶謫中創(chuàng)作出“清風明月,幸屬于閑人”詩句,以澄明的詩境反映歐陽修清明自適的內(nèi)心,引用蘇軾的“也無風雨也無晴”體現(xiàn)他的痛徹體悟,引用黃庭堅“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體現(xiàn)黃庭堅對人格氣象的隱喻,證明了宋代士人對詞表達功能的拓展都與政治影響下個人際遇的改變(尤其是貶謫語境)密切相關(guān)。5.①創(chuàng)作技法上的雅化:蘇軾將詩的創(chuàng)作技法引入詞中,運用了夸張、比喻、對偶等手法表現(xiàn)赤壁之景,陡峭的石壁插入云層,激起的浪花如卷起的千萬堆的白雪,“亂石穿空”與“驚濤拍岸”結(jié)構(gòu)相同,意義相關(guān)。②創(chuàng)作心理的雅化:在蘇軾看來,眼前的雄奇壯闊之景就是赤壁之戰(zhàn)的發(fā)生地,置身其中,建功立業(yè)的遠大志向、力挽狂瀾的歷史使命感油然而生。③創(chuàng)作內(nèi)容的雅化:蘇軾通過描寫與赤壁之戰(zhàn)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把對歷史的審視與思考帶入詞中,追求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解析】【導語】這篇文章探討了宋代文學,特別是宋詞的雅化過程及其背后的文化和哲學背景。文章通過分析歐陽修、蘇軾等士大夫的創(chuàng)作,揭示了他們在政治動蕩中通過文學表達內(nèi)心的寧靜與自由。材料一強調(diào)了宋代士人對道德和人格的追求如何影響詞的創(chuàng)作,而材料二則詳細闡述了蘇軾如何通過“以詩為詞”推動詞的雅化。整體上,文章展示了宋詞從娛樂性向哲理性轉(zhuǎn)變的文化意義?!?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以‘光風霽月’來形容其人格氣象”錯誤。就文中材料“‘斷虹霽雨’詞境不免令人聯(lián)想到黃庭堅關(guān)于人格氣象的詩性喻說‘光風霽月’?!跺ハ娦颉吩疲骸芏仡U)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而言,并非李侗以“光風霽月”來形容黃庭堅的人格氣象,而是黃庭堅以此形容周敦頤之人品。同時,文中并未提及李侗對黃庭堅的文學成就及道德修養(yǎng)是否給予高度評價。故選D?!?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A.“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條件”錯誤。材料一第二段只是說北宋士人在黨爭和貶謫語境下,其對詞表達功能的拓展與個人際遇改變密切相關(guān),是他們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并沒有說詞表達功能的拓展為他們進行人生思考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條件,屬于邏輯關(guān)系錯誤,顛倒了因果關(guān)系,應該是人生思考促使了詞表達功能的拓展,而不是詞表達功能的拓展為人生思考提供前提。C.“不利于詞的創(chuàng)作傳播”錯誤。材料二只是說蘇軾“以詩為詞”的實質(zhì)是要突破音樂對詞體的制約和束縛,把“歌者之詞”變?yōu)椤霸娙酥~”,但并沒有提及早期詞作內(nèi)容局限不利于創(chuàng)作傳播,屬于無中生有,文中沒有相關(guān)依據(jù)支撐這一說法。D.“詩與詞雙峰并立”錯誤。材料二只是說蘇軾對詞的雅化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使詞文學達到了真、善、美等方面的統(tǒng)一,但沒有提及詩與詞因此雙峰并立,屬于過度推斷,文中沒有足夠信息表明詩與詞因蘇軾的創(chuàng)作而形成了雙峰并立的局面。故選B?!?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及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依據(jù)材料二內(nèi)容,所謂“詩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體現(xiàn)傳統(tǒng)儒學所倡導的道德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蘇軾呼喚“詩人之雄”,就是要求詞人像詩人一樣,以詞言志。由此可知,要判斷是否符合“詩人之雄”的特質(zhì),首先要看是否“言志”,同時依據(jù)材料二的內(nèi)容,其“志”應體現(xiàn)“傳統(tǒng)儒學所倡導的道德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A.出自范仲淹《漁家傲》。這句詞描繪了征人們思念著遠在萬里之外的家鄉(xiāng),然而卻無法回去,原因是還沒有實現(xiàn)建立軍功、勒石燕然的目標。在這里,詞人通過表達不能歸家的無奈,展現(xiàn)出了一種為了國家的使命,甘愿駐守邊疆,努力建立軍功的決心,這種情感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儒學所倡導的道德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符合“詩人之雄”的特質(zhì)。B.出自周邦彥《蘇幕遮·燎沉香》。此句主要表達的是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以及對自己長期在外漂泊、仕途生活的厭倦情緒。雖然抒發(fā)了情感,但這種情感只是傳統(tǒng)文人士大夫?qū)τ诠賵錾詈推礌顟B(tài)的一種普遍感受,并非是在表達具有傳統(tǒng)儒學所倡導的道德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的志向,也就是沒有“言志”,故不符合“詩人之雄”的特質(zhì)。C.出自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這句詞中,詞人想象自己能夠拉開像滿月一樣的雕弓,朝著西北方向,去射殺象征著西夏的天狼星。這里體現(xiàn)了詞人渴望能夠為國家效力,抵御外敵入侵,保家衛(wèi)國的志向,這種志向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儒學所倡導的道德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符合“詩人之雄”的特質(zhì)。D.出自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句詞描述了淪陷區(qū)的人民已經(jīng)習慣了異族的統(tǒng)治,甚至對異族君主進行頂禮膜拜的場景,詞人對此感到痛心疾首。通過這種描寫,詞人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擔憂以及對收復失地的渴望,蘊含著傳統(tǒng)士人面對國家淪陷、民族危機時的內(nèi)心沉痛之情,同樣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儒學所倡導的道德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符合“詩人之雄”的特質(zhì)。故選B。【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證方法的能力。論證方法包括: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對比論證、引用論證、因果論證、假設(shè)論證、舉例論證等。①類比論證。為了證明“蘇軾和歐陽修在對詞的認識和審美個性等方面都存在差異,但在對詞的雅化上,又不約而同地沿著擴大詞表現(xiàn)功能的道路前進,創(chuàng)作了大量雅詞,共同塑造著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這一論點,作者用歐陽修、蘇軾、黃庭堅三人的詞作進行同類比較,三人都被貶,都寫下了對風雨的認知,但抒發(fā)的情感、審美的認知又有所不同,屬于類比論證。②舉例論證。歐陽修的“清風明月,幸屬于閑人”,蘇軾的“也無風雨也無晴”,黃庭堅的“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都屬于舉例論證,通過列舉歐陽修、蘇軾和黃庭堅的詩句論證“而從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看,無論是蘇軾,還是他之前的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以及后來者黃庭堅,他們對詞表達功能的拓展都與政治影響下個人際遇的改變密切相關(guān)”。③引用論證。材料一在論述過程中引用了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的詩詞原句。引用歐陽修“清風明月,幸屬于閑人”,此句是歐陽修在貶謫后的創(chuàng)作,以其澄澈的詩境反映出他當時清明自適的內(nèi)心狀態(tài),表明其個人際遇對詞創(chuàng)作的影響。引用蘇軾“也無風雨也無晴”,體現(xiàn)出蘇軾在經(jīng)歷烏臺詩案后的深刻體悟,說明蘇軾的創(chuàng)作與個人遭際緊密相連。引用黃庭堅“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這一“斷虹霽雨”詞境與他形容人格氣象的“光風霽月”相關(guān)聯(lián),展現(xiàn)出其創(chuàng)作受政治影響下個人際遇改變的痕跡。這些引用有力地證明了宋代士人對詞表達功能的拓展與政治影響下個人際遇改變,尤其是貶謫語境密切相關(guān),增強了論證的權(quán)威性和可信度?!?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①結(jié)合材料二第一段“一是將詩的有關(guān)表現(xiàn)手法移植到詞中,即創(chuàng)作技法方面的要求”“是創(chuàng)作技法上的雅化。蘇軾將詩的創(chuàng)作技法引入詞中,擴大了詞的表現(xiàn)范圍,增加了詞的抒情性,使詞具有了詩般典雅莊重的語言”等分析,創(chuàng)作技法上的雅化,采用了比喻、對偶、夸張等手法。“穿”寫出山崖高聳入云的動勢;“拍”寫出了江濤的力度,拍擊江岸,澎湃有聲;“卷”寫出了波濤力量之浩大,是展示了一幅闊大的雪浪圖,整體上是夸張手法。“卷起千堆雪”將浪花比作“雪”,是比喻手法?!皝y石穿空”“驚濤拍岸”形成對偶。這幾句詞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生動的描寫,把讀者帶入一個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②結(jié)合材料二第二段“一是創(chuàng)作心理的雅化。他倡導小詞出諸‘詩人之雄’,改變晚唐五代以來傳統(tǒng)的出于戲謔、娛樂的心理而作詞的狀況,而以士大夫固有的志向、濃重的道德責任感與真摯的歷史使命感取代之”分析,主要從創(chuàng)作心理角度分析,集中寫出赤壁雄奇壯闊的景色,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一種歷史使命感油然而生,一種建功立業(yè)的豪情油然而生。③結(jié)合材料二第二段“二是創(chuàng)作內(nèi)容的雅化。蘇軾將詩中經(jīng)常表現(xiàn)的政治、歷史、道德、哲理的內(nèi)容帶入詞中,糾正了傳統(tǒng)艷詞片面追求詞的形式美的偏……與社會價值(真、善)的比較完美的統(tǒng)一,這實際上是對儒家詩教很大程度上的回歸”分析,主要從創(chuàng)作內(nèi)容角度分析。描寫赤壁磯風起浪涌的自然風景,寫江水騰涌的壯觀景象。蘇軾通過對雄渾壯闊的景色的描繪,把對三國時期歷史的審視與當下人生境遇的思考帶入詞中,表現(xiàn)出了對懷才不遇、老大未成的憤懣之情,追求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江南的冬景郁達夫①凡在北國過過冬天的人,總都道圍爐煮茗,或吃煊羊肉、剝花生米、飲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爐、暖炕等設(shè)備的人家,不管它門外面是雪深幾尺,或風大若雷,而躲在屋里過活的兩三個月的生活,卻是一年之中最有勁的一段蟄居異境;老年人不必說,就是頂喜歡活動的小孩子們,總也是個個在懷戀的,因為當這中間,有的蘿卜,雅兒梨等水果的閑食,還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熱鬧的節(jié)期。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過后,大江以南的樹葉,也不至于脫盡。寒風—西北風間或吹來,至多也不過冷了一日兩日。到得灰云掃盡,落葉滿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臉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陽一上屋檐,鳥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氣來,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門前的隙地里去坐著曝背談天,營屋外的生涯了;這一種江南的冬景,豈不也可愛得很么?③我生長在江南,兒時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銘刻特深;雖則漸入中年,又愛上了晚秋,以為秋天正是讀讀書,寫寫字的人的最惠節(jié)季,但對于江南的冬景,總覺得是可以抵得過北方夏夜的一種特殊情調(diào),說得摩登些,便是一種明朗的情調(diào)。④我也曾到過閩粵,在那里過冬天,和暖原極和暖,有時候到了陰歷的年邊,說不定還不得不拿出紗衫來著;走過野人的籬落,更還看得見許多雜七雜八的秋花!一番陣雨雷鳴過后,涼冷一點;至多也只好換上一件夾衣,在閩粵之間,皮袍棉襖是絕對用不著的;這一種極南的氣候異狀,并不是我所說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國的長春,是春或秋的延長。⑤江南的地質(zhì)豐腴而潤澤,所以含得住熱氣,養(yǎng)得住植物;因而長江一帶,蘆花可以到冬至而不敗,紅時也有時候會保持住三個月以上的生命。像錢塘江兩岸的烏桕樹,則紅葉落后,還有雪白的桕子著在枝頭,一點一叢,用照相機照將出來,可以亂梅花之真。草色頂多成了赭色,根邊總帶點綠意,非但野火燒不盡,就是寒風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風和日暖的午后,你一個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則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歲時的肅殺,并且還可以飽覺著一種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氣;“若是冬天來了,春天也總馬上會來”的詩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體會得出。⑥說起了寒郊的散步,實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給與江南居住者的一種特異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長的人,是終他的一生,也決不會有享受這一種清福的機會的。我不知道德國的冬天,比起我們江浙來如何,但從許多作家的喜歡以Spaziergang一字來做他們的創(chuàng)造題目的一點看來,大約是德國南部地方,四季的變遷,總也和我們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說十九世紀的那位鄉(xiāng)土詩人洛在格(PeterRosegger,1843—1918)罷,他用這一個“散步”做題目的文章尤其寫得多,而所寫的情形,卻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國江浙的山區(qū)地方來適用的。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濱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氣里時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時也會下著微雨,而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種說不出的悠閑境界。你試想想,秋收過后,河流邊三五家人家會聚在一道的一個小村子里,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這中間又多是樹枝槎埡的雜木樹林;在這一幅冬日農(nóng)村的圖上,再灑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你說還夠不夠悠閑?若再要點景致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只烏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幾個喧嘩的酒客,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人到了這一個境界,自然會得胸襟灑脫起來,終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問了;我們總該還記得唐朝那位詩人做的“暮雨瀟瀟江上村”的一首絕句罷?詩人到此,連對綠林豪客都客氣起來了,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昂趁酚奥?,微雪酒香村”,則雪月梅的冬宵三友,會合在一道,在調(diào)戲酒姑娘了?!安耖T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靜后的景況?!扒按迳钛├铮蛞挂恢﹂_”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樣喜歡弄雪的村童來報告村景了。詩人的詩句,也許不盡是在江南所寫,而做這幾句詩的詩人,也許不盡是江南人,但假了這幾句詩來描寫江南的雪景,豈不直截了當,比我這一枝愚劣的筆所寫的散文更美麗得多?⑨有幾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許會沒有雨沒有雪的過一個冬,到了春間陰歷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點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節(jié)氣推算起來,大約太冷的日子,將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盡頭,最多也總不過是七八天的樣子。象這樣的冬天,鄉(xiāng)下人叫作旱冬,對于麥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卻要受到損傷;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這一種冬天,倒只會得到快活一點,因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閑步逍遙的機會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國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歡迎的也就是這樣的冬天。⑩窗外的天氣晴朗得象晚秋一樣;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誘得使你在房間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實踐,這一種無聊的雜文,我也不再想寫下去了,還是拿起手杖,擱下紙筆,上湖上散散步罷!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6.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覺得江南冬景抵得過北方夏夜,有一種特殊情調(diào),但對北方的冬天生活也是很欣賞。B.江南的冬天,雖有寒風,但冷不過一兩日,待日暖的午后,還可飽嘗江南冬景的可愛。C.文章第⑦段描寫了冬天微雨中如詩如畫的農(nóng)村夜晚情景,突出了江南冬晚的悠閑、靜謐。D.文章先總寫江南冬景的特點,后分寫冬景的不同情形,文字清新,筆法細膩,富有文采。7.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通過對江南冬天尋常景物的細膩描繪,展現(xiàn)了江南冬天的獨特風情,這種寫法增強了讀者對江南冬天的感受。B.文章運用一些表暖色調(diào)的詞,寫了紅葉、帶有綠意赭色的草,營造出一種美學上的意境特點,韻味無窮。C.文章情景交融,作者將江南的冬景與個人情思巧妙地融為一體,幾幅江南冬景圖達到了情和景自然和諧的完美統(tǒng)一。D.文章的語言風格直白樸實,語調(diào)舒緩,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閑,在平淡地敘述中流露出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感悟。8.郁達夫在《江南的冬景》中是如何運用對比手法來寫江南冬景的哪些特點?請從文中舉出兩處例子進行分析。9.文章第⑧段作者沒有直接寫雪景,而是引用了大量詩句,這樣寫有何用意?【答案】6.D7.D8.①將江南的冬天與北方的冬天進行對比,用北方冬天的嚴寒來突出江南冬天的晴暖和溫潤。②將江南的冬天與閩粵的冬天進行對比,用閩粵冬天的和暖潮濕來突出江南冬天的明朗和生機。9.①內(nèi)容上:作者沒有直接寫雪景,而是借助詩句按傍晚、夜里、早晨的時間順序,寫出了江南雪景溫馨、寧靜和美好;②結(jié)構(gòu)上:拓寬了江南雪景的意境,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容,增強了散文的意趣,使江南的雪景境界全出;③情感上:以詩境表現(xiàn)作者閑適自適的心境和對江南雪景的無限向往;④藝術(shù)效果上:引用詩句,增強了文章的文學性和藝術(shù)感染力,又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感受到一種詩意的美。【解析】【導語】郁達夫的《江南的冬景》通過細膩的描繪和生動的對比,展現(xiàn)了江南冬天的獨特魅力。文章以北方冬天的寒冷和江南冬天的溫暖對比,突顯江南冬日的明朗和生機。作者通過描繪江南冬天的自然景色,如不凋的蘆花、紅葉、微雨中的村莊,營造出一種悠閑、靜謐的意境。引用詩句豐富了文章的文化內(nèi)涵,增強了讀者的感受。整體語言清新細膩,情景交融,表達了作者對江南冬景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感悟。【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先總寫江南冬景特點,后分寫冬景的不同情形”錯誤。文章先寫北國冬天生活,再寫江南冬天與北國不同,接著寫江南冬天與閩粵冬天的差異,然后從江南的地質(zhì)、寒郊散步、微雨、雪景等方面展現(xiàn)江南冬景。文章的結(jié)構(gòu)更側(cè)重于對比和細節(jié)描寫,而不是簡單的總分結(jié)構(gòu)。故選D?!?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D.“語言風格直白樸實”錯誤。文章的語言風格并非直白樸實,相反,郁達夫在文中運用了豐富的語言和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以及引用古詩,使得文章充滿了文學性和藝術(shù)性。文章通過對江南冬景的細膩描寫,不僅傳達了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感悟,還增強了文本的文化氛圍和藝術(shù)感染力。故選D?!?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景物特點和描寫手法的能力。第一處,文章開頭部分將江南的冬天與北方的冬天進行對比,突出江南冬天的晴暖和溫潤。如“凡在北國過過冬天的人,總都道圍爐煮茗,或吃煊羊肉、剝花生米、飲白干的滋味……而躲在屋里過活的兩三個月的生活,卻是一年之中最有勁的一段蟄居異境”,這是北方冬天的景象,寒冷而需要蟄居;“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過后,大江以南的樹葉,也不至于脫盡。寒風——西北風間或吹來,至多也不過冷了一日兩日”,這是江南冬天的景象,樹葉不脫,寒風至多冷一兩日。通過對比,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溫和。第二處,文章第④⑤段將江南的冬天與閩粵的冬天進行對比,突出江南冬天的明朗和生機。如“我也曾到過閩粵,在那里過冬天,和暖原極和暖,有時候到了陰歷的年邊,說不定還不得不拿出紗衫來著;走過野人的籬落,更還看得見許多雜七雜八的秋花!一番陣雨雷鳴過后,涼冷一點;至多也只好換上一件夾衣……這一種極南的氣候異狀,并不是我所說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國的長春,是春或秋的延長”,閩粵的冬天過于和暖,像是春天或秋天的延長,而江南的冬天則“草色頂多成了赭色,根邊總帶點綠意”“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歲時的肅殺,并且還可以飽覺著一種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氣”,是一種明朗的情調(diào)。通過對比,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明朗?!?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引用詩句的作用的能力。①內(nèi)容上:作者按傍晚、夜里、早晨的時間順序引用詩句描繪江南雪景?!巴韥硖煊?,能飲一杯無?”呈現(xiàn)江南日暮時天色漸暗、將雪的溫馨氛圍;“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描繪雪月梅冬夜相聚的寧靜畫面;“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展現(xiàn)雪夜人歸的靜謐;“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通過村童報景凸顯雪后的美好。這些詩句生動展現(xiàn)江南雪景溫馨、寧靜和美好的特點,讓讀者全方位感受江南雪景不同時段的魅力。②結(jié)構(gòu)上:詩句的引用拓寬了江南雪景的意境。原本單一的江南冬景描寫,因詩句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雪景,如日暮、雪夜等,使文章內(nèi)容更加豐富。像“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等詩句,為文章增添了別樣的景致,豐富了散文意趣,讓江南雪景的境界得以全面展現(xiàn),使讀者對江南雪景有更深入、全面的認知。③情感上:從作者引用詩句可看出其閑適自適的心境及對江南雪景的無限向往。文中“詩人的詩句,也許不盡是在江南所寫……比我這一枝愚劣的筆所寫的散文更美麗得多?”,結(jié)合全文對江南冬景的喜愛鋪墊,表明作者借詩句營造的詩境,抒發(fā)對江南雪景的鐘情,享受引用詩句描繪雪景帶來的悠然自得。④藝術(shù)效果上:詩句具有極高文學價值,引用后增強了文章的文學性與藝術(shù)感染力。如“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簡潔卻富有畫面感,讀者閱讀時腦海中會浮現(xiàn)相應場景,展開想象,感受其中詩意的美,使文章更具魅力,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三)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8分)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A.①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刻

②官盛則近諛諛:諂媚奉承

③舉酒屬客屬:勸請

④泰山之陽,汶水西流陽:南面B.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參省:檢查、省察

②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六藝:《詩》《書》《禮》《易》《樂》《春秋》

③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危坐:威嚴地坐著

④戊申晦,五鼓五鼓:五更C.①木直中繩,??以為輪以為:把……做成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所以:……的原因

③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所有:擁有的東西

④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至于:到達D.①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同“智”,見識

②或師焉,或不焉不:同“否”,不知道

③山川相繆,郁乎蒼蒼繆:同“繚”,盤繞

④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采:同“彩”,彩色【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虛詞在文中意義和用法,詞類活用,通假字現(xiàn)象,文化常識的理解能力。A.正確。句意: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即使是腐朽的木頭也無法折斷。/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B.“威嚴地坐著”錯誤?!拔!?,端坐。句意: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過?。/蘇軾的容色憂愁凄愴,(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時?。C.“……的原因”錯誤?!八浴?,用來……的。句意: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越過長城的城墻,到達泰安。D.“不知道”錯誤?!安弧?,同“否”,不是這樣。句意:那么就會見識明達并且行為沒有過錯。?/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學習?。/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蒼翠。/天邊的云彩形成一條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故選A。11.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①積土成山,風雨興焉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B.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相與枕藉乎舟中C.①古之學者必有師②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D.①作《師說》以貽之②舉匏樽以相屬【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兼詞,于之,在這里/句末語氣助詞,無義。句意: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恥。B.疑問句句末語氣助詞,呢/介詞,在。句意:哪里用得著知道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互相枕著墊著睡在舟中。C.……的人/結(jié)構(gòu)助詞,表判斷。句意: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是古代的長城。D.都是連詞,表目的,來。句意:寫了《師說》來贈送給他。/舉起匏樽來相互勸酒。故選D。12.下列表述,正確的一項是()①其曲中規(guī)②金就礪則利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④惑而不從師⑤吾從而師之⑥其下圣人也亦遠矣⑦是故圣益圣⑧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⑨西望夏口⑩濟水東流?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蒼山負雪,明燭天南A.①⑦?句中的加點詞都是形容詞作名詞。B.②⑤⑧句中的加點詞都是意動用法。C.③④⑥句中的加點詞都是名詞作動詞。D.⑨⑩?句中的加點詞都是名詞作狀語?!敬鸢浮緾【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①曲,形容詞作名詞,彎度、弧度;句意: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規(guī)(畫的圓)。②礪,名詞,磨刀石;句意:金屬刀具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③水,名詞作動詞,游泳;句意:借助船和槳的人,不是會游泳。④惑,名詞作動詞,有疑難問題;句意:有疑難問題卻不跟從老師(學習)。⑤師,意動用法,以……為師;句意:我跟從(他)并且以他為老師。⑥下,名詞作動詞,低于;句意: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遠。⑦圣,形容詞作名詞,圣人;句意:因此圣人更加圣明。⑧恥,意動用法,以……恥;句意: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⑨西,名詞作狀語,向西;句意:向西眺望夏口。⑩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句意:濟水向東流。?限,名詞作狀語,像門檻一樣;句意:現(xiàn)在(我)經(jīng)過的中嶺和山頂,有像門檻一樣橫在路上的山崖。?南,名詞,南面;句意:青黑色的山巒覆蓋著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①⑦形容詞作名詞/③④⑥名詞作動詞/⑤⑧意動用法/⑨⑩?名詞作狀語。A.?句錯誤。B.②句錯誤。D.?句錯誤。故選C。13.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③惑之不解④不拘于時⑤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⑦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⑧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shù)十立者A.①②是狀語后置句。 B.③⑦是賓語前置句。C.⑤⑧是定語后置句。 D.④⑥是被動句?!敬鸢浮緽【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青,于藍取之,而于藍青”。句意: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②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聞道也固乎吾先”。句意: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③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應為“不解惑”。句意:不明白疑難問題。④被動句,“于”表被動。句意:不被時俗所拘束。⑤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有吹洞簫者客”。句意:有一位吹洞簫的客人,按著歌曲的聲調(diào)和節(jié)拍唱和著。⑥被動句,“于”表被動。句意: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嗎?⑦判斷句,“是……也”表判斷,而非賓語前置句。句意: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啊。⑧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稍見云中數(shù)十白若樗蒱立者”。句意:逐漸看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一樣聳立著的東西。故選B。(四)課外文言文閱讀(13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辛棄疾,字幼安,齊之歷城人。少師蔡伯堅,與黨懷英同學。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東,稱天平節(jié)度使,節(jié)制山東、河北忠義軍馬,棄疾為掌書記,即勸京決策南向。紹興三十二年,京令棄疾奉表歸宋,高宗勞師建康,召見,嘉納之,授承務(wù)郎、天平節(jié)度掌書記,并以節(jié)使印告召京。會張安國、邵進己殺京降金,棄疾還至海州,與眾謀曰:“我緣主帥來歸朝,不期事變,何以復命?”乃約統(tǒng)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徑趨金營安國方與金將酣飲即眾中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獻俘行在,斬安國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陰僉判。棄疾時年二十三。時虞允文當國,帝(孝宗)銳意恢復,棄疾因論南北形勢及三國、晉、漢人才,持論勁直,不為迎合。作《九議》并《應問》三篇、《美芹十論》獻于朝,言逆順之理,消長之勢,技之長短,地之要害,甚備。以講和方定,議不行。遷司農(nóng)寺主簿,出知滁州。棄疾嘗謂:“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北方之人,養(yǎng)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無甚富甚貧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農(nóng),而兼并之患興,貧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軒。嘗同朱熹游武夷山,賦《九曲棹歌》。熹歿,偽學禁方嚴,門生故舊至無送葬者。棄疾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棄疾雅善長短句,悲壯激烈,有《稼軒集》行世。(節(jié)選自《宋史·辛棄疾傳》)14.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乃約統(tǒng)制王世隆A及忠義人馬全福等B徑趨金營C安國方與金將D酣飲E即眾中縛之以歸F金將追之不及15.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嘉納之”與“余嘉其能行古道”(《師說》)兩句中的“嘉”詞義相同。B.“仍授前官”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師說》)兩句中的“授”詞義不相同。C.“改差江陰僉判”與“陰谷皆入濟”(《登泰山記》)兩句中的“陰”詞義相同。D.“長短句”是宋代以后詞的別名,辛棄疾的詞形成“稼軒體”的獨特風格,豪放而激昂。16.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辛棄疾帶人將殺害耿京、投降金國的張安國劫走,獻給南宋朝廷,張安國被斬首,朝廷依舊授予辛棄疾官職。B.虞允文主持國政,皇帝下決心要恢復失地,辛棄疾論述敵我形勢以及晉漢兩代的人才,持論正直,他的建議被采納施行。C.辛棄疾注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他論說南北方的貧富差距問題即是從農(nóng)業(yè)問題入手,他的號“稼軒”也是由此而來。D.朱熹死時,偽學正遭禁止,門生故舊甚至沒有為他送葬的,辛棄疾卻為他寫祭文來吊唁,體現(xiàn)了辛棄疾重情重義。17.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我緣主帥來歸朝,不期事變,何以復命?【答案】14.CEF15.C16.B17.我因為主帥(的命令)前來歸順朝廷,沒想到事情發(fā)生變故,拿什么復命呢?【解析】【導語】本文展現(xiàn)了辛棄疾的多面人生和堅定的愛國情懷。文章通過其在戰(zhàn)亂中的英勇表現(xiàn)以及與文人如朱熹的交往,勾畫出他豪爽而重氣節(jié)的性格。辛棄疾不僅在軍事上有卓越貢獻,也在文壇留下不朽作品。他在國家危難時堅定決策,與同時代人物相比,體現(xiàn)出獨特的政治眼光和責任擔當。文章的敘述生動,再現(xiàn)了一個形象鮮活的南宋豪杰?!?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于是邀約統(tǒng)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直奔金營,張安國正與金將飲酒興濃,就當著眾人將他捆綁起來帶回去,金將沒能追上他們。“統(tǒng)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既是“邀約”的賓語,又是“徑趨金營”的主語,是兼語句,表達一個完整的行為動作,在C處斷開;“安國方與金將酣飲”是主謂結(jié)構(gòu),“酣飲”是謂語,語意完整,在E處斷開;“即眾中縛之以歸”是動賓結(jié)構(gòu),省略主語辛棄疾等;“金將追之不及”主語是“金將”,另起一句,主謂結(jié)構(gòu)完整,在兩句之間F處斷開。故選CEF?!?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贊許。句意:贊許并接納了他。/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之道。B.正確。指授予(官職)/教授。句意:仍然授予辛棄疾先前的官職。/教給他書本的文字,幫助他學習句讀。C.錯誤。詞義不同。長江的南邊/山的北面。句意:改做江陰僉判。/山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濟水。D.正確。故選C?!?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他的建議被采納施行”錯誤。根據(jù)原文“以講和方定,議不行”,可知朝廷和金主講和剛成定局,辛棄疾的建議沒有被采納施行。故選B?!?7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熬墶?,因為;“歸朝”歸順朝廷;“期”,料想;“何以復命”,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以何復命”。參考譯文:辛棄疾,字幼安,是山東歷城人。年輕時以蔡伯堅為師,與黨懷英同學。金主完顏亮死后,中原豪杰紛紛起義。耿京在山東聚集人馬,號稱天平節(jié)度使,調(diào)配管轄山東、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軍馬,辛棄疾在耿京手下做掌書記,就勸耿京作南歸決斷。紹興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棄疾帶奏表歸順宋朝,宋高宗正在建康慰問軍隊,召見了他,贊許并接納了他,授他承務(wù)郎、天平節(jié)度使掌書記的官職,同時用節(jié)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上張安國、邵進已殺耿京降金了,辛棄疾回到海州,和眾人謀劃道:“我因為主帥(的命令)前來歸順朝廷,沒想到發(fā)生變故,拿什么復命呢?”于是邀約統(tǒng)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直奔金營,(此時)張安國正與金將飲酒興濃,就當著眾人將他捆綁起來帶走,金將沒追上他們,辛棄疾將張安國獻給朝廷。(朝廷)在鬧市中將張安國斬首。朝廷還是將先前的官職授予辛棄疾,改做江陰僉判。棄疾當時二十三歲。當時虞允文掌管國事,孝宗帝在恢復中原問題上態(tài)度堅決,辛棄疾乘機談了南北形勢及三國、晉、漢的人才,所持的觀點強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納。(辛棄疾)寫了《九議》和《應問》三篇,《美芹十論》獻給朝廷,論述敵我不利和有利的條件,形勢的變化發(fā)展,戰(zhàn)術(shù)的長處短處,地形的有利有害,極為詳細。因為朝廷和金主講和剛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議不能實行。改任司農(nóng)主簿,出任滁州知府。辛棄疾曾說:“人生在于勤勞,當以務(wù)農(nóng)為先。北方人,生活用品不需屬求他人,因此無大富大貧之家。南方有許多商業(yè)工作來禍亂農(nóng)民,再加上兼并的禍患興起,就有貧富不均了。”所以用“稼”名軒。辛棄疾曾和朱熹游歷武夷山,做賦《九曲棹歌》。朱憙死時,偽學正遭禁止,門生和老朋友甚至沒有為他送葬的。辛棄疾寫祭文去哭他說:“垂名萬世是不朽的。誰說您死了,你凜然猶生!”辛棄疾向來擅長作詞,他的詞悲壯激烈,有《稼軒集》流傳于世。(五)古詩閱讀(9分)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喜見外弟又言別李益十年離亂后,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山居秋暝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18.下列對《喜見外弟又言別》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lián)開門見山,與詩題的“喜見”相呼應,“十年”和“一”對照,為下文的“驚”和“憶”作鋪墊。B.頷聯(lián)寫詩人和表弟從“問姓”到“稱名”,從“驚初見”到“憶舊容”,通過細節(jié)描寫刻畫了兩人重逢的過程。C.頸聯(lián)以“滄海事”概括了離別的十年間個人、親友、社會的種種變化,以“暮天鐘”表現(xiàn)了兩人敘談的熱烈。D.尾聯(lián)以“明日”點出聚散匆匆,以“巴陵道”交代外弟第二天遠行的去向,直接抒發(fā)了詩人的言別之情。19.袁行霈在《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中提出:“同一個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構(gòu)成的意象也就大異其趣。”《喜見外弟又言別》與《山居秋暝》都運用了“山”這一意象,但兩者的特點和表達的情感皆不同,請結(jié)合詩句內(nèi)容簡要分析?!敬鸢浮?8.D19.(1)“秋山”:①指秋天的山,有蕭瑟、凄涼的特點。②外弟要在秋天翻越一座又一座山,前往巴陵,路途遙遠艱辛。③詩人與外弟后會難期,表達了詩人對外弟的擔憂與離別的傷感。(2)“空山”:①指人跡罕至的山野,有空曠、寂靜的特點。②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霽,山中空氣清新。③表現(xiàn)了詩人寄情山水,怡然自得之情?!窘馕觥俊緦дZ】李詩通過重逢與離別的對比,表達了久別重逢的喜悅和再次分別的惆悵。詩中“滄海事”概括了十年間的變遷,尾聯(lián)以“巴陵道”點出離別的無奈。王詩則描繪了雨后山居的寧靜與自然之美,表現(xiàn)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怡然自得?!?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D.“直接抒發(fā)了詩人的言別之情”錯誤。尾聯(lián)“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并不是直接抒發(fā)言別之情,而是通過想象外弟明天要踏上巴陵道,途中還要經(jīng)過重重秋山,借景抒情,含蓄地表達了對即將離別的外弟的不舍與牽掛之情。故選D。【1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事物形象的能力。(1)“秋山”:①指秋天的山,有蕭瑟、凄涼的特點,給人一種沉重、阻隔的感覺。②“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詩人想象外弟在巴陵道上,要穿越重重秋山,這里的“山”是外弟行程中的阻礙,表明外弟此去路途遙遠艱辛;重重秋山還意味著兩人分離的距離。③秋山的阻隔,空間的遙遠,象征著兩人未來相見的艱難,蘊含著詩人對離別的無奈和對親情的珍視,表達了對外弟的不舍、擔憂與傷感。(2)“空山”:①指人跡罕至的山野,有空曠、寂靜的特點。②“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寫初秋的傍晚,一場秋雨過后,山中空氣清新,展現(xiàn)了一個清新自然、超凡脫俗的世界。③“空山”這一意象描繪了“山居”生活遠離塵囂、清幽雅致,營造出寧靜、閑適的氛圍,詩人寄情山水,怡然自得,表達了對這種隱居生活的喜愛和對自然的向往之情,暗含對官場的厭倦。(六)古詩文默寫(11分)2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要求:正楷書寫。)(1)“鹿”喜居山林,文人常以之寄托山林之思,如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所寫。(2)曹操在《短歌行》中感慨明月皎潔,但“______________”,以此比喻求賢不得,以致憂愁不斷。(3)杜甫《登高》一詩中,通過三個意象,以視聽結(jié)合的手法寫出了夔州秋天蕭瑟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4)《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說“人生如夢”,壯志難酬,只能以酒祭奠江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5)在《師說》中,韓愈用孔子曾拜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的例子來表達的一個觀點是“______________”。(6)《勸學》中,荀子用“______________”,還沒有十步之遠,但“駑馬十駕”,卻能走很遠,說明堅持的重要性。(7)______________,往往取酒還獨傾。(白居易《琵琶行》)(8)舞榭歌臺,______________。(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9)______________,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10)采之欲遺誰?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答案】(1)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2)何時可掇(3)風急天高猿嘯哀(4)一尊還酹江月(5)圣人無常師(6)騏驥一躍(7)春江花朝秋月夜(8)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9)梧桐更兼細雨(10)所思在遠道二、語言文字的積累與運用(14分)(一)語言文字的積累與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7分)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我說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xiāng)土性的。那些被我們看作①的鄉(xiāng)下人,才是中國社會的基層。我們說鄉(xiāng)下人土氣,②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③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巴痢弊值幕疽饬x是指泥土。鄉(xiāng)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xiāng)下住,④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的確如此,在我們這片遠東大陸上,以現(xiàn)在的情形來說,最大多數(shù)的人注定是要到田里去的。我們不妨縮小一些范圍來看,三條大河的流域已經(jīng)全是農(nóng)業(yè)區(qū);而且,據(jù)說凡是從這里遷移到四圍邊地上去的子弟,也都很忠實地守著這種直接向土里去討生活的傳統(tǒng)。最近我遇著一位到內(nèi)蒙旅行回來的美國朋友,他很奇怪地問我:你們中原去的人,到了這原本最適宜放牧的草原上,依舊鋤地播種,一家家劃著小小的一方地,種植起來;真像是向土里一鉆,想不到其他利用這片地的方法了。我記得我的老師史祿國先生也告訴過我,遠在寒冷的西伯利亞,中國人住下了,不管那里的天氣如何,總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這樣說來,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的了。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xiàn)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選自《鄉(xiāng)土中國·鄉(xiāng)土本色》,有刪改)21.根據(jù)上下文,在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脑~語(實詞或關(guān)聯(lián)詞),使整段文字表意準確、語言連貫、符合邏輯。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22.下列各項中語法分析錯誤的一項是()A.語段中加點的“幾分藐視”“用得很好”“鋤地播種”分別是偏正短語、動補短語、并列短語;“不妨”“向”“記得”分別是副詞、介詞、動詞。B.“我說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xiāng)土性的”一句中,賓語是“鄉(xiāng)土性的”。C.“凡是從這里遷移到四圍邊地上去的子弟,也都很忠實地守著這種直接向土里去討生活的傳統(tǒng)”一句的主干是“子弟守著傳統(tǒng)”。D.“不管那里的天氣如何,總還是要下些種子”這是一個條件關(guān)系的復句?!敬鸢浮?1.①土氣②雖則③但④種地22.B【解析】【2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簡明、連貫的能力。第一處:文段開篇便點明“我說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xiāng)土性的”,后文又著重強調(diào)“我們說鄉(xiāng)下人土氣”,從整個文段的語境來看,作者圍繞著鄉(xiāng)下人“土氣”這一特點展開論述,所以此處填入“土氣”,不僅能與后文“鄉(xiāng)下人土氣”相呼應,也符合作者想要突出鄉(xiāng)下人身上與“土”相關(guān)特質(zhì)的表達意圖。第二處:從句子的邏輯關(guān)系和表達意圖來看,“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和“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之間存在轉(zhuǎn)折關(guān)系。同時,考慮到整個文段較為典雅、書面的語言風格,“雖則”比“雖然”更具文言色彩,與文風契合,且“雖則”同樣能起到引出讓步內(nèi)容,為后文轉(zhuǎn)折做鋪墊的作用,所以此處可填“雖則”。第三處:由于前文用“雖則”引出了看似對“土氣”的負面看法,那么此處必然需要一個表轉(zhuǎn)折的關(guān)聯(lián)詞來引出對“土”字積極評價的內(nèi)容。“但”是常用的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關(guān)聯(lián)詞,能夠清晰地體現(xiàn)前后語義的轉(zhuǎn)折,使句子邏輯連貫,所以填“但”。第四處:前文提到“鄉(xiāng)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xiāng)下住”,后文又詳細描述了“以現(xiàn)在的情形來說,最大多數(shù)的人注定是要到田里去的”“依舊鋤地播種”“總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等內(nèi)容,都在圍繞鄉(xiāng)下人以土地為生、進行種地相關(guān)活動展開,所以此處填入“種地”?!?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詞語和句子語法特點的能力。B.“賓語是‘鄉(xiāng)土性的’”錯誤。該句中“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xiāng)土性的”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作“說”的賓語,而不是“鄉(xiāng)土性的”單獨作賓語。故選B。(二)語言文字的積累與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①根據(jù)一份對象以在校大學生為主的調(diào)查問卷顯示,②碎片化閱讀成為年輕人最喜歡的閱讀方式。碎片化閱讀能帶給人大量的信息,③同時還有快速、及時、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時間的優(yōu)點。④但是碎片化閱讀并非是沒有缺點,不能代表未來的閱讀趨勢。⑤碎片化閱讀在便于利用零碎時間來閱讀的同時,⑥也擠占了深度閱讀的時間。⑦碎片化閱讀還使人養(yǎng)成了一種惰性依賴,⑧人們習慣于通過搜索、提問等方式獲得知識碎片,⑨不易形成深度的、批判的、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23.文中有兩處語病,請指出并進行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24.請概括文段的主要信息,不超過15個字?!敬鸢浮?3.①修改為:一份對象以在校大學生為主的調(diào)查問卷顯示;④修改為:但是碎片化閱讀并非(并不是)沒有缺點,不能代表未來的閱讀趨勢。24.示例:碎片化閱讀有利也有弊。【解析】【2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①句,句式雜糅。此句把“根據(jù)……調(diào)查問卷”和“……調(diào)查問卷顯示”這兩種句式雜糅在一起了,導致句子結(jié)構(gòu)混亂。修改方法為保留其中一種句式即可,修改為“一份對象以在校大學生為主的調(diào)查問卷顯示”。第④句,成分贅余。“并非”本身就有“并不是”的意思,“非”和“是”表意重復。修改方法為去掉“是”,或者把“并非”改為“并不是”,修改為“但是碎片化閱讀并非(并不是)沒有缺點,不能代表未來的閱讀趨勢”?!?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壓縮語段的能力。文段先通過調(diào)查問卷引出“碎片化閱讀成為年輕人最喜歡的閱讀方式”這一話題,接著闡述了碎片化閱讀的優(yōu)點,如“能帶給人大量的信息”“有快速、及時、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時間的優(yōu)點”;隨后用“但是”進行轉(zhuǎn)折,指出碎片化閱讀存在的缺點,如“擠占了深度閱讀的時間”“使人養(yǎng)成惰性依賴”“不易形成深度的、批判的、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核心是在說明碎片化閱讀既有優(yōu)點又有缺點,所以用“碎片化閱讀有利也有弊”或“碎片化閱讀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來概括。三、寫作(60分)25.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生活的樣子或人們的思想觀念會因為某個人的出現(xiàn)而發(fā)生變化。邁入高中校園,你已經(jīng)走過了一個學期,作為一名高中生,你對這句話有何經(jīng)歷與感受?請以“直到遇見你”為題目,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與生活,寫一篇記敘性文章。要求:感情真摯,思想健康;內(nèi)容充實,詳略得當,中心突出;能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記敘簡明,描寫生動、細致,抒情、議論畫龍『點石成金』;語言通順,結(jié)構(gòu)完整;標點使用正確,不寫錯別字;用詞貼切,句式豐富、靈活,善用修辭手法,文句富有表現(xiàn)力;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敬鸢浮柯浴窘馕觥窟@是一道命題作文題。材料很簡潔,只有一句話。主語是“生活的樣子或人們的思想觀念”,謂語是“發(fā)生變化”,而發(fā)生變化的原因是因為“某個人的出現(xiàn)”,由此我們可以確定寫作的重點在于“某個人的出現(xiàn)”所帶來的變化,這個變化可以是生活的樣子的變化,也可以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引導語要求以“直到遇見你”為題目,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與生活,寫一篇記敘性文章。題目“直到遇見你”中的“你”就是這個引發(fā)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某個人”,而且“你”是第二人稱,寫作時應采用第一人稱,以面對面交流的形式,傾訴“你”的出現(xiàn)給“我”帶來的巨大影響?!爸钡健北砻鳑]有遇到“你”之前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不好,或者思想觀念不對,遇到“你”之后才有了改變,這個過程要寫清楚“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與生活”,考生可以圍繞高中校園、高中的學習和生活這些情境來寫作。本題要求寫記敘文,考生要在兩個部分用心思考,一個是要“塑造”“你”的形象,這就涉及了人物塑造的手法,除了直接描寫之外,也可以考慮環(huán)境襯托,其他側(cè)面描寫等手法,要把能夠觸動“我”的部分寫足寫透,也就是采用細節(jié)描寫,詳寫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還要寫出“我”的細膩的心理感受。另外就是要設(shè)計好“遇見”的情節(jié),在什么背景下遇見的,整個過程要有重點,突出對“我”有影響的那部分情節(jié)。立意:1.我的蛻變得益于良師。(記敘老師的鼓勵和教導對“我”思想觀念的影響,使我變得勇敢自信,學會理解包容他人。)2.宿管阿姨的溫暖關(guān)懷。(記敘寄宿生活中的“我”不適應集體生活,后來在宿管阿姨關(guān)心中逐漸適應了住校生活,學會了與室友相處,更懂得珍惜身邊人的關(guān)懷,性格也變得更加樂觀,懂得感恩生活中的點滴善意。)3.直到遇見你,我的世界閃閃發(fā)光。(記敘性格開朗的同桌陪伴與激勵,讓性格內(nèi)向的“我”逐漸變得開朗自信,并學會了與他人合作。)廣西梧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閱讀(76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宋代文學一個較典型的特征,是哲學的藝術(shù)化與藝術(shù)的哲學化。在宋學興盛的背景下,士大夫文人對“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發(fā)生原理與終極意義的領(lǐng)會,以及對自身道德涵養(yǎng)的極高要求,決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純粹的詩性和審美,并成為推動宋詞雅化的原動力,體現(xiàn)著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對宋代審美與藝術(shù)活動的影響。宋詞雅化在北宋已有較高的完成度,特別是“東坡范式”的創(chuàng)生,對詞史發(fā)展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作用。而從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看,無論是蘇軾,還是他之前的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以及后來者黃庭堅,他們對詞表達功能的拓展都與政治影響下個人際遇的改變密切相關(guān)。這實際上是北宋士人在黨爭和貶謫語境下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窮達之際如何自處,進退之間如何在精神上達成真正的平靜和自由,是他們始終關(guān)注的修養(yǎng)課題。“清風明月”是歐陽修中后期的典型詞境:“無風水面琉璃滑”“行云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鮮”“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西南月上浮云散,軒檻涼生”,目之所見,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觀審美偏好的反映,這種澄明之境恰是歐陽修清明自適的內(nèi)心世界的鏡像。蘇軾和歐陽修在對詞的認識和審美個性等方面都存在差異,但在對詞的雅化上,又不約而同地沿著擴大詞表現(xiàn)功能的道路前進,創(chuàng)作了大量雅詞,共同塑造著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蘇軾有著和“清風明月,幸屬于閑人”相近的體悟,可概之為對“適”的精神境界的追求。“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塵心消盡道心平,江南與塞北,何處不堪行”“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且陶陶,樂盡天真”“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這些詞句中流露出順化自然、隨緣放曠的生命情調(diào),同樣帶有一種人生滄桑感。這種“適”和歐陽修的“閑”一樣,都是經(jīng)歷過人生滄桑的士大夫試圖以靜觀外物、身與物游的方式來明辨思理,達成主體精神絕對自由的境界。歐陽修的“清風明月,幸屬于閑人”,是他在貶謫后的沉淀;蘇軾的“也無風雨也無晴”,是他在烏臺詩案后痛定思痛的體悟;而黃庭堅在經(jīng)歷《神宗實錄》案風波后,則錘煉出“斷虹霽雨”的詞境:“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薄皵嗪珈V雨”詞境不免令人聯(lián)想到黃庭堅關(guān)于人格氣象的詩性喻說——“光風霽月”?!跺ハ娦颉吩疲骸埃ㄖ芏仡U)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边@句話經(jīng)南宋理學家李侗點出,“為善形容有道者氣象”,遂成形容人格氣象的經(jīng)典表述。“光風”是雨雪初晴之時吹拂云開霧散的風;“霽月”是雨雪止息、天空放晴后明凈的月色?!肮怙L霽月”形容的是雨雪放晴后天地清朗、萬物澄凈的狀態(tài),以此形容人格氣象,既顯示了悟透人生的通脫感和釋然感,又蘊含了厚重的人生滄桑感。從這個意義上說,“斷虹霽雨”的詞境可作為“光風霽月”的人格氣象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參證,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宋代士大夫文人在文學與道德層面通而為一的同構(gòu)。宋詞雅化實質(zhì)上是宋代士人遵從正統(tǒng)文化秩序、恪守道德倫理、完善人格修養(yǎng)而做出的審美價值判斷。宋代士人將經(jīng)過人生波折的洗禮而達成的人格精神,以藝術(shù)化、審美化的方式展現(xiàn)于創(chuàng)作實踐,詩意展現(xiàn)了宋代士人努力探索精神出路的復雜情感變遷。(摘編自陳瑩《從“清風明月”到“斷虹霽雨”——北宋雅詞中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詩性表達》,有刪改)材料二:蘇軾變革詞風的主要手段是“以詩為詞”。所謂“以詩為詞”,包含著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將詩的有關(guān)表現(xiàn)手法移植到詞中,即創(chuàng)作技法方面的要求;二是倡導小詞出諸“詩人之雄”,即針對創(chuàng)作主體方面的要求。所謂“詩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體現(xiàn)傳統(tǒng)儒學所倡導的道德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蘇軾呼喚“詩人之雄”,就是要求詞人像詩人一樣,以詞言志。以詩為詞的實質(zhì),是要突破音樂對詞體的制約和束縛,把依賴于音樂傳播的歌詞變?yōu)橐环N獨立的抒情詩體,或者說把“歌者之詞”變?yōu)椤霸娙酥~”。由此看來,關(guān)于蘇軾對詞的雅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首先,是創(chuàng)作技法上的雅化。蘇軾將詩的創(chuàng)作技法引入詞中,擴大了詞的表現(xiàn)范圍,增加了詞的抒情性,使詞具有了詩般典雅莊重的語言。其次,是詞體的雅化。這包含緊密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一是創(chuàng)作心理的雅化。他倡導小詞出諸“詩人之雄”,改變晚唐五代以來傳統(tǒng)的出于戲謔、娛樂的心理而作詞的狀況,而以士大夫固有的志向、濃重的道德責任感與真摯的歷史使命感取代之。二是創(chuàng)作內(nèi)容的雅化。蘇軾將詩中經(jīng)常表現(xiàn)的政治、歷史、道德、哲理的內(nèi)容帶入詞中,糾正了傳統(tǒng)艷詞片面追求詞的形式美的偏頗,使詞文學第一次達到了真(歷史、哲理)、善(政治教化、倫理道德)、美(娛樂)的比較完美的統(tǒng)一,達到了個體價值(審美、抒情價值)與社會價值(真、善)的比較完美的統(tǒng)一,這實際上是對儒家詩教很大程度上的回歸。蘇軾以具體的創(chuàng)作實踐,履行了自己的詞學主張,實際上已經(jīng)倡導了南宋詞壇的雅化精神,為南宋詞壇從文化層面的深度崇雅貶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對詞的雅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摘編自高云斌《從唐宋詞雅化進程看雅詞的內(nèi)涵》,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宋代士人的人格精神趨向詩性和審美,這與宋代士人對其道德涵養(yǎng)的更高要求密切相關(guān)。B.“東坡范式”是蘇軾人格精神的一種詩性表達,推動了宋詞雅化的發(fā)展進程,影響深遠。C.蘇軾與歐陽修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滲透了對人生的理解與參悟,在藝術(shù)創(chuàng)造中寄寓了人格精神。D.李侗對黃庭堅的文學成就及道德修為給予高度評價,以“光風霽月”來形容其人格氣象。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詞表達功能的拓展,為北宋士人在黨爭和貶謫的語境下,面對窮達之際、進退之間的選擇進行人生思考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條件。B.蘇軾和歐陽修的詞分別表現(xiàn)出“適”與“閑”的境界,其中有詞人主觀審美偏好的因素,但也體現(xiàn)了他們追求主體精神絕對自由的努力。C.早期的詞作音樂特質(zhì)明顯,但內(nèi)容局限,這不利于詞的創(chuàng)作傳播,鑒于此,蘇軾認為要突破音樂對詞體的制約和束縛,變革詞風。D.蘇軾在創(chuàng)作上追求形式與內(nèi)容統(tǒng)一,將詩的表現(xiàn)手法移植到詞中,使詞文學的發(fā)展達到一個新高度,由此,詩與詞雙峰并立。3.結(jié)合材料內(nèi)容,下列選項中的詩詞名句不符合“詩人之雄”特質(zhì)的一項是()A.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B.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C.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D.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4.材料一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請列舉其中兩種并從文中找出例子進行說明。5.蘇軾的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被譽為“千古絕唱”,請結(jié)合材料二中關(guān)于宋詞雅化的相關(guān)論述,談?wù)勀銓Α皝y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理解與分析?!敬鸢浮?.D2.B3.B4.①類比論證。將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的詩詞創(chuàng)作進行類比,以此證明宋代士人在對詞的認識和審美個性等方面雖然存在差異,但在對詞的雅化上,共同塑造著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②舉例論證。如列舉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等人詩詞創(chuàng)作的例子,論證了人格精神對于宋詞雅化的推動作用。③引用論證。如引用歐陽修在貶謫中創(chuàng)作出“清風明月,幸屬于閑人”詩句,以澄明的詩境反映歐陽修清明自適的內(nèi)心,引用蘇軾的“也無風雨也無晴”體現(xiàn)他的痛徹體悟,引用黃庭堅“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體現(xiàn)黃庭堅對人格氣象的隱喻,證明了宋代士人對詞表達功能的拓展都與政治影響下個人際遇的改變(尤其是貶謫語境)密切相關(guān)。5.①創(chuàng)作技法上的雅化:蘇軾將詩的創(chuàng)作技法引入詞中,運用了夸張、比喻、對偶等手法表現(xiàn)赤壁之景,陡峭的石壁插入云層,激起的浪花如卷起的千萬堆的白雪,“亂石穿空”與“驚濤拍岸”結(jié)構(gòu)相同,意義相關(guān)。②創(chuàng)作心理的雅化:在蘇軾看來,眼前的雄奇壯闊之景就是赤壁之戰(zhàn)的發(fā)生地,置身其中,建功立業(yè)的遠大志向、力挽狂瀾的歷史使命感油然而生。③創(chuàng)作內(nèi)容的雅化:蘇軾通過描寫與赤壁之戰(zhàn)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把對歷史的審視與思考帶入詞中,追求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窘馕觥俊緦дZ】這篇文章探討了宋代文學,特別是宋詞的雅化過程及其背后的文化和哲學背景。文章通過分析歐陽修、蘇軾等士大夫的創(chuàng)作,揭示了他們在政治動蕩中通過文學表達內(nèi)心的寧靜與自由。材料一強調(diào)了宋代士人對道德和人格的追求如何影響詞的創(chuàng)作,而材料二則詳細闡述了蘇軾如何通過“以詩為詞”推動詞的雅化。整體上,文章展示了宋詞從娛樂性向哲理性轉(zhuǎn)變的文化意義。【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以‘光風霽月’來形容其人格氣象”錯誤。就文中材料“‘斷虹霽雨’詞境不免令人聯(lián)想到黃庭堅關(guān)于人格氣象的詩性喻說‘光風霽月’?!跺ハ娦颉吩疲骸芏仡U)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而言,并非李侗以“光風霽月”來形容黃庭堅的人格氣象,而是黃庭堅以此形容周敦頤之人品。同時,文中并未提及李侗對黃庭堅的文學成就及道德修養(yǎng)是否給予高度評價。故選D?!?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A.“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條件”錯誤。材料一第二段只是說北宋士人在黨爭和貶謫語境下,其對詞表達功能的拓展與個人際遇改變密切相關(guān),是他們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并沒有說詞表達功能的拓展為他們進行人生思考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條件,屬于邏輯關(guān)系錯誤,顛倒了因果關(guān)系,應該是人生思考促使了詞表達功能的拓展,而不是詞表達功能的拓展為人生思考提供前提。C.“不利于詞的創(chuàng)作傳播”錯誤。材料二只是說蘇軾“以詩為詞”的實質(zhì)是要突破音樂對詞體的制約和束縛,把“歌者之詞”變?yōu)椤霸娙酥~”,但并沒有提及早期詞作內(nèi)容局限不利于創(chuàng)作傳播,屬于無中生有,文中沒有相關(guān)依據(jù)支撐這一說法。D.“詩與詞雙峰并立”錯誤。材料二只是說蘇軾對詞的雅化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使詞文學達到了真、善、美等方面的統(tǒng)一,但沒有提及詩與詞因此雙峰并立,屬于過度推斷,文中沒有足夠信息表明詩與詞因蘇軾的創(chuàng)作而形成了雙峰并立的局面。故選B?!?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及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依據(jù)材料二內(nèi)容,所謂“詩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體現(xiàn)傳統(tǒng)儒學所倡導的道德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蘇軾呼喚“詩人之雄”,就是要求詞人像詩人一樣,以詞言志。由此可知,要判斷是否符合“詩人之雄”的特質(zhì),首先要看是否“言志”,同時依據(jù)材料二的內(nèi)容,其“志”應體現(xiàn)“傳統(tǒng)儒學所倡導的道德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A.出自范仲淹《漁家傲》。這句詞描繪了征人們思念著遠在萬里之外的家鄉(xiāng),然而卻無法回去,原因是還沒有實現(xiàn)建立軍功、勒石燕然的目標。在這里,詞人通過表達不能歸家的無奈,展現(xiàn)出了一種為了國家的使命,甘愿駐守邊疆,努力建立軍功的決心,這種情感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儒學所倡導的道德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符合“詩人之雄”的特質(zhì)。B.出自周邦彥《蘇幕遮·燎沉香》。此句主要表達的是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以及對自己長期在外漂泊、仕途生活的厭倦情緒。雖然抒發(fā)了情感,但這種情感只是傳統(tǒng)文人士大夫?qū)τ诠賵錾詈推礌顟B(tài)的一種普遍感受,并非是在表達具有傳統(tǒng)儒學所倡導的道德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的志向,也就是沒有“言志”,故不符合“詩人之雄”的特質(zhì)。C.出自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這句詞中,詞人想象自己能夠拉開像滿月一樣的雕弓,朝著西北方向,去射殺象征著西夏的天狼星。這里體現(xiàn)了詞人渴望能夠為國家效力,抵御外敵入侵,保家衛(wèi)國的志向,這種志向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儒學所倡導的道德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符合“詩人之雄”的特質(zhì)。D.出自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句詞描述了淪陷區(qū)的人民已經(jīng)習慣了異族的統(tǒng)治,甚至對異族君主進行頂禮膜拜的場景,詞人對此感到痛心疾首。通過這種描寫,詞人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擔憂以及對收復失地的渴望,蘊含著傳統(tǒng)士人面對國家淪陷、民族危機時的內(nèi)心沉痛之情,同樣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儒學所倡導的道德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符合“詩人之雄”的特質(zhì)。故選B?!?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證方法的能力。論證方法包括: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對比論證、引用論證、因果論證、假設(shè)論證、舉例論證等。①類比論證。為了證明“蘇軾和歐陽修在對詞的認識和審美個性等方面都存在差異,但在對詞的雅化上,又不約而同地沿著擴大詞表現(xiàn)功能的道路前進,創(chuàng)作了大量雅詞,共同塑造著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這一論點,作者用歐陽修、蘇軾、黃庭堅三人的詞作進行同類比較,三人都被貶,都寫下了對風雨的認知,但抒發(fā)的情感、審美的認知又有所不同,屬于類比論證。②舉例論證。歐陽修的“清風明月,幸屬于閑人”,蘇軾的“也無風雨也無晴”,黃庭堅的“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都屬于舉例論證,通過列舉歐陽修、蘇軾和黃庭堅的詩句論證“而從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看,無論是蘇軾,還是他之前的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以及后來者黃庭堅,他們對詞表達功能的拓展都與政治影響下個人際遇的改變密切相關(guān)”。③引用論證。材料一在論述過程中引用了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的詩詞原句。引用歐陽修“清風明月,幸屬于閑人”,此句是歐陽修在貶謫后的創(chuàng)作,以其澄澈的詩境反映出他當時清明自適的內(nèi)心狀態(tài),表明其個人際遇對詞創(chuàng)作的影響。引用蘇軾“也無風雨也無晴”,體現(xiàn)出蘇軾在經(jīng)歷烏臺詩案后的深刻體悟,說明蘇軾的創(chuàng)作與個人遭際緊密相連。引用黃庭堅“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這一“斷虹霽雨”詞境與他形容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