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 解題策略與練習題(含答案解析)_第1頁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 解題策略與練習題(含答案解析)_第2頁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 解題策略與練習題(含答案解析)_第3頁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 解題策略與練習題(含答案解析)_第4頁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 解題策略與練習題(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解題策略與練習題

第一部分解題策略及方法

一、選擇題解題策略

1.實詞辨析題

(1)語境代入法:將選項代入原文,結合上下文驗證是否通順。例如“病篤”

的“篤”若翻譯為“沉重”則邏輯矛盾,應選“病重”。

(2)字形推測法:通過形旁推斷詞義,如“贍”的“貝”旁與財物相關,引申

為“富足”。

(3)通假字識別:如“亡馬”中的“亡”通“無”,需結合文意判斷。

2.虛詞分析題

(1)對比遷移法:回憶課內虛詞用法(如“以”“而”),代入驗證。例如“乃

使黃門畫者”的“乃”可對應“于是”。

(2)語法定位法:分析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如句首的“夫”多為發(fā)語詞。

3.信息篩選題

(1)關鍵詞排除法:緊扣題干要求(如“志向遠大”),排除無關選項。例如

描述“力能扛鼎”屬于勇力而非志向。

(2)張冠李戴警惕:注意選項是否混淆人物行為,如將他人的性格強加給主角。

4.內容分析題

(1)細節(jié)比對法:逐項核對原文,關注時間、因果、程度的準確性。例如選項

若出現(xiàn)“最終學成兵法”而原文為“不肯竟學”,則為錯誤。

(2)邏輯推理法:通過事件鏈推斷人物動機,如霍光“涕泣問嗣”體現(xiàn)忠君而

非攬權。

二、翻譯題核心技巧

1.直譯為主,補足成分

(1)補出省略的主語、賓語(如“(霍光)出入禁闞”)。

(2)調整倒裝句式(如賓語前置“唯進修是求”譯為“只追求進修”)。

2.關鍵詞落實

第1頁共26頁

(1)文化詞直譯:如“萬戶侯”保留原稱,“周公之事”譯為“輔政”。

(2)活用詞標注:如“奇籍”的意動用法譯為“認為……奇特”。

3.特殊句式處理

(1)判斷句:添加“是”(如“霍光,字子孟”)。

(2)被動句:用“被”“受”等詞轉換(如“見笑”譯為“被嘲笑”)。

三、簡答題與斷句題策略

1.人物形象分析

多角度提煉:從語言(如“彼可取而代也”)、行為(如“身自射敵”)、側

面描寫(如''吳中子弟憚籍”)歸納性格。

2,斷句題

(1)虛詞定位法:根據“矣”“邪”等句末虛詞斷句。

(2)結構對稱法:利用排比、對偶句式劃分(如“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

射”)。

3.文化常識題

高頻考點積累:如“中貴人”指宦官,“社稷”代指國家,“季父”為叔父。

四、備考建議

1.高頻詞分類整理:整理50個核心實詞(如“屬”“諭”)、10個重點虛詞(如

“乃”“雖”)。

2.真題精練:每日限時完成1篇《史記》《漢書》人物傳記,強化斷句和翻譯。

3.錯題溯源:建立錯題本,標注錯誤類型(如“語境誤判”“文化常識缺失”)。

4.文化拓展:閱讀《古代漢語常識》補充官職、科舉、禮制相關知識。

第二部分文言文練習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辛棄疾字幼安,齊之歷城人。少取蔡伯堅,與黨懷英同學,號辛、黨。a

第2頁共26頁

京聚兵山東,棄疾為掌書記,即勸京決策南向。僧義端者,喜談兵,棄疾用與

之游。義端亦聚眾千余,說下之,使隸京。紹興三十二年,京令棄疾奉表歸

宋,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節(jié)度掌書記。會張安國已殺京降金,棄疾還至海

州,乃約統(tǒng)制王世隆等徑趨金營,安國方與金將酣飲,即眾中縛之以歸。獻俘

行在,斬安國于市。棄疾時年二十三。乾道六年,孝宗召對延和殿。棄疾因論

南北形勢及三國、晉、漢人才,持論勁直,不為迎合。作《美芹十論》等獻于

朝,言消長之勢,技多長短,地之要害,甚備。以講和方定,議不行。尋知潭

州兼湖南安撫。意修營壘,先以緡錢五萬于廣西買馬五百匹,詔廣西安撫司歲

帶買三十匹。時樞府有不樂之者,數(shù)沮撓之,棄疾行愈力,卒不能奪。經度費

巨萬計,棄疾善斡旋,事皆立辦。棄疾躬監(jiān)辦者,期一月飛虎營柵成。如期落

成,開陳本末,繪圖繳進,上遂釋然。飛虎軍成,雄鎮(zhèn)一方,為江上諸軍之

冠。棄疾豪爽尚氣節(jié),識拔英俊,所交多海內知名士。為大理卿時,同僚吳交

如死,無棺斂,棄疾嘆日:“身為列卿而貧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蝶

之,復言于執(zhí)政,詔賜銀絹。人服其為文警切。棄疾雅善長短句,悲壯激烈,

有《稼軒集》行世。

(節(jié)選自《宋史?辛棄疾傳》)

材料二:

陳同甫名亮,號龍川。始聞辛稼軒名,訪之。將至門,過小橋,三躍馬而

三卻。同甫怒拔劍揮馬首,推馬仆地,徒步而進。稼軒適倚樓,望見之,大驚

異,遣人詢之,則已及門,遂定交。

稼軒帥淮時,同甫與時落落,家甚貧。訪稼軒于治所,相與談天下事。酒

酣,稼軒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且言錢

塘非帝王居,斷牛頭之山,天下無援兵;決西湖之水,滿城皆魚鱉。飲罷,宿

同甫于齋中。同甫夜思稼軒沈重寡言醒必思其誤將殺我以滅口遂盜其駿當而

逃。月余,同甫致書稼軒,假十萬緡以濟貧,稼軒如數(shù)與之。

(節(jié)選自《養(yǎng)病漫筆》)

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

案標號涂黑。

同甫A夜思B稼軒C沈重寡言D醒必思E其誤F將殺我以滅口G遂盜其

駿馬而逃。

第3頁共26頁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師,以……為師,與《短歌行》“天下歸心”中的“歸”活用類型不同。

B.間,有時,與《琵琶行(并序)》“轉徙于江湖間”中的“間”字含義

不同。

C.“技之長短”與《勸學》“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中的“之”用法相同。

D.“宿同甫于齋中”與《師說》“而恥學于師”兩句的文言句式不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辛棄疾在年僅二十三歲時,約集王世隆等人闖入金兵大營,將殺害耿京

投敵的張安國生擒到皇帝那里,最終張安國被斬首示眾。

B.辛棄疾曾經向皇帝陳述國家面臨的形勢和對任用人才的看法,在《美芹

十論》中辛棄疾闡述了國家形勢、技術等方面的看法,建議得到朝廷采納。

C.在修筑營壘時,面對困難和阻撓,辛棄疾意志堅定,解決了馬匹、費用

等難題,建成的軍隊成為江上各軍中最強大的。

D.辛棄疾善于作詞寫文,他的文章文辭精煉、含義深刻,所創(chuàng)詞作悲壯激

烈,借以抒發(fā)內心情感,有《稼軒集》流傳世上。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耿京聚兵山東,棄疾為掌書記,即勸京決策南向。

(2)棄疾豪爽尚氣節(jié),識拔英俊,所交多海內知名士。

5.辛棄疾不僅有勇有謀,而且還是一位解人之困的豪杰。文中哪些事情可以體

現(xiàn)他的“解人之困”?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說明。

【答案】1.DFG2.D3.B4.(1)耿京在山東聚集兵馬,辛棄

疾任掌書記,就勸耿京做出歸順南宋的決斷。

(2)辛棄疾為人豪爽、崇尚氣節(jié),賞識提拔才俊之人,所結交的人多是天下的

知名人士。5.①同事吳交如身為列卿,卻一生清廉、貧窮,死后沒有棺材

收殮,辛棄疾捐贈錢財把吳交如厚葬,還向執(zhí)政者進言,最終使朝廷下詔賜給

吳交如銀、絹。

②陳同甫曾偷辛棄疾的馬逃跑,其后又向辛棄疾借十萬貫錢以濟貧,辛棄疾不

第4頁共26頁

計前嫌,二話不說,把錢如數(shù)給了他。

【導語】本文通過兩則材料,描繪了辛棄疾的英勇機智與豪爽氣節(jié)。他在政治

軍事上的才能以及他對國家的忠誠,尤其敢于在年少時參與重大軍事行動,并

勇擒叛徒,充分展示了其勇毅果敢。而在平時工作中,辛棄疾面對阻力仍堅定

推動防御工程的進行。此外,他對友人的慷慨解難,信守情義,也反映了其重

情重義的品格,總體形象為一位有勇有謀且富有人情味的豪杰。

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陳同甫晚上想起辛稼軒性格沉穩(wěn)且話不多,辛稼軒醒來會覺得自己泄露

了機密,從而可能殺他滅口,于是陳同甫就偷了辛稼軒的馬逃跑了。

“稼軒沈重寡言”作“夜思”的賓語,中間不能斷開,故在D處斷開;

“思其誤”動賓結構,表意完整,且“將”位于開頭引出后面的內容,故在F

處斷開;

“以滅口”是“將殺我”的目的,應該連在一起,故在G處斷開。

故選DFG。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之一詞多義現(xiàn)象及文言句式的能力。

A.正確。師,以……為師,意動用法/歸,使……歸順,使動用法。句意:年輕時

以蔡伯堅為師。/天下的英杰歸順與我。

B.正確?!伴g”,有時/中間,當中。句意:辛棄疾有時與他交往。/在各地輾轉

奔波。

C.正確。"±",結構助詞,相當于“的”/結構助詞,相當于“的”。句意:

戰(zhàn)術的長處短處。/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

D.錯誤。文言句式均為狀語后置句,“于齋中”狀語后置/“于師”狀語后置。

句意:留陳同甫在書房過夜。/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建議得到朝廷采納”錯誤,根據材料一“以講和方定,議不行”可知,因

為剛決定議和,建議沒有實行。

故選Bo

第5頁共26頁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聚兵山東”,省略句和狀語后置句,“(于)山東聚兵”;“為”,擔

任,做;“南向”,歸順南宋。

(2)“尚”,尊崇,崇尚;“拔”,提拔;“英俊”,才智出眾的人。

5.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根據“同僚吳交如死,無棺斂”“既厚賄之,復言于執(zhí)政”可知,辛棄疾在

得知同僚吳交如死了卻沒有棺殮之際,他贈助錢財把他厚葬以后,又報告執(zhí)

政,下詔賞賜了銀和絹。這件事體現(xiàn)了他的“解人之困”。

②根據“假十萬緡以濟貧,稼軒如數(shù)與之"可知,陳同甫因為貧困寫信向辛棄

借十萬貫錢,辛稼軒毫不猶豫借給了他,這件事體現(xiàn)了“解人之困”。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辛棄疾字幼安,是齊歷城人。年輕時以蔡伯堅為師,與黨懷英同學,號稱

“辛、黨”。耿京在山東聚集兵馬,辛棄疾任掌書記,就勸耿京做出歸順南宋

的決斷。有個叫義端的僧人,喜好談論軍事,辛棄疾有時與他交往。義端聚集

一千多人,辛棄疾勸降他,使他歸屬于耿京。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耿京命

令辛棄疾奉表歸附宋朝,宋高宗在建康慰勞軍隊,授予天平節(jié)度掌書記。遇到

張安國已殺耿京投降金人,辛棄疾回到海州,于是約集統(tǒng)制王世隆等人直闖金

營,張安國正與金兵將領暢飲,(辛棄疾)就在眾人中將他綁了回來。(辛棄疾)

在皇帝所在地獻上俘虜,將張安國在集市上斬首。辛棄疾當時年齡是二十三

歲。乾道六年(1170年),孝宗在延和殿召見問對。辛棄疾于是論述南北方的形

勢以及三國、晉、漢時的人才,所持觀點剛勁質直,不作迎合。辛棄疾作《美

芹十論》等獻給朝廷,論說消長的形勢,技術的長短,地理的要害,十分完

備。因為剛決定議和,建議沒有實行。不久,辛棄疾擔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

使。計劃修建新的營壘,先拿緡錢五萬在廣西買了五百匹馬,詔命廣西安撫司

每年代買三十匹。當時樞府有不贊同這事的,屢次阻撓,但辛棄疾行動更加積

極,終究不能改變。經營耗費數(shù)以萬計,辛棄疾善于調解,事情都能立即辦

理。辛棄疾親自監(jiān)督辦理的人,限期一個月建成飛虎營的柵欄。飛虎營柵如期

落成后,辛棄疾陳述事情本末,畫圖進獻,皇上于是消除了疑慮。飛虎軍建

第6頁共26頁

成,雄鎮(zhèn)一方,是江上各軍中最強大的。辛棄疾為人豪爽、崇尚氣節(jié),賞識提

拔才俊之人,所結交的人多是天下的知名人士。做大理卿時,同事吳交如死

了,沒有棺材收殮,辛棄疾嘆息說:“身為列卿卻如此貧窮,這是清廉耿介之

士!”贈助錢財把他厚葬以后,又報告執(zhí)政,下詔賞賜銀和絹。人們佩服他的

文辭精煉扼栗而含義深刻。辛棄疾平時擅長寫詞,詞風悲壯激烈,有《稼軒

集》流傳于世。材料二:

陳同甫,名亮,別號龍川。他第一次聽說辛稼軒的大名后,就前去拜訪???/p>

到辛家時,要過一座小橋,陳同甫的馬三次想躍過去卻都退了回來。陳同甫一

氣之下拔劍指著馬頭,把馬推倒在地,自己徒步走進辛家。辛稼軒正好倚在樓

上,看到這一幕非常驚訝,派人去打聽,得知陳同甫已到門口,于是兩人就結

成了好友。

辛稼軒在淮地做統(tǒng)帥時,陳同甫當時不太得志,家里也很窮。他來到辛稼

軒的官邸拜訪,兩人一起談論國家大事。酒喝到興頭上,辛稼軒分析了南北雙

方的利弊,以及南方可以吞并北方的條件和北方可能吞并南方的情形。他還說

錢塘不是適合帝王居住的地方,如果截斷牛頭山,那么天下就沒有援兵可以到

達;如果疏通西湖的水,整個杭州城就會變成汪洋大海。喝完酒后,辛稼軒讓

陳同甫在自己書房過夜。陳同甫晚上想起辛稼軒性格沉穩(wěn)且話不多,(擔心自己

酒后失言)辛稼軒醒來會覺得自己泄露了機密,從而可能殺他滅口,于是陳同甫

就偷了辛稼軒的馬逃跑了。過了一個多月,陳同甫給辛稼軒寫了一封信,借十

萬貫錢來救濟貧困,辛稼軒二話不說,如數(shù)給了他。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言極則怒,怒則說者危。非賢者孰肯犯危?西非賢者也,將以栗利矣;栗

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無賢者。無賢則丕聞極言丕聞極直則好人比同亙

邪悉起。若此則無以存矣。凡國之存也,主之幸也,必有以也。不知所以,雖

存必亡,雖安必危。齊桓公、管仲、鮑叔、寧戚相與飲,酒酣,桓公謂鮑叔

日:“何不起為壽?”鮑叔奉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

忘束縛而在于魯也,使寧戚毋忘其飯牛而居于車下?!被腹芟侔萑眨骸肮?/p>

人與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則齊國之社稷幸于不殆矣!”當此時也,桓公可

第7頁共26頁

與言極言矣??膳c言極言,故可與為霸。

(選自《呂氏春秋?貴直論》,有刪改)

材料二:

貞觀五年,治書侍御史權萬紀、侍御史李仁發(fā),俱以告訐諧毀①,藜蒙引

見,任心彈射,肆其欺罔,令在上震怒,臣下無以自安。內外知其不可,而莫

能論序。給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權萬紀、李仁發(fā)并是小人,不識大體,

以譜毀為足,告訐為直,凡所彈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

騁其奸計,附下周上,多行無禮,以取強直之名。誣房玄齡,斥退張亮,無所

肅厲②,徒損圣明。道路之人,皆興謗議。臣伏度圣心,必不以為謀慮深長,可

委以棟梁之任,將以其無所避忌,欲以警厲群臣。若信狎回邪,猶不可以小謀

大,群臣素無矯偽,空使臣下離心。以玄齡、亮之徒,猶不可得伸其枉直,其

余疏賤,孰能免其欺罔?伏愿陛下留意再思。自驅使二人以來,有一弘益,臣

即甘心斧鉞,受不忠之罪。陛下縱未能舉善以崇德,豈可進奸而自損乎?”太

宗欣然納之,賜征絹五百匹。其萬紀又奸狀漸露,仁發(fā)亦解黜,萬紀貶連州司

馬③。朝廷咸相慶賀焉。

(選自《貞觀政要?直諫》,有刪改)

【注】①諾毀:進讒言,說別人的壞話。②肅厲:整肅激勵。③司馬:官

名。唐代各州的佐官有司馬,后成為空名,用以安置朝廷貶斥的官吏。

6.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

答案標號涂黑。

無賢則A不聞B極言C不聞極D言E則奸人F比周G百邪H悉起。

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如果,表假設,與《論語十二章》中“人而不仁”的“而”意義不

同。

B.安:安全、平安,與《禮記?大學之道》中“靜而后能安"“安”意義不

同。

C.數(shù):指屢次、多次,與《五石之瓠》中“不過數(shù)金”的“數(shù)”意義不

同。

D.是:正確,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的

第8頁共26頁

“是”意義不同。

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臣子進言激烈,君主就要震怒,臣子就會危險,這樣犯危而沒有好處可

得的事情,不賢能的人是不會去做的。

B.齊桓公與管仲、鮑叔、寧戚飲酒。鮑叔起身祝酒,讓他們不要忘記過去

的恥辱。齊桓公感謝鮑叔的直言。

C.權萬紀、李仁發(fā)作為御史官被皇上召見時常常任意告發(fā)詆毀,使皇上對

此極為震怒,臣子們惶恐不安。

D.魏征向皇上直言權萬紀、李仁發(fā)是小人,誣陷房玄齡,斥退張亮,損害

皇上圣明。故皇上都把他們貶到外地為官。

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不知所以,雖存必亡,雖安必危。

(2)以玄齡、亮之徒,猶不可得伸其枉直,其余疏賤,孰能免其欺罔?

10.齊桓公能成就霸業(yè)、唐太宗可以成就貞觀之治。后世君主從這兩則材料中

可以得到什么啟示,請簡要概括。

【答案】6.CEG7.A8.D9.⑴不懂得這個原因,即使目前

生存著也必定要滅亡,即使目前安定了也必定遭遇危險。

(2)像房玄齡、張亮這樣的人,尚且不能申冤辯白,其余那些關系疏遠、地位

低下的人,誰能避免被他們欺騙蒙蔽呢?10.①要善于納諫,廣泛聽取意

見,不偏聽偏信。②要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做一個賢明的君主。③要虛心。④要

親近賢臣,遠離小人。⑤要賞罰分明。

【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沒有賢人就聽不到盡情之言,聽不到盡情之言,奸人就會結黨營私,各

種邪說惡行就會一起產生。

“無賢”為因,“不聞極言”為果,中間用“則”連接,句子獨立,故在C處

斷開;

“不聞”是謂語,“極言”是賓語,故在E處斷開;

第9頁共26頁

“奸人”是主語,“比周”是謂語,“百邪”是后面句子的主語,故在G處斷

開。

故選CEG。

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錯誤。均表假設,如果。句意:如果是不賢明的人。/人如果不仁義。

B.正確。安全、平安/性情安和。句意:君主能夠平安。/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性情安

和。

C.正確。屢次、多次/幾,表示數(shù)量少。句意:多次被皇帝召見。/所得不過幾兩

金子。

D,正確。正確/這。句意:把詆毀別人當作正確的事。/有這四個開端卻認為自

己不能的人。

故選A。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皇上都把他們貶到外地為官”錯。原文是萬紀奸狀漸露,被貶到連州。李

仁發(fā)被解除官職。

故選D。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原因;“雖",即使;“危”,遭遇危險。

(2)“徒;一類人;“疏賤",關系疏遠、地位低下的人;“欺罔”,被欺

騙蒙蔽。

10.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探究的能力。

①齊桓公能夠聽到鮑叔牙等賢臣的極言,唐太宗能夠采納魏征等賢臣的諫言,

啟示后世君主要善于納諫,廣泛聽取意見,不偏聽偏信。

②依據“故不肖者無賢者”可知,要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做一個賢明的君主。

③依據“桓公避席再拜”可知,后世君主要虛心。

④齊桓公依靠管仲、鮑叔等賢臣輔佐,唐太宗能辨識并遠離權萬紀這類小人,

重用魏征等賢臣,啟示后世君主要親近賢臣,遠離小人。

⑤唐太宗對魏征賜絹獎勵,對權萬紀等奸臣進行貶斥,體現(xiàn)了賞罰分明確保國

第10頁共26頁

家正氣,也有助于激勵臣下忠誠效力,由此啟示后世君主要賞罰分明。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話說到頭了就發(fā)怒,發(fā)怒了說話的人就危險了。不是賢明的人誰肯去冒這

危險?如果是不賢明的人,就栗憑著這來求取好處;求取好處的人,冒這危險

有什么好處呢?所以不賢明的君主身邊沒有賢人。沒有賢人就聽不到盡情之

言,聽不到盡情之言,奸人就會結黨營私,各種邪說惡行就會一起產生。這樣

國家就無法生存了。凡是國家能夠生存,君主能夠安寧,肯定是有原因的。不

懂得這個原因,即使目前生存著也必定要滅亡,即使目前安定了也必定遭遇危

險。齊桓公、管仲、鮑叔牙、寧戚在一起喝酒,喝得正高興時,桓公對鮑叔牙

說:“為什么不給我祝酒?”鮑叔牙捧著酒杯敬酒說:“希望您不要忘記逃亡

在莒國的情景,希望管仲不要忘記被囚禁在魯國的情景,希望寧威不要忘記自

己喂牛住在車下的情景?!被腹x開座位拜了兩拜說:“如果我和各位大夫都

能不忘記您說的話,那么齊國的江山就有幸沒有危險了!”在這個時候,桓公

是可以盡情進言的了。能盡情進言,所以可以跟他一起成就霸業(yè)。

材料二:

貞觀五年,治書侍御史權萬紀、侍御史李仁發(fā),都因為告密、誣陷毀謗,

多次被皇帝召見,他們任意彈劾他人,肆意欺騙,使得皇上非常憤怒,大臣們

也無法安心。朝廷內外都知道他們這樣做不對,但沒有人敢出來議論爭辯。給

事中魏征神色嚴肅地向太宗上奏說:“權萬紀、李仁發(fā)都是小人,不識大體,

把詆毀別人當作正確的事,把告發(fā)他人當作正直的行為。他們所彈劾的人,都

沒有罪過。陛下掩蓋他們的短處,接納他們的所有言行,于是他們就施展奸

計,附和下面欺騙上面,行為多有不禮貌之處,以此來獲取剛強正直的名聲。

他們誣陷房玄齡,斥退張亮,沒有起到整肅激勵的作用,只是損害了陛下的圣

明。路上的行人,都議論紛紛表示不滿。我揣測陛下的心意,一定不會認為他

們有深遠的謀略,可以委以國家棟梁的重任。陛下大概是因為他們無所顧忌,

想用他們來警醒激勵群臣。如果陛下親信寵信奸邪之人,仍然不可以用小人來

謀劃大事,群臣向來沒有虛假偽裝,這樣只會讓臣下離心離德。像房玄齡、張

亮這樣的人,尚且不能申冤辯白,其余那些關系疏遠、地位低下的人,誰能避

第11頁共26頁

免被他們欺騙蒙蔽呢?希望陛下深思熟慮。自從任用這兩個人以來,如果有一

點好處,我甘愿接受斧鉞之刑,承擔不忠的罪名。陛下即使不能推舉善人來崇

尚美德,又怎么可以進用奸邪之人而自我損害呢?”太宗高興地采納了魏征的

意見,賞賜魏征五百匹絹。后來權萬紀的奸邪行為逐漸暴露,李仁發(fā)也被罷官

免職,權萬紀被貶為連州司馬。朝廷上下都互相慶賀。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夫清節(jié)之人以正直為度,故其歷眾材也,能識性行之常,而或疑法術之

詭。法制之人以分數(shù)為度,故能識較方直之量,而不覺變化之術。術謀之人以

思謨①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而不識遵法之良。器能之人以辨護為度,故能識

方略之規(guī),而不知制度之原。智意之人以原意為度,故能識韜謂②之權,而不貴

法教之常。伎倆之人以邀功為度,故能識進趣之功,而不通道德之化。臧否之

人以伺察為度,故能識訶石乏之明,而不暢③倜儻之異。言語之人以辨析為度,故

能識捷給之惠,而不知含章④之美。

主必互棚韭皺莫肯相暹娶同住也則接檢而相得2取異體也,雖歷久而不

知。凡此之類,皆謂一流之材也。若二至已上,亦隨其所兼,以及異數(shù)。故一

流之人,能識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識二流之美。盡有諸流,則亦能兼達眾

材。故兼材之人與國體同。

欲觀其一隅,則終朝足以識之。將究其詳,則三日而后足。何謂三日而后

足?夫國體之人兼有三材,故談不三日不足以盡之。一以論道德,二以論法

制,三以論策術,然后乃能承其所長,而舉之不疑。

然則何以知其兼偏,而與之言乎?其為人也,務以流數(shù)杼⑤人之所長而為

之名目,如是兼也。如陳以美欲人稱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偏也。不欲

知人,則言無不疑。是故以深說淺,季深益異。異則相返,反則相非。是故多

陳處直,則以為見美。靜聽不言,則以為虛空??篂楦哒劊瑒t以為不遜。遜讓

不盡,則以為淺陋。言稱一善,則以為不博。歷發(fā)眾奇,則以為多端。先意而

言,則以為分美。因失難之,則以為不喻。說以對反,則以為竺己。博以異

雜,則以為無要。論以同體,然后乃悅。于是乎有親愛之情,稱舉之譽,此偏

材之常失。

(選自《人物志?接識》,有刪改)

第12頁共26頁

材料二:

子日:“視其所以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⑦哉?人焉度哉?”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子日:“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⑧、

友善柔⑨、友便佞咒損矣?!?/p>

(選自《論語》,有刪改)

[注]①謨:謀議,謀劃,計謀。②韜謂:掩藏才謀,韜光養(yǎng)晦。③暢:同

“長”,長處,優(yōu)點。④含章:包含美質。⑤杼:同“抒”,抒發(fā),申述。⑥

所以:這里指所作所為。⑦鹿:隱藏。⑧便辟:諂媚逢迎。⑨善柔:當面奉承

而背后詆毀。⑩便佞:巧言善變,夸夸其談。

1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

的答案標號涂黑。

是以A互相非駁B莫C肯D相是E取F同體也G則接論H而相得。

1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不貴變化之術”與“是故無貴無賤”(《師說》)兩句中的“貴”

詞義相同。

B.“然后乃能竭其所長”中的“竭”與成語“歹單精竭慮”中的“竭”詞義

相同。

C.“益深”中的“益”與“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材料二)中的“益”

詞義不同。

D.“則以為較己”與“當與秦相較”(《六國論》)兩句中的“較”詞義

相同。

1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同類型的人衡量人才的標準不同,如講求技能的人把求取功勞作為衡

量人才的標準,他們能看到追求進取的作用,卻不通曉道德的教化作用。

B.遇到與自己同類的人才,能看到這類人才的長處;遇到與自己不同類的

人才,即使相處很長時間也不了解對方:這類人不是兼才。

C.一個人聲音高亢高談闊論,就會被認為不謙遜;一個人只稱贊某一家的

長處,就會被認為知識不廣博。偏才會處處懷疑別人所說的話。

第13頁共26頁

D.孔子認為朋友有有益的,也有有害的,要與正直的人、守信義的人、見

聞廣博的人交朋友,要把諂媚逢迎的人、巧言善辯的人當作敵人。

1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欲觀其一隅,則終朝足以識之。將究其詳,則三日而后足。

(2)然則何以知其兼偏,而與之言乎?

15.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厘哉”,那如何判斷一個

人是不是“偏才”呢?請結合孔子的說法和材料一簡要說明。

【答案】11.BEG12.A13.D14.(1)想要觀察他(或"國體

之人”)的某一方面,那么一個早晨就足夠來知曉了。(如果)要探究他的全

面(或“詳細情況"),就(需要)三天然后才足夠(了解)。

(2)既然這樣,那么憑什么知曉他是兼才還是偏才,而(去)和他交談呢?

15.①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偏才”,可以觀察他的所作所為,考察他做事的動

機依據,了解他的心情安樂與否。②“偏才”陳說自己的長處想要獲得別人的

稱贊,而不想知道別人的長處;③“偏才”不想知道別人的長處,就會處處懷

疑別人所說的話;④“偏才”只有在與自己同類的人談話時,才會高興。

【導語】材料一探討了不同類型人的性格特點及其衡量標準,強調兼才之人能

超越單一視角。材料二引用孔子的言論,闡述通過觀察人的行為、選擇和舒適

程度來判斷其品行,指出交友的重要標準。兩則材料共同探討了識人辨才和識

友的重要性,強調全面考察和多元視角的價值。

1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人們總是互相非難反駁,沒有人愿意肯定對方。遇到與自己同類的

人才,討論的時候彼此的觀點就會投合。

“互相非駁”是狀中短語,其后B處斷開;

“莫肯相是”是動賓短語,其后E處斷開;

“也”是句尾語氣詞,“則”用于下句句首,引出假設結果,G處斷開。

故選BEGo

1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第14頁共26頁

A.錯誤。詞義不同。崇尚、看重/地位尊貴。句意:而不看重變化多端的謀略之

術。/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

B,正確。均為“盡、窮盡”。句意:然后才能窮盡(徹底)地了解他的長處。/用

盡精力,費盡心思。

C.正確。更、越/益處、有益。句意:道理越高深分歧越大。/有益的朋友有三

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

D.正確。均為“較量”。句意:就會被認為他是在和自己較量。/倘若與秦國較

量。

故選A。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要把諂媚逢迎的人、巧言善辯的人當作敵人”錯誤,根據原文,應是“與

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與當面奉承而背后詆毀的人交朋友,與巧言善辯的人交

朋友,是有害的”,意為不與這些人交朋友。

故選D。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一隅”,某一方面;“朝",早晨;“究”,探究。

(2)“何以",憑什么;“兼偏”,兼才、偏才;“言”,交談。

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①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庾哉”意思是,觀察他的所

作所為,考察他做事的動機依據,了解他的心情安樂與否,這樣,這個人還怎

么能隱藏得了呢?也就是說,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偏才”,可以觀察他的所作

所為,考察他做事的動機依據,了解他的心情安樂與否。

②結合材料一“如陳以美欲人稱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偏也”可知,

“偏才”陳說自己的長處想要獲得別人的稱贊,而不想知道別人的長處。

③結合材料一“不欲知人,則言無不疑”可知,“偏才”不想知道別人的長

處,就會處處懷疑別人所說的話。

④結合材料一“論以同體,然后乃悅”可知,“偏才”只有在與自己同類的人

談話時,才會高興。

第15頁共26頁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有高潔節(jié)操的人把清正方直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所以當他審視各類人才

時,能夠看到性情行為恒常不變的長處,而有時卻對方略計謀的欺詐產生疑

惑。講求法制的人把法律規(guī)范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所以他能夠看到并比較出

方正耿直之人的才能,而不看重變化多端的謀略之術。講求權術謀略的人把深

思熟慮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所以他能夠看到計策方略的奇妙,而不能看到遵

紀守法的好處。有才能的人把用智謀權術治理政事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所以

能夠認識方略的規(guī)定,而不能認識到制度的根本作用。有智謀的人把探究符合

別人的本意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所以能認識掩藏才謀的權術,而不看重常規(guī)

的法制教化。講求技能的人把求取功勞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所以能看到追求

進取的作用,卻不通曉道德的教化作用。擅長評判的人把觀察別人的短處作為

衡量人才的標準,所以能夠認識指責批評的好處,卻不覺得灑脫不拘束是長

處。擅長言辭的人把辨別分析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所以能看到言辭敏捷反應

迅速的聰慧表現(xiàn),而不知道包含美質的含蓄之美。

所以人們總是互相非難反駁,沒有人愿意肯定對方。遇到與自己同類的人

才,討論的時候彼此的觀點就會投合。遇到和自己不同類的人才,即使相處很

長時間也不了解對方。凡是以上所說,都可以稱作只與同一類人才相通。如果

通兩種才能以上,也就隨著他所兼?zhèn)涞牟拍?,達到不同的等級。所以只與同一

類人才相通的人,只能看到一類人才的長處。與兩類人才相通的人,就能看到

兩類人才的長處。與所有類別人才相通的人,就能夠同時通曉眾多人才的長

處。所以兼才之人與國體之才是一樣的。

想要觀察他(或“國體之人”)的某一方面,那么一個早晨就足夠來知曉

了。(如果)要探究他的全面(或“詳細情況”),就(需要)三天然后才足夠(了

解)。為什么說需要三天的時間才能足夠了解?國體之人兼具三種人才的特點,

所以和他談論的時間不到三天就不能足夠地了解他。用一天的時間和他談論道

德,第二天和他談論法制,第三天與他談論謀略之術,然后才能窮盡(徹底)地

了解他的長處,從而能毫不懷疑地舉薦任用他。

既然這樣,那么憑什么知曉他是兼才還是偏才,而(去)和他交談呢?如果

第16頁共26頁

他的為人,致力于根據各類人才所懷技能去申述他的長處,進行稱贊標榜,這

樣的人就是兼才。如果他陳說自己的長處想要獲得別人的稱贊,不想知道別人

的長處,這樣的人就是偏才。不想知道別人的長處,就會處處懷疑別人所說的

話。所以用高深的道理去說服膚淺的人,道理越高深分歧越大。彼此有分歧觀

點就會相反,觀點相反就會互相非難。如果一個人經常陳說自己處事公正有

理,就會被認為是在表現(xiàn)自己的長處。如果一個人安靜傾聽不說話,就會被認

為內在空虛沒有知識。如果一個人聲音高亢高談闊論,就會被認為不謙遜。如

果一個人謙虛禮讓不使出全部本領,就會被認為膚淺鄙陋。如果一個人只稱贊

某一家的長處,就會被認為知識不廣博。如果一個人普遍地揭示眾家的奇特之

處,就會被認為頭緒繁多。如果一個人提前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就會被認為

搶奪了自己的風頭。如果一個人票彌補自己觀點的不足,就會被認為是要讓自

己不高興。如果一個人提出相反的觀點,就會被認為他是在和自己較量。如果

一個人論說博采各家不同的觀點,就會被認為論說不得要領。只有在與自己同

類的人談話時,才會高興。于是有了親近、關愛之情,稱贊、提拔之舉,這些

都是偏才常有的過失。

材料二:

孔子說:“觀察他的所作所為,考察他做事的動機依據,了解他的心情安

樂與否,這樣,這個人還怎么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還怎么能隱藏得了呢?”

孔子說:“人的過失,可以各自歸入不同的類別。只要審察那人的過失,

就能知道他是哪一種人了?!?/p>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朋友、

與守信義的人交朋友、與見聞廣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與諂媚逢迎的人交

朋友、與當面奉承而背后詆毀的人交朋友、與巧言善辯的人交朋友,是有害

的。”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哀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日:“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壽也。”公

日:“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敦禮教,遠罪

疾,則民壽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國貧矣?!笨鬃尤眨?/p>

第17頁共26頁

“《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貧者也?!?/p>

衛(wèi)靈公問于孔子曰:“有語寡人日:‘有國家者,甘之于廟堂之上,則政

治矣。'何如?"孔子曰:“其可也。零人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

之;知得之已者,則知得之人。所謂不出環(huán)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及己之謂

也?!?/p>

孔子見宋君,君問孔子曰:“吾欲使長有國而列都得之,吾欲使民無惑,

吾欲使士竭力,吾欲使日月當時,吾欲使圣人自來,吾欲使官府治理。為之奈

何?”孔子對日:“千乘之君,問丘者多矣,而未有若主君之問問之悉也,然

主君所欲者,盡可得也。丘聞之,鄰國相親,則長有國;君惠臣忠,則列都得

之;不殺無辜,無釋罪人,則民不惑;士益之祿,則皆竭力;尊天敬鬼,則日

月當時;崇道貴德,則圣人自來;任能黜否,則官府治理?!彼尉眨骸吧?/p>

哉!豈不然乎?寡人不佞,不足以致之也。"孔子曰:“此事非難,唯欲行之

云耳。”

(節(jié)選自《孔子家語?賢君》)

材料二:

圣人見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濕制

火。故日:仁置熊仁于人而丕熊隹人仁義置熊愛于人而丕熊使人愛?是以知仁

義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謂義

者,為人臣忠,為人子孝,少長有禮,男女有別;非其義也,餓不茍食,死不

,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

(節(jié)選自《商君書?畫策》)

16.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

答案標號涂黑。

仁者[A]能仁[B]于人[C]而不能使[D]人仁舊義者能舊愛于人[G]而不能使[H]人愛。

1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計,謀劃,盤算,與《六國論》“至丹以荊卿為計”中“計”意思不

同。

B.愛,關愛,愛護,與《過秦論》“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中“愛"意

思不同。

第18頁共26頁

c.善,好,與《大學之道》“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中“善”意思相同。

D.茍,隨便,茍且,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

母”中“茍”意思不同。

1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二以利用高低地勢控制水流和用易燃物品的干濕來控制火來設喻,

形象地指出,圣人治理百姓,就應當明白政治的準則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

B.作為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君,宋國君主對治國的事問得比任何人都詳細。

針對宋國國君的謙虛,孔子鼓勵他說,只要想做就都可以做到。

C.孔子對衛(wèi)靈公的問題,并沒有給出明確的否定,而是委婉說出了自己的

諫言:單純在朝堂上策劃是治理不好國家的,還要愛人和懂得反省。

D.面對魯哀公的問詢,孔子的建議是讓民眾富裕且長壽。魯哀公卻因為國

家貧窮而不想做,孔子順勢指出,百姓富裕了,國家也會富裕。

1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矣。

(2)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

20.兩則材料都涉及為政問題,它們的觀點有何不同?請概括作答。

【答案】16.CEG17.C18.D19.(1)減少勞役,減輕賦稅,

民眾就會富裕;敦促禮儀教化,遠離罪惡疾病,民眾就會長壽。

(2)圣明的帝王不重視道義而重視法律,而且法律必定要平明,君主的命令一

定要貫徹執(zhí)行,那就可以了。20.材料一強調國君要實行仁政,既要愛百

姓,也要與鄰國和睦相處等;材料二則強調以法律治理國家。

【導語】這兩篇文言文分別出自《孔子家語》和《商君書》,探討了不同的治

國理念??鬃又鲝堃匀收楸?,通過減輕民眾負擔、推行禮教來實現(xiàn)國家富強

和長治久安,強調道德教化和人心向善。而《商君書》則強調法治的重要性,

認為治理國家應以法為重,法令明確、執(zhí)行嚴格,才能有效管理國家。

1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講求仁慈的人能夠對別人仁慈,卻不能使別人仁慈;講求道義的人能夠

第19頁共26頁

愛別人,卻不能使別人相愛。

“仁者能仁于人”和“義者能愛于人”句式對稱,“而不能使人仁”與“而不

能使人愛”句式對稱,表意完整,應各自獨立成句,故在CEG處斷開。

故選CEG。

17.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文言詞語一詞多義的能力。

A.正確。謀劃、盤算;/計謀。句意:在朝堂上策劃好國家大事。/等到燕太子

丹想出了派荊柯去刺殺秦王的計謀。

B.正確。關愛、愛護;/吝嗇,舍不得。句意:關愛他人的人,也會被別人關

愛。/不吝惜珍貴的器物貴重的寶物肥沃的土地。

C.錯誤。形容詞,好;/名詞,完善的境界。句意:好啊。/親近愛撫民眾,使

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D.正確。隨便,茍且;/如果。句意:死了也不能茍且偷生。/如果不擴充它

們,那就連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故選Co

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魯哀公卻因為國家貧窮而不想做"錯,原文是“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

吾國貧矣",意思是我想按您的話去做,又擔心國家會貧窮,而不是因為國家

貧窮而不想做。

故選Do

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省‘,減少;‘薄‘,減輕;“敦",敦促;“遠”,遠離。

(2)“貴;重視;“明”,嚴明;“行”,貫徹執(zhí)行。

2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信息、歸納要點的能力。

①根據材料一“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

矣”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鄰國相親,則長有國;君惠臣忠,則列都得

之”等,可知孔子主張實行仁政,愛民富民,以禮治國,并且要注重與鄰國和

睦相處。

②根據材料二“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非其義

第20頁共26頁

也,餓不茍食,死不茍生。此乃有法之常也”等,可知商鞅主張以法治國,制

定明確的法律。

參考譯文:

材料一:

魯哀公向孔子詢問治理國家的事,孔子回答說:“治理國家最急迫的事,

沒有比讓民眾富裕和長壽更重栗的了。”魯哀公說:“怎么能做到呢?”孔子

說:“減少勞役,減輕賦稅,民眾就會富裕;敦促禮儀教化,遠離罪惡疾病,

民眾就會長壽。”魯哀公說:“我想按您的話去做,又擔心我的國家會貧窮

啊?!笨鬃诱f:“《詩經》上說:‘平易近人的君子,是民眾的父母。'沒有

兒女富裕而父母卻貧窮的。”

衛(wèi)靈公問孔子說:“有人告訴我說:‘擁有國家的君主,在朝堂上策劃好

國家大事,國家就會得到治理。'您認為怎么樣?”孔子說:“大概可以吧。

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愛他;厭惡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厭惡他;知道自身的好

惡,也就知道別人的好惡。所說的不走出自己的屋子而能夠了解天下大事,說

的就是推己及人?!?/p>

孔子拜見宋國國君,宋國國君問孔子:“我想長期擁有國土,而且很多都

邑都想治理好,我想使民眾不困惑,我想使士人盡心竭力,我想使日月正常運

行,我想使圣人自己前來,我想使官府得到治理。該怎么做呢?”孔子回答

說:“擁有千輛戰(zhàn)車的君主,問我這個問題的很多,但都沒有像您這樣問得詳

細的。然而您想要得到的都可以得到。我聽說,和鄰國和睦相處,就能長期擁

有國土;國君仁愛,臣子盡忠,眾多的都邑都能治理好;不殺害無辜的人,不

釋放有罪的人,民眾就不會迷惑;增加士人的俸祿,他們就會盡心竭力;尊奉

天道,敬事鬼神,日月就會正常運行;崇尚道,尊崇德,圣人就會自己前來;

任用有才能的人,罷免無能之輩,官府就能得到治理。”宋國國君說:“說得

好??!難道不是這樣嗎?寡人沒有才能,不足以達到這樣的境界?。 笨鬃?/p>

說:“此事并不難,只要想做就可以達到,如此而已。”

材料二:

圣人能發(fā)現(xiàn)社會本當如此發(fā)展的政治準則,明白社會一定那樣發(fā)展的規(guī)

律,所以他統(tǒng)治民眾,就像利用高低的地勢控制水流一樣,又像用易燃物品的

第21頁共26頁

干濕來控制火一樣。所以說,講求仁慈的人能夠對別人仁慈,卻不能使別人仁

慈;講求道義的人能夠愛別人,卻不能使別人相愛。因此,懂得仁慈、道義的

人不足以治理天下。圣人有一定讓天下人信任的品德,又具有讓天下人不能不

信任的辦法。這里所說的道義,是說作為臣子定要有忠心,做兒子一定有孝

心,長幼之間有禮節(jié),男女之間要有別;如果不合乎道義,就是餓死也不能茍

且吃飯,死了也不能茍且偷生。這些不過是有法律國家的平常之事。圣明的帝

王不重視道義而重視法律,而且法律必定栗嚴明,君主的命令一定栗貫徹執(zhí)

行,那就可以了。

(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夫天下之物,皆物也。而物有一節(jié)之可取,且不為世之所棄??芍^人而不

如物乎?

蓋頑如石而有攻玉之用,毒如蝮而有和藥之需。糞其穢矣,施之肥田,則

五谷賴之以秀實?;壹壤湟?,俾之洗浣,則衣裳賴之以精潔。食龜之肉,甲可

遺也,而人用之以占年;食鵝之肉,毛可棄也,峭民縫之以御臘。推而舉之,

類而推之,則天下無棄物矣。今人而見棄焉,特其自棄爾。

今人見棄而怨天尤人,豈理也哉!怨天者不勤,尤人者無志。反求諸己,

卓然立其志,銳然策其功,視天下之物有一節(jié)之可取且不為世之所棄,豈以人

而不如物乎!

今名卿士大夫之子孫,華其身,甘其食,諛其言,傲其物,遨游燕樂,丕

知身之所以耀潤者,皆乃祖乃父勤勞刻苦也。飲芳泉而不知其源,"香黍而不

知其由,一旦時異事殊,失其故態(tài),士焉而學之不及,農焉而勞之不堪,工焉

而巧之不素,商焉而資之不給。當是時也,窘之以寒暑,艱之以衣食,妻垢其

面,子釁其形。雖殘杯冷汁,吃之而不慚;.敝/破履服之而無勝置然而要振置

皆昔日之所為有以致之而然也。

吾見房杜平生勤苦,僅能立門戶,遭不肖子弟蕩覆殆盡,斯可鑒矣。又見

河南馬氏倚其富貴,驕奢淫佚,子孫為之燕樂而已,人間事業(yè)百不識一,當時

號為酒囊飯袋。及世變運衰,餓死于溝壑不可數(shù)計,此又其大戒也。

為人孫者,當思祖德之勤勞;為人子者,當念父功之刻苦,孜孜汲汲,以

成其事;兢兢業(yè)業(yè),以立其志。人皆趨彼,我獨守此;人皆遷之,我獨不移。

士其業(yè)者,必至于登名;農其業(yè)者,必至于積粟:工其業(yè)者,必至于作巧;商

第22頁共26頁

其業(yè)者,必至于盈資。若是,則于身不棄,于人無愧,祖父不失其貽謀,子孫

不淪于困辱,永保其身,不亦宜乎!

(節(jié)選自朱熹《不自棄文》)

21.材料三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

答案標號涂黑。

敝衣破履A服之B而無恥C黯然D而莫振者E皆昔日之所為F有以G致之而

然也。

2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舉,列舉,與《屈原列傳》“舉世皆濁我獨清”中的“舉”意思相同。

B.豈,難道,與《伶官傳序》“豈獨伶人也哉”中的“豈”意思相同。

C.華,使……華麗,與《蘇武傳》‘誠甘樂之“中的‘甘”用法不同。

D.飯,吃,與《赤壁賦》“順流而東”中的“東”用法相同。

2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鵝的毛羽本可以扔了,崛民卻縫制來抵御臘月之寒,天下之物只要有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