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xué)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50篇(含譯文及答案)_第1頁
小學(xué)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50篇(含譯文及答案)_第2頁
小學(xué)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50篇(含譯文及答案)_第3頁
小學(xué)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50篇(含譯文及答案)_第4頁
小學(xué)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50篇(含譯文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實用文檔1.杯弓蛇影樂廣嘗有親客,久闊①不復(fù)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于時河南②聽事③壁上有角④,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fù)置酒于前處,謂客日:“酒中復(fù)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睆V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⑤頓愈。

(選自《晉書》)

【注釋】①久闊:久別不見。②河南:郡名,樂廣擔(dān)任河南尹。③聽事:官府辦公的地方。④角:角弓,用牛角裝飾的弓。⑤沉疴(kē):久治不愈的病。疴,重病?!咀g文】樂廣曾經(jīng)有一個親密的朋友,分別很久不見再來,樂廣問朋友不來的原因,友人回答說:“前些日子來你家做客,承蒙你給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時候,看見杯中有一條蛇,心里十分惡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當(dāng)時,朋友坐著喝酒旁的墻壁上掛著一張弓,弓上有一條用漆畫的蛇。樂廣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于是,他又在上次的地方擺上酒,對朋友說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見了什么東西?”朋友回答說:“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樣?!庇谑菢窂V就告訴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開朗,疑團突然解開,長久而嚴重的病頓時治好了。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

樂廣嘗有親客

嘗:廣問其故故:

既飲而疾

疾:

沉疴頓愈

愈:

客人很久沒有去樂廣府的原因是什么?樂廣再次招待,客人又看見了什么?實際上是什么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

不要在沒有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前就胡亂定義。

不要在喝酒享樂的時候故意嚇唬賓客。

不要在沒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疑神疑鬼、胡亂猜忌。

不要斤斤計較小事情,心眼太小會容易生病。答案:1.2.因為那位客人在樂廣府喝酒時看見酒杯中有一條蛇,心里特別厭惡,害起病來了、3.又看見酒杯中的蛇。實際上是墻上角弓的影子映在了酒中。4.C2.截竿入城魯①有執(zhí)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zhí)之,不可入,橫執(zhí)之,亦不可入,計②無所出。俄③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⑤,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⑥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釋】

①魯:魯國,在現(xiàn)在的山東。②計:計謀,策略。③俄:不久,一會兒。④老父(fǔ):老人。父,對老年男子的尊稱。⑤圣人: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⑥中截:從中間截斷?!咀g文】魯國有個拿著長長的竿子進入城門的人,起初豎立起來拿著它,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著它,也不能進入城門,實在拿不出辦法來了。一會兒,有個老人來到這里說:“我并不是圣人,我是一個愛幫忙的人,只不過是見到的事情多了,為什么不用鋸子把長竿從中間截斷后進入城門呢?”那個魯國人于是依照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斷了。1.給下列句子劃分朗讀節(jié)奏。(劃一處)魯有執(zhí)長竿入城門者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執(zhí)竿入城不可入但見事多矣遂依而截之3.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初豎執(zhí)之。(2)何不以鋸中截而入?4.這個故事告訴我們()。A.唯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B.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要輕易聽從他人的建議。C.那個老人是聰明人,他的方法很好。D.做事不能死板地循規(guī)蹈矩,更不能好為人師。5.從上文中的“執(zhí)竿者”和“老父”身上,你得到了怎樣的啟示?答案:1.給下列句子劃分朗讀節(jié)奏。(劃一處)

魯有/執(zhí)長竿入城門者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1)執(zhí).竿入城(握,持)

(2)不可入.(進入)

(3)但.見事多矣(只,只是)

(4)遂.依而截之(于是,就)

3.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初豎執(zhí)之。

譯文:開始是豎著拿長竿。

(2)何不以鋸中截而入?

譯文:為什么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間截斷后進入城門呢?4.D.5.做事不能照搬經(jīng)驗,自作聰明,弄巧成拙。3.李廣射虎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zhòng)石沒(mò)鏃(zú)。視之,石也。因復(fù)更(gèng)射之,終不能復(fù)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妒酚?李將軍列傳》【注釋】沒:射入,箭全部射進去了。之:它,老虎因:因此之:它,石頭。復(fù):再,又。鏃:金屬制作的箭頭。2、右北平:古地名,今河北境內(nèi)。中:射中。鏃:金屬制作的箭頭。復(fù):再。嘗:曾經(jīng)。右北平:古地名,今河北境內(nèi)。騰:跳躍?!咀g文】李廣出門打獵時,看見草叢中的一塊大石,以為是老虎,所以一箭射去,石頭吞沒了箭頭。于是,李廣在原地多次重復(fù)射箭,但是箭沒有能夠再次射進石頭里。李廣以前住過的郡里曾經(jīng)有老虎,他親自射殺了它。在右北平住時,李廣射過老虎,老虎跳起來傷了李廣,李廣最終也射殺了它。拓展資料:李廣(?-前119),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1.解釋帶點的字。因復(fù)更射之:______________嘗自射之:_____________2.翻譯句子: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讀了這篇小古文,你有什么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劃一處)

魯有/執(zhí)長竿入城門者

2.(1)執(zhí).竿入城(握,持)

(2)不可入.(進入)

(3)但.見事多矣(只,只是)

(4)遂.依而截之(于是,就)

3.(1)初豎執(zhí)之。

譯文:開始是豎著拿長竿。

(2)何不以鋸中截而入?

譯文:為什么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間截斷后進入城門呢?4.D.5.做事不能照搬經(jīng)驗,自作聰明,弄巧成拙。4.愚人食鹽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①鹽。既得鹽羹,便自念言:“所以羹者,緣有鹽故。況復(fù)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鹽已口爽②,返③為其患。(《百喻經(jīng)》)【注釋】①益:增加。②爽:敗壞(口味)。③返:同“反”,相反。

【譯文】從前,有一個愚人,到別人家去做客。主人請他吃飯,愚人覺得菜的味道太淡。主人聽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又加上一些鹽。愚人吃了后,感覺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對自己說:“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為有了鹽。放一點點就如此美味,滿滿一把,豈不更妙??”愚人他沒有智慧,就只吃鹽(不吃菜)。(只吃鹽)味覺敗壞,反而成為他的禍患。1.解釋畫線詞語。

主人與食緣有鹽故

2.愚人發(fā)現(xiàn)食物因鹽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3.請你用簡潔的語言總結(jié)出這則笑話蘊含的道理。

答案:

1.(1)給

(2)原因

2.愚人發(fā)現(xiàn)食物因鹽好吃之后就空口吃鹽。

3.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極端;認識事物不能一知半解。(答出其中任意一點即可)5.南轅北轍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

將奚為北面?”

曰:“吾馬良?!背荚?“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痹唬骸拔嵊呱啤!贝藬?shù)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注釋】大行:寬闊的道路。持其駕:拿著韁繩,駕著他的車子。之:動詞,往,到。用:資用,即路費。御者:駕車的仆夫。善:技術(shù)高超。故事背景:魏王想攻打趙國,\t"/item/%E5%8D%97%E8%BE%95%E5%8C%97%E8%BE%99/_blank"季梁勸他說:“……?,F(xiàn)在大王動不動就想稱霸\t"/item/%E5%8D%97%E8%BE%95%E5%8C%97%E8%BE%99/_blank"諸侯,辦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國家強大,軍隊精銳,而去攻打邯鄲,想擴展地盤抬高聲威,豈不知您這樣的行動越多,距離統(tǒng)一天下為王的目標(biāo)就越遠,這正像要去楚國卻向北走的行為一樣啊!【譯文】(季梁對魏王說)今天我來上朝的時候,在大道上看見一個人,讓他的馬車正對著北面,對我說:“我想去楚國?!蔽艺f:“您去楚國,怎么要朝北邊走?”(他)說:“我的馬是良馬?!蔽艺f:“馬雖然是良馬,(但是)這不是去楚國的路?!保ㄋ┱f:“我(準備)的.路費很多。”我說:“路費雖然多,這不是去楚國的路?!保ㄋ┱f:“我的車夫很善于駕御。”這些條件越好,那么(他)將離楚國越遠啊。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實詞。我欲之楚將奚為北面馬雖良此數(shù)者愈善翻譯下面的句子。吾用多。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此數(shù)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3.成語“南轅北轍”現(xiàn)在用來比喻:答案:1.想要;為什么;良好;越。2.我的盤纏多;馬雖然好,這不是通向楚國的路?。贿@些條件越好,卻離楚國就越遠罷了。3.成語“南轅北轍”現(xiàn)在用來比喻:比喻行動和目標(biāo)完全相反。6.常羊?qū)W射常羊?qū)W射于屠龍子朱。屠龍子朱曰:“若欲聞射道乎?楚王田于云夢,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發(fā),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鵠拂王旃而過,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養(yǎng)叔進曰:“臣之射也,置一葉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發(fā)而十中。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注釋】于:向。道:道理。乎:語氣助詞,表示疑問或反問。田:同“畋”,打獵。云夢:古代湖澤名,泛指春秋戰(zhàn)國時楚王的游獵區(qū)。使:讓。引:拉。虞(yú)人:古代管山澤的小官吏。起:趕起,驅(qū)趕。發(fā):跑出來。交:交錯。鵠(hú):天鵝。翼:翅膀。旃(zhān):赤魚的曲柄旗。垂云:低垂下來的云。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著。養(yǎng)叔:名養(yǎng)由基,楚國善射者。進:進諫。置:放。如使:假如。必:一定,必然肯定。【譯文】常羊跟屠龍子朱學(xué)射箭。屠龍子朱說:“你想聽射箭的道理嗎?楚國國王在云夢打獵,派掌管山澤的官員去哄趕禽獸出來射殺它們,禽獸們跑出來了,鹿在國王的左邊出現(xiàn),麋在國王的右邊出現(xiàn)。國王拉弓準備射,有天鵝掠過國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猶如一片垂云。國王將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誰。養(yǎng)叔上奏說道:“我射箭的時候,把一片樹葉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發(fā)箭十發(fā)中。如果放十片葉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難說了!”1、解釋加點字:若欲聞射道乎?王引弓欲射2.翻譯句子:①置一葉于百步之外而射之。②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3.這則故事告訴我們道理是:答案:3.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專心致志,集中一個主要目標(biāo)。如果三心二意,左顧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7.懷素寫字懷素居零陵時,貧無紙可書,乃種芭蕉萬余株,以蕉葉供揮灑,名其EQ\*jc0\*hps20\o(\s\up13(ān),庵)曰“綠天”。書不足,乃漆一盤書之,又漆一方板,書之再三,盤板皆穿?!咀g文】懷素居住在零陵的時候,十分貧困,沒有紙來寫書法,于是種了一萬多株芭蕉,用芭蕉葉來揮文潑墨,把他的庵叫做“綠天庵”。沒有地方寫了,就找來一個木盤和一塊木板,涂上漆,當(dāng)做硯臺和練字板。天天磨墨,天天寫,墨干了再磨,磨完再寫;寫完就擦,擦凈再寫。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硬是把木盤磨漏了,木板擦穿了。1、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懷素居零陵時乃種芭蕉萬余株2.翻譯句子。書之再三,盤板皆穿。3.讀了這個故事,你受到什么啟發(f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居?。挥谑?。2.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硬是把木盤磨漏了,木板都擦穿了。3.讀了這個故事,你受到什么啟發(fā)?發(fā)奮學(xué)習(xí),刻苦學(xué)習(xí)8.不禽不獸鳳凰壽,百鳥朝賀,唯蝙蝠不至。鳳責(zé)之曰:“汝居吾下,何踞eq\o\ac(○,1)傲乎?”蝠曰:“吾有足,屬于獸,賀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誕eq\o\ac(○,2),蝠亦不至。麟亦責(zé)之。蝠曰:“吾有翼,屬于禽,何以賀與eq\o\ac(○,3)?”麟鳳相會,語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嘆曰:“如今世上惡薄eq\o\ac(○,4),偏生此等不禽不獸之徒,真?zhèn)€無奈他何!”(選自【明】馮夢龍《笑府》)【注釋】eq\o\ac(○,1)踞(jù):驕傲自大。eq\o\ac(○,2)生誕:這里指誕辰。eq\o\ac(○,3)與(yú):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eq\o\ac(○,4)惡?。簮毫訙\薄,指社會風(fēng)氣?!咀g文】鳳凰過生日,百鳥都來祝賀,唯獨蝙蝠沒有到。鳳凰(把它召來)訓(xùn)斥道:"你在我的管轄之下,為什么這樣驕傲自大?"蝙蝠說:"我長有獸腳,是走獸國的公民,為你祝賀生日有什么用?"一天,麒麟誕辰,蝙蝠也沒有到。麒麟也責(zé)問它。蝙蝠說:"我有翅膀,屬于飛禽,為什么向你祝賀呢?"麒麟、鳳凰相聚見面,談?wù)摰津鸬氖拢嗷ジ袊@地說:"現(xiàn)在世上風(fēng)氣惡劣淺薄,偏偏生出這樣一些不禽不獸的家伙,真拿它沒辦法!"

解釋句中加點字。鳳凰壽,百鳥朝賀,唯蝙蝠不至。()吾有翼,屬于禽,何以賀與?()麟鳳相會,語及蝙蝠之事。()2.“之”在古文中常有以下幾種義項:A.代詞,它(它們);B.結(jié)構(gòu)助詞,的;C.動詞,往,到;D.助詞,無意義等。下列句子中的“之”各屬于哪一類。鳳責(zé)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麟鳳相會,語及蝙蝠之事。()3.翻譯下列句子。如今世上惡薄,偏生此等不禽不獸之徒,真?zhèn)€無奈他何!4.麟、鳳為什么拿蝙蝠沒有辦法?5.這是一則寓言,人們現(xiàn)在常常用蝙蝠比喻哪一類人?他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答案:1.生日;憑什么/為什么;談?wù)摗?.A;C;B。3.現(xiàn)在世上風(fēng)氣惡劣淺薄,偏偏生出這樣一些不禽不獸的家伙,真拿它沒辦法!4.因為蝙蝠既有腳又有翅膀,“不禽不獸”。5.比喻一些卑鄙無恥的人沒有明確的立場。這些人見風(fēng)使舵,左右逢源,不斷改變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來投機鉆營,謀取私利。9.王冕好學(xué)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xué)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zé)蹊田者,父怒撻之,已而復(fù)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②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jié)摮?,坐佛膝上,?zhí)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安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學(xué)遂為通儒?!咀⑨尅磕粒悍拍辽?。隴上:田??;竊:偷偷地,暗中。輒:總是(常常)、就。撻:用鞭子、棍子等打人。曷:通“何”,為什么。通假字是一個漢語詞匯,是泛指中國古書的用字現(xiàn)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去:離開。潛:暗暗地、悄悄地步。執(zhí)策:拿著書。旦:早晨,天明。獰惡可怖:猙獰兇惡,令人害怕,恬:神色安然,滿不在乎的樣子。異:感到.....驚訝?!咀g文】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xué)堂,去聽學(xué)生念書。聽完以后,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有人還牽著牛來責(zé)怪踩了莊稼。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了些時候,王冕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后就地離開家,靠著寺廟住了下來。一到夜里,他就偷偷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拿著書就著佛像前的長明燈誦讀,高聲誦讀直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說后對他感到驚異,(就)收他為弟子。王冕努力學(xué)習(xí)于是成為博學(xué)多聞、通曉古今的大儒。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字。

竊入學(xué)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安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學(xué)遂為通儒。

冕小兒,恬若不見。翻譯下列句子?;驙颗碡?zé)蹊田者,父怒撻之。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3、你認為王冕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這個故事你有什么啟發(fā)?答案:1、偷偷地;對……驚奇;恬靜;2。有人還牽著牛來責(zé)怪踩了莊稼,父親就用鞭子打王冕。王冕因此就地離開家,靠著寺廟住了下來。3.王冕對讀書有濃厚的興趣,而且勤奮刻苦。好學(xué)不倦,堅定的志向,頑強的學(xué)習(xí)精神(均可)。1.偷偷跑進學(xué)堂聽學(xué)生念書,忘記放牛。2.拿著書就著佛像前的長明燈誦讀,高聲誦讀直到天亮通宵達旦。3.佛像面目猙獰兇惡,毫不畏懼。我們青少年要學(xué)習(xí)他這種對待學(xué)習(xí)的態(tài)度。珍惜青春年華,發(fā)奮學(xué)習(xí),才能……10.父善游有過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逼涓鸽m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注釋】1.過于江上:經(jīng)過江邊。2.善:擅長3.方,正在。4引:帶著,抱著。方引:正帶著,牽著。5.之:代詞,指嬰兒。6.豈:難道。7.遽(jù):立即。8.任,對待。任物:對待事物。9.以:用。10.悖:違反?!咀g文】有個經(jīng)過江邊的人,看見一個人正帶著一個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嚇得直哭。這人問他原因,那人回答:“這孩子的父親擅長游泳?!焙⒆拥母赣H雖然擅長游泳,這個小孩難道也立即會游泳嗎?用這種觀點對待事物,也一定是違反常理的。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有過于江上者:人問其故:其子豈遽善游哉:2.翻譯:以此任物,亦必悖矣。3.這個故事給你什么啟發(fā)?答案:1.……的人;原因;難道2.用這種觀點對待事物,也一定是違反常理的。3.1.做任何事,要具體事物具體對待分析;2.不做具體分析,就會犯錯,啼笑皆非的事。3.知識和技能是無法遺傳的,一味強調(diào)先天因素,忽視后天刻苦努力的重要性,那是可笑的。11.愚人食鹽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①鹽。既得鹽羹,便自念言:“所以羹者,緣有鹽故。況復(fù)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鹽已口爽②,返③為其患。(《百喻經(jīng)》)[注釋]①益:增加。②爽:敗壞(口味)。③返:同“反”,相反,反而。

昔:從前。2.至:去,到。3.與:給。4.聞已:聽罷。5.既:立刻。6.況:何況。7.所以:……的原因。8.空:空口。9.為:成為。[譯文]從前,有一個愚人,到別人家去做客。主人請他吃飯,愚人覺得菜的味道太淡。主人聽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又加上一些鹽。愚人吃了后,感覺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對自己說:“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為有了鹽。放一點點就如此美味,滿滿一把,豈不更妙??”愚人他沒有智慧,就只吃鹽(不吃菜)。(只吃鹽)味覺敗壞,反而成為他的禍患。1.解釋畫線詞語。(2分)

主人與食緣有鹽故

2.愚人發(fā)現(xiàn)食物因鹽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2分)

3.請你用簡潔的語言總結(jié)出這則笑話蘊含的道理。(3分)

答案:

1.(1)給

(2)原因

2.愚人發(fā)現(xiàn)食物因鹽好吃之后就空口吃鹽。

3.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極端;認識事物不能一知半解。(答出其中任意一點即可)12.與善人居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咀⑨尅咳纾合?。肆:店鋪。室:房間。漆:油漆。是:這。慎:謹慎。必:一定,必定。與:和。丹:丹砂,礦物名,紅色?;和樱航煌?。善:品德高尚【譯文】和品行優(yōu)良的人交往,就好像進入了擺滿芳香的蘭花的房間,久而久之聞不到蘭花的香味了,這是因為自己和香味融為一體了。1.解釋字義。(1)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居:__________________(2)如入鮑魚之肆肆: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的“鮑魚之肆”比喻怎樣的環(huán)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讀此文,我們想到了一個成語:近朱者赤,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居:交往;肆:店鋪。2.鮑魚之肆:肆,店鋪;鮑魚:即漬魚,有腥臭;賣漬魚的店鋪叫鮑魚之肆,比喻小人集聚的地方。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13.歐陽修論作文頃歲(1)孫莘老識歐陽文忠公,嘗乘間(2)以文字問之。云:“無它術(shù),唯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懶讀書,每一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5),多作自能見之?!薄咀⑨尅浚?)[頃歲]近年來。(2)[乘間]乘機,乘著間隙。(3)[工]精,妙。(4)[患]毛病、弊端(在于)。(5)[指摘]挑剔,批評。【譯文】某年初,孫莘老結(jié)識了歐陽修,曾乘機拿寫文章的事向他請教。歐陽修說:“沒有別的方法,只有勤奮讀書并經(jīng)常寫文章,自然會有長進;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練筆的機會很少,還懶于讀書,而且一篇文章寫好后,馬上要求它超過別人,像這樣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缺點也用不著別人指出來,自己多練筆就能發(fā)現(xiàn)了。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嘗()術(shù)()過()疵()2、請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1)嘗乘間以文字問之()(2)唯勤讀書而多為之()(3)多作自能見之()3、歐陽修認為寫好作文的訣竅是什么?答案:1.嘗:曾經(jīng)。術(shù):辦法。過:超過。疵:缺點。①他,指歐陽修。

②文字、文章;③疵病,文章缺點。3、無他術(shù),唯勤讀書而多為之。14.錫餳不辨明①名醫(yī)戴原禮嘗②至京,聞一醫(yī)家術(shù)③甚高,治病輒效,親往觀之。見其迎④求⑤溢⑥戶,酬應(yīng)不暇。偶一求藥者既⑦去,追而告之曰:“臨⑧煎加錫一塊?!痹Y心異之,叩⑨其故。曰:“此古方爾⑩.”殊不知古方乃?餳?字,餳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醫(yī)妄謂?熟諳?古方,大抵?不辨錫餳類耳!【注釋】①明:明朝。②嘗:曾。③術(shù):技術(shù)。④迎:迎接他出診的人。⑤求:上門求診的人。⑥溢:滿。⑦既:已。⑧臨:等到。⑨叩:問。⑩爾:同“耳”。?乃:是。?餳:táng同糖。?嗟jiē乎:唉,嘆詞。?庸:平庸,此指無技術(shù)。?妄謂:胡說。?熟諳ān:熟悉。?大抵:大都?!咀g文】明代的名醫(yī)戴原禮曾經(jīng)到京城,聽說有一個醫(yī)生醫(yī)術(shù)非常高明,治病總是非常見效,(于是)親自前往觀看。偶然間看到一個求得藥的人已經(jīng)離開了,那個醫(yī)生追出來告訴他說:臨煎藥時(要往里面)加一塊錫。”戴原禮聽了以后心里感到奇怪,便恭敬的問那個醫(yī)生是什么緣故,醫(yī)生說:這只是古代的藥方罷了。他竟然不知道古方是“餳”,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唉,當(dāng)今的平庸的醫(yī)生每每妄稱自己對古方非常熟悉,大多只是連錫、餳都分不清楚的人罷了!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1)偶一求藥者既去()(2)原禮心異之()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聞一醫(yī)家術(shù)甚高,治病輒效,親往觀之。____________3.文中的醫(yī)家“庸”的具體表現(xiàn)是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話回答)4.讀了這個故事,你得到的啟示是_____________。答案:1.(1)離開;(2)對……感到奇怪2.聽說有一個醫(yī)生醫(yī)術(shù)非常高明,治病總是非常見效,(于是)親自前往觀看。3.分不清醫(yī)書的“錫”和“餳”兩個字,指導(dǎo)病人煎藥時將“加糖”說成“加錫”。4.我們在工作和學(xué)習(xí)中不能自以為是、一知半解、不懂裝懂,否則就會造成工作和學(xué)習(xí)的失誤。我們不能不辨是非、聽信傳言、盲目從眾,否則會給自己帶來重大損失。15.掛牛頭賣馬肉靈公①好婦人而丈夫飾②者。國人盡服之③.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飾者,裂其衣裳,斷其帶?!绷岩聰鄮?,相望④而不止。晏子見⑤,公問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飾者,裂斷其衣帶,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對曰:“君使服之于內(nèi),而禁之于外,猶懸牛首于門,而賣馬肉于內(nèi)也。公何以不使內(nèi)勿服,則外莫敢為⑥也?!惫唬骸吧??!笔箖?nèi)勿服,不逾⑦月,而國人莫之服⑧.【注釋】①靈公:指衛(wèi)靈公。②丈夫飾:穿男子服裝。③盡服之:都跟著穿戴男子服飾。④相望:指(國人)紛紛埋怨責(zé)怪。⑤見:求見。⑥為:做,這里指穿。⑦逾:超過。⑧莫之服:沒有人穿。【譯文】齊靈公喜歡內(nèi)宮的婦女穿扮男人服飾,國都的女人都效仿穿男人服裝。齊靈公派官吏禁止她們,并且指出:“穿扮男人服飾的女子,撕破她的衣服,扯斷她的衣帶。”雖然人們都看見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斷衣帶,但還是不能禁止。晏子覲見時,靈公問道:“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扮男人服飾,撕破她們的衣服,扯斷她們的衣帶,都親眼看見還是止不住。這是為什么啊?“晏子回答說:“大王讓宮內(nèi)女子這樣穿,但卻在宮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門口掛牛頭卻賣馬肉,您為什么不讓宮內(nèi)女人不穿扮男人服飾,那么外面也就沒有人敢了?!饼R靈公說:“你說的好?!绷顚m內(nèi)女人不能穿扮男人服飾,沒過一個月,全國就沒有女人穿扮男人服飾了。1.靈公有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它給我們什么啟示?2.翻譯晏子的兩句話,分析“懸牛首于門”和“賣馬肉于內(nèi)”各喻指什么。3.下列句子不是判斷句的一項是()A.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B.裂斷其衣帶,相望而不止者,何也?C.臣本布衣。D.劉備,天下梟雄。4.解釋下列畫線詞的含義。1.公使吏禁之曰()2.使內(nèi)勿服()3.女子而男子飾者()4.相望而不止者,何也()答案:君使服之于內(nèi)而禁之于外。啟示:欲施政于民要以身作則才能取信于民。2。比喻;掛羊頭賣馬肉。3.B;4:1.禁止;2.王宮內(nèi);3.……的人;4.指國人紛紛埋怨責(zé)怪。16.與陳伯之書(節(jié)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見故國之旗鼓(1),感生平于疇日(2),撫弦登陴(3),豈不愴悢(4)!所以廉公之思趙將(5),吳子之泣西河(6),人之情也。將軍獨無情哉?想早勵良規(guī)(7),自求多福?!咀⑨尅浚?)[故國之旗鼓]因為陳伯之原是梁的江州刺史,后來投魏,這封信是丘遲勸他臨陣歸降,所以說是“見故國之旗鼓”。(2)[疇日]昔日。(3)[撫弦登陴]拿著弓箭登上城墻。弦,弓弦;陴,城墻上的女墻。(4)[愴悢(liàng)]悲傷。(5)[廉公之思趙將]廉頗原是趙將,后來被迫奔魏,但仍思復(fù)用于趙。(6)[吳子之泣西河]吳起治于西河,因為魏武侯聽信讒言,西河可能不保,所以吳起望西河而泣下。(7)[規(guī)]打算?!咀g文】暮春三月,在江南草木已生長起來,各種各樣的花朵競相開放,一群一群的黃鶯振翅翻飛。(如今與梁軍對壘)您每當(dāng)?shù)巧铣菈?,手撫弓弦,遠望故國軍隊的軍旗,戰(zhàn)鼓,回憶往日在梁的生活,豈不傷懷!這就是(當(dāng)年出亡到魏國的)廉頗仍想作趙國的將帥,(戰(zhàn)國時魏將)吳起曾望著西河哭泣的原因,都是(人對故國的)感情。難道唯獨您沒有(這種)感情嗎?切望您能早定良策,自己棄暗投明。1、下列加橫線詞語意思不完全相同的一項是()A、見見故國之旗鼓。每見壁間題字。B、樹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見巨蛇圍如碗,擺撲叢樹中。C、思廉公之思趙將。學(xué)而不思則罔。D、之人之情也。故少之日,得學(xué)之功十五。2、文中描寫景物的句子是:3、“廉公之思趙將,吳子之泣西河”的原因是:4、文中的“將軍”指代()A、廉頗B、吳起C、陳伯之D、丘遲5、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答案:1.C;2.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3.原文是:人之情也.翻譯過來就是:人對祖國的感情。4.C;5.這就是(當(dāng)年出亡到魏國的)廉頗仍想作趙國的將帥,(戰(zhàn)國時魏將)吳起曾望著西河哭泣的原因,都是(人對故國的)感情。17.曾子殺豬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逼捱m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xué)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彼炫脲橐??!咀⑨尅?、曾子(前505~前432):曾參,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輿,被尊稱為曾子。2.彘(zhì):豬。3、適:往、回去;適市回:從集市上回來。4、戲:開玩笑。5、非與戲:不可以開玩笑。6、待:依賴。7、子:這里是第二的法定您”的意思。8、而:則,就。9、非所以成教也:這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10、之:到。11、烹(pēng):烹飪,煮。12、是:這。13、顧反:等到回來。14、殺:宰?!咀g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跟隨著她在她后面邊走邊哭。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先回去,等我回來后殺豬給你吃。”妻子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想抓只豬準備殺了它。他的妻子馬上阻止他說:“我只不過是跟兒子開了個玩笑罷了。”曾子說:“不可以與兒子開玩笑。兒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學(xué)習(xí)父母的,聽從父母的教導(dǎo)?,F(xiàn)在你欺騙了他,這就是在教育他欺騙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會再相信他的母親了,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曾子就煮豬給孩子吃了。1、解釋文中加點的文言詞。①女還()②顧反為女殺彘()③特與嬰兒戲耳()④嬰兒非與戲也()2、下列句中加點“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A、其子隨之而泣B、曾子欲捕彘殺之C、妻止之D、曾子之妻之市3、翻譯文中加橫線的句子。4、這則寓言說明的道理是什么?答案:1.①女:同“汝”,你的意思。②通“返”,返回;③特:只、僅、獨、不過。④非與戲:不可以開玩笑。2.D。3.母親欺騙孩子,孩子如果不相信他的母親,這樣就不能教育好孩子。4、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要言行一致,教育孩子誠實守信。18.宋濂嗜學(xué)余幼時即嗜學(xué)。家貧,無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觀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了,不敢銷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注釋】①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學(xué)家。余:我。嗜(shì):特別愛好。④假借:借。⑤弗之?。杭础案サ≈保恍傅?,不放松讀書。弗,不。之,指代抄書。⑥走:跑,這里意為“趕快”。⑦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咀g文】我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讀書。家里貧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借來)就親手抄寫,計算著日子按時送還。天很冷時,硯臺里的墨水結(jié)成堅硬的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寫完了,趕快送還借的書,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書借給我,于是我能夠閱讀很多書。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

①錄畢,走送還之;錄:_______走:_______

②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以:_______是:_______用現(xiàn)代語翻譯句子:

①無從致書以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敢稍逾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覺得宋濂是個什么樣的人?答案:1.①錄:__完畢__走:_趕快__

②以:_因此_以:__把__2.①_沒有辦法買書來讀___②_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_____3.勤奮刻苦,求教謙虛、誠懇、有恒心、毅力尊敬老師的品質(zhì)。19.買櫝還珠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咀⑨尅竣倌咎m:一種木紋很細的香木,一種名貴木材。柜:匣子。薰:熏染。④桂椒:香料。⑤珠玉:珠子和寶玉。⑥玫瑰:美玉。⑦羽翠:翠鳥的羽毛。⑧輯:通“緝”裝飾(邊緣)。⑨櫝:匣子。【譯文】楚國有一個向鄭國人賣他的珠寶的人,用一種叫做木蘭的香木制做了一個匣子,用肉桂、花椒等香料熏染,用珍珠和寶石來點綴,用美玉來裝飾,用翠鳥的羽毛來裝飾邊緣。有個鄭國的人買了他的匣子,卻歸還了他的珍珠。這可以說,這個人很善于賣盒子,而不善于賣珠寶。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義。為木蘭之柜綴以珠玉飾以玫瑰2、翻譯句子。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3、讀了這則寓言,你認為楚人和鄭人各應(yīng)該汲取什么教訓(xùn)?答案:1、制作;點綴;裝飾。2、這可以說,這個人很善于賣盒子,而不善于賣珠寶。3、①楚人:不要過分追求形式而忽視內(nèi)容。②鄭人:要有眼光,不要取舍不當(dāng)。20.愛屋及烏紂①死,武王皇皇②,若天下之未定③。召④太公而問曰:“入般奈何?”太公曰:“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余⑤。何如?”【注釋】①紂:商紂王②皇:通“惶”,害怕。③定:安定④召:召見⑤胥余:奴隸或刑徒,指下人?!咀g文】紂王死后,周武王(姬發(fā))心中并不安寧,感到天下還沒有安定。他召見姜太公,問道:“進了殷都,對舊王朝的士眾應(yīng)該怎么處置呢?”姜太公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同他屋上的烏鴉也喜愛;如果不喜歡那個人,就連帶厭惡他家的下人。大王你看怎么樣?”

【寓意】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地關(guān)心到與他有關(guān)的人或物。

1、文中畫線句子斷句正確的是()A.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余。B.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余。C.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余。2、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入般奈何?臣聞之也:“愛屋及烏”這個成語是意思是:答案:1.A;2、奈何:怎么辦?聞:聽說。3、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地關(guān)心到與他有關(guān)的人或物。21.濫竽充數(shù)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EQ\*jc0\*hps18\o(\s\up13(yuè),說)之,EQ\*jc0\*hps18\o(\s\up13(lǐn),廩)EQ\*jc0\*hps18\o(\s\up13(sì),食)以數(shù)百人。宣王死,EQ\*jc0\*hps18\o(\s\up13(mǐn),湣)王立,EQ\*jc0\*hps18\o(\s\up13(hào),好)一一聽之,處士逃。【注釋】濫:失實的,假的;竽:一種古代樂器,即大笙;“濫竽”即不會吹竽;充數(shù):湊數(shù)。①宣王:齊國國君。②竽:古代樂器名,象現(xiàn)在的笙(shēng)。③必:一定,必須。④處士:古代稱有學(xué)問、品德而沒有做官的人為處士。這里帶有嘲諷意味。⑤請:請求。⑥說:同“悅”。喜歡;高興?!墩撜Z》:“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⑦廩食以數(shù)百人:待遇跟那幾百人一樣。廩食,官府給的糧米供奉。廩,糧倉。食,供養(yǎng)、給??吃。以,同“與”。⑧立:繼承了王位。⑨好:喜歡【譯文】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為齊宣王吹竽,宣王很高興。官倉供養(yǎng)的樂手有好幾百人。齊宣王死后,他的兒子齊湣王繼位。齊湣王也喜歡聽吹竽,但他喜歡讓他們一個一個地吹,南郭處士只好逃走了。1.解釋下列句子的意思。(1)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好一一聽之,處士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請你用一個成語概括這個故事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南郭處士本不會吹竿,可他卻為齊宣王吹竽多年,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寓意:比喻無本領(lǐng)的冒充有本領(lǐng),次貨冒充好貨。答案:1.1)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2)好一一聽之,處士逃。3.略;4.這是因為南郭處士了解齊宣王,喜歡集體演秦,忽略了個人。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22.刑天舞干戚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于常羊之野。

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而舞。【注釋】爭:爭奪。葬:埋。野:野外。乃:于是。以……為……:把……作為……。操:手持,拿著?!咀g文】刑天和黃帝爭奪神的位置,黃帝砍斷了他的頭,把他的頭埋葬在常羊山。于是他用乳頭當(dāng)做眼睛,用肚臍當(dāng)做嘴巴,拿著盾和斧頭揮舞著。1.解釋下面加點字的意思。帝斷其首:___________操干戚而舞:___________2.翻譯句子:操干戚而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猛志固常在?!?.拓展:《讀山海經(jīng)·其十》作者:陶淵明(東晉)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fù)悔。徒設(shè)在昔心,良辰詎可待。答案:1.帝斷其首:他的操干戚而舞:拿著。2.刑天揮舞著盾斧3.\t"/item/%E5%88%91%E5%A4%A9%E8%88%9E%E5%B9%B2%E6%88%9A%EF%BC%8C%E7%8C%9B%E5%BF%97%E5%9B%BA%E5%B8%B8%E5%9C%A8/_blank"陶淵明在《\t"/item/%E5%88%91%E5%A4%A9%E8%88%9E%E5%B9%B2%E6%88%9A%EF%BC%8C%E7%8C%9B%E5%BF%97%E5%9B%BA%E5%B8%B8%E5%9C%A8/_blank"讀山海經(jīng)·其十》\t"/item/%E5%88%91%E5%A4%A9%E8%88%9E%E5%B9%B2%E6%88%9A%EF%BC%8C%E7%8C%9B%E5%BF%97%E5%9B%BA%E5%B8%B8%E5%9C%A8/_blank"詩句中寫道:“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fù)悔。徒設(shè)在昔心,良辰詎可待!”詩的前半部分,詩人在“精衛(wèi)”與刑天身上看到他們這種共有的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從而加以贊頌謳歌,就隱含著詩人自身也時時以這種精神自策自勵。詩的后半部分,進一步贊揚這兩個英雄頑強的斗志。盡管良機已失,徒懷雄心,但他們也不存憂慮,毫無悔意。通過精衛(wèi)和刑天的行動,寄托了自己的悲憤。23.舜耕歷山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之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EQ\*jc0\*hps20\o(\s\up13(yǔ),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EQ\*jc0\*hps18\o(\s\up13(yì),邑),三年成都。堯乃賜舜衣,與琴,為筑倉廩,予牛羊?!咀⑨尅克矗╯hùn),姚重華,是中國上古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生而重瞳,孝順友愛,善于制陶。建立有虞國。中原地區(qū)最強大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歷山:今山東濟南。窳yǔ:粗劣,壞。倉廩lǐn:儲藏米谷之所;倉:谷藏曰倉。耕歷山:在歷山耕作。漁雷澤:在雷澤捕魚。陶河濱:在黃河邊制作陶器。邑:古時候縣,小鎮(zhèn)。【譯文】堯舜在歷山耕種,歷山的人都讓他在河畔耕種,在雷澤捕魚。雷澤的人都讓他居住,在河濱制陶,在那里的陶器沒有不好的。一年后他所居住的地方就聚集起來,兩年后成了一個小鎮(zhèn),三年后就成了一個都市。堯于是賜給舜一套細葛布衣服,給他一張琴,為他建造倉庫,還賜給他牛和羊。解釋加點字意思:漁雷澤堯乃賜舜衣,與琴翻譯句子: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答案:1.漁:在……捕魚;乃:于是;與:給。2.堯舜在歷山耕種,歷山的人都讓他在河畔耕種;一年后他所居住的地方就聚集起來,兩年后成了一個小鎮(zhèn),三年后就成了一個都市。24.共工怒觸不周山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注釋】①顓頊zhuānxū: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2.不周之山:山名,是天地之間的支柱。傳說在昆侖西北。3.昔者:從前。4.天柱折,地維絕:維,繩子。絕,斷。支撐天的柱子折了,掛地的繩子斷了。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大繩系掛。5.焉:文中譯為“這,這里”6.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積水。7.塵埃:塵土,沙子,這里指泥沙?!咀g文】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戰(zhàn)中慘?。?共工)憤怒地用頭撞擊不周山,支撐著天的柱子折斷了,拴系著大地的繩索也斷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動了;大地的東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積水泥沙都朝東南角流去了。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詞語:怒而觸不周之山_____________共工與顓頊爭為帝____________2、翻譯下列語句: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篇神話故事表現(xiàn)了共工怎樣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怒而觸不周之山碰,撞共工與顓頊爭為帝做2.大地的東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朝東南角流去。3、表現(xiàn)了共工勇敢、堅強,原意犧牲,大無畏精神。25.齊人有好獵者齊人有好獵者,曠日持久而不得獸,入則愧其家室,出則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則狗惡也。欲得良狗,則家貧無以。于是還疾耕,疾耕則家富,家富則有以求良狗,狗良則數(shù)得獸矣。田獵之獲,常過人矣。非獨獵也,百事也盡然?!咀⑨尅竣俸茫合矚g②獸:野獸,指獵物。③故:原因。④何為:倒裝句“為何”,為什么呢?!咀g文】齊國有一個喜愛打獵的人,荒廢時日很久,沒有捕到獵物。在家里就感到愧對他的家人,在外面就感到愧對他的朋友。他不能捕到獵物的原因,是獵狗弱小。他很想得到一只好獵狗.有人說:“您應(yīng)該在耕地勞作上竭盡全力?!贝颢C的人說:“為什么呢?”這個人不回答。打獵的人自己想了想,得不到想要的(狗),我就努力耕田勞動,這樣就會有收獲,然后不就可以買到好的獵狗了嗎?于是他就不再去打獵。急切地去耕種。急切耕種家里就富裕起來。家中富裕就可以買到好的獵狗。從此以后,他打到的獵物,常常比別人多。不僅僅打獵如此.所有的事情都是這個道理。1.解釋下面加點詞。(4分)惟其所以不得()則狗惡也()則家貧無以()于是還疾耕()2.翻譯下面句子。(4分)①惟其所以不得,則狗惡也。

②非獨獵也,百事也盡然。

讀了這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啟發(fā)?(2分)

答案:1.惟其所以不得(原因)則狗惡也(差,不好,不中用)則家貧無以(沒有辦法,指沒有錢)于是還疾耕(快速,急切)①他認為之所以打不到野獸的原因,是因為狗太差了。②不只是打獵是這樣,其他事情都是這樣??!3.①有了問題,要找到問題的關(guān)鍵所在,才能有效地解決。②凡事要努力,勤奮,才能取得成功。

26.學(xué)弈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xué),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日:非然也。

【譯文】弈秋是僵最會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dǎo);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xué)習(xí),卻學(xué)得不如前一個。難道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1.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解釋下列詞語。誨:

鴻鵠:

援:

弗:

2.朗讀“為是其智弗若與”應(yīng)該讀出(

)的語氣;“日:非然也”應(yīng)該讀出(

)的語氣。(2分)

A.疑問

B.反問

C.否定

D.肯定

3.聯(lián)系課文,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4.你從《學(xué)弈》這個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2分)

答案:1.誨:教誨;鴻鵠:天鵝

;援:拿

;弗:

。2.B

3.難道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4.學(xué)習(xí)要一心一意,否則,就不會取得好的效果。27.鐵杵磨針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碧赘衅湟?,還卒業(yè)。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巖?!咀⑨尅浚?)[媼]ǎo,年老的婦女。(2)[卒]完成?!咀g文】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間相傳李太白在山中讀書,還沒有讀完,就放棄離去了。(李白)路過小溪,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鐵杵,李白感到奇怪便問她(為什么在磨鐵杵),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針。”李太白問道:“鐵杵磨成針,能行嗎?”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所感動,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學(xué)業(yè)。老婆婆自己說她姓武,現(xiàn)在磨針溪旁有武氏巖。1.解釋文中劃線詞的意思。(4分)去:方:欲:還:2.解釋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4分)(1)問之,曰:“欲作針。”(2)學(xué)而時習(xí)之3.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太白感其意,還卒業(yè)。4.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說說本文給你的啟示。(4分)答案:1.去:_離開__方:___正___欲:_想要___還:__回去____2.1)__代指老媼___(2)學(xué)而時習(xí)之_____代指學(xué)過的知識__3.李白被老婦人的話感動了,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課學(xué)完。4.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

28.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敝壑?,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注釋】①遽(jù):

立刻,急忙,馬上。②契(qì)

:

用刀刻。其:他,楚人。所從墜:落下去的地方。所契者:刻的地方。行:走。不亦……乎:不也是……嗎?【譯文】有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劍從船上掉進水里,他就在船幫上刻下一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钡却堪叮蛷目逃浱柕牡胤教M水里去找劍。船已走了很遠,而劍卻沒走,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1.解釋加點字。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楚人有涉江者()

其劍自舟中墜于水()是吾劍之所從墜()

2.翻譯句子。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寓言叫什么?他說明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尋找;……的人;從;掉下去。

2.船已走了很遠,而劍卻沒走,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3.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yīng)當(dāng)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于這種變化的需要。做事要尊重客觀規(guī)律,要隨著事物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因地制宜,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

29.孟母戒子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乃復(fù)進。其母知其諠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fù)得。”其母引刀裂其織,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fù)諠矣?!咀⑨尅空b:背誦。方:正在。輟然:突然停止。進:這里指繼續(xù)背誦。諠xuān:因分心而遺忘。失:忘記。引:拿起。裂:隔斷。戒:警告?!咀g文】孟子年少的時候,背誦詩文,他的母親在一旁紡織。孟子突然停了下來。過了一會兒,再背。他的母親知道他忘記了,叫住了他并問他說:“為什么要中間停下來了?”孟子回答說:“有些忘記了,又記起來?!泵献拥哪赣H拿起刀子就割斷她的織物,說:“這些絲斷了,能再繼續(xù)織嗎?”從此以后,孟子不會再遺忘了。1、解釋各組中劃線字的含義。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其母引刀裂其織,以此戒之。()()你覺得孟母的孟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什么獨特的地方?效果怎么樣?答案:1、為什么;孟子;孟母。2、學(xué)習(xí)應(yīng)該不間斷地刻苦努力,才會有所成就,否則,就像織布機上的布被隔斷一樣,前功盡棄,一事無成。這種教育方式事半功倍。30.揠苗助長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解釋下列加線的字。

謂其人曰(

其子趨而往視之(

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⑴宋人有聞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苗則槁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這個故事故事我們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謂其人曰(告訴,對??說

其子趨而往視之(快步走)

2、⑴宋國有一個聽說自己的禾苗不長而拔禾苗的人。⑵禾苗已經(jīng)枯萎了。3、31.智子疑鄰?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逼溧徣酥敢嘣啤D憾笸銎湄?,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咀⑨尅?①成語典故,出自《韓非子·說難》。作者是韓非(或稱韓非子)(約前280-前233),戰(zhàn)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收在《韓非子》里。智,聰明暮:晚上果:果然。甚:很,非常。疑:懷疑。亦云:也這樣說。云:說。亦:也。父(fǔ):古代對老年男子的尊稱,這里譯為“老人”,指鄰居家的老人。亡:古意:丟失今意:死亡【譯文】宋國有個富人,因下大雨,墻坍塌下來。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筑它,一定有盜賊進來?!彼麄兏舯诘睦先艘策@么說。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這家人很贊賞兒子聰明,卻懷疑偷盜是隔壁那個老人干的。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宋有富人,天雨墻壞(??????)??不筑,必將有盜(?????)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2、翻譯下面的句子。?不筑,必將有盜。?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3、本文給我們哪些啟示??4、說一說,若鄰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懷疑對象,會有什么樣的反應(yīng)?答案:1、下雨;?修補;?丟失?;?認為……聰明。2.(1)要是不修補,一定會有盜賊來偷東西。(2)那家人認為自己的孩子很聰明,卻懷疑鄰居家的老人(偷了他家的東西)。3、聽取人意見時應(yīng)聽正確的,不能因提意見者的身份、與自己的親疏遠近而有偏見。應(yīng)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在給別人提意見時要注意與別人的親疏關(guān)系,如果與別人的關(guān)系較好,并且此人心胸寬廣,則可提意見。4。略。32.園中有樹,其①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②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③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④下也?!咀⑨尅课恚呵?。曲附:彈丸:彈弓鐵丸,這里指拿彈弓的人。延:伸長【譯文】園子里有一顆樹,樹上有一只知了,知了高居枝頭,動聽地鳴叫著,吮吸著露水,卻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螳螂彎曲著身體,準備把知了吃掉,卻不知黃雀在它背后。黃雀伸長脖子,正準備啄住螳螂吃掉它,卻不知道榆樹下面有個小孩手中拿著彈弓,正瞄準它。選出文中的“其”分別指什么?①②③④2.翻譯下列句子。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篇小古文可以用一句成語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個成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從這個故事中獲得了什么啟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D.樹②E.蟬③C.螳螂④B.黃雀2.(1)螳螂彎曲著身體,準備把知了吃掉,卻不知黃雀在它背后。(2)黃雀伸長脖子,正準備啄住螳螂吃掉它,卻不知道榆樹下面有個小孩手中拿著彈弓,正瞄準它。3.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意思是: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禍患的人。4.①為人處世,應(yīng)該有長遠的打算,不能鼠目寸光,目光短淺,沒有遠見。只顧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后患;②絞盡腦汁,挖空心思去侵害別人的人,暗算別人也往往被他人算計。33.鑿壁偷光EQ\*jc0\*hps18\o(\s\up13(kuānɡ),匡)衡,字稚EQ\*jc0\*hps18\o(\s\up13(ɡuī),圭),勤學(xué)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EQ\*jc0\*hps18\o(\s\up13(yì),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敝魅烁衅溲?,與之書,EQ\*jc0\*hps18\o(\s\up13(suí),遂)成大學(xué)?!咀⑨尅靠锖猓何鳚h經(jīng)學(xué)家。逮:到,及。不逮,指燭光照不到。乃:就。穿壁:在墻上打洞。邑人:謂同縣的人。古時“縣”通稱為“邑”。大姓:富戶;大戶人家。與:給。傭作:被雇傭勞作。償:值,指報酬(回報)。遍:盡。遂:最終、于是。大學(xué):大學(xué)問家?!咀g文】匡衡勤奮好學(xué),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xiāng)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锖饩偷剿胰プ龉凸ぃ植灰獔蟪?。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主人,我想讀遍你家所有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xué)問家?!镜览怼楷F(xiàn)在人們一般用此成語來形容勤學(xué)苦讀。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資給以書遂成大學(xué)2.翻譯下面的句子。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3.從字面上看,這個成語的意思是,現(xiàn)在用這個成語。4.你認為,應(yīng)該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學(xué)習(x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