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污工程在東竹灘流域規(guī)劃設計中的應用_第1頁
截污工程在東竹灘流域規(guī)劃設計中的應用_第2頁
截污工程在東竹灘流域規(guī)劃設計中的應用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截污工程在東竹灘流域規(guī)劃設計中的應用

廣東省非常重視珠江流區(qū)的水環(huán)境和河道整治工作。為了確定廣州市的廢水處理總體規(guī)劃,廣州市制定了《廣州廢水處理總體規(guī)劃》,明確了廣州廢水處理的總目標:使廣州珠江運河的西航達到國家《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3838-88)c。一流和西部航道達到iv級標準。黃柳運河達到三級標準。西航道、前航道、后航道共120km,至今已完成24.6km的整治,整治后的珠江堤岸不僅提高了防洪抗災能力,而且改善了兩岸的水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東濠涌的下游排出口與珠江前航道相通,東濠涌截污整治工程是保護珠江水體、改善城區(qū)中心環(huán)境的關鍵工程。東濠涌是廣州市城區(qū)中心南北向河涌,集污水、雨水排放和防洪排澇功能于一體。全流域面積達12.3km2,全長為4200m。主涌始于麓湖放水口,從北往南橫穿廣州市越秀區(qū),沿途匯入法政路渠箱、孖魚崗涌、玉帶濠和新河浦涌來水,在大沙頭以西流入珠江前航道。由于東濠涌流域地處建筑物密集的舊城區(qū),近期難以將排水系統(tǒng)改造成雨污分流制,因此東濠涌流域仍保留合流制系統(tǒng),雨、污水均通過合流管(渠)排入東濠涌。東濠涌麓湖放水口至朱紫寮段在20世紀90年代初已覆蓋為渠箱,渠箱寬為5.0~8.5m,其中花城賓館至第十七中學段由于施工難度大而未能實施。從朱紫寮至珠江段為明涌,寬度為8~20m。多年來,雖經分段治理,但未按規(guī)劃標準全程整治,其排澇能力只達1~2年一遇的標準,前幾年修建東濠涌高架路時在涌內沿線布置了近300個橋墩(直徑為1.0~1.9m),橋墩的壅水影響使沿岸低洼地區(qū)發(fā)生了積水問題,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對珠江廣州河段的環(huán)境也造成危害。為此市政府決定對東濠涌進行截污整治,并建議進行水工模型試驗和非恒定流數值模擬研究,以確定斷面尺寸。1建立環(huán)保的工程方案①東濠涌流域地處建筑物密集的舊城區(qū),兩岸建筑物緊靠堤岸而建,若按規(guī)劃斷面全面改造,則需征地和拆遷,實施難度大,工程費用高。故最終確定近期先考慮截污,合理利用非恒定流數值模擬研究成果,根據廣州市城市排澇總體規(guī)劃,舊城區(qū)河涌近期可滿足十年一遇的防洪標準。有條件的地段按規(guī)劃要求實施,局部低洼處考慮加泵站抽排。②減輕污水對珠江水體的污染,收集全流域的雨、污水并轉輸到獵德污水處理廠。③在流域內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④在規(guī)劃紅線內,合理選用拓寬和疏深相結合的工程方案,充分發(fā)揮東、西岸兩側截污管的泄洪能力,合理設置拍門溢流。盡量減少河涌兩岸的拆遷量,以減少工程投資。2項目設計2.1廢水處理東濠涌流域規(guī)劃人口為50.54萬人,污水量標準為425L/(人·d),總污水量為2.52m3/s,截流倍數n=1.0。2.2雨、污合流管東風路以北段為合流渠箱,東風路以南至珠江段為明涌截污。合流渠箱與明涌截污的分界點設在東風路以南處,設置兩組7.0m寬的截污閘,攔截上游污水并導流至西側埋設的截污管,東、西側截污管收集沿線污水和合流污水,在合流管出口處設置閘門或溢流拍門,晴天時渠箱、截污管收集旱流污水,雨天時若截污管的流量大于2倍污水量則打開截污閘及拍門,超過2倍流量的雨、污水可順著東濠涌直流入珠江。在法政路渠箱出口處設排洪泵站;在東濠涌出口處設置防潮閘、排洪泵站和污水提升泵站,污水轉輸到獵德污水處理廠。在雨期,當外江水位超過設計水位時啟動防洪泵排洪。針對不同的雨、污合流情況,可采用以下兩種不同的截流方式(見圖1)。①當雨、污合流管道或渠箱口徑較大時,可在雨污合流管接入主管前設置截污井,根據收水范圍內的污水量,設一口徑較小的污水截流管,保留大管徑的出水口作為溢流口,以控制通過合流管進入污水輸送干管的雨水量(見圖1a)。②當雨、污合流管道口徑較小時,由于匯入污水輸送管的雨水量較少,可將截污井直接設在截污管接入處(見圖1b)。2.3截污工程為保護麓湖水體,沿麓湖東、西側敷設DN400~1200截污管,嚴禁污水進入麓湖。東側由東風路以南至新河浦涌敷設截污管,沿線收集東濠涌東岸一帶及豪賢路、中山路以東、東華西路的污水排入新河浦涌截污管,管徑為DN400~700;西側從截污閘前至八旗二馬路敷設截污管,沿越秀路敷設,沿線收集中山路以西、文明路、玉帶濠、萬福路等西片的污水排入西濠涌至東濠涌截污渠箱,管徑為DN2200~2400。截污管施工完畢后,原排入東濠涌的排污口須全部封堵(雨水溢流口除外),東濠涌明涌流域水體不會再被污染。2.4對撐支護處理渠箱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由于兩岸建筑物密集,故施工中采用鉆孔灌注樁支護和鋼板樁對撐支護,根據地質情況,地基分別采用天然基礎、回填和深層攪拌樁處理,渠箱斷面為(8~15m)×(2.1~2.8m),在渠箱表面種植植物以改善環(huán)境。2.5設置鋼門安全生產管理系統(tǒng)采用手動、電動兩用雙吊啟閉機控制兩組7.0m×2.5m鋼閘門,晴天時緊閉閘門,不讓合流渠箱的污水和初期雨水流入明涌,將其導入西側截污管,暴雨時開閘將雨水排入珠江。2.6這個郵局設置泵房、護坡墻匯水面積為15.08hm2,設計重現期P=20年,設計流量Q=3.8m3/s,設置3臺潛水軸流泵、進水閘和擋水閘,入口處設人工格柵。泵房采用地下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基坑支護采用逆作拱墻,雙電源供電。地面綠化以改善環(huán)境。泵站竣工運行后,解決了法政路一帶積水的問題,提高了防洪排澇能力。水泵及水泵系統(tǒng)東濠涌泵站具有雨季排洪和為獵德污水處理廠輸送污水兩大功能。輸送污水量為11m3/s,總排洪能力為80m3/s。設置8臺大容量、流量為6.5m3/s的潛水軸流泵用于排洪,設置6臺流量為2.75m3/s的潛水軸流泵用于輸送污水,洪峰期間污水輸送設施參與排洪,泵站同時具備旱期回抽珠江水入東濠涌的功能,以保持河涌的景觀環(huán)境。涌口選用液壓控制大型防潮閘和進水閘門;泵站采用全自動控制方式以方便系統(tǒng)管理。泵房頂層采用花園式建筑,有效改善了泵站的整體環(huán)境,成為珠江邊的一道風景線。2.7東港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