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哲拔尖版2014_第1頁
近代西哲拔尖版2014_第2頁
近代西哲拔尖版2014_第3頁
近代西哲拔尖版2014_第4頁
近代西哲拔尖版2014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方哲學史(2)

近代哲學部分1回顧:西方哲學的分期第一階段:古希臘羅馬哲學(6BC-5C)第二階段:中世紀哲學(2C-16C)第三階段:近現(xiàn)代哲學(17C以后)第三階段按照黑格爾分界,之前俗稱近代哲學,之后俗稱西方現(xiàn)當代哲學或現(xiàn)代哲學2古希臘羅馬哲學的分期1、前蘇格拉底時期2、雅典時期3、希臘化時代(晚期希臘和羅馬哲學)3古希臘羅馬哲學的分期1、前蘇格拉底時期:以自然哲學為主要內容,尋找萬物本原或始基(arche)。代表人物有:泰勒斯(水)、赫拉克利特(火)、畢達哥拉斯(數(shù))、巴門尼德(存在Being)、德謨克利特(原子)等等。4古希臘羅馬哲學的分期2、雅典時期。真正輝煌的時期。以尋找不變的本質存在為特點,各門具體學科有了雛形。代表流派和人物有:智者學派:“人是萬物的尺度”蘇格拉底:重視倫理學,“認識你自己”,“美德即知識”,“無知的智慧”,“未經(jīng)審查的生活是無意義的”5古希臘羅馬哲學的分期柏拉圖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提出“理念論”。討論了幾乎所有重要哲學問題。理念idea,是所有事物的普遍性的模型,存在于可知世界之中。二分法:可見的與可知的世界6古希臘羅馬哲學的分期亞里士多德西方最偉大哲學家之一,真正的百科全書式學者,其學說思想影響古代哲學達兩千年之久。認為宇宙的本質是“實體”。奠定了邏輯學,奠定了科學思維的主要原則。7古希臘羅馬哲學的分期亞里士多德的“實體”概念實體ousia/substance,也譯作本體,在希臘文里,是on/being的分詞形式,意思是“作為存在的存在”。含義:第一,能作主語的存在物,第二,個別事物與類概念,第三,一類事物的本質規(guī)定性(形式),第四,最高的存在,不動的推動者(神)8古希臘羅馬哲學的分期亞里士多德的貢獻1、完善了形而上學/本體論,即關于本質存在的哲學理論。2、創(chuàng)立了形式邏輯。對范疇、定義、判斷、推理形式等都做出了深入研究。3、開始將哲學劃分為各門專門學科,對許多學科都有突出貢獻。9古希臘羅馬哲學的分期3、晚期希臘羅馬哲學:以倫理學為核心伊壁鳩魯:快樂主義,自由斯多葛派:禁欲主義,必然和責任,接近儒家思想懷疑論:皮浪,懸置判斷與不動心新柏拉圖主義:重新構造本體論,最高本體為“太一”(theOne).10中世紀哲學的分期1、教父哲學(2-6C)2、經(jīng)院哲學(10-14C)3、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15-16C)11中世紀哲學的分期1、教父哲學時期基督教哲學的初創(chuàng)時期,為基督教義尋找哲學證明。奧古斯?。鹤顐ゴ蟮慕谈刚軐W家12中世紀哲學的分期2、經(jīng)院哲學時期:輝煌時期大學的產(chǎn)生,文化的傳承和交流,促進了經(jīng)院哲學的興盛。唯名論和實在論:個別和一般概念的關系,一般(共相)是否獨立存在。13中世紀哲學的分期安瑟倫的本體論證明前提1:上帝是無限完善的實體前提2:無限完善必然包含存在的性質結論:上帝存在14中世紀哲學的分期托馬斯?阿奎那天主教官方哲學的集大成者,體系龐大完善,至今依然有著巨大影響。關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論證明(五路)世界是由因果鏈條構成,最初的第一原因,不是任何事物的結果,就是上帝。15中世紀哲學的分期威廉?奧康晚期唯名論代表概念僅僅是名詞而已,并無實在性。思維經(jīng)濟原則:“奧康剃刀”“如無必要,勿增實體”16中世紀哲學的分期3、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文藝復興:興起于意大利,形成了人文主義運動。宗教改革,新教獨立,促進了思想解放馬丁?路德:唯獨信仰、唯獨恩典、唯獨圣經(jīng)。因信稱義17近代哲學部分從16世紀到黑格爾18序言16-17世紀開始,歐洲進入了啟蒙的時代。一、近代哲學的特點二、近代哲學的界定與分期19一、近代哲學的特點1、理性戰(zhàn)勝了信仰,突破了中世紀哲學的神學外殼。中世紀:信仰高于理性近代:理性先于信仰人類理性(主體性)成為評判一切的標準,也成為了哲學的主題。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類自信心的增強,啟蒙時代終于到來了。20近代哲學的特點主體性(subjectivity):近似于“主觀能動性”的概念。指人類特有的自由自覺的活動能力。近代哲學認識到主體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標志。21近代哲學的特點相近的概念:“自我意識”、“我思”?!袄硇浴?、“精神”。這些概念基本上和主體性概念差不多,都是表示人類思維活動(包括實踐活動)的哲學概念。22近代哲學的特點2、形而上學不再獨尊,讓位給認識論(知識論)epistemology人首先要為自己的認識能力做論證、辯護。論述真理的標準等一系列問題。認識論成為前期近代哲學的核心。23近代哲學的特點認識論的主要問題:----認識是如何發(fā)生的?----什么是科學?什么是正確的認識?如何得到正確認識?----真理的標準是什么?----人的認識能力是否有限?等等24二、近代哲學的界定與分期Modernphilosophy1、從16-17世紀到黑格爾為止,是一個獨立的段落,中國人稱之為“近代西方哲學”2、黑格爾之后的哲學,中國人稱之為“現(xiàn)代西方哲學”。即PhilosophyafterHegel25近代哲學的界定與分期Modern的中西含義之細微差別:西方含義:16世紀至今,沒有近代和現(xiàn)代的分別中國含義:20世紀至今,因為中國啟蒙正在進行之中(按照中國人的習慣,把17世紀-19世紀這一段稱為西方的近代史)Modernity:現(xiàn)代性Modernization:現(xiàn)代化26鏈接:現(xiàn)代化的特點第一、啟蒙。人自己運用自己的理智。不再盲目遵從傳統(tǒng)習俗和宗教。第二、科學化。管理現(xiàn)代社會的原則主要是科學和理性原則。由此帶來物質文明的進步。27鏈接:現(xiàn)代化的特點第三、理性化?,F(xiàn)代社會建立在一套經(jīng)過理性論證的觀念體系或哲學體系之上。前現(xiàn)代社會是按照習俗傳統(tǒng)進行治理、管理。第四、自由、平等、博愛、人權、民主、法治、憲政等一系列意識形態(tài)或者觀念形態(tài)成為普遍遵循的價值。很少有人公然反對它們。28鏈接:現(xiàn)代化的特點第五、世俗化。相對于宗教信仰而言。前現(xiàn)代社會建立在宗教和權威崇拜基礎上。而現(xiàn)代社會建立在世俗基礎上。第六、世界化?,F(xiàn)代化具有普世性特點??傊?,現(xiàn)代化是一個過程,如今遠未結束。29近代西哲的分期到黑格爾為止,近代西哲又分為三段:16-18世紀歐洲哲學(經(jīng)驗論和唯理論為主)18世紀法國啟蒙哲學18-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3016-18世紀歐洲哲學31參考書陳修齋《歐洲哲學史上的經(jīng)驗主義和理性主義》汪堂家孫向晨丁耘《十七世紀形而上學》3216-18世紀歐洲哲學以經(jīng)驗論和唯理論為主,分為三章第一章近代哲學的先驅第二章大陸唯理論第三章英國經(jīng)驗論33導言:經(jīng)驗論和唯理論的焦點1、認識的來源與基礎:感覺經(jīng)驗與天賦觀念。2、真理的標準:先天(自明性、清楚分明的天賦觀念)與后天(經(jīng)驗)34導言:經(jīng)驗論和唯理論的焦點3、歸納與演繹:實驗科學和數(shù)學歸納:從個別實例推出一般原理演繹:從一般原理推出一般原理和個別事物。35第一章近代哲學的先驅弗蘭西斯·培根托馬斯·霍布斯36第一節(jié)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新工具》《偉大的復興》“知識就是力量”37弗蘭西斯·培根一、對經(jīng)院哲學的批判二、實驗方法與歸納的方法38弗蘭西斯·培根一、對經(jīng)院哲學的批判四假相說假相,即盤踞在頭腦中的錯誤觀念,使人形成了成見或偏見。主要有四種。39四假相說1、族類假相(種族假相):人類天性的普遍缺陷。不以客觀事物為尺度,而是以主觀感覺為尺度。2、洞穴假相:由于個人的特性而產(chǎn)生的成見和偏見。40四假相說3、市場假相:人們在相互交往中語詞使用不當而產(chǎn)生的假相。4、劇場假相:從各種哲學體系和錯誤論證方式中移植到人們心中的假相41弗蘭西斯·培根二、實驗方法與歸納的方法科學知識來源于感覺,但同時重視理智的能力對實驗材料進行加工、分析。歸納法的步驟:第一,收集材料;第二,用三表法整理材料;第三,進行真正歸納。42弗蘭西斯·培根思想缺陷:片面夸大歸納法的作用,有唯科學主義色彩。不能算近代哲學真正的創(chuàng)始人,只能算近代哲學的先驅或過渡性人物。地位低于笛卡爾。參考書:余麗嫦《培根及其哲學》43第二節(jié)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著作:《利維坦》“在自然狀態(tài)中,人對人是狼。”44霍布斯一、機械論哲學二、公民哲學45一、機械論哲學1、世界和人都是機器。世界只有物體存在,由于因果聯(lián)系構成整體。2、實在的性質是物體的廣延。3、可感性質都是偶性。只有物體的廣延和形狀是必然的,其余都是偶然的,即偶性。4、哲學的方法是加減。推理即加減。46二、公民哲學1、自然本性和自然法(自然律)

自然狀態(tài)指人類社會之前的狀態(tài)。來自于古希臘的自然概念(physis)naturalright:自然權利、天賦人權或自然正當47公民哲學自然律:1、自我保存、2、維護利益,必要時可同他人一起轉讓權利按照第一條,人對人是狼。按照第二條,每個人放棄同樣多的權利,轉讓給國家。國家是契約的產(chǎn)物。強調社會契約的重要性。48公民哲學2、國家。以人的自然理性和自然屬性說明國家的本質和起源,取代了“君權神授”,是民主國家的理論基礎。君主制是最好的政體,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和強大,強調君主所具有的主權。主權不能轉讓,不可分割。否則就會陷入內亂。49公民哲學雖然他為君主制辯護,但是其理論有理想性。是國家主義的重要代表。其思想內部包含著個人主義和國家主義的矛盾。參考書:王利《國家與正義:利維坦釋義》50思考題1、培根的四假象說2、霍布斯的公民哲學51第二章大陸唯理論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52第一節(jié)笛卡爾ReneDescartes1596-1650主要著作《方法談》《第一哲學沉思集》《哲學原理》53笛卡爾一、方法論二、形而上學三、影響54一、方法論1、四條原則:A決不把我沒有明確認識其為真的東西當作真的加以接受。(懷疑的出發(fā)點、理性權威、真理標準—清楚明白)B分析:把問題分解成盡量小的部分。55方法論C綜合:按照次序引導思想,從簡單到復雜。D完全列舉和歸納56方法論2、理性演繹法:理智直觀和演繹3、天賦觀念:認識的基本原理理智直觀和經(jīng)驗直觀之區(qū)別自明性:理智直觀的實質自明性=清楚分明(清楚明白)57二、形而上學1、普遍懷疑的方法三重懷疑:周圍世界是否真實存在?夢幻與真實有何區(qū)分?數(shù)學觀念是否真實?懷疑:理性精神的開端58形而上學2、我思故我是(在)”“我在懷疑”是不可懷疑的。我思是認識論的第一原理。“我思”包括懷疑、理解、肯定、否定、愿意、想象、感覺等等,實際上包含一切思維活動。59形而上學我思故我是(在)Cogito,ergosumIthink,thereforeIamSum(being)的意義:第一,本質、實體;第二,存有在這里,兼有兩種含義,以第一種為主。60形而上學——我是誰?我是什么?——我是思想活動本身,只有思想活動才是“我”之所以為“我”、“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特征。思想活動和思想內容統(tǒng)一在“我思”之中。61形而上學意義:我思、自我意識、主體性成了形而上學的核心。取代了過去的“實體”和“是(存在)”,我=我思=心靈實體主體性(subjectivity)是近代哲學的主題。主體形而上學取代了實體形而上學而成為近代哲學的核心形態(tài)。62形而上學笛卡爾和唯物主義的比較笛卡爾:我思是第一原理,從主體入手。唯物主義:外物存在是第一原理,從外物入手。這是兩種完全不同、各有利弊的思維方式。Idealism:觀念論、唯心主義63形而上學3、上帝存在的證明我思是不完善者,上帝是完善者。完善者決定不完善者,而非相反。這種推論方式是用結果推知原因。清楚分明的認識能力來自上帝。64形而上學上帝不欺騙,欺騙不是上帝的性質,如果上帝騙我,那就意味著上帝是不完善的。意義:上帝成為理性的對象。65形而上學4、物理世界的存在:上帝保證了認識的正確性三個實體:心靈、物體、上帝按照笛卡爾的推論順序,則是:心靈—上帝—物體66形而上學5、二元論:二種實體物體----有廣延,無思想心靈----有思想,無廣延二者關系:心物平行心身關系就此成為哲學的重要問題67三、笛卡爾哲學的影響1、奠定了近代哲學的思維模式--主客二分2、主體性哲學的確立3、觀念論思維方式idealism參考書馮俊《開啟理性之門》68作業(yè)及思考題笛卡爾的方法是什么?“我思故我是(在)”及其意義?如何理解笛卡爾對上帝的論證?笛卡爾的天賦觀念論?笛卡爾怎樣論證外部世界的存在?笛卡爾形而上學的主要命題是什么?69第二節(jié)斯賓諾莎Spinoza

1632-1677主要著作《倫理學》《知性改進論》《神權政治論》70斯賓諾莎一、斯賓諾莎哲學的特征二、實體學說三、認識論71一、斯賓諾莎哲學的特征1、尋求拯救與幸福的哲學最高幸福、善的追求。通過思辨獲得的快樂。心靈的平和。72一、斯賓諾莎哲學的特征2、以幾何學為模型的理性演繹法首先確立自明的普遍概念—真觀念,然后進行推論,構成體系73二、實體學說(一)什么是實體(二)實體的性質(三)屬性(四)樣式74(一)什么是實體亞里士多德的“實體”概念實體ousia/substance,也譯作本體,在希臘文里,是on/being的分詞形式,意思是“作為存在的存在”。含義:第一,能作主語的存在物,第二,個別事物與類概念,第三,一類事物的本質規(guī)定性(形式),第四,最高的存在,不動的推動者(神)75(一)什么是實體1.在自身內并通過自身而被認識,形成實體概念無須借助于他物2.實體是自然自然包括物質和思想,試圖在心物二實體之上建立更高的統(tǒng)一3.實體是神。表明實體的無限性和能動性(屬于泛神論)76注:泛神論與理神論泛神論:pantheism,自然是具有能動性的整體,自然即神。代表:托蘭德理神論:deism,又稱自然神論,按照理性觀點理解上帝創(chuàng)世,認為上帝的“第一推動”創(chuàng)造了世界,創(chuàng)世之后,世界的運行就服從自然規(guī)律。二者都具有進步意義。代表:赫伯特、洛克、廷得爾、伏爾泰等人。77(二)實體的性質1、實體是自因。自己是自己的原因,獨立自存。不由別的事物產(chǎn)生,不受他物限制。2、實體是無限的。有限就不是自因。3、實體是唯一的。4、實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78(三)屬性attribute與亞里士多德的“偶性”accident的區(qū)別1、屬性,就是由知性看來構成實體本質的東西。實體的屬性在數(shù)量上是無限的,但人只能知道兩種屬性,即----思想和廣延。79(三)屬性attribute2、兩種屬性的關系:第一,思想和廣延同一。第二,思想和廣延各自獨立??煞Q為“一體兩面”,同時發(fā)生,但二者不是簡單平行。80(四)樣式(mode)1、樣式:實體存在的特殊狀態(tài),即個別事物。是在他物內,通過他物而被認知的東西。樣式是實體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2、樣式與實體的比較:實體:自因、無限、唯一、不可分樣式:他因、有限、雜多、可分二者關系:一般與個別,原因與結果81(四)樣式(mode)3、樣式分類思維的樣式:各種具體的思維形式廣延的樣式:一切具有廣延的具體事物。實體屬性思維廣延樣式觀念1事物1觀念2事物2…………觀念n事物n82三、認識論(一)實體是認識的對象(二)知識的分類(三)真觀念83認識論(一)實體是認識的對象。認識實體的途徑:第一,從神圣的自然必然性去認識,即對實體本身的認識。第二,通過樣式,即具體事物去認識。84認識論(二)知識的分類第一,意見或想象。沒有確定性,不能達到事物的本質。第二,理性知識,由推論得來的知識。如數(shù)學知識。是真知識。第三,直觀知識。由神的某一屬性的正確觀念出發(fā),達到對本質的認識。是真知識。85認識論(三)真觀念1、定義:關于事物本質的真理性認識事物的真觀念=真理本身=事物的客觀本質=思想本質86(三)真觀念2、特性:--本身是簡單的,或由簡單觀念構成。--表示一物怎樣存在或產(chǎn)生、為什么存在或產(chǎn)生。--其客觀效果在心靈中,與其對象的形式本身相符合。87(三)真觀念3、衡量真觀念的標準外在標準:觀念與對象的符合。(觀念的對象,也是觀念)內在標準:真觀念自身的清楚明白。評價:依然是觀念論idealism,但比笛卡爾更加精致。88參考書洪漢鼎《斯賓諾莎哲學研究》89作業(yè)及思考題如何理解斯賓諾莎的實體概念?斯賓諾莎論述實體的特點?斯賓諾莎對屬性和樣式的論述。斯賓諾莎的真觀念。90第三節(jié)萊布尼茨Leibniz1646-1716主要著作《人類理智新論》《單子論》《神正論》91萊布尼茨一、單子論二、認識論92一、單子論(一)單子論產(chǎn)生的理論背景(二)什么是單子(三)單子的特性(四)單子的等級(五)預定和諧93單子論(一)單子論產(chǎn)生的理論背景對17世紀機械論物質觀的批判?!靶味蠈W的點”,現(xiàn)實存在,不可分。94單子論(二)什么是單子實體作為世界萬物的本質:第一,必須具有不可分的單純性,具有統(tǒng)一性,第二,自身具有能動性。所以,單子就是客觀存在的,無限多的,非物質性的,能動的精神實體。95單子論(三)單子的特性1、單子是精神實體,無廣延,自因2、永恒性。不能按照自然的方式生滅,只能出于上帝的創(chuàng)造和毀滅。96(三)單子的特性3、相互獨立性,不受外部影響。單子沒有窗戶,即不可入性。也沒有相互作用。4、質的規(guī)定性。單子之間沒有量的差別,只有質的差別。每個單子都和其他單子不同。自然界中沒有兩個東西完全一樣。97單子論(四)單子的等級1、無機物以至植物,只有微知覺,稱為原始的“隱德萊?!?。2、動物:感覺靈魂3、人:理性靈魂4、更高級生物,如天使5、上帝,最完美的太上單子。98單子論關系:連續(xù)性原則上述等級之間沒有分離的間隔,整體是連續(xù)的。相鄰單子之間有差別,但差別又是無限小的?!白匀粵Q不作飛躍”。99單子論(五)預定和諧預定和諧,或稱前定和諧、先定和諧--上帝創(chuàng)造了宇宙萬物之間預定的協(xié)調--單子之間的關系是預定的和諧--心身關系也是預定的和諧--現(xiàn)實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100單子論自由和必然自由不是意志的選擇能力,而是從潛能向現(xiàn)實的自我發(fā)展。單子的內部本性決定了它的自由。即,自由是受自身理性決定的行為,必然就是被決定的行為。自由是“被自身決定的行為”,也就與必然統(tǒng)一了。101二、認識論(一)批判經(jīng)驗論。對洛克的回應。(二)天賦觀念論(三)二種真理(四)充足理由律102認識論(一)批判經(jīng)驗論。對洛克的回應。1、感覺經(jīng)驗有局限性2、真理必須有普遍必然性103認識論(二)天賦觀念論1、所有觀念都是天賦的。2、大理石紋路說。即天賦能力潛存說感覺是認識的機緣。真理不是現(xiàn)成的,而是潛在的。這個說法比較溫和、圓熟。104認識論(三)二種真理1、推論的真理,必然真理,反面是不可能2、事實的真理,偶然真理,反面是可能的105認識論(四)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任何一個事物如果是真實的,任何一個陳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須有一個為什么這樣而不那樣的充足理由。影響:萊布尼茨—沃爾夫的獨斷論體系106參考書段德智《萊布尼茨哲學研究》107小結:唯理論的特點認識來源—主要是理智、天賦觀念真理標準—天賦觀念,清楚明白。方法—主要是演繹法可知論堅持形而上學108作業(yè)及思考題如何理解萊布尼茨的真理學說?單子的概念、特點、等級。什么是預定和諧?如何理解天賦觀念論?如何理解唯理論的特點?經(jīng)驗論和唯理論的主要分歧?109第三章英國經(jīng)驗論洛克貝克萊休謨110第一節(jié)洛克JohnLocke(1632-1704)

著作《人類理解論》《政府論》《論宗教寬容》111洛克一、批判天賦觀念論二、經(jīng)驗三、觀念四、知識的類型及范圍五、政治學說六、影響和意義112一、批判天賦觀念論1、天賦觀念是一個無用的假設2、普遍同意不能證明是天賦觀念3、潛在的天賦觀念是自相矛盾的4、實踐上容易被統(tǒng)治者利用113批判天賦觀念論白板說tabularasa/blankboard心靈有如白板,沒有任何標記,接受經(jīng)驗以后,形成了觀念和知識。這是一種消極的反映論。但是他也承認,人類接受感覺、形成觀念和知識的能力是天賦的。114二、經(jīng)驗雙重經(jīng)驗論1、感覺:外感覺2、反?。簝雀杏X,包括知覺、思想、懷疑、信仰、推論、認識、意欲以及心靈的一切作用。115三、觀念idea與idealismidea從“理念”到“觀念”。代表著從古代哲學進入近代哲學。idealism相應地有兩種基本含義:第一,理念論,第二,觀念論。在此后才派生出“唯心主義”、“理想主義”的涵義116觀念(一)簡單觀念(二)兩種性質及其觀念(三)復雜觀念117(一)簡單觀念定義:外物及其屬性直接作用于感官而產(chǎn)生的感覺觀念,和心靈對自身心理活動的直接反省而產(chǎn)生的反省觀念。特點:被動性、單純性。途徑:來自單一感官的,來自多個感官的,來自反省的,來自感覺和反省的。118(二)兩種性質及其觀念1、性質和觀念的區(qū)分。性質屬于外物,觀念是外物作用于心靈而產(chǎn)生的東西,是外物的性質在心中引起的結果。Thingsinthemselves=materialThingsinthought=idea119(二)兩種性質及其觀念2、兩種性質:第一性質:物體的大小、形狀、數(shù)目、位置、動靜。是物體的根本性質,為物體所固有,不能和物體分離。第二性質:物體中的一種能力,可以借助第一性質在我們心中產(chǎn)生色聲味等感覺。它依賴于第一性質,所以也叫附屬性質。120(二)兩種性質及其觀念3、兩種性質的觀念是兩種性質在人心中引起的觀念。第一性質的觀念就是體積、廣延、形狀、動靜、數(shù)目等觀念。第二性質的觀念是色、聲、氣味、滋味等觀念。它們都屬于簡單觀念。121(二)兩種性質及其觀念4、性質和觀念的關系第一性質和第一性質的觀念的關系是原型和摹本的關系,二者是相似的。第二性質的觀念在物體中沒有“原型”,第二性質與第二性質的觀念不相似。第二性質僅僅是一種產(chǎn)生色香味的能力而已。122(二)兩種性質及其觀念舉例解釋:觀念和外物的差別聲音是聲波的表現(xiàn),人能聽到的聲波僅僅是在某個頻率范圍之內的。顏色也是光波的一種表現(xiàn),色、聲、味的觀念和體積、廣延的觀念的確有著微妙的區(qū)別。123由此我們看出,近代經(jīng)驗論的立腳點是觀念(idea)而非外物。這和唯物主義經(jīng)驗論是不同的思路。請仔細體會idealism的內涵。124(三)復雜觀念:由簡單觀念構成1、簡單觀念的形成是被動的。心靈具有利用簡單觀念構成復雜觀念的能力,這樣的能力有三種:其一,組合(相加)作用:美、軍隊其二,比較(并列)作用:兄弟、因果其三,抽象(相減)作用:一般性125(三)復雜觀念:由簡單觀念構成2、實體觀:實體是復雜觀念的一種對實體的性質做出了分析。實體被設想為簡單觀念的基底。實體是一種假設、一種觀念。他的實體觀基本屬于一種唯名論立場126(三)復雜觀念:由簡單觀念構成三種實體觀念:物體、心靈和上帝他實際上對這些觀念是否有與之相應的外物,采取了存而不論的態(tài)度。他談論的始終是物體、心靈和上帝的觀念。這樣,就會通向不可知論。127四、知識的類型及范圍1、定義2、觀念的關系3、知識的種類4、知識的范圍128知識的類型及范圍1、定義知識是理智對于兩個觀念的契合或者矛盾的知覺,即對兩個觀念之間關系的認識。知識只與觀念有關,觀念是知識的對象。所以其知識論是和觀念論結合起來的129知識的類型及范圍2、觀念的關系。四類:--同異:藍不是黃--關系(關聯(lián)):三角形的全等--并存或必然聯(lián)系:鐵與磁石--(實在的)存在:上帝存在1302、知識的種類第一,直觀的知識。不必借助其他觀念,直接覺察到兩個觀念是否符合。具有最高的可靠性第二,證明的知識(解證知識)。觀念的關系不能直接認知,必需通過一系列中介觀念進行推理來證明和確認??煽砍潭却沃5谌?,感覺知識。確定性、可靠性最差。這三種知識的可靠程度遞減。1313、知識的范圍:非常狹窄第一,知識的源泉狹窄。知識的源泉就是感覺和反省,都是很狹窄的。第二,觀念的范圍比經(jīng)驗的范圍更狹窄對許多事物沒有觀念,對觀念間的關系也缺少清楚明白的認識,不可能考察清楚全部觀念。1323、知識的范圍:非常狹窄第三,知識的范圍比觀念更狹窄。不僅僅在知識與事物之間隔著觀念,而且從經(jīng)驗到觀念到知識,認識的范圍越來越狹窄。必然導致不可知論。觀念之外的東西是什么,是存疑的。133知識的類型及范圍世界在很大程度上由觀念支配,既有正確的觀念,也有錯誤的觀念。英國的一位智者斷言,觀念對人類生活所具有的支配力量,與其中的錯誤程度恰好成正比。盡管如此,惟有睿智的眼睛才能洞察真理與謬誤之間的分界。----查爾斯·比爾德134五、政治學說1、自然權利(天賦人權)學說。和平自由的自然狀態(tài),反對君權神授財產(chǎn)權最為重要2、法制和分權學說。與霍布斯的差別三權:立法、行政、外交135六.洛克哲學的影響、意義1、刺激了經(jīng)驗論和唯理論哲學的發(fā)展2、對經(jīng)驗論的徹底化,對貝克萊和休謨思想的影響。3、政治學說影響非常深遠。自由主義對美國獨立和法國革命的影響,三權分立對孟德斯鳩的影響。136參考書鄒化政《人類理解論研究》137作業(yè)及思考題1、洛克怎樣批判天賦觀念論2、洛克觀念論的要旨3、洛克思想和不可知論的關系138第二節(jié)貝克萊GeorgeBerkeley1685-1753著作《人類知識原理》139貝克萊一、存在就是被感知二、非物質論140一、存在就是被感知1、觀念是認識的對象。觀念的種類:--由感官引入的。--由人心的情感和作用而感知的。--借助于記憶和想象(也包括混合和分解前兩種觀念)而形成的。類似于洛克的兩種觀念。141存在就是被感知觀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因為觀念只存在于能感知的能動實體,即心靈中。142存在就是被感知2、存在就是被感知具有一個觀念=感知一個觀念對象就是感覺。所以感覺事物(可感事物)的存在,就是被感知。Esseispercipi(perceive,perception)143存在就是被感知反對抽象觀念只承認特殊觀念存在不承認與特殊觀念分離的抽象觀念存在144存在就是被感知3、存在就是感知和被感知三種存在:--感知者心中的觀念--感知觀念的精神,即我的心靈和其他人的心靈--永恒無限的精神,即上帝。145存在就是被感知心靈的一切不能思想的對象,都是被動的,其存在就是被感知。靈魂或精神是能動的,在于感知觀念和思想。146二、非物質論1、批評洛克觀念只能和觀念相似,不能和性質相似第二性質和第一性質不可分離,第二性質若存在于心中,第一性質一定在心中。所以,第一性質不可能在心外。147非物質論2、物是觀念的集合感覺觀念是清晰、固定、明確的,不能由意志加以改變。這些觀念形成某種固定集合,同時出現(xiàn),同時消失。這些觀念是穩(wěn)定的,有秩序的。人們就用事物來標識這些觀念。148非物質論3、物質實體的概念是虛無(物質是虛無)物質實體是抽象名詞,無意義。物質實體不是實體,不是偶性,不是精神,不是觀念,無活力、無思想、不可分、不可動,無廣袤,不能在任何地方存在。149非物質論4、意義用有神論反對不可知論反對唯物主義,懷疑主義評價:在觀念論內部,貝克萊是有道理的,跳出觀念論體系,唯物主義是有著廣闊空間的。150參考書傅有德《巴克萊哲學研究》151第三節(jié)休謨DavidHume1711----1776

著作:《人性論》《人類理智研究》152休謨一、經(jīng)驗論二、溫和懷疑論三、因果觀四、休謨難題:是與應當153一、經(jīng)驗論1、知覺:知識的基本要素,分為如下兩種:印象和觀念2、印象:生動的知覺包括感覺印象和反省印象3、觀念:印象在心中的摹本觀念的特點是微弱的。154一、經(jīng)驗論4、知識論的基本原則印象在先想象自由155二、溫和懷疑論1、感覺經(jīng)驗(知覺)之外一切不可知。2、反對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3、自我是超驗概念,是一束知覺。是永遠流動和運動之中的知覺的集合體。休謨否認了實體作為知識對象的可能性。物質、心靈、上帝都是不可知的。156二、溫和懷疑論休謨不可知論的特色:在感覺來源問題上存疑,認為實體不可知,但不是徹底懷疑。他認為,生活實踐是醫(yī)治徹底懷疑主義的良藥。157二、溫和懷疑論4、理智劃界思想:第一,想象力。崇高——詩人,演說家,僧侶,政治家第二,正確判斷。限于日常生活第三,哲學。是系統(tǒng)化地修正過的日常生活的反省。不能超越經(jīng)驗。158溫和懷疑論“我們如果在手里拿起一本書來,我們就可以問:其中包含著數(shù)和量的任何抽象推論么?沒有。其中包含著關于實在事實和存在的任何經(jīng)驗的推論么?沒有。那么我們就可以把它投在烈火里。因為它只包含詭辯和幻想。”159三、因果觀1、兩種知識:休謨之叉第一,關于觀念關系的知識:數(shù)學知識。憑思想的作用就能發(fā)現(xiàn)。自明性。必然的知識。第二,關于事實的知識:自然科學、自然哲學、歷史學。或然性知識。這里說的事實,實際上也是指觀念。160三、因果觀2、因果觀念的來源因果關系的發(fā)現(xiàn)只能通過經(jīng)驗。從過去推斷未來,從已知推斷未知,從個別推斷一般,是歸納推理。在邏輯上不能證明。反對歸納法。因果聯(lián)系僅僅是物象的恒常會合。161三、因果觀3、習慣是人生的偉大指南因果觀念是習慣性的聯(lián)想習慣是因果觀念的基礎。英國經(jīng)驗主義思維方式的表現(xiàn)。162三、因果觀4、因果的定義從對象角度看:對象之間的先行關系和接近關系。從認識角度看:對象的觀念決定心靈去形成另一個對象的觀念。163三、因果觀5、對休謨因果觀的反思:休謨指出了人類認識的有限性,但同時也取消了知識和科學的普遍必然性。危及知識和科學的可靠性和普遍有效性。164四、休謨難題:是與應當事實命題如何推導出價值命題?Tobe(是)Oughttobe(應當)事實價值實然的應然的描述性的規(guī)范性的玫瑰花是紅的玫瑰花是好的165參考書周曉亮《休謨哲學研究》166討論總結經(jīng)驗論的特點認識來源—主要是感覺經(jīng)驗真理標準—經(jīng)驗方法—主要是歸納法不可知論(知識有界論)和懷疑論傾向反形而上學傾向。167經(jīng)驗論與唯理論比較168作業(yè)及思考題1、貝克萊的“存在即是被感知”2、貝克萊的非物質論3、如何理解休謨的不可知論4、如何理解休謨的因果觀16918世紀法國啟蒙哲學170第四章18世紀法國啟蒙哲學第一節(jié)孟德斯鳩和伏爾泰第二節(jié)盧梭第三節(jié)百科全書派171總論:什么是啟蒙運動1、哲學家論啟蒙“啟蒙是人類脫離自己加給自己的不成熟狀態(tài)”(康德)“思維著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恩格斯)用光明驅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啟蒙即現(xiàn)代理性的確立過程。172總論:什么是啟蒙運動2、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特點具有英國啟蒙運動所沒有的激進批判和否定精神。反專制、反愚昧迷信、提倡科學和進步尊重理性,有可能變?yōu)楣ぞ呃硇院涂茖W崇拜。173總論:什么是啟蒙運動3、樂觀主義的歷史進步觀。理性的人替代全能的上帝,黑暗人間變?yōu)楣饷魈焯谩?、法國大革命是法國啟蒙運動的直接后果。174第一節(jié)孟德斯鳩和伏爾泰一、孟德斯鳩Montesquieu1689-1755《論法的精神》175一、孟德斯鳩1、法的精神自然法:否定神跡,法是理性的對象。包括:和平、尋找食物的意圖、互相愛慕、社會生活人為法:人類的一般法,來自于人類的理性,也以自然法為基礎。176一、孟德斯鳩2、政體學說共和(民主)政體—人民或部分人民執(zhí)政君主政體—君主在法律框架之下執(zhí)政專制政體—君主在無法律之下任意執(zhí)政177一、孟德斯鳩3.分權制衡與政治自由政治自由的含義:作法律允許的事情,不被強迫做他不該做的事情。以權力制約權力:三權分立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的分立178一、孟德斯鳩4.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一國的法律有特殊性一國的法律和這個國家的具體環(huán)境相適應,地理環(huán)境的作用尤其重要。179一、孟德斯鳩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氣候:產(chǎn)生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法律土壤:土地貧瘠使人簡樸勤勞領土大?。汗埠椭啤髦啤械葒覍V啤髧?80二、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

著作:《風俗論》《哲學通信》181二、伏爾泰1.經(jīng)驗論對天賦觀念的批評2.自然神論(理神論)上帝創(chuàng)世之后,不再干預世界。具有機械論色彩的自然神論“即使上帝不存在,也要創(chuàng)造一個”182二、伏爾泰3.社會政治思想自然法是人為法的基礎,法是自然的女兒。國家是由暴力產(chǎn)生,而非契約。自由是天賦人權(naturalright)開明君主制優(yōu)于共和制。因為后者能帶來混亂和“集體的暴政”。183作業(yè)及思考題啟蒙哲學的特點孟德斯鳩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184第二節(jié)盧梭Jean-JacqueRousseau1712-1778“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著作《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185一、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一)自然與文化,及不平等的產(chǎn)生1、按照抽象的分析方法推導人的自然狀態(tài)自然人的心靈:自我保存和憐憫盧梭的傾向是回歸自然,把文明看作是人性的墮落186一、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一)自然與文化,及不平等的產(chǎn)生2、人的自我完善化的潛在能力。理性、文明、語言、社會生活等等。3、私有制是人的自我完善化的結果,是不平等的起源。187一、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二)不平等的發(fā)展階段兩種不平等:自然的和精神的(政治的)1、法律和私有財產(chǎn)權的設立。富人欺騙窮人訂立契約,保障他們的財產(chǎn)。2、官職的設置,制度的完善。3、專制權力的出現(xiàn)。一切人平等,因為他們都等于零,暴力革命的可能性。188二、社會契約論1、社會契約的目的尋找合理的社會契約,取代不平等的契約合理契約是合法權利和正常政治制度的必要條件189二、社會契約論2、社會契約的要旨每個人都將自身權利全部轉讓給整個集體。每個人都成為全體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是部分轉讓,而是全部轉讓。)190二、社會契約論3、公意——公共意志公意:個人意志的總和,但不是簡單相加,而是個人意志相同的部分。國家和法律是公意的代表。(直接民主制)Generalwill公意=人民眾意:個人意志的簡單相加。(英美代議制)191二、社會契約論4、人民主權主權在民,人民主權不可分割,反對三權分立?!叭嗣瘛钡奶厥夂x?!皬娖茸杂伞保簜€人不服從公意,則全體要強迫個人服從。192三、盧梭的影響1、對社會主義運動的影響。2、社會契約論的理想性、激進性。3、對康德的影響:公意學說結合了自由的普遍性和意志的絕對性。193參考書:傅勒《反思法國大革命》朱學勤《道德理想國的覆滅》194作業(yè)及思考題盧梭如何論述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盧梭如何看待社會契約?195第三節(jié)百科全書派一、百科全書派的概況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在編纂《百科全書》(全稱為《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手工藝分類字典》)的過程中形成的派別。代表有達朗貝爾、愛爾維修、霍爾巴赫、拉美特利等,以狄德羅為核心。196一、百科全書派的概況主張唯物論、無神論。反對封建特權制度和天主教會。向往合理的社會,認為迷信、成見、愚昧無知是人類的大敵。197一、百科全書派的概況主張一切制度和觀念要在理性的審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他們推崇機械工藝,孕育了資產(chǎn)階級務實謀利的精神。缺陷: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歷史唯心論198二、拉美特利LaMettrie1709-1751《人是機器》199二、拉美特利1、心身關系二者有緊密聯(lián)系,心身統(tǒng)一性。心靈對身體的依賴。--體質造成性格的不同--食物對精神的影響--年齡對心靈的影響--氣候對精神狀態(tài)的影響200二、拉美特利2、人是機器心靈與身體都是由物質構造的,服從機械運動的規(guī)律。繼笛卡爾提出動物是機器后,提出人也是機器。動物和人沒有根本區(qū)別,在生理構造上相似。同樣有活動、情感、善惡、意識201二、拉美特利2、人是機器人是機器,但是比動物更完善一些。多一些齒輪、彈簧,因而產(chǎn)生了理性。他否認獨立的心理實體—心靈存在,認為心靈是物質性的實體。202二、拉美特利3、局限性:否認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認為動物有道德。將人的身體運動完全等于機械運動,沒有看到生命運動和機械運動的區(qū)別。庸俗唯物主義的先驅,后者認為大腦分泌思想像肝臟分泌膽汁一樣。203三、愛爾維修Helvetius1715-1771《論精神》204(一)利益論靈魂是物質性的,肉體的感受性是人的唯一動力。首次將利益引入哲學,幸福導致對利益的追求。利益來自于肉體的感受性。自愛是自私為己,趨利避害,是共同的人性,人的本性。正義公平都來自于自愛。205(一)利益論利益的區(qū)分:個人利益小集團利益公共利益或國家利益,是最高法律愛爾維修的利益論基本屬于功利主義和合理利己主義。206(二)環(huán)境與意見1、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教育:人的一切生活條件的總和及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環(huán)境和教育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差異是由于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環(huán)境產(chǎn)生的。教育是萬能的,造就一切。207(二)環(huán)境與意見2、環(huán)境決定意見環(huán)境中最根本的是政治形式政治形式最根本的是法律。法律造就一切,立法有教育意義208(二)環(huán)境與意見3、意見決定環(huán)境高明的法律是經(jīng)驗和理性的結果理性只能產(chǎn)生于天才人物?!叭耸黔h(huán)境的產(chǎn)物”和“意見支配世界”相矛盾。209(二)環(huán)境與意見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huán)境和教育的產(chǎn)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huán)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chǎn)物,-這種學說忘記了∶環(huán)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說必然把社會分成兩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會之上。

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210四、狄德羅Diderot1713-1784211四、狄德羅1、物質與元素克服了機械論的簡單片面性。物質的異質性:自然事物不能由一種完全相同的物質產(chǎn)生。動物性的元素:有機分子。212狄德羅2、物質自身的運動感受性:物質內部的能動性,也是事物對外界作用的接受和反應能力,是物質的根本性質。物質的聯(lián)系:“大理石造肉”,即由無機物變?yōu)橛袡C物的過程。強調普遍聯(lián)系和演化的思想。213狄德羅3、精神的交感人的精神活動的相互影響,即交感。用音樂的比喻來反對貝克萊。總的來說,狄德羅的唯物主義是一種生機論的唯物主義214五、霍爾巴赫Holbach1723-1789《自然的體系》《自然政治論》215五、霍爾巴赫1、特點:徹底無神論、徹底決定論2、嚴格因果論、宿命論沒有意志自由,把一切都還原為自然的因果作用。否認偶然性。歷史事件也受自然規(guī)律支配。3、環(huán)境的決定論。4、缺點:機械性、宿命論216思考題如何理解“人是機器”?如何理解“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法國啟蒙哲學的特點。217德國古典哲學

——近代哲學的頂峰218

緒論德國古典哲學概況一、背景二、特點三、代表人物219一、背景政治:長期封建割據(jù)經(jīng)濟:落后思想:萊布尼茨-沃爾夫教條主義體系220二、特點1、思辨性2、辯證性3、體系性4、唯理精神、理性精神,非經(jīng)驗性5、啟蒙精神的深化,是近代啟蒙主義哲學的最高階段。6、意識哲學、精神哲學。221三、代表人物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222參考書:楊祖陶《德國古典哲學邏輯進程》223第五章康德ImmanuelKant

(1724-1804)出生于哥尼斯堡。1770年以前稱為前批判時期,1781年以后是批判哲學時期224康德的主要著作《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道德形而上學原理》《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等。225李秋零譯《康德著作全集》鄧曉芒、楊祖陶譯“三大批判”鄧曉芒《康德哲學講演錄》張世英《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226預備問題什么是知識episteme-epistemology認識論Doxa—dogmatism教條主義什么是科學wissenschaft,體系化,普遍性、必然性、客觀性227預備問題什么是形而上學:研究(超驗的)本原和本質的學說在18世紀,形而上學的對象包括:心靈(靈魂)、世界、上帝228第一節(jié)純粹理性批判一、哥白尼式的革命1、康德哲學面臨的問題--知識的普遍性、必然性、有效性。知識何以可能?--理性與自由(自由與必然)--形而上學229一、哥白尼式的革命2、康德的回應:主體性精神的確立知識的兩個部分:先天形式+感覺材料先天形式是知識的必要條件230一、哥白尼式的革命先天:apriori指與經(jīng)驗無關的認識成分先驗:transzendental指為經(jīng)驗認識提供普遍必然性的東西。231

先天知識先驗知識232一、哥白尼式的革命知識符合對象

對象符合知識(經(jīng)驗材料符合先天形式)233一、哥白尼式的革命意義主體性哲學的完善。結果不完全是消極的。與貝克萊式的經(jīng)驗唯心主義相區(qū)別,是先驗唯心主義234二、先天綜合判斷1、什么是先天綜合判斷?分析判斷:主詞包含謂詞例如:一切物體都有廣延。綜合判斷:主詞不包含謂詞例如:一切物體都有重量。235二、先天綜合判斷通常的看法:----分析判斷即先天判斷----綜合判斷即后天判斷康德認為:先天判斷和綜合判斷可以結合,成為先天綜合判斷。236二、先天綜合判斷理由:知識的先天形式保證了知識的普遍必然性(來自唯理論)知識的綜合內容保證了知識的內容有所增加(來自經(jīng)驗論)237二、先天綜合判斷2、總問題:人類的知識何以可能?這個問題轉變?yōu)椋合忍炀C合判斷何以可能?包括如下問題:--數(shù)學何以可能?--自然科學何以可能?--形而上學何以可能?238三、感性學說—先驗感性論1、形式和質料先天形式與后天質料(內容)緊密結合在一起,同時發(fā)生。構成感性經(jīng)驗。也叫做“感性直觀”或“直觀”。后天質料就是通過感官得來的雜多材料,即紅、圓、硬、甜等等.239三、感性學說—先驗感性論2.空間與時間時空是感性階段的先天形式,不摻雜后天的經(jīng)驗的內容。但為經(jīng)驗提供普遍性時空在邏輯上先于經(jīng)驗內容。時空來自于主觀認識能力,而非外物的性質。240三、感性學說—先驗感性論時空是感性直觀的必要條件時間與數(shù)學:7+5=12空間與數(shù)學: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241三、感性學說—先驗感性論3、先驗唯心論和經(jīng)驗實在論的統(tǒng)一時空具有經(jīng)驗的實在性和先驗的觀念性4、先天形式學說的意義回應了休謨對于知識普遍必然性的質疑,提出了一種獨特的解決方案。242四、知性學說—先驗分析論(一)概念分析論(二)原理分析論243(一)概念分析論1.知性的必要性知性比感性更加高級,感性經(jīng)驗需要進一步的整理,形成概念和判斷。數(shù)學也是如此“思維無內容則空,直觀無概念則盲”(這里的直觀=感性知識)知性的綜合統(tǒng)一能力來自于自我意識244(一)概念分析論2.范疇理論:十二范疇的推導范疇是純概念,是知性的先天形式亞里士多德的范疇表:實體與偶性--偶性包括性質、數(shù)量、關系、時間、空間、姿態(tài)、狀況、主動、被動245(一)概念分析論判斷表A量:全稱判斷:所有S是P特稱判斷:一些S是P單稱判斷:某個S是PB質:肯定判斷:S是P否定判斷:S不是P無限判斷:S不是P1、P2、P3、Pn……246(一)概念分析論判斷表C關系:直言判斷:S是P假言判斷:如果S1是P1,那么S2是P2選言判斷:S要么P1、要么P2……D模態(tài):或然判斷:S可能是P實然判斷:S的確是P必然判斷:S必然是P247(一)概念分析論范疇表A量:單一性B質:肯定性多數(shù)性否定性全體性限制性C關系:實體性D模態(tài):可能性—不可能因果性存在—非存在交互性必然—偶然248(一)概念分析論3、范疇和直觀(感性知識)的關系范疇是知性的先天形式,它和后天經(jīng)驗無關,保證了自然科學知識的普遍必然性。范疇邏輯地先于直觀(感性知識)。范疇來自主觀認識能力,而非外物性質。范疇和直觀不可分,在時間上同時發(fā)生。249(一)概念分析論4、范疇的先驗演繹演繹,在康德那里的意思是對范疇合法性的證明。范疇的先驗演繹有兩個版本,即“主觀演繹”和“客觀演繹”,意義完全相同,但是思路和角度不同。2504、范疇的先驗演繹(1)范疇的主觀演繹知性的綜合能力是對感性直觀的雜多材料加以整理,這個整理過程也叫綜合。分為三步:2514、范疇的先驗演繹(1)范疇的主觀演繹第一,直觀中把握的綜合(領悟直觀的綜合),相當于馬哲原理的“知覺”。第二,想象中再現(xiàn)的綜合,相當于馬哲原理中的“表象”。第三,概念中認知的綜合,已經(jīng)進入概念階段了。2524、范疇的先驗演繹(2)范疇的客觀演繹我思是先驗統(tǒng)覺(apperception),即把直觀材料統(tǒng)一為一個概念的能力?!拔宜急仨毎殡S我的所有表象”2534、范疇的先驗演繹(2)范疇的客觀演繹因為自我意識(我思)是統(tǒng)一的,具有綜合統(tǒng)一性,所以,對象才是綜合統(tǒng)一的。兩個演繹的比較:主觀演繹重視心理過程,客觀演繹重視統(tǒng)一性和客觀性。254(二)原理分析論1、圖型(圖式)表2、原理表3、人為自然立法4、現(xiàn)象與本體2551、圖型(圖式)表先驗圖型(圖式)是連接范疇和直觀的橋梁和中介。圖型有四種,都和時間有關。A量,時間序列—數(shù)B質,時間內容—對象的充實狀態(tài)C關系,時間次序—對象的持存、相繼、并存D模態(tài),時間總和—對象在任何時間、確定時間和一切時間中的存有。2562、原理表原理,是指知性在經(jīng)驗中進行綜合統(tǒng)一時所采用的原理。它們是構成科學知識的最基本的四條原則,一切自然科學知識都必須遵循這四條原則。同樣,它們也是先驗的。257純粹知性的先驗原理表A量,直觀的公理B質,知覺的預測C關系,經(jīng)驗的類比D模態(tài),一般經(jīng)驗思維的準則后兩條原理各自分為三條,這些原理都和范疇表相關聯(lián)。2582、原理表A量,直觀的公理:一切直觀都是外延的量。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量。B質,知覺的預測:實在的東西在感覺中具有內包的量,即具有一個度。由量到質,通過量的強弱程度把握質,即達到對度的認識。2592、原理表C關系,經(jīng)驗的類比。包括三條原理:--實體的持存性原理--因果律--交互作用原理2602、原理表D模態(tài),一般經(jīng)驗思維的準則:與經(jīng)驗的形式條件一致的,就是可能的與經(jīng)驗的質料條件相關的,就是現(xiàn)實的與現(xiàn)實東西的關聯(lián)是按照經(jīng)驗的普遍條件而得到規(guī)定的,就是必然的。2613、人為自然立法知性的先天法則不是從自然界中得來,而是知性給自然界規(guī)定的。知性左手持原理,右手持按照原理設計的實驗,但不是像小學生一樣向自然請教,而是像法官一樣,強迫證人回答問題。2624、現(xiàn)象與本體本體(Noumena)是界限性概念,指超出現(xiàn)象和經(jīng)驗范圍的東西。人類認識的本性是要超越界限,從現(xiàn)象界進入本體界?!拔乙欢ㄒ拗浦R,以便為信仰保留地盤”263注意:物自體的含義Thingsinthemselves,又稱物自身或自在之物。第一,外物,即刺激感官的東西。第二,本體。第三,純粹理性的理念,形而上學的對象,實體(靈魂、世界、上帝)thingsinthought=ideas264五、理性學說—先驗辯證論1、先驗幻相理性是先驗幻相的發(fā)生地,所謂先驗幻相,是認識從知性階段跨越了界限,進入超驗領域,試圖認識無限的本體所發(fā)生的錯誤。關于先驗幻相的理論,稱為先驗辯證論。辯證法=幻相的邏輯。2652.理念理念:純理性概念。通過考察推理(三段論)而得出,試圖對知性知識進行更高層次的綜合。和本體一樣,也是一個限制性概念。266康德的知識:感性知識=時空+雜多材料(紅、白、軟、甜等)知性知識=范疇+感性知識理性知識=理念+知性知識(但是不能完成)2673、三種理念靈魂----心靈哲學世界----宇宙論上帝----理性神學特點:不是認識的對象、是超驗的東西,是人的天性所致,不能避免。2684、純粹理性的謬誤推論:批判心靈哲學靈魂(靈魂不死)在這里主要不是指有死的個體靈魂,而是心靈哲學的對象。謬誤表現(xiàn)之一:把靈魂當作實體康德認為,靈魂不是實體、不在經(jīng)驗之中。2694、純粹理性的謬誤推論:批判心靈哲學謬誤表現(xiàn)之二:四概念錯誤大前提:實體只能被思考為主體(S是P)小前提:我思必須被思考為主體(我認為S是P)結論:我思是實體2705、純粹理性的二律背反:批判宇宙論用知性范疇去認識世界這一無限的本體,將會出現(xiàn)四組相互矛盾的命題,同樣能夠得到證明。稱為“Antinomie”即“二律背反”。271二律背反A量:正題:世界在時間上有開端、空間上有界限反題:世界在時間上無開端、空間上無界限272二律背反B質:正題:世界上的實體都是由單一的東西所構成的反題:世界上沒有單一的東西,一切都是復合的這兩組命題是真正的、不可解決的矛盾,主詞是本體,謂詞是范疇

273二律背反C關系:正題:世界上有出于自由的原因。反題:沒有出于自由的原因,一切都是必然的。274二律背反D模態(tài):正題:世界上有某種絕對必然的存在體。反題:沒有絕對必然的存在體,一切都是偶然的。這兩組命題的矛盾可以解決,正題都是屬于本體界,反題都是屬于現(xiàn)象界的。2756、純粹理性的理想:批判理性神學上帝作為理想,不是實體,不是認識的對象。對上帝存在的三種論證提出批判第一、康德對本體論證明的批判本體論證明的代表人物:--安瑟爾謨--笛卡爾2766、純粹理性的理想:批判理性神學第一、康德對本體論證明的批判首先,“存在/是”不能做謂詞。所以“上帝存在”這個命題是無意義的。{Godis.}Godexist.2776、純粹理性的理想:批判理性神學第一、康德對本體論證明的批判其次,康德認為,從上帝的概念不能推出上帝的存有。正如100元錢的概念和真實的100元錢不同。概念與存有的差異。Being的概念粗略的分為兩種含義:essence和existence,即本質和存有。2786、純粹理性的理想:批判理性神學第二、康德對宇宙論證明的批判宇宙論證明代表人物:托馬斯·阿奎那a←b←c←d←…n←…←上帝康德認為,n和上帝之間必然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依然不能從有限推導到無限。所以此論證不成立。2796、純粹理性的理想:批判理性神學第三、康德對自然神學證明的批判從經(jīng)驗、美學、宗教體驗、目的性、宇宙秩序性等方面論證上帝存在。是基督徒最常見的證明方式??档抡J為,這種論證的實質和前兩種論證一樣,都是混淆了概念與存有。他認為三種證明方式的實質都是一樣的。2807、向實踐理性的過渡靈魂、世界、上帝作為無限者,不能認識,只能信仰,不是認識的對象,不是純粹理性的對象,而是實踐理性的對象。281六、康德第一批判的意義1、綜合了經(jīng)驗論和唯理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先驗唯心論,從新的角度和思路出發(fā),論證了人的認識能力。證明了認識的客觀必然性,在一定意義上解決了二派的理論難題。282六、康德第一批判的意義2、為知識劃界,為信仰保留地盤?,F(xiàn)象物自體自然科學人文學科事實價值知識信仰是(實然)應當現(xiàn)實理想分別屬于兩個不同領域,不能互相侵犯。283六、康德第一批判的意義3、批判形而上學,證明人類認識的有限性。其不可知論的意義4、實踐理性高于純粹理性(理論理性)5、奠定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基礎。284作業(yè)及思考題1.德國古典哲學要解決什么問題?2.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3.哥白尼式革命的意義。4.康德的“人為自然立法”思想。5.什么是先驗幻相。6.什么是二律背反?7.康德對形而上學的批判及其意義。285第二節(jié)道德哲學“有兩種東西,我越加思考,心中就越充滿時常翻新、有增無減的贊嘆與敬畏: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康德《實踐理性批判》286《道德形而上學原理》《實踐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學》287一、自然律和道德律1、必然與自由理論理性--必然,tobe實踐理性--自由,oughttobe288一、自然律和道德律

2、行為的道德意義:以動機為評判標準動機論、義務論—康德效果論、幸福論—功利主義289一、自然律和道德律3、稟好與責任(義務)稟好Neigung/inclination,也譯為愛好,是屬于人的自然屬性。例如感覺欲望等等。它不是道德的真正來源,因為它屬于必然而不是自由。責任Pflicht/duty,是道德的真正來源290一、自然律和道德律4、幸福與善良意志(goodwill)善良意志像寶石一樣,可以自己發(fā)光。接近于通常所說的“良知”。它是道德的真正來源291二、自由即自律1、反對情感主義、功利主義倫理學情感主義倫理學強調人的道德情感功利主義倫理學是基于因果決定論的292二、自由即自律2、意志自由是道德哲學的基礎自由在實踐理性中,也稱作意志自由,其實質是意志的自我決定。自由是善良意志(良知)的基礎。293二、自由即自律3.道德律令的形式與質料實踐理性自身對意志動機的決定是先天有效,不從屬于經(jīng)驗——形式個人幸福原則不是先天有效,所以沒有普遍性。道德行為的具體目的——質料294二、自由即自律4.意志的自律與他律自律—出于實踐理性自我決定的道德行為,不借助任何質料或者具體目的。他律—出于具體的目的而進行的道德行為295三、定言命令(絕對命令)1.假言命令與定言命令假言命令:如果s,那么p。此命令是有條件的。定言命令是無條件的。296三、定言命令(絕對命令)2.絕對命令的三種形式第一,普遍性公式:你一定要這樣行為,以使你的準則成為普遍法則(規(guī)律)準則是個人的,法則是普遍的297三、定言命令(絕對命令)2.絕對命令的三種形式第二,質料公式在任何時候都把你的人性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人是目的,不是手段,這和功利主義不同。298三、定言命令(絕對命令)2.絕對命令的三種形式第三,自律性公式每個有理性者的意志的觀念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觀念。即把自身看作目的王國中的立法者。人為道德立法。299三、定言命令(絕對命令)3.實踐理性優(yōu)先于純粹理性只有實踐理性,只有在意志自由之中,才能體現(xiàn)出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尊嚴。300四、實踐理性的公設1、至善:美德與幸福的完全合一斯多亞學派—美德論伊壁鳩魯派—幸福論實踐理性的二律背反:美德與幸福不能合一301四、實踐理性的公設2、三條道德公設靈魂不死意志自由上帝存在這三條公設呼應了純粹理性的三個理念。為幸福和美德的統(tǒng)一提供了基礎。302四、實踐理性的公設3、公設與至善的關系公設是至善的條件,僅就道德法則本身而言,也可以說是無條件的303五、康德倫理學的意義和思考1、道德形而上學的確立2、宗教信仰和道德的統(tǒng)一3、自由與必然4、道德命令是軟弱的嗎?304作業(yè)及思考題1、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學及其意義2、康德如何解決自由和必然的關系問題3、康德的道德命令是軟弱的嗎?

305第三節(jié)判斷力批判一、判斷力: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中介1、規(guī)定的判斷力和反思的判斷力規(guī)定的判斷力—認識反思的判斷力—審美和目的論306一、判斷力2、合目的性原理—判斷力的先驗原理反對神學目的論,主張內在目的論。神學目的論認為上帝是宇宙的目的(外在目的)。307一、判斷力2、合目的性原理第一、形式的合目的性主觀的合目的性—自然合目的性的美學表象第二、質料的合目的性客觀的合目的性—自然合目的性的邏輯表象308二、美學:審美判斷力批判1、純粹美與依附美純粹美:著眼于形式依附美:著眼于內容309二、美學:審美判斷力批判2、純粹美的四條原則第一,美是無功利的、無利害的第二,美是無概念的普遍性第三,美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第四,美是無概念的必然性310三、目的論判斷力批判1、自然的合目的性:調整性原理人由自然進入文化2、道德的目的論:人類理性的完善創(chuàng)造終極目的——人類理性的至善311三、目的論判斷力批判知性自然的合規(guī)律性自然人判斷力自然的合目的性文化人理性創(chuàng)造的終極目的道德人312三、目的論判斷力批判3、走向道德神學承認上帝的目的論證明還有一點道理從自然目的論中引出對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的證明,即道德證明由此,康德提出了“理性范圍內的宗教”313總結:康德的四個問題1、我能知道什么?--純粹理性2、我應當做什么?--實踐理性3、我可以希望什么?--信仰(實踐理性)4、人是什么?--上述問題的綜合314總結:康德的意義1、批判:人類理性的立法作用2、理性主義傾向3、先驗哲學的合理性4、人本主義和主體性5、不可知論的意義:認識的有限性。保護道德、知識本身和人類理性,使之不至于濫用315作業(yè)及思考題1、康德的美學思想的意義2、康德哲學的貢獻316第六章費希特和謝林317第一節(jié)費希特知識學的基本原理費希特(Fichte1762—1814)《全部知識學的基礎》318一、知識學與絕對自我1、知識學的目的知識學是科學的科學,知識的知識,其任務是考察知識的可能性條件319一、知識學與絕對自我2.對康德的批評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二元分裂物自體是不必要的設定320一、知識學與絕對自我3.絕對自我絕對自我是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結合絕對自我既不是單純的經(jīng)驗自我,也不是單純的超驗自我321一、知識學與絕對自我絕對自我是先驗的、一般的自我意識,是一切知識和經(jīng)驗的根據(jù),是先驗的源泉絕對自我在主客體分化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是獨一無二的322一、知識學與絕對自我絕對自我是意識做出區(qū)分之前,使意識得以可能的主客統(tǒng)一體具有絕對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323一、知識學與絕對自我4.本原行動自我察覺我自己的存在本原行動是由自我發(fā)出的,既是行動者,又是行動的產(chǎn)物324一、知識學與絕對自我人的認識的對象就是認識的主體,即自我認識,也就是行動“太初有為”。325一、知識學與絕對自我5.理智直觀自我通過理智直觀,肯定了自己的絕對能動性理智直觀是前反思、前思辨、前哲學的326二、知識學的基本原理1、自我設定自身2、自我設定非我3、自我與非我的統(tǒng)一3271、自我設定自身A=A,自我自身的必然聯(lián)系,確立的是形式,這一必然聯(lián)系是自我提供給自己的。在自我意識中設定的自我意識產(chǎn)生了。表明了“我在”和“我思”。得出了同一律和實在性范疇3282、自我設定非我A≠非A,當自我設定自身時,就設定了對立面,即非我。非我是對自我的否定和限制。非我是意識的對象知識的形式和內容都是自我的設定物自體是沒有必要的概念得出了矛盾律和否定性范疇3293、自我與非我的統(tǒng)一我與非我的相互制約、并存有限的自我和有限的非我在絕對自我之中得到統(tǒng)一得到了根據(jù)律、充足理由律和根據(jù)性范疇330作業(yè)及思考題1、如何理解絕對自我2、知識學三條原理331第二節(jié)謝林的同一哲學謝林(Schelling1775~1854)主要著作:《先驗唯心論體系》《對人類自由本質的哲學探討》332謝林前期哲學的精神謝林認為,費希特的絕對自我不足以充當哲學的最高原則。因為自我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哲學的最高原則是“絕對”,或者“絕對同一”。333謝林前期哲學的精神謝林的前期哲學分兩部分:自然哲學—從客觀到主觀先驗哲學—從主觀到客觀334一、自然哲學1、從自然到精神的發(fā)展過程無意識的理智從原始沖動出發(fā),經(jīng)歷質料、無機物、有機體發(fā)展到精神2、對立統(tǒng)一是自然哲學的第一原則,同一與差別的矛盾運動是精神發(fā)展的動力。335二、先驗哲學1、從主體到客體,從精神到自然的創(chuàng)造過程2、三個階段理論哲學—實踐哲學—藝術哲學在內容上大致相當于康德的三個批判336三、同一哲學1、絕對同一哲學同一哲學是自然哲學和先驗哲學的更高綜合絕對同一是主客體分化之前的絕對本原337三、同一哲學絕對同一由于原始的沖動產(chǎn)生對立,一分為二,即自然和精神絕對同一是哲學的起點和終點338三、同一哲學2、意義和問題意義:為黑格爾的自然哲學和哲學的一些原則打下了基礎問題:第一,絕對同一抹殺了差別。第二,理智直觀方法過于神秘,是突如其來的靈感。339作業(yè)及思考題謝林的絕對同一及其意義340第七章黑格爾Hegel1770—183134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