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2018年診療規(guī)范_第1頁
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2018年診療規(guī)范_第2頁
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2018年診療規(guī)范_第3頁
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2018年診療規(guī)范_第4頁
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2018年診療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PAGE PAGE 34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療規(guī)范 年版)一、概述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血液病, 生物學特征多樣而臨床異 質性很大,以骨髓和淋巴組織中不成熟淋巴細胞的異常增殖 和聚集為特點。153040% 。我國1986 7515 3 7 歲,10 歲以后發(fā)病率隨 年齡增長逐漸下降,但 50 歲以后發(fā)病率又略有上升。成30 40 20%30(9; 22)(q34Ph+ALL。二、臨床表現 急性白血病的臨床表現包括骨髓組織受白血病細胞浸 潤所引起的骨髓正常造血衰竭表現 (如貧血、 感染、出血等) 以及白血病細胞的髓外浸潤引起的異常(如淋巴結、肝脾腫 大等)兩大方面。

2、ALL的臨床表現各異,癥狀可以表現比較 隱匿,也可以呈急性, 這取決于骨髓被惡性克隆替代的程度 和髓外浸潤的范圍;患者就醫(yī)前的癥狀期平均約 6 周(可短 于 1 周至長達 1 年)。與急性髓系白血病比浸潤及中 樞神經系統(tǒng)白血病更常見。(一)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的表現貧血 貧血是白血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常較早出現,且隨著病情進展而加重。表現為蒼白、無力、頭暈、心悸、厭食、 浮腫等?;颊哓氀某潭扰c出血量不成比例。出血 出血也是常見表現,約半數病例可有不同程度出血。出血部位分布廣泛,以皮膚、黏膜最常見,表現為皮膚瘀點、 瘀斑及鼻出血、齒齦出血等。顱內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 系出血雖少見,但往往導

3、致嚴重后果。血小板質和量的異常 是出血的最主要因素。白血病細胞對血管壁浸潤破壞也增加 出血風險。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DIC )的發(fā)生、凝血因子缺 乏也可加重出血傾向。發(fā)熱、感染 一半以上患者由發(fā)熱起病,可為低熱或高熱。疾病本身 可以出現腫瘤熱,但高熱往往提示有繼發(fā)感染。感染可發(fā)生 于機體任何部位,以咽炎、口腔炎最多見;上呼吸道及肺部 感染、肛周感染和胃腸炎也較常見;若合并膿毒血癥是引起 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二)白血病細胞增殖浸潤的表現白血病細胞可以浸潤任何器官,其中淋巴結、肝、脾、 骨關節(jié)、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皮膚是最容易受累及的部位?;颊吒纹⒛[大的發(fā)生率較急性髓系白血病發(fā)生率高,腫大程 度也更明顯

4、。淋巴結腫大多見, 約 50深部如縱膈、腸系膜、腹膜后等淋 巴結。肝、脾、淋巴結腫大程度一般在 T 較 明顯。骨關節(jié)疼痛:骨和骨膜的白血病浸潤引起骨痛(兒童 較成人多見、 ALL較急性髓系白血病多見)主要見于四肢骨、脊柱和骨盆,游走性不 明顯,應用一般止痛劑療效不佳。 逾 的患者有胸骨壓痛, 是白血病常見的體征之一(有助于診斷) 。此外,少數患者 可因骨髓壞死而導致劇烈骨痛。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白血?。?() 可影響腦脊液( )循環(huán),造成顱內壓 增高, 患者出現頭痛、 惡心、 嘔吐、 視力模糊、 視乳頭水腫, 甚至抽搐、昏迷等表現。顱神經麻痹主要為神經根被浸潤, 特別是通過顱神經孔處的第 3 對和第

5、7對顱神經受累,可引 起面癱; 脊髓受白血病細胞浸潤, 以進行性截癱為主要特征; 血管內皮受浸潤以及白血病細胞淤滯,發(fā)生繼發(fā)性出血,臨 床表現同腦血管意外。睪丸:睪丸白血病是僅次于 的白血病髓外復 發(fā)的根源, 也常出現在緩解期的 地堅硬無觸痛;多為一側性,另一側雖無腫 大,但在活檢時往往也發(fā)現有白血病細胞浸潤。明確診斷需 要病理活檢。白血病浸潤還可累及肺、胸膜、腎、消化道、心、腦、 子宮、卵巢、乳房、腮腺和眼部等各種組織和器官,并出現 相應臟器的功能障礙,但也可無癥狀表現。三、診斷分型20 世紀 70 年代之前細胞形態(tài)學、細胞化學是唯一的診 斷工具, 此后逐漸發(fā)展為:細胞形態(tài)學、細胞化學、細胞

6、遺 傳學(常規(guī)細胞遺傳學) 、免疫表型(多參數流式細胞儀 -MFC )、 分子細胞遺傳學熒光原位雜交( FISH) ,比較基因組雜交 技術)、分子遺傳學(大多數是以聚合酶鏈反應 )疫球蛋白和 T 細胞受體基因重排、 多藥耐藥、基因組學、微小殘留病()現代檢查、 診斷方 法應包括精確的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這些方 法的結合有助于確定預后相關因素、微小殘留病的檢測標記, 有針對性設計治療策略。(一)細胞形態(tài)學分型主要有)和( )以細胞形態(tài)學為基礎的,要求骨髓中原始淋巴細胞比例超 過 30% 。法 國 、 美 國 、 英 國 ( ) 協(xié) 作 組 于 1976 、三個亞型(1)。表 1 AL

7、L 各亞型細胞形態(tài)學特征項目項目L1L2細胞大小小細胞為主大細胞為主L3大細胞為主,大小較一致核染色質較粗細而分散或粗而濃呈細點狀結構較一致集,結構較不一致均勻一致核形規(guī)則,偶有凹陷不規(guī)則,常見凹陷較規(guī)則核仁折疊小而不清楚,或折疊清楚,一個或多個明顯,一個或多個,胞漿少或無少不定,常較多泡沫狀較多胞漿嗜堿性輕或中度不定,有些細胞深染深藍色胞漿空泡不定不定常明顯,呈蜂窩狀細胞化學染色彌補了形態(tài)學的部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了診斷的準確度。 (1)過氧化物酶( )與蘇丹黑染色( SBB),3%;(2)糖原染色( ),2080% 的原始淋巴細胞呈陽性反應,為紅色顆粒狀、 塊狀或呈環(huán)狀排列,胞質背景

8、清晰; ( 3)酸性磷酸酶染色, T 細胞陽性, B 細胞陰性;(4) -丁酸萘酚酯酶( )(二)免疫分型 免疫表型分析從早期的間接熒光法發(fā)展到目前的多色 流式細胞術,可以根據細胞大小、顆粒、抗原表達特征將細 胞分為不同的群體。(BT細胞系),還可以進一步分析臨床重要的亞型,是 查之一。分析免疫表型時還應注意白血病 細胞抗原表達的強度,具體體現在熒光強度的不同(意義在 于從正常細胞中分離出白血病細胞、區(qū)分不同的白血病亞 型) 可以確定絕大多數患者的白血病相關的免疫表型, 主要依據為: 交叉系列標記的不同步表達;某些抗原表達的缺失; 抗原表達的不同步性; 抗原的過表達。 因此, 幼稚細胞的免疫表

9、型研究包括: 系列確定; 評估細胞成 熟情況; 異常表型分析等幾方面內容。白血病細胞群抗原表達強弱的確定還有一定的治療意 義(為單克隆抗體的臨床應用提供依據) 。定量流式細胞儀 分析有助于分析白血病細胞抗原結合位點, 對于診斷和 監(jiān)測意義重大。因的重要手段,也是治療后 疾病監(jiān)測(如 MRD )的極有價值的工具。要達到這一目的 需要一系列的抗體,可以根據抗原的系列特異性分步篩選。第 1 輪篩選:B 、T 淋巴:胞質 CD3、CD2、 CD7MPO、非系列特、第 2 輪篩選: CD3、/、抗 /AML、 、抗糖蛋白 A。1994 ()21、B巴細胞系和髓系抗原積分系統(tǒng)確定不同抗原積分,再按積分 和

10、抗原表達及分化程度把分為四大類型()21 1995 1998 年又進行了修改(表2)。99%75%25%25%30%表達髓系相關抗原。表 2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免疫學分型( ,1998)1B系ALL(CD19+和(或)+和(或)+,至少兩個陽性) 早期前()無其他 B細胞分化抗原表達普通型)+前 ()胞質 成熟)胞質或膜 或 +2T 系 ALL(胞漿/膜 CD3 +)早期前+前)+和(或) +和(或)+皮質)+成熟)膜 +,-/(A組)抗 / +/(B 組)抗 TCR / +/T 情況進行的分組。)伴髓系抗原表達的ALL(My)表達 1或2個髓系標記,但又不滿足雜合性急性白血病的診斷標準。(

11、三)細胞遺傳學和分子學分析 細胞遺傳學和分子學分析對于的診斷和預后因素 的確定均十分重要,主要涉及染色體易位、缺、比較基因組( )。這些技術的應用可以發(fā)現 - 遺傳學角度對 進行分類,獲得有益 的預后判斷資料,為預后分組、分層治療提供生物學基礎。常。 患者的染色體核型異常分為倍體異常和結構異常。倍體異常指染色體數量的異常。 超二倍體核型指染色體 數量46;高超二倍體指染色體數量 50,往往提示較好的預 后。超二倍體往往指出現額外的 4、6、10、14、18 和 21 號 染色體等。染色體數目46 條為亞二倍體核型,亞二倍體預 后不良,特別是低亞二倍體組( 90% 突變)。結構異常最常見的是平衡

12、易位, 平衡易位常導致交叉基 因的融合。這些基因重排常與不同的免疫學亞型有關,在兒 童和成人 中的發(fā)生率不一樣(3)ALLPh 22);發(fā)生率可由兒童的5%40%。Ph,免疫表型常同 )和(或)()可以發(fā)現。和危險度分層至關重要 (4)。但約30%50% 相關的細胞遺傳學異常,基因芯片技術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 彌補了這一缺陷。以 可以確定與特殊的 分子異常、腫瘤表型、臨床結果相關的基因表達類型。表 3 ALL 常見的細胞遺傳學異常及其在兒童、成人患者中的發(fā)生率疾病疾病涉及的基因BCRABL染色體異常(t 9;22)(q34 q11)發(fā)生率檢測方法30%3%E2At(8;14)(q24;q32)t

13、(1;19)(q23;p13)t(17;19)(q22;p13)(t 5;14)(q31 q32)(t1;11)(p32q23)(t 4;11)(q21 q23)1%E2A5%1%1%MLLAF1P1%成人MLLAF45%MLLAF9(t9;11)(p22;q23)1%MLLMLLENL(t 11;19)(q2312;21)(p13;1%t )20%/t(1;14)(p32 ;q11 ) inv(14)(q11; q32)1-3%1%4 細胞遺傳學預后分組預后良好染色體特點del(12p),t(12p),高超二倍體(50條染色體)t(10;14),t(14q11-q13 ),t(12;21)中

14、等正常核型,其他非良好 /不良核型中等-不良不良t(1;19),abn(9p),del(6q)t(9;22),t(4;11),-7,+8,abn(11q23 )TELAML1q22)成人 1%RT-PCR兒童 20%t(8;14)(q24;T-ALLc-MYCTCR /q11)t(10;14)(q24;2%FISHHOX11TCR /q11)11;14)(p15;5-10%RT-PCRLMO1TCR /q11)1%RT-PCR(t11;14)(p13;LMO2TCR /q11)5-10%RT-PCRSILTAL1Normal 1p32成人10%RT-PCR低二倍體、復雜核型, t(8;14)(

15、四) 分型)1985年4月由等在比利時組成了第一個(形態(tài)學、免疫學、細胞遺傳學)研究協(xié)作組,討論并制定了的分型。高分辨染色體分帶技術及分子生 物學技術的應用, 使 分又前進了一步, 出現了 MICM分型(形態(tài)學、 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及基因分型, 表 5、6)。 它對于判斷預后、指導治療及微量殘留白血病細胞的檢測有 重要意義。表 5 B-ALL 的 MICM 分型細胞標志細胞標志FAB基因亞型核型TdTIa SmIg形態(tài)學異常B-ALLa+-、Bt(4;11) t(11; 19)t(12; 21)MLL/ENL)bt(17; 19)5; 14)E2A/HLF+-、6q-近單倍體tdel()+c+

16、-)前)BB+-+-/+d+Bt(8;14)Bt(2;8)Bt(8;22)B 細胞 ALL 6q-注: a. 過去稱為裸細胞 -ALLT-ALL,t(9;22)少見。 (抗原)也可陽性。單個輕鏈。表6的分型細胞標志 a基因FAB亞型核型bTdT形態(tài)學異常早前體+-+、早前體t 或del( 9p)+ +T細胞ALLc+、T細胞t(11;14)t(1;14)t(7;11)t(7;19)t(10;14)t(8;14)t(7;10)t(1;7)注:a. 少部分( 6%-10% )病例可有 Ia 及 CD10 表達。b. 用單克隆抗體( T11)或 E 玫瑰花結。c. 有些病例對皮質胸腺細胞標志( CD

17、1、T6 )也可陽性。(五)分型急性白血?。ǎ┑母叨荣|性客觀上 要求診斷和分型應該綜合考慮病因、致病機制、臨床表現、細胞形態(tài)、免疫表型、遺傳學特征、治療和預后等各種疾病 要素。1995年至1997 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召集世界各地著名的臨床血液學家和病理學家, 在修訂的歐洲 -美國淋 巴組織腫瘤分類( and )淋巴組織腫瘤的診斷分型標準,并于2001 年正式發(fā)表。診斷分型標準突出了細胞分子遺傳學異 常在疾病診斷和分型中的作用,結合病史、形態(tài)、細胞化學 和免疫表型等來界定病種。 2008 年又做了修訂但自2008 年更新造血與淋巴組織腫瘤分類后,許多與相關的獨特生物標志物相繼被發(fā)現,這些生物標

18、志物絕大部分來 源于基因表達分析和二代測序,顯著地改善了分類中亞型的診斷標準以及與預后的相關性。于是在 2014 年春,由 100 臨床顧問委員會提出了新的修改意見。修訂版仍遵循舊分類的原則,按形態(tài)學、免疫表型、細胞遺傳學和分子 基因來定具有臨床意義的獨立病種。因此,2016 年造血與淋巴組織腫瘤分類僅是對原有類型做了必要的修正 和補充,增加2016 的診斷分型及各分類亞型的形態(tài)學、 免疫表型和遺傳學特征(7)。表 7 淋巴母細胞白血病 /淋巴瘤分型 2016 版ALLB 淋巴母細胞白血病 / 淋巴瘤ALL,非特指型ALL伴重現性遺傳學異常ALL伴 t(9;22)(q34.1 ;q11.2);

19、 ALLt(v;11q23.3 ); ALL伴 t(12;21)( p13.2;q22.1); ALL伴超二倍體核型ALL伴亞二倍體核型ALLt(5;14)(q31.1;q32.3); ALLt(1;19)(q23p13.3ABL1 樣 ALLa21 T 淋巴母細胞白血病 / 淋巴瘤暫定分型:早期前 T 細胞淋巴細胞白血病暫定分型:自然殺傷( 細胞 淋巴母細胞白血病 注: 1)a 分型。 淋巴母細胞白血病。,非特指型95%80%,但成60%85%90% (如歲、高等)時,復發(fā)較其他類型晚。( 4) 伴超二倍體核型25%率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成人很少發(fā)病。臨床表現形態(tài)及細 胞化學特征同其他類陽性

20、, 21、X、14 4 號,其次12 3 90%4、10 和 17 號染色體同時為三體者。( 5) 伴亞二倍體核型甚至 體 的5%1%體( 2329 條染色體)常陽性,無其他特殊表型。常規(guī)核型 分析容易漏掉近單倍體或數目少的亞二倍體,亞二倍體44 45 條染色體者預后最好,而近單倍體最差。t(5;14)(q31.1);中占 % ,兒童和成人均可有, 臨床上無特殊表 現。形態(tài)上特別之原CD19 和 CD10 。如果患者的原始細胞較少,但具有此類表型并發(fā)現嗜酸性粒細胞 增多者強烈提示本病。t(1;19)(q23p13.3占兒童6%,也可見于成人, 但發(fā)病率低于兒童。、c,cCD9, 則提示為25%

21、t(1;19)(q23p13.3融合基因 的功能相關。其臨床表現、形相似,本型需要除外 17;19)t(1; 19)。前者預后差,后者易位的 染 。(8) 2009 年分別由兩個研究組發(fā)現Ph 陰性的一種新型高危亞型,提出Ph 樣的概念,其基因表達譜與陽性ALL類似,伴有或其他淋巴轉錄調節(jié)因子缺失, 臨床預后也相似, 為一組高危疾病,故被稱為Ph樣(Ph或)?,F已逐漸認識到Ph 樣 雖然基因組水平的異常具有顯著的異質性,但共同特征主要是細胞因 子受體和激酶信號通路活化相關的分子異常,同常伴有淋 系發(fā)育相關轉錄因子的異常。 此種類型 常提示預后不良,部分患者對治療有效。樣共同特征是涉及其他酪氨酸

22、激酶的易位、激酶受體樣因子2( )易位,還包括紅細胞生成素受體()截短重排和激活基因(基因)、30 治療效果較ALL缺失發(fā)生率較高, 但是此種缺失在其他類型的 也可見到。(9)暫定分型:伴21 號染色體內部擴增的21,( 伴 )2%21 55個以上的基因拷貝,或中期分裂細胞的一條染 色體上 拷貝數的多數變化是以 21 號 染色體為靶點, 增加該染色體的復雜21、 氏綜合征臨界區(qū)域的一些基因。通過基因組研究,影響關鍵 通 道 基 因 的 反 復 性 異 常 得 到 了 確 認 : 2217%、8%占19%37% 21 號染色體重排后發(fā)生的。不論是否存在這些變化, 患者的標準治療結果均不佳。研究也

23、表明 21 號染色體的不 穩(wěn)定常提示預后差,但對于部分患者, 強化療可能有效。3.T 淋巴母細胞白血病暫定分型:早期前體 T 淋巴母細胞白血病 暫時新增早期前體 T 淋巴母細胞白血病( 和胞質、 1個或多個髓、 、75。常有、DNMT3A、和發(fā)生率較低。4暫定分型:自然殺傷( )常見于男、 TCR及TCR的表達。此類型 表現兇險,進展快。(六)鑒別診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 臨 床表現有發(fā)熱、咽峽炎、淺表淋巴結及肝脾腫大,部分有皮 疹,外周血淋巴細胞比例增高,異形淋巴細胞細胞升高超過 10%。其中 III型細胞胞體大, 細胞核形態(tài)幼稚, 易與原始淋 巴細胞混淆。但此類患者

24、骨髓及外周血沒有原始淋巴細胞, 血液嗜異凝集試驗陽性,血清 、床表現及體征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相似,細胞形態(tài)亦難以 區(qū)分,主要依據細胞表面抗原進行區(qū)分。Ph 融合P190 ,后者以P210 Ph 融合基因急性淋巴細胞白 血病通過化療獲得完全緩解后往往能夠獲得細胞及分子遺 傳學的完全緩解,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變的患者化療緩解后通?;貜椭谅云?,獲得細胞及分子遺傳學的完全緩解罕見。再生障礙性貧血及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二者血象與 白細胞不增多的白血病可能混淆,但肝脾淋巴結不大,應注 意骨髓形態(tài)學的特點(有無異常增多的白血病細胞) 、染色 體檢查常無異常。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及幼淋細胞白血?。憾呔憩F

25、為淋巴細中以成熟淋巴細胞為主,后者幼稚淋巴 細胞可超過 55%??赏ㄟ^細胞免疫表型分析與急性淋巴細胞 白血病鑒別。四、治療患者一經確診后應盡快開始治療,治療應根據疾病分型 采用合適的治療方案、策略。(PhPh 陽性)109/L大明顯,或有發(fā)生腫瘤溶解特征的患者。 預治療方案:糖皮質激素(潑尼松、地塞米松等)口服或 靜脈用, 連續(xù) 35 天??梢院铜h(huán)磷酰胺)(200235天)。(一) Ph 陰性(Ph-ALL)的治療誘導治療 :(1)治療原則年齡 40 歲的患者:臨床試驗;或多藥聯(lián)合化療 (優(yōu) 先選擇兒童特點方案) 。年齡40 歲的患者: 60 歲的患者,可以入組臨床試 驗,或采用多藥聯(lián)合化療;

26、 60 歲者,可以入組臨床試驗, 或采用多藥化療(不強調門冬酰胺酶的應用) ,或糖皮質激 素誘導。臨床試驗:如常規(guī)的、前瞻性系統(tǒng)治療方案; 科學依據的探索性研究方案等。( 2)具體治療方案組合一般以 4 周方案為基礎。至少應予長春新堿( VCR)或 長春地辛、蒽環(huán) /蒽醌類藥物 如柔紅霉素( DNR )、去甲氧柔 紅霉素( IDA)、糖皮質激素(松等)為基礎的方案( )和門冬酰胺酶( )方案,鼓勵開展臨床研究。誘導治療中:/蒽醌類藥物:可以連續(xù)應用(d,第 13 周,或僅第 1 周用藥);也可以每周用藥 1 次。用藥參考劑 量:DNR05/(m2d)23d,A0/(m2d)23d蒽醌()610

27、(m2d)23d。 單次應用 CTX 劑量較大時(超過 1 g)可以予美司鈉 解救。 誘導治療第 14 天復查骨髓,根據骨髓情況調整第 3 周的治 療。誘導治療第 28( 7) 療。 盡早開始腰穿、鞘注,預防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白血病 (CNSL )(可選擇在血細胞計數安全水平時進行) 。 后的治療: 為減少復發(fā)、 提高生存率, 誘導治療結 應盡快開始緩解后的鞏固強化治療。應根據患者的危險 度分組情況判斷 ),者積極尋找供者。治療原則年齡 40 歲的患者: 繼續(xù)多藥聯(lián)合化療 (尤其是微小 殘留陰性者);()。年齡歲的患者: 60 (尤陰性者); (陽性,高白、)60 歲的患者或不適合強烈治療者(高 齡

28、、體能狀態(tài)較差、嚴重臟器并發(fā)癥等)可考慮繼續(xù)化療。具體注意事項 緩解后強烈的鞏固治療可清除殘存的白血病細胞、提高療效,但是鞏固治療方案在不同的研究組、不同的人群并不 相同。一般應給予多療程的治療,藥物組合包括誘導治療使 用的藥物 (如長春堿類藥物、 蒽環(huán)類藥物、 糖皮質激素等) 、 大劑量甲氨蝶呤( HD-MTX)、阿糖胞苷()、6-)、門冬酰胺酶等。因此,緩解后治療可以有 個療程再誘導方案,24個療程HD-MTX、的案。髓抑制性藥物 (包括糖皮質激素、 長春堿類、 L-Asp ) 的應用。HD-MTX13.02(可52)HD-MTXMTXMTX0.1或低于0.25 m)時結合臨床情況可停止解

29、 救。 應用(、Ara-C、6-巰嘌呤為基礎的方案) 為基礎的方案。 的方案(或培門冬酶) 。緩解后 6 個月左右參考誘導治療方案予再誘導強化一 次。 的患者應在一定的鞏固強化治療后盡快移植。無合適供者的高危組患者(尤 其是 MRD持續(xù)陰性者) 、標危組患者( MRD 陰性者)可以 考慮在充分的鞏固強化治療后進行 。 后的患者應繼續(xù)予一定的維持治療。無移植條件的患者、持續(xù)屬于低危組的患者按計劃鞏固 強化治療。60752121次。注 (6-TG)6- 。維持治療期間應注意監(jiān)測血常規(guī) 和肝功能,調整用藥劑量。 的維持治療既可以在完成 后總的治療周期至少 2年。維持治療期間應盡量保證每 36 個月復

30、查 1 次。 推薦方案:() 治療方案。 方案( ,1995,85:2025-2037 )。強化方案 ,2008,112:1646- 1654) 方案()( 2004,101)。,2005 ,106: )。( 2015526 534)。2002(J, 2013 ,32:174-184 )。(二)h 陽性L(hL)的治療非老年(60歲的患者)Ph+-ALL的治療( 1)誘導緩解治療: 臨床試驗。 多藥化療 +酪氨酸 激酶抑制劑( TKI)治療。誘導治療和一般Ph陰性一樣,建議予或長春地辛蒽環(huán) 蒽醌類藥物、糖皮質激素為基礎的方案( )誘導治療;鼓勵進行臨床研究。一旦融合基因( 方法)/熒光原位雜交

31、(H)證實為1 陽性L則進入hL治療序 列,可以不再應用 。自確診之日起即可以加用(或 酌情于第 8 或15天開始)TKI,推薦用藥劑量:伊馬替尼400600、沙替尼 ;優(yōu)先推薦TKI持續(xù)應用。若粒細胞缺乏(尤其是中性粒細胞絕對值0.2 )持續(xù)時間較長(超過 1 周)、出現感染發(fā)熱等并發(fā)癥時,可以臨時 停用TKI,以減少患者的風險。誘導治療第 14 天復查骨髓,根據骨髓情況調整第 3 周 的治療。誘導治療第 28( 7)天判斷療效,同時復查骨髓和細胞遺傳學(診斷時有異常者)HLA穿刺、鞘內注射,預防 (可選擇在 血細胞計數安全水平時進行) 。(2)CR 后的治療Ph+-ALL以不再。TKI(T

32、KI的患者按一般 的治療方案進行) TKI持。 無合適供者的患者,按計劃繼續(xù)多藥化療 +TKI。(內轉陰性者) ), 移植后予 TKI維持。一般 患者。( 3)維持治療TKI(MTX),至少 2年。 不能堅持 TKI治療者,采用干擾素維持治療, 300 萬 U/次,隔日 1 次 可以聯(lián)合 VCR 、糖皮質激素和(或)6-MP 、MTX2 Ph-ALL維持治療期間應盡量保證每 36 個月復查 1 次:骨髓象、 融合基因( BCR-ABL )定量和(或)流式細胞術殘留病。Ph+-ALL( 60歲)Ph+-ALL的治TKITKI應用,至維持治療結束。( ( 1 )誘導治療:糖皮質激素; TKI+ 多藥化療。2之后參考非老年患者的維持治療方案進行維持治療。推薦方案: 方案B ,2006,108:1469-1477 ) 。方案聯(lián)合伊馬替尼或達沙替尼( ,2004,103: ;,20102077)()。( J,201028。 J,2008。( 2007, ()的監(jiān)測(一) 監(jiān)測的時機果進行危險度和治療調整。早期(14 天)和(或)結束時(28天左右)。16、22 監(jiān)測。早期的 MRD 檢測主要用于預后的預測。緩解后 MRD 水平高的患者具有較高的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