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 測量管理體系標準培訓測量管理體系標準培訓2GB/T 190222003/ISO 10012:2003GB/T 190222003/ISO 10012:2003測量管理體系測量管理體系 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的要求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的要求3 標準比較標準比較lISO10012ISO10012 l1.1.范圍范圍l2.2.引用文件引用文件l3.3.定義定義l4.4.總要求總要求l (測量管理體系)(測量管理體系)l5.5.管理職責管理職責l6.6.資源管理資源管理l7.7.計量確認和測量過程的實現(xiàn)計量確認和測量過程的實現(xiàn)l8.8.測量管理體系分析和改進測量管理體系分析和改進lISO9001 ISO
2、9001 l1.1.范圍范圍l2.2.引用文件引用文件l3.3.定義定義l4.4.質量管理體系質量管理體系l5.5.管理職責管理職責l6.6.資源管理資源管理l7.7.產(chǎn)品實現(xiàn)產(chǎn)品實現(xiàn)l8.8.測量、分析和改進測量、分析和改進4前前 言言 (我國)(我國) 本標準等同采用本標準等同采用ISO 10012ISO 10012:20032003測量管理體系測量管理體系 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的要求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的要求本標準代替本標準代替GB/T 19022.1-1994GB/T 19022.1-1994和和GB/T 19022.2-2000GB/T 19022.2-2000。要點1.1.本標準本標準
3、等同采用等同采用ISO 10012ISO 10012:200320032.2.代替代替GB/T 19022.1-1994GB/T 19022.1-1994和和GB/T 19022.2-2000GB/T 19022.2-2000。5接上頁接上頁l本標準與本標準與GB/T 19022.1-1994GB/T 19022.1-1994和和GB/T 19022.2-2000GB/T 19022.2-2000的主要差異如下:的主要差異如下:l明確明確測量管理體系在組織中的作用測量管理體系在組織中的作用,與,與GB/T 19001GB/T 19001標準協(xié)調一標準協(xié)調一致;致;l明確明確滿足計量要求滿足計量
4、要求是測量管理體系的根本目的;是測量管理體系的根本目的;l體現(xiàn)體現(xiàn)GB/T 19000GB/T 19000標準所述的標準所述的質量管理原則質量管理原則。6 國國家家質質檢檢總總局局非非常常重重視視該該標標準準在在我我國國的的貫貫徹徹實實施施,及及時時將將標標準準轉轉化化為為國國家家標標準準G GB B/ /T T1 19 90 02 22 2- -2 20 00 03 3。ISO 前前 言言7引引 言言 一個有效的測量管理體系確保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適應預期用途一個有效的測量管理體系確保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適應預期用途, , 它對實現(xiàn)產(chǎn)它對實現(xiàn)產(chǎn)品質量目標和管理不正確測量結果的風險是重要的。測量管
5、理體系的目標是管理由品質量目標和管理不正確測量結果的風險是重要的。測量管理體系的目標是管理由于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可能產(chǎn)生的不正確結果而影響該組織的產(chǎn)品質量的風險。于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可能產(chǎn)生的不正確結果而影響該組織的產(chǎn)品質量的風險。 要點要點一、采用本標準的目的一、采用本標準的目的1.1.建立有效的測量管理體系,確保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建立有效的測量管理體系,確保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適應預期用途適應預期用途;2.2.為實現(xiàn)為實現(xiàn)產(chǎn)品質量目標產(chǎn)品質量目標提供保障;提供保障;3.3.降低由于降低由于產(chǎn)生不正確測量結果造成產(chǎn)生不正確測量結果造成的風險。的風險。8l為什么要建立測量管理體系?為什么要建立測
6、量管理體系? l測量設備失準測量設備失準 l測量過程失控測量過程失控l都會給企業(yè)帶來極大風險都會給企業(yè)帶來極大風險9測量設備隨時間的變化趨勢測量設備隨時間的變化趨勢lR R 設設備備的的計計量量特特性性 使用時間使用時間 t 設備的計量要求設備的最佳校準時間10測量過程隨時間的變化趨勢測量過程隨時間的變化趨勢11按按ISO10012:2003ISO10012:2003國際標準建立測量管理體系國際標準建立測量管理體系l1.1.可以確保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能可以確保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能滿足預期要求滿足預期要求;l2.2.對組織實現(xiàn)對組織實現(xiàn)產(chǎn)品質量產(chǎn)品質量目標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目標起著重要的支撐作
7、用;l3.3.可以有效控制可以有效控制不正確的測量結果不正確的測量結果,如控制物料、如控制物料、能源、安全、環(huán)保等各方面因測量失準引起的風險能源、安全、環(huán)保等各方面因測量失準引起的風險;l4 4. .作為保證組織作為保證組織決策正確和增強效益決策正確和增強效益的基本依據(jù)的基本依據(jù)。12l新標準的一個重要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是科學地闡明新標準的一個重要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是科學地闡明了測量管理體系、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與計量了測量管理體系、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與計量的關系,明確了測量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的關系,明確了測量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足計量要求計量要求。13 什么情況下采用什么情況下采用標準標準 l1
8、1. . 顧客要求顧客要求提供合格的產(chǎn)品和服務時;提供合格的產(chǎn)品和服務時;l2. 2. 供方需供方需提供合格的的產(chǎn)品和服務時;提供合格的的產(chǎn)品和服務時;l3. 3. 立法和執(zhí)法機構立法和執(zhí)法機構要求提供合格的產(chǎn)品和服務時;要求提供合格的產(chǎn)品和服務時;l4.4.對測量管理體系進行對測量管理體系進行評定和審核評定和審核時。時。 凡有上述需求的,通過指導和幫助,都可以依照凡有上述需求的,通過指導和幫助,都可以依照標準建立測量管理體系,并申請辦理標準建立測量管理體系,并申請辦理測量管理體系的測量管理體系的14接上頁接上頁( (引引 言言) )GB/T 19000GB/T 19000標準闡明的管理原則之
9、一是強調過程方法。標準闡明的管理原則之一是強調過程方法。 應當認為測量過程是應當認為測量過程是支持該組織產(chǎn)品質量的特定過程支持該組織產(chǎn)品質量的特定過程, ,圖圖1 1顯示了適于本標準的測量管理體系模式。顯示了適于本標準的測量管理體系模式。要點要點過程方法過程方法是質量管理原則是質量管理原則之一之一 1.1.過程過程 ProcessProcess: “一組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相互關聯(lián)或相互作用的活動一組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相互關聯(lián)或相互作用的活動”。2 2. .過程方法過程方法: 系統(tǒng)地識別并管理所采用的過程以及過程的相互作用。系統(tǒng)地識別并管理所采用的過程以及過程的相互作用。圖圖1 1顯示了測量管理
10、體系的過程模式顯示了測量管理體系的過程模式。15 圖圖1 1 測量管理體系過程測量管理體系過程 顧顧客客要要求求顧顧客客滿滿意意16 八項八項質量管理原則質量管理原則 ISO9000 ISO9000 質量管理原則適用于質量管理原則適用于ISO10012ISO10012la a)以顧客為關注焦點以顧客為關注焦點lb b)領導作用領導作用lc c)全員參與全員參與ld d)過程方法過程方法le e)管理的系統(tǒng)方法管理的系統(tǒng)方法lf f)持續(xù)改進持續(xù)改進lg g)基于事實的決策方法基于事實的決策方法lh h)與供方互利的關系與供方互利的關系17過程方法過程方法. .企業(yè)為了能有效地運作,必須企業(yè)為了
11、能有效地運作,必須識別并管理識別并管理許多相互關聯(lián)的許多相互關聯(lián)的過程。過程。 通常,一個過程的輸出會直接成為下一個過程的輸入。通常,一個過程的輸出會直接成為下一個過程的輸入。企業(yè)系統(tǒng)地識別并管理所采用的過程以及過程的相互作企業(yè)系統(tǒng)地識別并管理所采用的過程以及過程的相互作用,稱之為用,稱之為“過程方法過程方法”。18接上頁接上頁1.由由輸入輸入、輸出輸出、資源資源和和活動活動(程序程序)構成了一組相互關聯(lián)和相構成了一組相互關聯(lián)和相互作用的要素?;プ饔玫囊?。2.“過程過程”的實現(xiàn)應該產(chǎn)生的實現(xiàn)應該產(chǎn)生增值增值。 “將相關的資源和活動作為過程進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將相關的資源和活動作為過程
12、進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結果望的結果”。 3.識別和管理識別和管理許多相互關聯(lián)和相互作用的許多相互關聯(lián)和相互作用的“過程過程” 。如,生產(chǎn)過。如,生產(chǎn)過程、測量過程、質量過程、管理過程等都是相互之間有一定的關聯(lián)程、測量過程、質量過程、管理過程等都是相互之間有一定的關聯(lián)和作用的。和作用的。 4.要測定和要測定和評估評估“過程過程”的能力。的能力。 5. PDCA(策劃策劃實施實施檢查檢查處置處置)方法可用于測量過程和計量確方法可用于測量過程和計量確認過程。認過程。19接上頁接上頁(引引 言言) 組織有責任規(guī)定測量管理體系要求和決定所需的控制程度作為其整個管理體系的一部分。組織有責任規(guī)定測
13、量管理體系要求和決定所需的控制程度作為其整個管理體系的一部分。除非經(jīng)過認同,本標準除非經(jīng)過認同,本標準不擬不擬增加、節(jié)略或代替其它標準的任何要求。增加、節(jié)略或代替其它標準的任何要求。 l l 組織的組織的責任責任1.1.規(guī)定規(guī)定測量管理體系要求測量管理體系要求2.2.決定決定所需的控制程度所需的控制程度3.3.作為作為其整個管理體系的一部分其整個管理體系的一部分4.4.除非認同除非認同,本標準,本標準不擬不擬增加、節(jié)略或代替其它標準的任何要求。增加、節(jié)略或代替其它標準的任何要求。 要點要點201 1范圍范圍 l 本標準規(guī)定了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計量確認管理的通用要求,并提供本標準規(guī)定了測量過程和
14、測量設備計量確認管理的通用要求,并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證明符合計量要求。它規(guī)定了測量管理體系的質量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證明符合計量要求。它規(guī)定了測量管理體系的質量管理要求,可由執(zhí)行測量的組織作為整個管理體系的一部分,以確保滿管理要求,可由執(zhí)行測量的組織作為整個管理體系的一部分,以確保滿足計量要求。足計量要求。 一、一、本標準包括的本標準包括的內容內容l1.1.測量過程測量過程的通用要求和指南;的通用要求和指南;l2.2.測量設備測量設備計量確認的通用要求和指南;計量確認的通用要求和指南;l3.3.測量管理體系測量管理體系的質量管理要求,可由執(zhí)行測量的組織作為整個的質量管理要求,可由執(zhí)行測量的組
15、織作為整個管理體系的一部分;管理體系的一部分;l用于支持、證明符合和確保滿足用于支持、證明符合和確保滿足計量要求計量要求。要點要點21 本標準不擬作為用于證明符合本標準不擬作為用于證明符合GB/T 19001GB/T 19001、GB/T 24001GB/T 24001和任何其它標準的必和任何其它標準的必要條件。相關方可以允許在認證活動中使用本標準作為滿足測量管理體系要求的要條件。相關方可以允許在認證活動中使用本標準作為滿足測量管理體系要求的輸入。輸入。 本標準不擬替代或增加本標準不擬替代或增加GB/T 15481GB/T 15481(idt ISO/IEC 17025idt ISO/IEC
16、17025)標準的要求。標準的要求。二、本標準與其他標準的關系二、本標準與其他標準的關系 1.1.引言:遵從本標準的要求引言:遵從本標準的要求有利于有利于滿足其它標準中規(guī)定的測量設備和測量過滿足其它標準中規(guī)定的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控制的要求;程控制的要求;2.2.引言:引言:除非除非經(jīng)過認同,本標準經(jīng)過認同,本標準不擬不擬增加、節(jié)略或代替其它標準的任何要求。增加、節(jié)略或代替其它標準的任何要求。 3.3.范圍:范圍:不擬作不擬作為用于證明符合為用于證明符合GB/T 19001GB/T 19001、GB/T 24001GB/T 24001和任何其它標準和任何其它標準的必要條件,相關方可以允許在的必要
17、條件,相關方可以允許在認證活動認證活動中使用本標準作為滿足測量管中使用本標準作為滿足測量管理體系要求的條件;理體系要求的條件;4.4.范圍:范圍:不擬不擬替代或增加替代或增加GB/TGB/T 1548115481(idt ISO/IEC 17025idt ISO/IEC 17025)的要求。的要求。l l 接上頁接上頁( (范圍范圍) )要點要點22 ISO9001 ISO9001 質量管理體系質量管理體系 要求要求 與計量測試有關的部分與計量測試有關的部分23l7.6 7.6 監(jiān)視和測量裝置的控制監(jiān)視和測量裝置的控制l8. 8. 測量、分析和改進測量、分析和改進l8.2 8.2 監(jiān)視和測量監(jiān)
18、視和測量l8.2.3 8.2.3 過程的監(jiān)視和測量過程的監(jiān)視和測量l8.2.4 8.2.4 產(chǎn)品的監(jiān)視和測量產(chǎn)品的監(jiān)視和測量l8.4 8.4 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分析 標準關系24 ISO 14000 (GB/T 24001)ISO 14000 (GB/T 24001)環(huán)境管理體系環(huán)境管理體系 1.1.職責和方針職責和方針2.2.目標和策劃目標和策劃3.3.實施和運行實施和運行4.4.測量和評價測量和評價(監(jiān)測和測量)(監(jiān)測和測量)5.5.評審和改進評審和改進6.6.持續(xù)改進持續(xù)改進問題:問題: 以以環(huán)境環(huán)境管理為主,因此對企業(yè)管理為主,因此對企業(yè)計量計量管理要求不可能全面、系統(tǒng)、深入。管理要求不可能
19、全面、系統(tǒng)、深入。25ISO/IEC17025:2005ISO/IEC17025:2005 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認可準則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認可準則4.4.管理要求管理要求4.1 4.1 組織組織4.2 4.2 質量體系質量體系4.3 4.3 文件控制文件控制4.44.4要求、標書和合同的評審要求、標書和合同的評審4.5 4.5 檢測和校準的分包檢測和校準的分包4.6 4.6 服務和供應品的采購服務和供應品的采購4.7 4.7 服務客戶服務客戶4.8 4.8 投訴投訴 4.9 4.9 不符合檢測和校準工作的控制不符合檢測和校準工作的控制4.10 4.10 改進改進 4.114.11糾正措施糾正措施4.
20、124.12預防措施預防措施4.134.13記錄的控制記錄的控制4.144.14內部審核內部審核4.154.15管理評審管理評審5.5.技術要求技術要求5.1 5.1 總則總則5.2 5.2 人員人員5.3 5.3 設施和環(huán)境條件設施和環(huán)境條件5.4 5.4 檢測和校準方法及方法的確檢測和校準方法及方法的確認認5.5 5.5 設備設備5.6 5.6 測量溯源性測量溯源性5.7 5.7 抽樣抽樣5.8 5.8 檢測和校準物品的處置檢測和校準物品的處置5.9 5.9 檢測和校準結果質量的保證檢測和校準結果質量的保證5.10 5.10 結果報告結果報告 26生產(chǎn)型企業(yè)的計量測試特點生產(chǎn)型企業(yè)的計量測
21、試特點lISO/IEC17025:2005ISO/IEC17025:2005 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認可準則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認可準則l本準則適用于所有從事檢測和本準則適用于所有從事檢測和/ /或校準的組織,包括諸如第一或校準的組織,包括諸如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實驗室,方、第二方和第三方實驗室,以及將檢測和以及將檢測和/ /或校準作為檢查或校準作為檢查和產(chǎn)品認證工作一部分的實驗和產(chǎn)品認證工作一部分的實驗室。室。l問題:問題:主要針對主要針對檢測和校準實檢測和校準實驗室驗室,對企業(yè)的計量測試特點,對企業(yè)的計量測試特點不太適應。不太適應。l 生產(chǎn)型企業(yè)的生產(chǎn)型企業(yè)的 在線測量和批量檢驗在線測量和批量檢驗
22、la.a.檢測的量大、速度快;檢測的量大、速度快;lb.b.檢測的對象流水作業(yè),往往是一檢測的對象流水作業(yè),往往是一次性檢測后流轉出去,難以追溯;次性檢測后流轉出去,難以追溯;lc.c.檢測人員既是生產(chǎn)加工人員,又檢測人員既是生產(chǎn)加工人員,又是檢測人員,檢測水平一般比實驗是檢測人員,檢測水平一般比實驗室人員低;室人員低;ld.d.自動化測試較多;自動化測試較多;le.e.檢測失控難以發(fā)現(xiàn);檢測失控難以發(fā)現(xiàn);lf.f.測量設備量大,容易造成混淆使測量設備量大,容易造成混淆使用;用;lg.g.測量點較分散,歸屬很多部門,測量點較分散,歸屬很多部門,管理困難等等。管理困難等等。27 ( (四四) )
23、 ISO 10012 ISO 10012 標準的發(fā)展標準的發(fā)展 19921992年年 ISO 10012 -1 ISO 10012 -1 測量設備的計量確認體系測量設備的計量確認體系l19971997年年 ISO 10012 ISO 10012 2 2 測量過程控制指南測量過程控制指南l20032003年年 ISO 10012 ISO 10012 測量管理體系測量管理體系 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的要求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的要求282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l GB/T 19000-2000 GB/T 19000-2000 質量管理體系質量管理體系 基礎和術語基礎和術語l VIMVIM:19
24、93 1993 國際通用計量學基本術語(國際通用計量學基本術語(BIPMBIPM、IECIEC、IFCCIFCC、ISOISO、IUPACIUPAC、IUPAPIUPAP、OIMLOIML)。)。l 本標準的名詞引自文件本標準的名詞引自文件l1.GB/T 19000-2000 1.GB/T 19000-2000 質量管理體系質量管理體系 基礎和術語基礎和術語l2.VIM2.VIM:1993 1993 國際通用計量學基本術語,(國際通用計量學基本術語,(BIPMBIPM、IECIEC、IFCCIFCC、ISOISO、IUPACIUPAC、IUPAPIUPAP、OIMLOIML)。)。要點要點29
25、3 術語和定義本標準應用GB/T19000-2000和VIM:1993中給出的以及下述的術語和定義。l3.13.1測量管理體系測量管理體系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l為完成計量確認并持續(xù)控制測量過程所必需的一組相互關聯(lián)或相互作用的要素。30測量管理體系所具有的特征測量管理體系所具有的特征 1.1.管理管理的特征的特征從定義看,在測量方面具有指揮權從定義看,在測量方面具有指揮權 具有控制能力具有控制能力 具有協(xié)調能力具有協(xié)調能力 2.2.體現(xiàn)了體現(xiàn)了“體系體系”的特征的特征體系的定義:相互關聯(lián)或相互作用的一組要素。體系的定義:相互關聯(lián)或相互作用的一組要素。 3.
26、3.體現(xiàn)了體現(xiàn)了“計量管理計量管理”的特征的特征 根據(jù)計量學的特性,計量管理具有以下幾個特點:根據(jù)計量學的特性,計量管理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1)統(tǒng)一性)統(tǒng)一性 (2 2)準確性準確性 (3 3)法制性)法制性 (4 4)社會性)社會性 (5 5)權威性)權威性 (6 6)技術性)技術性 (7 7)服務性)服務性 (8 8)群眾性)群眾性 313.2 3.2 測量過程測量過程 measurement processmeasurement process確定量值的一組操作。確定量值的一組操作。要點要點 l1.1.在本標準中在本標準中, , 術語術語“測量過程測量過程”適用于適用于實際的測量實
27、際的測量活動活動(例如在設計、檢測、生產(chǎn)和檢驗中的測量活動)。(例如在設計、檢測、生產(chǎn)和檢驗中的測量活動)。l2.2.“測量過程測量過程”與與“測量測量”的定義相同。的定義相同。l3.3.“測量測量”與與“計量計量”的概念有許多相同之處,有時可以互的概念有許多相同之處,有時可以互相代替。相代替。 323.3 3.3 測量設備測量設備 measuring equipmentmeasuring equipment 實現(xiàn)測量過程所必需的測量儀器、實現(xiàn)測量過程所必需的測量儀器、軟件軟件、測量標準、標準樣品(、測量標準、標準樣品(標準標準物質物質)或輔助設備或它們的組合。)或輔助設備或它們的組合。 要點
28、要點 1.1.測量設備在我國也稱為計量器具、計量設備等。測量設備在我國也稱為計量器具、計量設備等。 2. 2.按類型可以分為:按類型可以分為:l a. a.硬件和軟件硬件和軟件。硬件主要包括:裝置、儀器儀表、量具、輔。硬件主要包括:裝置、儀器儀表、量具、輔助設備或它們的組合以及用于統(tǒng)一量值的標準物質;軟件主要助設備或它們的組合以及用于統(tǒng)一量值的標準物質;軟件主要包括:電子軟件、操作手冊、文件資料等。包括:電子軟件、操作手冊、文件資料等。l b. b.按按傳遞等級傳遞等級可以分為:計量基準(測量基準)、計量標準可以分為:計量基準(測量基準)、計量標準(測量標準)、工作計量器具(工作測量器具)。(
29、測量標準)、工作計量器具(工作測量器具)。l c. c.按按結構結構可以分為:儀器儀表、實物量具、傳感器及其裝置、可以分為:儀器儀表、實物量具、傳感器及其裝置、設備、系統(tǒng)、裝備、測量鏈等,標準物質、軟件及手冊、文件。設備、系統(tǒng)、裝備、測量鏈等,標準物質、軟件及手冊、文件。l d. d.按按用途用途可以分為:測量用、檢驗用、監(jiān)視用、交接用、貿可以分為:測量用、檢驗用、監(jiān)視用、交接用、貿易用、校淮用等。易用、?;从玫?。 用于測量過程的用于測量過程的軟件軟件也屬于測量設備,應按照對測量設備的要求也屬于測量設備,應按照對測量設備的要求進行管理和校準。進行管理和校準。標準物質標準物質屬于測量設備,應注意
30、對其管理。屬于測量設備,應注意對其管理。331.1.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都分別有若干個計量特性。計量特性反映了測量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都分別有若干個計量特性。計量特性反映了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影響測量結果的狀況,通常用若干個定量的參數(shù)表示出設備和測量過程影響測量結果的狀況,通常用若干個定量的參數(shù)表示出來;來;2.2.測量設備的計量特性測量設備的計量特性通??梢酝ǔ?梢酝ㄟ^通過校準校準得到得到。 測量設備的計量特性的包括:測量范圍,偏移,重復性,穩(wěn)定性,滯測量設備的計量特性的包括:測量范圍,偏移,重復性,穩(wěn)定性,滯后,漂移,影響量,分辨力,鑒別力(閾),誤差,死區(qū)。應當避免使后,漂移,影響量,分辨力,
31、鑒別力(閾),誤差,死區(qū)。應當避免使用計量特性的定性表述術語,如用計量特性的定性表述術語,如“測量設備所要求的準確度測量設備所要求的準確度” ;3.3.測量過程的計量特性測量過程的計量特性通??梢酝ǔ?梢酝ㄟ^通過計算計算和和分析分析得到得到。 包括:包括:測量不確定度、測量誤差、穩(wěn)定性、重復性、復現(xiàn)性、操作者的技能水測量不確定度、測量誤差、穩(wěn)定性、重復性、復現(xiàn)性、操作者的技能水平及其它特性。平及其它特性。 4.4.測量設備的計量特性是測量設備的計量特性是影響影響測量不確定度的因素;測量不確定度的因素;5.5.測量設備的計量特性可以與計量要求直接測量設備的計量特性可以與計量要求直接比較比較以實現(xiàn)
32、計量確認。以實現(xiàn)計量確認。3.4 3.4 計量特性計量特性 m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m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 能影響測量結果的可區(qū)分的特性。能影響測量結果的可區(qū)分的特性。 注注1. 1. 測量設備通常有若干個計量特性。測量設備通常有若干個計量特性。 注注2. 2. 計量特性可作為校準的對象。計量特性可作為校準的對象。要點要點34l3.5 3.5 計量確認計量確認 metrological confirmationmetrological confirmationl為確保測量設備符合預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組操作。為確保測量設備符合預期使用
33、要求所需的一組操作。 注注1.1. 計量確認通常包括:校準和驗證、各種必要的調整或維修及隨后的再校準、與設計量確認通常包括:校準和驗證、各種必要的調整或維修及隨后的再校準、與設備預期使用要求的計量要求相比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標簽。備預期使用要求的計量要求相比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標簽。 注注2.2. 只有測量設備已被證實適合于預期使用要求并形成文件,計量確認才算完成。只有測量設備已被證實適合于預期使用要求并形成文件,計量確認才算完成。 注注3.3. 預期使用要求包括:測量范圍、分辨力、最大允許誤差等。預期使用要求包括:測量范圍、分辨力、最大允許誤差等。 注注4.4. 計量要求通常與產(chǎn)品要求不同,
34、并不在產(chǎn)品要求中規(guī)定。計量要求通常與產(chǎn)品要求不同,并不在產(chǎn)品要求中規(guī)定。 注注5.5. 圖圖2 2給出了計量確認過程框圖。給出了計量確認過程框圖。 l要點要點 l1. 1. “計量確認計量確認”主要是指對測量設備的主要是指對測量設備的校準校準和和驗證驗證、調整或維修及隨、調整或維修及隨后的再校準、與設備預期使用的計量要求相比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后的再校準、與設備預期使用的計量要求相比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標簽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標簽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 l2.2.只有測量設備已被證實適合預期使用要求只有測量設備已被證實適合預期使用要求( (即計量要求即計量要求) )并形成文件,并形成文件,計量確
35、認才算計量確認才算完成完成。l3.3.計量要求通常不在產(chǎn)品要求中規(guī)定,但可以從產(chǎn)品要求中計量要求通常不在產(chǎn)品要求中規(guī)定,但可以從產(chǎn)品要求中導出導出,導,導出后用測量范圍、分辨力、最大允許誤差等出后用測量范圍、分辨力、最大允許誤差等表示表示。 35計量:計量:實現(xiàn)單位統(tǒng)一、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實現(xiàn)單位統(tǒng)一、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確認:確認:通過提供客觀證據(jù)對特定的預期用途或應通過提供客觀證據(jù)對特定的預期用途或應 用要求已得到滿足的認定。用要求已得到滿足的認定。 注注1:“已確認已確認”一詞用于表示相應的狀態(tài)。一詞用于表示相應的狀態(tài)。 注注2:確認所使用的條件可以是實際的或是模擬的。:確認所使用的條
36、件可以是實際的或是模擬的。驗證驗證:通過提供客觀證據(jù)對規(guī)定要求已得到滿足:通過提供客觀證據(jù)對規(guī)定要求已得到滿足的認定。的認定。 (見(見GB/T19000:2000)本標準中:計量特性與計量要求直接比較,常常本標準中:計量特性與計量要求直接比較,常常被稱之為被稱之為驗證。驗證。幾個術語36l3.6 3.6 計量職能計量職能 metrological functionmetrological functionl組織中負責確定并實施測量管理體系的行政和技術職能。組織中負責確定并實施測量管理體系的行政和技術職能。要點要點 l計量職能就是負責計量職能就是負責確定確定和和實施實施測量管理體系的職能測量管
37、理體系的職能。建立建立計量管理機構,規(guī)定計量部門的職能是測量管理體系必不計量管理機構,規(guī)定計量部門的職能是測量管理體系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缮俚南葲Q條件。l確立了計量職能在測量管理體系中的確立了計量職能在測量管理體系中的核心核心地位地位。l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是測量管理體系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是測量管理體系的組織者和實施者。l計量職能包括計量職能包括行政行政和和技術技術方面的職能。方面的職能。 行政管理和技術保障是計量工作基礎,兩者缺一不可。這行政管理和技術保障是計量工作基礎,兩者缺一不可。這充分反映了計量工作的內在規(guī)律,是計量職能區(qū)別于其他充分反映了計量工作的內在規(guī)律,是計量職能區(qū)
38、別于其他管理職能的顯著特點。管理職能的顯著特點。 37l 4 4 總要求總要求 l 測量管理體系應確保滿足規(guī)定的計量要求測量管理體系應確保滿足規(guī)定的計量要求 指南指南 規(guī)定的計量要求從產(chǎn)品要求導出。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都需要這些要求。要求可規(guī)定的計量要求從產(chǎn)品要求導出。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都需要這些要求。要求可表示為最大允許誤差、允許不確定度、測量范圍、穩(wěn)定性、分辨力、環(huán)境條件或表示為最大允許誤差、允許不確定度、測量范圍、穩(wěn)定性、分辨力、環(huán)境條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操作者技能要求。 l要點要點 l 確保滿足規(guī)定的計量要求確保滿足規(guī)定的計量要求 計量要求計量要求l1.1.測量設備的計量要求可以從產(chǎn)品或
39、設備的規(guī)定要求測量設備的計量要求可以從產(chǎn)品或設備的規(guī)定要求導出導出;l2.2.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都需要都需要導出計量要求;導出計量要求; l3.3.計量要求可表示為計量要求可表示為最大允許誤差、允許不確定度最大允許誤差、允許不確定度、測量、測量范圍、穩(wěn)定性、分辨力、環(huán)境條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范圍、穩(wěn)定性、分辨力、環(huán)境條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l 38l幾個術語解釋幾個術語解釋l最大允許誤差最大允許誤差: :對給定的測量儀器對給定的測量儀器, ,規(guī)范、規(guī)程等所允許的誤差極限規(guī)范、規(guī)程等所允許的誤差極限 值。值。 注:有時也稱為測量儀器的允許誤差限。注:有時也稱為測量儀器的允許誤差限
40、。 測量范圍測量范圍: :測量儀器的誤差處在規(guī)定極限內的一組被測量的值。測量儀器的誤差處在規(guī)定極限內的一組被測量的值。 穩(wěn)定性穩(wěn)定性: :測量儀器保持其計量特性隨時間恒定的能力。測量儀器保持其計量特性隨時間恒定的能力。 注:穩(wěn)定性往往對時間而言,不是的話,應明確說明;注:穩(wěn)定性往往對時間而言,不是的話,應明確說明; 穩(wěn)定性可以用幾種方式定量表示。穩(wěn)定性可以用幾種方式定量表示。 分辨力分辨力: :顯示裝置能有效辨別的最小示值差。顯示裝置能有效辨別的最小示值差。 注:對于數(shù)字顯示裝置,其分辨力就是變化一個末位數(shù)字時其示值的變化。注:對于數(shù)字顯示裝置,其分辨力就是變化一個末位數(shù)字時其示值的變化。 3
41、9接上頁接上頁( (總要求總要求) ) 組織應規(guī)定屬本標準所確定的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在確定測量管理體系的范圍組織應規(guī)定屬本標準所確定的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在確定測量管理體系的范圍和內容時,和內容時, 應考慮由于不符合計量要求而帶來的風險和后果。應考慮由于不符合計量要求而帶來的風險和后果。組織規(guī)定組織規(guī)定哪些哪些設備和測量過程設備和測量過程納入體系納入體系 組織承擔的職責組織承擔的職責 1.1.組織應規(guī)定哪些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納入測量管理體組織應規(guī)定哪些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納入測量管理體系,以及納入的嚴格程度是多少;系,以及納入的嚴格程度是多少;2.2.確定測量管理體系的范圍和內容時,應考慮由于
42、不符確定測量管理體系的范圍和內容時,應考慮由于不符合計量要求而帶來的風險和后果。合計量要求而帶來的風險和后果。要點要點40 考慮風險是決策的有效方法考慮風險是決策的有效方法 1. 1. “引言引言”中指出中指出“一個有效的測量管理體系確保測量設備和測量一個有效的測量管理體系確保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適應預期用途過程適應預期用途, , 它對實現(xiàn)產(chǎn)品質量目標和管理不正確測量結果它對實現(xiàn)產(chǎn)品質量目標和管理不正確測量結果的風險是重要的。的風險是重要的?!?2. 2. “總要求總要求”中中指出指出“組織應規(guī)定屬本標準所確定的測量設備和組織應規(guī)定屬本標準所確定的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在確定測量管理體系的范圍和內
43、容時,測量過程,在確定測量管理體系的范圍和內容時, 應考慮由于不符應考慮由于不符合計量要求而帶來的風險和后果。合計量要求而帶來的風險和后果?!?3.3.“7.2.27.2.2測量過程設計測量過程設計”中指出中指出“對每一測量過程,應識別有關對每一測量過程,應識別有關的過程要素和控制。要素和控制限的選擇要與不符合規(guī)定的要求時的過程要素和控制。要素和控制限的選擇要與不符合規(guī)定的要求時引起的風險相稱。引起的風險相稱。 4. 4. “在測量過程控制上花費的力量應與測量對組織的最終產(chǎn)品質在測量過程控制上花費的力量應與測量對組織的最終產(chǎn)品質量的重要性相匹配。量的重要性相匹配。 ” 5. 5. “為確定和記
44、錄測量不確定度所做的努力應當與測量結果對組為確定和記錄測量不確定度所做的努力應當與測量結果對組織的最終產(chǎn)品的質量的重要性相匹配??椀淖罱K產(chǎn)品的質量的重要性相匹配。” 41接上頁接上頁( (總要求總要求) ) l測量管理體系由設計的測量過程控制、測量設備的計量確認(圖測量管理體系由設計的測量過程控制、測量設備的計量確認(圖2 2)和必要)和必要的支持過程構成。測量管理體系內的測量過程應受控的支持過程構成。測量管理體系內的測量過程應受控( (見見7.2)7.2)。測量管理體。測量管理體系內所有的測量設備應經(jīng)確認(見系內所有的測量設備應經(jīng)確認(見7.17.1)。)。測量管理體系的構成測量管理體系的構
45、成l1.1.測量管理體系由以下過程構成:測量管理體系由以下過程構成:l 計量確認過程計量確認過程l 測量過程測量過程l 管理職責過程管理職責過程l 資源管理過程資源管理過程l 測量管理體系分析和改進過程;測量管理體系分析和改進過程; l2.2.測量過程應受控;測量過程應受控;l3.3.所有的測量設備應經(jīng)計量確認。所有的測量設備應經(jīng)計量確認。要點要點42 測量管理體系的測量管理體系的構成和構成和要求要求 1.1.測量管理體系的構成測量管理體系的構成 兩個兩個核心過程核心過程: 測量設備的計量確認測量設備的計量確認 測量過程控制測量過程控制 必要的必要的支持過程支持過程: 管理職責管理職責過程過程
46、 資源管理資源管理過程過程 體系分析和改進體系分析和改進過程過程 432.2.對測量管理體系核心過程的要求對測量管理體系核心過程的要求l計量確認過程計量確認過程 l所有的測量設備應經(jīng)確認所有的測量設備應經(jīng)確認; l測量過程測量過程l測量管理體系內的測量過程應受控測量管理體系內的測量過程應受控; l 44接上頁接上頁( (總要求總要求) ) 測量管理體系應按照組織制定的程序更改測量管理體系應按照組織制定的程序更改。測量管理體系測量管理體系的更改的更改程序程序1.1.要制定測量管理體系程序文件;要制定測量管理體系程序文件;2.2.測量管理體系程序要保持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權威性,不要隨意更改;測量管理體
47、系程序要保持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權威性,不要隨意更改; 3.3.企業(yè)的持續(xù)改進,應按照組織制定的程序更改。企業(yè)的持續(xù)改進,應按照組織制定的程序更改。要點要點45 5. 5. 管理職責管理職責 l5.1 5.1 計量職能計量職能l 組織應規(guī)定計量職能。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應確保必要的資源以建立和保持計組織應規(guī)定計量職能。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應確保必要的資源以建立和保持計量職能。量職能。l 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建立測量管理體系,形成文件,并加以保持和持續(xù)改進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建立測量管理體系,形成文件,并加以保持和持續(xù)改進其有效性。其有效性。 l要點要點 規(guī)定計量職能規(guī)定計量職能 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承擔的職責承
48、擔的職責 最高管理者應確保:最高管理者應確保: 1. 1.建立計量職能部門建立計量職能部門( (計量職能部門可以是一個單獨的部門或分布在整個組計量職能部門可以是一個單獨的部門或分布在整個組織中織中) ); 2.2.提供必要的測量資源;提供必要的測量資源; 3.3.建立和保持計量職能。建立和保持計量職能。計量職能部門計量職能部門應承擔的職責應承擔的職責 計量職能部門的管理者應:計量職能部門的管理者應: 1.1.制定體系文件;制定體系文件; 2.2.建立測量管理體系;建立測量管理體系; 3.3.保持和持續(xù)改進其有效性。保持和持續(xù)改進其有效性。46 一、最高管理者在測量管理體系中起著關健作用一、最高
49、管理者在測量管理體系中起著關健作用 如,建立如,建立測量管理體系、測量管理體系、規(guī)定計量職能、提供必要的資源、規(guī)定計量職能、提供必要的資源、確保管理評審、保持確保管理評審、保持體系的體系的發(fā)展等。發(fā)展等。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在最高層指揮和控制組織的一個人或一組人。在最高層指揮和控制組織的一個人或一組人。二、計量職能部門二、計量職能部門在測量管理體系中在測量管理體系中承擔著重要職責承擔著重要職責 如,如,制定體系文件;建立測量管理體系;保持和持續(xù)改進其有效制定體系文件;建立測量管理體系;保持和持續(xù)改進其有效性。其中,保證測量過程能滿足顧客要求、制定質量目標、組織性。其中,保證測量過程能滿足顧
50、客要求、制定質量目標、組織管理評審等的要求。管理評審等的要求。47接上頁接上頁( (管理職責管理職責) )l5.2 5.2 以顧客為關注焦點以顧客為關注焦點l 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確保: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確保:la a) 確定顧客的測量要求并轉化為計量要求確定顧客的測量要求并轉化為計量要求 lb b) 測量管理體系滿足顧客的計量要求;測量管理體系滿足顧客的計量要求;lc c) 能證明符合顧客規(guī)定的要求。能證明符合顧客規(guī)定的要求。要點要點以顧客為關注焦點以顧客為關注焦點l 計量職能部門應承擔的職責計量職能部門應承擔的職責la.a.了解顧客對產(chǎn)品的要求;了解顧客對產(chǎn)品的要求;lb.b.把產(chǎn)品的要求轉
51、化為對測量的要求;把產(chǎn)品的要求轉化為對測量的要求;lc.c.把測量要求轉化為計量要求;把測量要求轉化為計量要求;ld.d.證明測量設備的計量特性和測量能力能符合顧客的要求。證明測量設備的計量特性和測量能力能符合顧客的要求。 48接上頁接上頁( (管理職責管理職責) )l5.3 5.3 質量目標質量目標l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為測量管理體系規(guī)定可測量的質量目標。應規(guī)定測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為測量管理體系規(guī)定可測量的質量目標。應規(guī)定測量過程的性能判定客觀準則、程序及其控制。量過程的性能判定客觀準則、程序及其控制。l指南指南l在不同的組織層次,質量目標的例子在不同的組織層次,質量目標的例子(略)(略)要點
52、要點 制定制定質量目標質量目標計量職能部門應承擔的職責計量職能部門應承擔的職責1.1.制定的質量目標應是可以制定的質量目標應是可以測量測量的;的;2.2.應制定測量過程的性能應制定測量過程的性能( (如,測量不確定度如,測量不確定度) )的的客觀判定準則客觀判定準則、程序及其控、程序及其控制方法;制方法;3.3.質量目標應由組織的質量目標應由組織的不同層次不同層次分別制定;分別制定;49關于質量目標什么是質量目標?在質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在質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本標準所說的質量目標,是組織為測量管理體系規(guī)定的質量目標。本標準所說的質量目標,是組織為測量管理體系規(guī)定的質量目標。要點要點1.組織應
53、重視質量目標的建立;組織應重視質量目標的建立;2.制定原則制定原則 與質量方針保持一致;與質量方針保持一致; 在質量方針的基礎上建立;在質量方針的基礎上建立; 在質量方針的框架內展開。在質量方針的框架內展開。3.具體要求具體要求 目標應是可測量的,盡可能定量;目標應是可測量的,盡可能定量; 應是可操作的應是可操作的; 應是可評價的;應是可評價的; 應是可實現(xiàn)的。應是可實現(xiàn)的。4.制定質量目標應掌握和了解的要點制定質量目標應掌握和了解的要點 目標范圍;目標范圍; 建立質量目標的目的;建立質量目標的目的; 明確目標的含義;明確目標的含義; 層層展開層層展開 50接上頁接上頁( (管理職責管理職責)
54、 )l5.4 5.4 管理評審管理評審l 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應按照計劃的時間間隔系統(tǒng)地評審測量管理體系,以確保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應按照計劃的時間間隔系統(tǒng)地評審測量管理體系,以確保其持續(xù)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適宜性。最高管理者應確保評審測量管理體系所需的其持續(xù)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適宜性。最高管理者應確保評審測量管理體系所需的必要資源。必要資源。l 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利用管理評審的結果對體系進行必要的修正,包括改進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利用管理評審的結果對體系進行必要的修正,包括改進測量過程(見第測量過程(見第8 8章)和評審質量目標。應記錄所有的評審結果和采取的所有措章)和評審質量目標。應記錄所有的評審結果和
55、采取的所有措施。施。 l 要點要點 管理評審管理評審1.1.最高管理者承擔的職責最高管理者承擔的職責 a. a.按照計劃的時間間隔系統(tǒng)地評審;按照計劃的時間間隔系統(tǒng)地評審; b. b.確保評審測量管理體系所需的必要資源;確保評審測量管理體系所需的必要資源; c. c.確保測量管理體系持續(xù)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適宜性。確保測量管理體系持續(xù)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適宜性。 2.2.計量職能部門應承擔的職責計量職能部門應承擔的職責 a. a.利用管理評審的結果對體系進行必要的修正;利用管理評審的結果對體系進行必要的修正; 包括改進測量過程和評審質量目標包括改進測量過程和評審質量目標 b. b.記錄所有的評審結
56、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記錄所有的評審結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51關于管理評審l1.1.管理評審的目的管理評審的目的 對體系進行系統(tǒng)地評價,提出并確定各種改進的機會和變更需要,對體系進行系統(tǒng)地評價,提出并確定各種改進的機會和變更需要,確保體系持續(xù)的確保體系持續(xù)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適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適宜性。 充分性:充分性:4個問題個問題a)過程是否已被識別并適當規(guī)定?)過程是否已被識別并適當規(guī)定? b)職責是否已分配?)職責是否已分配? c)程序是否已得到實施和保持?)程序是否已得到實施和保持? d)在實現(xiàn)所要求的結果方面,過程是否有效?)在實現(xiàn)所要求的結果方面,過程是否有效? 有效性:有效性:回
57、答回答d),可通過顧客滿意度調查,內外審核等。),可通過顧客滿意度調查,內外審核等。 適宜性:適宜性:不斷變化,與變化的環(huán)境相適應。不斷變化,與變化的環(huán)境相適應。 2.2.職責分配職責分配 52(接上頁) 3.3.控制要點控制要點 a)a)控制范圍;控制范圍; b)b)管理目的和作用;管理目的和作用; c)c)最高管理者應主持評審;最高管理者應主持評審; d)d)管理評審的內容和要求;管理評審的內容和要求; e)e)管理評審的策劃;管理評審的策劃; f)f)編制和審批信息資料的準備;編制和審批信息資料的準備; g)g)管理評審活動的形式,以會議形式進行;管理評審活動的形式,以會議形式進行; h
58、)h)管理評審報告的編制和批準;管理評審報告的編制和批準; i)i)實施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實施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 j)j)作好管理評審活動的記錄作好管理評審活動的記錄 k)k)進行管理評審的監(jiān)視和測量;進行管理評審的監(jiān)視和測量; l)l)有效性評價和改進。有效性評價和改進。536 6. . 資源管理資源管理 l6.1 6.1 人力資源人力資源l6.1.1 6.1.1 人員的職責人員的職責l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規(guī)定測量管理體系中所有人員的職責,并形成文件。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規(guī)定測量管理體系中所有人員的職責,并形成文件。 指南指南(略)(略)要點要點 :l l 人員的職責人員的職責 1.1.測量
59、管理體系中的所有人員:測量管理體系中的所有人員: 如,計量管理人員,計量技術人員,計量校準、驗證如,計量管理人員,計量技術人員,計量校準、驗證人員,測試人員、檢驗人員、內審員等。人員,測試人員、檢驗人員、內審員等。2.2.應由計量職能部門規(guī)定其職責,并形成文件。應由計量職能部門規(guī)定其職責,并形成文件。54 l6.1.2 6.1.2 能力和培訓能力和培訓l 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確保測量管理體系有關人員具有可證明的能力,以執(zhí)行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確保測量管理體系有關人員具有可證明的能力,以執(zhí)行分配的任務。應規(guī)定所要求的專門技能。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確保提供培訓以滿分配的任務。應規(guī)定所要求的專門技能。計量
60、職能的管理者應確保提供培訓以滿足已識別的需要,保存培訓活動的記錄,評價培訓的有效性并予以記錄。員工應足已識別的需要,保存培訓活動的記錄,評價培訓的有效性并予以記錄。員工應認識到他們所承擔的職責,清楚他們的活動對測量管理體系有效性和產(chǎn)品質量的認識到他們所承擔的職責,清楚他們的活動對測量管理體系有效性和產(chǎn)品質量的影響。影響。指南指南(略)(略)l當使用正在培訓中的員工時,當使用正在培訓中的員工時, 應進行充分和適宜的監(jiān)督。應進行充分和適宜的監(jiān)督。 要點要點 l 能力和培訓能力和培訓 計量職能部門計量職能部門應承擔的職責應承擔的職責 a. a.確保測量管理體系有關人員具有可證明的能力執(zhí)行分配的任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探索化學奧秘的互動游戲學習軟件設計
- 電解鋁固廢的循環(huán)經(jīng)濟模式與應用
- 從全球化視角看工匠精神的跨文化影響與借鑒
- 產(chǎn)業(yè)轉型升級的金融支持與投資機制
- 山東省青島市南區(qū)2025屆物理八年級第一學期期末達標檢測試題含解析
- 浙江省臺州市三門縣2024年數(shù)學七年級第一學期期末綜合測試試題含解析
- 重慶實驗學校2025屆化學九上期末教學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新興技術行業(yè)的職業(yè)發(fā)展趨勢與選擇
- 美食烹飪師職業(yè)生涯發(fā)展路徑
- 2025至2030陶罐行業(yè)產(chǎn)業(yè)運行態(tài)勢及投資規(guī)劃深度研究報告
- 截肢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
- (正式版)HGT 6277-2024 甲醇制烯烴(MTO)級甲醇
- vcm音圈馬達制造工藝
- 喘息性肺炎護理查房
- 暖氣片購銷合同
- 【特崗】2017-2019年云南省特崗教師化學真題全解析版
- 夏季防暑降溫科普課件
- 背膠作業(yè)指導書
- 農(nóng)村小學基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下的雙師課堂研究
- 遙感地質學復習題(完整版)
- 中藥濕敷技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