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外銷與_海上瓷器之路_發(fā)展的歷史軌跡_第1頁
中國瓷器外銷與_海上瓷器之路_發(fā)展的歷史軌跡_第2頁
中國瓷器外銷與_海上瓷器之路_發(fā)展的歷史軌跡_第3頁
中國瓷器外銷與_海上瓷器之路_發(fā)展的歷史軌跡_第4頁
中國瓷器外銷與_海上瓷器之路_發(fā)展的歷史軌跡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qǐng)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jiǎn)介

1、中國瓷器外銷與“海上瓷器之路”發(fā)展的歷史軌跡何 志 標(biāo) 呂 錫 鵬(武 漢 船 舶 職 業(yè) 技 術(shù) 學(xué) 院 湖 北 武 漢 ;哈 爾 濱 工 程 大 學(xué) 船 舶 與 海 洋 工 程 學(xué) 院 黑 龍 江 哈 爾 濱 )摘 要 中國瓷器在唐代中期開始通過 “海 上 絲 綢 之 路 ”大 量 運(yùn) 銷 海 外 ,在 宋 、元 時(shí) 代 ,隨 著 中 國 瓷器生產(chǎn)和貿(mào)易的飛躍 發(fā) 展 ,“海 上 絲 綢 之 路 ”也逐步拓展為航程更遠(yuǎn) 、船 舶 更 先 進(jìn) 、影 響 更 大 的 “海 上 瓷 器 之 路 ”,直 到 明 代 鄭 和下西洋時(shí)期達(dá)到 鼎 盛 狀 態(tài) 。 瓷器大量外銷是中國航海和造船技術(shù)進(jìn)步的原

2、動(dòng)力 ,其 相 互 影 響 、相互促進(jìn)的內(nèi)在規(guī)律是值 得我們深入研究 的 重 要 課 題 。關(guān) 鍵 詞 中 國 瓷 器 外 銷 ;海 上 瓷 器 之 路 ;航海和造船技術(shù) 中 圖 分 類 號(hào)文 獻(xiàn) 標(biāo) 志 碼文 章 編 號(hào)()往”、“市 明 珠 、璧 琉 璃 、奇 石 、異 物 ”等 文 字 說 明這 條 航 路 不僅僅是使節(jié)之路 ,更 是 海 上 商 路 。 東 漢 時(shí) 期 ,海 外 交 通 進(jìn) 一 步 發(fā) 展 ,不僅造船數(shù)量和種 類 更 多 ,結(jié) 構(gòu) 更 先 進(jìn) ,而 且 航 船 已 廣 泛 利 用 信 風(fēng) 、 使用風(fēng)帆在大 海 上 航 行 。魏 晉 南 北 朝 時(shí) 期 ,中 國 對(duì) 外

3、貿(mào) 易 的 海 上 航 線 延 伸 得 更 遠(yuǎn) ,中 國 帆 船 已 經(jīng) 把 目 標(biāo) 指 向 了 波 斯 灣 。據(jù)太 平 御 覽 引 康 泰吳 時(shí) 外 國 傳 載 :“從 加 那 調(diào) 洲 乘 大 舶 張 七 帆 ,時(shí) 風(fēng) 一 月 余 日 ,乃 入 大 秦 國也”。兩 漢 魏 晉 南 北 朝 時(shí) 期 ,瓷 器 處 于 初 期 發(fā) 展 階 段 ,海 外 貿(mào) 易的商品以絲綢為主 。 但 這 個(gè) 時(shí) 期 航 海和造船技術(shù) 的 發(fā) 展 尤 其是 “海 上 絲 綢 之 路 ”的 開 辟為隋唐以后 瓷 器 外 銷 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 。()隋 唐 五 代 時(shí) 期隋唐五代時(shí) 期 是 我 國陶瓷史上制瓷業(yè)第一個(gè)

4、大 發(fā) 展 的 時(shí) 期 ,陶瓷手工業(yè)生產(chǎn)在全國達(dá)到相當(dāng) 普 及 的 程 度 。這 個(gè) 時(shí) 期 的窯址遍及十四個(gè)省七十 多 個(gè) 縣 ,瓷 器 生 產(chǎn)的質(zhì)量和產(chǎn)量在滿足內(nèi)銷的基 礎(chǔ) 上 ,已 經(jīng) 完 全 具 備 了 外 銷 的 能 力。中國瓷器的 外 銷 興 起于唐代中晚期 。瓷 器 作 為外貿(mào)的重要 商 品 之 一 ,不 僅 輸 出 到 東 南 亞 鄰 國 , 而 且 大 量 輸 往 中 東 地 區(qū) ,并 轉(zhuǎn) 運(yùn) 到 遙 遠(yuǎn) 的 非 洲 。 從 考 古 資 料 來 看 ,在 東 北 亞 的 朝 鮮 、日 本 ,東 南 亞我 國 素 有 “瓷 國 ”之 稱 ,瓷 器 是 我 國 古 代 重 要的

5、發(fā) 明 之 一 ,在 世 界經(jīng)濟(jì)和文化等 方 面的影 響絕 不 亞 于 “火 藥 、指 南 針 、造 紙 術(shù) 和 印 刷 術(shù) ”等 四 大 發(fā) 明 。中 國 瓷 器 以 其 實(shí) 用 、耐 久 、經(jīng) 濟(jì)和美觀且富于 藝 術(shù) 內(nèi) 涵 等 特 性以及獨(dú)傳之秘 ,在 相 當(dāng) 長(zhǎng) 的 一 段 歷 史 時(shí) 期 內(nèi) 令 世界各國求之若渴 ,成 為 中 外 貿(mào) 易 當(dāng) 中 獨(dú) 一 無 二 無 敵 的 大 宗 商 品 。瓷 器 沉 重 易 碎 ,適 宜 于 船 運(yùn) 。事 實(shí) 上 ,大 約 從 唐 代 開 始 ,中 國 瓷器主要是通過 “海 上 絲 綢 之 路 ”運(yùn) 銷 海 外 的 。在 宋 、元 、明 等 時(shí)

6、代 ,隨 著 中 國 瓷 器生 產(chǎn) 和 貿(mào) 易 的 不 斷 發(fā) 展 ,“海 上 絲 綢 之 路 ”也 逐 步 擴(kuò) 展 為 航 程 更 遠(yuǎn) 、船 舶 更 先 進(jìn) 、影 響 更 大 的 “海 上 瓷 器 之 路 ”,直 到 鄭 和 下 西 洋 時(shí) 期 達(dá) 到 鼎 盛 狀 態(tài) 。 近些年 沉船 考古的一些 成果勾 勒 出瓷器外銷的路 線 證 實(shí) 了 “海 上 瓷 器 之 路 ”的存 在 和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繁 榮 盛 況 。瓷 器 外 銷 產(chǎn) 生 、發(fā) 展 和 興 旺 的 歷史 時(shí) 期 及 海 上“絲 綢 之 路”向“瓷 器 之 路”的 轉(zhuǎn) 變()兩 漢 魏 晉 南 北 朝 時(shí) 期據(jù)漢 書 ·地

7、理 志 記 載 ,西 漢 時(shí) 期 ,從 雷 州 半 島 橫 越 南 海 ,繞 馬 來 半 島 ,經(jīng)過 緬 甸到達(dá)印度南部 和 斯 里 蘭 卡 的 航 路 已 經(jīng) 暢 通 。 “赍 黃 金 雜 繒 而收 稿 日 期 :作 者 簡(jiǎn) 介 :何 志 標(biāo) ,男 ,碩 士 ,副 教 授 ,主要從事船舶制造與維修方面的教學(xué)和科研工作 。武 漢 船 舶 職 業(yè) 技 術(shù) 學(xué) 院 學(xué) 報(bào)年 第 期的 菲 律 賓 、馬 來 西 亞 、印 度 尼 西 亞 ,南 亞 的 巴 基 斯坦 、斯 里 蘭 卡 ,中 東 的 伊 朗 、伊 拉 克 和 阿 曼 等 地 區(qū) 以 及 非 洲 的 一 些 古 文 化 遺 址 中 ,都

8、發(fā) 現(xiàn) 不 少 晚 唐 、 五 代 時(shí) 期 的 瓷 器 。如埃 及京城 開 羅南郊的福斯塔 特 ,是 九 世 紀(jì) 一 個(gè) 非 常 繁 榮 的 城 市 ,到 十 二 世 紀(jì) 成為 廢 墟 。年 、 年 和 年 在 廢 墟 的 幾 次 發(fā) 掘 中 ,出 土 了 屬于我國的陶瓷 殘 片達(dá)一 萬二 千 片 ,其 中 就 有 許 多 唐 代 越 窯 青 瓷 碎 片。唐 代 海 外 貿(mào) 易 的 發(fā) 展 尤 其 是 瓷 器 的 大 量 外 銷 ,與 航 海 和 造船 技術(shù)的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 。 如 果 說 魏 晉 南 北 朝 時(shí) 期 中 國帆船已把目標(biāo)指向波斯灣 , 那 么 到 唐 代 便 直 接 開通了廣州至

9、波斯灣的航線 , 極 大 地 改 變 了 “惟當(dāng)時(shí)西端止于印度 ”,且 中 國 帆 船 常 借 助 “蠻 夷 賈 船 轉(zhuǎn) 送 致 之 ”的 狀 態(tài) ,不 僅 無 需 陸 路 轉(zhuǎn) 運(yùn) 和 沿 岸 逐 島 航 行 ,而 且 可 以 跨 海 直 航 ,主 航 線 也 得 以 延 伸 。 從印度半島南端 ,沿 今 阿 拉 伯 海 東 岸 一 直 駛 入阿曼灣和波斯灣 ,甚 至 繼 續(xù) 沿 著 海 岸 南 行 ,直 抵 東 非 南 部 海 濱 ,從 而在中國與非洲 東 岸 國 家 之 間 建 立 最 早 了 直 接 聯(lián) 系 。唐 代 的 這 條 航 線 ,在新 唐 書所 收 賈 耽 廣 州 通 海 夷

10、道 以 及 成 書 于 九 世 紀(jì) 中 葉 的 中 國 印 度 見 聞 錄 和 成 書 于 十 世 紀(jì) 中 葉 的 黃 金 草 原 和 寶 石 礦 中 都 有 比 較 明 確 的 記 載。唐 代 的 造 船 業(yè) 已 經(jīng) 比 較 發(fā) 達(dá) 。唐 代 海 船 以 船 身 大 、容 積 廣 、構(gòu) 造 堅(jiān) 固 、抵 抗 風(fēng) 濤 能 力 強(qiáng) 、適 于 遠(yuǎn) 航 而 著 稱 于 太 平 洋 和 印 度 洋 上。 新 唐 書 記 載 ,貞 觀 時(shí) 閻 立 德 在 洪 州 造 “浮 海 大 船 五 百 艘 ”。西 山 雜 志 ·王 堯 造 舟 載 :“天 寶 中 ,王 堯 于 勃 泥 運(yùn) 來 木 材 為

11、 林 鑾 造 舟 。 舟之身長(zhǎng)十八丈 ,次 面 寬 四 丈 二 尺 許 ,高 四 丈 五 尺 余 。 底 寬 二 丈 ,作 尖 圓 形 。桅 之 高 十 丈 有 奇 。 銀鑲艙舷十五格 ,可 貯 貨 品 二 至 四 萬 擔(dān) 之 多 。”隨 著 國 際 海 上 交 往 的 頻 繁 ,唐 代 造 船 生 產(chǎn) 能 力 不 斷 擴(kuò) 大 ,造 船 地 點(diǎn) 幾 乎 遍 及 全 國 各 地 ,且 主 要 造 船 基 地 多 與 盛 產(chǎn) 絲 綢 和 瓷 器 的 地 區(qū) 相 一 致 。說 明 造 船 與 絲 、瓷 生 產(chǎn) 相 互 推 進(jìn) ,相 得 益 彰。()宋 元 時(shí) 期宋代制 瓷業(yè) 在唐五 代的基 礎(chǔ) 上又

12、有了飛躍發(fā) 展 ,開 始 進(jìn) 入 我國 陶瓷史上的繁榮時(shí)期 。 主 要 表 現(xiàn) 為 窯 址 和 瓷 種 都 大 大 增 多 、官 窯 興 起 、燒 制 工 藝 更 先 進(jìn) 且 開 辟 了 陶 瓷 美 學(xué) 新 境 界 。宋 瓷 可 分 為 北 方 的 定 窯 系 、耀 州 窯 系 、鈞 窯 系 、磁 州 窯 系 和 南 方的 龍 泉 青 瓷 系 、景 德 鎮(zhèn) 青 白 瓷 系 等 六 個(gè) 瓷 窯 體 系 ,而且還有為宮 廷 壟 斷 的 官窯 。宋 窯 采 用 “覆 燒”和 “疊 燒”工 藝 ,瓷器的裝燒量加大 ,產(chǎn) 量 空 前 提 高 , 而 且 普 遍 采 用 “火 照 ”工 藝 ,提 高 了

13、成 品 率。 宋 代諸窯燒制的 瓷 器 各 具 美學(xué)特色 ,如 汝 瓷“釉 汁 瑩 厚 如 堆 脂 ”,官 窯 和 龍 泉 窯 燒 制 的 梅 子 青 質(zhì) 地 如 玉 、色 澤 凝 重 蘊(yùn) 蓄 ,鈞 窯 燒 制 的 海 棠 紅 色 彩 斑 斕 、 燦 若 晚 霞 。元 代 的 制 瓷 業(yè)窯址進(jìn)一步增多 、產(chǎn) 量 進(jìn) 一 步 擴(kuò) 大 ,制 瓷 工藝有新的突破 。 如 青 花 瓷 結(jié) 束 了 以 前 瓷 器 的 釉 色 “仿 玉 類 銀 ”的 局 面 ,其 明 凈 素 雅 之 感具有中國傳 統(tǒng) 水 墨 畫 的效果 ,所 以 一 經(jīng) 出 現(xiàn) ,便 深 受 人 們 喜 愛 。宋元時(shí)期的 瓷 器 不 僅

14、 在 量、質(zhì)、美 方 面 綜 合 發(fā) 展,而且因工藝 先 進(jìn) 而 降 低 了 成 本,瓷 器 已 開 始 超 過絲綢一躍成為海外貿(mào)易的主要商 品 ,瓷 器 外 銷 較 晚唐五代時(shí)期又有了跨越式發(fā)展 ,瓷 器 出 口 所 至 的 國家和地區(qū)以及出口的數(shù)量都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前代 ,南 宋 趙 汝 適 任 福 建 路 市 舶 提 舉 時(shí) 所 撰 寫 的諸 蕃 志 是一部 詳 細(xì) 記 載宋代瓷器對(duì)外貿(mào)易的重 要 文 獻(xiàn) ,書 中 列 舉了與我國進(jìn)行瓷器貿(mào)易的國家 和 地 區(qū) 有 三 十 多 個(gè) ,其中包括現(xiàn)在的越南 、柬 埔 寨 、印 度 尼 西 亞 、馬 來 西 亞 、菲 律 賓 、印 度 、斯 里 蘭

15、卡 ,直 至 非 洲 的 坦 桑 尼 亞。到 元 代瓷器行銷的范圍進(jìn)一 步 擴(kuò) 大 。年汪大淵附舶 遠(yuǎn) 游 海 外 歸來寫成的 島 夷 志 略 記 載 我 國 瓷 器 行 銷 的 范 圍 多 達(dá) 五 十 幾 個(gè) 國 家 和 地 區(qū) ,其 中 包 括 北 非 和 東 非 部 分 地 區(qū)。宋 元 兩 代 ,封 建王朝采取了一 些 鼓勵(lì) 海 外 貿(mào) 易 的 措 施 ,“以 來 遠(yuǎn) 人 ,通 遠(yuǎn) 物”。對(duì)外貿(mào)易尤其是 陶 瓷 貿(mào) 易 ,圖 利 非 常 豐 厚 。 宋 會(huì) 要 輯 稿 記 載 : “市 舶 之 利 最 厚 ,若 措 置 合 宜 ,所 得 動(dòng) 以 百 萬 計(jì) ?!敝?彧 的 萍 洲 可 談

16、 曾 記 載 其 盛 況 :“船 舶 深 闊 各 數(shù) 十 丈 ,商 人 分 占 貯 貨 ,人 得 數(shù) 尺 許 ,下 以 貯 物 ,夜 臥 其 上 ,貨 多 陶 器 ,大 小 相 套 ,無 少 隙 地 。”海外貿(mào)易的 興 旺 促 進(jìn)了海外交通進(jìn)一步發(fā)展 并 迅 速 達(dá) 到 空 前 狀 態(tài) ,開創(chuàng)了中國航海史上的新 局 面 。宋 元 兩 代 不僅延用了前代開辟的 “海 上 絲 綢 之 路 ”,而 且 將其主航線延伸得更遠(yuǎn) ,并 拓 展 了 許 多 支 線 。由于 瓷 器 已 逐漸成為中國對(duì)外輸出的 大 宗 商 品 ,而 且 大 量 瓷 器 外 銷 主 要 依 靠 海 運(yùn) ,所 以 這 個(gè) 時(shí) 期

17、“海 上 絲 綢 之 路 ”實(shí) 際 上 已 經(jīng) 轉(zhuǎn) 變 為 “海中 國 瓷 器 外 銷 與 “海 上 瓷 器 之 路 ”發(fā)展的歷史軌跡 何 志 標(biāo) ,等上 瓷 器 之 路 ”。宋 船 不 僅 在 至 東 南 亞 、南 亞 和 波 斯 灣 的 航 線 上 暢 通 航 行 ,而 且 能橫渡印度洋達(dá) 到 佐法爾 和亞 丁 。嶺 外 代 答 記 載 :“大 食 國 ,諸 國 之 總 名 也 。 有 國 千 余 所 ,知名者特?cái)?shù)國耳 。 有 麻 離 拔 國 。 廣 州 自 中 冬 以 后 發(fā) 船 ,乘 北 風(fēng) 行 ,約 四十日大地名蘭 里 。博 買 蘇 木 、白 錫 、長(zhǎng) 白 藤 。 住 至 次 冬 ,

18、再 乘 東 北 風(fēng) ,六 十 日 順 風(fēng) 方 至 此 國 。”據(jù) 考 證 ,所 謂 的 麻 離 拔 即 今 佐 法 爾 地 區(qū) ,在希羅多德時(shí)期稱為 “香 國 ” 或“香 岸”,是 香 料 的 大 貿(mào) 易 港 。香 料 、象 牙 等 寶 貨 是 宋 朝 特 需 ,因此宋船奔向佐法爾是理 所 當(dāng) 然 的。諸 蕃 志 “大 食 國 條 ”記 載 :“自 泉 發(fā) 船 ,四 十 余 日 至 蘭 里 ,博 易 住 冬 。次 年 再 發(fā) ,順 風(fēng) 六 十 余 日 方 至 其 國 ?!边@ 是 一 條 看 似 與 “蘭 里 麻 離 拔 ” 航 線 相 似 ,實(shí)則不同的另一條橫渡印度 洋 的 航 線。從 以 上

19、 記 載 可 以 看 出 ,當(dāng) 時(shí)的宋船能熟練 掌 握 這 個(gè) 海 域 的 季 風(fēng) 規(guī) 律 ,避 開 阿 拉 伯 海 的 風(fēng) 暴 , 順 利 橫 渡 印 度 洋 ,必是繼承了前人航 海 摸索經(jīng)驗(yàn) 的 結(jié) 果 。不 僅 如 此 ,宋 船 還 能 遠(yuǎn) 航 至 北 非 和 東 非 海 岸 。 宋 代 與 埃 及 有 航 線 相 通 ,蘇 丹 埃 得 哈 布 港 是 埃 及 和北非 地區(qū) 與經(jīng)由印度 而來的 中 國船只進(jìn)行貿(mào)易 的 主 要 港 口 ,進(jìn)口 貨物以中國瓷器占第 一 位 。 國 內(nèi) 外 都 有 一 些 學(xué) 者 認(rèn) 為 宋 船 遠(yuǎn) 航 至 東 非 海 岸 。如 羅 威東 非 史說 :在 宋

20、代 王 安 石 時(shí) 期 ,中 國 同 東 非 的 貿(mào) 易 的 興 隆 已 達(dá) 到 前 所 未 有 的 地 步。皮 爾 斯桑 給 巴 爾 一 書 說 :約 在 年 ,的 確 有 證 據(jù) 證 明 一 個(gè) 中 國 船 隊(duì) 訪 問 過 阿 察 尼 亞 (東 非 )海 岸。宋 代“蘭 里 佐 法 爾 、蘭 里 亞 丁 、蘭 里 馬 爾 代 夫 東 非”航 線 ,乃是 明 代鄭和下西洋時(shí) 橫 渡 印 度 洋 的 先 驅(qū) 。元 代 統(tǒng) 治 者 歷 來 重 視 商 業(yè) 活 動(dòng) ,采 取 了 一 些 促 進(jìn) 海 外 貿(mào) 易 政 策 。 如 元 世 祖 時(shí) 宣 布 “其 往 來 互市 ,各 從 所 欲 ”。 元

21、十 四 年 ( 年 )以 后 相 繼 設(shè) 立 了 泉 州 、溫 州 、杭 州 、廣 州 等 市 舶 司 ,提 出 了 “罷和 買 ,禁 重 稅 ”;公 布 “市 舶 則 法 ”,獎(jiǎng) 勵(lì) 優(yōu) 待 海 商。元 代 與 中 國 交 往 的 海 外 國 家 和 地 區(qū) 見 諸 文 獻(xiàn) 的 就 有 兩 百 多 個(gè) ,大大超過了宋代 。 著 名 的 馬 可 ? 波 羅 來 中 國 走 的 是 陸 路 ,回 國 走 的 是 海 路 。 馳 名 世 界 的 馬 可 ? 波 羅 游 記 ,不 僅 是 中 西 文 化 交 流 史 上 的 一 顆 明 珠 ,而且所敘述的 中 國富庶繁 榮 ,在 歐 洲 引 起 了

22、轟 動(dòng) ,對(duì)世界 歷 史也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 影 響 。摩 洛 哥 旅 行 家 伊 本 ? 巴 圖 塔 航 海 來 華 ,在泉 州 登 岸 ,他 的游 記贊 譽(yù) 泉 州 是 “世 界 最 大 的 港 口”,并 介 紹 了 中 國 與 印 度 、阿 拉 伯 半 島 以 及 波 斯 灣地區(qū)的海運(yùn) 貿(mào) 易 盛 況 。宋元時(shí)代海 外 貿(mào) 易 和交通的大發(fā)展與航海和 造 船 技 術(shù) 的大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 。 在 宋 代 ,指 南 針 實(shí) 際 應(yīng) 用 于 航 海 ,這是航海技術(shù)劃時(shí) 代 的進(jìn)步 。 當(dāng) 時(shí)的海員已能 熟 練 掌 握 氣象航海技術(shù) (季 風(fēng) 、氣 象 預(yù) 測(cè)),地 文 航 海 技 術(shù) (陸 標(biāo) 定 位

23、、航 路 指 南 、航 用 海 圖 、航 跡 推 算 、運(yùn) 用 指 南 針 和 羅 盤 ),天 文 航 海 技 術(shù)(天 文 定 向 、定 位)等 技 術(shù)。宋 代 的 造 船 技 術(shù) 先 進(jìn) ,造 船 的 產(chǎn) 量 高 ,所 造 船 舶不僅載重量大 ,而 且 航 行 性 能 好 ,安 全 可 靠 。據(jù) 文 獻(xiàn) 記 載 ,宋 代 海 船 以 載 重 噸 居 多 ,載 重噸 左 右 在 也 不 少 ,而 且 還 出 現(xiàn) 了 載 重 噸 左 右 的 大 海 舶 。嶺 外 代 答 廣 舶 條 記 載 :“浮 南 海而 南 ,舟 如 巨 室 ,帆 若 垂 天 之 云 ,柁 長(zhǎng) 數(shù) 丈 。 一 舟 數(shù) 百 人

24、 ,中 積 一 年 糧 ?!笨梢姶囊?guī)模之大 。 宋 船殼板采用了 二 重 和 三 重板技術(shù) ,船 艙 間 密 隔 ,船底 呈 型 ,捻 縫 水 密 ,有較高的抗沉性 。 船 上 裝 備 精 良 、設(shè) 備 齊 全 ,船 型 優(yōu) 良 ,使 用 了 舭 龍 骨 等 ,不僅 航 速 快 ,而 且 適 航 性 好 。元 代 ,在 航 海 技 術(shù) 方 面 ,觀察海洋氣象更加數(shù) 量 精 確 ,進(jìn) 一 步 掌 握 了 “牽 星 術(shù) ”,廣泛使用羅盤導(dǎo) 航 。海 上 航 行 “惟 憑 針 路 定 向 行 船 ,仰 觀 天 象 以 卜 明 晦”,將 自宋以來出現(xiàn) 的海道圖更加向 前 發(fā) 展 了 一 步 。元 代

25、 的 造 船 業(yè) 發(fā) 達(dá) ,船 舶 數(shù) 量 多 ,造 船 技術(shù)領(lǐng)先于世界 。元 代 船舶的氣勢(shì)由摩洛哥探險(xiǎn) 家 、旅 行 家 伊 本 · 巴 圖 塔 的 描 述 可 見 一 斑 ,他 說 : “華 船 之 構(gòu) 造 、設(shè) 備 、載 量 皆 冠 絕 千 古 ?!薄爸?國 船 分 大 中 小 三 級(jí) ,大 者 有 船 員 千 人 ,即 水 手 六 百 ,衛(wèi) 兵 四 百 。有 三 帆 至 十 二 帆 ,皆 以 篾 編 成 ,并 有 隨 行 船 相 伴 。隨 行 船 有 三 分 半 大 、三 分 一 大 、四 分 一 大 三 級(jí) 。此 等 往 來 馬 拉 巴 海 岸 與 中 國 間 船 ,除

26、泉 州 、廣 州 外 ,他 處 皆 無 造 之 者 ?!保ǎ┟?清 時(shí) 期明 代 和 清 代 的 康 、雍 、乾三朝是中國瓷器生產(chǎn) 的 黃 金 時(shí) 代 。 制 瓷 業(yè) 高 度 集 中 ,官 窯 和 民 要 規(guī) 模 宏 大 ,許 多 窯 口 分 布 于 沿 海 一 帶 ,尤其是景德鎮(zhèn)依 靠豐富的制瓷 原 料 和 水 利資源等自然條件以及成 熟 的 技 術(shù) ,形 成 群 龍 之 首 ,成為全國的瓷業(yè)中心和 享 譽(yù) 全 球 的 瓷 都。 制 瓷 工 藝 成 熟 ,發(fā) 明 了 彩 瓷武 漢 船 舶 職 業(yè) 技 術(shù) 學(xué) 院 學(xué) 報(bào)年 第 期等 ,燒 造 量 也 十 分 驚 人 ,制瓷產(chǎn) 量 和質(zhì)量都達(dá)到

27、歷 史 最 高 水 平 。明 清 時(shí) 期 瓷 器 的 出 口 達(dá) 到 高 峰 ,行 銷 范 圍 幾 乎 遍 及 五 大 洲 。明代瓷 器輸出 主 要是通過朝廷對(duì) 外 國 的 贈(zèng) 與 ,入 貢 國 使 節(jié) 的 回 程 貿(mào) 易 ,永 樂 、宣 德年 間 鄭 和 大 規(guī) 模 的 遠(yuǎn) 航 貿(mào) 易 ,民間的海外貿(mào) 易 等 途 徑 ,此 外 還 有 阿 拉 伯 人 、緬 甸 人 、馬 來 西 亞 人 、印 度 人 等 直 接 來 華 貿(mào) 易 。 到十六世紀(jì)以后 ,葡 萄 牙 人 、荷 蘭 人 、西 班 牙 人 和 英 國 人 相 繼 東 來 ,將 我 國 瓷 器 販 運(yùn) 到 歐 洲 及 世 界 各 地 。

28、 到 十 八 世 紀(jì) 下 半 葉 ,德 、意 、英 、法和奧地利等 國 紛 紛 仿 造 中 國 瓷 器 ,加 之 中 國 長(zhǎng) 期 閉 關(guān) 鎖 國 ,瓷 器 外銷受到嚴(yán)重影 響 。進(jìn) 入 十 九 世 紀(jì) 以 后 ,由 于 歐 洲 制 瓷 業(yè) 的 發(fā) 展 , 鴉 片 戰(zhàn) 爭(zhēng) 后 我 國制瓷業(yè)迅速衰 落 等因素 ,中 國 瓷 器 外 銷 每 況 愈 下 ,進(jìn) 入 尾 聲 。鄭和七 下西 洋是明 代船舶 貿(mào) 易和海外交通發(fā) 展 的 頂 峰 ,明 瓷 之 所以能大量輸出 到 印度洋 乃至 東 非 地 區(qū) ,與 鄭和 下西洋關(guān)系密切 。 鄭 和 船 隊(duì) 曾到 達(dá) 亞 洲 、非 洲 個(gè) 國 家 和 地 區(qū)

29、,最 遠(yuǎn) 到 達(dá) 坦 桑 尼 亞 沿 岸 。 鄭 和 船 隊(duì) 在 東 非 海 岸 主 要 活 動(dòng) 索 馬里 、肯 尼 亞 、坦 桑 尼 亞 ,而 這 一 帶 正 是 發(fā) 現(xiàn) 明 瓷 遺 物 最 多 的 地 區(qū) ,因 此 東 非 大 量 輸 入 明 瓷 ,是 鄭 和 船隊(duì) 到 此 訪 問 的 結(jié) 果 。中 國 航 海 和 造 船 業(yè) 也 因 鄭 和 下 西 洋 達(dá) 到 鼎 盛 ,從 此 以 后 ,海 禁 使 之 從 巔 峰 跌 落 ,開 始 走 下 坡 路 ,直 到 清 代 晚 期 衰 敗 ,這與瓷 器 外銷衰落的歷史 軌 跡 相 吻 合 。路”更 確 切。在 獲 得 重 要 的 考 古 發(fā) 現(xiàn)

30、 以 前 ,曾 經(jīng) 繁 榮 的“海 上 瓷 器 之 路 ”只 存 在 于 零 星 的 文 獻(xiàn) 記 載 當(dāng) 中 ,陸 續(xù) 發(fā)現(xiàn)一些古沉 船 及 出 水 的大量瓷器等文物顯示了 “海 上 瓷 器 之 路 ”的 確 存 在 。以下列舉幾項(xiàng)經(jīng)媒體 報(bào)道的新發(fā)現(xiàn) 的 古 沉 船 實(shí)例以作印證 :()南 海 一 號(hào) 年 在 廣 東 陽 江 發(fā) 現(xiàn) ,整 艘 商 船 長(zhǎng) 米 、寬 米 ,載 重 據(jù) 推 算 近 噸 ,經(jīng) 鑒 定 為 南 宋 海 船 。 船 上 載 有 文 物 超 過 萬 件 ,其 中 有 大 量的 瓷 器 ,包 括 福 建 德 化 窯 、磁 灶 窯 、景 德 鎮(zhèn) 窯 系 及龍泉窯系的高 質(zhì)

31、量 精 品 ,絕 大 多 數(shù) 文 物 完 好 無 損 。它 是 海 內(nèi) 發(fā) 現(xiàn) 的 第 一 個(gè) 沉 船 遺 址 , 年 七 、八 月 份 的 一 天 ,當(dāng) 時(shí) 英國海下探測(cè)公司 名 隊(duì)員正在陽江尋 找 一 艘 東 印度公司的沉船 。聲 吶 技術(shù)儀器顏色突 然 變 深 ,“肯定水下有東西 !”英 國 人把 噸 多 重 的 抓 斗放到海里去抓 ,結(jié) 果 “一 爪 子 ” 下 去 抓 上 來 多 件 瓷 器 、銅 器 、鍍 金 器 等 等 ,還 有 一 條 米 長(zhǎng) 的 鎏 金 腰 帶 。這簡(jiǎn)直如同天方夜 譚 ,消 息 震 驚了中國考古界 。 考 察 中 國 海 域 古 沉船 ,從 此 成 為 中 國

32、 考 古 研 究 的 重 要 課 題 。()華 光 礁 一 號(hào)年 在 西 沙 群 島 發(fā) 現(xiàn) ,船 體 殘 長(zhǎng) 米 ,寬米 ,經(jīng) 鑒定為南宋海船 。 出 水 文 物 近 萬 件 ,絕大部為福建 和 江 西 景 德鎮(zhèn)產(chǎn)的宋代青花瓷等陶 瓷 器 ,多是常見的糊口日用品 ,除 了 大 量 的 外 銷 瓷 ,也 含 有 不 少 的 金 銀 器 、銅 器 和 石 雕 。國 家 博 物 館中國水下考古研 究 中心在 “華 光 礁 一 號(hào) ”沉 船 遺 址 發(fā) 掘 工 作 期 間 ,他們還分別對(duì)華 光 礁 、玉 琢 礁 、北 礁進(jìn)行了考古調(diào)查 ,新 發(fā) 現(xiàn) 沉 船 遺 址 十 余 處 ,即 華 光 礁 ,華

33、 光 礁 二 號(hào) ,華 光 礁 三 號(hào) , 華 光 礁 四 號(hào) 遺 址 ;玉 琢 礁 ,玉 琢 礁 一 號(hào) ,玉 琢 礁 二 號(hào) 遺 址 ,玉 琢 礁 三 號(hào) 遺 址 ;北 礁 ,北 礁 四 號(hào) 沉 船 遺 址 ,北 礁 七 號(hào) 沉 船 遺 址 ,北 礁 八 號(hào) 沉 船 遺 址 ,北 礁 九 沉 船 遺 址 。()南 澳 一 號(hào)年 月 在 汕 頭 市 南 澳 島 發(fā) 現(xiàn) ,初 步 判 定 古 船 長(zhǎng) 度 不 小 于 米 ,寬 度 不 小 于 米 ,為 明代 海 船 。出 水 青 花 鳳 凰 牡 丹 盤 等 精 美 青 花 瓷 器 ,主 要 來 源 是 福 建 漳 州 的 窯 口 ,少 數(shù) 為

34、景 德 鎮(zhèn) 觀 音 閣 瓷 窯 ,觀 音 閣 瓷 窯 是 景 德 鎮(zhèn) 最 聞 名 的 民 窯 之 一 , 其產(chǎn)品幾乎可 與 官 窯 媲 美 ,用 于 外 銷 。大 量 古 沉 船 的 發(fā) 現(xiàn) 印 證 了“海 上瓷 器 之 路”的 存在除 上 世 紀(jì) 八 十年代發(fā)現(xiàn)的泉州宋船 、寧 波 宋 船 和 新 安 元 代 海 船 等 外 ,近 些 年 ,隨著水下考古事 業(yè) 的 進(jìn) 展 ,尤 其 是 在第一次水下文 物 普查的 過程 中 ,我 國 在 南 海 等 水 域 發(fā) 現(xiàn) 了 余 處 水 下 文 物 點(diǎn) 及 一 些 新 的 古 沉 船 遺 址 。 據(jù) 有 關(guān) 專 家 介 紹 ,從 所 查 水 下 文

35、 物 歷 史 年 限 看 ,北 宋 到 明 清 之 間 各 個(gè) 朝 代 沉 船 遺 址 均 有 發(fā) 現(xiàn) ,而 中 國 沿 海 水 下 文 物 分 布 線 路 連 在 一 起 正 好 是 中 國 古 代 聞 名 的 “海 上 絲 綢 之 路 ?!币?有專家根據(jù) 古沉船 遺 址發(fā)現(xiàn)中國古瓷 產(chǎn) 品 比 例 很 高 的 事 實(shí) ,認(rèn) 為 :將 這 條海上貿(mào)易之路 譽(yù) 為“海 上 絲 綢 之 路 ”,不 如 稱 其 為 “海 上 瓷 器 之中 國 瓷 器 外 銷 與 “海 上 瓷 器 之 路 ”發(fā)展的歷史軌跡 何 志 標(biāo) ,等()碗 礁 一 號(hào)年 月 在 福 建 省 平 潭 縣 發(fā) 現(xiàn) ,船 體 長(zhǎng)

36、米 ,寬 米 ,為 清 代 海 船 。 出 水 件 、 多 種 器 形 的 青 花 瓷 器 ,多為景德鎮(zhèn)生產(chǎn)的 上 品民窯青 花 瓷 和 五 彩 瓷 。瓷 器 中 有 許 多 器 物 的 蓋 子 ,高 腳 杯 有 了 蓋 子 后 ,明 顯 地 表 露 出 了 異 國 情 調(diào) 。 還 有 一 種 精 致 的 小 瓷 瓶 為 數(shù) 不 少 ,造 型 各 異 。經(jīng) 過 專 家 考 證 ,它 將 作 為 一 種 典 雅 的 裝 飾品來到西方人家的餐桌上 。 有 些 是 精 美 的 咖 啡 具 ,幾乎所有瓷器 上 的紋飾都 具 有 鮮 明 的 中 國 特 色 。專家根 據(jù) 發(fā)現(xiàn)的一種名叫 “克 拉 克 瓷”的 瓷 盤 判 斷 ,該 船 貨 物 輸 送 的 目 的 地 是 歐 洲 市 場(chǎng) 。()去 肯 尼 亞 搜 索 沉 船幾 百 年 前 ,一 艘中國商船在肯尼亞 東 南 海 岸 的 拉 穆 附 近 觸 礁 沉 沒 ,船 員 們 為 了 求 生 ,爬 上 了 拉 穆 群 島 中 的 帕 泰 島 。 至 今 ,帕 泰 島 上 還 生 活 著 可 能 是 中 國 人 后 裔 的 非 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qǐng)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qǐng)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huì)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chǔ)空間,僅對(duì)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duì)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duì)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qǐng)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shí)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duì)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píng)論

0/150

提交評(píng)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