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宓先生》三譯本比較分析_第1頁
《吳宓先生》三譯本比較分析_第2頁
《吳宓先生》三譯本比較分析_第3頁
《吳宓先生》三譯本比較分析_第4頁
《吳宓先生》三譯本比較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整體的把握與細節(jié)的合理處理吳宓先生三譯本比較分析摘要:吳宓先生是溫源寧先生的名作,一篇生動而形象地描寫吳宓先生的杰出散文。本文選取 了林語堂、江楓和黃世坦三位翻譯家的不同的譯本進行對比分析,試圖從整體把握和細節(jié)處理上分析三譯本的差別。關鍵詞: 譯本;對比;分析; 整體把握;細節(jié)處理Abstract: Mr. Wu Mi A Scholar and a Gentleman is a masterpiece of Mr. Wen Yuanning, an essay which describes Mr. Wu Mi vividly. This article selec

2、ts different translated versions of three famous translators Lin Yutang, Jiang Feng and Huang Shitan to contrast and analyze and tries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 of the grasp of whole and the processing of details among these three versions.Key Words: translated version; contrast;analyze; the grasp

3、of whole; the processing of details1 引言吳宓先生是不夠知己中的一篇人物小傳。吳宓先生該文真實而生動地記錄了吳宓先生一生的貢獻,中肯地評價了他的功過,外貌與性格的描寫尤其生動傳神、刻畫逼真,是一篇描寫人物的杰出散文。2 吳宓先生三譯本比較分析 2.1 譯本作者比較林語堂是一位蜚聲世界文壇的著名作家。Imperfect Understanding一書問世不久,林語堂曾經(jīng)譯過其中的幾篇。吳宓先生便是其中的一篇。江楓,原名,譯著有雪萊詩選、狄金森詩選、雪萊抒情詩全集、十九世紀文學主流(合譯)、雪萊抒情詩選(英漢對照本)、美國現(xiàn)代詩抄、南斯拉夫馬其頓詩選、中國的戰(zhàn)歌

4、、中國在反擊、史沫特萊傳、伊索寓言全集、雪萊全集等。黃世坦,和吳宓先生一樣,也是陜西人,在西安教授外國文學,對吳宓素有研究。他的翻譯首先是傾注了自己的感情,因而感人;與此同時,他還運用略帶方言味道的學者語言,準確而靈活地翻譯了這篇散文。一個不容忽視的現(xiàn)象是,黃世坦了解作者的立場和觀點,所以在譯文中彌漫著一種悲劇的諷刺的氛圍,而沖破這氛圍的確實另一種樂觀的態(tài)度 一種和譯者的樂天性格相吻合的散文筆調。2.2 三譯本比較溫源寧先生原作的標題為Mr. Wu Mi A Scholar and a Gentleman,林語堂先生僅僅將標題譯為吳宓先生不僅毫無特色而且明顯跟原文標題不符。而黃世坦將該標題譯為

5、吳宓先生其人一位學者和博雅之士將本來一般化的稱呼“吳宓先生“后加上”其人“,又譯Gentleman為“博雅之士”,暗合了吳宓一生的教育理想,可謂深得吳宓其人、其心也。(王宏印,2007:50)而回顧歷史可知,早在幾十年前吳宓先生為這篇人物小傳發(fā)過老大一番憤懣。因為溫先生給他定了個“學者和紳士”的頭銜,而不是吳先生要的“君子”,所以吳先生有話:“謂生必者父母,知必者源寧也,嗚呼,溫源寧一刻薄小人耳!”或許因此才有了江楓先生的吳宓先生一位學者和君子的譯文。三譯本中唯有林語堂的譯本中對吳宓先生的稱呼前后不一致,雖不致引起讀者的誤解,但多少讓讀者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們再來看看正文的幾處譯文比較:

6、1. with hair threatening to break out all over the face, but always kept well within bounds by a clean shave every morning江譯:頭發(fā)好像就要披散下來,虧得每天早上都要剃須,還保持著一張臉面清晰的邊界林譯:胡須幾有隨時蔓延全局之勢,但是每晨刮的整整齊齊黃譯:胡須時有迸出毛孔欲蔓延全臉之勢,但每天清晨總是被規(guī)規(guī)矩矩地剃得干干凈凈文章開篇夸張地描寫吳宓奇絕的面孔,“堪稱得天獨厚”?!邦^發(fā)”的這句俏皮話是笑胡子。吳先生的頭發(fā)平平無奇,有越來越少之勢,但絡腮胡子卻越來越多。剃得越勤,

7、長得越快。聽說清華學生中有個笑話。問:吳宓先生的臉為什么左邊比右邊顯得黑些?答:因為他刮胡子從左邊刮起,到刮完右邊時,左邊又長出來了,所以總是左邊的胡子厚些。江楓也許沒見過,也許沒想起來,這句話譯得未能達意。2. A great admirer of Goethe, he is as far from attaining the state of “ohne Hast, ohne Rast,” as he who said, “Io fei giubbetto a me delle mie case” ( I made a gibbet for myself own dwelling), is

8、 from ever attaining the state of grace.江譯:他極其崇拜歌德,卻遠未達到歌德所稱羨的“不慌不輟(ohne Hast, ohne Rast)”的境界,就像說過“我把自己的住處變成我的絞架”的那人永遠也達不到天恩眷顧的狀態(tài)一樣。林譯:他雖極崇拜哥德,但他卻未達到哥德所稱羨的“不慌不輟”的境地,這也如但丁吟“Io fei giubbetto a me delle mie case”(我把我的廂房當做我的一架刑枷)一樣的未能達到這種境地。黃譯:雖然他對哥德極為景仰,卻從未達到歌德的“不慌不輟(ohne Hast, ohne Rast.)”的境界。同那位聲言”我把

9、我的居處畢昂成自己的絞架“(但丁語譯者注)之人一樣,吳先生從未蒙受圣恩。此處原作者引用了兩位名家歌德和但丁的名言,這兩句名言對于外國讀者或者學習外語的讀者并不陌生,但對于一般讀者就有些困難了。在翻譯的過程中究竟是采用異化的翻譯方法還是歸化的翻譯方法就成了一大問題。江楓譯文中的“那人”估計會讓很多讀者傻眼,而林語堂直接將但丁放入譯文也有增譯之嫌,黃世坦的處理應該是比較中肯的。被譽為“哈代專家”的張谷若先生認為:注釋是翻譯的必要工作,未作翻譯先要作注釋。由此可見,注釋是必不可少甚至是必須的,而并不象有些人說的那樣,注釋只是簡單的問題,屬細枝末節(jié),不值得探討。3. In the contempora

10、ry world of Chinese letters, to insinuate clumsily, as Mr. Wu does, that there is some value in studying Homer, Virgil, Dante, and Milton, is to invite derision.江譯:在當代中國的文學界,像吳先生那樣不得體地暗示研讀荷馬、維吉爾、但丁和彌爾頓也有某種價值,就只能招人嗤笑了。林譯:在現(xiàn)在時代,像雨生那樣孜孜叫人研究Homer、Virgil、Dante、Milton雅典文學,就要遭人不齒。黃譯:在當代中國文壇上,像吳先生這樣笨拙地勸說人們相

11、信荷馬、維吉爾、但丁和彌爾頓是有價值的人,難免要招來嘲弄。荷馬、維吉爾、但丁和彌爾頓這些名家早已為大家所熟知,所以不需要加注直接翻譯出來即可,此處林語堂的處理略顯不妥。另外,對于“insinuate clumsily”的處理三位譯者有不同的看法。究竟是“不得體地暗示”還是“孜孜叫人”抑或是“笨拙地勸說”?當時幾乎所有的青年作家都“下了決心追逐西方文學中華而不實的時髦風尚,而把史實放在一邊不去過問”。吳宓的做法在當時看來有些不入流,所以他也曾被認為是保守主義者。因此他的做法當然是“笨拙的”而不是“不得體地”?!白巫巍边@個褒義詞用在此處也不太恰當。4. A contradiction, but o

12、ne that is perplexing to nobody but himself!江譯:一個矛盾,一個除了他自己誰都不難理解的矛盾!林譯:這種矛盾,讓別人看了不自在,他卻處之泰然。黃譯:對于他的這個矛盾,別人都不難理解,只有他自己意識不到。溫先生的這篇文章倒真是一篇透辟的心理分析小范文,里頭說“他承認自己是個真誠的個人主義者和古典主義者,但是從氣質上看,他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浪漫主義者!由于吳先生是如此真誠和表里如一,以至于他讓每一個人都看到了這一點,他自己卻沒有看到!”這倒象是安徒生童話里偷的那個孩子,把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說出來的神氣。由此可見,林語堂的譯文“讓別人看了不自在,他卻處之

13、泰然”跟原文意思不符。3 結論吳宓先生一文無論作者還是作品所描寫的人物都是中國人,所以譯者在翻譯的過程當中應該更容易理解原作者的想法,更能把握原作者的意圖。溫先生只說自己對這些傳主們的了解是“一知半解”。世上的人物恐怕也本不能完全被了解,“一萬個人心目中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而溫先生的文章就如一張張剪影,無法叫人看得真真切切,但到此也便足矣,可以說恰到好處。作者用漫畫手法,幾筆勾出輪廓。當年這篇文章一出來,頭幾句就傳開了。林語堂一譯,更成為了“名言”??墒蔷烤拐f了什么?又是什么也沒說。不認識吳先生的人欣賞的是文章。認識吳先生的人欣賞的也是文章。但兩種欣賞不一樣。一無對照,一有對照,正如同看畫。吳先生刮不盡的胡子和他的喃喃自語背誦中外名詩都是有名的。當然更有名的是他的文學主張和戀愛?;谡髌穪砜矗终Z堂先生的譯文雖清雅而簡略但有些地方不失偏頗,江楓的譯文中也有值得商榷之處,而黃世坦的譯文無論是整體把握還是在細節(jié)處理上都略勝一籌。References1 崔永祿. 文學翻譯佳作對比賞析 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12 陳福康. 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3 方夢之. 翻譯新論與實踐 M. 青島:青島出版社, 19994 江楓譯. 不夠知己 M. 湖南:岳麓出版社, 20035 金克木. 金克木人生漫筆 M. 北京:同心出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