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0典籍制度Convertor_第1頁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0典籍制度Convertor_第2頁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0典籍制度Convertor_第3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典籍制度古籍(定義):是中國古代書籍的簡稱,主要指書寫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書籍。 古籍版式 版框  也叫邊欄,指一張印頁四邊的圍線,以圍線的條數(shù)分,有四周單邊、左右雙邊、四周雙邊等。 界行  字行之間的分界線,有朱墨兩色界行,分別叫朱絲欄、烏絲欄(圖1)。 行款  每半頁版面的行數(shù)和每行的字數(shù)。又稱行格,著錄版本時多記半頁若干行若干字,遇有每行字不一致時,則取其最多或最少者記之,外加“不等”二字。 版心  又叫中縫、書口、版口,是印頁版框中間的那段窄行。一來用于對折書頁,二來格內(nèi)經(jīng)??逃袝?、卷次、頁碼、字數(shù)、刻工

2、姓名和出版處。版心有專供折疊時作標記用的魚尾圖形,其中間稱作中縫。 魚尾  版心全長約四分之一處的標志,因為狀似魚尾,故名。以數(shù)量區(qū)分,有單魚尾、雙魚尾、三魚尾。以方向區(qū)分,有對魚尾和順魚尾。以圖案虛實分,有白魚尾、黑魚尾、線魚尾、花魚尾。魚尾是折紙的準線。 象鼻  指魚尾到邊欄這一段版心中間的黑線,仿佛象的鼻子垂在胸前。有粗細之別,粗的叫大黑口,細的叫小黑口,沒有象鼻的叫白口。上下象鼻中刻有書名卷數(shù)等稱作花口。 天頭  又叫書眉,版框上端的白邊。供眉批之用。 地腳  版框下端的白邊。 書耳  也稱耳格或耳子,指版框外邊上端的小方格。一些宋刻本

3、常有此式,專門用來記篇名、書名簡稱或者帝王名號、室名等(圖2)。 小題和大題  正文首頁題目的形式。小題指篇名,大題指書名。通常情況是大題在上。宋版書有時小題在上,大題在下(圖3)。 墨釘  正文中表示闕文的墨塊,用“”表示。墨釘又稱墨等,是指在工匠刻書時,感覺版面上有疑問的字,先留空,待確認后再刻,此留空處即印成一個墨塊(圖4、5) 版記  刻書的人常在一書的序目之后或卷末鐫刻刻書家的姓名、堂號、書坊字號或刻書年月,俗稱“書牌子”,一般刻成正方、長方等形狀的印章形式(圖6)。 書衣  即封面。一般采用質(zhì)地較堅韌的有色紙,比較珍貴的書籍采用絲織品,可起保

4、護作用。又稱書皮、封皮(圖7)。 書簽  貼在書衣左上方的長方形紙條或絲條,標有書名(圖8)。有時藏家也會在此寫上自己的堂號,以標明所有。亦有找名家書寫書簽者,往往落款書為某某題簽。 裝  幀 簡策  禮記·聘禮中說:“百名以上書于策,不及百名書于方。” 東漢鄭玄稱:“策,簡也?!碧拼追f達稱:“策是眾簡相連之稱。”把這兩個人的解釋綜合起來,那就是一根一根寫了字的竹木片就稱為“簡”,將若干根簡依文字內(nèi)容的順序編連起來就成“策”(冊)了(圖9)。 卷軸裝  北宋歐陽修在其歸田錄中稱:“唐人藏書,皆做卷軸?!痹嵫茉谄溟e居錄中稱:“古書皆卷軸?!?/p>

5、上世紀初,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了大批遺書,其中主要是寫本佛經(jīng),除國內(nèi)所藏外,現(xiàn)在主要分藏在英國、法國、俄國、日本、印度等國,總計大約4萬多件。這些敦煌遺籍產(chǎn)生的時代,大約上起南北朝,下迄五代,即公元420至960年這500多年的歷史跨度內(nèi)。此時正是手寫紙書的高峰期。這些遺籍,有的就是簡單的一卷,有的木軸猶存,證明唐五代及唐五代以前,紙書的確普遍流行卷軸裝(圖10)。 經(jīng)折裝  卷軸裝在觀書時多有不便,如需查閱文中任何一段,都需從頭展開,讀畢再卷回,很是麻煩。吾衍在閑居錄中說:“古書皆卷軸,以卷舒之難,因而為折。久而折斷,復為簿帙?!鼻迦烁呤科嬖谔斓撟R余中也說:“古人藏書皆作卷軸此制在

6、唐猶然。其后以卷舒之難,因而為折。久而折斷,乃分為簿帙,以便檢閱?!边@是從長期查閱易折斷角度來解釋的,亦有道理。到五代時,經(jīng)折裝就出現(xiàn)了,現(xiàn)能見到的最早經(jīng)折裝出自敦煌。上世紀初盜竊大量敦煌文物的英國學者斯坦因在其敦煌取書錄中稱:“又有一小冊佛經(jīng),印刷簡陋書非卷子本,而為折疊而成折疊本書籍,長幅接連不斷,加以折疊最后將其他一端悉行粘穩(wěn)。于是展開以后甚似近世書籍。是書時為乾祐二年,即紀元后949年也?!睆谋彼伍_始,經(jīng)折裝成了佛教經(jīng)典的專用裝幀方式,直到明萬歷年間,嘉興藏改用方冊裝,是一特例,不過到清代刻龍藏時,又改回了經(jīng)折裝(圖11)。 梵裝  梵裝是古印度用梵文書寫在貝多樹葉上的佛教經(jīng)

7、典所采用的夾板式以繩穿訂的裝幀形式。隋朝杜寶大業(yè)雜記中說東都洛陽的“承福門即東城南門。門南洛水有翊津橋,通翻經(jīng)道場。新翻經(jīng)本從外國來,用貝多樹葉。葉形似枇杷,葉面厚大,橫作行書。約經(jīng)多少,綴其一邊,牒牒然今呼為梵”。梵裝在敦煌遺書中出現(xiàn)多件,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遺書中,有一件唐寫本思益梵天所問經(jīng),麻紙書寫,長條形似仿貝多樹葉,其裝幀是典型的紙書梵裝(圖12)。 旋風裝  又稱龍鱗裝。對于旋風裝,流行兩種說法:一說用一張整紙對折,一端粘于書的最前頁的左邊,另一端向右包到書背,粘在書的末頁,這樣不僅不會散落,而且閱讀時可以從頭翻到底,從最后一頁翻到前面第一頁,回環(huán)往復,有如旋風,故名。一說

8、將一長紙裱成手卷,將截斷的頁子都粘在底紙上,每張右端留有余尾,即將余尾自右向左逐頁依次后縮,狀如鱗次,故稱龍鱗裝。故宮博物院藏唐吳彩鸞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系宋代原裝,全書共5卷24頁,除首頁是單面書字外,其余23頁均為雙面書字,共47面。其裝幀方式是以一比書頁略寬的長條厚紙作底,然后將書頁粘在底紙上。除首頁因只單面書字而全幅粘裱于底紙右端之外,其余23頁因均是雙面書字,故每頁都只能以右邊無字空條處,逐頁向左鱗次相錯地粘裱于首頁末尾的底紙上。北宋歐陽修在他的歸田錄卷二中說:“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后有葉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備檢用者,卷軸難數(shù)卷舒,故以葉子寫之。如吳彩鸞唐韻、李郃 彩選之類是也。

9、”清初藏書家錢曾稱:“吳彩鸞所書唐韻,余在泰興季因是家見之,作旋風葉卷子,其裝潢皆非今人所曉?!笨梢姽艜Q此書之裝幀為“旋風葉卷子”(圖13)。 蝴蝶裝   簡稱蝶裝。將每張書頁反折,使版口朝內(nèi),單口向外,并將各頁中縫背口以糊粘結(jié)成書脊,以硬紙包裹作為書面,閱讀時若蝴蝶展翅飛舞,故稱蝴蝶裝。其特點是除書背不易損壞外,其他三面如有損傷或霉?jié)?,可以隨時裁切,原書不會受損。這種裝幀形式,從外表看很像現(xiàn)在的平裝書。蝴蝶裝早在宋元時代即已出現(xiàn),明代內(nèi)府接收了許多宋元時期的典籍,這些書都是宋元時代原裝幀,明史·藝文志序言中稱這些書“裝用倒折,四周外向,蟲鼠不能損”,所描繪的裝

10、幀形式即是蝴蝶裝(圖14)。 包背裝  包背裝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將書頁有字的正面正折,書口向外,后背用書衣包裹,不露書腦,稱包背裝。此裝法與線裝相近,唯一不同之處在不打孔穿線而已。包背裝的出現(xiàn)是為了克服蝴蝶裝的缺點而產(chǎn)生的。蝴蝶裝的缺點,一是翻閱不便:這種裝幀形式的書頁都是單頁,每看一版使人首先看到的都是無字的反面,而且很容易造成上下兩個半頁有文字的正面彼此相吸連的情況;二是若經(jīng)常翻閱,則極其容易脫頁散亂(圖15)。 線裝  線裝與包背裝折法相同,書背不再糊紙,而是打孔穿線,便于翻閱而不易分散。線裝在敦煌遺書中即已出現(xiàn),不過古人稱早期的線裝為縫繢(hul)裝,日本書界至今仍有此稱法。南宋初年張邦基在其墨莊漫錄卷4中稱:“王洙原叔內(nèi)翰嘗云:作書冊粘葉為上,久脫爛,茍不逸去,尋其次第,足可抄錄。屢得逸書,以此獲全。若縫繢,歲久斷絕,即難次序。初得董氏繁露數(shù)冊,錯亂顛倒,伏讀歲余,尋繹綴次,方稍完復,乃縫繢之弊也。”可見在宋代乃稱線裝為縫繢裝,早期縫繢裝流傳至今者極稀見,十幾年來僅在嘉德拍場出現(xiàn)過一次。在整個古書裝幀史上,線裝書是最流行的一種裝幀形式,至今,人們?nèi)粤晳T稱古書為線裝書(圖16)。 金鑲玉  也稱袍套裝。其法是在每頁折疊之夾層內(nèi)鑲襯以長出原書上下寸余的白紙,再將長出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