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選題第一次??糭第1頁
高三選題第一次??糭第2頁
高三選題第一次??糭第3頁
高三選題第一次??糭第4頁
高三選題第一次??糭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三選題第一次??甲x沿某一理想大陸45°N所作的剖面示意圖,回答12題。1關于圖中各地氣溫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A1月均溫地大于兩地B7月均溫地小于兩地C兩地的氣溫日較差大于地D兩地的氣溫年較差小于地2若圖中M、N表示近地面的等壓面,則該季節(jié)盛行風向,正確的是()A吹向B吹向C吹向 D吹向【解析】第1題,受海陸熱力差異的影響,位于大陸內部的地氣候的大陸性強,氣溫年較差大于沿海地區(qū)的兩地。第2題,由圖中等壓面的彎曲狀況可知,海洋上為低壓,該季節(jié)為冬季,處的氣壓值高于處,故風由吹向;45°N的理想大陸西岸為溫帶海洋氣候,受西風帶控制,故風向由吹向?!敬鸢浮?.D2.B讀圖4、

2、圖5,完成1012題。BAD10. 圖示信息表明:a.甲島位于乙島的東南方向 b.圖4的比例尺比圖5小c.城市均分布在河口三角洲 d.公路走向多受河流影響11.某游客于當?shù)貐^(qū)時7月1日9時出發(fā),用3小時沿甲島的環(huán)島公路某一段自駕游,期間太陽光主要從汽車前方照入.該路段及汽車檸駛方向(以下用箭頭表示)是a. b. c d. 12. 當圖中x、y兩地正午太陽高度同時增大時.a.白晝都在變短b.正午物體日影都在變長c.正值春分前后d.太陽直射點向赤道移動讀某地區(qū)等高線(單位:米)示意圖,完成68題。BDB6圖示區(qū)域最高處與乙村的高差可能為A600 米 B900 米 C1000 米 D1200 米7下

3、列地點位于處視野范圍的是A鎮(zhèn)、乙村 B山山頂、鎮(zhèn) C鎮(zhèn)、山山頂 D甲村、山山頂8為了將地的鐵礦運到鎮(zhèn)附近加工出口,圖中M、N、P、Q四條公路線設計合理的是 AM線 BN線 CP線 DQ線圖3為某日a、b、c、d四條緯線上太陽高度隨經(jīng)度的變化圖。讀圖,完成10-11題。10.D 11.B 10關于緯線abcd的說法,正確的是Aab為北半球,d為南半球Bab之間的緯度差等于bc之間的緯度差Ca晝長最長,bc晝長相等,d晝長最短Dbd兩地緯度值相同11太陽高度x與y之間的關系是Ax+y=90° B3x-y=180° C2x-y=90° D4x+y=270

4、76;圖2中表示某地近地面和高空的大氣狀況,讀圖,回答4-6題。4A 5A 6B  4.A、C的氣壓值分別是A. 1018、1008 B. 1026、1008 C.1018、1016 D. 1026、10165.此時,降水可能性最大的是A.A B. B C.C D.甲6.若圖中等壓面彎曲程度增大,則表明該區(qū)域內水平氣壓差異A.減小 B.增大 C.不變 D.不確定16熱力環(huán)流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其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氣運動的基礎。某教師為使學生更加直觀、深刻地理解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進行了下面的實驗。請結合實驗報告,完成后面的思考題。(20分)實驗報告實驗用材:一小堆紙、火柴、鐵板實驗

5、步驟:(1)在室外安全、無風的地方,放置一塊鐵板,再在鐵板上放置一小堆紙,并用火柴點燃。(2)注意觀察紙片和灰燼顯示出的空氣流動路線。實驗現(xiàn)象:紙片和灰燼從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再從四周下沉,然后又進入火堆。實驗結論:通過本實驗,可以證明由于地面的冷熱不均而形成了空氣的環(huán)流運動,即熱力環(huán)流。(1)在下面圖中用線條和箭頭畫出該實驗中的紙片和灰燼的運動過程。由此總結出的熱力環(huán)流形成過程是:熱量差_同一水平面上的_大氣_熱力環(huán)流。(6分)(2)若下圖中的虛線表示不同高度上紙屑點燃前的等壓面,用實線表示出紙屑點燃后的變化。由此得出氣壓高低與等壓面彎曲之間的關系規(guī)律是:低壓處等壓面_彎曲,高壓處等壓

6、面_彎曲。(6分)(3)上圖中紙屑點燃后一段時間,A、B、C、D四處中,氣壓由大到小的順序是_。由此可總結出不同海拔高度上氣壓分布的規(guī)律:_。(6分)(4)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的現(xiàn)象都可以利用熱力環(huán)流原理解釋,能說出一個生活實例嗎?(2分)解析:本題通過實驗現(xiàn)象總結考查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與相關知識的判斷與應用。熱力環(huán)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冷熱不均,因此緊密結合冷、熱對氣壓的影響進行分析。就氣壓分布和變化規(guī)律而言,注意區(qū)分不同海拔高度上的變化及近地面與高空絕對氣壓值的差別。答案:(1)畫圖如下所示大氣上升或下降氣壓差異水平運動(2)畫圖如下所示向下向上(3)BADC海拔越高,氣壓越低;近地面與相應高空

7、氣壓“高”“低”相反(4)房間內的暖氣裝在下部,空調冷風口裝在上部。17(探究創(chuàng)新題)讀華北地區(qū)某城市2010年11月13日20時的氣溫(單位:)實況圖,回答下列問題。(20分)(1)此圖反映了城市所具有的_效應。在這種效應的作用下,如不考慮其他因素,當晚城郊之間風向應該是_。(2分) (2)形成此圖所示效應的主要原因是(2分)()A城市生產和生活活動釋放大量熱量B城市建筑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大C城市高層建筑的不斷增多D城市上空云量少,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3)一般而言,城區(qū)的降水幾率_(大于或小于)郊區(qū),主要是因為_。(4分)(4)在下圖中畫出城區(qū)和郊區(qū)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壓面及等溫面示意圖。(

8、3分)(5)圖中A地能否建水泥廠?為什么?(5分)(6)“清晨,炊煙裊裊,籠罩著村莊”,這種描述表明該地可能出現(xiàn)了_現(xiàn)象,若該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城市,則此時圖示環(huán)流會_。(4分)解析:本題以某城市等溫線分布圖為切入點,考查熱力環(huán)流的成因及其影響。第(1)題,城區(qū)氣溫高,而郊區(qū)溫度低,反映了城市具有的熱島效應。第(2)題,形成城市熱島效應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生產和生活活動釋放大量的熱量。第(3)題,由于城區(qū)空氣對流上升運動強烈及煙塵多,導致城區(qū)降水幾率大于郊區(qū)。第(4)題,近地面,城區(qū)等壓面向近地面彎曲,等溫面向高空凸出,郊區(qū)相反。高空,城區(qū)等壓面、等溫面都向高空凸出;郊區(qū)等壓面、等溫面都向近地面彎曲。第

9、(5)題,主要考慮當?shù)厥⑿酗L向及城郊熱方環(huán)流。第(6)題,題中描述說明該地出現(xiàn)了逆溫現(xiàn)象,會抑制空氣對流運動。答案:(1)熱島由郊區(qū)吹向市區(qū)(2)A(3)大于城區(qū)空氣對流上升運動;城區(qū)凝結核多,水汽容易凝結(4)略(5)不能。該地冬季盛行西北風,A位于盛行風的上風向;A地離市區(qū)太近,在城郊熱力環(huán)流圈內,水泥廠的粉塵和污染氣體能流向市區(qū)。(6)逆溫消失氣溫是指距地面1.5米高度上的百葉箱內的溫度,地溫是指地表面和以下不同深度處土壤溫度的統(tǒng)稱,兩者均用攝氏度表示。讀北京市氣溫和地溫狀況表,完成1、2題。北京市多年平均氣溫和地溫年內變化表1.從距地面1.5米處到地下10cm處的溫度變化狀況是( )A

10、.先下降后上升B.先上升后下降C.冬季先下降后上升D.夏季先下降后上升2.據(jù)表分析可知( )A.受太陽輻射的影響,氣溫高于地溫B.受地球內能的影響,地溫隨深度增加而增大C.受比熱的影響,地溫的年內變化比氣溫小D.受接觸面的影響,地表溫度的變化幅度大于地下溫度的變化幅度1、2.【解析】1選C,2選D。第1題,從表中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溫度變化狀況為冬季先下降后上升,夏季為先上升后下降。第2題,從表中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地溫的變化幅度隨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這與地面和空氣接觸,吸熱和放熱都較快有關。結合我國豫南大別山山麓與山頂太陽輻射強度及其垂直變化率折線圖,完成3、4題。3.有關該地太陽輻射強度及其垂直變化率的表

11、述,正確的是( )A.山麓太陽輻射強度始終大于山頂 B.太陽輻射強度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 C.太陽輻射強度的垂直變化率最小時,山麓的太陽輻射強度約為300W/m2D.太陽輻射強度的垂直變化率無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 4.該地太陽輻射強度最大的月份不是白晝最長的6月,而是白晝略短的8月,其主要原因可能為8月( )A.太陽高度大B.太陽高度小C.晴天多D.陰雨天多3、4.【解析】3選B,4選C。第3題,從圖中可以看出山麓太陽輻射強度在48月高于山頂,太陽輻射強度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太陽輻射強度的垂直變化率最小時,山麓的太陽輻射強度約為 700W/m2。第4題,我國豫南大別山6月白晝長,太陽高度大,但是晴天少,因

12、而太陽輻射強度小于晴天多的8月。2011年7月7日,浙江舟山群島新區(qū)正式獲批成為我國首個以海洋經(jīng)濟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qū)。結合該日等壓線分布圖,回答1、2題。1.該日舟山群島新區(qū)的風向為( )A.東南風B.東北風C.西南風D.西北風2.該日舟山群島新區(qū)的天氣特征為( )A.寒冷干燥B.溫和少雨C.高溫多雨D.晴熱少雨1、2.【解析】1選C,2選D。第1題,從表中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溫度變化狀況為冬季先下降后上升,夏季為先上升后下降。第2題,從表中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地溫的變化幅度隨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這與地面和空氣接觸,吸熱和放熱都較快有關。2011年6月5日為第40個世界環(huán)境日,為此世界各地紛紛舉行活動。結合下

13、圖完成問題。(1)該日圖中四城市正午太陽高度最小的為( )A.新加坡B.北京C.紐約(41°N)D.巴西利亞(2)按照線速度的大小對圖中四城市進行排列。(3)圖中四城市同時處于6月5日(區(qū)時)的時間大約為_小時。(4)當北京與新加坡同時迎來日出時,為北半球的_季;同時迎來日落時,為北半球的_季。5.【解析】第(1)題,6月5日太陽直射點接近北回歸線,巴西利亞距太陽直射點的距離最遠,因而正午太陽高度最小。第(2)題,所處緯度越高,自轉線速度越小。第(3)題,圖中紐約最靠西,北京最靠東,兩者相差13個小時;當紐約為0點時,北京為13點,當紐約為11點時,北京為24點(次日0點),因而它們

14、處于同一日期的時間為11小時。第(4)題,當北京與新加坡同時迎來日出時,越向北日出越晚,白晝越短,為北半球的冬季;當北京與新加坡同時迎來日落時,為北半球的夏季。答案:(1)D(2)新加坡、巴西利亞、北京、紐約。(3)11 (4)冬 夏下面兩圖是同一時刻地球上兩區(qū)域晝夜分布情況,讀圖回答8、9題。8A地當天晝長為( )A10小時B12小時C14小時D8小時9圖示季節(jié)最有可能出現(xiàn)的地理現(xiàn)象是( )A意大利處于多雨季節(jié)B我國長江流域多寒潮季節(jié)C澳大利亞小麥收獲季節(jié)D我國南方山區(qū)最容易出現(xiàn)泥石流的季節(jié)下圖為季風區(qū)地理分布圖,讀圖回答10、11題。10.季風成因與信風帶季節(jié)移動無關的一組是( )A.B.

15、C.D.11.季風盛行時( )A.幾內亞灣北部盛行西南風B.南亞處于一年中的旱季C.澳大利亞西北部草木茂盛D.天山牧民在山麓放牧讀圖甲和圖乙,回答下列問題。(30分)(1)將圖甲中的光照圖轉繪到圖乙中。(畫出晨昏線,并用陰影表示黑夜)(2)該日,下列現(xiàn)象可能發(fā)生的是( )A.N河正處于豐水期B.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盛行西北風C.Y河流域植被枯黃D.該日M處的太陽從東北方向升起(3)Y與M兩處氣候類型相同,其形成原因有什么不同? (4)圖丙中能正確表示圖乙中a洋流流經(jīng)海域表層水溫分布狀況的是_圖。(5)簡述Y河流域典型植被的全球環(huán)境效益。8、9【解析】8選C,9選D。第8題,左圖中顯示70°

16、S以南出現(xiàn)極夜,為北半球夏季,此時135°W為12時,由此可計算出120°E為5時,因而A點5時日出,晝長為14小時。第9題,意大利處于多雨季節(jié)、我國長江流域多寒潮季節(jié)、澳大利亞小麥收獲季節(jié)都為北半球冬季,只有我國南方山區(qū)最容易出現(xiàn)泥石流的季節(jié)處于北半球夏季。10、11.【解析】10選B,11選A。第10題,季風為東亞的西北季風,其形成與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有關,與氣壓帶、風帶的移動無關。季風和季風的形成都與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向右偏轉有關;季風的形成與北半球的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向左偏轉有關。第11題,季風盛行時為北半球的夏季,幾內亞灣北部盛行西南風。12.【解析】第(1)題

17、,從圖甲的光照圖中可以判斷出南極圈內為極夜,60°W的地方時為6時,由此可推斷出30°E的時間為12時。根據(jù)上述信息可畫出圖。第(2)題,該日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的日出方向都為東北方。第(3)題,Y處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與赤道低氣壓帶有關;M處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與信風、地形和洋流有關。第(4)題,a洋流為南半球由北向南流動的暖流,A圖符合要求。第(5)題,主要考查熱帶雨林的全球環(huán)境效益。答案:(1)(見下圖)(2)D(3)Y與M兩處的氣候類型均為熱帶雨林氣候;Y處終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M處位于來自海洋的濕潤的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多地形雨;受沿岸暖流影響,

18、增溫增濕。(4)A(5)維持全球碳氧平衡(調節(jié)氣候;緩解荒漠化);促進水循環(huán),調節(jié)水平衡;保護生物的多樣性。4.(2011·淄博模擬)人類生產生活中的廢水,不加處理,任意排放,常造成嚴重的水質污染,從而破壞了水體環(huán)境。下圖是黃河中游某支流一水文站流量和污染程度的實測結果,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據(jù)圖分析,河流流量與河水污染程度有何關系。(2)你認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減輕該地的水污染?5.(2011·福州模擬)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電子廢棄物的數(shù)量快速增長,正成為危險的污染源。下圖為中國電子廢棄物管理過程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指出圖中電子廢棄物處置不當可能導致的環(huán)境問題。(2)結合圖中信息,簡述合理處置電子廢棄物的措施。6.(2011·煙臺模擬)讀我國部分濕地類型面積變化圖,回答下列問題。(1)簡述19752007年我國上述濕地面積和濕地總面積的變化特點。(2)我國青藏高原新增濕地1.3萬多平方千米,分析其可能的自然原因。4.【解析】受該地氣候的影響,降水較少,河流年徑流量較小,水體的污染凈化能力較小,且徑流的季節(jié)變化較大,圖中顯示,枯水期污染嚴重,洪水期污染較輕,針對這種特點,對該地區(qū)的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