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紅樓夢外譯中的跨文化交際_第1頁
淺析紅樓夢外譯中的跨文化交際_第2頁
淺析紅樓夢外譯中的跨文化交際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淺析紅樓夢外譯中的跨文化交際摘要:將紅樓夢翻譯成外文是有很大難度的,跨文化翻譯的主要問題在于,一方面是譯者對紅樓夢原著的理解不同;另一方面就是不同語言文化的差異性會使譯文丟失很多原有的東西,在翻譯界一般采用“等效翻譯”來解決這一問題。這種翻譯方式不僅適用于紅樓夢的翻譯,也適用于其他文學名著的外譯。關鍵詞紅樓夢;跨文化翻譯;背景1、 什么是夸文化交際 我們通常把兩種語言使用者之間的交際或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稱為跨文化交際。這種說法最早起源于美國。我國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始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我國最早從事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的胡文仲教授。改革開放以后,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越

2、來越頻繁,跨文化交際也越來越受人們關注。國際上有三大漢學研究的重大課題,最著名的就是紅學,其他兩個分別為敦煌學和甲骨學。紅樓夢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最為著名的漢學研究課題,首先是因為這部文學巨著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它的博大精深,讓無數文人騷客和紅學家為此投入一生的精力,這其中有無數翻譯人的汗水和辛勞。世界上紅學論著可謂是琳瑯滿目,但是大多數只是汗牛充棟,無精華可言。著名學者胡文彬先生曾經在他的著作紅樓夢在國外中統(tǒng)計過全球紅學論著:全世界共有紅樓夢外譯本多達17種文字,62個版本,其中節(jié)譯本跨越12種文字,多達26種譯本,摘譯本有7種文字,17個版本,全譯本竟也有9種文字的17個版本。即便如此,這

3、些數據僅僅是1991年的統(tǒng)計,這二十年之間增加的論著數據并沒有包括。我們從這些數據也可以看出紅學在世界漢學中的地位,如此多的學者一譯再譯,就是想向世界介紹紅樓夢,介紹中國文學的巔峰之作。這些學者的辛勤工作,對全世界了解紅學,關注紅學,推廣紅學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中國的文學外譯本來就是一件困難的事,要想把紅樓夢這樣的文學巨作外譯更是難上加難。紅樓夢是一部中國封建社會的大百科全書,它的蘊含需要譯者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才能得窺一斑,要想把這種底蘊用不同的文化或者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就非一般譯者可以做到。譯者在譯本讀者與原著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首先要準確地表現出原著的含義和語言特征,與此同時還要考慮讀者

4、的理解能力和文化特點,讓讀者可以通過譯本理解原文的真正含義,產生與讀原著一樣的感受,困難是不言而喻的。用英文來翻譯紅樓夢比較受人關注。以霍克思英譯本來說,它不僅是一部全譯本,而且因為譯者是外國人,所以有著特殊的文學視角和理解。下文在研究紅樓夢的跨文化交際和解決翻譯問題的策略時,將以霍克思譯本為例來分析。2、 跨文化交際對英文翻譯有何影響 曹雪芹終其一生,嘔心瀝血而著紅樓夢,所以在翻譯時譯者本著尊重作者與原著的原則,盡量將書中的點點滴滴都翻譯過來。但是這種想法在實踐時將會遇到很多困難。如第九回中,李貴答賈政問時,誤將詩經中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萍”讀作“悠悠鹿鳴,荷葉浮萍”。引得賈政及清客們哄然大

5、笑。雖然現在的中國讀者已沒有古人那般精通于詩經,但是作為“五經”之一的詩經總比那些經常不被人注意的生僻典故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因此對于這種幽默氣氛,只要有一點文學底蘊的人大多能感受得到;但是外國讀者就比較困難了,非中國的文化背景決定了他們對中國的詩經很難熟悉,這種純中國的笑話是他們很難理解的。英文讀者也就不知道賈政等人的轟然大笑究竟笑在何處。如果作者不能將這種好笑之處準確地翻譯過去,讓英文讀者也感受到這種幽默感,就是翻譯的一大敗筆。如果完全按照字面意思去翻譯,“happy bieeding beer”,鹿怎么會“流著血”(bleeding)還“幸?!保╤appy)?讀者可以能感覺莫名其妙。對此

6、,霍克思頗下了一番功夫,最后他將原文中的“荷葉浮萍”拋去,而是根據詩經中正確的原句創(chuàng)造了一個英文中音近而義誤的句子來代替,這樣讀者就可以感受到原文的幽默之處了。紅樓夢中大量的詩詞曲賦也是其難于翻譯的原因之一。在別的文學作品中,詩詞曲賦只是輔助性的內容,翻譯時大可以刪去不譯,而且很多時候刪掉反而會讓譯文顯得更為精煉。即使是中國讀者在看這類小說,也經常跳過這些詩詞曲賦,看不看對整體內容影響不大。但這種方法在紅樓夢中不適用,在紅樓夢中,這些詩詞曲賦都是內容最為凝練的表現,有時候甚至是點睛之筆,如果刪掉或者跳過,可能會出現理解上的斷層。例如曹雪芹就用詩詞隱喻了金陵十二釵的命運,也大致勾勒出了整部小說的

7、框架,為刻畫人物提前定制了一個藍本。在蔡義江的紅學論著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中有詳細論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研究。這里我還是要說翻譯方面的問題,要將紅樓夢中的詩詞類韻文準確地翻譯過去,讓讀者完全理解原文的意思,難度是非常之大的。 漢文化語言博大精深,許多文字有表意與隱喻之分,還有同音、諧音的用法,例如在紅樓夢的判詞中,“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边@里的“玉帶林”就暗指林黛玉,“金簪雪”就是薛寶釵,但是這種文學手法和藝術效果很難在譯文中得到體現,這種文化差異性背后的無奈,霍克思也只能搖頭興嘆。但是總體上看,霍克思的譯本還是有很大閱讀性的,他使用“擴展譯法”使原文的藝術效果和文學風格得到很大程度上的

8、再現,同時他還融入自己的理解與情感,也使譯文顯得有血有肉。因為譯文的讀者和原文的讀者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中,所以無法完全理解和感受原文所傳達出的情感和意義。面對這個翻譯學上的難題,譯者一般采用“拉長”原文的譯法,最終目的就是向譯文讀者傳達原文的信息。也有很多讀者主張直譯,但是,一般的“信、達、雅”是不能完全傳達紅樓夢這種文學巨著的內涵的,而缺乏深厚文化底蘊的譯文,也就無法讓讀者領略原文的風采。3、 夸文化交際下如何進行英語翻譯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知識層面僅僅是造成紅樓夢難于翻譯的一個原因,不同社會形態(tài)和文化體系中人們不同的價值觀念也是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早年在研究原文中對秦可卿的謚封時啟

9、功和俞平伯兩位紅學家就一直在關注一個問題:在紅樓夢的十三回中,程甲、有正、甲辰等本中解為“宜人”,而夢稿、甲戌、庚辰、已卯、舒序、列藏、蒙府、戚寧等本中則解為“恭人”,雖然他們研究的重點在于版本差異,但是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紅樓夢在跨文化交際時容易出現“丟失原意”的現象,也可以看出紅樓夢外譯的困難所在。即使在國內,讀者在看到“恭人”、“宜人”時,也可能不會去深究,這種已經幾百年不使用的古代官制,現代讀者大多數沒有了解,也就不會去分析其中的區(qū)別,對于與文化背景有很大差異的外國讀者,就更談不上理解了。在那些研究紅學的學者眼中,一個字或是一個詞都是非常重要的,普通讀者可能無法想象一個簡單的“宜人”

10、與“恭人”包含了多少文化意蘊,但是在紅學研究人的眼中卻不然。俞伯平認為,曹雪芹在原著中是用“春秋字法”來表現的,含有更深的韻味,但是后世的校訂者只是參考古代官制而校改,雖然在官銜上沒有什么問題,但是意義卻大不一樣。在古代官制中一般來講都是“五品宜人三品恭人”,原著中三品乃是賈珍的官銜,卻將它封給秦可卿,暗指他們兩人之間的不正當男女關系,認為秦可卿是“淫喪”。但是啟功先生的理解又有新意,他認為這是修訂者對清代官制的一種故意回避。一字之差,引無數學者盡折腰。但是紅樓夢的英譯本讀者是沒有這方面的困擾的,他們不會去深究古代官制會對小說產生多大的影響,文化背景的局限性決定了他們只是好讀書而不求甚解。要是

11、繼續(xù)深究下去,這里面還有漢語言文化中的謙敬詞系統(tǒng)和文詞等級等方面,那意義就更深了。中國古代的男女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封號的使用是也非常嚴格的,而英文中沒有這方面的因素,說的男人的配偶,就是“wife”這個平等表達“妻子”意義的單詞。在紅樓夢中用“恭人”或是“宜人”在封秦可卿,尊卑觀念已非常明顯。古代常常將妻子稱為“拙荊”、“賤荊”、“賤內”。這種叫法在翻譯時就很難準確體現?;艨怂荚谧g第三回林如海稱妻“賤荊”用“my poor wife”來直譯,“poor”在英文中是“貧窮”的意思,但是在曹雪芹的原著中絕對不是要表示林夫人“貧窮”而是一種禮儀上的恭敬與謙稱。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這種曲解,讓讀者也感

12、到迷惑不解,然而這種情況在紅樓夢的外譯中真正無法避免。我們再來看簡單的“東風”、“西風”二詞,紅樓夢第二十二回中有“莫向東風怨別離”的句子,在三十八回中也有“帳望西風抱悶思”的詞句,這就需要一定的地理常識才能準確翻譯。在中國“東風”一般指春夏的暖風,而“西風”則指秋冬的寒風,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別,英國的東風是寒冷的,西風是溫暖的。如果將原文直譯,就難免會讓讀者產生誤解?;艨怂荚诜g這些詞語的時候,準確地把握住了這點,將“東風”譯作“summer breeze”而將“西風”譯作“autumn wind”就非常恰當,西方讀者可以通過這些譯文產生與中國讀者一樣的聯想和感受。在翻譯理論中,很多時候不

13、直譯原文的意思,而是用一種較為相近的譯文使讀者可以感受到與原文相同的效果,這就是常說的“等效翻譯”,霍克思采用這種“等效翻譯”的方式來翻譯紅樓夢,很有可取之處。像紅樓夢這樣的文學巨著,譯者不能只憑“翻譯”二字就完成如此艱巨的任務。結語 語言文化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結晶,語言之間的互相轉換就是我們所說的翻譯。語言是人類文化最為特別的創(chuàng)造,不同的語言凝聚了不同國家的民族風格和社會特征。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在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準則和思維方式上都會存在很大的差異。語言是文化最為直接的表現形式,是文明傳承和民族特色的載體,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可以通過語言直接表現出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源泉,它們相輔相成,融為一體。語言對于文化傳播與發(fā)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東西方民族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