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池的設計_第1頁
沉淀池的設計_第2頁
沉淀池的設計_第3頁
沉淀池的設計_第4頁
沉淀池的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沉淀池的設計沉淀池的設計 (豎流沉淀池及輻流沉淀池) 本節(jié)提示本節(jié)提示 課程主要內(nèi)容 掌握 沉淀池的構造、分類 豎流、輻流式沉淀池的特點 難點 豎流式沉淀池設計中,泥斗的正確設計與計算 沉淀池設計時需考慮的問題: 沉淀池類型 表面負荷率/固體負荷率 沉淀高度 進水形式與布(配) 水 出水堰的設置與負荷率 浮渣的清除 按水流方向分 平流式輻流式豎流式 池型:長方形 一端進水,另一 端出水 貯泥斗在池進口 池內(nèi)水流由下向上池內(nèi)水流向四周輻流 池型:多為圓形, 有方形或多角形 池中央進水,池四周出水 貯泥斗在池中央 沉淀池的分類 沉淀池的運行方式 連續(xù)式 污水中可沉顆粒的沉 淀在流過水池時完成,這

2、時可沉顆粒受到重力所造 成的沉速與水流流動的速 度兩方面的作用 污水連續(xù)不斷 地流入與排出 污水中可沉淀的懸浮 物在靜止時完成沉淀過 程,由設置在沉淀池壁 不同高度的排水管排出 工作過程:進水、 靜止、沉淀、排水 間歇式 沉淀池三種流態(tài)沉淀池三種流態(tài) 表1 城市污水沉淀池設計數(shù)據(jù) 沉淀池類型 沉淀時 間 (h) 表面 水力負荷 m3/(m 2h) 每人每 日 污泥量 (g/人d) 污泥 含水率 (%) 初次沉淀池 0.52.01.54.516329597 二次 沉淀 池 生物膜 法后 1.54.01.02.011269698150 活性污 泥法后 1.54.00.61.51432 99.299

3、. 6 150 對不同的處理水質(zhì),不同池型(功能)參數(shù)選擇 范圍差別較大,設計時應進行沉淀實驗確定參數(shù) 范圍,城市污水廠沉淀池的水力負荷、停留時間 以及處理泥量可參考下表數(shù)據(jù): 一、豎流式一、豎流式 池型可用圓形及正方形。水由設在池中心的進水管自上而下 進入池內(nèi)(管中流速應小于30mm/s),管下設傘形擋板使廢水在 池中均勻分布后沿整個過水斷面緩慢上升,懸浮物沉降進入池底 錐形沉泥斗中,澄清水從池四周沿周邊溢流堰流出。池的一邊靠 池壁設排泥管。為了池內(nèi)水流分布均勻,池徑不宜太大,一般采 用4-7m,不大于10m。 優(yōu)點:排泥方便,管理簡單,占地面積小 缺點:池子埋深大,施工困難,對沖擊負 荷和

4、溫度變化的適用能力較差,造 價較高,池徑不易 過大,否則布水 不均。 適用條件:適用于處理水量不大的小型污水處理廠 主要設計主要設計 (1)中心管面積與直徑 f1=qmax/v0 d0=4f1/ 式中f1 中心管截面積,; d0 中心管直徑,m; qmax每一個池的最大設計流量,m3/s; v0中心管內(nèi)流速,m/s;一般0.03m/s (2)沉淀池的有效沉淀高度,即中心管的高度 h2=3600vt 式中 h2有效沉淀高度,m; v污水在沉淀區(qū)的上升流速,mm/s,如有沉淀實驗資 料,v等于擬去除的最小顆粒沉速u,如無則v用0.5- 1.0mm/s,即0.0005-0.001m/s t沉淀時間,

5、一般采用1.0-2.0h(初沉淀池);1.5-2.5h (二次沉淀池)。 11 (3)中心管喇叭口到反射板之間的間隙高度 h3=qmax/v1d1 式中h3 間隙高度,m; v1 間隙流出速度,一般不大于40mm/s ; d1喇叭口直徑,m; (4)沉淀池總面積和池徑 f2=qmax/v A=f1+f2 D= 4A/ 式中f2 沉淀區(qū)面積,; A沉淀區(qū)面積(含中心管面積),; D沉淀池直徑,m。 (5)緩沖層高度h4采用0.3m (6)污泥斗及污泥斗高度 設計中,污泥斗的傾角用5560。 污泥斗的高度與污泥量有關,根據(jù)公式: W=SNt/1000 式中W 每日污泥量,m3/d; S每人每日產(chǎn)生

6、的污泥量,L/(p.d); N設計人口數(shù); t兩次排泥的時間間隔,初次沉淀池按2d考慮,二次沉淀池 按2h考慮。 沉淀池類型 沉淀時 間 (h) 表面 水力負荷 m3/(m 2h) 每人每日 污泥量 (g/人d) 初次沉淀池 1.02.01.53.01427 0.360. 83 9597 二次 沉淀 池 生物膜 法后 1.52.51.02.0719_9698 活性污 泥法后 1.52.51.01.51021 99.299. 6 每人每日 污泥量 (L/人d) 污泥 含水率 (%) 污泥斗的高度用截頭圓錐公式計算 h5=(D/2-d/2)tan (7)沉淀池總高度 H=h1+h2+h3+h4+h

7、5 式中H池總高度,m; h1超高,一般采用0.3m。 中心流速:中心流速: 無反射板:無反射板: 30mm/s 有反射板:有反射板: 100mm/s 流出速度:流出速度: 20mm/s 中心導流筒設計中心導流筒設計 中心管尺寸中心管尺寸 設計數(shù)據(jù) 1)池直徑或正方形邊長與有效水深的比值不大于3,池直 徑一般采用4-7m; 2)當池直徑或正方形邊長小于7m時,澄清水沿周邊流出。 當直徑不小于7m時,應設輻射式集水支渠; 3)水在中心筒內(nèi)的流速不大于30mm/s; 4)中心管下口的喇叭口和反射板要求: a:反射板板底距泥面不小于0.3mm; b:反射板直徑及高度為中心管直徑的1.35倍; c:反

8、射板直徑為喇叭口直徑的1.3倍; d:反射板表面對水平面的傾角為17; e:中心管下端至反射板表面之間的縫隙高為0.25-0.5m, 縫隙中心污水流速在初次沉淀池中不大于30mm/s,在二 沉池中不大于20mm/s; f:排泥管下端距池底不大于0.2m; g:浮渣擋板距集水槽0.25-0.5m,高出水面0.1-0.15m,淹 沒深度0.3-0.4m; h:水力停留時間t = 1.5-2h。 二、二、輻流式沉淀池 輻流式沉淀池是活性污泥法處理污水工藝過程中的理想沉淀 設施,根據(jù)進出水的布置方式,可分為:中心進水周邊出水、 周邊進水中心出水、周邊進水周邊出水。 輻流式沉淀池是一種大型沉淀池,池徑6

9、-60m,最大可達 100m,池周水深1.53.0m,徑深不小于6。機械排泥,池底坡 度不宜小于0.05。沉淀與池底的污泥一般采用刮泥機刮除,對 輻流式沉淀池而言,目前常用的刮泥機械有中心傳動式刮泥機 和吸泥機以及周邊傳動式的刮泥機與吸泥機等。 優(yōu)點:多為機械排泥,運行較好,管理較為簡單;缺點:機械 排泥設備復雜,對施工質(zhì)量要求高。 適用條件:適用于地下水位較高地區(qū)及大中型污水處理。 中心進水周邊出水的中心傳動排泥的輻流式沉淀池,為了使布 水均勻,進水管設穿孔擋板,穿孔率為10%-20%。出水堰亦采用 鋸齒堰,堰前設擋板,攔截浮渣。 刮泥機由桁架及傳動裝置組成。當池徑小于20m時,用中心傳動;

10、 當池徑大于20m時,用周邊傳動,周邊線速不宜大于3m/min,一般 采用1.5m/min,1-3r/h,將污泥推入污泥斗,然后用污泥泵排除。 中心進水周邊出水輻流式沉淀池示意圖 輻輻 流流 式式 沉沉 淀淀 池池 剖剖 面面 中心進水中心進水周邊進水周邊進水 主要設計: (1)每座沉淀池表面積和池徑 A1=Qmax/nq0 D=4A1/ 式中A1 每池表面積,; D 每池直徑,m; Qmax每一個池的最大設計流量,m3/h; q0表面水力負荷,m/*h (2)沉淀池的有效沉淀高度 h2=q0t 式中 h2有效水深,m; t沉淀時間 池徑與水深比宜用6-12. (3)沉淀池總高度 H=h1+h

11、2+h3+h4+h5 式中:H總高度,m h1保護高,取0.3m; h2有效水深,m h3緩沖層高,m,非機械排泥時宜為0.5m;機械排泥時,緩沖層上 緣宜高出刮泥板0.3m; h4沉淀池底坡落差,m; h5污泥斗高度,m。 29 (3)中心管喇叭口到反射板之間的間隙高度 h3=qmax/v1d1 式中h3 間隙高度,m; v1 間隙流出速度,一般不大于40mm/s ; d1喇叭口直徑,m; (4)沉淀池總面積和池徑 f2=qmax/v A=f1+f2 D= 4A/ 式中f2 沉淀區(qū)面積,; A沉淀區(qū)面積(含中心管面積),; D沉淀池直徑,m。 (5)緩沖層高度h4采用0.3m (6)污泥斗及污泥斗高度 設計中,污泥斗的傾角用5560。 污泥斗的高度與污泥量有關,根據(jù)公式: W=SNt/1000 式中W 每日污泥量,m3/d; S每人每日產(chǎn)生的污泥量,L/(p.d); N設計人口數(shù); t兩次排泥的時間間隔,初次沉淀池按2d考慮,二次沉淀池 按2h考慮。 沉淀池類型 沉淀時 間 (h) 表面 水力負荷 m3/(m 2h) 每人每日 污泥量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