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國也》課件(66張).ppt_第1頁
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國也》課件(66張).ppt_第2頁
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國也》課件(66張).ppt_第3頁
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國也》課件(66張).ppt_第4頁
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國也》課件(66張).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目的 一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 理解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三 通過朗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孟子簡介孟子 名軻 字子輿 戰(zhàn)國時鄒人 他受業(yè)于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 是儒家繼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后稱為 亞圣 孟子生于戰(zhàn)國諸侯混戰(zhàn)時期 他提出 民貴君輕 對人民作一定的讓步 反對掠奪性戰(zhàn)爭等主張 為此 他到各國去游說諸侯 提倡以 仁 義 為中心的 仁政 王道 他繼承和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 希望能夠在諸侯中選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這些主張與當時激烈混戰(zhàn)的社會狀況不符 所以均未被統(tǒng)治者所采納 孟子退而與弟子著書 遂成 孟子 民本論 性善論 人皆有不忍之心 民為貴君為輕 行王道 制民產 省刑薄賦 三歲時父親逝世 孟子便與母親相依為命 孟母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 曾經為了替孟子找一個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而三次搬家 孟子自小便受嚴格的管教 據(jù)說他自從搬家以后 便十分認真讀書 稍大一點 孟子變得十分貪玩 孟母便剪斷織機上的麻布 她要孟子勤奮讀書 要不然將會像那塊麻布般 變成一團廢物 孟子牢記母親的教誨 立志成材 孟子長大后 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 于是決定離開鄒國到孔子的家鄉(xiāng)魯國深造 其老師正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徒弟 通過學習 孟子認為孔子是有人類以來最偉大的人 于是他立志發(fā)展孔子的思想 孟廟亞圣殿 孟子故里山東鄒城 先秦散文 一是以記敘歷史人物思想活動 歷史事件的歷史散文 如 左傳 等 二是以議論和說理為主的論說散文即先秦諸子散文 如 論語 孟子 等 孟子 簡介 孟子 是先秦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 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學說 政治活動 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yǎng) 孟子 與 論語 同是語錄體散文 但與 論語 相比 它篇幅較長 內容也更具體 描繪也更細致 孟子 比喻準確形象 語言犀利酣暢 感情洋溢飽滿 說理深刻透徹 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時代背景 孟子在梁惠王35年 前335年 被 招賢 應邀來到魏國 魏在戰(zhàn)國初期曾是軍事強國 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卻遭到一連串的失敗 又畏秦之甚 于31年 前339 將首都從安邑 今山西夏縣西北 遷至大梁 今河南開封 梁惠王迫不及待討教救國治國之策 在此形勢下 孟子開始了他的道德設計 本文即是孟子在魏國期間與梁惠王的一次談話 孟子在大梁只住了一年多 第二年梁惠王死了 魏襄王繼位 孟子對這個新君的印象很壞 不久離去 請聽朗誦 分析結構 全篇5個自然段 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 1段 寫梁惠王提出 民不加多 疑問 第二部分 2 4段 孟子分析 民不加多 的原因 第三部分 5 7段 孟子闡述 仁政 具體內容 即使 民加多 的根本措施 梁惠王自我表白治理國家盡心盡力 提出疑問 鄰國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第一部分 于 對于兇 荒年 收成不好然 這樣河內 黃河以北加 更河東 黃河以東無如 比不上 提出 民不加多 的疑問 移其民 移其粟 民不加多 民不加少 盡心 無如寡人之用心 重點字詞 戰(zhàn)國時代 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 對外爭城奪地 相互攻伐 對內殘酷剝削 勞役繁重 破壞生產力 這就造成了兵員缺乏 勞力不足 爭奪人力 成為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 梁惠王提出 民不加多 的疑問之前 自詡 寡人之于國也 盡心焉耳矣 然后以賑災救民為例 申說自己治國勝于 鄰國之政 河內兇 則移其民于河東 移其粟于河內 河東兇亦然 從兩方面描述救災的具體措施 察鄰國之政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進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 為下文的 五十步笑百步 作鋪墊 鄰國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歸附自己 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這種心理來宣傳 仁政 思想并想引導他實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 第2自然段孟子不直接回答 民不加多 的問題 而是用梁惠王熟知的事例設喻 使對方容易接受 通過 五十步笑百步 則何如 的反問 誘使對方說出否定自己觀點的話 第4自然段再由 王如知此 兩句 轉入正題 既回答了 民不加多 的原因 又揭示了 五十步笑百步 的寓意 梁惠王實質上跟鄰國統(tǒng)治者并沒區(qū)別 這就暗示梁惠王要使民加多 必須施仁政 行王道 重點字詞填 形容鼓聲鼓 動詞既 已經曳 y 拖著兵 兵器走 逃跑或 有的人直 只是 不過無 通 毋 王好戰(zhàn) 請以戰(zhàn)喻 投其所好 便于啟發(fā) 以五十步笑百步 則何如 引王自己回答 自我否定 王如知此 比較 王知如此 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 層層推進 分析 民不加多 的原因 比喻作答 不直接回答 民不加多 的問題 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 而梁惠王回答說 不可 直不百步 是亦走也 沒有本質的區(qū)別 不知不覺地否定了自己與鄰國的統(tǒng)治者的區(qū)別 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 移民移粟的措施與 鄰國之政 并無本質區(qū)別 本質上講都是虐民暴政 如何理解 以五十步笑百步 五十步笑百步 已經成為人們經常使用的成語 含義是什么 比喻缺點或錯誤并無本質區(qū)別 性質相同 只是情節(jié)輕或重的區(qū)別 齊讀文章五 六節(jié) 從孟子的高見看孟子的理想社會 重點字詞勝 sh ng 盡數(shù) c 密罟 g 網洿 w 洼地積水喪 s ng 辦喪事 不違農時 以時入山林 不入洿池 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 王道之始也 用排比修辭闡述 王道之始 的道理 第三部分 五畝之宅 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 無失其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第六段 樹 名 動 栽種 之 助詞樹之以桑 狀語后置句以 介詞 憑借衣 y 穿 名 動帛 絲織品 豚 小豬 彘 大豬 之 代詞 復指 畜 動詞 喂養(yǎng)無 通 毋 不要失 錯過 食 吃 五畝地的宅院 把桑樹種上 五十歲的人可以穿上絲織衣服 雞 豬 狗等的喂養(yǎng) 不要錯過它們的養(yǎng)育時機 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 百畝之田 勿奪其時 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謹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義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奪 耽誤謹 形 動 謹慎認真從事庠 序 古代的學校申 反復陳述 孝 尊敬父母悌 敬愛兄長 義 道理申之以孝悌之義 狀語后置頒 通 斑 負 背著東西 戴 頂著東西 百畝的農田 不要耽誤他們的農作季節(jié) 數(shù)口的人家就可以憑借這而沒有饑餓了 認真辦好學校的教育 用孝順父母 敬愛兄長的道理來反復教導他們 頭發(fā)花白的人就不會在路上背著東西 頂著東西了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饑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黎民 老百姓然 這樣而 表轉折 卻王 w ng 名 動 為王 統(tǒng)一天下未之有也 賓語前置句 七十歲的人穿著絲織衣服 吃肉 黎民百姓不挨餓不受寒 這樣卻不能統(tǒng)一天下的人 不曾有過這樣的事 種植樹立 建立培養(yǎng)樹木 1 四時之間 無日休息 2 脫我戰(zhàn)時袍 3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 4 雞豚狗彘之畜 無失其時 5 斧斤以時入山林 6 時韓吏部權京兆 7 時鳴春澗中 8 不拘于時 學于余 季節(jié)時候 時辰時代時機 機會時節(jié) 季節(jié)當時常常 經常 不時時俗 時尚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寡人之于國也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比介詞對介詞在介詞 請以戰(zhàn)喻可以無饑矣以時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義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 用介詞憑借介詞按照介詞用介詞認為動詞 河內兇亦然然而不王者填然鼓之然鄭亡 子亦有不利焉太后曰 然 然 音節(jié)助詞 無義結構助詞 的結構助詞 的代詞 代百姓 代詞 這樣代詞 這樣助詞 地 的樣子形 然而 但是對 是這樣的 養(yǎng)民 教民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闡述 王道之成 的道理 五畝之宅 樹之以桑 雞豚狗彘之畜 無失其時 謹庠序 申孝悌 百畝之田 勿奪其時 孟子又提出了那些措施 設想那些結果 措施五畝 樹之以桑雞豚 無失其時百畝 勿奪其時謹 申之以孝悌 效果衣帛 五十 食肉 七十 無饑 黎民 不負戴 頒白者 孟子否定了魏國及鄰國之政 那么他的理想政治 仁政 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仁政 王道之始 不違農時 農 保護魚類 漁 按時砍伐 林 王道之成 鼓勵養(yǎng)蠶 紡 繁興六畜 牧 生產糧食 農 興辦教育 初步措施 根本措施 不可勝食 不可勝用 保民 教民 孟子從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兩方面闡述使民加多的辦法 從保民 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條措施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 人死 則曰 非我也 歲也 第七段 狗和豬吃人的食物卻不知道去制止 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知道開倉發(fā)糧賑濟 人死了 就說 不是我的責任 是年成不好的緣故 食 第一個為動詞 吃 第二個名詞 食物檢 約束 涂 通 途 道路 殍 餓死的人發(fā) 開倉賑濟歲 年成 是 這異 區(qū)別兵 武器罪 名 動 歸罪斯 那么 就至 到 歸順焉 語氣詞 了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曰 非我也 兵也 王無罪歲 斯天下之民至焉 這和刺殺一個人 說 不是我殺的 是兵器殺的 有什么不同呢 大王不歸罪于年成 那么這樣天下的老百姓就會歸順了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諸侯貴族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下層百姓 一方面揭示出社會的不平等 另一方面也寫出了梁惠王仍然不愛民 對梁惠王自認為 于國盡心 的反駁 第7段哪兩句使用對比手法 反映了當時社會怎樣的情況 目的何在 孟子還用了一個比喻 是怎樣比的 涂有餓殍歸罪于年成不好 如同刺人而殺之 歸罪于武器一樣 孟子的 仁政 思想體現(xiàn)在哪里 發(fā)展生產 制民之產 教化百姓 拋棄虐政 即 愛民 保民無衣食之憂 教民以儒家之道 狗彘食人食 涂有餓莩 非我也 歲也 王無罪歲 錯誤態(tài)度 闡述使民加多應有的正確態(tài)度 斯天下之民至焉 找出實行 王道 的七種措施的句子 不違農時 谷不可勝食也 數(shù)罟不入洿池 魚鱉不可勝食也 斧斤以時入山林 材木不可勝用也 五畝之宅 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 無失其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 勿奪其時 數(shù)口之家 可以無饑矣 謹庫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義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孔子 仁 的思想 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 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焉 孔子的 德政 孟子的 仁政 同 孔孟二人都反對武力征伐 提出富國安民的治國思想 并且都以 仁 為本 異 孔子的 德政 重 修文德 以此作為 使遠人來 的手段 孟子的 仁政 重 民養(yǎng)生 以此使 天下之民至 其進步之處在于更了解民眾困苦 承認民眾力量 更進步 總結全文 孟子在與梁惠王的對話中表現(xiàn)出了下列的思想與主張 首先孟子是反對諸侯間的無休無止的相互征戰(zhàn)的 他認為應該讓利于民 讓民眾有得以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 梁惠王自認為的 用心 于民是遠遠不夠的 這與其他國家一味向民征斂只是 百步 與 五十步 的區(qū)別 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 具體的說 就是讓民擁有 五畝之宅 百畝之田 雞豚狗彘之畜 豐衣足食 第三孟子還非常重視教化 提出了 謹庠序 的主張 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 衣帛食肉 不饑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論證的基礎之上 進一步指出面對上層貴族奢靡浪費 黎民饑寒交迫的社會現(xiàn)實 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提出問題 民不加多 分析問題 設喻 梁惠王 五十步者 鄰國者 一百步者 數(shù)量不同實質相同 民不加多 解決問題 仁政之始 仁政之成 文章結構 小結 課文中闡述的是 王道之始 和 王道之成 的道理 強調 以民為本 實行仁政是統(tǒng)一天下的根本保證 孟子認為 國君如能實行仁政 減稅寬刑 不濫殺無辜 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 就可以使天下歸心 這就是說 真正能夠愛人民的人 他的力量是不可戰(zhàn)勝的 結構嚴謹 孟子的文章環(huán)環(huán)相扣 不可分割 這篇文章的末尾 依次用 寡人之民不加多 則無望民之多與鄰國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體現(xiàn)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善用比喻 孟子善用比喻說理 文字顯得從容不迫 如 五十步笑百步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曰 非我也 兵也 氣勢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辯的氣勢 表現(xiàn)在語言上是使用整齊的排偶句式 如敘述王道之始時的三組排偶句 王道之成時的四組排偶句 音節(jié)鏗鏘 氣勢充沛 寫作特色 通假字 1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者 頒 通 斑 2 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 涂 通 途 3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檢 通 斂 4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 通 毋 字詞歸納 名詞活用作動詞 1 填然鼓之 鼓 打鼓 2 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 穿 3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王 稱王王無罪歲 罪 歸罪 責備 特殊句式1 是亦走也 判斷句2 則無望民之多 于鄰國 也 介詞結構后置句句 重點習慣句式1 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 有的 2 直不百步耳 只 罷了 3 是亦走也 這是 呀 4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曰 非我也 兵也 這同 有什么區(qū)別呢 例題1 1 下列有關 以 的意義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a 樹之以桑b 以五十步笑百步c 請以戰(zhàn)喻d 愿得補黑衣之數(shù) 以為王宮 答案 d 題例講析 例題2 下列畫線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 河內兇 有戰(zhàn)亂 b 鄰國之民不加 增加 少c 填然鼓之 代詞 代 鼓 d 棄甲曳 拖著 兵而走 答案d 例題3 下面畫線字意義不同的一組是a 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春心莫共花爭發(fā)b 棄甲曳兵而走斬木為兵c 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 或輕于鴻毛 或重于泰山d 是亦走也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答案a 例題4 對下列各句中 之 的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斯天下之民至焉 雞豚狗彘之畜 樹之以桑 未之有也 鄰國之民不加少 a b c d 答案a 下列各句中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一句是 a 請以戰(zhàn)喻b 寡人之于國也c 王無罪歲d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例題5 一詞多義練習 數(shù)愿令得補黑衣之數(shù)數(shù)口之家 可以無饑矣扶蘇以數(shù)諫故 上使外將兵數(shù)罟不入洿池 數(shù)目 數(shù)量幾 若干多次細密 例題6 直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系向牛頭充炭直 不彎曲僅 只價值 兵非我也 兵也兵連禍結必以長安君為質 兵乃出草木皆兵 兵器戰(zhàn)爭軍隊士兵 勝 驢不勝怒 蹄之不違農時 谷不可勝食也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日出江花紅勝火予觀夫巴陵勝狀沛公不勝杯杓 承受盡勝利超過優(yōu)美的承受 發(fā) 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野花發(fā)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陰百發(fā)百中 派遣征發(fā)打開花開發(fā)射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現(xiàn)實意義 古為今用 1 孟子的 王道 思想包括 溫飽 和 教化 兩部分 也就是今天的 物質文明 和 精神文明 2 開發(fā)自然資源 做到 不濫 不竭 是今天的 可持續(xù)發(fā)展 的概念 討論 孟子名言選譯 課外積累 1 不以規(guī)矩 不成方圓 不用圓規(guī)和曲尺 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 權 然后和輕重 度 然后知長短 稱一稱 才曉得輕重 量一量 才曉得長短 3 人有不為也 而后可以有為 人要有所不為 才能有所為 4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 一日暴之 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 曬它一天 又凍它十天 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5 其進銳者 其退速 前進太猛的人 后退也會快 6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 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7 仁者無敵 仁德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 8 樂民之樂者 民亦樂其樂 憂民之憂者 民亦憂其憂 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者 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 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者 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 9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尊敬我的長輩 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 愛護自己的晚輩 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晚輩 10 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時不及地利 地利不及人和 11 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 百姓最為重要 代表國家的土谷之神為次 君主為輕 12 民事不可緩也 關心人民是最緊迫的任務 13 夫人必自侮 然后人侮之 家必自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