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教案.doc_第1頁
人教版必修一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教案.doc_第2頁
人教版必修一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教案.doc_第3頁
人教版必修一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教案.doc_第4頁
人教版必修一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教案.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1)識記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一省二院等有關中央制度的歷史概念以及郡國并行制 、藩鎮(zhèn)節(jié)度使、行省等有關地方政治制度的歷史概念;(2)理解君權與相權矛盾的發(fā)展變化與當時中央政權的強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創(chuàng)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行省制度的開端;(3)通過對中國古代選官、用官制度的演變歷史,明晰中國封建王朝的發(fā)展興衰,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分析能力。2、過程與方法:(1)聯(lián)系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并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2)引導學生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 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3)引導學生運用圖表法加強對主干知識的理解,形成本課的知識框架與結構。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及其特點,學會運用分析和理解相關歷史知識。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從漢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變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3、 教學方法 情境導入法、史料教學法、問題引領法、分組討論法等4、 教學課時:2課時5、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繼承了商鞅變法的成果和實踐了韓非子的理論,創(chuàng)立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縣制,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結合起來。秦始皇首創(chuàng)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為我國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選擇了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西漢王朝建立后,劉邦承襲了秦始皇所開創(chuàng)的統(tǒng)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通過綜合概述上節(jié)課內容,導入新課。 一、中央集權的發(fā)展:1、漢朝:“漢承秦制”。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秦朝,但又有所變化??傮w趨勢:中央對地方管理加強(1)漢高祖:實行郡國并行制,王國勢力逐漸強大,威脅中央集權【備課資料】漢代的郡國并行制漢承襲了秦朝的郡縣制。秦統(tǒng)一后,在全國范圍內普遍推行郡縣制。史記秦始皇本紀云:“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今海內賴宗廟神靈一統(tǒng),皆為郡縣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jiān)。”后又在今河套地區(qū)建九原郡,在兩廣地區(qū)設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共四十郡??は略O縣,漢書百官公卿表“縣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鄉(xiāng)、亭亦如之,皆秦制也?!笨さ淖罡咝姓L官為郡守。秦統(tǒng)一全國后,各郡均設守以掌其民。漢書百官公卿表曰:“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縣的最高行政長官是縣令、長。漢書百官公卿表:“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笨h制在秦代以基本定型,并成為我國封建社會兩千年來一種固定的地方行政區(qū)劃。漢朝建立后,實行郡國并行制(即郡縣制與封國制并存)。在楚漢戰(zhàn)爭中,劉邦為了分化項羽陣營,壯大自己的力量,曾經分封了一些“異姓王”。如楚王韓信、趙王張敖、韓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后來,他們的力量過大,威脅中央集權,劉邦便借故一一剪除。但在誅滅“異姓王”后,劉邦“懲戒亡秦孤立之敗”,又陸續(xù)分封自己的子侄為王,共封了楚、齊、梁、趙、燕、代、吳、淮南、淮陰等九國。當時九個諸侯王的封地包括了原東方六國的領土,只留下原秦國的舊土十五郡由中央直轄,并仍劃分為郡、縣兩級。這種王國與郡縣并存的體制,被稱為“郡國并行制”。劉邦死后,王國勢力膨脹,成為漢朝一大病痛。(2)漢景帝:削藩,平定“七國治亂”,將諸侯任免權收歸中央?!緜湔n資料】西漢吳楚七國之亂“七國之亂”是以劉邦之侄吳王劉濞為首發(fā)動的一次同姓王聯(lián)合大叛亂,劉濞蓄謀叛亂,為時已久。導火線是當時景帝和晁錯認為吳王劉濞有罪,欲削他的會稽和豫章兩郡。劉濞就乘機串通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六國的諸侯王,發(fā)動了聯(lián)合叛亂。劉濞發(fā)兵二十萬,號稱五十萬,為主力。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用“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名義,舉兵西向。叛軍順利地打到河南東部。景帝因很惶恐,就聽信了讒言,捕殺了晁錯,乞求劉濞退兵。劉濞不僅不退兵,還公開聲言要奪皇位。叛軍至梁國(治今河南商丘),為景帝之弟梁王武所阻。至此時,景帝才決心以武力進行鎮(zhèn)壓。他命太尉周亞夫與大將軍竇嬰率三十六將軍,以奇兵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大破叛軍。劉濞逃到東越,為東越人所殺。其余六王皆自殺,七國都被廢除。 吳楚七國之亂在三個月內全部平息,統(tǒng)姓諸侯王的勢力受到致命打擊。景帝趁勢收奪各諸侯國的支郡,邊郡歸朝廷所有,同時取消了王國自行任命官吏和征收賦稅的特權,削減了王國的屬官,王國的丞相改稱為相,國相還負有監(jiān)察王的使命,規(guī)定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稅”,即按朝廷規(guī)定的數(shù)額收取該國的租稅作為俸祿,王國的地位已與漢郡無異。七國之亂的平定和諸侯王權力的削弱,沉重地打擊了分裂割據勢力,在制度上,基本解決了劉邦實行諸侯王制度時所產生的弊病,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3)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弱化王國,中央集權得到加強。【備課資料】漢武帝的“推恩令”中國西漢武帝為削弱諸侯王勢力而頒行的重要法令。西漢自文、景兩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臨的嚴重問題。文帝時,賈誼鑒于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曾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這一建議,但沒有完全解決問題。漢景帝即位后,采納晁錯的建議削藩,結果吳楚七國以武裝叛亂相對抗(見吳楚七國之亂)。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亂,并采取一系列相應的措施,使諸侯王的勢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國仍然連城數(shù)十,地方千里,驕奢淫逸 ,阻眾抗命 ,威脅著中央集權的鞏固 。因此 ,元朔二年( 前127),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這樣,名義是上施德惠,實際上是剖分其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一建議既迎合了武帝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為武帝所采納。同年春正月,武帝頒布推恩令。推恩令下達后,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為列侯,不少王國也先后分為若干侯國。按照漢制,侯國隸屬于郡,地位與縣相當。因此,王國析為侯國,就是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這樣,漢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其后,王國轄地僅有數(shù)縣,徹底解決王國問題。漢代前期幾代著名帝王簡介: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6年至前195年,在位8年,終年53歲。漢惠帝(劉盈):高祖長子,17歲即位,在位7年,公元前188年病逝。漢文帝(劉恒):高祖三子,在位23年,公元前157年病逝,終年46歲。漢景帝(劉啟):文帝三子,在位16年,公元前141年病逝,終年48歲。漢武帝(劉徹):景帝三子,15歲即位,在位54年,終年71歲。2、唐朝:總體趨勢:中央集權削弱藩鎮(zhèn)安史之亂藩鎮(zhèn)割據唐玄宗在邊境置藩鎮(zhèn),長官叫節(jié)度使,后發(fā)展為割據勢力節(jié)度使安祿山、史思明發(fā)生叛亂,長達8年,唐朝由盛而衰。持續(xù)百多年,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為五代十國留下禍根?!緜湔n資料】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我國歷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指安祿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亂”系指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jié)度使的安祿山發(fā)動節(jié)度使之士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十五萬士兵,號稱二十萬,在范陽起兵。天寶十五年占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當叛亂的戰(zhàn)鼓驚破唐宮的霓裳羽衣曲后,唐玄宗才匆忙布置防御。但唐朝新招來的士兵抵擋不住安祿山的勁旅,安祿山渡過黃河后,連敗唐軍,一路攻陷斷陳留、滎陽(河南滎陽)、洛陽,直抵潼關。756年(至德元年),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 防守潼關的唐將哥舒翰,雖擁有近二十萬的軍隊,但因是臨時湊集來的,缺乏戰(zhàn)斗力。但玄宗和楊國忠對哥舒翰不放心,接連派宦官逼其出兵。結果,哥舒翰在靈寶被安史軍打敗,全軍覆沒,哥舒翰也做了俘虜。同年六月,叛軍長驅直入,攻陷唐都長安。玄宗在長安陷落前,倉惶出逃。到馬嵬坡(陜西興平西),隨行的將士發(fā)生嘩變,殺楊國忠,又迫玄宗縊死楊貴妃。唐玄宗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靈武即帝位,即肅宗。安史集團雖然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但它卻得不到人民的擁護,內部矛盾重重。坐鎮(zhèn)洛陽的安祿山恣行暴虐,眾叛親離,757年初被其子安慶緒殺死。安慶緒即帝位后,史思明屯駐范陽,擁有重兵,不聽調遣。757年春,唐朝從隴右、河西、安西、西域等地陸續(xù)調集了十多萬軍隊,又向回紇借兵四千人,肅宗以其子李豫為天下兵馬元帥,以郭子儀為副元帥,率軍一舉收復長安。 在此前后,河北、河南的地方官和軍隊也在進行著長期而激烈的戰(zhàn)斗。既極大地打擊了叛軍的后方,又保障了江淮供應物資路線的安全。江漢和江淮的保全,使唐朝在經濟上有所依賴,對戰(zhàn)爭結局有重大影響。759年(乾元二年),史思明殺安慶緒,在范陽稱大燕皇帝。761年(上元二年),史思明大敗李光弼率領的唐軍,乘勝向長安進犯,在途中被其子史朝義殺死。史朝義在洛陽稱帝后,叛軍內部更加分裂,從此沒有力量再向唐朝發(fā)動進攻。762年(寶應元年),唐宮廷發(fā)生政變,宦官李輔國殺張皇后,肅宗受驚而死。李輔國擁立太子李豫即帝位,即代宗。代宗調集各路兵馬,又向回紇借到一部分軍隊,以其子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仆固懷恩為副元帥,率軍收復了洛陽、河陽、鄭州、汴州等失地。史朝義逃往河北,河北叛將見他大勢已去,紛紛向唐朝投降。763年(廣德元年)初,史朝義在唐軍打擊下,窮促自殺。歷時七年多的安史之亂至此結束。3、北宋:總體趨勢:進一步加強(1)措施:軍事:收兵權,編禁軍行政:派文臣做知州,設通判負責監(jiān)督財政:由中央掌控地方賦稅開支(2)評價: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和軍隊不斷擴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局面,為北宋埋下積貧積弱的禍根?!緜湔n資料】杯酒釋兵權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將領的兵權。泛指輕而易舉地解除將領的兵權。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兩個節(jié)度使起兵反對宋朝。宋太祖親自出征,費了很大勁兒,才把他們平定。為了這件事,宋太祖心里總不大踏實。有一次,他單獨找趙普談話,問他說:“自從唐朝末年以來,換了五個朝代,沒完沒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這到底是什么道理?”趙普說:“道理很簡單。國家混亂,毛病就出在藩鎮(zhèn)權力太大。如果把兵權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無事了?!彼翁孢B連點頭,贊賞趙普說得好。后來,趙普又對宋太祖說:“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兩人,兵權太大,還是把他們調離禁軍為好?!彼翁嬲f:“你放心,這兩人是我的老朋友,不會反對我?!壁w普說:“我并不擔心他們叛變。但是據我看,這兩個人沒有統(tǒng)帥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將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鬧起事來,只怕他們也身不由主呀!”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額角說:“虧得你提醒一下?!边^了幾天,宋太祖在宮里舉行宴會,請石守信、王審琦等幾位老將喝酒(此時是公元961年)。酒過幾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監(jiān)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請大家干了杯,說:“我要不是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現(xiàn)在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jié)度使自在。不瞞各位說,這一年來,我就沒有一夜睡過安穩(wěn)覺?!笔匦诺热寺犃耸煮@奇,連忙問這是什么緣故。宋太祖說:“這還不明白?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石守信等聽出話音來了。大家著了慌,跪在地上說:“陛下為什么說這樣的話?現(xiàn)在天下已經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三心二意?”宋太祖搖搖頭說:“對你們幾位我還信不過?只怕你們的部下將士當中,有人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想不干,能行嗎?”石守信等聽到這里,感到大禍臨頭,連連磕頭,含著眼淚說:“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一點,請陛下指引一條出路?!彼翁嬲f:“我替你們著想,你們不如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去做個閑官,買點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yè),快快活活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石守信等齊聲說:“陛下給我們想得太周到啦!”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遞上一份奏章,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職。宋太祖馬上照準,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fā)他們到各地去做節(jié)度使。過了一段時期,又有一些節(jié)度使到京城來朝見(此時是公元969年)。宋太祖在御花園舉行宴會。太祖說:“你們都是國家老臣,現(xiàn)在藩鎮(zhèn)的事務那么繁忙,還要你們干這種苦差,我真過意不去!”有個乖巧的節(jié)度使馬上接口說:“我本來沒什么功勞,留在這個位子上也不合適,希望陛下讓我告老回鄉(xiāng)?!币灿袀€節(jié)度使不知趣,嘮嘮叼叼地把自己的經歷夸說了一番,說自己立過多少多少功勞。宋太祖聽了,直皺眉頭,說:“這都是陳年老賬了,盡提它干什么?”第二天,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等上表聲稱自己有病,紛紛要求解除兵權,宋太祖欣然同意,讓他們罷去禁軍職務,到地方任節(jié)度使,并廢除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wèi)親軍馬步軍都指揮司。禁軍分別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衛(wèi)步軍都指揮司,即所謂三衙統(tǒng)領。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將的兵權后,太祖另選一些資歷淺,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擔任禁軍將領。禁軍領兵權析而為三,以名位較低的將領掌握三衙,這就意味著皇權對軍隊控制的加強,以后宋太祖還兌現(xiàn)了與禁軍高級將領聯(lián)姻的諾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給高懷德,后來又把女兒嫁給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張令鐸的女兒則嫁給太祖三弟趙光美。宋太祖收回地方將領的兵權以后,建立了新的軍事制度,從地方軍隊挑選出精兵,編成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長官也由朝廷委派。通過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開始穩(wěn)定下來。宋太祖的做法后來一直為其后輩沿用,主要是為了防止兵變,但這樣一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能調動軍隊的不能直接帶兵,能直接帶兵的又不能調動軍隊,雖然成功地防止了軍隊的政變,但卻削弱了部隊的作戰(zhàn)能力,以至后來宋朝在與遼、金、西夏的戰(zhàn)爭中,連連敗北。4、元朝:總體趨勢:完善并發(fā)展(1)措施:建立行省制度省下設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qū)設置宣慰司(2)評價:行省制度便利于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緜湔n資料】元朝的行省制度“省”的本意為宮禁,后業(yè)引申為中樞機要、行政機構的名稱,因此行省起初是指臨時性的中央派出機構,取代表中央行使權力之意,它多是因軍事需要而設的臨時機構。行省一詞,源于金。金因地方上戰(zhàn)爭的需要,設行尚書省以分任軍民之事,非定制。元世祖時,開始設置中書省。中統(tǒng)、至元年間,在各地分置行中書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后逐漸成為固定的地方行政機構,掌管轄內軍政要務。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設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樞密院掌管軍事,類似于現(xiàn)代的國防部;御史臺負責監(jiān)察;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行省設丞相一人,掌管全省軍政大事。行省下設路、府、州、縣。元朝在全國共設10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江北、陜西、四川、甘肅、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廣。而山東、山西、河北和內蒙古等地則稱為“腹里”,由中書省直轄?!案估铩钡脑O立是個行政區(qū)劃史上的創(chuàng)舉,它有效解決了困擾很多朝代的京畿防務及管轄問題,為都城建立了有效的緩沖帶。行省制的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方面得到保證。這是中國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對后世影響巨大。省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qū)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行省的確立,又限制了蒙古王公貴族的權利,元法規(guī)定,貴族不得在自己的封地內征稅和行使行政權,稅收交由中央統(tǒng)一管轄,官吏由中央統(tǒng)一派遣,這使得元朝的中央集權得到大大的加強,行政體系與現(xiàn)代的十分接近。二、君主專制的演進:1、漢朝:漢承秦制,強化皇帝制度(1)漢初:丞相位高權重,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2)漢武帝:重用伺從、秘書等擔任尚書令、伺中等,削弱相權?!緜湔n資料】漢代的中朝與外朝西漢自漢武帝時起,為加強皇權,便寵信近臣,令其充當中書令、侍中、給事中等高級侍從官職,出入禁中,與聞國政。這樣,管理國家的實權逐漸由相府向宮廷轉移,以便皇帝控制,因而出現(xiàn)了“內朝”與“外朝”之分。由侍從皇帝的宮廷機構組織構成“內朝”,掌握了決策國家政務的權力;以丞相為首的中央政府構成“外朝”,卻逐漸退居到僅只執(zhí)行政務的地位?!皟瘸币簿褪恰爸谐保瑵h書劉輔傳注引孟康說:“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關于“內朝”和“外朝”的劃分,清代學者錢大昕說:“孟康此注,最為分明”。錢大昕還認為內朝、外朝之分,漢初是沒有的。“至昭宣之世,大將軍權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將軍,在內朝預聞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給事者,皆自托為腹心之臣矣?!卞X氏說“史家未明言”。漢武臨終前,召大將軍霍光、車騎將軍金日、左將軍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遺詔輔少主。而宰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遺詔。這件事無疑關系重大,它不僅表明已把宰相放在政治核心之外,同時也表明內外朝之分已經形成。漢武帝用內朝官來壓抑外朝官以侵奪相權,是漢代中央政治制度發(fā)展的一個突出特征。宰相是封建國家行政管理的最高長官,為天下政本所在。漢武帝要加強皇權專制,自然會與宰相制度發(fā)生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漢武帝便引嚴助、主父偃輩入值,參與謀議。自霍光輔政,至于東漢,遂成為外戚與宦官專政的局面。外戚當政者則加“將軍”名號,宦官專權者又多加“中常侍”。不論外戚還是宦官,都是作為內朝官而專朝政的。漢武帝鑒于漢興以來丞相御史二府的職權過重,因而把處于身邊的內朝私人秘書“尚書”官的地位提高,又相繼設有侍曹、二千石曹、戶曹、客曹。諸曹尚書多引用宦官或外戚擔任,內朝近臣自大將軍、太傅、侍中以下,常領錄尚書事以參決朝政。而外朝的長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職權逐漸為內朝尚書臺所侵奪。所以,漢武帝以后以至成宣年間,是尚書勢盛,內朝權重,與外朝的相府形成權力轉移交替時期。尚書本屬于少府,從秦至漢武以前,不過是掌管往來章奏的小吏。但自御史變成監(jiān)察官之后,皇帝的詔令等事,也成了尚書的專責。武帝時期尚書發(fā)展成宮中的重要機構,置尚書四人,分四曹以主眾務。常侍曹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曹主刺史二千石事,戶曹主吏民上書事,客曹則主外國四夷事。成帝時又置三公曹以主刑獄事。顯然尚書已由公文的傳達機關進而為公文的處理機關。而且處理的結果,并不經過丞相,也無需和外朝的相府商討,而是直接送呈皇帝。漢武帝一面提高近臣和內朝官的地位,使他們“朝覲奏事,因言國家便宜”。有時還讓內臣嚴助等與大臣辯論,使“大臣數(shù)詘”。另一方面又壓低丞相的地位。漢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獄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慶、公孫弘輩,只能裝聾作啞,唯命是從而已。以至于討論出兵邊疆的大事,漢武帝竟說太尉“田蚡不足與計”。漢武帝如此重用內朝官,用近臣、內朝來壓制宰臣和外朝,所以當他拜公孫賀為相時,賀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綬。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少有的。漢武帝為什么要把職掌朝政的實權,由外朝的宰相轉移給內朝的尚書呢?主要因為:(一)內朝官地位很低,可以減少對他們盜權竊柄的顧慮;(二)內朝官多是皇帝寵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貫徹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牽制;(三)內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帝可以隨意更換,這樣既能保持外朝相府傳統(tǒng)地位的穩(wěn)定性,又可以加強皇權對相權的制約力量。2、魏晉南北朝:三省體制【備課資料】三省體制的演變魏晉南北朝繼續(xù)推行中央集權封建君主制度,皇帝仍然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與以前各代比較起來,也發(fā)生了許多變化。在中央,明顯地表現(xiàn)在三公職權的旁落,以及中央統(tǒng)治機構由一省制向三省制的過渡和轉變。一方面自東漢以來,已經徒具虛名的三公,三國時仍然存在,稱司徒、司空、太尉,晉時又增置太宰、太保、大司馬、大將軍,謂之“八公”。八公名義上職位雖高,然并無實權,不聞國事,不參與朝政;另一方面,尚書臺(省)的地位日漸顯赫,為了牽制和削弱迅速發(fā)展的尚書的權力,又相繼設立了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體制開始形成。三國時期的職官制度基本上沿襲了漢代的官制,同時也有一些變化。這時期,曹魏的官制比較系統(tǒng)、完備。東漢末年設置丞相,以曹操充任,總領百官,主持朝政。這時丞相府內分曹治事,這是內廷尚書臺列曹治事移至外朝的開始。曹操又設秘書令掌管政令的頒發(fā)。曹丕稱帝后,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雖然地位高,但都是空銜。為了加強君主專制,曹丕把尚書臺移至外朝,分為五曹治事,使它成為外圍的執(zhí)行機構,由尚書令主持其日常政務。同時又成立中書省,設中書監(jiān)、中書令二官,并掌機密,以代替過去的秘書令。侍中在漢代本為加官,可出入禁中。東漢靈帝時設侍中寺,以侍中為其長官,下有給事黃門侍郎等,掌隨駕規(guī)諫,以備顧問。侍中常在皇帝左右,地位愈加尊貴,但也要侍候皇帝的起居生活。上述中書省、尚書臺、侍中寺格局的確立,已具備了三省制的雛形。自西晉至南朝,中書省的中書監(jiān)、令仍掌管草擬詔令、策劃國政,位尊權重。由于中書省權勢日重,對皇權專制的威脅漸大,于是晉時將侍中寺改為門下省,并且擴大其長官侍中的權力,使它參予朝政,“備切問近對,拾遺補闕”,以此來限制中書省的權力,互相箝制。此時尚書臺作為執(zhí)行機構,其組織愈加完備,分工也更為細密了。在朝廷不設“錄尚書事”時,則以尚書令為尚書臺長官,與中書令、侍中共同參預朝政。其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西晉時,尚書臺曾設置吏部、三公、客曹、駕部、屯田、度支等六大曹,以后又有一些增減,至東晉時成為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大曹,每曹各設尚書為其長官。西晉時又置小曹三十余,設尚書郎二十余人,分曹主事;東晉以后逐漸省并,以三、四個小曹為一部,或五部、或六部不定。南朝時,改尚書臺為尚書省??傊?,這一時期是三省開始形成和進一步發(fā)展完善的時代。在這一過程中,它們之間的權限、分工也是逐漸趨于嚴密的。3、隋唐:創(chuàng)立與完善三省六部制(1)部門: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六部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2)沿革:“三省六部”是自西漢以后長期發(fā)展形成的,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尚書省成立于魏晉時期,最初稱為尚書臺,它是由漢代皇帝的秘書處中主管文書的尚書發(fā)展而來的,最初是職位較低。到三國時期,尚書臺成為全國政務的匯總機關,以后幾個朝代大都沿用了尚書臺作為全國政務匯總機關這一機構,其權利也得到不斷增大。到楊堅成立隋朝,尚書省才成為了全國的最高權力中心機構之一。漢武帝時以宦官擔任尚書,主管文書,掌握機密要政,稱為中尚書,簡稱中書,一直沿用到東漢末期,曹操為了便于挾天子已令諸侯,設立秘書令。曹操的兒子曹丕廢除漢帝,建立魏國,同時進行了政治機構改革,將秘書改為中書,于是中書省正式成立,后來西晉滅魏國,但卻沿襲了中書省,此后歷代都沿襲了曹魏設立的中書省。北朝時曾恢復六官制,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吸取前面幾個朝代的經驗,廢除六官制設立內史省,也就是中書省門下省,最初設置在魏晉時期,最初稱為侍中寺,是宮內侍從官的辦事機構,到西晉的時候正式稱為門下省,從名字上我們可以看出,門下省是屬于皇宮門以內得機構,是陪侍皇帝左右的人。到隋朝時正式稱為最高權力機構的三省之一。(3)職能:“中書取旨,門下封駁,尚書奉而行之”據資治通鑒記載:“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睆闹锌煽闯鏊鼈兊穆殭嚓P系。中書省負責定旨出命(即負責政令的草擬和頒發(fā)皇帝的詔令)屬決策機構,長官中書令二人;門下省掌封駁審議(即負責審核政令,有駁回的權力),屬審核機關,長官侍中二人;尚書省屬執(zhí)行機構,中書、門下通過的詔敕,經皇帝裁定交尚書省貫徹執(zhí)行,長官尚書令一人,副官左、右仆射各一人。尚書省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長官均稱尚書,六部分理各種政治事務,每部又領四司,計24司。三省長官共議國政,行宰相之權,他們議政的場所叫政事堂。尚書令位高權大,自隋以來,基本不設(煬帝曾封楊素為尚書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職,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書令之職。左、右仆射代領尚書省事務,職為宰相。 一言以蔽之“中書取旨,門下封駁,尚書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則。(3)評價:三省六部職權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從而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政治的統(tǒng)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三省的長官大都品級較低,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三省六部制度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此后,歷朝基本上沿襲這種制度。4、宋朝:初設中書門下,后增設樞密院、參知政事、三司使(簡稱“一參二府三司”)皇 帝中書門下參知政事樞密院三司使(總攬大權)(行使宰相權)(分割相權)(行政)(軍權)(財權)5、元朝:設中書省,強化相權中書省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大汗任用各族的文士為必阇赤,起草文書,并協(xié)助大汗和蒙古官員處理各地政務。管理中原事務的必阇赤耶律楚材等人,依照漢地的習慣,便以中書省官銜相稱。忽必烈建國,正式建立中書省總理政務。李璮亂后,殺王文統(tǒng),以皇子真金為中書令。此后,中書令均由皇太子兼領,成為虛銜。 中書省長官,中書令以下,設右、左丞相為實任的宰相。下設平章政事、右左丞、參知政事為副相,與金尚書省制同。右在左上,與漢制不同。中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尚書、侍郎分理政務(至元七年定制)。因此,元代的中書省取代了前代的三省,實質上是把原來的三個丞相變成現(xiàn)在一個丞相的職位,因而強化了相權,也就加強了皇權。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1、漢朝:察舉制(1)含義:漢代由下而上推薦人才的為官制度。(2)目的:廣泛搜羅、管理人才(3)標準:孝廉、秀才(后稱茂才)【備課資料】漢代的察舉制漢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前196 年,漢高祖劉邦下求賢詔,令從郡國推舉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漢代察舉制度的先河。把察舉作為選官的一項制度是從文帝開始的。文帝前元二年(前 178)下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十五年又詔“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漢書文帝紀)。漢武帝進一步把察舉發(fā)展為一種比較完備的選官制度。一是對于察舉人才的標準有了明確的新規(guī)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舉,開創(chuàng)了以儒術取士的標準。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學問、法令、謀略四個方面的內容。三是察舉分歲舉和詔舉兩類。歲舉為???,每年推舉??颇坑行⒘托悴?。孝廉始為孝與廉兩科,后來連稱為一科。察孝廉的對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曉儒家經書的儒生,由郡國每年向中央推舉,其出路是到中央任郎官。有名額限制,東漢和帝時制凡滿 20 萬人的郡國每年舉一人,不滿 20萬人的兩年舉一人,不滿 10 萬人的三年舉一人。邊境地區(qū)郡國人少,10 萬人以上則可以歲舉一人。孝廉的出路最多的是在皇帝身邊當郎官,然后再由郎遷中央或地方官吏。舉孝廉是察舉??频闹饕颇?,是入仕的正途。舉秀才的對象為現(xiàn)任官吏。到東漢為避劉秀諱,改秀才為茂才。茂才由州推舉,所以人數(shù)比孝廉少得多。茂才的出路大多充任地方縣令,比孝廉任用為重,但名額少。詔舉,是由皇帝下詔察舉人才,是臨時性的特科。其特點是:詔舉常在災異之后舉行。詔舉人數(shù)不限,由詔令臨時規(guī)定。詔舉科目很多,也不固定,能把有專門才能的人推舉出來。無論歲舉孝廉、秀才還是詔舉賢良文學,到中央以后均需經過考試??荚囖k法有對策(命題考試)和射策(抽簽考試)兩種。對策多用于考試舉士,射策多用于考試博士弟子。凡屬詔令推舉之士一般是由天子策試;郡國歲舉之孝廉、秀才則由三公府考試。儒生考經學,官吏考舉奏,通過考試選出優(yōu)等生,報皇帝錄用。考試實際是量才錄用。察舉制在西漢到東漢初曾起過重要作用,為封建國家選拔了大批有用之才,特別是到了漢武帝時代,人才濟濟。如破格錄用出身貧寒的主父偃、從牧羊人中提拔了卜式,從商賈中擢升了桑弘羊,在奴隸群中發(fā)現(xiàn)了大將軍衛(wèi)青,另外還有公孫羊、韓案國、鄭當時、董仲舒、蘇武、張騫、司馬相如、司馬遷、霍去病等。以后隨著政治日益腐敗,察舉不實的現(xiàn)象漸趨嚴重。到東漢晚期,已成為豪強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網羅人才的作用。2、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含義:由品評官評定人才優(yōu)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劃分人才優(yōu)劣的九個等級。(2)標準:門第【備課資料】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官吏選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是魏文帝曹丕為了拉攏士族而采納陳群的意見。曹丕篡漢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書陳群制定。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這一制度創(chuàng)始于曹魏,發(fā)展成熟于兩晉,衰落于南北朝時期?!熬牌贰敝干仙?,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級來區(qū)分人物高下。“中正”是專職品評人物的中央官員;“品”即“品狀”,指在籍的言行和居官的才能政績。九品中正制創(chuàng)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梁朝史學家沈約甚至說它是“蓋以論人才優(yōu)劣,非謂世胄高卑”。但由于魏晉時充當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參預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故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于是在中正品第過程中,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的標準,到西晉時終于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僅成為維護和鞏固門閥統(tǒng)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構成門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到南朝時期,在中正的評議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無關重要,所重視的只是魏晉間遠祖的名位,而辨別血統(tǒng)和姓族只須查譜牒,中正的品第反成無足輕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國和北朝時期,由于各政權具有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的性質,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與兩晉南朝相提并論。后趙主石勒曾清定九品,石虎亦恢復雍秦二州望族免役特權,但似乎并未設中正之職。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崔浩曾欲恢復分別族姓的做法,因而被殺。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陰之變后,此制亦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隨著門閥制度的衰落,此制終被廢除。3、隋朝:首創(chuàng)科舉制(1)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吏;(2)隋煬帝始設進士科,科舉制正是形成。【備課資料】隋朝首創(chuàng)科舉制為隋代通過考試選拔人材的制度。魏晉以來,均以“九品中正制”選拔、任用人材,由是導致門閥世族壟斷朝政。隋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打擊門閥世襲,故在開皇末年實行科舉制,規(guī)定六品以下官吏須由尚書省吏部銓舉,廢除了傳統(tǒng)的州郡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隋代的考試制度,除有秀才、明經科外,煬帝時又加了進士科;進士只試策,明經除試策外還試經。這兩種科目都適應了一般士紳的要求,通過考試,即可入仕。由是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門,只要有才就有機會躋身掌權的統(tǒng)治階層中。后來唐代進一步完善科舉制,起到獎拔寒庶、抑制門閥的重要作用。4、唐宋元:繼承并完善科舉制(1)表現(xiàn):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其中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增加取士人數(shù),首創(chuàng)武舉和殿試;北宋采用糊名法,防止作弊;王安石變法改革科舉?!緜湔n資料】科舉常識:鄉(xiāng)試、會試、殿試、武舉和糊名法科舉制度在不同時期規(guī)定不盡相同。舉明、清兩代為例:讀書人先須參加“童試”,參加者無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或“童生”。錄取“入學”后稱為“生員”,又名“序生”,俗稱“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稟生”,由公家按月發(fā)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稟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取得秀才資格的人,才可參加正式科舉。正式科舉分“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鄉(xiāng)試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稱“大比”。取中者稱“舉人”,其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會試則在鄉(xiāng)試后的第二年春天禮部舉行,取中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殿試則由皇帝親自主持,只有貢士才有資格參加,是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实塾H臨殿廷,發(fā)策會試中式的貢士,稱殿試。也叫“廷試”、“廷對”。源于西漢時皇帝親策賢良文學之士,始于武則天天授二年于洛陽殿前親策貢舉人,但尚未成定制。宋開寶八年,太祖于講武殿策試貢院合格舉人,并頒定名次,自此始為常制。太平興國八年,將殿試后的進士分為五甲。元無殿試。明清殿試后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解元”、“會元”、“狀元”,即所謂“三元”。武舉:唐代武則天始創(chuàng)選拔武將的武舉考試。武則天長安二年(700)“詔天下諸州宣教武藝”,并確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為天下武士舉行一次考試,考試合格者授予武職。一般認為,這就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武舉”或“武科”的正式出臺。自此以后,武舉考試為大多數(shù)封建王朝所承襲,成為封建國家網羅武備人村的重要制度。至清朝時改稱武科。歷史上武舉一共進行過約五百次。相對于文科舉,武科舉較為不受重視。歷朝的武舉時而被廢,時而恢復。而武舉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進士。唐代的武舉主要考舉重、騎射、步射、馬槍等技術;此外對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軀干雄偉、可以為將帥者”。宋代時規(guī)定武舉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問孫吳兵法等。到了明朝時更改為“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