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史(一)_自考筆記+自考資.doc_第1頁
中國古代文學史(一)_自考筆記+自考資.doc_第2頁
中國古代文學史(一)_自考筆記+自考資.doc_第3頁
中國古代文學史(一)_自考筆記+自考資.doc_第4頁
中國古代文學史(一)_自考筆記+自考資.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科目: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秦漢文學:單項選擇題:1.1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前,秦國文學可以提及的是(B)。A李斯的諫逐客書B呂不韋組織其門人編撰的呂氏春秋C李斯的之罘刻石D.韓非的五蠹1.2從文學的角度看,呂氏春秋最大的成就是(A)。A創(chuàng)作了豐富多采的寓言故事B開創(chuàng)了集體編書的先例C保持了戰(zhàn)國縱橫家的文風D文風平實暢達,不求華麗1.3秦代散文作家可提及者僅有(C)。A呂不韋B韓非C李斯D茍卿1.4諫逐客書的作者是(B)。A呂不韋B李斯C賈誼D晁錯多項選擇題:1.1下列作品屬于李斯的有(BCD)。A呂氏春秋B諫逐客書C獄中上書D之采刻石E陳政事疏1.2下列作品屬于西漢前期政論文的有(ABCE)。A.陸賈的新語B賈山的至言C賈誼的治安策D王充的論衡E晁錯的論貴粟疏1.3下列文章屬于賈誼的有(ABD)。A.治安策(一名陳政事疏)B論積貯疏C論貴粟疏1)過秦論E獄中上書1.4西漢中后期,政論散文的代表作家是(BE)。A王充B董仲舒C桓譚D仲長統(tǒng)E劉向名詞解釋題目錄:1.1呂氏春秋2.1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在史學思想及寫作上有何主要不同?2.2簡述漢書刻畫人物細膩的特點。2.3簡述吳越春秋的內容及寫作特點。3.1.辭賦4.1樂府民歌4.2古詩十九首。4.3蘇李詩名詞解釋題答案:1.1呂氏春秋是秦統(tǒng)一中國之前,由秦相呂不韋組織其門客集體編撰的一部書,成書約在公元前239年前后。呂氏春秋歷來被視為雜家著作,其中以儒、道、法、陰陽家思想成分更多一些。其文章一般篇幅短小,以事實說理,平易暢達,不求華麗。從文學的角度看,它的最大成就是創(chuàng)作了豐富多彩的寓言故事。在闡述某一道理時,往往采用一組寓言故事,從不同側面加以說明,形象生動,趣味盎然。簡答題目錄:1.1以諫逐客書為例,簡述李斯散文的主要特點。1.2簡述西漢初期散文的概況。1.3簡述西漢中后期散文發(fā)展大勢。1.4簡述劉向新序、說苑的文學價值。1.5簡述王充散文的特點。1.6簡述仲長統(tǒng)散文的特點。2.1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在史學思想及寫作上有何主要不同?2.2簡述漢書刻畫人物細膩的特點。2.3簡述吳越春秋的內容及寫作特點。3.1簡述漢代辭賦發(fā)展的脈絡線索。3.2簡述賈誼騷體賦的創(chuàng)作特點。3.3枚乘的七發(fā)體現(xiàn)了大賦的哪些特點。3.4簡述天于游獵賦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客觀效果。3.5簡述王褒洞簫賦在詠物賦發(fā)展中的地位。3.6簡述張衡在賦史上的作用和地位。4.1簡述漢樂府民歌的思想內容。4.2簡說孔雀東南飛。4.3簡述五言詩的起源和形成。簡答題答案:1.1答:李斯是秦代惟一的散文作家。其真正稱得上散文著作的,主要是諫逐客書和獄中上書兩篇,而尤以諫逐客書為代表。秦王政十年(前237),韓國人鄭國至秦勸秦修建灌渠,秦大臣認為其別有用心,于是提議驅逐所有外來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上書秦王贏政,指陳逐客之錯誤,即這篇上書諫逐客(一名諫逐客書)。此文最突出的特點是用鋪張排比的手法,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文章開宗明義,提出中心論點:秦人逐客是完全錯誤的。緊接著就展開論述。先是用鋪排手法歷敘在秦國的歷史上客卿輔助秦國富兵強的事實,說明客卿不曾負秦;次是大肆羅列鋪排秦王喜外國的珠玉珍寶、美色、音樂的事實,說明其重物輕人之錯誤;最后是以理論上分析納客與逐客的利害,得出結論:秦要統(tǒng)一中國,必須廣納天下士,否則就會危亡。全文羅列事實,極力鋪排,極富氣勢;在鋪排中,今昔對比、秦王對人、物的態(tài)度對比,逐客與納客的利害對比,一系列鮮明的對比,使事理昭然,極富說服力。羅列事實,極力鋪排,感情強烈,富有氣勢,頗具戰(zhàn)國縱橫文章的風范,這是李斯散文的最主要特色。其獄中上書雖與此文風格不甚相同,但其鋪陳排比的行文特色依然清晰可見。論述題目錄:1.1論賈誼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點。1.2論晁錯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點。2.1論司馬遷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心態(tài)。2.2論司馬遷史記的成書及體例。2.3論史記描寫人物的藝術特點。3.1比較賈誼和枚乘賦作的特點,談談漢初辭賦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趨向。3.2以天子游獵賦為例,談談漢大賦的主要特點。3.3論揚雄大賦的創(chuàng)作特點;4.1論漢樂府民歌的藝術特色。4.2論古詩十九首的時代背景及主要內容。4.3論古詩十九首的藝術成就。論述題答案:1.1答:賈誼是西漢初期散文的重要作家。賈誼是漢初思想家中憂患意識最為濃厚的,他的文章指出了藩國之憂,匈奴之患。政治秩序混亂,經濟失本無序等一系列重大社會問題。其最重要的政論散文代表作有治安策(一名陳政事疏)、論積貯疏、過秦論等,這些文章不僅思想內容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而且在寫作方面也有其突出的特點。第一,其文章多據(jù)實設論,理直氣壯,深情懇切。如其治安策一文,開頭即說:“臣竊惟時事,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先聲奪人,充滿著強烈的憂患意識,造成籠罩全文的氣氛,接著則列舉各方面的事實,加以分析論證,提出具體措施。由此足見賈誼文章筆鋒犀利,富于氣勢,感情激揚,直切曉暢。論積貯疏等也有這種特點。第二,賈誼的文章結構緊湊嚴密,說理精到透辟。如其論積貯疏一文,首先多方說明積蓄的重要,繼而著重指出當世生聚者少而糜費者多的堪憂狀況,最后提出勸農的相關對策,有理有據(jù),氣盛情切,不事含蓄,直截了當講明事理,論證鑿鑿,不容置辯,具有不可辯駁的說服力,當然,也充分體現(xiàn)了賈誼深摯的憂國憂民之情。第三,賈誼的文章鋪陳排比,渲染淋漓,頗具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的遺風。如其最負盛名的史論散文過秦論。文章縱論自秦孝公至子嬰一百五十余年間秦國由強盛走向衰亡的歷史,重點鋪陳渲染了孝公、惠王、武王和秦始皇執(zhí)政初期泰國的強大和秦始皇、秦二世的殘暴寡思,致使民怨沸騰,使“才能不及中人”的陳涉率眾“奮起而攻秦”,導致秦王朝迅速敗亡。文章深刻分析了秦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仁義不施”使攻守之勢發(fā)生了根本變化。文章鋪飾排比,盡力渲染,尤其是寫秦始皇的一段:“及至秦王,續(xù)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备菢O盡夸飾渲染之能事,淋漓酣暢,氣勢雄勁,深得戰(zhàn)國縱橫家游說之辭的風神。隋唐五代文學單項選擇題:1.1隋代詩人盧思道、楊素、薛道衡等是(C)。A南朝詩風的代表B玄言詩風的代表C北朝詩風的代表D宮體詩風的代表1.2隋代詩人江總、許善心、虞世基等是(B)。A玄言詩風的代表B南朝詩風的代表C豪放詩風的代表D北朝詩風的代表1.3“暗牖懸蛛網(wǎng),空梁落燕泥”出自(D)。A盧思道的從軍行B楊素的出塞C隋場帝的春江花月夜D薛道衡的昔昔鹽1.4在南北文風融合進程的一個重要的發(fā)展階段是(C)。A隋代B隋末唐初C初唐貞觀時期D初唐武則天時期多項選擇題:1.1隋代來自北齊、北周舊臣中的詩人有(ACE)。A盧思道B上官儀C楊素D李諤E薛道衡1.2隋代來自梁、陳的詩人有(BCD)。A盧思道B江總C許善心D虞世基E王績1.3下列作家屬于貞觀詩壇宮體詩人的有(ABDE)。A楊師道B虞世南C宋之問D許敬宗E上官儀1.4下列作家屬于初唐四杰的有(BCE)。A.王績B王勃C楊炯D宋之問E駱賓王名詞解釋題目錄:1.1上官體1.2初唐四杰1.3館閣體1.4文章四友1.5吳中四士5.1.大歷十才子6.1元白詩派(新樂府詩派)6.2元和體6.3韓孟詩派6.4長吉體7.1.小李杜7.2武功體8.1. 古文運動9.1唐傳奇9.2變文9.3俗講10.1溫、韋10.2花間派10.3南唐詞名詞解釋題目錄:1.1貞觀詩壇的新秀上官儀是新成長起來的宮廷詩人,官至西臺侍郎,地位很高,名噪一時。他的詩有意擺脫從類書攝拾辭藻的陳規(guī)舊習,注重細致體察,自鑄新詞以狀物色,通過物色的動態(tài)變化,寫出情思的婉轉,從而構成情隱于內而秀發(fā)于外的綿渺空朦的詩境。這種筆法精細而秀逸渾成的詩作,把五言詩的體物寫景技巧大大推進了一步,成為當時人們模仿效法的一種新體詩。這種綺錯婉媚、重視形式技巧、追求詩的聲辭之美的五言詩,時人稱為“上官體”。簡答題目錄:1.1簡述隋代北方詩人的詩風變化。1.2簡述貞觀詩風的新變。1.3簡述上官體的創(chuàng)新和局限;1.4簡述初唐律詩體式的定型情況。1.5簡述陳子昂詩歌的思想性和干預現(xiàn)實的作用。2.1簡述王維詩的禪趣及空靜之美。2.2簡述孟浩然山水詩的風格特點。2.3簡述王昌齡七絕的特點。2.4為什么崔穎的黃鶴樓被譽為唐人七律的壓卷之作。2.5簡述高適邊塞詩的風格特點:2.6簡述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藝術特征。3.1簡述李白思想性格有何特點。3.2簡述李白樂府歌行的特點及其對唐代歌行格式轉變的貢獻。3.3簡述李白絕句的個性特色。3.4簡述李白詩歌的想象特色。3.5簡述李白詩歌對后世的影響。4.1簡述杜甫的思想。4.2簡述杜甫詩歌的寫實手法。4.3簡述社甫律體詩的成就。4.4簡述杜詩的時代特征和波瀾老成。4.5簡述杜詩集大成所表現(xiàn)的三個主要方面。5.1:簡述韋應物山水詩有何獨特韻味。5.2簡述劉長卿詩有什么風格特點。5.3.簡述李益詩風的兩重性。6.1簡述中唐詩歌發(fā)展概況。6.2簡述白居易諷渝詩、感傷詩的特點。6.3簡述孟郊詩的苦吟風格特征。6.4簡述劉禹錫詠史詩、竹枝詞的風格。6.5簡述柳宗元山水詩的意境與風格。7.1簡述李商隱無題詩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7.2簡述杜牧紀行、寫景七絕詩的優(yōu)美意境。7.3簡述許渾詠史懷古詩的詩意與情調。7.4簡述皮日休樂府詩的思想內容。8.1.簡述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在文學史上的地位。8.2.簡述晚唐諷刺小品文的成就。9.1簡述唐傳奇興盛的原因。9.2簡述唐傳奇的分期及各時期的代表作。9.3簡述變文的取材及特征。9.4簡述俗講的內容及特征。10.1簡述敦煌曲子詞與早期文人詞的區(qū)別。10.2簡述晚唐五代詞內容及表現(xiàn)形式上的特點。10.3簡述溫庭筠詞的內容和表現(xiàn)手法。10.4簡述花間派的詞風及其對后世詞的影響。10.5簡述南唐詞與西蜀詞的區(qū)別。10.6簡述李烴后期詞為什么能引起人們的共鳴。簡答題答案:1.1答:隋代詩人,一部分來自北齊、北周,如盧思道、楊素、薛道衡等。他們的詩作,如盧思道的從軍行、楊素和薛道衡的出塞等,反映邊塞軍旅生活,表達粗獷深沉的悲涼情思,有深雄雅健的氣質和慷慨嗚咽的北歌之音,是北朝詩風的代表。但入隋之后,南朝文學比較發(fā)達,在詩歌體式和藝術表達上為北方作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方便。受南朝詩人文采風流的影響,北方文人的詩風亦常發(fā)生變化,如盧思道的掉歌行、美女篇入后園宴詩等,著意寫女性的體態(tài)服飾和媚眼細腰,陷于輕艷;薛道衡的名作昔昔鹽所寫也是南朝詩常見的閨怨題材,清詞麗句,委婉細膩,情調和趣味都近于齊梁風格。隋煬帝即位后,身邊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如虞世基、王育、諸葛穎等,著意于辭采華美和對仗工整,純粹為作詩而作詩,雕琢堆砌,了無生氣,整個詩壇明顯地向重文采的南朝詩風方面發(fā)展。隋煬帝雖有一些清麗明快的樂歌,但他附庸風雅,以文學領袖自居,常聚集文人宴飲賦詩,沿襲梁、陳貴族文人以詩為娛的生活方式,最終使詩歌創(chuàng)作由抒情轉向娛樂,轉向詠物和詠宮廷生活瑣事,詩歌很快走向了貴族文學的末路。論述題目錄:1.1論隋代文學的過渡性質。1.2論初唐四杰詩歌的創(chuàng)作特點。1.3論陳子昂詩歌的風骨興寄及其對唐詩發(fā)展的貢獻。2.1論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的不同特點。2.2論高適、岑參邊塞詩在內容及表現(xiàn)手法方面有何不同。3.1論李白詩歌的主要藝術特點。4.1論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特點。4.2論杜詩集大成的內涵及其表現(xiàn)特征。5.1論“大歷十才子”詩歌的藝術特色。5.2談談顧況和李益的詩各有什么特點。6.1論元稹和白居易詩歌之異同。6.2論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及其在詩歌上的創(chuàng)新。6.3論李賀詩歌的藝術特色。6.4論劉禹錫詩歌的藝術特色。6.5論劉禹錫和柳宗元被貶后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不同特色。7.1論李商隱詩歌的藝術特色。7.2論杜牧詩歌創(chuàng)作的藝術成就。7.3論賈島、姚合詩的苦吟與孟郊詩的苦吟有何異同。8.1論韓柳古文運動的理論主張。8.2論韓愈古文的成就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8.3論柳宗元對文學散文的貢獻b9.1論唐傳奇的藝術成就及影響。10.1論溫庭筠和韋莊詞在藝術表現(xiàn)上的異同。10.2論李烴前后期詞的不同風格。論述題答案:1.1答:隋代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其作者主要來自前朝:一部分來自北齊、北周舊臣,如盧思道、楊素、薛道衡;一部分來自梁、陳的文人,如江總、許善心、虞世基等。前者是北朝詩風的代表,后者是南朝詩風的代表。言武功和氣質,北勝于南;若論文采風流,則以南朝為擅長。北方文人所寫詩歌,如盧思道的從軍行、楊素和薛道衡的出塞等,反映邊塞軍旅生活,表達真摯悲涼的情思和深雄雅健的氣質,保持北朝詩風的基本風格。但在他們的創(chuàng)作中,也自覺不自覺地學習南朝文學的表現(xiàn)手法,使其詩風亦常發(fā)生變化,如盧思道的掉歌行、美好篇,著意于女性服飾形貌的描寫,不免陷于輕艷;薛道衡的名作昔昔鹽,寫閨怨的題材,清辭麗句,委婉細膩,情調和趣味偏于齊梁風格。在隋文帝時代,南北兩種詩風并存,雖在詩風方面有過相互影響,但未能相互融合。至隋場帝,他身邊聚集了一批南朝文人,虞世基等作為文學侍從,多寫應制、奉和之作,刻意追求辭采華美和聲律工整,為作詩而作詩,鮮有可觀之作;隋煬帝本人雖寫過一些清麗明快的樂歌,但卻附庸風雅,以文學領袖自居,常聚集文人宴飲賦詩,沿襲齊、梁、陳貴族文人以詩為娛的生活方式,使文學由抒情轉向娛樂,轉向詠物和詠宮庭生活瑣事,詩歌又走向了貴族化的道路。故終隋一代,南北詩歌的合流僅限于詩風方面的局部影響,總體呈現(xiàn)出合而未融的狀態(tài),表現(xiàn)了由六朝詩風向新詩風轉變的過渡性質。隋代的散文也大抵如此。駢文雖在徐陵、庾信之后難于再有新的發(fā)展,但隋代文章像點樣子的卻仍幾乎全是駢文,效顰學步,每況愈下,無可稱述;散文仍處于未振起階段,亦無好的作品面世。隋文帝和李諤等人曾反對文飾,提倡復古,隋文帝也企圖通過政治力量來改變六朝以來的浮靡文風,但收效微乎其微。故終隋一代,仍然維持著南北朝散文發(fā)展的原有局面。從上述詩文發(fā)展的情況看,我們可以說隋代文學是六朝文學的余響,呈現(xiàn)出一種過渡的性質。魏晉南北朝文學單項選擇題:1.1在中國詩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創(chuàng)作高潮的是(C)。A.西漢末年B東漢時期C建安時期D,正始時期1.2中國文學史上五言詩興盛、七言詩奠基的階段是(A)。A建安時期B正始時期C東漢時期D齊梁時期1.3建安時期詩歌成就最高的是(D)。A曹植和劉幀B曹植和王粲C王粲和蔡琰D曹操和曹植多項選擇題:1.1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有(ADE)。A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B阮籍C嵇康D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榮、徐斡、阮禹、應易、劉楨)E蔡琰1.2下列作家屬于建安七子的有(BCDE)。A嵇康B王粲C??兹贒應易E劉幀1.3.下列詩作屬于曹操的有(ABCD)。A.薤露行B、蒿里行C.短歌行D步出夏門行E老將行名詞解釋題目錄: 1.1.建安風骨1.2建安七子3.1太康詩風3.2左思風力3.3游仙詩3.4玄言詩5.1元嘉詩歌5.2元嘉三大家5.3山水詩5.4永明體(新體詩)5.5競陵八友5.6四聲八病5.7宮體詩5.8北地三才5.9吳歌5.10西曲7.1.駢文8.1.志怪小說8.2志人小說名詞解釋題目錄:1.1所謂“建安風骨”,即是建安時期詩歌所表現(xiàn)出來的總體風格特點?!帮L”主要指作品的思想內容,“骨”主要指作品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漢末社會動亂,生計多艱,這一方面給士人建功立業(yè)提供了可能,激發(fā)他們積極進取的強烈愿望。又一方面,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的現(xiàn)實,又使他們有歲月不居、人生無常的深沉嘆息,加上詩歌中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故使這一時期的詩歌總體上呈現(xiàn)出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風格特色,具有鮮明的時代和個性特征,后人稱之為“建安風骨”,代表作家為三曹、七子及蔡琰。簡答題目錄:1.1.簡述建安風骨形成的原因。1.2.簡述曹丕詩歌的特點。1.3.簡述王榮詩歌的藝術特點。2.1簡述正始政治時局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2.2簡述阮籍的生平與思想。2.3簡述嵇康詩歌的特色。3.1簡述太康詩風形成的原因。3.2簡述太康詩歌的內容特點。3.3簡述太康詩歌藝術形式的特點。3.4簡述劉琨的經歷及其思想的轉變。3.5簡述劉琨詩歌的特色。3.6簡述郭璞游仙詩的內容及藝術特色。3.7簡述玄言詩產生的原因及發(fā)生發(fā)展過程。3.8簡述玄言詩的內容、形式特點及其文學貢獻。4.1簡述陶淵明的生平。4.2簡述陶淵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5.1簡述元嘉詩風新變及其原因。5.2簡述元嘉詩歌創(chuàng)作的新特點。5.3簡述鮑照詩歌的內容。5.4簡述永明詩歌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及其原因。5.5簡述永明聲律說及其在詩歌史上的地位。5.6簡述永明詩歌的創(chuàng)作方向及其背景。5.7簡述梁陳詩歌創(chuàng)作的三種類型。5.8簡述宮體詩發(fā)展的三個階段。5.9簡述宮體詩的特點。5.10簡述庚信前后期詩風之不同。5.11簡述南朝民歌的內容及其產生的原因。5.12。簡述南朝民歌的藝術特色。5.13簡述西洲曲的藝術特點。5.14簡述北朝民歌的內容與藝術特色。5.15簡述木蘭詩的藝術特點。6.1簡述建安賦作繁榮的原因。6.2簡述洛神賦的藝術特色。6.3簡述三都賦的特點。6.4簡述憚亡賦的特點。6.5簡述西晉憤世疾俗賦的新特點。6.6簡述南朝駢賦的形式及內容特點。6.7簡述庾信賦的特點。7.1.簡述建安散文的特點。7.2.簡述大人先生傳和與山巨源絕交書藝術之異同。7.3.簡述水經注的寫作特點。8.1.簡述志怪小說的思想和藝術特點。簡答題答案:1.1答:建安詩壇,上起漢獻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即漢末魏初文學。這一時期是中國文學史上五言詩興盛、七言詩奠基的階段。作家眾多,詩作豐富,在中國詩歌史上第一次掀起文人詩歌的創(chuàng)作高潮,并形成了“建安風骨”的時代風格。形成“建安風骨”的主要原因:第一,動亂的社會現(xiàn)實。漢末的動亂現(xiàn)實,一方面給士人們提供了建功立業(yè)的可能,激發(fā)了他們積極進取的強烈愿望,另一方面是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的生活,給士人們帶來了歲月不居、人生無常的深沉嘆息。因此形成了慷慨任氣、以悲涼為美的風尚。第二,儒學的傳統(tǒng)地位發(fā)生動搖。漢末天下大亂,儒學也逐漸失去了其一統(tǒng)天下的地位,土人也隨之從儒家經學的桎梏中解脫出來,發(fā)現(xiàn)了自我,重視感情欲望,重視個性表現(xiàn)。在文學方面,詩歌也開始擺脫了作為經學附庸的地位,轉向非功利的抒情。詩歌創(chuàng)作完全是抒作者一己之情懷,反映社會殘破,表達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均具強烈的主觀色彩,感情濃烈。第三,五言詩已完全成熟。在形式上,五言詩已達到完全成熟,作家自覺追求詞采的華美,但又不假雕飾,情之所至,色彩擯紛。由于種種原因,形成了建安詩歌彬彬大盛的局面,形成了“建安風骨”的時代風格。論述題目錄:1.1論曹操詩歌創(chuàng)作的成就。1.2。論曹植詩歌的思想內容。1.3論曹植詩歌的藝術成就。1.4論蔡琰五言悲憤詩的內容及藝術特點。2.1論正始時代思潮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2.2論阮籍詠懷詩的藝術成就。3.1.論左思詠史的藝術成就。4.1論陶淵明田園詩的思想內容。4.2論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境界。5.1論謝靈運山水詩的藝術成就。5.2論鮑照詩歌的藝術成就。5.3論謝眺詩歌的藝術成就。6.1論建安賦作的特點。6.2論兩晉賦的內容及形式特征。7.1論駢文的特征。7.2論南朝駢文的發(fā)展成熟過程。8.1論搜神記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8.2論世說新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9.1論曹丕典論;論文的主要內容。9.2論陸機文賦中關于創(chuàng)作構思的論述。9.3論劉勰文心雕龍的理論體系。9.4論鐘嶸詩品的文學批評成就。論述題答案:1.1答:曹操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作為一個亂世英雄,他鞍馬間為文,將時局的混亂動蕩,自己戎馬倥傯的經歷,削平諸侯、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及人生短促、功業(yè)難成的慨嘆,都交織在詩歌之中,形成了他古直悲涼、慷慨沉雄的藝術風格。曹操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大成就,是開創(chuàng)了文人“擬樂府”詩歌創(chuàng)作的全盛局面。曹操喜愛并精通樂府音樂,他“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他所傳樂府詩,又多“以樂府題敘漢末事”,即采用樂府古題,記漢末事實,如薤露、蒿里,樂府舊辭均為挽歌,曹操用其悲涼苦恨之調,創(chuàng)作薤露行、蒿里行,生動地再現(xiàn)了漢末社會動亂、民生凋敝的苦難現(xiàn)實,“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遂成為“漢末實錄”。自曹操首開以樂府古題自作新詩的風氣之后,建安詩人遂群起仿效。這種直面現(xiàn)實人生的寫實傳統(tǒng),一直影響到唐代杜甫、白居易等人新題樂府詩歌的創(chuàng)作。曹操的詩歌有一種悲涼沉雄的獨特藝術風格。他的詩特別能表現(xiàn)出自己的個性特色,如其短歌行、步出夏門行中的觀滄海、龜雖壽等,既有政治領袖人物的宏大氣魄、君臨天下的不凡氣度與堅若磐石的不變信念,又有功業(yè)難成、人生苦短的慨嘆,語言質樸本色,感情真切濃烈,高遠闊大,昂揚奮發(fā),悲歌慷慨,氣韻沉雄。確有開建安一代詩風之功。先秦文學:單項選擇題1.1“歌詠所興,宜自生民始也。”這一論斷出自于(D)。A.尚書堯典B毛詩大序C呂氏春秋古樂D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1.2“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贝苏f出自(B)。A毛詩大序B尚書堯典C呂氏春秋古樂D河圖玉版1.3“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贝苏f出自(C)。A宋書謝靈運傳論B尚書堯典C呂氏春秋古樂D周易中孚九二1.4“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边@段籃辭出自(A)。A周易貪六四B周易中孚九二C周易歸妹上六D卜辭通纂三六三多項選擇題:1.1我國古籍中多有對原始歌舞的記載,比較著名的有(ACD)。A毛詩大序B周易賁六四C尚書堯典D呂氏春秋古樂E禮記郊特牲1.2原始歌舞的產生,與初民的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能夠說明這一問題的例子有(BCE)。A孟子離婁下的逢蒙學射B河圖玉版的古越俗祭防風神C呂氏春秋音初的涂山氏女作候人歌D山海經大荒北經的黃帝戰(zhàn)巖尤E淮南子應道訓的舉重勸力之歌1.3今存可以看到原始歌謠的影像或可以視作原始歌謠的古歌謠有(ADE)。A周易賁六四B河圖玉版C呂氏春秋古樂D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所載彈歌E禮記郊特牲所載蠟辭1.4下列神話故事屬于遠古神話的有(ACDE)。A關于女蝸造人和補天的故事B關于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C關于羿射九日為民除害的故事D關于鯀、禹父子治水的故事E關于黃帝戰(zhàn)雖尤的故事名詞解釋題目錄:1.1.神話2.1風、雅、頌2.2賦、比、興2.3六詩(六義)2.4重章3.1尚書3.2春秋三傳4.1.楚辭4.2九歌名詞解釋題答案:1.1.神話即是關于神的故事。按照馬克思有關神話的論說,其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它是想象或幻想的;它是遠古人類對所觀察和所經歷的自然現(xiàn)象或社會現(xiàn)象的解釋和說明,是經過“幻想”加工成為想象中的“神化”了的現(xiàn)實生活;它反映了遠古人類解釋自然(或社會)并征服自然(或社會)的愿望;它是人類還沒有能力對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做出符合實際的解釋的遠古時代的產物。簡答題目錄:1.1.簡述神話的起源。1.2.簡述神話與傳說的關系。2.1簡述詩經的流傳情況。2.2簡述詩經中下層人民社會政治詩的具體內容。2.3簡述詩經中官吏對政治表達不滿的詩的具體內容。2.4簡述詩經中抒發(fā)生活郁懣和人生憂傷的詩的具體內容。2.5簡述詩經中稱頌執(zhí)政者的詩的具體內容。2.6簡述詩經中愛情詩的兩種風格。2.7簡述詩經中反映與愛情婚姻相關的社會問題的詩的具體內容。2.8簡述詩經中抒情與寫實相統(tǒng)一的特點。2.9簡述詩經在形式和語言方面的特點。3.1簡述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散文繁榮的原因。3.2簡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歷史散文繁榮的原因。3.3簡述先秦諸子散文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及特點。3.4簡述老子的文學價值。3.5簡述論語的文學特點。3.6簡述墨子的文章特點。3.7簡述莊子的文學特色即是其寓言特色。3.8簡述茍子說理文的特色。3.9簡述韓非子說理文和寓言的特點。4.1簡述“楚辭”與“賦”的區(qū)別。4.2簡述九歌的藝術特點。4.3簡述九章的風格特點。4.4簡述招魂的藝術特色。簡答題答案:1.1答:神話的起源,情況比較復雜,它既與勞動生活緊密相聯(lián),也與原始宗教關系密切。從今存的神話作品看,不論它們想象多么神異,它所表現(xiàn)的內容總是反映著勞動生活,或者說,總有勞動生活的影子,如戰(zhàn)勝干旱、洪水及其他自然災害,便是我國和世界遠古神話的共同主題之一。初民思維能力的不斷發(fā)展,也與長期的勞動生活有直接的關系,正是勞動才促使初民的大腦不斷發(fā)達起來。因此,勞動生活是神話得以產生的最根本的條件。神話的產生與原始宗教關系密切。初民們敬畏和崇拜觀念的產生,源于他們對生活經驗的最初思考。比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