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琦:讓教育充滿人文光輝(2).doc_第1頁
于曉琦:讓教育充滿人文光輝(2).doc_第2頁
于曉琦:讓教育充滿人文光輝(2).doc_第3頁
于曉琦:讓教育充滿人文光輝(2).doc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于曉琦:讓教育充滿人文光輝(2)認識人文 上一節(jié)中敘述了幾個小故事,感受了什么是人文。在這部分章節(jié)里,我想借用一些文獻資料中對人文相關概念的解釋,進一步認識人文。易經(jīng)中的“人文”:“人文”一詞最早見于中國古代的易經(jīng)中:“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人文專指社會、文化、倫理、道德、習俗等。辭海對“人文科學”的解釋:辭海對“人文科學”一詞的注釋是這樣的:“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即人性、教養(yǎng)。”現(xiàn)在一般指對社會現(xiàn)象和文化藝術的研究,包括哲學、經(jīng)濟學、政治學、文藝學、倫理學、語言學等。相關概念:人文學科大英百科全書(1980年版)的“人文學科”條則是這樣說的:“人文學科的教育是非行業(yè)性、非職業(yè)性的,它關注的是促使個人成熟為人或公民(自由人),而不是使之成為某一特殊領域的工作者。”在我國是集中表現(xiàn)人文精神的知識教育體系,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xiàn)。主要指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學科。 人文素養(yǎng) 是指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zhì)和基本態(tài)度,包括按照社會要求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乃至個人與自然的關系。 人文精神 指的是一種高度重視人和人的價值觀的思想態(tài)度。它關注人存在的意義、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tǒng),關注人的自由與平等,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等,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終極關懷”。人文教育_是指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滲透和體現(xiàn)。應了解的幾個相關觀點人文教育并不等于人文學科教育 毫無疑問,人文學科(諸如文、史、哲、藝、體等)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載體,但主要并不等于全部。因此,人文教育是可以滲透在各個學科教育中的。我們不能說一個文學家就肯定比一個物理學家更富有人文精神,事實上,愛因斯坦就比許多文史哲專家更富有人文精神。人文素養(yǎng)和人文知識的區(qū)別 人文素養(yǎng)跟人文知識有沒有差別?有,而且有著極其關鍵的差別。我們不要忘記,納粹頭子也有很多是哲學博士,文學家,藝術家。但是我認為,他們所擁有的是人文知識,不是人文素養(yǎng)。只有讓人文知識滲透到一個人的生活與行為之中,才能稱之為人文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實質(zhì)概括地說就是一種對“人” 的終極關懷。脫離了對“人”的關懷,只能說你有人文知識,不能有人文素養(yǎng)。 對人文素養(yǎng)最可怕的諷刺莫過于:在集中營里,納粹要猶太音樂家們拉著小提琴送他們的同胞進入毒氣房。一個會寫詩、懂古典音樂、有哲學博士學位的人,不見得不會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個真正認識人文價值的人,也就是一個真正有人文素養(yǎng)的人,我相信,他不會違背以人為本的終極關懷。擁有終極關懷的教育學者的情懷與境界(李政濤先生論述):他們意味著擁有對人生命本身的敬畏和關注。在這種敬畏和關注中,飽含對人類命運和境遇的體察和同情,時刻懷著對自己和他人(尤其是受教育者)生命的期待。不將自己的關懷視野局限在有限的生命和生命的有限上,總是試圖超越有限,關切無限,并在這種對有限的超越中,在教育及其思考中,賦予人的生命以價值和意義。他全部的目標是通過對教育的思考和實踐,最大限度地完善人的生命,使人性的光華在教育中得以閃現(xiàn)。最重要的還在于他試圖以教育為手段,促成人類整體與個體全面、自由地發(fā)展。具有體驗性的生存的性格,親身參與教育過程,并參與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歷程和生命價值的獲得過程中。他的一生都在竭力追求這樣的終極價值:智慧、美、真理、公正、自由、勇氣、希望和愛,試圖使自己作為學者的命運與人類的命運不可分割地聯(lián)系在一起。終極關懷與臨終關懷談到“終極關懷”,人們可能馬上會想起“臨終關懷”這個概念,在中國許多大城市里,若干年前就開始設立了“臨終關懷醫(yī)院”或“臨終關懷病房”,專門收那些得了絕癥奄奄一息等待生命結束的患者,在當今的醫(yī)學技術已經(jīng)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在精神上盡量撫慰那些絕望的心靈。這一事物的出現(xiàn),絕對是中國人文精神之樹業(yè)已枝繁葉茂的有力證據(jù),尊重個體生命如今已成為國家首腦團體決策與行動所遵循的重要原則。這里的“終極關懷”與“臨終關懷”僅僅一字之差,混淆在所難免,而且這兩個概念確實在人文精神的框架下如出一轍,區(qū)別僅僅是一個“臨終關懷”是“亡羊補牢”“臨時抱佛腳”,而“終極關懷”則是通過一種自始至終的對宇宙生命、對人類前途“終極價值”的關懷,從而達到個人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