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_甘肅省農(nóng)村公路村道工程技術標準(2006年7月24日甘公發(fā)200656號文發(fā)布)甘 肅 省 公 路 局-可編輯修改-前 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帶給農(nóng)村公路建設新變化、新要求、新任務、新內涵。為了貫徹交通部2006年交通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科學發(fā)展觀,促進全省農(nóng)村公路的全面發(fā)展,完成“十一五”農(nóng)村公路建設任務,實現(xiàn)人便于行、貨暢其流這一個歷史性轉變。結合“十五”期間全省農(nóng)村公路建設的基本經(jīng)驗和農(nóng)村公路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對甘肅省交通廳和甘肅省發(fā)展計劃委員會以甘交規(guī)劃2002227號文發(fā)布的甘肅省農(nóng)村公路工程技術標準進行了修訂。本次修訂的主要依據(jù)是交通部2006年1月27日頒布的農(nóng)村公路建設管理辦法和2004年7月12日發(fā)布農(nóng)村公路設計指導意見,修訂的主要內容是對農(nóng)村公路中村道的技術標準按照交通部有關要求和我省的實際進行了細化,并規(guī)定了村道的最低標準。由于縣道和鄉(xiāng)道都要按照等級公路建設,執(zhí)行部頒公路工程技術標準,本次修訂的標準中不再包括。本標準由省交通廳負責解釋,請各單位在執(zhí)行過程中,將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意見,及時函告省交通廳,以便修訂時參考。目 錄1 總則1.0.1適用范圍11.0.2村道等級的選用11.0.3環(huán)境保護11.0.4指導原則12 一般規(guī)定2.0.1設計車輛62.0.2設計速度62.0.3公路用地62.0.4村道建筑限界72.0.5抗震設防73 路線3.0.1路線設計的基本要求83.0.2行車道寬度83.0.3路肩83.0.4錯車道93.0.5視距93.0.6直線93.0.7平曲線半徑93.0.8平曲線超高103.0.9平曲線加寬103.0.10超高加寬緩和段113.0.11回頭曲線113.0.12縱坡113.0.13縱坡長度123.0.14平均縱坡123.0.15高原縱坡133.0.16合成縱坡133.0.17豎曲線133.0.18豎曲線與平曲線的組合144 路基4.0.1路基設計的基本要求144.0.2路基寬度144.0.3路基橫斷面154.0.4路基高度154.0.5路基壓實154.0.6路基防護164.0.7路基排水165 路面5.0.1路面設計的基本要求165.0.2標準軸載165.0.3路面結構組成及其類型175.0.4路拱坡度175.0.5路面排水186 橋涵6.0.1橋涵設計的基本要求186.0.2橋涵設計洪水頻率186.0.3橋面凈空196.0.4車輛荷載標準196.0.5村道的橋涵分類和標準跨徑197 隧道7.0.1隧道設計的基本要求197.0.2隧道凈空207.0.3隧道防水和排水208 路線交叉8.0.1村道與公路平面交叉208.0.2村道與管線等交叉219 沿線設施9.0.1交通安全設施229.0.2交通管理設施229.0.3候車廳設置229.0.4綠化221 總 則1.0.1 適用范圍本標準適用于新建和改建的村道。村道是指主要為鄉(xiāng)(鎮(zhèn))村經(jīng)濟、文化、行政服務的,不屬于鄉(xiāng)道以上(含鄉(xiāng)道)的鄉(xiāng)與村、村與村之間的公路,并且能適應將各種車輛折合成小客車的年平均日交通量為400輛以下。受限路段的鄉(xiāng)道可參照本標準執(zhí)行。1.0.2 總體要求 村道建設應盡量利用舊路,因地制宜,經(jīng)濟適用,保護耕地,節(jié)約用地,結合農(nóng)田灌溉完善橋涵防護排水及安全設施。1.0.3 村道等級的選用村道等級應根據(jù)村道發(fā)展規(guī)劃,從全局出發(fā),按照公路的使用任務、功能和遠景交通量綜合確定。一條公路,可根據(jù)自然條件、交通量等情況分段采用不同的車道數(shù)或不同的公路等級。重要村道可選用部頒四級以上等級公路標準。一般村道按本工程技術標準執(zhí)行。村道遠景設計年限為810年,等級公路按部頒公路工程技術標準執(zhí)行。1.0.4 環(huán)境保護村道分布面廣,總規(guī)模大,和廣大農(nóng)(牧)民生產(chǎn)、生活密切相關。所以,村道建設必須重視環(huán)境保護,與當?shù)胤鲐氶_發(fā),山、水、林、田綜合治理,小城鎮(zhèn)建設及資源利用等相結合,做出環(huán)境影響及保護說明,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2 一般規(guī)定2.0.1 設計車輛本標準所采用的設計車輛外廓尺寸如表2.0.1。表2.0.1 設計車輛外廓尺寸車輛類型總長(m)總寬(m)總高(m)前懸(m)軸距(m)后懸(m)小客車61.820.83.81.4載重汽車122.541.56.54注:自行車的外廓尺寸采用寬0.75m,高2.00m。2.0.2 設計速度一般采用20km/h的設計速度;受限路段采用10km/h的設計速度。按不同設計速度設計的各路段長度不宜過短,一般可在23km范圍內靈活掌握。2.0.3 公路用地村道路堤兩側排水溝外邊緣(無排水溝時為路堤或護坡道坡腳)以外,路塹坡頂截水溝外邊緣(無截水溝時為坡頂)以外不小于1m的土地為公路用地范圍。高填深挖路段,為保證路基的穩(wěn)定,或因防風固沙需要種植多行林帶時,應根據(jù)計算或實際情況確定用地范圍。村道用地范圍還應包括必要的服務、安全、停車設施以及綠化、養(yǎng)護管理等工程的用地范圍。2.0.4 村道建筑限界村道建筑限界橫向為行車道寬度加兩側向寬度(即兩側路肩寬度),公路凈高一般采用4.5m,受限路段不低于3.5m。在建筑限界內,不得有任何部件侵入。EEWLLH圖2.0.4圖中:W行車道寬度;L側向寬度,村道側向寬度即路肩寬度;H凈空高度;E建筑界限頂角寬度;當L1m時,E=L;當L1m時,E=L;2.0.5 抗震設防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系數(shù)等于0.10、0.15、0.20、0.30地區(qū)村道的大中型構造物應進行抗震設計,路基和小型構造物可采用簡易設防。3 路 線3.0.1 路線設計的基本要求村道路線設計應根據(jù)公路的使用任務和功能,合理利用地形,正確運用技術標準,保持線形均衡性,進行不同方案的比選,在條件許可時,應盡量選用較高的技術指標。路線設計中,對公路的平、縱、橫三個方面應進行綜合設計,保證路線的整體協(xié)調,做到平面順適、縱坡均衡、橫面合理,并注意與當?shù)丨h(huán)境和景觀相協(xié)調。路線應盡可能避免穿過地質不良地區(qū)。路線設計貫徹保護耕地、節(jié)約用地的原則,少拆房屋,方便農(nóng)(牧)民出行,依法保護環(huán)境、保護古跡。3.0.2 行車道寬度村道的行車道寬度,一般規(guī)定如表3.0.2。表3.0.2 村道行車道寬度設計速度(km/h)2010車道數(shù)1 (2)行車道寬度(m)3.5 (3.0)注:括號內數(shù)字為雙車道時行車道寬度。3.0.3 路肩村道的路肩寬度,一般規(guī)定如表3.0.3。表3.0.3 村道的路肩寬度設計速度(km/h)2010路肩寬度(m)0.5(0.25)注:當采用雙車道時路肩采用0.25m。在路肩上設置路用設施時,不得侵入公路的建筑限界以內。3.0.4 錯車道村道路基寬度為4.5m時,應在適當距離內設置錯車道。錯車道應設在有利地點,并使駕駛人員能看到相鄰兩錯車道間駛來的車輛。設置錯車道路段的路基寬度不小于6.5m,有效長度不小于20m。在地形良好地段不超過500m應設置錯車道,山區(qū)路段結合地形應在不超過200m處設置錯車道。3.0.5 視距村道在平曲線和豎曲線上的停車和會車視距,不應小于表3.0.5的規(guī)定。表3.0.5 村道停車與超車視距設計速度(km/h)2010停車視距(m)2010會車視距(m)40203.0.6 直線直線路段,應根據(jù)路線所處地段的地形、地物、駕駛人員的視覺、心理狀態(tài)以及保證行車安全等合理布設。直線與曲線長度的比例應合理選用。3.0.7 平曲線半徑村道的最小平曲線半徑,規(guī)定于表3.0.7。一般情況下應盡量采用大于或等于表列一般最小半徑。當受到地形條件或其他特殊情況限制時,方可采用表列極限最小半徑。位于平坡或下坡的長直線盡頭不得采用小半徑的曲線,如必須采用時,應設置醒目的警示標志。表3.0.7 村道最小平曲線半徑設計速度(km/h)2010極限最小半徑(m)1510一般最小半徑(m)3015不設超高最小半徑(m)1501003.0.8 平曲線超高當平曲線半徑小于表3.0.7規(guī)定的不設超高的最小半徑時,應在曲線上設置超高。超高的橫坡度按設計速度、半徑大小,結合路面類型、自然條件和車輛組成等情況確定。村道的超高橫坡度不應大于8%。在積雪冰凍地區(qū),最大超高橫坡度不宜大于6%。當超高橫坡度的計算值小于路拱坡度時,應設置等于路拱坡度的超高。3.0.9 平曲線加寬平曲線半徑等于或小于150m時,應在平曲線內側加寬。雙車道路面的加寬值規(guī)定如表3.0.9;單車道路面加寬值按表列數(shù)值的二分之一采用。對通行大型貨車較多的村道,可采用第2類加寬。一般村道可采用第1類加寬。表3.0.9 平曲線加寬加寬類型平曲線半徑(m)15010010070705050303025252020101加寬值(m)0.81.01.21.41.82.22.52加寬值(m)0.91.21.52.02.52.52.53.0.10 超高加寬緩和段村道可不設緩和曲線,用直線徑相連接。但應設超高加寬緩和段,其長度規(guī)定如表3.0.10。表3.0.10 村道超高加寬緩和段最小長度設計速度(km/h)2010緩和段最小長度(m)20103.0.11 回頭曲線村道回頭曲線各部分的極限指標規(guī)定如表3.0.11。表3.0.11 回頭曲線極限指標設計速度(km/h)主曲線最小半徑(m)緩和段最小長度(m)超高橫坡度(%)單車道路面加寬值(m)最大縱坡(%)10101562.55.520152062.55.53.0.12 縱坡村道的最大縱坡,不應大于表3.0.12的規(guī)定。表3.0.12 村道最大縱坡設計速度(km/h)2010最大縱坡(%)1012村道的長路塹路段,以及其他橫向排水不暢的路段,均應采用不小于0.3%的縱坡。3.0.13 縱坡長度村道縱坡的最小坡長規(guī)定如表3.0.131。表3.0.131 村道最小坡長設計速度(km/h)2010最小坡長(m)6040村道不同縱坡的最大坡長規(guī)定如表3.0.132。表3.0.132 村道縱坡長度限制設計速度最大坡長(m)縱坡坡度(%)(km/h)201041200140051000110068009007600700840050093003501020025011180121503.0.14 平均縱坡村道連續(xù)坡段的平均縱坡大于6%時,應在不長于2km處,設置緩和坡段,緩和坡段的縱坡不應大于3%,其長度不應小于40m。3.0.15 高原縱坡在海拔2000m以上的高原地區(qū),村道的最大縱坡值應按表3.0.15的規(guī)定折減。表3.0.15 高原縱坡折減值海拔高度(m)2000300030014000400150005000以上折減值(%)23453.0.16 合成坡度在設有超高的平曲線上,超高與縱坡的合成坡度值不得超過表3.0.16的規(guī)定。冬季路面有積雪或結冰的地區(qū)、自然橫坡較陡的傍山路段、非汽車交通比率高的路段,這些特殊地區(qū)的村道其合成坡度必須小于8%。表3.0.16 合成坡度設計速度(km/h)2010合成坡度值()10.010.53.0.17 豎曲線村道在縱坡變更處均應設置豎曲線,豎曲線的最小半徑和最小長度規(guī)定如表3.0.17。表3.0.17 村道豎曲線最小半徑和最小長度設計速度(km/h)2010凸形豎曲線半徑(m)極限最小值10075一般最小值200150凹形豎曲線半徑(m)極限最小值10075一般最小值200150豎曲線最小長度(m)20153.0.18 豎曲線與平曲線的組合當豎曲線與平曲線組合時,豎曲線宜包在平曲線之內,且平曲線應稍長于豎曲線。凸形豎曲線的頂部或凹形豎曲線的底部,應避免插入小半徑平曲線或將這些頂點作為反向曲線的轉向點。4 路 基4.0.1 路基設計的基本要求村道路基應根據(jù)其使用要求和當?shù)刈匀粭l件(包括地質、水文和材料情況等)并結合施工方案進行設計,應既有足夠的強度和穩(wěn)定性,又要經(jīng)濟合理。影響路基強度和穩(wěn)定的地面水和地下水,應采取攔截或排出路基以外的措施,并結合路面排水,做好綜合排水設計,形成必要而有效的排水系統(tǒng)。修筑路基取土和棄土時,應符合環(huán)保要求,宜將取土坑、棄土堆加以處理,減少棄土侵占耕地,防止水土流失和淤塞河道。通過特殊地質、水文條件地帶的路基,結合當?shù)貙嵺`經(jīng)驗,進行特別設計。4.0.2 路基寬度村道路基寬度為行車道與路肩寬度之和。村道路基寬度,一般規(guī)定如表4.0.2。表4.0.2 村道路基寬度車道數(shù)1 (2)路基寬度(m)4.5 (6.5)注:括號內數(shù)字為雙車道時路基寬度。4.0.3 路基橫斷面村道路基橫斷面一般規(guī)定如圖4.0.3。其行車道和路肩部分的寬度應按本標準3.0.2、3.0.3條的規(guī)定采用。車 道 數(shù)公 路 路 基 橫 斷 面 圖雙車道0.250.256.006.50單車道0.500.503.504.50圖4.0.3 尺寸單位:m4.0.4 路基高度村道路基高度的設計,應使路肩邊緣高出路基兩側地面積水高度,同時要考慮地下水、毛細水和冰凍的作用,不致影響路基的強度和穩(wěn)定性。路基設計標高應為路基邊緣高度,在設置超高加寬路段,則為設置超高加寬前的路基邊緣高度。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設計標高,應高出設計洪水頻率的計算水位0.5m以上。村道一般路基設計洪水頻率為1/15。4.0.5 路基壓實村道路基壓實度應符合表4.0.5的要求。表4.0.5 村道路基壓實度填挖類別路床頂面以下深度(cm)路基壓實度(%)零填及挖方03092填 方08092801509015088注:表列數(shù)值以重型擊實試驗法為準;特殊干旱或特殊潮濕地區(qū)的路基壓實度,表列數(shù)值可適當降低。4.0.6 路基防護村道應根據(jù)當?shù)厮摹⒌刭|及退耕還林還草等情況,采取有效的工程或植物防護措施,防治路基病害和保證路基穩(wěn)定。4.0.7 路基排水村道應根據(jù)沿線的降水、地質植被及當?shù)厮?、集雨設施等具體情況,設置必要的地面排水、地下排水、路基邊坡排水等設施,并與沿線橋涵配合,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統(tǒng),以保證路基及其邊坡的穩(wěn)定。5 路 面5.0.1 路面設計的基本要求 村道路面應根據(jù)交通量及其組成情況、使用功能、當?shù)夭牧霞白匀粭l件,結合路基進行綜合設計,做到經(jīng)濟、適用。村道路面應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和足夠的強度,其表面應滿足平整、抗滑和排水的要求。村道的行車道(包括錯車道)均應鋪設路面。5.0.2 標準軸載村道路面設計標準軸載為雙輪組單軸100kN。5.0.3 路面結構組成及其類型村道路面結構一般由面層、基層與墊層組成。面層一般采用水泥或瀝青路面,也可采用磚(塊石)路面?;鶎?、墊層一般可采用水泥穩(wěn)定土、石灰穩(wěn)定土、石灰粉煤灰穩(wěn)定土、填隙碎石、天然砂礫石等或其他適宜的當?shù)夭牧箱佒B访娼Y構層厚度原則上不應小于表5.0.3規(guī)定的厚度值。表5.0.3 各類路面結構層最小厚度結構層結構層類型施工最小厚度(cm)水泥及瀝青路面面層瀝青混凝土3.0水泥混凝土18.0瀝青碎石3.0瀝青貫入式4.0瀝青表面處治3.0其他路面面層砂石路面10磚塊路面12水泥混凝土塊路面10塊石路面15路面基層水泥穩(wěn)定類15石灰穩(wěn)定類15工業(yè)廢渣類15柔性基層155.0.4 路拱坡度村道路拱坡度應根據(jù)路面類型和當?shù)刈匀粭l件,按表5.0.5規(guī)定的數(shù)值采用。路肩橫向坡度一般應比路面橫向坡度大1%2%。表5.0.5 路拱坡度路面類型路拱坡度(%)水泥、瀝青路面1.52.5碎、礫石等粒料路面2.53.5其他路面345.0.5 路面排水村道應根據(jù)當?shù)芈访嫠c路面的具體情況設置必要的排水設施,及時將路面水排出,保證行車安全。村道路面排水一般由路拱坡度、路肩橫坡和邊溝排水組成。6 橋 涵6.0.1 橋涵設計的基本要求村道橋涵設計的基本要求、具體規(guī)定、各項技術指標、車輛及人群荷載的計算以及渡口碼頭的設計等,除橋涵設計洪水頻率、橋面凈空、車輛荷載外,均按現(xiàn)行部頒公路工程技術標準中相關章節(jié)條文中的四級公路標準執(zhí)行。6.0.2 橋涵設計洪水頻率村道永久性橋涵設計洪水頻率,一般規(guī)定如表6.0.2。表6.0.2 橋涵設計洪水頻率構造物名稱設計洪水頻率特大橋1/100大、中橋1/50小橋1/25村道的交通在容許有限度的洪水中斷時,可修建漫水橋和過水路面。漫水橋和過水路面的設計洪水頻率,應根據(jù)容許阻斷交通的時間長短和對上下游的農(nóng)田、城鎮(zhèn)、村莊的影響以及泥砂淤塞橋孔、上游河床的淤高等因素確定。6.0.3 橋面凈空村道上橋面凈空應符合本標準第2.0.4條關于村道建筑限界的規(guī)定。大橋的側向寬度可提高等級。中、小橋和涵洞宜與路基同寬。人行道的寬度為0.75m至1m。村道上不設人行道的橋梁及橋頭引道,應設置欄桿和安全帶。小橋和涵洞可僅設緣石或欄桿。6.0.4 車輛荷載標準村道新建橋涵設計的汽車荷載等級采用公路級。原有利用的橋涵設計汽車荷載可采用公路級車道荷載效應的0.8倍,車輛荷載效應的0.7倍。6.0.5 村道的橋涵分類和標準跨徑村道的橋涵分類和標準跨徑均執(zhí)行現(xiàn)行部頒公路工程技術標準。7 隧 道7.0.1 隧道設計的基本要求村道應以路線為主,盡量避免隧道。當必須設置隧道時,應注意以下要求:村道隧道必須根據(jù)隧道所處地區(qū)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等情況,綜合考慮運營和施工條件,按照安全、經(jīng)濟、合理的原則進行設計。村道上的短隧道的線形及其與公路的銜接應符合路線布設的規(guī)定。特長及長、中隧道位置,原則上應根據(jù)路線走向綜合考慮。當隧道線形為曲線時,其各項技術指標應符合路線布設的規(guī)定,隧道洞口的連接線應與隧道線形相配合。隧道內的縱坡一般應大于0.3%,并小于3%;明洞和短于100m的隧道其縱坡不受此限。7.0.2 隧道凈空村道隧道凈空應符合本標準2.0.4條的規(guī)定。村道隧道一般應按雙車道四級公路標準修建,行車道寬度一般采用m。特殊情況只能設單車道時,其行車道寬度可采用4.5m,并視其長短在隧道內或兩端設錯車道。隧道內人行道的寬度,應按本標準第6.0.3條規(guī)定采用。不設人行道的隧道應保證左右各0.5m的側向寬度,并應設避車洞。7.0.3 隧道防水和排水隧道應根據(jù)“以排為主,防、截、堵相結合”的綜合治理原則,對地表水和地下水做妥善處理,保證行車安全及隧道結構和設備的正常使用。8 路線交叉8.0.1 村道與公路平面交叉村道與公路平面交叉的形式,應根據(jù)交通量大小及交叉口地形等情況選定。平面交叉路線應為直線并盡量正交。當必須斜交時,交叉角應大于45。平面交叉點前后各交叉公路的停車視距長度所構成的三角形范圍內,應保證通視。當條件受限制時,這兩個停車視距均可減少30%,并在適當位置設置限制車速的標志。平面交叉范圍內的縱坡宜設置為平坡,緊接該段的縱坡,一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高校專業(yè)預警機制的風險評估與管理
- 智慧城市Wi-Fi網(wǎng)絡部署的挑戰(zhàn)與解決方案
- 發(fā)揮本地餐飲業(yè)對特色農(nóng)產(chǎn)品消費的帶動作用
- 2025至2030禮品產(chǎn)業(yè)園區(qū)定位規(guī)劃及招商策略咨詢報告
- 云南省紅河州開遠市2024年八上物理期末考試模擬試題含解析
- 黑龍江省重點中學2024-2025學年化學九年級第一學期期末質量跟蹤監(jiān)視模擬試題含解析
- 木質素基柴油行業(yè)深度解析
- 綠色有機農(nóng)產(chǎn)品認證標準
- 全球氫能滑雪場建設趨勢與冰雪設備市場分析
- 冷卻劑循環(huán)系統(tǒng)在能源領域的創(chuàng)新實踐
- 2022年臺州椒江區(qū)輔助警務人員招聘考試真題及答案
- 第二講土地估價技術報告難點及技術要求與處理辦法
- 房屋維修施工方案
- GB/T 23704-2017二維條碼符號印制質量的檢驗
- 海南省2023年普通高中地理會考試卷-及答案解析
- 波峰焊理規(guī)范
- 最新-傷口愈合新進展和美容縫合課件
- tpo41閱讀聽力部分參考答案
- 黑布林The Clever Woman 聰明的婦人公開課課件
- 采購年中工作總結匯報PPT(24P)
- 施耐德ATV31變頻器說明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