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系辭》通講(二十七).doc_第1頁
《易經(jīng)系辭》通講(二十七).doc_第2頁
《易經(jīng)系辭》通講(二十七).doc_第3頁
《易經(jīng)系辭》通講(二十七).doc_第4頁
《易經(jīng)系辭》通講(二十七).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易經(jīng)系辭通講(二十七)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這幾句“莫大乎”說得很清晰?!胺ㄏ竽蠛跆斓亍?,我們?nèi)怂荏w會的最大的東西,就是天父地母,天地就是最大的法象,圣人所要效法的最大的對象,也是這個天地?!白兺蠛跛臅r”,四時指的是春夏秋冬,我們?nèi)怂吹靡姷淖畲蟮淖兺ìF(xiàn)象,就是時間的運行,就是在春夏秋冬四時輪回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時間變化。這種四時變通,一年一年又一年,我們之所以有這種生命變化的節(jié)奏感,都是從對四時的體會中來的。我們的生活安排,我們穿衣吃飯,我們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等等等等一切,都是從這個四時變通上表現(xiàn)出來的。因此,“變通莫大乎四時”,不可能說春夏秋冬哪一個季節(jié)永遠不變,它永遠都是要變通的,不可能永遠都是夏天,就比如現(xiàn)在有點倒春寒,冷是很冷,但它最終的趨勢還是要溫暖起來,陽春三月終究是要到來。所以,四時是最體現(xiàn)變通的?!皯蚁笾?,莫大乎日月”,我們看天上所有懸掛的星相中,最大的就是日月,白天太陽的光明和晚上月亮的光明,從感覺上看,都是一切天體中最顯眼的?!俺绺吣蠛醺毁F”,這在我們現(xiàn)代人看來,似乎有點嫌貧愛富的感覺,好像富貴的人就很崇高?,F(xiàn)在看一些豪華樓盤、富人社區(qū),動不動就標榜“高尚社區(qū)”,其實就是“無錢有理莫進來”,就是有錢人住的社區(qū)而已。實際上,古人在語言上的感覺和我們現(xiàn)代人對語言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古人所說的富貴和今天所指也不一樣。最大的富貴是什么?按古人的說法,上古圣王、圣者這些人貴為天子,當然是非常之貴,富擁四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有圣王天子這些人類的最高領(lǐng)袖,他們才是富貴的極致。富貴是一個很褒義的詞匯,不像現(xiàn)在人一說起富貴,似乎都有點仇富的心理在里面,心頭都不舒服。但是,古人是很正面來看待這個問題的,所以“崇高莫大乎富貴”就是這樣一種感覺,這和我們現(xiàn)代人的感覺是非常不一樣的。現(xiàn)代社會的領(lǐng)導(dǎo)人和古人的感覺差別就確實是很大,尤其是和上古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比,差別就更大了?,F(xiàn)代觀念不一樣了,對人格的尊貴,感覺上也不同。比如那個法國總統(tǒng)夫人,本來的生活就不是很檢點,不雅照片等也是滿天飛,但這對現(xiàn)代社會來說,好象也沒什么了不起的,照樣是第一夫人。當然,要談好高貴也談不上。還有臺灣阿扁一下臺后,貪腐案發(fā),關(guān)在監(jiān)獄里面是又撒潑又到處亂咬,一會又絕食,總之啥花樣都玩了,也談不上什么尊貴。所以,古人的感覺和今人的確實差別很大,我們不要把現(xiàn)代人的種種觀念,帶入到我們對易經(jīng)的理解上來?!皞湮镏掠?,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備物,就是大家有所準備,有備無患。那么怎樣準備呢?準備些什么?那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洗心”和“退藏于密”,以此來做好我們的準備。我們做任何事情真正都要有所準備,這種準備首先是從內(nèi)心上面,在易經(jīng)中,在這里,最終談到的都是我們精神上的準備、心理上的準備。當然我們做事情,還需要物質(zhì)上的準備,這是另外一回事。在這里,從易經(jīng)的角度上來說,備物指的就是洗心,就是退藏于密。致用,當然指的是你最后能達到“兼濟天下”的目的。接著這句“立成器以為天下利”,可以說就是對“致用”的一個解釋,就是建功立業(yè),成就大器,在人世之間成就一番圣賢事業(yè)。圣賢事業(yè)就是“以為天下利”,就是為了老百姓,為了利益天下,為了普度眾生。能夠做到這一切的最了不起的代表,就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面所推崇的圣人,他們才能夠做到這里所說的“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他們才具有這樣的精神。“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探賾索隱,用什么東西探?怎樣探?探什么?探,就是探索;賾,繁復(fù),引申出來就是紛繁復(fù)雜的各種社會人事現(xiàn)象;索,鉤索;索隱,就是要把很隱秘的東西牽引出來。鉤深致遠,鉤深,就好像用鉤子把很深很深的水里面的魚給鉤起來,把我們要的東西給鉤出來;致遠,能夠達到很遙遠的地方。這是“探賾索隱,鉤深致遠”的基本含義。那么,用什么東西來“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呢?就是用易道的精神。當然,聯(lián)系到后面說的“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就是用蓍草、龜甲進行卜蓍,用這種方式就能“探賾索隱”,就能“鉤深致遠”,就能判定你所要判定的天下之事的吉兇悔吝?!俺商煜轮畞悂愓摺保瑏悂?,勤勤懇懇,勤勤勉勉。為了天下之事而勤勤勉勉,那么最好的工具就是蓍龜。 從這里看,還是有一點拜物教的感覺在里面。我們看前面,確實有很多非常精妙的語言,但是這里把蓍草、烏龜殼推崇得那么高,這也說明在系辭里面,其立意和境界,還是有不少參差不齊的地方。以前古人高推系辭,認為是圣人所作,是孔子所作,從這里就可以再次看出來,系辭的確是集體創(chuàng)作的產(chǎn)物。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疤焐裎铮ト藙t之”,神物,就是剛剛所說的蓍草、烏龜殼這類的占筮工具。在過去,有一把好的蓍草或者一塊好的烏龜殼,對于宮廷里面的巫師來說,確實是提勁、很有面子的事情,就像武林高手有一把名劍、撫琴大師有一張名琴一樣。如果聽說哪個地方抓到一只老烏龜,巫師們趕快就要趕去,一定要把龜殼留下來,那玩意確實了不得,真正是神物,用它來打卦肯定是準確無比。那么,從精神立意上講,這句“天生神物,圣人則之”,把蓍草龜殼說得那么神秘,可以作者并不高明。但是下面這句一“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就說得很好了。古之圣人就是通過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從而中通人事;就是以天地變化的道理來表達、來處理人世之間的種種變化?!疤齑瓜?,見吉兇,圣人象之。”在中國古代一直都有這個傳統(tǒng),就是通過觀測天象來預(yù)見人事。尤其是在漢易里面,對天象災(zāi)變和人世之間的對應(yīng)有許許多多的附會。漢代易學(xué)大家們對天象災(zāi)變的研究就非常之細致,每天早晨起來看日出,日暈里面有什么現(xiàn)象、各種顏色有什么變化等等,對應(yīng)到人世間就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問題,宮廷里面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問題。到了傍晚要觀察日落,夜里要觀察星象,比如看到彗星,是從哪個角度冒出來的、慧尾的長短變化等等,都會對應(yīng)于社會人事當中的變化。這中間迷信的因素很多,但是又有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在里面,有時又能一言中的。這里我們就不多說了,如果哪位朋友有興趣,可以看一看漢代的易緯、乾鑿度京氏易傳等書,其中對天象災(zāi)變和人世之間的對應(yīng)說得很多。但是話又說回來,中國歷代正統(tǒng)學(xué)術(shù)對這一套東西從來是不愿意接納的,覺得有點*蠱*惑*人*心*。在歷代歷朝處于衰落、敗亡的時候,往往就會有很多個讖語出現(xiàn)。比如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就有什么半夜聽見狐貍叫“大楚興,陳勝王”之類;另外還抓到一條魚,發(fā)現(xiàn)魚腹里面有一卷丹書,上面寫的也是“陳勝王”等,總之,都是些*怪*力*亂*神*的預(yù)言。在呂氏春秋里面有這么個故事,說周武王打敗了商紂并取而代之,抓到了兩名俘虜。周武王心情不錯,親自來提審這兩個俘虜,問他們:“若國有妖乎?”我聽說我們周之所以能夠打敗并取代商,是因為商朝里面出現(xiàn)了很多妖怪,是不是這么回事呢?看過封神演義的朋友就知道,紂王的妃子妲己,是一只九尾狐貍所變的,她*淫*亂*無*度,禍亂宮廷,殘害忠良,禍亂國家,估計當時的確有這種傳說。這時候,一個俘虜就說:“吾國有妖。晝見星而天雨血,此吾國之妖也。”有確有妖怪?。∧嵌螘r間白天經(jīng)??梢钥吹叫切?,另外還經(jīng)常下紅顏色的雨,感覺就像是在下血,確實是有妖怪在作怪。而另一個俘虜說:“此則妖也。雖然,非其大者也?!彼f的這些都有,但還不是大妖怪,只是小妖怪而已。那大妖怪是什么呢?“吾國之妖甚大者,子不聽父,弟不聽兄,君令不行,此妖之大者也?!碑攦鹤拥牟宦牳赣H的話,弟弟不聽兄長的話,君王的命令不能執(zhí)行,這才是大妖怪在危害??!實際上,他指的是人心壞了,這個東西才是最大的妖怪。周武王一聽,立馬給這兩位俘虜作揖,認為他們說得太對了,以后周朝要引以為戒,并把他們釋放了。所以,天地間出現(xiàn)些異象怪事,沒什么了不起的,小妖怪而已嘛;最要緊的,是人心不能壞了,這個大妖怪才是最要命的!就正統(tǒng)的中國文化而言,其“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遠要追到堯舜兩個老祖宗教那里去,但文化思想、制度典則一類具體的東西,還是以文武周公的做法為榜樣。所以,周武王這個故事也被歷代作為一個警策,讓大家明白什么東西才是真正最要命的,不要將失天下的罪責歸到自然現(xiàn)象上面去?!昂映鰣D,洛出書,圣人則之?!标P(guān)于河圖,在前面講大衍之數(shù)的時候就講過了。那洛書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洛書,傳說是大禹時代,有一只烏龜從洛水里面浮出來,背上馱了一個圖形,就是洛書。實際上洛書和文王八卦是很相通的,甚至可以說是文王八卦的演變?,F(xiàn)在,誰也說不清楚河圖洛書到底是在文王八卦之前還是之后,這里給大家簡單說一下。剛才我們說的“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這是先天八卦之數(shù)。那么大家在看洛書的時候,要記住后天八卦之數(shù)的一個口訣:“一數(shù)坎兮二數(shù)坤,三震四巽數(shù)中分;五寄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將八卦用九個數(shù)字來配合。我們先來看看文王八卦,坎離震兌作為四正卦,代表南北東西四正方??矠楸狈?,居下;離為南方,居上;震為東方,居左;兌為西方,居右;乾為西北;坤是西南,就文王八卦而言,我們四川是屬于坤方;艮為東北;巽為東南。這是文王八卦的方位圖,如何與洛書相配呢?結(jié)合剛才說的口訣就比較清楚了。我們在講天數(shù)地數(shù)的時候講過,凡是單數(shù),也就是奇數(shù),就稱之為天數(shù),在一到十之間,一、三、五、七、九是天數(shù);偶數(shù)稱之為地數(shù),二、四、六、八、十是地數(shù),又稱之為陰數(shù)。文王八卦方位與天地之數(shù)配合,就如下圖所示: 將八卦的卦象抹掉,只看數(shù)字方位,就是洛書,如下圖所示: 洛書圖也很有意思,每兩兩相對的數(shù),都是同一個性質(zhì),比如說坎和離都是陽數(shù),而且數(shù)字相加都是十;還有四正方均為陽數(shù),四個斜方都是陰數(shù)。當然還有其它的一些特點,大家可以慢慢體會。這是文王八卦和洛書。根據(jù)兩者的關(guān)系,所以后來也有人猜想,所謂的洛書未必是上古時代的東西,反而可能是根據(jù)文王八卦畫出來的。宋代以后,對于河圖洛書的研究,就專門稱為圖書之學(xué)。這可不是圖書館的圖書,而是專指的河圖和洛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從這個角度鉆研下去。那么在本光法師的方山易里面,他對圖書之學(xué)持一種保留態(tài)度。方山易的創(chuàng)始是在唐朝,由華嚴長者李通玄始創(chuàng)出來的。在方山易里面,就沒有河圖洛書這些東西的,所以方山易的傳承對圖書之學(xué)持保留態(tài)度。雖然從河圖洛書里面,可以生發(fā)出很多數(shù)術(shù)之學(xué),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基本數(shù)學(xué)模型,但是,這不屬于方山易的重要部分。方山易的根本目的是以易學(xué)的道理,讓修學(xué)者反身自修,最終目的是明心見性,行菩薩之道,而不在數(shù)術(shù)之學(xué)上面動腦筋。在這里,因為和大家一起學(xué)習(xí)系辭,涉及到了這部分,所以也就跟大家簡單講一講其基本的原理。“易有四象,所以示也。”易有四象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前面我們說的內(nèi)容,首先指的是“天生神物”,也就是蓍草、龜甲;第二指的是天地變化之象;第三指的是天垂吉兇之象;第四指的就是圖書之象。易道就通過這四種現(xiàn)象給大家展示出來?!跋缔o焉,所以告也?!边@個系辭并不是我們這里所講的系辭,指系于卦上之辭,系于爻上之辭,就像用繩子栓著一樣。通過系辭,創(chuàng)造易經(jīng)的圣人,就把這個易卦、易象的內(nèi)容告訴給大家?!岸ㄖ约獌矗詳嘁?。”系辭的內(nèi)容當中,就有關(guān)于吉兇悔吝等種種結(jié)果,大家就可以據(jù)此斷定吉兇、預(yù)判結(jié)果。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shè)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易曰:自天佑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易經(jīng)?系辭上傳第十二章今天我們來繼續(xù)學(xué)習(xí)易經(jīng)?系辭上傳的最后一章,先來看第一段:“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系辭這里所提到的“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這句話是從易經(jīng)中哪里來的呢?是出自易經(jīng)第十四卦“大有卦”的上九爻爻辭,如果誰起卦打到這個大有卦的上九爻,那就是很好的,天老爺保佑你,隨便你走到哪里,隨便你想怎樣,都是無往而不利。那么,我們就要了解,這里為什么會有這么好的事情?為什么天上會掉下這么大一個餡餅?我們只有對這個卦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再結(jié)合上九爻辭,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下面就對大有卦的基本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下。大有,元亨。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yīng)之,曰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yīng)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大有卦的卦辭是“元亨”。前面我們講到乾卦的時候,乾卦的卦辭是“元亨利貞”,大有卦是“元亨”,說明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卦。雖然它沒有乾卦所全俱的四德,只有其中兩德,這也是很不錯的。首先是“元”,它是萬物的本源,非常好,很巴適;其次是“亨”,亨通,萬事通達,做任何事情都會成功。大有卦的卦辭是這樣的,那彖辭又是如何解釋的呢?我們都知道彖辭是對卦辭的解釋,這里說“大有,柔得中位,大中”是什么意思呢?我們看大有卦的卦象: 什么是柔得中位呢?我們原來講過,陽爻簡稱為剛,陰爻簡稱為柔,那么從整個大有卦的卦象上看,只有第五爻是陰爻。在易經(jīng)的卦象中,上卦的中爻也就是第五爻和下卦的中爻也就是第二爻,是全卦最重要的,尤其是上卦的中爻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我們看乾卦九五爻的爻辭是“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你已登上大寶之位了,因此在整個卦象中,第五爻是全卦之尊。那么,大有上卦為離、為火,下卦為乾、為天,其第五爻是陰爻,且居上卦中位,所以說“柔得中位”。“大中,而上下應(yīng)之”,這里的“大中”指的上卦的中位。“上下應(yīng)之”,怎么相應(yīng)?是陰陽相應(yīng),陰爻和陽爻之間要相互呼應(yīng)。原來我們也講過,一和四之間,二和五之間,三和六之間應(yīng)該要相互呼應(yīng)。那么我們來看大有卦,六五爻是陰爻,九二爻是陽爻,正好是一陰一陽,相互呼應(yīng),所以這里說“大中,而上下應(yīng)之”。正因為柔得中位,而且是“大中”并上下應(yīng)之,所以稱之為“大有”?!捌涞聞偨《拿鳌保@個德指的是大有全卦之德,是整個卦的內(nèi)涵,是人們從中得到的精神感受。以后大家對易經(jīng)慢慢熟悉了,就知道每個卦都有每個卦的德,就和人一樣,人人都有自己的德行。那么,這個大有卦的卦德是什么呢?就是“剛健而文明”。什么是剛???下卦為乾、為天、為剛、為健,所謂天行健嘛。那么文明呢?指的是上卦,上卦為離、為火,有照亮、光明之意,進而引申到文明。如果我們能仔細研究一下易經(jīng)六十四卦的卦辭,凡是涉及到人類文明、文化的卦,一般里面都含著有離卦。離為火,火的使用是人類進化中劃時代的大事啊!火的使用,加快了人類在漫長的文明進化史上的步伐,甚至可以說得到了質(zhì)的飛躍。在易象之中,離卦由火進而到光明,最后引申到人類文明,這也是順理成章的。因此,這里說大有卦的卦德,是“剛健而文明”。此外,下卦又叫內(nèi)卦,是指內(nèi)部因素。大有卦的下卦為乾,說明其內(nèi)在充滿了陽剛之氣,充滿了生生不息的精神,有著乾卦“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精神。但是它表現(xiàn)到外在,上卦即外卦,是為離,是以柔居中,彬彬有禮,和和氣氣,所以象征著文明、文化。一個人的內(nèi)心很剛健、很有主見,但是外表很柔和,有一種文明人、文化人的感覺,這個人就是很了不起的人,就能夠成就大事,就可以說是具備了“大有”之德。有了這樣的卦德,當然就“應(yīng)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應(yīng)乎天,即應(yīng)乎天道,與天道是相應(yīng)的。那么“時行”呢?時,就是當下、現(xiàn)在。正是因為他內(nèi)心有著乾卦的德行,同時外在又體現(xiàn)出一種文明之外象,因此就能夠時行,現(xiàn)在就能夠履行,馬上就能夠運用,就有著與時俱進的感覺。如果此時誰打到這個大有卦,那就非常好,你現(xiàn)在、當下就可以去做想事情,都會是無所不通的,因此是“元亨”。大有卦的象辭是“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被鹪谔焐希v的是大有卦的卦象,上離火、下乾天,所以大有卦象是“火在天上”,就像是早晨太陽出來掛在天上一樣,這就是“大有”之象的感覺,總之是一派光明?!熬右远魫簱P善,順天休命”,這里的君子并不是指普通的老百姓,而是指有能力掌握天下命運的人。這樣的人在遇到這個時候,就能遏制邪惡,發(fā)揚善德,就要“順天休命”。這個“休命”說得非常好,對命運有一種很順承、很泰然的感覺。對大有卦的整體就介紹到這里。有了對大有卦的整體概念以后,再來看具體大有卦上九爻的爻辭,你就會明白為什么會“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了。我們看看上九爻的小象辭“大有,上吉,自天祐也”。這也是從卦象上面來解釋的。大有卦的上九爻是最吉祥的,并得到了上天的保佑。為什么會這么說呢?從易經(jīng)卦象上看,上九爻是居天位。過去也有一個說法,就是在易卦六爻中,上兩爻是屬天位,中間兩爻是人位,下兩爻是地位,整個卦就把天地人三才完全包容進去了。當然,我們從具體的卦象應(yīng)用上來說,不能這樣很生硬地把上兩爻說成是天,中兩爻說成是人,下兩爻說成是地,不能如此簡單的劃分。但是,我們從大有卦來看,其卦象本身就包含了天象,下卦為乾、為天,上卦為離、為火、為日,有如天上的太陽,含有光明普照之意。所以從這一卦的具體情況上看,說大有上九爻居于天位,也算是順理成章。上九居于天位,其六五爻是陰爻居中,是以柔承剛。以前我們講爻位乘承關(guān)系時講過,如果是剛承柔就不太好,反之柔承剛就不錯,這是因為陽、陰的關(guān)系上就是這么體現(xiàn)出來的。所以,是以柔順之君承上九剛健之爻。以柔居六五之位,是為君位,其它各爻之位可以說都是臣位。這里的六五之君,內(nèi)心有柔和之象,同時離卦有文明照了之象,其性情既柔和,但其的精神又非常明朗清晰,內(nèi)心的光明可以照了一切。所以,這種感覺如果以一個國家來比喻的話,群爻也就是群臣,皆以剛健之忠正來輔佐明柔之君王,這就是一種非常好的狀態(tài)。下面,我們再回到系辭的原文上來?!白釉唬河诱咧?。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边@是以孔子的名義對“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的一個解釋。佑就是幫助、保佑?!疤熘?,順也”,老天爺所愿意幫助的是那些順從于天道的人,是那些順應(yīng)于天道變化的人?!叭酥?,信也”,別人愿意幫助和支持的是那些具備了誠信的人。得天助是因為你順天時,得人助是因為你內(nèi)心有誠信?!奥男潘己蹴?,又以尚賢也”,履,鞋子,引申出來就是行為。從字面上來說,就是我們的行為,我們?yōu)槿颂幨?,每一步都踏在誠信上面,這樣自然就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并且思想自然也就能順天而行。那么從易卦的角度來說,上九爻是陽剛居上,其下是六五居上卦中爻,是陰爻居中,是柔順居中位,自然而然就有尚賢之象。你想一個君王,他的內(nèi)心非常柔和,同時又很光明,自然也就會選擇很賢良正直的人做臣子來輔佐自己,所以說柔順居中,有尚賢之象。其實不僅大有卦是如此,大畜卦的六五爻也是柔順居中,也有這種“剛上而尚賢”的感覺。凡是上九爻和六五爻之間有這樣一種關(guān)系的,一般都有“思順尚賢”的意味在里面。此外,大有卦也可以和乾卦對照著來看。乾卦上九爻的爻辭是“亢龍有悔”,是一個很不好的爻位,而大有卦的上九爻卻是“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是非常好的。這是為什么呢?其差別就是從第五爻和第六爻之間的關(guān)系上表現(xiàn)出來。乾卦六爻皆是剛性的,第五爻本來就是居于最尊貴的位置了,九五是乾剛獨斷,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排他性,那么你到了比他還高的上九爻的位置上,那坐在那里肯定很惱火,肯定是坐不住了。記得前面講到“亢龍有悔”這個地方的時候,曾經(jīng)舉過袁世凱的例子,袁世凱的二兒子袁克文勸誡父親說“絕憐高處多風雨,莫上瓊樓最高層”。那么在這個地方,大有卦正好與乾卦是相反的,既然說“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呢?就是因為前面“履行思乎順,又以尚賢也?!闭驗槿绱?,你才能吉無不利,不然的話,你處在那樣一個高位上,誰都把你盯著,誰都看你不順眼,你就不可能大吉大利。所以我們看易經(jīng)里面,大有卦的上九爻是最舒服的一爻,是最好的一爻。雖然其它卦爻也有不錯的,比如乾卦九五爻是“飛龍在天”,感覺也是很了得,但飛龍在天,畢竟飛來飛去還是很累人的,頭頂上還有個上九爻給你頂在那里,不小心你就會成為“亢龍”。這就不像大有卦的上九爻,隨便你怎樣,老天爺都會保佑你,大吉大利,好得很。這一段的排序有一些爭論。過去是在竹簡上面記錄文字,然后栓在一起,由于時間長了,繩子斷了,就有可能把頁碼搞亂了。搞研究的人就認為,這一段既然是在講卦,就應(yīng)該放在前面第八章講卦的部分,而且和下面的內(nèi)容在銜接上好像也沒有什么關(guān)系,可能是由于錯簡,才排到了現(xiàn)在這個位置上。對于這一點,我們不用去管它,反正通行的版本都將其放在了系辭的第十二章,最重要的是我們從易理上去理解它就是了。下面一句是“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跟上面大有卦確實關(guān)系不大。我們且不管它,繼續(xù)來學(xué)習(xí)。 這句話比較好理解。一方面在說文字是不可能把你想要說的話表述完全,另一方面即使你有本事把你要說的話全部說完,說個三天三夜不停,但是語言、文字還是不能把你內(nèi)心的真正想法表達清楚。搞心理學(xué)的朋友就很明白這個道理。往往一個人說出一句話,你必須從反面去理解,才能體會其中的意思。前兩天到一個圖書館講課,吃飯時那邊就有人說,來,敬國學(xué)大師一杯,以茶代酒啦!我一聽味道不對,馬上說,狗屁國學(xué)大師,你不要罵我!你全家才是國學(xué)大師!大家哈哈一笑?,F(xiàn)在社會上是“大師”滿天飛,都濫市了。過去稱“大師”那是不得了的!在佛教中,成了菩薩才有資格叫大師!我這樣的人都成了國學(xué)大師,那真是羞死先人板板了!所以對于有些人,你就看得出來他是話里有話,是真的在恭維你還是在罵你,要分得清楚才行。不然,被人罵了,你還沾沾自喜,那就蠢到家了。語言對心意的表達確實有它的局限性,即使不是有意正話反說,而是想用準確的語言來精確地表達思想,實際都未必能表達清楚。因為我們的思維內(nèi)部和我們表達的語言之間,還隔了一個東西。隔了一個什么東西呢?就是邏輯。我們的念頭,東一個西一個,是雜亂無章,毫無邏輯可言的。我們坐在那里不說話,眼睛一閉,腦袋里往往就是亂哄哄的你方唱罷我登臺。為什么有些人晚上老是睡不著,就是因為東一個西一個的念頭,一會扯到這了,一會又扯到那了,老不消停,毫無邏輯。但是,如果你要表達出來,你要說話,要寫文章什么的,你就必須要用邏輯給它編個框框,前因后果,一個事情的產(chǎn)生、發(fā)展、高潮、結(jié)束,起承轉(zhuǎn)合等等這些,你都要用邏輯把它很清晰的串聯(lián)起來。如果你說話寫文章沒有邏輯,你完全按照你腦子里面冒出的念頭,想什么就說什么,冒出什么就寫下什么,那就很麻煩了。有沒有這樣說話的人呢?有!你看精神病院里面住的都是這種人。他就是內(nèi)心里面怎么想就怎么說,沒有邏輯思維在那里把這個關(guān),讓普通人聽起來,就覺得他是天一句地一句,不知道在說些什么。實際上精神病人很本真的,他說的就是他的心里話,只不過這些心里話用語言表達出來,毫無邏輯可言,人們只能把他當成瘋癲語來看了。還有,書讀得多的人往往也有這種經(jīng)驗,就是看其書不如觀其人,聽其言不如會其意。你看有些人在書里面寫得冠冕堂皇的,很不錯,看了以后就很想去認識這個作者,等到和作者真正一接觸,味道就未必如此了。聽某人說話覺得很有道理的,但是你看他做的事情和他說的話一對照,就是兩回事了。因此,一個人所表達出來的東西,和他本人的內(nèi)心往往都是有矛盾的,所以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讀史也是如此,就比如二十四史,如果你能把文字背后隱藏的東西讀出來,那還差不多;如果你沒本事把文字背后的東西讀出來,你一天到晚都泡在書里面去,也許你就會被史書蒙蔽了。所以,現(xiàn)在有些治史學(xué)的人很聰明,正史要看,但還要看野史,此外,還要看一些坊間流傳的話本、小說,都要互相結(jié)合著來看,從各方面相互參照,這樣一來,也許就能找到一個真實的歷史感覺。這和我們學(xué)易經(jīng),學(xué)打卦、解卦,都是一個道理。打一個卦出來,我們要先看看本卦是什么意義,接著還要從反面來看,看看它的錯卦說的是什么道理,然后還要綜合來看,看看綜卦又說了什么。從哲學(xué)上說,要從正、反、合三個角度來看問題,先從正面看,再從反面看,然后還要將正反兩方面綜合起來看。因此,語言文字和人的精神之間,關(guān)系非常微妙。佛教中講學(xué)習(xí)佛法的原則,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文,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從道理上來說,依法不依人,我們要聽的是佛法的道理,而不是哪一個人說的話。不能因為你崇拜了某個大師,就認為他說的任何話都是圣旨,而是要看他的話與老佛爺傳下來的法是相符合,還是相悖離。依義不依文,對于文字,你要判斷文字背后的意義是什么,如果你明白了文字背后的意義,那么文字對你來說,就不再是最重要的了,其背后的真義才是最重要的。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經(jīng)里面有了義的經(jīng)典也有不了義的經(jīng)典。了義的經(jīng)典按我們一般的說法,大乘經(jīng)典,如金剛經(jīng)、楞嚴經(jīng)、維摩經(jīng)、法華經(jīng)、華嚴經(jīng)等等,都屬于了義經(jīng)典,小乘經(jīng)典一般都是不了義經(jīng)典,那么你既然要學(xué),就要學(xué)了義經(jīng)典,以了義經(jīng)典的道理為準。但是話又說回來,了義經(jīng)典也都是由文字組成的,你能不能真正明白它的義是什么東西?你明白了其中之義后,你還要區(qū)分哪些是了義?哪些是不了義?所以,如果你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言外之意,什么是了義,那就算在法理上面學(xué)通了。前兩年,我和書院幾位朋友有幸到云門寺去見佛源老和尚,正好遇到柏林寺過來的大癡法師專門前來參老和尚。整個過程也很有意思,大癡法師見到老和尚就放了一句話:“趙州茶我已經(jīng)吃了,云門餅我還沒有嘗過,老和尚,我能不能嘗嘗云門餅?”什么意思呢?過去禪宗有“德山棒、臨濟喝、云門餅、趙州茶”的說法,趙州茶我已經(jīng)吃了,我已經(jīng)得了趙州柏林寺的禪法了,到了老和尚這里,現(xiàn)在我想接云門宗的禪法了,想嘗嘗云門餅,你老和尚給不給?怎么個給法呢?老和尚聽了后,把侍者招呼過來,扶著在方丈室里走了一圈,回到座位上兩手一攤,說:“我走了一圈,都沒找到有什么餅的嘛!”大癡法師一下就不知所措了,老和尚跟著轉(zhuǎn)身就走,把大癡和尚涼在一邊了。后來大癡和尚就向那個侍者請教:“老和尚到底會不會給我傳法?”那個侍者就對他說,既然你想請老和尚給你傳法,你還是老老實實的按照禮儀來求嘛,見了老和尚還是應(yīng)該先頂禮,把自己的情況給老和尚說清楚才行。第二天大癡和尚一見到老和尚,馬上規(guī)規(guī)矩矩的跪下來給老和尚頂禮,老和尚甩了一句“啰嗦!”,轉(zhuǎn)身又走了。大癡法師跪在那里,以為老和尚等一會要回來,結(jié)果跪了半天都沒得動靜,心頭就在琢磨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會兒那個侍者過來了,對他說:“你趕快起來吧,你根本就沒有會老和尚的意嘛!”就是說你大癡和尚根本就沒懂老和尚給你說了什么,根本就沒理解到老和尚這些行為的意義。大癡和尚就問,我怎么沒懂呢?那侍者就說:“好嘛,那我來問你。你前前后后在云門寺住了幾十天了,你嘗沒嘗到云門餅的滋味?”大癡和尚又一下不知所措了。這什么意思?云門餅究竟是個什么東西?老和尚前前后后說的這些話、做的這些動作都是什么意思?大癡和尚真正是沒搞懂啊!禪宗接引人的方法,確實也是如此。有些言語行為你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但中間就有不一樣的地方。如果你真正懂了,也就悟了。所以,古代有個禪師開悟以后,失聲說道:“原來尼姑是女人做的!”誰不知道這個呢?這可是大實話??!但大實話背后呢?一般人就總覺得有點玄。那一次,我回成都后把所見所聞都寫了出來,以云門五日為題發(fā)在書院的網(wǎng)站上,算是向書院同修們作的一個匯報。前兩天因為佛源老和尚圓寂了,我們在書院網(wǎng)站上搞一個老和尚的紀念專頁,在網(wǎng)上搜索關(guān)于老和尚資料的時候,在瀏覽器中輸入“云門寺、佛源老和尚”字樣,一敲回車,發(fā)現(xiàn)出來了很多關(guān)于大癡和尚參佛源老和尚的公案,點擊進去一看,發(fā)現(xiàn)都是我當時記錄下來的那些話。哈哈!現(xiàn)在居然就流行起來了,成了現(xiàn)代禪門公案,而且還有不少人自以為是的在上面評頭論足,說這一句老和尚是什么意思,大癡和尚應(yīng)該如何如何回答;那一句老和尚又是啥意思,大癡和尚又該如何如何,等等。我看了覺得很好玩,沒想到當時流水帳一樣的記錄,現(xiàn)在被搞成這樣了。這是從“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中,想到的這個事情。那么,既然語言文字都沒法把真正的意思表達清楚,“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從禪宗的角度來說,歷代祖師就是圣賢之人,那么,怎么見祖師之意呢?怎么樣才能領(lǐng)會圣人的意思呢?我們看過去的公案,面對“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這個問題,禪師們經(jīng)常是耍滑頭,給你打個馬虎眼,東一鎯頭西一棒子,把你打蒙,或者涼在一邊,讓你摸不著頭腦。但是,孔夫子就要比禪宗祖師們要老實得多,要婆婆媽媽得多了。下面,孔夫子就苦口婆心地解釋如何才能見圣人之意了“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shè)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边@幾句很有意思。立象和設(shè)卦實際上是一個意思,就是畫了一個卦象。創(chuàng)造了易經(jīng)的古之圣人,是用易道的卦象來表達他的心意,前面都說了書寫不能盡其言,語言文字不能盡其意,于是遠古圣人干脆另辟蹊徑,就用立象設(shè)卦的方式來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