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從語言與文化雙重視角剖析中國學生英語口語語用失誤及應對策略一、引言1.1研究背景與意義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的當下,英語作為國際交流的主要語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中國學生而言,掌握英語并能夠流利地進行口語交流,不僅是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關(guān)鍵,也是適應國際化發(fā)展趨勢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實際的英語口語交際中,盡管中國學生在語法和詞匯的學習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具備了一定的語言基礎,但仍然頻繁出現(xiàn)語用失誤的現(xiàn)象。這種失誤不僅阻礙了有效的溝通,還可能導致誤解和沖突,影響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語用失誤是指在語言交際中,由于未能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語用規(guī)則,或者忽視了交際雙方的文化背景差異,從而導致交際失敗或達不到預期效果的現(xiàn)象。例如,在與英語母語者交流時,學生可能會因為使用了不恰當?shù)膯柡蛘Z、回答方式或表達方式,而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引發(fā)誤解。這種失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研究中國學生英語口語中的語用失誤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從英語教學的角度來看,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往往側(cè)重于語法和詞匯的傳授,而忽視了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對語用失誤的研究,教師能夠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學生在語用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加強語用知識的傳授和語用能力的訓練,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增加真實語境下的口語練習,讓學生在實際交流中感受和運用語用規(guī)則;也可以引入跨文化交際的案例分析,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習慣和交際方式,從而減少語用失誤的發(fā)生。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來看,語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交際的成敗。在跨文化交際中,了解并遵循對方的語用規(guī)則,能夠增強溝通的有效性和順暢性,促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國學生若能減少語用失誤,不僅能夠更好地展示自身的語言素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還能夠避免因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的誤解和沖突,提升跨文化交際的成功率。在商務談判、學術(shù)交流等重要場合,準確得體的語言表達能夠為交流營造良好的氛圍,促進合作的達成。中國學生英語口語中的語用失誤研究在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通過深入探究語用失誤的類型、成因及對策,能夠為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交流與合作。1.2研究目的與方法本研究旨在深入、全面地剖析中國學生英語口語中的語用失誤現(xiàn)象,通過系統(tǒng)分析語用失誤的類型和背后的成因,提出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以助力提升中國學生的英語口語語用能力,增強他們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表現(xiàn)。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多種方法相結(jié)合的方式。首先是案例分析法,通過收集中國學生在日常生活、課堂交流、國際交流活動等真實場景中的英語口語對話案例,對其中出現(xiàn)的語用失誤進行詳細的記錄和分析,深入探討失誤產(chǎn)生的語境、表現(xiàn)形式及對交際效果的影響。問卷調(diào)查法則是針對中國學生設計一套全面的調(diào)查問卷,內(nèi)容涵蓋學生的英語學習背景、學習習慣、對語用知識的了解程度、在實際口語交際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常見的語用失誤類型等。通過對大量問卷數(shù)據(jù)的收集和統(tǒng)計分析,能夠從宏觀層面了解中國學生英語口語語用失誤的總體情況和分布特點。對比研究法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將中國學生英語口語中的語用失誤與英語母語者的語言使用習慣進行對比,找出兩者之間的差異,分析這些差異背后的文化、語言結(jié)構(gòu)等因素。通過對比,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中國學生語用失誤的根源,為提出針對性的解決策略提供依據(jù)。1.3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國外對于語用失誤的研究起步較早,英國語言學家JennyThomas于1983年在《跨文化語用失誤》一文中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語用失誤的概念,并將其分為語用語言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兩類。語用語言失誤指的是對語言語境把握不當而導致的失誤,比如學習者在使用語言時,因受到母語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的影響,對目的語的語言規(guī)則理解和運用出現(xiàn)偏差,從而產(chǎn)生不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的錯誤。像將漢語中“我想我不行”直譯為“IthinkIcan't”,而正確的英語表達應該是“Idon'tthinkIcan”。社交語用失誤則是指交際中因不了解或忽視談話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差異而出現(xiàn)的語言表達失誤,例如不同文化背景下,對于問候、稱呼、感謝、道歉等言語行為的表達方式和使用場景存在差異,若不了解這些差異,就容易在交際中出現(xiàn)失誤。自Thomas的研究之后,國外學者從多個角度對語用失誤展開了深入研究。有些學者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探討語用失誤與語言認知模式之間的關(guān)系,認為語用失誤是由于學習者對目的語的認知模式與母語的認知模式存在差異,在語言運用過程中未能成功切換認知模式而導致的。還有些學者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研究不同社會階層、性別、年齡等因素對語用失誤的影響,發(fā)現(xiàn)不同社會群體在語言使用上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可能導致語用失誤的產(chǎn)生。國內(nèi)對于語用失誤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隨著跨文化交際的日益頻繁和英語教學的不斷發(fā)展,語用失誤逐漸成為國內(nèi)語言學界和外語教學界關(guān)注的熱點問題。國內(nèi)學者在借鑒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jié)合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實際情況,對語用失誤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通過對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和跨文化交際中出現(xiàn)的語用失誤進行調(diào)查分析,揭示了語用失誤的類型、成因及影響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的教學對策。然而,當前國內(nèi)外對語用失誤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方面,大部分研究局限于對言語行為層面的研究,而對非言語行為層面的研究相對較少。非言語行為,如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在跨文化交際中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們能夠傳遞豐富的信息,輔助言語表達,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替代言語表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語行為存在很大差異,若不了解這些差異,就容易在交際中出現(xiàn)誤解,導致語用失誤。比如,在中國文化中,點頭通常表示同意或認可;而在印度文化中,點頭可能表示不同意或不理解。但目前對于非言語行為層面的語用失誤研究還不夠深入系統(tǒng),缺乏全面的理論框架和實證研究。另一方面,針對語言語用失誤的研究,對發(fā)生在語調(diào)層面、語篇層面的失誤研究不夠充分。語調(diào)能夠表達說話者的態(tài)度、情感和意圖,不同的語調(diào)會使同一語句產(chǎn)生不同的含義。在語篇層面,語篇的組織、銜接和連貫等方面也存在著文化差異,若不能遵循目的語的語篇規(guī)則,就會導致語篇層面的語用失誤。在英語寫作中,中國學生可能會按照漢語的語篇結(jié)構(gòu)和邏輯思維方式來組織文章,使得文章在英語母語者看來結(jié)構(gòu)混亂、邏輯不清晰。但目前對于這些層面的語用失誤研究還相對薄弱,需要進一步加強。二、相關(guān)理論基礎2.1語用學基本概念語用學作為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語言在特定語境中的使用和解釋,探究語言、語境、說話者、聽話者以及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它關(guān)注人們?nèi)绾芜\用語言進行有效的交流,以及如何在具體語境中理解語言所傳達的意義。美國哲學家C.W.莫里斯和R.卡納普在20世紀30年代前后提出了語用學的概念,此后,經(jīng)過眾多學者的不斷探索和研究,語用學逐漸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立且系統(tǒng)的學科。語用學的研究范疇廣泛,涵蓋了多個重要方面。語境是語用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它直接影響著語言的使用和理解。語境包括交際的場合,如時間、地點;交際的性質(zhì),即話題;交際的參與者,包含相互間的關(guān)系、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信念、過去的經(jīng)驗、當時的情緒等;以及上下文。同樣的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中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含義。在日常對話中,當人們說“今天天氣真好”,如果是在戶外散步時說,可能只是簡單的對天氣情況的描述和感嘆;但如果是在討論是否適合外出游玩時說,那就可能暗示著提議大家出去游玩。言語行為理論也是語用學研究的關(guān)鍵內(nèi)容。該理論由英國哲學家J.L.奧斯汀提出,后經(jīng)J.塞爾勒等人進一步完善。它主要研究人們?nèi)绾瓮ㄟ^說話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意圖和意義,認為人們在說話時不僅是在傳遞信息,同時也是在實施某種行為,如請求、警告、承諾、道歉等。當一個人說“請幫我遞一下書”,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語句表達,更是在實施請求的行為。言語行為可以分為言內(nèi)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言內(nèi)行為是指說話這一行為本身,即運用語言進行交際,從詞匯中挑選詞語,按照一定的句法規(guī)則組合形成話語,并賦予其語音形式。言外行為是用說話來體現(xiàn)發(fā)話者意圖的行為,如上述例子中表達請求的意圖。言后行為則是受話者聽了發(fā)話者的話語之后所受到的影響,也就是話語帶來的后果,比如對方聽到請求后,將書遞給了說話者。合作原則由美國語用學家P.格賴斯提出,它在言語交際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合作原則包括四條準則:數(shù)量準則,要求說話者提供的信息應適量,既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要滿足當前交際的需要。在回答問題時,應提供準確且必要的信息,避免冗長或簡略。質(zhì)量準則,強調(diào)說話者要保證所提供的信息真實可靠,不說自知是虛假的話,也不說缺乏足夠證據(jù)的話。在交流中,不能故意說謊或傳播沒有根據(jù)的謠言。關(guān)聯(lián)準則,規(guī)定說話者提供的信息要與當前話題相關(guān),避免答非所問或偏離主題。當討論旅游計劃時,不應突然提及與旅游無關(guān)的工作問題。方式準則,要求說話者表達清晰明了,避免晦澀、歧義、啰嗦,要井井有條地組織語言。在描述事情時,應使用簡潔易懂的詞匯和語句,避免使用過于生僻或復雜的表達方式。當交際雙方共同遵循合作原則時,信息的傳遞會更加順暢,溝通也會更加高效。然而,在實際交際中,人們有時會故意違反合作原則,以達到某種特殊的語用效果,比如使用反語、隱喻等修辭手法來傳達言外之意。當說“你可真是個‘大好人’”,在特定語境下,可能是在諷刺對方,此時就違反了質(zhì)量準則,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與字面意思相反的含義。2.2語用失誤的界定與分類英國語言學家JennyThomas在1983年發(fā)表的《跨文化語用失誤》一文中,對語用失誤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和分類,將其劃分為語用語言失誤和社會語用失誤兩類,這一分類方式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應用。語用語言失誤主要是指語言使用者在表達過程中,由于對目的語的語言規(guī)則、詞匯用法、句法結(jié)構(gòu)等掌握不熟練,或者受到母語的干擾,導致在使用語言時出現(xiàn)不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的錯誤。這類失誤通常與語言的形式和結(jié)構(gòu)密切相關(guān),是在語言運用層面出現(xiàn)的問題。例如,在英語中,“Ihavealotofhomeworktodo”是正確的表達,而有些中國學生可能會受漢語思維影響,錯誤地說成“Ihavemanyhomeworkstodo”,這里“homework”是不可數(shù)名詞,不能加“s”,這就是典型的語用語言失誤。在英語中,“Iamlookingforwardtohearingfromyou”是常見的表達,其中“to”是介詞,后面接動名詞“hearing”。但部分中國學生由于對這一結(jié)構(gòu)的理解不深,可能會錯誤地寫成“Iamlookingforwardtohearfromyou”,這同樣是語用語言失誤的表現(xiàn)。社會語用失誤則側(cè)重于因交際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差異而導致的失誤。不同的文化有著各自獨特的價值觀念、社交禮儀、風俗習慣等,這些因素會深刻影響語言的使用和理解。當交際者不了解或忽視這些文化差異時,就容易在交際中出現(xiàn)社會語用失誤。在中國文化中,人們見面時常用“你吃了嗎?”作為問候語,這僅僅是一種禮貌性的問候,并不一定真的關(guān)心對方是否吃飯。但如果將這句話直接翻譯成英語“Haveyoueaten?”并用于與英語母語者的交流中,對方可能會感到困惑,甚至認為你有邀請他吃飯的意圖,這就是社會語用失誤。在西方文化中,人們非常注重個人隱私,對于年齡、收入、婚姻狀況等問題通常視為個人隱私,不愿意被他人隨意詢問。而在中國文化中,這些問題在熟人之間的交流中可能是比較常見的話題。如果中國學生在與西方人的交流中,貿(mào)然詢問對方的年齡或收入,就會引發(fā)社會語用失誤,讓對方感到不舒服,認為自己的隱私受到了侵犯。語用語言失誤和社會語用失誤在本質(zhì)上存在明顯的區(qū)別。語用語言失誤更多地涉及語言本身的運用錯誤,是對語言規(guī)則的不熟悉或誤用;而社會語用失誤則主要源于文化背景的差異,是對不同文化中語言使用規(guī)則和社交規(guī)范的不了解。在應對策略上,針對語用語言失誤,學習者可以通過加強語言學習,增加語言輸入,提高對目的語語言規(guī)則的熟悉程度來解決;而對于社會語用失誤,則需要學習者深入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增強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三、中國學生英語口語語用失誤案例分析3.1語用語言失誤案例3.1.1詞匯層面在詞匯層面,中國學生常出現(xiàn)因母語負遷移和詞匯學習不扎實導致的語用失誤。例如,在描述數(shù)量時,“many”用于修飾可數(shù)名詞復數(shù),“much”用于修飾不可數(shù)名詞。然而,部分學生受漢語“很多”這一寬泛表達的影響,會出現(xiàn)類似“Therearemuchpeopleinthestreet”的錯誤表述,正確的應該是“Therearemanypeopleinthestreet”,這里將修飾不可數(shù)名詞的“much”誤用于修飾可數(shù)名詞“people”,這是典型的母語負遷移導致的詞匯使用錯誤。再如,“personal”和“personnel”這兩個詞,詞形相近但詞義完全不同?!皃ersonal”意為“個人的,私人的”,如“personalinformation”(個人信息);“personnel”則指“全體人員,人事部門”,如“personnelmanager”(人事經(jīng)理)。有些學生由于對這兩個詞的詞義掌握不精準,會出現(xiàn)像“Ineedtotalktothepersonalmanageraboutmysalary”的錯誤句子,應將“personal”改為“personnel”,這種失誤體現(xiàn)了學生在詞匯學習上的不扎實,對相似詞匯的辨析能力不足。此外,在一些固定搭配的使用上,學生也容易出現(xiàn)錯誤?!發(fā)ookforwardto”中的“to”是介詞,后面應接名詞或動名詞形式,但部分學生可能會寫成“Iamlookingforwardtoreceiveyourletter”,正確的表達是“Iamlookingforwardtoreceivingyourletter”,這是由于對固定搭配的用法記憶模糊,沒有準確掌握詞匯的語法功能而導致的語用失誤。3.1.2語法層面語法層面的語用失誤在中國學生的英語口語中也較為常見,主要表現(xiàn)為語序錯誤、時態(tài)混淆等問題,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生對英語語法規(guī)則的掌握不夠牢固,同時受到漢語思維的影響。在英語疑問句中,一般需要將助動詞、情態(tài)動詞或系動詞提前,形成特定的語序。但部分學生在表達時會出現(xiàn)語序錯誤,比如想問“你昨天去哪兒了?”,正確的表達是“Wheredidyougoyesterday?”,然而有些學生可能會受漢語語序的影響,錯誤地說成“Whereyouwentyesterday?”,這種錯誤反映了學生在英語疑問句語序的運用上存在不足,沒有擺脫漢語思維的束縛。時態(tài)的正確使用對于準確表達語義至關(guān)重要,但中國學生在這方面常常出現(xiàn)混淆。在描述過去發(fā)生的事情時,需要使用一般過去時。有些學生在講述自己昨天的經(jīng)歷時,會說“Igototheparkyesterday”,正確的應該是“Iwenttotheparkyesterday”,這里沒有正確使用動詞的過去式,將一般現(xiàn)在時和一般過去時混淆,導致語法錯誤,影響了語義的準確傳達。還有在條件狀語從句中,“主將從現(xiàn)”是一個重要的語法規(guī)則,即主句用一般將來時,從句用一般現(xiàn)在時表示將來。有些學生在表達“如果明天天氣好,我們就去野餐”時,會寫成“Ifitwillbefinetomorrow,wewillgoforapicnic”,正確的是“Ifitisfinetomorrow,wewillgoforapicnic”,這種錯誤體現(xiàn)了學生對條件狀語從句時態(tài)規(guī)則的理解和運用不夠熟練,沒有準確把握語法規(guī)則在實際語境中的應用。3.1.3表達方式層面在表達方式層面,中國學生由于未能掌握英語的習慣表達方式,常常出現(xiàn)一些語用失誤。例如,在詢問對方對某事物的看法時,正確的表達應該是“Whatdoyouthinkof...?”或者“Howdoyoulike...?”,但部分學生可能會受漢語思維的影響,錯誤地說成“Howdoyouthinkabout...?”,這種表達不符合英語的習慣用法,雖然從字面意思上看似乎能夠理解,但在地道的英語表達中是不正確的。再如,在邀請他人時,英語中有一些常用的表達方式,如“Wouldyouliketo...?”“Doyouwantto...?”等。有些學生可能會直接按照漢語“你要不要……”的表達方式,說成“Willyou...?”,雖然這種表達在語法上沒有錯誤,但在實際交際中,“Willyou...?”更多地用于詢問對方是否愿意做某事,而不是用于發(fā)出邀請,使用“Wouldyouliketo...?”或“Doyouwantto...?”則更加禮貌和自然,更符合英語的交際習慣。在回答對方的感謝時,英語中常用的表達有“You'rewelcome.”“Don'tmentionit.”“Notatall.”等。然而,有些學生可能會受漢語“沒關(guān)系”的影響,用“Nevermind.”來回答,“Nevermind.”在英語中通常用于回應對方的道歉,而不是感謝,這就導致了表達方式的錯誤,容易引起誤解。3.2社會語用失誤案例3.2.1問候與寒暄問候與寒暄是日常交際的常見開場,中西方在這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中國學生因文化背景不同,常出現(xiàn)問候語使用失誤。在中國,“你吃飯了嗎?”是極為常見的問候語,尤其在熟人之間,它并非真的詢問對方是否用餐,更多是一種表達關(guān)心與友好的寒暄方式。在農(nóng)村地區(qū),鄰里之間碰面,一句“你吃飯了嗎?”能迅速拉近彼此距離,營造親切氛圍。然而,在英語文化中,這種表達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如果中國學生將“你吃飯了嗎?”直譯為“Haveyouhadyourmeal?”用于與英語母語者交流,對方可能會感到困惑,甚至誤解。在西方文化里,飲食屬于較為私人的話題,除非是在特定的用餐場景或與飲食相關(guān)的討論中,否則貿(mào)然詢問對方是否吃飯,會讓對方覺得自己的隱私被侵犯,仿佛被窺探了私人生活細節(jié)。若在與外國友人日常碰面時,使用這句問候語,他們可能會疑惑為何對方突然關(guān)注自己的飲食情況,進而產(chǎn)生不自在的感覺,影響交流的順暢進行。在一些國際交流活動中,中國學生由于習慣使然,見到外國友人便脫口而出“Haveyouhadyourmeal?”,結(jié)果外國友人往往先是一愣,然后尷尬地簡單回應,使得原本可以輕松展開的交流變得有些拘謹。這種因文化背景差異導致的問候語使用失誤,看似微不足道,卻可能在不經(jīng)意間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阻礙進一步的溝通與交流。這也提醒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了解并遵循對方的問候習慣至關(guān)重要,避免因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不必要的誤解。3.2.2贊美與回應贊美與回應是人際交往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贊美和回應的方式存在明顯差異,中國學生在這方面常因文化價值觀的不同而出現(xiàn)語用失誤。在西方文化中,人們通常會欣然接受贊美,將其視為對自己的肯定,并且會用積極的語言表達感謝。當一個西方人被夸贊“Yourdressisreallybeautiful.”時,他會微笑著回應“Thankyouverymuch.I'mgladyoulikeit.”,這種回應方式直接且自信,體現(xiàn)了西方文化中對個人價值的尊重和認可。而在中國文化中,受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影響,人們強調(diào)謙虛和內(nèi)斂,當受到贊美時,往往會過度謙虛,試圖降低自己的成就或優(yōu)點,以顯示謙遜的態(tài)度。中國學生在面對贊美時,常使用類似“No,no.It'snotthatgood.”“I'mjustso-so.”這樣的回應。如果一個中國學生的英語演講獲得了外教的稱贊“Yourspeechwasexcellent.”,他卻回答“No,Idon'tthinkso.Therearestillmanymistakesinit.”,外教可能會感到困惑,不理解為何學生不接受自己的贊美,甚至會覺得學生對自己的評價缺乏自信或不夠真誠。這種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導致的語用失誤,可能會影響中國學生與英語母語者之間的交流。在西方文化中,不接受贊美可能被視為對贊美者的不尊重,因為贊美者是真誠地表達對對方的欣賞,而過度謙虛的回應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贊美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在中國學生與外國友人的日常交流中,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當外國友人稱贊中國學生的英語發(fā)音很標準時,學生習慣性地謙虛回應,使得外國友人難以理解,甚至可能會認為學生對自己的英語水平缺乏信心,從而影響雙方交流的積極性和融洽度。3.2.3稱呼語使用稱呼語在人際交往中起著重要作用,它不僅體現(xiàn)了交際雙方的關(guān)系,還反映了文化背景和社會習俗。中國學生在英語交流中,常因不了解英語稱呼習慣,直接使用漢語稱呼方式,從而出現(xiàn)語用失誤。在漢語中,“老師”是對教師的尊稱,學生在稱呼老師時,通常會用“老師”加上姓氏,如“李老師”“王老師”等。然而,在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個職業(yè)名詞,不能直接用作稱呼語。中國學生在與外教交流時,若直接說“TeacherLi”,外教可能會感到奇怪,因為在英語中,通常會用“Mr.+姓氏”“Mrs.+姓氏”“Miss+姓氏”或“Ms.+姓氏”來稱呼男性老師、已婚女性老師、未婚女性老師和婚姻狀況不明的女性老師。若外教是一位姓李的男性,正確的稱呼應該是“Mr.Li”。在英語課堂上,中國學生稱呼外教時,出現(xiàn)“TeacherSmith”這樣錯誤稱呼的情況并不少見。這不僅會讓外教感到不適應,還可能會影響師生之間的交流氛圍。此外,在一些正式場合,如商務活動或?qū)W術(shù)會議中,使用錯誤的稱呼語會給對方留下不專業(yè)、不禮貌的印象,從而影響交流的效果和合作的可能性。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如果中國學生錯誤地稱呼對方公司的領(lǐng)導,可能會讓對方覺得中國學生對此次談判不夠重視,缺乏基本的商務禮儀,進而對合作產(chǎn)生疑慮。四、中國學生英語口語語用失誤原因分析4.1母語負遷移母語負遷移是指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由于受到母語語言規(guī)則、思維方式和文化習慣的影響,而產(chǎn)生不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的錯誤。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漢語作為母語,對英語口語表達產(chǎn)生了諸多干擾。在詞匯層面,漢語和英語的詞匯系統(tǒng)存在很大差異,這導致中國學生在詞匯使用上容易出現(xiàn)失誤。漢語中動詞沒有時態(tài)和語態(tài)的變化,學生在英語表達中就容易忽略動詞的時態(tài)和語態(tài)。在描述過去發(fā)生的事情時,學生可能會忘記使用動詞的過去式,而直接使用動詞原形。漢語中一些詞匯的含義和用法與英語中的對應詞匯并不完全相同,學生在使用時容易混淆。“l(fā)ookforwardto”這個短語,其中的“to”是介詞,后面應該接名詞或動名詞,但學生可能會受漢語“期待做某事”的影響,錯誤地接動詞原形。漢語和英語的語法結(jié)構(gòu)也有很大不同,這使得中國學生在英語語法運用上容易出現(xiàn)錯誤。漢語的句子結(jié)構(gòu)相對靈活,詞序變化對句子意思的影響較?。欢⒄Z的句子結(jié)構(gòu)較為嚴謹,詞序變化會導致句子意思的改變。在英語疑問句中,通常需要將助動詞、情態(tài)動詞或系動詞提前,形成倒裝語序;而漢語疑問句則不需要這種倒裝結(jié)構(gòu)。因此,學生在表達英語疑問句時,常常會出現(xiàn)語序錯誤,將助動詞等放在主語之后。在英語的定語從句中,關(guān)系代詞和關(guān)系副詞的使用有嚴格的規(guī)則,而漢語中并沒有類似的語法結(jié)構(gòu),學生在使用定語從句時,就容易出現(xiàn)關(guān)系詞使用錯誤或句子結(jié)構(gòu)混亂的問題。在表達方式上,漢語和英語也有各自獨特的習慣,中國學生若不了解這些差異,就會出現(xiàn)語用失誤。在英語中,表達請求時通常會使用委婉的語氣,如“Couldyou...?”“Wouldyoumind...?”等;而漢語中,表達請求時語氣可能相對直接。學生在與英語母語者交流時,若直接使用漢語式的請求方式,可能會讓對方覺得不禮貌。在回答對方的感謝時,英語中常用“You'rewelcome.”“Don'tmentionit.”等表達;而漢語中常用“不客氣”“不用謝”等,學生如果直接將漢語的回答方式翻譯成英語,使用“Notatallright.”等錯誤表達,就會造成語用失誤。母語負遷移對中國學生英語口語表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從詞匯、語法到表達方式,都存在因受漢語影響而產(chǎn)生的語用失誤。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漢英語言差異的對比教學,幫助學生認識和克服母語負遷移的影響,提高英語口語的語用能力。4.2文化差異中西方文化在價值觀、社交禮儀、風俗習慣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深刻地影響著語言的使用,導致中國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xiàn)語用失誤。在價值觀方面,西方文化強調(diào)個人主義,注重個人的自由、權(quán)利和獨立,個人的成就和價值被高度重視。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人們在交流中更傾向于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毫不掩飾對自身能力和成就的肯定。而中國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秉持集體主義價值觀,強調(diào)個人對集體的歸屬感和責任感,注重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推崇謙虛和內(nèi)斂。在英語交流中,中國學生受這種文化價值觀的影響,當受到贊美時,往往會過度謙虛,習慣性地貶低自己的成就,以顯示謙遜。正如前文所述,中國學生在面對外教對其英語演講的稱贊時,回應“No,Idon'tthinkso.Therearestillmanymistakesinit.”,這種回應方式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會被視為不自信或不真誠,因為西方人認為贊美是對個人能力的認可,應該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謝。在西方人的觀念里,直接接受贊美并不是驕傲自大的表現(xiàn),而是對自己的肯定和自信的體現(xiàn);而在中國文化中,過度謙虛是一種美德,是對他人尊重的表現(xiàn),同時也避免給人留下驕傲自滿的印象。這種價值觀的差異使得中國學生在回應贊美時容易出現(xiàn)語用失誤,影響交流的順暢進行。社交禮儀也是導致語用失誤的重要因素。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在社交場合非常注重個人隱私,對于年齡、收入、婚姻狀況等個人信息,通常視為隱私范疇,不愿意被他人隨意詢問。而在中國文化中,這些話題在熟人之間的交流中較為常見,人們往往通過詢問這些問題來表達關(guān)心和親近。中國學生在與西方人的交流中,如果不了解這種文化差異,貿(mào)然詢問對方的年齡或收入,就會引發(fā)社會語用失誤,讓對方感到不舒服,認為自己的隱私受到了侵犯。在西方的社交場合中,人們更傾向于談論一些公共話題,如天氣、體育、文化等,以避免觸及他人的隱私。而在中國的社交場合,人們可能會通過詢問個人生活細節(jié)來拉近彼此的距離,增進感情。這種社交禮儀的差異要求中國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要充分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尊重對方的隱私,避免因不當?shù)脑儐柖斐烧`解。風俗習慣的不同也會導致語用失誤。在西方,人們在餐廳用餐時,通常會遵循一定的禮儀規(guī)范,如使用刀叉的方式、用餐時的坐姿等。在中國,雖然也有餐桌禮儀,但與西方的禮儀存在很大差異。如果中國學生在與西方友人共進晚餐時,不了解西方的餐桌禮儀,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不恰當?shù)男袨?,如大聲喧嘩、用筷子隨意翻攪食物等,這些行為在西方文化中是不禮貌的,可能會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在西方的餐廳中,人們通常會保持安靜,避免大聲交談,以免影響他人用餐;而在中國的一些餐廳中,人們可能會更加隨意,交談聲音也相對較大。在送禮方面,中西方的風俗習慣也有所不同。西方人在收到禮物時,通常會當場打開禮物,并表示感謝和贊美;而中國人在收到禮物時,可能會先將禮物放在一邊,等客人離開后再打開。如果中國學生在與西方友人交往中,按照中國的習慣送禮和收禮,可能會讓西方友人感到困惑或不被尊重。中西方文化在價值觀、社交禮儀、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是導致中國學生英語口語語用失誤的重要原因。為了減少語用失誤,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中國學生需要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增強跨文化意識,在交流中尊重對方的文化習慣,避免因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誤解。4.3教學方法與學習環(huán)境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方法在我國英語教育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已久,其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過度聚焦于語法知識的傳授,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注重語法規(guī)則的講解和記憶,而忽視了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本質(zhì)屬性。在課堂上,教師通常以講解語法知識為核心,詳細剖析各種語法規(guī)則和句型結(jié)構(gòu),學生則忙于記錄筆記,通過大量的語法練習題來鞏固所學知識。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夠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語法知識,但卻嚴重忽略了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雖然能夠在語法考試中取得較好的成績,但在實際的口語交際中,卻往往因為缺乏語用能力而無法準確、得體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出現(xiàn)各種語用失誤。傳統(tǒng)英語教學對詞匯教學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過于注重詞匯的詞義和拼寫,而忽視了詞匯在不同語境中的運用和搭配。學生在學習詞匯時,往往只是死記硬背單詞的詞義和用法,而沒有真正理解詞匯的內(nèi)涵和語用功能。在實際口語交流中,學生可能會因為不了解詞匯的正確搭配和使用語境,而出現(xiàn)詞匯運用不當?shù)恼Z用失誤。在表達“我喜歡看電影”時,學生可能會錯誤地說成“Iliketoseemovies”,而正確的表達應該是“Iliketowatchmovies”。這種錯誤的出現(xiàn),就是因為學生對“watch”和“see”這兩個詞的用法和搭配掌握不夠準確,沒有考慮到語境和語用的因素。在學習環(huán)境方面,中國學生缺乏真實的英語語言環(huán)境是導致語用能力難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在中國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在課堂上和英語學習資料中接觸到英語外,很少有機會在自然的語境中使用英語進行交流。與英語母語者相比,中國學生缺乏與英語母語者直接交流的機會,無法親身感受英語的語言氛圍和文化背景,難以在真實的交流場景中鍛煉語用能力。在國內(nèi),大多數(shù)學生只能通過課本、錄音、視頻等有限的資源來學習英語,這些資源雖然能夠提供一定的語言輸入,但與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人們的語言表達更加自然、靈活,同時還伴隨著豐富的非語言信息,如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這些都能夠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語言。而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往往只能通過書面文字或教師的講解來學習英語,缺乏對這些非語言信息的感知和理解,從而影響了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學校和社會為學生提供的跨文化交際實踐機會也相對較少。在學校教育中,雖然一些學校會組織英語角、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但這些活動的參與度和真實性往往有限,無法滿足學生對跨文化交際實踐的需求。在英語角中,學生之間的交流往往缺乏深度和真實性,很多學生只是為了練習英語而進行交流,并沒有真正涉及到跨文化交際的內(nèi)容。而在英語演講比賽中,學生更多地是在展示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不是在進行實際的跨文化交際。在社會層面,中國學生參與國際交流活動、與外國友人互動的機會相對較少,這使得他們在跨文化交際方面的經(jīng)驗不足,難以應對實際交流中出現(xiàn)的各種語用問題。缺乏跨文化交際實踐機會,使得學生無法在實踐中積累經(jīng)驗,提高語用能力,從而在面對真實的跨文化交際場景時,容易出現(xiàn)語用失誤。4.4學生自身因素學生自身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策略以及對語用知識的重視程度,對英語口語語用能力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部分學生對英語口語學習缺乏足夠的熱情和積極性,將學習英語僅僅視為完成學業(yè)任務的手段,而非提升自身能力和拓展國際視野的途徑。這種消極的學習態(tài)度使得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不愿意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口語練習,更不會主動去了解和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從而導致語用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在英語課堂上,一些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不愿意參與口語討論和交流活動,害怕犯錯被同學嘲笑。這種消極的學習態(tài)度嚴重阻礙了他們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也使得他們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容易出現(xiàn)語用失誤。學習策略的不當也是導致語用失誤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學生在學習英語口語時,過于依賴死記硬背,單純地背誦單詞、短語和句型,而不注重理解語言的實際運用場景和文化內(nèi)涵。這種學習方式使得他們在面對真實的交際情境時,無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難以根據(jù)語境選擇恰當?shù)谋磉_方式,從而出現(xiàn)語用失誤。在學習英語問候語時,學生只是機械地記住了“Howareyou?”及其回答“Fine,thankyou.Andyou?”,但在實際交流中,當遇到不同的場合和對象時,卻不知道如何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調(diào)整和變化,仍然生硬地套用這些固定的表達方式,導致交流顯得刻板、不自然。還有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系統(tǒng)的學習規(guī)劃和方法,沒有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和計劃,也沒有針對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他們在學習口語時,往往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沒有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技能框架。在學習英語詞匯時,只是孤立地記憶單詞的詞義,而不了解單詞的搭配、用法和語用特點,導致在口語表達中出現(xiàn)詞匯運用不當?shù)膯栴}。在描述一個物品時,學生可能會因為不了解相關(guān)詞匯的正確搭配,而使用了不恰當?shù)谋磉_方式,如將“apieceofpaper”錯誤地說成“apaper”,這就是由于缺乏系統(tǒng)的詞匯學習策略而導致的語用失誤。此外,學生對語用知識的重視程度不足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許多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只關(guān)注語法和詞匯的學習,認為只要掌握了足夠的語法知識和詞匯量,就能流利地進行口語交流,而忽視了語用知識的學習。他們不了解語用規(guī)則在語言交際中的重要性,不知道如何根據(jù)交際雙方的關(guān)系、語境等因素選擇合適的語言表達方式,也不懂得如何理解和運用語言的隱含意義。在與英語母語者交流時,學生可能會因為不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和語用習慣,而對對方的話語產(chǎn)生誤解,或者使用了不恰當?shù)谋磉_方式,引起對方的反感。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在表達請求時,通常會使用委婉的語氣,如“Couldyou...?”“Wouldyoumind...?”等,而中國學生如果不了解這一語用習慣,直接使用“Youdo...”這樣的祈使句來表達請求,就會顯得非常生硬和不禮貌,容易引發(fā)語用失誤。五、應對中國學生英語口語語用失誤的策略5.1教學改進策略5.1.1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將語用知識作為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融入日常教學。在講解詞匯時,不能僅僅局限于詞匯的基本詞義和拼寫,還要深入講解詞匯在不同語境中的語用功能和文化內(nèi)涵。對于“dog”這個單詞,除了告知學生其基本含義為“狗”,還應介紹在英語文化中,“dog”常帶有褒義色彩,如“Youarealuckydog.”(你是個幸運兒),“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讓學生了解到英語中動物詞匯的獨特文化內(nèi)涵,避免因文化差異導致的語用失誤。在講解語法時,也要結(jié)合具體語境,讓學生理解語法結(jié)構(gòu)在不同情境中的運用方式和表達效果。在講解一般過去時和現(xiàn)在完成時的區(qū)別時,可以通過設置具體的對話場景,如談論過去的旅行經(jīng)歷和對現(xiàn)在的影響,讓學生在實際語境中體會兩種時態(tài)的差異,從而正確運用語法知識進行表達。增加真實語用案例分析也是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收集日常生活、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中的真實英語對話案例,讓學生通過分析這些案例,學習如何在不同情境中準確、得體地運用語言。在講解邀請與回應的語用知識時,教師可以展示以下案例:A:“Wouldyouliketocometomypartythisweekend?”B:“Yes,I'dloveto.Thankyouverymuch.”或“I'mreallysorry,butIhaveanotherappointment.”讓學生分析B的兩種回答在不同情境下的適用性,以及回答時需要注意的語氣和表達方式。通過這樣的案例分析,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語用知識在實際交際中的應用,提高語用能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漢英語言和文化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兩種語言在詞匯、語法、表達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從而在學習英語時能夠更加自覺地避免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在講解英語的問候語時,可以與漢語的問候語進行對比,讓學生了解到英語中常用的問候語如“Hello!”“Howareyou?”“Niceday,isn'tit?”等與漢語問候語在表達方式和使用場景上的不同,避免因直接套用漢語問候語而出現(xiàn)語用失誤。5.1.2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是一種有效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它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造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和運用語言,提高語用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如圖片、視頻、音頻等,創(chuàng)設各種生動有趣的情境,如餐廳點餐、機場候機、購物等場景,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進行角色扮演,練習英語口語表達。在餐廳點餐的情境中,學生可以分別扮演顧客和服務員,進行對話練習,如顧客詢問菜品、價格,服務員推薦菜品、介紹特色等。通過這樣的情境模擬,學生能夠更加真實地感受英語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高語言運用的準確性和流利度。任務驅(qū)動教學法也是值得推廣的教學方法之一。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各種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運用英語進行交流和合作,培養(yǎng)語用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精神。在學習英語旅游相關(guān)知識時,教師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分組制定一份旅游計劃,包括選擇旅游目的地、規(guī)劃行程、預訂酒店、安排交通等。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英語進行信息收集、討論、交流和匯報,從而提高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和語用能力。合作學習法同樣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通過合作完成各種學習任務,如小組討論、項目合作、小組辯論等。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可以就某個話題展開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經(jīng)驗,互相學習和交流。在討論“Shouldstudentsbeallowedtousemobilephonesinschool?”這個話題時,學生可以分成正反兩方,進行辯論,在辯論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同時還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邏輯性和得體性,從而提高語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5.2文化融入策略5.2.1文化知識傳授在英語教學中,系統(tǒng)傳授西方文化知識是提升學生語用能力、減少語用失誤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開設文化專題講座的方式,深入剖析西方文化的各個方面。在講座中,詳細介紹西方的節(jié)日文化,如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復活節(jié)等。以圣誕節(jié)為例,不僅要講解其起源、發(fā)展歷程,還要介紹在圣誕節(jié)期間,西方人會有裝飾圣誕樹、互贈禮物、家庭團聚等傳統(tǒng)習俗。通過這些介紹,讓學生了解西方節(jié)日文化背后所蘊含的價值觀念和家庭觀念,使學生在與西方人交流時,能夠準確理解他們關(guān)于節(jié)日的話題,避免因文化無知而產(chǎn)生的語用失誤。豐富的閱讀材料也是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精心挑選包含西方文化元素的英語文章、小說、詩歌等作為閱讀素材。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關(guān)注其中的文化細節(jié),如在閱讀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時,讓學生體會美國19世紀的社會風貌、人際關(guān)系以及兒童的生活狀態(tài);閱讀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則可以讓學生了解英國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貴族生活、婚姻觀念和社會階層差異。通過對這些閱讀材料的分析和討論,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西方文化的內(nèi)涵,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從而在口語表達中更好地運用符合西方文化習慣的語言。利用多媒體資源進行文化知識的傳授,能使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播放西方電影、紀錄片、電視劇等,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西方的文化氛圍、生活方式和社交禮儀。在觀看電影《羅馬假日》時,學生可以觀察到西方的社交場合中人們的穿著打扮、言行舉止以及禮儀規(guī)范;觀看紀錄片《列國圖志》中關(guān)于英國的部分,學生可以了解英國的歷史、地理、建筑風格、飲食習慣等方面的文化知識。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為提高英語口語語用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5.2.2跨文化交際實踐積極開展跨文化交流活動,為學生提供與外教交流、參加國際交流項目等實踐機會,是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語用能力的有效方式。與外教的交流互動能夠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感受西方文化的魅力,學習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在與外教的日常交流中,學生可以了解到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慣,同時也能夠鍛煉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在交流中,學生可能會發(fā)現(xiàn)西方人在表達觀點時更加直接,而中國人則相對委婉。通過這種親身的體驗和感受,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適應西方文化,避免在交流中出現(xiàn)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語用失誤。參加國際交流項目,如國際學術(shù)會議、交換生項目、國際志愿者活動等,能夠讓學生走出國門,親身融入西方文化環(huán)境,在實踐中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國際學術(shù)會議上,學生可以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學者進行學術(shù)交流,了解國際前沿的學術(shù)動態(tài)和研究方法,同時也能夠鍛煉自己在國際場合中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在交流過程中,學生需要注意不同國家的學術(shù)禮儀和文化習慣,避免因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誤解。在國際志愿者活動中,學生可以與當?shù)氐木用衩芮泻献?,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通過參與這些國際交流項目,學生能夠拓寬自己的國際視野,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英語口語的語用能力,為未來的國際交流和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學校和教育機構(gòu)還可以組織各種校內(nèi)的跨文化交流活動,如英語角、國際文化節(jié)、模擬聯(lián)合國等。在英語角中,學生可以與外教和其他英語愛好者進行自由交流,分享彼此的文化和生活經(jīng)驗,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國際文化節(jié)則可以展示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包括美食、藝術(shù)、音樂、舞蹈等,讓學生在體驗多元文化的過程中,增強對不同文化的了解和欣賞;模擬聯(lián)合國活動能夠讓學生扮演不同國家的代表,參與國際事務的討論和決策,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跨文化交流活動,學生能夠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jīng)驗,提高英語口語語用能力,減少語用失誤的發(fā)生。5.3學生自主學習策略5.3.1培養(yǎng)語用意識學生自身應積極主動地培養(yǎng)語用意識,這是提高英語口語語用能力的關(guān)鍵。在日常學習中,學生要善于從各類英語學習資料中挖掘語用知識。在閱讀英語文章時,不能僅僅關(guān)注單詞和語法,還要留意文章中人物的對話方式、語氣以及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在閱讀《傲慢與偏見》的英文原著時,學生可以觀察書中人物在不同社交場合的語言表達,體會18世紀英國貴族的社交禮儀和語言習慣。通過分析達西先生和伊麗莎白之間的對話,了解到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人們在表達情感和觀點時的含蓄與委婉,以及如何運用語言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社會地位。觀看英語電影、電視劇也是培養(yǎng)語用意識的有效途徑。在觀看過程中,學生要仔細聆聽角色的對話,注意他們的語音、語調(diào)、語速以及使用的詞匯和表達方式。同時,要關(guān)注不同場景下的語言運用,如在商務談判、家庭聚會、朋友聊天等場景中,人們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有何不同。在觀看電影《當哈利遇到莎莉》時,學生可以學習到美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口語表達,如常用的俚語、習語以及幽默風趣的表達方式。通過觀察角色在不同情緒下的語言變化,如高興、生氣、沮喪時的語言特點,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語言與情境的關(guān)系,提高語用意識。在生活中,學生也應積極尋找機會培養(yǎng)語用意識。當遇到外國友人時,要主動與他們交流,了解他們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在交流過程中,注意觀察對方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肢體語言,學習如何根據(jù)對方的反應調(diào)整自己的語言。在與外國友人討論美食時,了解他們對不同食物的評價和表達方式,以及在餐桌上的禮儀和用語。通過這樣的實際交流,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語言運用,提高語用能力。學生還可以通過參加英語學習社區(qū)、在線論壇等方式,與其他英語學習者交流學習心得,分享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語用現(xiàn)象。在交流中,學生可以從他人的經(jīng)驗中學習,拓寬自己的視野,進一步加深對語用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在英語學習社區(qū)中,學生可以參與討論關(guān)于英語中不同問候語的使用場景和文化背景,通過與其他學習者的互動,了解到更多關(guān)于英語語用的知識和技巧。5.3.2加強自我訓練加強自我訓練是提高英語口語語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模仿英語原聲材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英語電影、電視劇、英語廣播、英語歌曲等作為模仿素材。在模仿過程中,要注意語音、語調(diào)、語速的模仿,盡量使自己的發(fā)音和表達方式接近原聲。在模仿英語電影中的對話時,要仔細聆聽角色的語音特點,如連讀、弱讀、爆破等發(fā)音技巧,同時注意他們的語調(diào)變化,是升調(diào)、降調(diào)還是平調(diào),通過不斷模仿和練習,逐漸掌握英語的語音語調(diào)規(guī)律,使自己的口語表達更加自然流暢。參加英語角也是提升語用能力的重要途徑。在英語角,學生可以與來自不同背景的英語愛好者進行交流,鍛煉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在交流過程中,學生要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時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學習他們的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在英語角討論環(huán)保話題時,學生可以學習到不同人對于環(huán)保問題的看法和表達方式,以及如何運用英語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學生能夠積累更多的口語表達經(jīng)驗,提高語用能力。此外,學生還可以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進行自我訓練。使用一些英語口語學習應用程序,如英語流利說、每日英語聽力等,這些應用程序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包括口語練習材料、發(fā)音評測、對話模擬等功能。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求和時間安排,選擇相應的練習內(nèi)容進行訓練。通過發(fā)音評測功能,學生可以了解自己的發(fā)音問題,并及時進行糾正;通過對話模擬功能,學生可以在虛擬的場景中進行口語練習,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應對能力。學生還可以嘗試用英語寫日記、記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航拍項目合作協(xié)議中關(guān)于版權(quán)歸屬與使用范圍的補充條款
- 網(wǎng)紅奶茶店區(qū)域代理銷售及推廣合同
- 老齡公寓專業(yè)管理及社區(qū)服務委托合同
- 歐洲移民臨時倉儲租賃及倉儲貨物清點協(xié)議
- 短視頻平臺粉絲權(quán)益轉(zhuǎn)移與合規(guī)管理合同
- 互聯(lián)網(wǎng)智能零售平臺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合同
- 醫(yī)療邊緣計算節(jié)點部署與醫(yī)療影像處理服務合同
- 銷售簽單培訓
- 培訓班課程介紹策略
- 遺產(chǎn)繼承稅務代理合同(2篇)
- 大型心血管造影系統(tǒng)及其DSA質(zhì)量控制
- 2024-2025學年人教版七年級(下)期中數(shù)學試卷(考試范圍:第7~9章) (含解析)
- 人工智能安全監(jiān)控系統(tǒng)開發(fā)協(xié)議
- 油田夏季十防培訓課件
- 工傷賠償私了協(xié)議書范本
- 學生心理健康一生一策檔案表
- 2025年佛山市三水海江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急性心梗診療(2025 )
- 國家義務教育質(zhì)量監(jiān)測八年級美術(shù)樣卷
- 2024年江蘇宿遷中考滿分作文《夢想照進現(xiàn)實:我的未來職業(yè)暢想》
- 上海市2022年中考英語卷試題真題及答案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