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第3單元12石鐘山記(共92張)+練習含答案(教師用)_第1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第3單元12石鐘山記(共92張)+練習含答案(教師用)_第2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第3單元12石鐘山記(共92張)+練習含答案(教師用)_第3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第3單元12石鐘山記(共92張)+練習含答案(教師用)_第4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第3單元12石鐘山記(共92張)+練習含答案(教師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教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第3單元12石鐘山記(共92張)+練習含答案(教師用)

第三單元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研習

12.*石鐘山記

1.語言建構與運用:在已有文言知識的基礎上,結合課文注釋,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等;通過反復誦讀,體會本文語言之美。

2.文化傳承與理解:傳承發(fā)揚獨立思辨、質疑、反對臆斷、重視考察的精神。

3.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理清段落內容,在把握段落內容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理清作者是如何敘議結合,借記游說理的。

4.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賞析文章融記敘、議論、抒情于一體,以及行文富于曲折變化的寫作特色。

每一個中國人,差不多都會在不同的境遇里,在不同的時間里,與蘇東坡相遇。他柔情又豪放,苦澀也坦蕩。順境與逆境,儒家與道家,出世與入世,他都經歷;廟堂之高,江湖之遠,他都體驗。他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他的文學,幾乎包含了我們精神世界里的所有主題:有孤獨,有相思;有柔情,有豪放;有挫敗,有掙扎;有苦澀,有灑脫。于是,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在不同的境遇里,與蘇軾相遇。

賞讀·引入研習情境

擦凈你的“窗戶"

一對年輕的夫婦對面搬來一戶新鄰居。第二天早上,當他們吃早飯的時候,年輕的妻子看到了新搬來的鄰居正在外面洗衣服。

妻子對丈夫說道:那些衣服洗得不干凈,也許那個鄰居不知道如何清洗。也許她需要好一點的洗衣粉。丈夫看了看妻子,沉默不語。

就這樣每次鄰居洗衣服,妻子都會這樣評論對方一番。

大概一個月后,年輕的妻子驚奇地發(fā)現,鄰居的晾衣繩上居然懸掛著一件干凈的衣服,她大叫著對丈夫說:快看!她學會洗衣服了。我想知道是誰教會她這個的呢?

她的丈夫卻回答道:我今天早上一大早起來,然后我把玻璃擦干凈了。

【賞析】在我們作出判斷之前,首先要看一下你的窗戶是否干凈。我們所看到的東西取決于眼前窗戶的純凈度。在我們作出任何評判之前,我們應該檢查自己是否客觀,是否能看到對方好的一面,而不僅僅是找出問題審判對方。所以請務必擦凈你的“窗戶”。

預習·語言建構與運用

課|前|預|習

1.作者作品

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畫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是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和歐陽修一起創(chuàng)立了一種穩(wěn)定成熟的散文風格,世稱“歐蘇”。蘇軾也是宋代著名書法家,他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蘇軾也是宋代著名畫家,“湖州竹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的詩清新自然,似信手拈來,亦莊亦諧,大巧若拙,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是宋詩走向成熟的標志。他的詞開一代豪放詞風,他對題材、意境、風格、技巧等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

蘇軾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木石圖》等。

[《石鐘山記》評價]

議論,天下之名言也;筆力,天下之至文也;楷法,天下之妙畫也。

——南宋·劉克莊

通篇討山水之幽勝,而中較李渤、寺僧、酈元之簡陋,又辨出周景王、魏莊子之鐘音。其轉折處,以人之疑起己之疑,至見中流大石,始釋己之疑,故此記遂為絕調。

——明·楊慎

風旨亦自《水經》來,然多奇峭之興。

——明·茅坤

記山水,并悟讀書觀理之法,蓋臆斷有無,而或簡或陋,均非可以求古人也。通體神行,末幅尤極得心應手之樂。

——清·沈德潛

以“心動欲還”,跌出“大聲發(fā)于水上”,才有波折,而興會更覺淋漓。鐘聲二處,必取古鐘二事以實之,具此詼奇,文章妙趣,洋溢行間。

——清·劉大櫆

2.探尋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任汝州(今屬河南)團練副使時,順便送他的長子蘇邁到饒州德興縣(今屬江西)任縣尉,途經湖口縣,游覽了石鐘山,寫了這篇文章。

辨石鐘山記

[唐]李渤

《水經》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鐘山焉?!贬B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響若洪鐘,因受其稱。有幽棲者,尋綸東湖,沿瀾窮此,遂躋崖穿洞,訪其遺蹤。次于南隅,忽遇雙石,欹枕潭際,影淪波中。詢諸水濱,乃曰石鐘也,有銅鐵之異焉??鄱鲋?,南聲函胡,北聲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聯氣凝質,發(fā)為至靈,不然則安能產茲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舊矣。如善長之論,則瀕流庶峰,皆可以斯名冠之。聊刊前謬,留遺將來。貞元戊寅歲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記。

基|礎|梳|理

kēng

zhé

chēnghóng

xià

kuǎnkǎn

tāngtà

zhì

wúyì

二、通假釋義

1.南聲函胡,北音清越(____________)

2.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_________)

“函胡"同“含糊”,重濁模糊

“考"同“拷”,敲打

三、一詞多義

動詞,擊鼓

動詞,鼓動、掀動

動詞,擊鼓

動詞,得到、找得

副詞,能夠

名詞,收獲

名詞作狀語,乘船,坐船

名詞作狀語,用眼睛,用耳朵;親眼,親耳

名詞作動詞,激蕩、掀動

名詞作動詞,命名

使動用法,使……鳴叫

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形容詞作名詞,響聲、聲音

名詞作狀語,在旁邊

中間是空的

兩個詞連用。其,那,指示代詞。實,事情的真相

內心驚恐

六、文言句式

1.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2.此世所以不傳也。(____________)

3.得雙石于潭上。(____________

)

4.而大聲發(fā)于水上。(____________)

5.古之人不余欺也!(_________)

6.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7.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

判斷句,“……者,……也"表判

判斷句,“也”表判斷

狀語后置句,即“于潭上得雙石"

狀語后置句,即“大聲于水上發(fā)”

賓語前置句,即“不欺余"

定語后置句,“之”為定語后

置標志,鏗然有聲之石

省略句,“夜泊"后省略

介詞“于”

積累·文化傳承與理解

山水游記散文

山水游記散文,始于魏晉,所謂“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龍·明詩》)。到了唐代,經元結、柳宗元等人的創(chuàng)作實踐,山水游記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這類文章一般以描繪山川自然、風景名勝為內容,寄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情景交融的傳統(tǒng)手法來表達思想感情。

宋代說理之風大盛,以記游為議論,在敘述中說明事理,形成了山水游記散文新的風格。而《石鐘山記》,則是一篇帶有考辨性質的游記,除描寫所見景物外,還采取了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手法,反駁李渤的觀點,進一步補充事實證實酈道元的觀點,除具有游記的特點外,還具有某些論說文,特別是駁論文的特點。

《水經》

魏晉時期的一部記載全國水道的地理書。此書簡要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原文僅一萬多字,記載相當簡略,缺乏系統(tǒng)性,對水道的來龍去脈及流經地區(qū)的地理情況記載不夠詳細、具體。后來被酈道元改編為《水經注》?!端涀ⅰ芬浴端洝窞榫V,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古代尉官

尉:古代官名。春秋時有軍尉、輿尉,秦漢以后有太尉、廷尉、都尉、縣尉,又有衛(wèi)尉、校尉等,皆簡稱尉,多為武職。

太尉:東漢時,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權力。太尉為三公(各朝三公的官職并不統(tǒng)一)之首,掌管軍政。

衛(wèi)尉:九卿之一,掌宮門禁衛(wèi)。

廷尉(大理):九卿之一,掌訴訟斷案,平決詔獄。類似于后來的刑部尚書。

都尉:秦、漢為高級武官。都尉一職最早出現是在戰(zhàn)國后期的戰(zhàn)事中。秦、西漢初設郡尉,西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改名“都尉”,秩比二千石,協助太守典掌軍事,維護治安。西漢有掌管人員出入京畿的關都尉,掌管邊郡屯田的農都尉,管理歸附各族的屬國都尉,及與武事無關,掌皇帝所乘車輛的奉車都尉,掌副車之馬的駙馬都尉,掌樂府的協律都尉等。

校尉:戰(zhàn)國末已有此官,秦朝時的校尉為中級軍官,為部隊長之意。漢朝時校尉的地位略次于將軍。漢武帝為了加強對長安城的防護而置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八校尉。八校尉之秩(根據功過確定的官員俸祿)皆為比二千石。西園八校尉:漢朝末年,為鎮(zhèn)壓黃巾起義,以西園八校尉統(tǒng)領漢朝的中央軍隊。蹇碩為上軍校尉,袁紹為中軍校尉,鮑鴻為下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左校尉,馮芳為助軍右校尉,夏牟為左校尉,淳于瓊為右校尉。

縣尉:官名,位在縣令或縣長之下。職掌軍事、治安事宜。宋縣尉以閱羽弓手、禁止奸暴為職責。遼、金、元均置。

探究·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結構圖示

本文通過記敘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說明要認識事物的真相必須“目見耳聞”,只有實地調查研究才能弄清事情的真相,切忌主觀臆斷的道理。

主旨歸納

1.酈道元、李渤對石鐘山得名由來各有什么說法?為什么對酈道元的說法“人常疑之”,對李渤的說法“余尤疑之"?

答:

任務探究

把握語言,分析觀點

前人姓名得名由來作者態(tài)度作者依據

酈道元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人常

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前人姓名得名由來作者態(tài)度作者依據

李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余尤

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2.夜游石鐘山,作者是怎樣描寫月夜絕壁下的情景的?實地考察,有沒有遇難而退?結果如何?

答:①景物有高空的棲鶻,水上有鸛鶴。②靜態(tài)——大石,動態(tài)——棲鶻。③用比喻繪形——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④直接繪聲——棲鶻磔磔云霄間。⑤比喻擬聲——鸛鶴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作者實地考察,見此情狀、聲音令人毛骨悚然,氣氛陰森恐怖,探訪困難,心動欲還,忽然噌吰如鐘鼓不絕之聲卻吸引了作者“徐而察之”,反映了他鎮(zhèn)靜而堅忍的探索精神。

發(fā)現“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終于搞清了石鐘山得名的原因。

3.第二段能否只揭示考察的結果而略去游覽的過程?為什么?

答:不可以。第一,如果略去游覽的過程,只揭示考察的結果,本文就不成其為游記,而是一篇純粹的議論文了。第二,如果略去游覽的過程,考察過程中驚恐駭人的場面不加渲染,就不足以揭示求真過程的艱難危險,也就無法說明長期以來無人去探明石鐘山命名由來的原因所在了。第三,略去氣氛的渲染,對考察過程中的驚險恐怖不做交代,文章的感染力必然大為減弱。

4.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表現了怎樣的精神?對此你有什么感想?

答:關于石鐘山得名的原因,雖然早有成說,但本文作者卻不一味迷信和盲從古人,而是在文章一開始就提出人們對酈道元的說法的懷疑,以及自己對李渤的說法的懷疑。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夠在“暮夜"乘小舟”實地考察。雖然石鐘山一帶地處偏僻,地勢險要,風險浪惡,但他為了弄清石鐘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艱險,親身探訪。盡管由于種種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結論不完全正確,但這種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第三段得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結論,帶有哲理的意味。人們對于客觀事物的認識,本來就有一個過程,而且后人對蘇軾說法的懷疑、察疑、釋疑,正是和蘇軾的不迷信古人,不輕信舊說,不主觀臆斷,而自愿實地考察的精神一致。

5.行文富于曲折變化,是本文的一個突出特色。請舉例賞析。

答:如文中寫對舊說之疑共有三次,不僅每次寫法不同,即便在同一次中,文筆也有曲折。對酈道元,是以人之疑引出己之疑,而己之疑又是以比喻來表達;李渤本來是在糾正酈道元的說法,作者引述時,特別加一句“自以為得之矣”,緊接著陡然一轉——“然是說也,余尤疑之”,著一“尤”字,說它較酈道元的說法更不可信;對寺僧使小童持斧敲擊所謂“石鐘”,僅以“余固笑而不信也”一句表示不屑一駁,矛頭直指到三百年前得雙石“扣而聆之"的李渤,駁李渤全用議論,一針見血,也不同于對酈道元的說法用比喻。而且,此節(jié)插在游山之前,也使文章平添波瀾??傊疚乃浿?、所討論的問題雖平常,但通篇幾句一折,有些地方一句一轉,極盡起伏變化之致,使議論內容富有可讀性。

談真識美,鑒賞技巧

1.文章對兩處鳥叫和兩處水聲的描寫完全不同,請結合文本加以賞析。

答:①兩處鳥叫不同。寫棲鶻是先點鳥名(“山上棲鶻”),再寫驚飛(“聞人聲亦驚起"),最后才寫其叫聲(“磔磔云霄間”);寫鸛鶴是先寫聲音(“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然后交代是鸛鶴在叫(“或曰此鸛鶴也”)。前者用擬聲詞“磔磔"形容其驚叫,后者用比喻“若老人咳且笑”形容其怪叫。

②兩處水聲不同。前面的水聲是“微波"與山下的“石穴罅”相擊而發(fā)出的,后面的水聲是“風水"與中流大石的竅穴相吞吐而發(fā)出的,這是聲源不同;前面的“噌吰如鐘鼓不絕”是一種洪大響亮的聲音,后面的“窾坎鏜鞳……如樂作焉"是一種比較低而悠揚的聲音,這是音調和音量的不同;前面是先聞聲,后發(fā)現山下“石穴罅”,后面是先看見“大石當中流"空中而多竅”,然后再寫“有窾坎鏜鞳之聲”,寫的順序也不同。

2.本文是怎樣把記敘和議論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

答:本文記游,不是為了表現石鐘山的山光水色,而是為了闡明道理,因而開篇引述酈道元和李渤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兩種說法以及對這兩種說法的懷疑,以議論為下文的記敘定向,這樣,下文就不可能泛泛寫景,只能有的放矢了。第二段雖然有過程的交代,有景物的描寫,還有氣氛的渲染,但重心始終只有一個,就是考察石鐘山得名的真正原因。原因找到了,作者心中的疑團消逝了,問題也就解決了,這樣,第二段記敘游覽的過程,也就成了實證的過程。在考察、印證的基礎上,文章又從個別升華到一般,讓人領悟到了一個普遍的真理。這樣,文章把抽象的道理寓于生動的記敘之中,記敘、議論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兩種文體的碰撞爆發(fā)出耀眼的火花,既闡明了深刻的道理,又給人美的享受,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說服力。

經過今人全面的科學考察﹐認為石鐘山之所以得名﹐應包括“主形派”所說的“形"和“主聲派”所說的“聲"這兩個方面?!孔跐栋蛵{·石鐘山》

整合探究

蘇軾關于石鐘山得名由來的看法也是錯誤的,那么怎樣理解本文的價值和意義呢?

答:我們學習《石鐘山記》的目的并不在于評判誰是誰非,而在于學習蘇軾這種不迷信舊說,大膽質疑,而且敢于探索,通過實踐得出結論的精神。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千變萬化的,而且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著,在已知事物中可以找出未知的因素,對于已知事物的描述也不是盡善盡美的。所以,對于書本上的東西,對于名人的觀點,我們都不能看成是一成不變的真理,要敢于質疑,并且去小心地求證,這就是《石鐘山記》給我們的啟示。而且,認識未知世界的過程,是一個螺旋形上升的過程,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蘇軾超越了前人,后人又超越了蘇軾。就是在這些超越中在這些否定中,世界才被我們認識。正因為如此,《石鐘山記》至今還閃耀著光輝。

附:【譯注·古今對譯】

石鐘山記

段解:提出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兩種說法,以及對這兩種說法的懷疑。

段解:記敘實地考察石鐘山,得以探明其名由來的經過。

段解:寫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感想,表明寫作意圖。

延伸·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

《石鐘山記》的目的并不在于評判誰是誰非,而在于學習蘇軾這種不迷信舊說、大膽質疑、通過實踐得出結論的精神。世上萬物隨時都在發(fā)生著變化,在已知事物中可以找出未知的因素,對于書本上的東西,對于名人的觀點,我們要像胡適所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就是《石鐘山記》給我們的啟示。

素材提煉

素材點金

惠更斯質疑牛頓提出波動說

17世紀下半葉,世界的科學權威是牛頓。牛頓認為光是一種微粒流,并用它解釋光的直線傳播、鏡面反射、界面折射等現象。但是,惠更斯卻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微粒說不能解釋更復雜的繞射、干涉等現象,主張光是以太波,而且講得頭頭是道,由于牛頓的聲望高,多數人支持微粒說,惠更斯成了孤立的少數派。但他并不隨大流,不迷信權威,堅持獨立見解。隨著研究的深入,到19世紀初,波動說戰(zhàn)勝了微粒說。

課外鏈接

你對質疑精神有著怎樣的看法?寫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示例:生命如歌,或高昂或低沉,正是有了質疑的精神,才嘹亮動人;生命如畫,或濃淡或素雅,正是有了質疑的精神,才美麗動人;生命如酒,或濃烈或清香,正是有了質疑的精神,才醇厚誘人。體味生命的價值,品味人生的意義,正是有了敢于質疑、堅持自我的人,才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歷史的進步。青蛙的反擊,令教授啞口無言,是呀,即便是井底之蛙,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何況人類呢!

精彩運用

石鐘山名字的由來

蘇軾的《石鐘山記》,小時候就讀過,似懂非懂,現在讀來卻別有情趣。

蘇軾對南北朝酈道元認為石鐘山名字的由來是因為水石相撞發(fā)生的聲音像洪鐘一樣表示質疑,同時對唐朝李渤認為是因為那里的石頭敲擊的聲音如鐘而得名也不滿意,于是便親自來到石鐘山陡峭的山壁下,進行考察。作者這樣描寫:“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

美文賞讀

作者感嘆道,事物不親自耳聞目睹,便憑想象來判斷它的有無,可以嗎?酈道元所見到和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可是講得不詳細;一般士大夫總是不愿深夜乘小船來到絕壁之下,所以無法知道底細;而漁人船夫,雖然知道卻不能講出來,這就是石鐘山命名的真實原因不能在世上相傳的道理。

一般的游記只不過描繪山水之秀麗,景色之壯觀,心情之愜意;而蘇軾卻別出心裁,立意獨特,從游玩山水之中闡發(fā)出深刻的道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知梨子味,必須親口嘗。凡事不要坐而論道,閉門造車,必須身體力行,注重調查,親自實踐。這便是這篇游記的現實意義之所在,也是這篇游記千古傳頌的原因。魏源也曾闡述過類似的道理,他說:“披五岳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談滄溟之廣,以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說的也是要注重實踐的道理。

其實蘇軾本身也深入不夠,他雖到了現場,但并沒有與當地群眾座談了解,更沒有探險考察,作科學研究,以至于他還是沒有弄清石鐘山名字的真實由來。經后人考證,石鐘山命名實際上是因為它是一座中空如鐘的石山。

由此可見,親臨現場,未必就能了解事實的真相;親眼所見,未必就“眼見為實"??吹?,不等于看見;看見,不等于看清;看清,不等于看懂;看懂,不等于看透??鬃釉H眼看見他的學生在鍋里抓飯吃,便認為學生對他不尊,誰知他的學生是因為飯中飛進木灰而抓起,因舍不得將飯粒甩掉便將有灰的飯吃掉,深入了解以后孔子才知誤解了學生。有的事情,你深入其中反而影響你對其真實面目的認識,“不識廬山真面目”不就“只緣身在此山中"嗎?

【點評】看來,凡事要澄清事實真相,得到真理性的認識,不僅要多角度觀察,更要深層次研究;不僅要微觀細考,還要宏觀審度;不僅要深入學習和鉆研,還要反復實踐和歷練。一座石鐘山名字的由來,如此簡單明了的事,歷經幾個朝代都沒有搞清,更何況世界上還有多少錯綜復雜的案情,還有多少千變萬化的事態(tài),還有多少盤根錯節(jié)的關系,還有多少紛繁雜亂的問題,還有多少千絲萬縷的情節(jié),沒有扎實深入的工作作風,沒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沒有舜的親力親為,沒有魏征的無畏,沒有包拯的公正,沒有海瑞的廉潔,恐怕都難以做到!

學習文言文翻譯題解題技巧

本文屬于一篇游記,里面有不少典型的句子需要逐字逐句翻譯。高考中,文言文閱讀中必有一道文言文翻譯題。

學以致用

(2021·全國甲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契丹遂駐兵陽城淀,號二十萬,每縱游騎剽掠,小不利輒引去,徜徉無斗志。是時,故將王繼忠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為然,遣李興議和。帝曰:“朕豈欲窮兵,惟思息戰(zhàn)。如許通和,即當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詣契丹軍。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韓杞持書與曹利用俱來,請盟。利用言契丹欲得關南地。帝曰:“所言歸地事極無名,若必邀求,朕當決戰(zhàn)!若欲貨財,漢以玉帛賜單于,有故事,宜許之?!逼醯おq覬關南,遣其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姚東之持書復議,帝不許而去。利用竟以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成約而還。

(節(jié)選自《宋史紀事本末·契丹盟好》)

典例剖析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每縱游騎剽掠,小不利輒引去,徜徉無斗志。

(2)若欲貨財,漢以玉帛賜單于,有故事,宜許之。

【解題思路】第一步:分析句子中重點詞語。本題(1)中,“每"譯為“?!薄敖洺?常?!钡取0选拜m"譯為“就”“總是"等?!耙ァ弊g為“撤退"撤離”“撤去"撤回”“退去"退兵”“逃走"逃離”“離去"離開”等。(2)中,“若"譯為“如果”?!肮适?譯為“先例”。“宜"譯為“應當”“應該"。

第二步:分析句子有無特殊句式。本題中,無特殊句式。

第三步:先在草稿上試翻譯,最后清晰謄寫。

【答案】(1)常??v使游動騎兵搶劫掠奪,稍稍失利就撤退,來回游蕩沒有斗志。

(2)如果想要貨物錢財,漢朝曾賜給匈奴單于玉帛,有先例,應當答應他們。

【參考譯文】

……契丹于是在陽城淀駐軍,號稱二十萬,常??v使游動騎兵搶劫掠奪,稍稍失利就撤退,來回游蕩沒有斗志。這時,舊將王繼忠向契丹一方說和好的好處,契丹一方認為說得對,派李興議和?;实壅f:“我難道想窮兵黷武嗎,只是想停息戰(zhàn)爭。如果答應通和,就應該派使者?!倍臼?,派曹利用到契丹軍中去。十二月庚辰,契丹派韓杞拿著文書和曹利用一起來,請求會盟。曹利用說契丹想得到關南的土地?;实壅f:“他們所說的歸還他們的土地之事非常無名無分,如果一定要得到土地,我應當和契丹決戰(zhàn)!如果想要貨物錢財,漢朝曾賜給匈奴單于玉帛,有先例,應當答應他們。"契丹猶自覬覦關南,派他們的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姚東之拿著文書復議,皇帝不答應而離去。曹利用最終用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達成盟約而還。

一、高考文言文翻譯方法

1.要把文言語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譯好一個句子,同樣要遵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要把文言語句放到上下文中來理解,放到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來斟酌。判定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一字多義的實詞到底是哪個義項,文言句式是如何選用的,怎樣準確斷句,意譯如何進行,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離開了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句子往往很難準確理解,也就很難能翻譯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兩眼只盯著要求翻譯的句子本身,結果是“欲速則不達”,翻譯中出現偏差甚至錯誤,這就是沒有語境意識造成的。

技法歸納

2.翻譯最基本的方法是將單音節(jié)詞轉換成雙音節(jié)詞

古漢語與現代漢語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古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即一個字就是一個詞;而現代漢語以雙音節(jié)詞為主,即由兩個字構成一個詞。將古漢語翻譯成現代漢語,在多數情況下就是把單音節(jié)詞轉換成雙音節(jié)詞。理解并掌握了這一方法,許多翻譯題做起來就不難了。

3.增強文言功底,培養(yǎng)文言語感

這是做好翻譯題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題目最根本的一點。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講的方法和技巧說到底都還是“末技”,其實,根本的技巧還是來自功底,來自內力。

為了增強文言功底和文言閱讀的內力,考生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做好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詞類活用等方面的知識儲備。

二要注重平時積累。文言知識點很多,考生要養(yǎng)成積累的習慣,隨時隨地、一點一滴地積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三要注意復習以前學習過的課文,因為做高考題許多就是對平時學習過的課文知識和能力的遷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識點就直接來自學習過的課文。因此要回歸課本,尤其是對于文言文閱讀能力較弱的同學。

四要多練習,通過練習來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閱讀套路,培養(yǎng)文言語感,增強解題能力。

二、文言文翻譯的技巧

留:專有名詞、國號、年號、地名、人名、物名、職稱、器皿等,可照錄不翻譯。比如: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將軍和都尉都是官名,照錄不翻譯。

調:翻譯時,有些句子(主謂倒裝、定語后置、賓語前置、介賓結構后置等)的詞序需要調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調整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選: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情況比較常見,因此選用恰當的詞義進行翻譯,已經成為文言文翻譯的難點。如《出師表》:“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這里的“顧”是一個多義詞,有多種解釋:回頭看、看、探問、拜訪、顧惜、顧念、考慮。在本句中用“拜訪"最為恰當。

擴: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單音詞擴為同義的雙音詞或多音詞;二是對一些言簡意豐的句子,翻譯時,要擴展其內容,才能把意思表達清楚。

刪:刪去不需要翻譯的詞。比如《曹劌論戰(zhàn)》:“夫戰(zhàn),勇氣也。”這里的“夫"為發(fā)語詞,翻譯時應該刪去?!独恰罚骸叭庖驯M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边@里的“之"起補足音節(jié)的作用,沒有實意,應該刪去。

補:翻譯時應補出省略的成分。比如《兩小兒辯日》:“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翻譯時在“如盤盂"前補出形容詞性謂語“小”。

換:翻譯時應把古詞換成現代詞。如《觀潮》:“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校閱水軍。"這里的“歲”應換成“年"。

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給,其勢必當取于人?;驙I利以侵民,或因訟而納賄,或名假貸,或托姻屬,宴饋征逐,通室無禁,以致動相掣肘,威無所施。己雖日昌,民則日瘁;己雖日歡,民則日怨。由是而坐敗辱者,蓋駢首驪踵也。嗚呼!使為妻妾而為之,則妻妾不能我救也;使為子孫而為之,則子孫不能我救也;使為朋友而為之,則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孫、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職而自為之為愈也哉!

遷移運用

(1)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2)使為子孫而為之,則子孫不能我救也。

【解析】第(1)句:關鍵實詞有“居”“清白"喜奢好侈”;關鍵虛詞有“所以"率”“由"然”;文言句式有“……者,……也"(判斷句)。

第(2)句:關鍵實詞有“為”(第2個)“救";關鍵虛詞有“為”(第1個)“而"之”“則”,文言句式有“不能我救”(賓語前置句)。

【答案】(1)(有的人)擔任官職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2)如果為了子孫來做這些事,那么子孫是救不了我的。

【參考譯文】

(有的人)擔任官職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朝廷(的俸祿)既然不能滿足家人的欲望,(他們)必然要向他人索取。有的謀取利益侵擾百姓,有的趁著打官司收受賄賂,有的名義上借貸,有的請托親戚,宴請、饋贈、索取、競爭,整個家族沒人禁止,以至于在做事時動輒互相從旁牽制,威嚴沒法施行。自己雖然一天比一天過得好,百姓卻一天比一天勞苦;自己雖然一天比一天快樂,百姓卻一天比一天抱怨。因為這犯罪進監(jiān)獄受羞辱的,多得比肩接踵。唉!如果為了妻妾來做這些事,那么妻妾是救不了我的;如果為了子孫來做這些事,那么子孫是救不了我的;如果為了朋友來做這些事,那么朋友是救不了我的。妻妾、子孫、朋友都不能救我,哪比得上在自己的本職崗位上廉潔勤政,并自己做自己喜歡的更好呢!

賓語前置句

課文引入:《石鐘山記》中“古之人不余欺也"是賓語前置句?!坝唷笔恰捌?的賓語,卻放在了謂語的前面,翻譯的時候要把前置的賓語恢復到謂語后,正常語序應為“古之人不欺余也”。

聚焦高考

知|識|講|解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于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動詞可以帶賓語,介詞也可以帶賓語。

賓語前置有以下幾種:

1.動詞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格式:主+否定詞+賓+動詞。所謂否定句,即句中有否定副詞“不、弗、未、非、否、毋"等,或表示否定的動詞“無”,或無定指代詞“莫"。如果動詞的賓語是代詞,一般放在謂語動詞之前。例如:

①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代詞“自”作“信"的賓語,“不自信”即“不信自"。

譯文:鄒忌不相信自己。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代詞“之”作“有"的賓語,“未之有”即“未有之"。

譯文:這樣還不能統(tǒng)一天下而稱王,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

③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屈原《離騷》)代詞“吾”作“知"的賓語,“不吾知”即“不知吾"。

譯文:不了解我也就罷了,只要我的本心確實是美好的。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格式:主+賓+動。古漢語中,使用頻率較高的疑問代詞是“何”,其他還有“誰、孰、安(什么、什么地方)、焉(哪里)、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例如:

①大王來何操?(司馬遷《鴻門宴》)疑問代詞“何”作“操"的賓語,“何操”即“操何"。

譯文:大王來時拿的什么東西呢?

②沛公安在?(司馬遷《鴻門宴》)疑問代詞“安”作“在"的賓語,“安在”即“在安"。

譯文:沛公在哪里?

③復駕言兮焉求?(《歸去來兮辭》)疑問代詞“焉”作“求"的賓語,“焉求”即“求焉"。

譯文:我還駕車出去追求什么?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格式:主+賓+之(是)+動。例如:

①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之”字是賓語提前的標志,“何厭之有"即“有何厭”。

譯文: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

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之"字是賓語提前的標志,即“不知句讀”“不解惑"。

譯文:不通曉句讀,不能解決疑惑。

③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即“無乃過爾與”?!斑^”,責備。

譯文:恐怕應該責備你吧?

表示動作對象的單一性或強調賓語,往往用“唯……是……”格式,可將副詞“唯"譯成“只”“只是"或“?!薄耙欢?等,而助詞“是”是賓語提前的標志,不譯。如成語“唯利是圖"唯命是從”,即“唯圖利"唯從命”。

2.介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常見的介詞有“于、以、為、與、從、自、向"等,它們往往與后面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結合,組成介詞短語。這些在介詞后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叫介詞賓語。介詞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后,文言文中在下面幾種情況下放在介詞之前:

(1)疑問代詞作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前。例如:

①何以知之?(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何”作介詞“以"的賓語,即“以何知之”。

譯文:憑什么知道呢?

②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誰"作介詞“與”的賓語,即“吾與誰歸"。

譯文: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2)介詞賓語不是疑問代詞,但是為了強調它,也放在介詞的前面,這種情況最常見的是介詞“以”的賓語前置。例如:

余是以記之。(蘇軾《石鐘山記》)“是以"即“以是”,因此。

譯文:我因此記下了它。

(3)介詞賓語是方位詞,也放在介詞的前面。例如: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司馬遷《鴻門宴》)“東向"南向”即“向東"向南”。

譯文:項羽、項伯面向東坐;亞父面向南坐。

技|法|點|撥

熟記賓語前置的類型和例句,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習慣,將前置的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后。

典|例|剖|析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相關文段:(蕭)禧又曰:“界渠未定,顧和好體重,吾且往大國分畫矣。"(許)將曰:“此事,申飭邊臣豈不可,何以使為?”禧慚不能對。

【解析】“申飭”,飭令,指示?!昂我浴敝小昂?作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即“以何”,“憑什么”。“為”,語氣詞,“何以……為”譯為“為什么要……呢"。

【答案】許將說:“這件事,指示邊地官員辦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蕭禧羞慚不能回答。

當|堂|鞏|固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相關文段:及始興王叔陵為揚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為記室,辟(謝)貞為主簿。貞度叔陵將有異志,因與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輒辭以疾,未嘗參預。叔陵雅欽重之,弗之罪也。

【解析】“度”,猜度。“雅”,向來,一向;非常?!拜m辭以疾"是狀語后置句,即“輒以疾辭”,翻譯為:總是稱病推辭。“弗之罪也”,否定句中代詞“之”作賓語,前置,“弗之罪"即“弗罪之”,翻譯為:不怪罪他。

【答案】謝貞猜度叔陵會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遠叔陵,每當有宴飲游樂,總是稱病推辭,不曾參與。叔陵一向(或:非常)欽敬他,不怪罪他。第三單元12.

一、語言文字運用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臆斷其有無_臆斷:主觀地作出判斷

B.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殆:大概

C.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絕:走不通的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_考:考證

【解析】D項,考:敲打。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雖趣舍萬殊_B.汝識之乎

C.南聲函胡,北音清越D.早繅而緒

【解析】A項,“趣"同“取”。C項,“函胡"同“含糊”。D項,“而"同“爾”。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而"字表示的關系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

A.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

B.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D.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解析】前三項“而”均表示轉折關系,D項表示并列關系。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意義基本相同的一項是()

A.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B.空中而多竅

C.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解析】B項,“空中”,古義,指中間是空的;今義,指天空中。C項,“所以”,古義,是特殊的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的結合,相當于“……的緣故";今義,用作表因果關系的連詞。D項,“其實”,古義,“其”,代詞,那,“實”,指“事情的真相";今義,副詞,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承上文,多含轉折意)。

【答案】A

5.下列句子中,是賓語前置句的一項是()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D.今以鐘磬置水中

【解析】A項,無特殊句式。B項,是賓語前置句,“余”是“欺"的賓語。C項,是判斷句,“……者……也”表判斷。D項,是省略句,“置"后面省略了介詞“于”。

【答案】B

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有人說,蘇軾的才華是上天恩賜的禮物,常人可望而不可即。蘇軾剛滿20歲,參加“千年科舉第一榜”,就從眾多才俊學子中脫穎而出。只是好景不長,他初入仕途,就碰上新黨王安石變法,觸怒新黨,幾次差點被置于死地,眾親友力挽狂瀾,才保其性命??山酉聛淼臍q月,變得更加風雨飄搖。

1079年,40多歲的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入獄103天。在此之前,__①__,王公貴戚、販夫走卒,無一不是他的摯交??梢怀?,身邊問津之人,卻寥寥可數。等他好不容易得到釋放,卻因一紙詔令,再度下放黃州。面對眼前的荒蕪之地,他感到無措,又很茫然,直到有一日雨后,他聽到不遠處的寺廟,有悠然的禪音奏響。聲韻縈繞在蘇軾心頭,他仿佛領悟到人生之真諦:無爭、無搶、自得。從此,__②__,并非只是孤寂荒涼之地,而是靈魂的寄托之所。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生命的旅程千千萬,我們只不過是過客,何必在意那些榮辱興衰呢?升沉得失、聚散逢離,__③__,那么就不要為之傷感,越是人生艱難處,越要好好愛自己。

請在文中①②③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答案】①蘇軾的朋友可謂遍布天下/蘇軾朋友甚多②黃州對于他而言③既然無法改變

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石鐘山記》中李渤淺陋之處表現在:____,____。

(2)《石鐘山記》結尾,作者是這樣評價酈道元和李渤的:____,____。

(3)蘇軾在《石鐘山記》中用反詰句提出全文的中心:“____,____,____?"這句話是作者經過實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結論,也是對李渤的主觀臆斷、自以為是的態(tài)度的批評。

【答案】(1)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2)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3)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二、文言文閱讀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題。

上梅直講①書

蘇軾

軾每讀《詩》至《鴟鸮》,讀《書》至《君奭》,常竊悲周公之不遇。及觀《史》,見孔子厄于陳蔡之間,而弦歌之聲不絕;顏淵、仲由之徒,相與問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顏淵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不容何???不容然后見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爾多財,吾為爾宰?!狈蛱煜码m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樂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貴,有不如夫子之貧賤。夫以召公之賢,以管、蔡之親,而不知其心,則周公誰與樂其富貴?而夫子之所與共貧賤者,皆天下之賢才,則亦足以樂乎此矣!

軾七八歲時,始知讀書。聞今天下有歐陽公者,其為人如古孟軻、韓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從之游,而與之上下其議論。其后益壯,始能讀其文詞,想見其為人,意其飄然脫去世俗之樂,而自樂其樂也。方學為對偶聲律之文,求升斗之祿,自度無以進見于諸公之間。來京師逾年,未嘗窺其門。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禮部,執(zhí)事與歐陽公實親試之。軾不自意,獲在第二。既而聞之,執(zhí)事愛其文,以為有孟軻之風,而歐陽公亦以其能不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非左右為之先容,非親舊為之請屬,而向之十余年間聞其名而不得見者,一朝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茍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有大賢焉而為其徒則亦足恃矣。茍其僥一時之幸,從車騎數十人,使閭巷小民聚觀而贊嘆之,亦何以易此樂也!

《傳》曰:“不怨天,不尤人”,蓋“優(yōu)哉游哉,可以卒歲”。執(zhí)事名滿天下,而位不過五品,其容色溫然而不怒,其文章寬厚敦樸而無怨言,此必有所樂乎斯道也,軾愿與聞焉!

【注】①梅直講:即梅堯臣,字圣俞,北宋詩人。他曾任國子監(jiān)直講。蘇軾參加禮部考試時,梅堯臣任參評官。

8.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人不可以茍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有大賢焉而為其徒則亦足恃矣。

【解析】“人不可以茍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內容相對,結構一致,各自斷開,即CE處斷開;“而"字連接“有大賢焉”與“為其徒”,中間不斷開;“則”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斷開,即G處斷開。

【答案】CEG

9.下列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遇,不得志,與《尋隱者不遇》這首詩標題中的“不遇"詞義不同。

B.禮部,六部之一,主要負責接待外賓、籌劃典禮、辦立學校、科舉考試等,文中的禮部考試又稱“春闈”。

C.屬,意為請托,與《赤壁賦》中“舉酒屬客"中的“屬”意義與用法相同。

D.而,有轉折意,與《勸學》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中的“而”意義和用法相同。

【解析】請托;勸請。句意:也不是親朋好友為我請托。/舉起酒杯勸客人喝酒。

【答案】C

10.以下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顏淵和孔子之間的對話,可以看出顏淵對老師思想的尊崇,以及師生之間關系的和諧。

B.蘇軾在讀書時期,就仰慕歐陽文忠公和梅公,欣賞他們能夠擺脫世俗樂趣而自得其樂的風范。

C.蘇軾在信中告訴梅堯臣,自己在考試中獲得第二名,是因為受到了梅堯臣的贊許和欣賞。

D.蘇軾在書信中表現的“不怨天不尤人"的豁達胸襟,是與其詩文創(chuàng)作的主要思想情懷一致的。

【解析】“是因為受到了梅堯臣的贊許和欣賞”錯,由原文“既而聞之,執(zhí)事愛其文,以為有孟軻之風,而歐陽公亦以其能不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可知,應該是受到了梅堯臣和歐陽文忠公的欣賞。

【答案】C

11.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及觀《史》,見孔子厄于陳蔡之間,而弦歌之聲不絕。

(2)來京師逾年,未嘗窺其門。

【答案】(1)后來我讀了《史記》,看到孔子在陳國和蔡國遭遇困厄,然而彈琴唱歌的聲音卻沒有斷絕的記述。

(2)我來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門拜訪過。

12.蘇軾認為“周公之富貴,有不如夫子之貧賤”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①天下雖不接受孔子的觀點,可他和弟子卻很滿足,感到快樂。②和孔子一起過貧賤生活的都是天下的賢才,這足以令人快樂。③周公雖富貴,沒人能理解他的心思,沒有人與他同樂。

【參考譯文】

我每次讀到《詩經》的《鴟鸮》篇,讀到《尚書》的《君奭》篇,經常暗自感嘆周公不被世人理解。后來我讀了《史記》,看到孔子在陳國和蔡國遭遇困厄,然而彈琴唱歌的聲音卻沒有斷絕的記述。顏淵、仲由等弟子和孔子相互問答。孔子說:“‘并非犀牛,并非老虎,卻奔逃于荒野之上?!y道我推行的道義不正確嗎?為何我會落到這般田地?"顏淵說:“老師您推行的道義太宏大,所以天下沒有人可以接受。即使這樣,道義不被接受又有什么可憂慮的呢?不被接受,才更能顯出您是君子?!笨鬃虞p松地笑道:“顏回,假如你有很多財富,我就會做你的管家。"天下人雖然不能接受孔子的道義,但他和弟子們居然能夠感到滿足,彼此相處快樂。我現在才知道周公的富貴有比不上孔子的貧賤的地方。憑借召公的賢明,管叔、蔡叔的親近,還不能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與誰共享那富貴的歡樂呢?而與孔子共同過著貧賤生活的人,都是天下的賢能之士,這就足夠快樂了!

我七八歲的時候,才知道讀書。聽說當今天下有位歐陽公,他為人像古時的孟軻、韓愈那類人。又有一位梅公,和歐陽公交游往來,而且與他相互討論文章。后來我長大幾歲,才能夠閱讀先生們的文章,想像先生們的為人,覺得他們應當能夠擺脫世俗的樂趣而自得其樂。當時我正在學習講究對偶聲律的詩文,想謀得一些微薄的俸祿,自認為沒有什么資格拜見諸位先生前輩,所以來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門拜訪過。

今年春天,天下的讀書人匯集于禮部,您與歐陽公親自主持考試。不料,我居然高中第二名。不久我又聽說,您喜愛我的文章,認為有孟軻的文風,而歐陽公也因為我不做流于世俗的文章而錄取我。所以,我得以位于及第之列,既不是先生的手下舉薦我,也不是親朋好友為我請托,之前十幾年只聽過名聲而不得相見的人,朝夕之間居然成為了我的知己。回來后我思量這件事,認為人不能茍且于富貴之中,但也不應徒勞于貧賤的生活。有大賢人在此而能成為他的門生,也足夠使人找到依靠了。倘若一時僥幸做了大官,讓數十個乘著車馬的侍從跟隨著,讓鄉(xiāng)里閭巷的百姓圍觀稱贊,也不能代替這種與大賢人相知相遇的快樂??!

《左傳》上說“不抱怨老天,不埋怨他人”,因為“悠然自得,可以盡享天年"。您名滿天下,而官銜不過五品,神態(tài)溫和而沒有怒色,文章寬厚淳樸而沒有怨言,這一定有樂于此道的原因,我希望能夠聽到您的高見。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題。

材料一:

軾始見足下詩文于孫莘老①之坐上,聳然異之,以為非今世之人也。莘老言:“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為稱揚其名。”軾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將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稱揚為?然觀其文以求其為人,必輕外物而自重者。"其后過李公擇②于濟南,則見足下之詩文愈多,而得其為人益詳。意其超逸絕塵,獨立萬物之表,馭風騎氣,以與造物者游,非獨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雖如軾之放浪自棄,與世闊疏者,亦莫得而友也。今者辱書詞累幅,執(zhí)禮恭甚,如見所畏者,何哉?軾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懼其不可得,豈意得此于足下乎?喜愧之懷,殆不可勝!然自入夏以來,家人輩更臥病,忽忽至今,裁答甚緩,想未深訝也。《古風》二首托物引類真得古詩人之風而軾非其人也。聊復次韻,以為一笑。未由會見,萬萬以時自重。

(選自蘇軾《答黃魯直③書》)

材料二:

轍之不肖,何足以求交于魯直?然家兄子瞻與魯直往還甚久,轍與魯直舅氏公擇相知不疏。讀君之文,誦其詩,愿一見者久矣。性拙且懶,終不能奉咫尺之書,致殷勤于左右,乃使魯直以書先之,其為愧恨,可量也!自廢棄以來,頹然自放,頑鄙愈甚。見者往往嗤笑,而魯直猶有以取之。觀魯直之書所以見愛者,與轍之愛魯直無異也。然則書之先后,不君則我,未足以為恨也。比聞魯直吏事之余,獨居而蔬食,陶然自得。蓋古之君子不用于世,必寄于物以自遣。阮籍以酒,嵇康以琴。阮無酒,嵇無琴,則其食草木而友麋鹿有不安者矣!獨顏氏子飲水啜菽,居于陋巷,無假于外而不改其樂,此孔子所以嘆其不可及也。今魯直目不求色,口不求味,此其中所有過人遠矣,而猶以問人,何也?漸寒,比日起居甚安。惟以時自重!

(選自蘇轍《答黃庭堅書》)

【注】①孫莘老:孫覺,字莘老,蘇軾之友,黃庭堅的岳父。②李公擇:李常,字公擇,蘇軾友人,黃庭堅的舅父。③魯直:黃庭堅,字魯直。

13.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古風》二首托物引類真得古詩人之風而軾非其人也。

【解析】“《古風》二首”,是句子的主語,其后B處斷開,可以起到強調的作用;“托物引類”,作“《古風》二首”的謂語,闡述“《古風》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