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輪復習講義 第9單元 生物與環(huán)境_第1頁
高考生物一輪復習講義 第9單元 生物與環(huán)境_第2頁
高考生物一輪復習講義 第9單元 生物與環(huán)境_第3頁
高考生物一輪復習講義 第9單元 生物與環(huán)境_第4頁
高考生物一輪復習講義 第9單元 生物與環(huán)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9講生物與環(huán)境

第34講種群及其動態(tài)

一、種群密度及其調查方法

1、種群的概念

在一定空間范圍內,同種生物所有個體形成的集合就是種群。

2、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

(1)概念: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

(2)調查方法

①逐個計數法:調查分布范圍較小,個體較大的種群,

②樣方法

適用丁?植物、活動能附小和活動能力弱

對匏的動物,如昆蟲卵、蝌攻、跳蝴等:-

般不選叢生或@生的單子葉草本植物,

而選擇個體數門易于辨別的雙子葉卓木

I植物

[隨機取樣:樣方大小適中(即掂物的大

小不同.樣方面枳也應不同,如喬木樣

方面枳可取100灌木可取9m,草

本植物可取Im2);樣方數址依總面積

、而定

r五點取樣法等距取樣法

方法J

、常適用「?方形地塊常適用于狹長地塊

樣方內的個體全郃il數;甲圖中邊界線

上的個體只計數樣方栩鄰兩邊及其頂角

上的乙圖中邊界線上的個體只計數虛

線一側壓線個體(遵循“計上不計F.

計左不計右”原則甲、乙兩圖中實心

阿表示需統(tǒng)計的個體)

-一八/種楙.所有樣方種群中身之和

血戶,密度而戴~

M+M+……+M

=------n------

a.樣方大小確定方法為根據被調查生物的種類和分布情況確定樣方的大小。

b.樣方法調查時要強調“苑機”取樣,原因是為了確保所選擇的樣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觀因素

的影響,使通過樣方法統(tǒng)計的結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實的情況。

C.樣方多少會影響調查結果嗎?調查時若樣方的數量太少,其統(tǒng)計結果的誤差可能就較大;一

般而言,樣方越多,其統(tǒng)計結果越接近真實情況。但是,樣方數量太多,整體取樣花費的時間、精

力就越多。從統(tǒng)計學上看,一定數量的樣方即可以保證統(tǒng)計結果的真實性。

d.某興趣小組調查某種雙子葉草本植物種群密度的結果如表所示。其中,第四個樣方中該植物

的分布情況如圖所示,則該植物種群密度是區(qū)株/n?。

"O1""O-

<)°O°O

OOo(>

—0—0—1

樣方N3Ns

種群密度(株株2)878X9

③標記重捕法

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如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

調查對象

類、魚類和昆蟲等

確定調查對象

1

捕獲并標記數量為M

1

調查程序市域、+弊J捕獲數M

重抽、計數〈工_、「皿

標記數N。

1

NxN

計算種群密度N=」~

N。

調查期間,被調杳個體沒有遷入和遷出、出生和死亡;標記物不能

注意事項過于醒目,不能影響標記對象正常的生命活動;標記物不易脫落,

要能維持一定時間

④黑光燈誘捕法:對于趨光性的昆蟲,還可以用黑光燈進行燈光誘捕的方法調查種群密度。

二、種群的其他數量特征

種群的其他數量特征與種群密度之間的關系

增長餓假定玻衰退型

老年個體數

成年個體數AM、、

幼年個體數

年齡”構

.測;

種群版討

「出生率死亡率

決定決定

遷入率(種群密度)遷出率

影響:

-----------------性別.比例

注:?'分別表示增加、渡少;

分另愫示直接作用、間接作用一

(1)直接決定種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

(2)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不直接決定種群密度,年齡結構通過影響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從

而預測種群數呈變化趨勢,性別比例能夠影響種群的出生率,間接影響種群密度。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誘殺害蟲的雄性個體會降低害蟲的種群密度,原理是性引誘劑誘

殺害蟲會導致害蟲的性別比例失調,從而降低出生率,導致種群密度明顯降低。

(4)春運期間,影響北京、廣州等大城市人口數量變化的主要因素是遷入率和遷出率,

(5)某生物學家對某地的蝗蟲種群進行研究后大膽預測:不久后蝗災會更加嚴重。他得出此結

論的依據最"J'能是蝗蟲的年齡結構為增長型。

1、(2021年山東卷)調查一公頃范圍內某種鼠的種群密度時,第一次捕獲并標記39只鼠,第

二次捕獲34只鼠,其中有標記的鼠15只。標記物不影響鼠的生存和活動并可用于探測鼠的狀態(tài),

若探測到第一次標記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競爭、天敵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該段時間內有鼠出

生而種群總數量穩(wěn)定,則該區(qū)域該種鼠的實際種群密度最接近于(結果取整數)()。

A、66只/公頃13、77只/公頃C、83只/公頃D、88只/公頃

答案B

解析分析題意可知:調歪一公頃范圍內某種鼠的種群密度時,第一次捕獲并標記39只鼠中有

5只由于競爭、天敵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將第一次標記的鼠的數量視為39—5=34(只),第二次捕

獲34只鼠,其中有標記的鼠15只,設該區(qū)域該種鼠的種群數量為X只,則根據計算公式可知,(39

-5)/X=15/34,解得X-77.07,面積為一公頃,故該區(qū)域該種鼠的實際種群密度最接近于77只/公

頃。故B正確。

2、(2022年山東卷)根據所捕獲動物占該種群總數的比例可估算種群數量。若在某封閉魚塘中

捕獲了10(H)條魚售賣,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獲了950條魚。假設魚始終保持均勻分布,則該魚塘

中魚的初始數最約為(

A、2XI04條B、4X1()4條C、6X1()。條D、8X10,條

答案A

解析由題意可知所捕獲動物占該種群總數的比例可估算種群數量,若該種群數量為N,則

1000_950

解得N=2xl()4,A正確。

下一一N-10()()

3、(2021年遼寧卷)灰鶴是大型遷徙鳥類,為國家I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研究者對某自然保

護區(qū)內越冬灰鶴進行了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灰鶴種群通常在同一地點集群夜宿,經調查,該灰鶴種群數

量為245只,初次隨親鳥從繁殖地遷徙到越冬地的幼鶴為26只。通過糞便分析,發(fā)現(xiàn)越冬灰鶴以保

護區(qū)內農田收割后遺留的玉米為最主要的食物。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統(tǒng)計保護區(qū)內灰鶴種群數量可以采用逐個計數法

B、可由上述調查數據計算出灰鶴種群當年的出生率

C、為保護灰鶴,保護區(qū)內應當禁止人類的生產活動

D、越冬灰鶴糞便中的能量屬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

答案A

解析灰鶴數量較少,個體較大,統(tǒng)計保護區(qū)內灰鶴種群數量可以采用逐個計數法,A正確;題

干中信息只能說明初次隨親鳥從繁殖地遷徙到越冬地的幼鶴為26只,不能說明新生個體只有26只,

故不能計算出灰鶴種群當年的出生率,B錯誤;越冬灰鶴以保護區(qū)內農田收割后遺留的玉米為最主

要的食物,則不能禁止人類的生產活動,應當合理安排人類的生產活動,C錯誤;糞便量屬于上一

營養(yǎng)級的能量,不屬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因此越冬灰鶴糞便中的能量屬于上一營養(yǎng)級同化量的一

部分,D錯誤。

4、(2018年全國卷3)某同學運用黑光燈誘捕的方法對農田中具有趨光性的昆蟲進行調查。卜

列敘述錯誤的是()。

A、趨光性昆蟲是該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消費者

B、黑光燈傳遞給趨光性昆蟲的信息屬于化學信息

C、黑光燈誘捕的方法可用于調查某種趨光性昆蟲的種群密度

D、黑光燈誘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該農田趨光性昆蟲的物種數目

答案B

解析昆蟲以植物或微小動物等為食,屬于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消費者,A項正確;黑光燈傳遞的光,

是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屬于物理信息,B項錯誤;對于具有趨光性的昆蟲,可運用黑光燈謗

捕的方法調查其種群密度,此外還可運用此方法探究該農田檢光性昆蟲的物種數目,C、D項正確。

5、(2017年全國卷3)某陸生植物種群的個體數量較少,若用樣方法調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

理的是()o

A、將樣方內的個體進行標記后再計數

B、進行隨機取樣,適當擴大樣方的面積

C、采用等距取樣法,適當減少樣方數量

D、采用五點取樣法:適當縮小樣方面積

答案B

解析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的關鍵就是隨機取樣,取樣方法有等距取樣法和五點取樣法兩種,計

數時無須標記即可直接計數;若種群個體數量過少,則應適當增加樣方面積。

6、(2016年全國卷2)如果采用樣方法調杳某地區(qū)(甲地)蒲公英的種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

確的是().

A、計數甲地內蒲公英的總數,再除以甲地面積,作為甲地蒲公英的種群密度

B、計數所有樣方內蒲公英總數,除以甲地面積,作為甲地蒲公英的種群密度

C、計算出每個樣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樣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為甲地蒲公英

的種群密度

D、求出所有樣方蒲公英的總數,除以所有樣方的面積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積,作為甲地

蒲公英的種群密度

答案C

解析估算種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樣方法:在被調查種群分布的范圍內,隨機選取若干個

樣方,通過計數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求得每個樣方內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內種群密度的平均

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估計值。綜上所述,A、B、D三項均錯誤,C項正確。

7、(2022年全國乙卷)某研究小組借助空中拍照技術調查草原上地面活動的某種哺乳動物的種

群數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選取樣方、空中拍照、識別照片中該種動物并計數?;卮鹣铝袉栴}。

(1)為保證調查的可靠性和準確性,選取樣方時應注意的主要事項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點即可)。

(2)已知調查區(qū)域總面積為5,樣方面積為加,樣方內平均個體數為〃,則該區(qū)域的種群數量

為O

(3)與標志重捕法相比,上述調查方法的優(yōu)勢有(答出

2點即可)。

答案(1)隨機取樣、樣方大小一致、樣方數量適宜;(2)(SXn)/m:(3)對野生動物的不良

影響小、調查周期短,操作簡便。

8、(2022年全國甲卷)為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某研究小組對某林地的動植物資源進行了

調查?;卮鹣铝袉栴}。

(1)調查發(fā)現(xiàn),某種哺乳動物種群的年齡結構屬于增長型,得出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發(fā)現(xiàn)該

種群中o

(2)若要調查林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若要調

查某種鳥的種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3)調查發(fā)現(xiàn)該林地的物種數目很多。一個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

(4)該林地中,植物對動物的作用有(答出2點即可);動物對植物

的作用有(答出2點即可)。

答案(1)幼年個體數較多、中年個體數適中、老年個體數較少;(2)①樣方法;②標志重捕法:

(3)物種豐富度;(4)①為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空間;②對植物的傳粉和種子傳播具有重要作用。

三、種群數量的變化及其應用

1、種群數量變化的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構建數學模型,其是用來描述一個系統(tǒng)或它的性質的數學形式.,

(2)一般步驟:觀察研究對象,提出問題一提出合理的假設一根據實驗數據,用適當的數學形

式對事物的性質進行表達,即建立數學模型一通過進一步實驗或觀察等,對模型進行檢驗或修正。

(3)表達形式:①數學方程式:科學、準確,但不夠直觀;②曲線圖:直觀,但不夠精確。

2、種群數量的增長

(1)種群的“J”形增長

仲群故疑g/

增長快型武O時間

根節(jié)

增長率增K速率

種酢增長率和

煨長速率帙金。時間。時間

形成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

原國有天敵和兀他競爭物種等

,N0:該種群的起始數址

/:時間

/年后詼種群的數量:

A:該種群故址是前一年種

群數出的倍數

拓展歸納準確分析曲線

①〃段——丸>1且恒定,種群數量呈"J"形增長。

②力段——九盡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種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則種群數量一直增長。

③C段——2=1,種群數量維持相對穩(wěn)定。

④4段——2<1,種群數量逐年下降。

⑤e段——盡管人呈上升趨勢,但仍未達到1,故種群數量逐年下降。

(2)種群的“S”形增長

種酢數址增長模型

L一一

模地

r1'

種群增長率和

增長速率模型

。?!皶r間O…2時間

資源、空間條件有限.隨種群密度增

’[:大.種內克爭加劇,從而使出生生降

原因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曲線「種群數狀達到色時,增長速率最大

布斤種群數址達到環(huán)境容納址(即K值)后.

?L將停止增長

減少環(huán)境阻力一弛&K值

保護野生資源

AJ'增大環(huán)境阻力一畋低長俏一

防治有宙生物

草原最大我備量不招過長值一

應用合理確定線布址

中等強度的捕撈(捕撈H在A72

左右)有利卜持續(xù)獲得較大的

A72W例產量

必逋防治有害生物,嚴防達

到K/2處

①下圖表示的是種群數量增長曲線,圖中陰影部分表示的含義是在生存斗爭中被淘汰的個體數

量。圖中b曲線的形成過程中出現(xiàn)了環(huán)境阻力的時間:b曲線的形成過程中始終存在環(huán)境阻力。

②對于鼠、蚊蟲等有害生物的控制,應該采取的措施:從環(huán)境容納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

施降低有害動物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如將食物儲存在安全處,斷絕或減少它們的食物來源;室內采

取地面硬化,減少它們挖造巢穴的場所;養(yǎng)殖或釋放它們的天敵等。

③依據自然界“種群增長”的特點,人們在進行狩獵或海洋捕撈作業(yè)時,應使種群數量剩余在K/2

左右,原因是種群數量在心2時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捕撈剩余在W2能使種群數量快速增長,有

利于獲得最大持續(xù)產量。

④下圖是某自然區(qū)域中甲、乙兩個種群的數量比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則。?/2,甲、乙兩種群

的數量均呈“S”形曲線增長嗎?丕是(填“是”或“不是其理由是在有限的環(huán)境條件下,乙種群最

終呈現(xiàn)形增長。隨時間的推移,甲、乙種群的數量比先增加后減少,最后在時刻降為零,說

明甲種生物的數量先增加后減少,最終被淘汰。

|甲,乙種群的數怙比

h時間

熱點歸納聚焦K值

原來的環(huán)境容納M

新的環(huán)境容的量

abc時同

①K值并不是種群數量的最大值:K值是環(huán)境容納量,即在保證環(huán)境不被破壞的前提下所能維

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種群數量所達到的最大值會超過K值,但這個值存在的時間很短,因為環(huán)境會

遭到破壞。

②K值不是一成不變的:K值會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當環(huán)境遭到破壞時,K值會下降;

當環(huán)境條件狀況改善時,K值會上升。

③在環(huán)境不遭受破壞的情況下,種群數量會在K值附近上下波動。當種群數量偏離K值的時候,

會通過負反饋調節(jié)使種群數量回到K值。

④K值的四種表示方法如下圖所示,圖中h時所對應的種群數最為K/2,/2時所對應的種群數量

為K值。

3、種群數量的波動

(1)大多數生物的種群數量總是在波動中。處于波動狀態(tài)的種群,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可能出現(xiàn)

種群爆發(fā)。

(2)當種群長久處r不利條件下,種群數量會出現(xiàn)持續(xù)性的或急劇的下降,

(3)當一個種群的數量過少,種群可能會由于近親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

4、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

植物

,

照影

?一

-一

發(fā)

IM.響/

物因一

.L種

發(fā)

數W

r「

生物捕食.競爭,寄率

生、病原體等

四、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

1、實驗原理

(1)用液體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酵母菌,種群的增長受培養(yǎng)液的成分、空間、pH、溫度等因素的影響。

(2)在理想的環(huán)境條件下,酵母菌種群的增長呈“J”形曲線增長;在有環(huán)境阻力的條件下,酵

母菌種群的增長呈“S”形曲線增長。

(3)計算酵母菌數量可用抽樣檢測的方法——顯微計數法。

2、實驗流程

3、結果分析

(1)開始一段時間內,醛母菌的增長符合“S”形曲線增長模型。

(2)de段曲線下降的原因可能有營養(yǎng)物質隨著消耗逐漸減少,有害產物逐漸積累,培養(yǎng)液的

pH等理化性質發(fā)生改變等。

4、實驗注意事項及分析

(1)顯微鏡計數時,對于壓在小方格界線上的酵母菌,應遵循“計上不計下,計左不計右”的原

則。

(2)從試管中吸出培養(yǎng)液進行計數前,需將試管輕輕振蕩幾次,目的是使培養(yǎng)液中的酵母菌均

勻分布,減小誤差。

(3)本實驗不需要設置對照實驗,因不同時間取樣已形成自身對照;需要做重復實驗,目的是

盡量減小誤差,應對每個樣品計數三次,取其平均值。

(4)如果一個小方格內酵母菌過多,難以數清,應當稀釋培養(yǎng)液重新計數。稀釋的目的是便于

酵母菌懸液的計數,以每個小方格內含有4?5個酵母細胞為宜。

(5)每天計數酵母菌數量的時間要固定。

1、(2021年廣東卷)如圖所示為某S形增長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與種群數量的關系。當種群

達到環(huán)境容納量(K值)時,其對應的種群數量是()。

abc

種群數量

A、aB、bC、cD、d

答案B

解析分析題圖可知,在b點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增加;在b點時,出生率等于

死亡率,種群數量不再增加,表示該種群數量已達到環(huán)境容納量(K值),B正確。

2、(2021年山東卷)種群增長率是出生率與死亡率之差,若某種

(

水蚤種群密度與種群增長率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水蚤的出生率隨種群密度增加而升高室

B、水蚤種群密度為1個/cn?時,種群數量增長最快種群密度(個/cm」)

C、單位時間內水蚤種群的增加量隨種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D、若在水蚤種群密度為32個/cn?時進行培養(yǎng),其種群的增長率會為負值

答案D

解析隨著種群密度的增加,種內競爭加劇,資源空間有限,所以出生率降低,A錯誤:水蚤種

群密度為1個/cn13時,種群增長率最大,但由于種群數量少,所以此時不是種群數量增長最快的

時刻,B錯誤;單位時間內水條種群的增加量隨種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例如當種群密度為1

個/ci/時,增長率接近30%,增加量約為0.3,而當種群密度為8個/cn?時,增長率大約為20%,

增加量約為1.6,C錯誤;從圖中看出當種群密度達到24個/cn?時,種群增長率為0,說明其數量達

到最大,可以推測當種群密度為32個/co?時,種內斗爭進一步加劇,出生率將小于死亡率,增長

率為負值,D正確。

3、(2021年浙江卷)某森林中,高密度的某昆蟲幼蟲取食落葉松,影響松樹的生長,最大松針

長度減小,來年幼蟲的食物質量變差,導致該昆蟲密度下降,使松樹得到恢復.反過來隨若食物質

量的提高,幼蟲數量乂有所增加。幼蟲的密度(虛線)與落葉松的最大松針長度(實線)變化關系

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該昆蟲幼蟲的種群數量呈周期性波動

B、食物是該昆蟲幼蟲種群數量的密度制約因素

C、該昆蟲幼蟲與落葉松處于同一捕食食物鏈中的不同環(huán)節(jié)

D、該昆蟲幼蟲環(huán)境容納量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落葉松的種群數量

答案D

解析根據圖示,該昆蟲幼蟲的種群數量與落葉松種群數量存在負反饋調節(jié),呈周期性波動,A

正確:該昆蟲幼蟲與落葉松分別為被捕食者和捕食者,處于同一捕食食物鏈中的生產者和初級消費

者,C正確;由圖可知,該昆蟲幼蟲環(huán)境容納量的主要影響因素為落葉松松針質量,還包括天敵的

數量、寄生生物的數量、競爭者的數量,以及環(huán)境因素等,D錯誤。

4、(2020年江蘇卷)下列關于“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實驗的敘述,錯誤的

是()。

A、將酵母菌接種到涪養(yǎng)液中,并進行第一次計數

B、從靜置的培養(yǎng)液中取適量上清液,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

C、每天定時取樣,測定酵母菌細胞數最,繪制種群數量動態(tài)變化曲線

D、營養(yǎng)條件是影響酵母菌種群數量動態(tài)變化的因素之一

答案B

解析將酵母菌接種到培素液中,搖勻后,并進行第一次計數,A項正確;上清液中酵母菌數量

少,取上清液計數誤差大,因此計數時要先將培養(yǎng)液搖勻,B項錯誤:為保證變量唯一,排除無關

變量的影響,每天要在同一時間取樣計數,C項正確;酵母菌增殖需要營養(yǎng),所以營養(yǎng)條件是影響

酵母菌種群數量動態(tài)變化的因素之一,D項正確。

5、(2020年海南卷〉用4種不同方式培養(yǎng)酵母菌,其他培養(yǎng)條件相同,酵母菌種群數最增長曲

線分別為a、b、c、d,如圖所示。

醉母赭數垃

「需3h換一次培養(yǎng)液

/八每皆h換一次培養(yǎng)液

/;???/324h換一次培養(yǎng)液

O培養(yǎng)時間

回答下列問題:

(1)培養(yǎng)酵母菌時需要將溫度控制在20℃左右,原因是。

(2)曲線a所示的種群數量增長最快,主要原因是種群增長所需的最豐富。

(3)曲線d為對照組,對照組的培養(yǎng)方式是。該組酵母菌數量增長到一定程

度后,種群增長逐漸變慢,其限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點即可)。

(4)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在有限的空間中,每組酵母菌種群數量都會達到環(huán)境容納量。環(huán)境

容納量是指o

答案(I)最適合酵母菌繁殖;(2)營養(yǎng)物質;(3)不挨培養(yǎng)液;營養(yǎng)物質的消耗、有害代謝產

物的積累;(4)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

解析(1)由于20°C左右最適合酵母菌繁殖,所以培養(yǎng)酵母菌時需要將溫度控制在20℃左右。

(2)據圖分析可知,a曲線的酵母菌培養(yǎng)液更換的時間間隔最短,營養(yǎng)物質最豐富,所以其種

群數量增長最快。

(3)曲線d為對照組,應該不換培養(yǎng)液;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種群數量不再增加,其限制因素有:

營養(yǎng)物質的消耗、有害代謝產物的積累等。

第35講群落及其演替

一、群落的結構

1、群落的概念與特征

(1)概念:在相同時間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

<2)特征:包括物種組成、種間關系、空間結構、季節(jié)性、生態(tài)位、群落演替等。

2、群落的物種組成

(1)意義: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qū)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標:物種豐富度,即一個群落中的物種數目。

(3)規(guī)律

①不同群落豐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熱帶地區(qū),單位面積內的物種越豐富。

②不同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不同。數量多,且對群落中其他物種的影響很大的物種稱為優(yōu)勢種。

③群落中的物種組成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會隨時間和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

3、群落的種間關系

(1)各種種間關系的特點與實例(連線)

種間關系

&兩種生物長期共同生活在

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I.峭蟲和人

h.網種或更多種生物共同利

用同樣的行限資源和空間II.根痛菌和

豆科植物

而產生的相互排斥現(xiàn)象

③寄生h,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III.鷹和鼠

.一種生物從另?種生物(宿N.同一草原

主)的體液、組織或已消化上生活的

的物質中獲取營養(yǎng)并通常非洲獅和

對宿主產生危需斑就狗

.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⑤互利海纜與

時,雙方都受益,他分開后V.

寄居蟹

共生各自也能獨立生活

(2)區(qū)別辨析下列幾對關系

①捕食與競爭的區(qū)別:競爭是不同生物為了爭奪資源、空間等生活條件而發(fā)生的斗爭,并不以

獲取對方當食物為目的;捕食則是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目的是獲得食物與能量,用以維持

自身的生存。

②種內競爭和種間競爭的區(qū)別:同種生物以同種的幼體為食,或同種生物之間對資源和空間的

爭奪都為種內競爭;不同種生物之間對資源和空間的爭奪就是種間競爭。

③捕食與寄生的區(qū)別:前者強調是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xiàn)象,強調是吃與被吃的關系;

而后者是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從活的生物體獲得營養(yǎng)物質,而宿主一般不會

死亡。

④寄生與腐生的區(qū)別:前者是從活的生物體獲得營養(yǎng)物質;后者是從死的生物體獲得營養(yǎng)物質。

⑤原始合作與種內互助的區(qū)別:前者是指不同種生物之間通過互助共同發(fā)展;后者是指同種生

物之間通過互助共同發(fā)展。

⑥原始合作與互利共生的區(qū)別:前者是指對雙方都有利的一種種間關系,但并沒有發(fā)展到彼此

相依為命的程度,如果解除這種關系,雙方都能正常生存。而后者是物種之間不能分開的i種種間

關系,雙方分開后,會出現(xiàn)雙方或其中一方不能正常生活的現(xiàn)象。

(3)下圖為群落中的四種種間關系相關圖示,圖I為四種種間關系的數量關系曲線圖,圖2為

營養(yǎng)關系模式圖。圖中的A、B代表兩種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條件,箭頭表示營養(yǎng)流動的方向。

則:屬于捕食關系的是②和b,屬于種間競爭關系的是①④卻c,屬于互利共生關系的是③和a。細

菌和噬菌體的營養(yǎng)關系屬于圖2中do

(4)如圖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和狼達到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后一段時間內相對數量變化的趨勢,判定

坐標曲線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方法有:從最高點判斷,捕食者(狼)的數量少,被捕食者(兔)的數量

多;從變化趨勢看,先達到波峰的為被捕食者(兔),后達到波峰的為捕食者(狼卜

4、群落的空間結構

概念在群落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

類型垂直結構水平結構

怎喬木層

模型

灌木層

草本層

表現(xiàn)垂直方向有明顯的分層現(xiàn)象水平方向上常呈鑲嵌分布

環(huán)境因素:地形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

植物:光照、溫度、水分、無機鹽等;

決定度的差異以及光照強度的不同;

動物: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

因素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

植物分層決定動物分層

及人與動物的影響

原因在長期自然選擇基礎上形成的對環(huán)境的適應

意義利于群落整體對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

5、群落的季節(jié)性

(1)原因:陽光、溫度和水分等隨季節(jié)而變化。

(2)結果:群落的外貌和結構也會隨之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

6、生態(tài)位

(1)概念: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

他物種的關系等。

(2)研究內容

①動物: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

②植物:在研究區(qū)域內的出現(xiàn)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

(3)特點: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wěn)定的生態(tài)位。

(4)原因:群落中物種之間以及生物與環(huán)境間協(xié)同進化的結果。

(5)意義: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環(huán)境資源。

二、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

1、實驗原理

(I)土壤條件:不僅為植物提供水分和礦質元素,也是一些小動物的良好棲息場所。

(2)取樣方法:許多土壤動物身體微小且有較強的活動能力,常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采集、

調查。

(3)統(tǒng)計方法: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

①記名計算法:指在一定面積的樣地中,直接數出各種群的個體數目。一般用于個體較大,種

群數量有限的物種。

②目測估計法:按預先確定的多度等級來估計單位面積(體積)中的種群數量。等級的劃分和

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較多、較少、少、很少”等等。

2、實驗流程

提出問題: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動物,它們的種群密度是多少?

I

制訂計劃:包括三個主要操作環(huán)節(jié)一取樣、觀察和分類、統(tǒng)計和分析。

準備:制作取樣器,記錄調查地點的地形

和環(huán)境的主要情況。

I

取樣:選擇取樣地點,用取樣器取土壤

實樣本,并標明取樣地點和時間等。

施I

計采集小動物:從土填樣本中采集小動物。

劃I

觀察和分類:對采集的小動物進行分類,

并做好記錄。

統(tǒng)計和分析:設計一個數據統(tǒng)計表,分析

所記錄的數據,完成一份研

究報告。

得出結論:組成不同群落的優(yōu)勢種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種豐富度也是不同的。一般來說,

環(huán)境條件越優(yōu)越,群落發(fā)育的時間越長,物種越豐富,群落結構也越復雜.

3、采集土壤小動物的方法

電燈(40-60W)

/架

誘蟲器吸出器

(1)簡易采集法:用解剖針撥找小動物,同時用放大鏡觀察,發(fā)現(xiàn)小動物后進行采集。

(2)誘蟲器采集:誘蟲器中的電燈是發(fā)揮作用的主要裝置,誘蟲器利用土壤小動物具有趨暗、

趨濕、避高溫、避光的習性,使土壤小動物遠離光源、熱源。

(3)吸蟲器采集:吸蟲器中紗布的作用是防止將土壤小動物吸走,將其收集在試管中。

1、(2022年全國乙卷)分層現(xiàn)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內容。下列關于森林群落分層現(xiàn)象的敘述,

正確的是()。

①森林群落的分層現(xiàn)象提高了生物對環(huán)境資源的利用能力:②森林植物從上到下可以分為不同

層次,最上層為灌木層;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層現(xiàn)象與對光的利用有關;④森林群落中動物

的分層現(xiàn)象與食物有關;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層現(xiàn)象是自然選擇的結果;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層

現(xiàn)象的形成是由動物種類決定的。

A、①③④⑤B、②?⑤⑥C、①②③⑥D、③?⑤⑥

答案A

2、(2021年山東卷)某種螺可以捕食多種藻類,但捕食喜好不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