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歷史預測模擬試卷(黑吉遼蒙卷)含答案解析_第1頁
2025年高考歷史預測模擬試卷(黑吉遼蒙卷)含答案解析_第2頁
2025年高考歷史預測模擬試卷(黑吉遼蒙卷)含答案解析_第3頁
2025年高考歷史預測模擬試卷(黑吉遼蒙卷)含答案解析_第4頁
2025年高考歷史預測模擬試卷(黑吉遼蒙卷)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新高考歷史預測模擬試卷黑吉遼蒙卷

滿分:100分時間:75分鐘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

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距今約4000-3500年,在遼寧西北部和內蒙古東南部等地區(qū)逐漸產生了夏家店下層文化。

在該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磨制的石鏟、石刀,以及頗具規(guī)模的石城址,東北地區(qū)修筑城址的歷史

序幕由此拉開。這體現(xiàn)出當時()

A.階級分化口趨加劇B.社會分工的最終形成

C.貧富差距逐漸擴大D.生產力水平有所提高

2.漢初,齊國政府專門設有經營鹽鐵生產的機構以開發(fā)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吳國“東有海鹽

之饒,章山之銅”,于是吳王潺“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

趙地多鐵礦,故“趙國以冶鑄為業(yè)”。這種局面,主要得益于()

A.推恩令的頒行B.社會秩序比較穩(wěn)定

C.察舉制的推廣D.郡國并行制的實行

3.宋代洪邁在《夷堅志》中記載:縉云富人潘君少貧,嘗貿易城中。……潘借以為商,所至大

獲,積財逾數(shù)十百萬,因娉倡以歸。生子擢進士第,至郡守,其家至今為富室云。這一記載反

映了宋代()

A.商品經濟的繁榮B.社會流動性加強

C.門第觀念的淡化D.官府控制的松弛

4.明末文學家宋懋澄評論時局,他認為“以彼文武如是之異,而國家欲借武士為干城,其可得

乎?夫無事賤之如牛馬,有事望其捐生,一何待之薄而責之厚乎?”這一觀點()

A.指出了崇文抑武的弊病B.建議擴大武舉錄取名額

C.主張放松對武官的監(jiān)察D.切中了明朝覆亡的根源

5.史載,乾隆曾降旨飭責稱:“八旗滿洲、蒙古皆有姓氏,乃歷年既久,多有棄置本姓沿漢習

者……今若不整飭,因循日久,必各將本姓遺忘,不復有知者。”而保持滿族傳統(tǒng)的寧古塔“近

年漢字事件日增,競談文墨”。上述記載說明()

A.東北漢民急劇增加B.漢語已成東北統(tǒng)一語言

C.滿漢民族差異消除D.滿漢文化交融日益加強

第1頁共14頁

6.民國初年,北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發(fā)展實業(yè)的法規(guī),如《商業(yè)注冊規(guī)則》中規(guī)定商業(yè)注冊“自

當事人稟請之日起,(政府)須于三日之內,將注冊事宜辦理完竣”;《礦業(yè)條例》中取消了

礦商應上交政府的“報效金”,降低了礦產稅。這表明北洋政府()

A.規(guī)范企業(yè)運營流程B.改善國內經濟環(huán)境

C.積極拓展海外市場D.創(chuàng)新企業(yè)創(chuàng)辦模式

7.1937年8月中共中央通過的《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指出:“今天所發(fā)動的抗戰(zhàn)

,中間包含有極大的危險性。這主要的是由于國民黨還不愿意發(fā)動全國人民參加抗戰(zhàn),相反的

,企圖把抗戰(zhàn)看成只是政府的事,處處懼怕與限制人民的參戰(zhàn)運動?!被诖诵蝿荩袊?/p>

共產黨()

A.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B.提出了全面抗戰(zhàn)路線

C.打退國民黨的反共高潮D.實行土地改革的政策

8.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根據毛澤東的提議通過了關于黨的作風建設的六條規(guī)定:“一

、不做壽;二、不送禮;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國同

志同馬、恩、列、斯平列?!薄傲鶙l規(guī)定”的通過()

A.鼓舞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zhàn)勝利的信心B.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理論體系

C.表明中國共產黨在為全面執(zhí)政做準備D.為開展戰(zhàn)略決戰(zhàn)奠定干部基礎

9.1954年,江蘇省引進蘇聯(lián)和東歐的拖拉機,開始在南通市等4地試辦國營拖拉機站,有拖

拉機9臺,為當?shù)卮鳂I(yè)6690畝農田。第二年上述四個國營拖拉機站拖拉機增加到102臺。

1956年國營拖拉機站增加到14個。據此推知,國營拖拉機站發(fā)展的主要原因是()

A.農業(yè)生產技術的進步B.“一五”計劃的順利實施

C.農村生產關系變革成效顯著D.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已基本實現(xiàn)

10.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國內逐漸產生了“離土不離鄉(xiāng),進廠不進城”的農民工群體;

到了90年代,大批的農民工“離土又離鄉(xiāng),進城進工廠”,甚至出現(xiàn)了“離土不返鄉(xiāng),進城

又留城”的現(xiàn)象。這一變化()

A.體現(xiàn)了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迅速發(fā)展B.反映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

C.推動了對外開放新局面出現(xiàn)D.推動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H.古代雅典的公職人員曾經長期不領薪金,有時甚至還得承擔政務開支。伯利克里執(zhí)政時期,

規(guī)定擔任公職和參與城邦政治活動的公民可享有工資和補貼。這有利于()

A.遏制城邦財政收支的失衡B.確立城邦政治改革的方向

第2頁共14頁

C.增加上層公民擅權的機會D.激發(fā)下層公民參政的熱情

12.7世紀中葉,日本通過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律令制國家,實行班田收授法,將所有

的土地收歸國有,按人口和年齡將土地分給民眾,并規(guī)定所授之田不準買賣,若受田者死亡,

田地應收歸國家。該措施()

A.推動了莊園經濟發(fā)展B.適應了社會轉型的需要

C.強化了天皇專制統(tǒng)治D.削弱了幕府的經濟基礎

13.在工業(yè)革命前,英國政府主要關注農業(yè)、貿易和外交事務。工業(yè)革命時期,英國政府不僅

加強對工業(yè)生產的管理和監(jiān)管,還注重保障勞工權益,重視基礎設施建設。造成這一變化的主

要原因是,英國()

A.經濟快速發(fā)展引發(fā)社會問題B.政府不斷強化對經濟的干預

C.工業(yè)化進程提高了行政效能D.工業(yè)革命推動政府職能轉變

14.1850年,德國的鐵路有6000多千米,而到1875年則增至27000多千米,其他經濟部門也

幾乎同時得到了高速發(fā)展。出現(xiàn)這一發(fā)展變化,主要是因為德國()

①擁有廣闊的殖民地②工業(yè)化的推動

③國內市場的統(tǒng)一④成為世界貿易中心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15.1943年1月,美、英召開卡薩布蘭卡會議,協(xié)調對德軍事行動。會上雙方達成以下計劃:

攻占西西里島,目的是使地中海的交通線更為安全,減輕德軍對蘇聯(lián)前線的壓力,加強對意大

利的威懾。此后,美軍航空隊成為對德戰(zhàn)略轟炸的主力。這場會議()

A.配合了諾曼底登陸的勝利B.加速法西斯集團走向滅亡

C.為莫斯科戰(zhàn)役爭取了時間D.標志著軸心國集團的瓦解

16.在當今世界,全球經濟的發(fā)展動力在于消除不利于貨物和資本流動的障礙,經濟全球化在

本質上不顧及國家邊界。但國際政策努力調和各國之間基于利益的沖突,依然強調國家邊界的

重要性。這體現(xiàn)了當今世界()

A.冷戰(zhàn)思維依然影響著國際關系B.多極化趨勢阻礙了全球化進程

C.國際法的發(fā)展與完善取得成效D.政治利益與經濟發(fā)展存在沖突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下表是唐代幽州墓志(部分)

第3頁共14頁

墓主

身份墓志部分內容

王府幽州節(jié)度經略軍

“后充沽河大使數(shù)年,課利益增,軍府是賴”

君兵曹參軍

“王師問罪于常山,公率先蹈厲,累上攻捷,引義慷慨,賦詩以

獻……師次瀛洲,既圍樂壽,又遣支兵……蓋所以宣威制勝于何

劉濟幽州盧龍節(jié)度使

必也。天子賜以寶劍金甲、彤弓盧矢(多次承擔抗擊北方襲擾之

責)”

張建“公諱建章,字會王……朱衣使行(出使渤海國,鞋羯族粟末

幽州盧龍節(jié)度使

章部)……又著《渤海記》,備盡島夷風俗宮殿官品,當代傳之“

論博“聘東垣回,喝疾于路,迄秋分永逝于薊城……夫人,防御

吐蕃人

言軍使檢校太府卿兼御史中丞中山劉騷長女”

,摘編自蔣愛花《身份、記憶、變遷:從墓志看隋唐時期的幽州》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上述唐代幽州墓志反映出的時代背景。(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上述唐代幽州墓志的史料價值。(6分)

18.在近代社會巨變的歷史背景下,社會上涌現(xiàn)出了很多文化派別,如維新派、新世紀派、國

粹派等,他們基于不同的思想理論提出了不同的主張。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清末文字變革

派別主張出處

“語言文字,萬有不齊,越國即不相通,愚賤尤難遍曉;更若

中國之象形字,尤為之梗也。故盡改象形字為諧聲,各用土語,《仁學》(譚嗣同

維新派

互譯其意,朝授而夕解,彼作而此述,則地球之學,可合而為著,1896年)

__■“

《萬國新語》(載

新世紀“欲求萬國弭兵,必先使萬國新語通行各國,蓋萬國新語,實

于《新世紀》1907

派求世界和平之先導也,亦即大同主義實行之張本也”

年第6號)

“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國學講習會序》

國粹派興而國能自立者也……故今日國學之無大興起,即將影響于國(章太炎作,1906

家之存亡”年)

第4頁共14頁

(1)根據材料指出各派在文字變革主張上的不同。(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中的現(xiàn)象進行評析。(7分)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作為亞非世界現(xiàn)代復興運動的一部分,百年來,盡管非洲一直試圖通過''跨越式、

多層次”的一體化運動來實現(xiàn)自身的現(xiàn)代復興、統(tǒng)一與發(fā)展,但是,受非洲文明形態(tài)與社會結

構特征之深刻制約,加之外部強權力量重重干擾與阻撓,非洲一體化進程可謂跌宕起伏,步履

蹣跚,表現(xiàn)出特有的發(fā)展形態(tài)與演進特點??傮w上看,非洲一體化不僅具有十分復雜而矛盾的

多層次訴求與多主題折沖變奏特點,而且與百年來非洲大陸的政治建構、經濟發(fā)展、文明重建

及當下政治經濟發(fā)展新情勢之間,有著更為復雜而緊密的互動與關聯(lián)。

——摘編自劉鴻武、楊惠《非洲一體化歷史進程之百年審視及其理論辨析》

材料二20世紀60年代以來,拉美與非洲各自經歷了60年的經濟一體化進程,但沒有

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關稅同盟或共同市場,仍停留在自由貿易階段。兩個地區(qū)雖然取得了政治獨

立,但兩大地區(qū)經濟都具有嚴重的對外部世界的依賴性和內部分割性。20世紀90年代后,拉

美經濟一體化改變了追求全地區(qū)一體化的發(fā)展模式,更多表現(xiàn)為地理上相鄰、經濟發(fā)展水平相

近或利益相一致的國家達成雙邊或小范圍協(xié)議,區(qū)域層面的經濟一體化前景黯淡。與此不同的

是,非洲始終將泛非主義作為一體化的主要動力,其一體化認同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而不斷

強化。

——摘編自王慧芝、曾愛平《拉美與非洲地區(qū)經濟一體化比較:基于歷史的考察》

(1)根據材料一,概括非洲一體化運動的特點。(4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拉美和非洲一體化進程的異同,針對兩地區(qū)在一體化

運動中遭遇的困境談談你的認識。(11分)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下表是新時代科技現(xiàn)代化的歷史性新成就表。

四個面向主栗成就

重大原創(chuàng)成果,如中微子震蕩、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干細胞、腦科學、類

世界科技

腦芯片、納米材料、合成生物學等。世界級科研利器,如“中國天眼”、中國散

前沿

裂中子源、上海光源、磁約束核聚變裝置、中國空間站等

經濟主戰(zhàn)超級計算、5G、大數(shù)據、區(qū)塊鏈、人工智能;高速列車、北斗導航系統(tǒng)等;

場深海油氣、新型核電,特高壓輸電等技術

第5頁共14頁

國家重大煤炭清潔高效燃燒、鋼鐵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等;港珠澳大橋、川藏鐵路

需求等

I類新藥從2012年之前的5個增長到2021年的97個;醫(yī)用重離子加速器、

人民生命

磁共振、彩超、CT等高端醫(yī)療裝備不斷加速國產化進程;正電子磁共振掃描系統(tǒng)

健康

等國產高端醫(yī)療器械投入臨床使用

?摘編自劉雷、萬勁波《科技現(xiàn)代化支撐引領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等

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現(xiàn)代史所學知識,圍繞“四個面向”(選擇其中一個或多個)自擬論題,

并展開闡述。(要求:論題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邏輯清晰)

第6頁共14頁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該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磨制的石鏟、石刀”工具,表明生產技術提高;根

據材料信息“頗具規(guī)模的石城址”,表明社會社會組織能力和建筑水平的提高,綜合分析這體

現(xiàn)出當時生產力水平有所提高,D項正確。雖然石城址可能暗示了某種社會組織結構,但僅憑

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無法直接推斷出階級分化日趨加劇,排除A項;社會分工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

過程,涉及多個方面,如物品交換、職業(yè)分化等。題干中的考古發(fā)現(xiàn)并未提供足夠的信息來支

撐社會分工“最終形成”的結論,排除B項;貧富差距通常通過財富積累、生活水平等方面

的差距來體現(xiàn),題干中的考古發(fā)現(xiàn)并未直接揭示貧富差距,排除C項,

2.答案:D

解析:根據時間“漢初”,題問“得益于”,結合所學可知,漢初劉邦推行郡國并行制,給予

諸侯一定的管理自主權,促進了當?shù)亟洕陌l(fā)展,D項正確。推恩令是漢武帝削弱諸侯王勢力

的政治措施,排除A項;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是經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條件,但不是各諸侯國能夠

自主開發(fā)利用當?shù)刈匀毁Y源發(fā)展經濟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察舉制是漢代地方舉薦人才為

官的用人制度,排除C項。

3.答案:B

解析:據材料信息,潘君原本貧窮,但通過經商積累了財富,并且其子還考取了進士,官至郡

守,材料以一個家庭社會地位的變化為縮影,反映出宋代社會流動性加強,B項正確。雖然材

料提到潘君通過經商積累了財富,但這并不能直接反映整個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只能說明潘

君個人的成功,且材料重在強調社會地位的變化,排除A項;宋代完善科舉制,門第觀念確

實在淡化,但材料主旨并非如此,排除C項;宋代官府對百姓日常生活等限制比前代更加松

弛,趨向平民社會,人身依附關系減弱,但這與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項。

4.答案:A

解析:這一觀點的大意是以現(xiàn)在文官與武官的不同待遇,想讓武官捍衛(wèi)國家,難道可行嗎?國

家安定時對待武官如牛馬,一旦有戰(zhàn)事又指望他們?yōu)閲柢|,那為何平時待遇低下且要求嚴苛

呢?由此可知,此觀點指出了明朝崇文抑武的弊端,A項正確。材料并沒有提及武舉,排除B

項;材料主張不苛待武官而非放松對武官的監(jiān)察,排除C項;明朝滅亡的根源是階級矛盾的

激化,排除D項。

第7頁共14頁

5.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乾隆曾下旨責備滿洲和蒙古的八旗子弟逐漸放棄了自己的姓氏,

沿用漢人的習慣,這表明滿族和蒙古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與此同時,寧古塔

地區(qū)也出現(xiàn)“漢字事件日增,競談文墨”的現(xiàn)象,說明漢文化在該地的影響力也在增強。清廷

的擔憂和寧古塔地區(qū)的變化都表明,滿漢文化交融日益加強,D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漢民數(shù)

量的變化,重點在于文化上的變化,排除A項;雖然漢文化影響在增加,但題干并沒有提到

漢語已經成為東北的統(tǒng)一語言,排除B項;盡管有文化交融的現(xiàn)象,但民族差異并非已經消

除,排除C項。

6.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國初年,北洋政府頒布一系列發(fā)展實業(yè)的法規(guī),在一

定程度上解除了對民間興辦工商企業(yè)的諸多限制,鼓勵了商民投資實業(yè),改善了國內的經濟發(fā)

展環(huán)境,推動了民族工商業(yè)的發(fā)展,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企業(yè)運營流程和企業(yè)創(chuàng)辦模式的相

關內容,排除A、D兩項;材料強調的是北洋政府頒布法規(guī)改善國內經濟環(huán)境,而不是“拓展

海外市場”,排除C項。

7.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中“1937年8月”“國民黨還不愿意發(fā)動全國人民參加抗戰(zhàn)”“把抗戰(zhàn)看成

只是政府的事”“懼怕與限制人民的參戰(zhàn)運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7月,全國抗

戰(zhàn)開始,國內形勢嚴峻,國共兩黨合作抗日迫在眉睫,且需要發(fā)動人民群眾共同抗日,基于此

形勢,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陜北洛川召開擴大會議,制定了全面抗戰(zhàn)路線,B項

正確。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時間是1936年12月,排除A項;從1939年12月到1943年7月,

國民黨頑固派先后發(fā)動了三次反共高潮,排除C項;土地改革開始于解放戰(zhàn)爭時期,排除D

項。

8.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中時間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作出的

關于黨的作風建設的六條規(guī)定,有利于強化中國共產黨的作風和紀律建設,表明中國共產黨在

為全國執(zhí)政做準備,C項正確??谷諔?zhàn)爭在1945年已取得勝利,排除A項;1949年6月,

毛澤東發(fā)表的《論人民民主專政》,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理論體系,排除B

項:三大戰(zhàn)役是國共兩黨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在1949年1月已基本完成,排除D項。

9.答案:C

第8頁共14頁

解析:據材料“1954年,江蘇省……開始在南通市等4地試辦國營拖拉機站,有拖拉機9臺……

1956年國營拖拉機站增加到14個”并結合所學可知,三大改造實質上是一場生產關系的變革,

農業(yè)合作化使農業(yè)生產走向集體化、規(guī)?;@就為使用農業(yè)機械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條件,因

此國營拖拉機站得到發(fā)展,C項正確。農業(yè)生產技術的進步是農機具使用的條件,題目所問的

是其使用的原因,排除A項;1954年江蘇省進口蘇聯(lián)和東歐的拖拉機,不能體現(xiàn)“一五”計

劃時期國內生產拖拉機對國營拖拉機站發(fā)展的影響,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1957年“一五”

計劃超額完成,開始改變我國工業(yè)落后的面貌,排除D項。

10.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農民工由“離土不離鄉(xiāng),進廠不進城”到“離土又離鄉(xiāng),進城進工廠”,甚至

是“離土不返鄉(xiāng),進城又留城”,反映出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城市化

的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進入城市工作,甚至成為城市居民,B項正確。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發(fā)

展主要與“離土不離鄉(xiāng),進廠不進城”相關,不能完整體現(xiàn)材料中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

與對外開放無關,排除C項;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促進了城市化的進程,且城市經濟體制改

革全面開始于1984年,排除D項。

11.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伯利克里執(zhí)政之前,雅典的公職人員沒有薪金,有時甚至還得承擔政務

開支,這導致了下層公民參政意愿不高,而伯利克里時期,規(guī)定向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

公民發(fā)放工資,這有利于鼓勵公民積極參政,D項正確。材料中措施的影響主要涉及政治方面,

并不能遏制城邦財政收支的失衡,排除A項;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為了鼓勵公民參政,B項

夸大了材料中措施的影響,排除;材料中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上層公民擅權的機會,排

除C項。

12.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本大化改新時期頒布班田收授法,將土地收歸國有,

這一做法使國家全面掌握了全國的土地和人口,適應了日本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需要,

B項正確。日本的莊園經濟形成于10世紀后,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日本土地政策的變化,

無法得出天皇專制統(tǒng)治強化的結論,排除C項;日本進入幕府統(tǒng)治時期是在12世紀末,排除

D項。

13.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工業(yè)革命的開展,英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社會結構和

第9頁共14頁

階層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引發(fā)了諸多社會問題,針對這一現(xiàn)象,英國政

府加強對工業(yè)生產的管理和監(jiān)管、重視保障勞工權益和基礎設施建設,A項正確。英國政府加

強對工業(yè)生產的管理和監(jiān)管并不是在強化對經濟的干預,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政府行政

效能的提高和職能的轉變,排除C、D兩項。

14.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德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不符合史實,①錯誤;根據所學,

19世紀中后期德國工業(yè)化興起,促進了鐵路的修建,②正確;1871年德意志統(tǒng)一,國內市場

統(tǒng)一,促進了經濟高速發(fā)展,③正確;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貿易中心,④錯誤。綜上

所述,②③正確,B項正確,排除A、C、D三項。

15.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43年1月美、英召開卡薩布蘭卡會議,計劃攻占西西里島,這有利

于加速意大利法西斯的投降,減輕德軍對蘇聯(lián)前線的壓力,從而加速法西斯集團走向滅亡,B

項正確。諾曼底登陸是在1944年6月,排除A項;莫斯科保衛(wèi)戰(zhàn)是在1941年至1942年,排

除C項;軸心國集團的瓦解從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開始,排除D項。

16.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中“經濟全球化在本質上不顧及國家邊界”“但國際政策努力調和各國之間基

于利益的沖突,依然強調國家邊界的重要性”可知,經濟全球化要求模糊國家邊界,但在政治

上,各國基于本國的國家利益,依然強調國家邊界的重要性,這說明政治利益與經濟發(fā)展存在

沖突,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冷戰(zhàn)思維和多極化趨勢,排除A、B兩項;材料強調的是經濟全

球化的發(fā)展和國家政治利益的沖突,未涉及國際法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

二、非選擇題

17.答案:(1)時代背景:民族關系交融與對抗并存;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發(fā)展;中央與藩鎮(zhèn)關系

復雜;唐代藩鎮(zhèn)對于邊防作用重大,節(jié)度使權力較大。(每點2分,共6分,任答3點即可)

(2)史料價值:屬于一手史料,具有較高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對研究唐朝民族關系和民族交

往具有重要意義;對研究唐朝藩鎮(zhèn)與中央的關系具有重要價值;是研究幽州政治和經濟戰(zhàn)略地

位的重要史料;具有一定主觀性,需對其史料價值進行甄別,并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每點

2分,共6分,任答3點即可)

解析:第(1)問時代背景,據材料王府君墓志內容“軍府是賴”和劉濟墓志內容“抗擊北方

襲擾”等內容可知地方藩鎮(zhèn)對于邊防作用重大,節(jié)度使權力大;結合所學可知唐朝中后期藩鎮(zhèn)

第10頁共14頁

割據影響中央集權,說明地方藩鎮(zhèn)與中央關系復雜;據材料論博言是吐蕃人并娶妻“劉疆長女”

可知當時民族交融加強,同時據材料劉濟墓志內容“抗擊北方襲擾”可知民族矛盾沖突尖銳,

少數(shù)民族襲擾中原頻繁,說明這一時期民族關系上交融與對抗并存;據所學可知民族交融推動

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

第(2)問史料價值,據所學可知墓碑屬于反映當時人物事件的實物,是一手史料,具有較高

的真實性和可信度;據材料墓碑內容上墓主身份與墓志內容可知,一手史料有助于研究唐朝的

民族關系和民族交往交融的相關內容;據墓碑上墓志內容關于節(jié)度使生平事件的表述可知,墓

志有助于研究唐朝中央與藩鎮(zhèn)的關系;據材料幽州墓志的內容可知這些墓志有利于研究唐代幽

州地區(qū)的政治經濟地位;據所學可知墓志屬于當時墓主人的親朋對墓主人生平的記載或評價,

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因此需要對其客觀性進行甄別,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

18.答案:(1)不同:維新派認為文字應有所變革,主張漢字拼音化;新世紀派極力推崇萬國

新語,希望這一語言在全世界得以通行,他們將世界語視為實現(xiàn)世界和平與大同的重要工具;

國粹派主張尊重歷史文化傳統(tǒng),維護本國的語言文字,認為對語言文字的保存與維護,即是對

國家和民族危亡的挽救。(每點2分,共6分)

(2)評析: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不斷加深,在西

方文化的影響和沖擊下,清末文字改革運動蓬勃興起。一些有識之士抱持著“以天下為己任”

的責任和使命感,在文字領域銳意創(chuàng)新,將文字改革作為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切入點。(2分)

由三派主張可知,他們的一些方案不具有可行性,帶有時代局限性和空想性,例如,新世紀派

提出的推行萬國新語的設想是不切實際的,因為世界各國國情不一,語言文字差別較大,文化

背景不同,這種“一刀切”的方式,忽視了語言文字的多樣性特點,是不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

趨勢的。(3分)

這些文字改革主張推動了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對推行白話文及推動文藝走向大眾化起到了積

極作用。各派主張雖有不同,但都出于強烈的愛國動機,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也為后來文字發(fā)展

提供了一些借鑒。(2分)

解析:第(1)問不同,第一步,審設問,理思路。解答本題需要仔細閱讀材料,概括三個派

別在文字變革主張上的不同。第二步,析材料,提要點。“故盡改象形字為諧聲……則地球之

學,可合而為一”一改革漢字,主張漢字拼音化;“蓋萬國新語,實求世界和平之先導也,亦

即大同主義實行之張本也”一推崇萬國新語,將世界語視為實現(xiàn)世界大同的工具;“吾未聞國

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f堅守國學,維護本國語言文字,國家沒有自己的文化無法立足于世

第11頁共14頁

界。

第(2)問評析,第一步,分析設問,明確思路。本問為評析類設問,需要將三派的文字變革

主張置于近代中國內憂外患及救亡圖存的時代背景下分析說明。第二步,聯(lián)系所學,組織答案。

依據“1896年”“1906年”“1907年”“譚嗣同”“章太炎”等,結合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會的國情,可從民族危機的加深、西學思潮的傳入等方面分析其背景,從積極性和局限

性兩方面進行評析,并進行總結升華。

19.答案:(1)特點:遭受內外阻力,困難重重;發(fā)展緩慢,起伏不定;與非洲政治、經濟、

歷史狀況密切相關。(每點2分,共4分,任答2點即可)

(2)異:范圍不同,非洲追求全地區(qū)一體化,拉美地區(qū)以雙邊或小范圍合作為主;發(fā)展狀況

不同,非洲的一體化意識更強。(每點2分,共4分)

同:都經歷了長期曲折的發(fā)展過程;經濟的對外依賴性和內部分裂性強;一體化層次較低。(每

點2分,共4分,任答2點即可)

認識:求同存異,加強發(fā)展中國家的交流合作;加強南北對接積極推動構建公平合理的國際政

治經濟新秩序。(3分)

解析:第(1)問特點,第一步,審設問,明方向。根據材料二,概括非洲一體化運動的特點。

第三步,將關鍵信息轉

第二步,提取關鍵信息

化為學科術語

“百年來,盡管非洲一直試圖通過‘跨越式、多層次'的一體化運動

起步較早

來實現(xiàn)自身的現(xiàn)代復興、統(tǒng)一與發(fā)展”

“受非洲文明形態(tài)與社會結構特征之深刻制約,加之外部強權力量重遭受內外阻力,困難重

重干擾與阻撓”重

“非洲一體化進程可謂跌宕起伏,步履蹣跚”發(fā)展緩慢,起伏不定

“具有十分復雜而矛盾的多層次訴求與多主題折沖變奏特點”訴求多樣,主題多變

“與百年來非洲大陸的政治建構、經濟發(fā)展、文明重建及當下政治經與非洲政治、經濟、歷

濟發(fā)展新情勢之間,有著更為復雜而緊密的互動與關聯(lián)”史狀況密切相關

第(2)問第一小問異同,“異”:“拉美經濟一體化……表現(xiàn)為地理上相鄰、經濟發(fā)展水平

相近或利益相一致的國家達成雙邊或小范圍協(xié)議”“非洲始終將泛非主義作為一體化的主要動

力”一范圍不同,非洲追求全地區(qū)一體化,拉美地區(qū)以雙邊或小范圍合作為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