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學年四川省遂寧市遂寧中學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_第1頁
2020-2021學年四川省遂寧市遂寧中學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_第2頁
2020-2021學年四川省遂寧市遂寧中學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_第3頁
2020-2021學年四川省遂寧市遂寧中學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_第4頁
2020-2021學年四川省遂寧市遂寧中學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頁,共SECTIONPAGES頁四川省遂寧市遂寧中學2020-2021學年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法國從1931年9月起連續(xù)將儲備的美元兌換成黃金,到12月中旬共計從美國聯邦儲備系統(tǒng)換走3.5億美元以上的黃金;比利時、瑞士和荷蘭等國也緊隨其后。歐洲各國的行為A.旨在緩和經濟危機的沖擊B.促進了當時國際金融業(yè)發(fā)展C.緩和了歐美國家間的矛盾D.沖擊了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2.下圖是美國某經濟數據(百分比)走勢圖,其最有可能反映的是A.海關稅率B.經濟增長率C.財政赤字率D.失業(yè)率3.1930年,美國大百貨公司希爾斯的購物目錄上曾經這樣寫道:“揮霍已經成為過去,一切以節(jié)儉為本?!薄吧偌词嵌唷背蔀榱水敃r人們生活中的口號。這表明A.世界大戰(zhàn)導致美國經濟衰退B.新的生產方式在美國普遍推廣C.經濟大蕭條促使消費理性化D.凱恩斯主義被社會大眾所接受4.20世紀30年代,美國羅斯??偨y(tǒng)主持起草與提議各類經濟立法,國會的討論幾乎成了形式,很多重要法案在很短時間即被通過,成為法律得以實施。這反映出A.總統(tǒng)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 B.議會的立法權力被侵奪C.三權分立機制出現內部調整 D.最高法院逐漸被邊緣化5.歷史的語言有“史料”、“史實”、“史論”之分,有的偏向于“事實”,有的偏向于“觀點”。下列關于羅斯福新政的陳述中,其中屬于更偏向于“事實”的一項是A.政治領袖本應該解決經濟危機B.《公平勞動標準法》是羅斯福為緩和勞資矛盾的一項改革成果C.羅斯福修建水利工程等措施保護了美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證了可持續(xù)發(fā)展D.羅斯福用“爐邊談話”的形式向人民解釋新政6.下表為不同學者關于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評價。據此能夠被認定為歷史事實的是,羅斯福新政()評價學者新政沒有解決下列根本問題:如何使巨大的自然財富和令人吃驚的生產潛能為所有美國人造福。霍華德·津恩新政留下了許多沒有解決的問題,甚至引起了一些麻煩的新問題。它不曾證實它能在和平時期實現繁榮?!?卻)增強了自稱為千百萬人說話,但有時只代表一個很少的利益集團的權力。落克騰堡羅斯福新政是失敗的,因為它保護(美國)信用(制度)勝過保護其人民。桑托斯A.最終以失敗告終 B.沒能挽救資本主義制度C.具有階級局限性 D.有成就的同時也有失誤7.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法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由2.6%下降到1.3%,物價上漲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總統(tǒng)后,推行包括國有化在內的一系列措施,其結果A.加劇了經濟惡化 B.實現了物價下降C.推動了通貨緊縮 D.放棄了經濟自由8.1950年以后的20年里,大多數發(fā)達市場經濟國家持續(xù)的高增長率使經濟定期波動的特點大為改觀。西歐在1952年和1958年出現兩次衰退,但每次衰退的程度都很輕,衰退后都繼之以更高的增長率。這主要得益于A.“自由放任”政策推行 B.“福利國家”的規(guī)??s小C.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D.“新經濟”增長模式出現9.1919年3月,列寧在《俄共(布)黨綱草案》中提到:“俄共將力求盡量迅速地實行最敬進的措施,來準備消滅貨幣”要求“在全國范圍內用有計劃、有組織的產品分配來代替貿易”。這一認識A.適應了當時戰(zhàn)時經濟體制的需要B.直接導致蘇俄政權陷入內憂外患的困境C.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D.為新經濟改策的進一步實施提供了依據10.列寧說:“到1921年春天,我們用‘強攻’辦法來實行共產主義的生產和分配原則的嘗試已告失敗,如果我們不能實行退卻,即把任務限制在較容易完成的范圍,那我們就有滅亡的危險。”材料中“退卻”的實質是A.大力發(fā)展商品經濟B.間接向社會主義過渡C.背離社會主義道路D.實行計劃經濟體制11.到1940年,原本落后的蘇聯東部地區(qū)建立起了具有全國意義的煤炭、冶金、石油、機械、化工等產業(yè)基地,其工業(yè)總產值相對于1913年增長了13.5倍,超過了同期全蘇工業(yè)增長的平均值。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蘇聯大量引進歐美新技術 B.原有工業(yè)布局的逐漸調整C.蘇聯人民飽滿的建設熱情 D.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的推動12.1928年10月起蘇聯開始實施計劃經濟,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蘇維埃的機器產量和金屬制造業(yè)增長了14倍。到1940年,工業(yè)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另外一方面,集體化伴隨著對富農的鎮(zhèn)壓,導致農業(yè)減產,糧食困難,1930~1935年政府被迫在城市實行憑證供應制度。這說明A.集體化使農民為工業(yè)化付出代價太大B.排斥市場調節(jié)不利于經濟發(fā)展C.斯大林模式導致國民經濟結構不合理D.計劃經濟超越生產力發(fā)展水平13.“他想要同斯大林主義分手,但不是同這種制度分手。他雖同這種制度的創(chuàng)造者決裂,可是他崇拜由這位創(chuàng)始者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下列與之相符的是A.“廢除余糧收集制,擁護固定糧食稅”B.“誰不加入集體農莊,誰就是蘇維埃政權的敵人”C.“開墾、開墾、再開墾”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14.1965年10月,蘇聯政府通過《社會主義國營生產企業(yè)條例》,決定實施“新經濟體制”,擴大企業(yè)在經營和生產上的自主權,加強經濟杠桿和物質刺激的作用,調動職工的勞動積極性。新經濟體制的實施A.是二十年代新經濟政策的再現B.使蘇聯擺脫了斯大林體制的束縛C.豐富了對社會主義改革的認識D.反映出蘇聯以重工業(yè)為改革重點15.下表蘇聯1970年計劃完成情況(單位:噸)類別1961年對1970年的預測或計劃任務1970年實際產量鋼1.45億1.15億煤3.9億3.35億肉2500萬1230萬蔬菜與瓜類4700萬1300萬表可以說明當時蘇聯A.經濟發(fā)展的問題積重難返B.經濟政策保持了連續(xù)性C.經濟改革的重點轉向農業(yè)D.社會生活需求發(fā)生變化16.20世紀40—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業(yè)的開支,制訂經濟發(fā)展計劃,通過利率、稅收等杠桿進行調控;另一方面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定。以上舉措反映出的發(fā)展理念是A.加大宏觀調控與國際協調 B.實行封閉的計劃經濟體制C.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D.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17.二戰(zhàn)后,各國到世界市場來做生意,必須由國際經濟組織解決雙方貨幣認可匯率問題。該組織是A.B.C.D.18.1971年12月以《史密森協定》為標志,美元對黃金貶值,美聯儲拒絕向國外中央銀行出售黃金。這反映出美國A.企圖壟斷資本主義世界經濟 B.旨在維持世界金融秩序穩(wěn)定C.受到了西歐和日本經濟沖擊 D.已無力維持布雷頓森林體系19.自宣布脫離“歐盟”以來,英國的“脫歐”進程一再受挫,由“脫歐”變成了“拖歐”。此現象客觀上反映出A.歐盟極力維護一體化進程B.“脫歐”背離了英國利益C.英國與歐盟矛盾得到緩和D.全球化密切了彼此的聯系20.2018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第26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就推動亞太地區(qū)包容性增長、促進區(qū)域經濟一體化、減少貿易壁壘及提高本地區(qū)民眾生活水平等方面達成共識。這反映出該組織A.倡導消除成員國間的分歧B.推動了成員國均衡發(fā)展C.致力于推進國際經貿合作D.實現了政治經濟一體化21.北美自由貿易區(qū)成立至今,幾近“零關稅”的貿易便利極大地推動了三國間貿易的發(fā)展。但進入2017年以來,美國不斷聲稱該協議使得企業(yè)從美國向墨西哥遷移更加容易,導致美國工人失業(yè)而威脅退出。下面對此現象解讀正確的是A.貿易自由化成為國際社會共識B.墨西哥是該貿易區(qū)的最大受益者C.美加墨三國經濟水平差距縮小D.區(qū)域性經濟組織的合作面臨挑戰(zhàn)22.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滾滾而來。這主要是因為全球化導致了①全球環(huán)境的惡化②南北差距的進一步拉大③經濟危機傳染性增強④發(fā)達國家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掠奪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3.在今天,當西方發(fā)達國家向海外低廉勞動力地區(qū)每移植一家工廠,便輸出相應的工作機會,或者說同時輸入相應規(guī)模的失業(yè)人數。原先享有優(yōu)惠和高工資待遇的西方勞工,也就只好來分擔第三世界工人的傳統(tǒng)性失業(yè)和低工資了。這表明經濟全球化A.使傳統(tǒng)社會問題呈現全球共性B.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C.削弱了發(fā)達國家資金技術優(yōu)勢D.緩解了發(fā)展中國家的失業(yè)問題24.《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規(guī)定:“締約國領土的產品輸入到另一締約國時,在關于產品銷售、兜售、購買、運輸、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條例和規(guī)定方面,所受待遇應不低于相同的本國產品所享受的待遇?!边@一規(guī)定推動A.世界完全形成了一個自由貿易的環(huán)境 B.各國之間的貿易保護主義現象得以消除C.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獲得對等的利益 D.世界經濟向著體系化和制度化方向發(fā)展二、材料分析題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蹲呦?1世紀的中國和世界》一書指出:20世紀在世界現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調整機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國,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機時期的美國,還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國。材料一“我們原來打算直接用無產階級國家法令,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生產和產品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犯了錯誤。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中間環(huán)節(jié),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921年列寧《論糧食稅》材料二美國羅斯福新政和中國改革都是源于對原有社會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給資本主義戴上一個政府干預的氧氣面革,后者是給社會主義加上一個市場經濟的發(fā)動機,從而使單純的制度趨于一種混合經濟狀態(tài),它們都由此解決了舊問題,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U盛剛《中國嶸起與中國模式》(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從所有制的角度看蘇聯的經濟政策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并分析變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兩國是如何對原有社會治理模式進行探索的?(3)從三次改革調整機遇中,談談你對現代經濟改革的認識。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經濟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圍內的資金、技術、產品、市場、資源、勞動力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置,為發(fā)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機遇和挑戰(zhàn)的機會,為世界各國人民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商品和優(yōu)質的服務,也有利于減少國際沖突據統(tǒng)計,1965年世界上7個最發(fā)達國家的人均收入是7個最貧窮國家的19倍,而1995年這一差距擴大到38倍。貿易自由化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中的70%被發(fā)達國家獲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個發(fā)展中國家只獲得30%。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fā)達國家往往處于本國戰(zhàn)略利益的考慮,為了保護本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受污染,而把大量的污染源工業(yè)都建立在海外,既消耗了他國的資源,還污染了他國的環(huán)境?!幾愿咧小稓v史》必修二閱讀理解材料,自擬題目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經濟全球化”這一主題,寫一篇小論文。(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簡明扼要。300字以內。)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紀以來,全球范圍內的資金流動、人才流動和技術轉移日益頻繁。從1930年到1990年,隨著世界全新溝通的實現,空運成本已從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紐約與倫敦的三分鐘的電話費從244美元降到3美元。1964~1965年在紐約舉行的世界展覽會上,沃特·迪士尼公司的一句廣告語說:“世界太小了。”——摘編自高德步、王玨《世界經濟史》等材料二海南在30多年里書寫全國最大改革“試驗田”的春天故事,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海南是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qū),具有實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試驗最高水平開放政策的獨特優(yōu)勢。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wěn)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這是黨中央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審時度勢作出的歷史性戰(zhàn)略決策?!幾浴度嗣袢請蟆罚?)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述“世界太小了”這一廣告語出現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在海南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對支持和推動世界經濟發(fā)展的意義。試卷第頁,共SECTIONPAGES頁參考答案:1.A【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9年經濟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fā),絕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也受波及,各國為緩和來自美國的經濟危機的沖擊,紛紛放棄了金本位制,故才出現材料中各國紛紛將美元兌換成黃金的舉動,故選A。材料中各國的行為加劇了經濟危機帶來的危害,金融機構受到擠兌,促進了當時國際金融業(yè)發(fā)展的說法顯然不符合史實,排除B;材料中各國的行為加劇了歐美國家間的矛盾,排除C;經濟危機影響面非常廣,美國因為經濟實力雄厚,其經濟霸主的地位并未發(fā)生變化,排除D。2.D【解析】【詳解】從材料中的時間可以看出,正是處于美國經濟危機時期,從數據的趨勢來看,正是由于羅斯福新政的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失業(yè)率才會走低,故D項正確。經濟危機時,關稅是提高的。經濟增長率因羅斯福尊重政的實施應該有一定的提高。而財政赤字因國家干預而提高。ABC三項不符合材料中數據的趨勢,排除。3.C【解析】【詳解】據材料“1930年,……揮霍已經成為過去,一切以節(jié)儉為本?!薄吧偌词嵌唷辈⒔Y合所學可知,1929—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fā),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一切以節(jié)儉為本,這說明經濟大蕭條促使消費理性化,C正確;據所學可知,一戰(zhàn)美國大發(fā)戰(zhàn)爭財,故A違背史實;據材料可知,“少即是多”成為了當時人們生活中的口號,與生產方式無關,B錯誤;凱恩斯主義提出于1936年,D與材料不符。4.C【解析】【詳解】羅斯福新政是在保證資本主義制度根本不變的前提下,利用國家政權對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及利益關系進行大幅度調整,C項正確;美國是三權分立體制,總統(tǒng)只是國家權力機構的一部分,排除A項;美國三權分立體制下,立法權仍由國會掌握,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最高法院,且美國最高法院一直是國家權力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排除D項。故選C項。5.D【解析】【分析】【詳解】羅斯福用“爐邊談話”的形式向人民解釋新政,反映了羅斯福新政的工作方式的事實,故選D;A屬于“觀點”,排除;BC屬于“史論”,排除。【點睛】6.C【解析】【詳解】題干中三位學者的評價中都提及羅斯福新政保護少數人的利益或者資本主義制度,C項正確;羅斯福新政開創(chuàng)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二戰(zhàn)后被資本主義世界效仿,A項錯誤;羅斯福新政使資本主義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B項錯誤;題干三位學者的評價對于羅斯福新政不認同,未提及成功方面,D項錯誤。故選C項。7.A【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二戰(zhàn)結束后,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在一定時期促進了西歐國家的經濟恢復與發(fā)展,到了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對經濟的過度干預,導致出現滯脹的現象。這一時期密特朗進一步實行國有化措施,必然會惡化經濟形勢,A選項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的是物價上漲,BC選項排除。放棄經濟自由的說法不符合史實,D選項排除。8.C【解析】【詳解】從材料可知,二戰(zhàn)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都有所恢復與發(fā)展,結合所學,這主要得益于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的發(fā)展,故C項正確;自由放任此在羅斯福新政時期已經被拋棄,排除A;此時福利國家規(guī)模擴大,排除B;D項是90年代,排除D。9.A【解析】【詳解】據材料“1919年3月、……在全國范圍內用有計劃、有組織的產品分配來代替貿易”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中“實物配給制取消自由貿易”,適應了當時戰(zhàn)時經濟體制的需要,故A正確;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適應了當時戰(zhàn)時經濟體制的需要,1920年蘇俄紅軍終于把白軍全部擊潰,并把外國軍隊趕出俄國,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繼續(xù)用于恢復被破壞的國民經濟,結果造成社會的不穩(wěn)定和生產的下降,與材料時間不符,B錯誤;新經濟政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而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C錯誤;D違背史實。10.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時間1921年和“我們用‘強攻’辦法來實行共產主義的生產和分配原則的嘗試已告失敗”可知,這一時期蘇俄準備放棄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新經濟政策,而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利用商品、市場和貨幣關系來向社會主義過渡,選項B正確;選項A是現象,排除;蘇俄的新經濟政策并未背離社會主義道路,排除C;蘇俄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并不是計劃經濟體制,選項D排除?!军c睛】解題關鍵是通過材料時間和“我們用‘強攻’辦法來實行共產主義的生產和分配原則的嘗試已告失敗”判斷蘇俄即將實行新經濟政策。11.D【解析】【詳解】據材料“到1940年,原本落后的蘇聯東部地區(qū)建立起了具有全國意義的煤炭、冶金、石油、機械、化工等產業(yè)基地,其工業(yè)總產值相對于1913年增長了13.5倍,超過了同期全蘇工業(yè)增長的平均值。”可知,1940年蘇聯在落后的東部地區(qū)建立重工業(yè),其工業(yè)生產總值迅速增長,其原因在于1936年確立了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國家按照計劃調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財力資源,故選D項;材料沒有涉及引進歐美新技術,A錯誤;B不是材料主旨;材料沒有涉及“蘇聯人民飽滿的建設熱情”,C錯誤。12.C【解析】【詳解】材料的主旨不是農業(yè)集體化問題,排除A;計劃經濟排除市場調節(jié),但蘇聯計劃經濟畢竟使得蘇聯重工業(yè)發(fā)展迅猛,可見反映計劃經濟的在一定條件下促進經濟發(fā)展,排除B;材料反映蘇聯計劃經濟體制下,蘇聯重工業(yè)得到發(fā)展,但蘇聯農業(yè)發(fā)展緩慢,農產品供應不足,這說明斯大林模式導致國民經濟結構不合理,故選C;材料沒有揭示和反映計劃經濟與生產力發(fā)展的關系,排除D。13.C【解析】【詳解】依據材料中可知,這位改革者雖然否定和批判斯大林,但并未徹底突破斯大林體制的束縛。結合所學可知,這位改革者是赫魯曉夫,分析選項內容可知,赫魯曉夫將農業(yè)作為改革的突破口,鼓勵大規(guī)模開墾荒地和種植玉米,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是列寧實行的“新經濟政策”的內容;B選項是斯大林實行的“農業(yè)全盤集體化”的體現;D選項是戈爾巴喬夫實行的政治改革的口號。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14.C【解析】【詳解】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1965年,蘇聯由勃列日涅夫執(zhí)政,改革也稱為勃列日涅夫改革,其改革重點放在工業(yè)方面,材料中體現的是改革擴大了國營企業(yè)的經營自主權,運用經濟手段刺激企業(yè)改進經營管理,客觀上卻豐富了對社會主義改革的認識,故C項正確;但這一切都是在堅持集中計劃管理的前提下進行,因此并不可能擺脫斯大林體制的束縛,也不是二十年代新經濟政策的再現,故排除AB。材料沒有體現勃列日涅夫改革是以重工業(yè)為主,排除D項。15.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數據可知,蘇聯制定的煤鋼等產量的目標基本上得以實現,但是以肉、蔬菜和瓜類為代表的民生指標卻遠遠未達到,這說明斯大林體制的弊端已經積重難返,重、農比例依然嚴重失調,A選項符合題意。材料未體現經濟政策的連續(xù)性,B選項排除。勃列日涅夫執(zhí)政時期的發(fā)展重點是在工業(yè)方面,C選項排除。社會生活需求發(fā)生變化的說法與材料無關,D選項排除。16.A【解析】【詳解】政府加大公共事業(yè)開支,制定經濟發(fā)展計劃,建立國際金融組織等都是政府干預經濟的表現,由此可知反映出的理念是加大宏觀調控和國際協調,A項正確;“封閉的計劃經濟體制”與題意主旨不符,排除B項;“從根本上”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C項;材料的舉措反映的是加強政府干預,而非減少,排除D項。故選A項。17.A【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宗旨是穩(wěn)定國際貨幣體系,主要任務是穩(wěn)定國際匯率,消除妨礙世界貿易的外匯管制,解決貿易雙方貨幣認可匯率問題。故答案為A項。BCD項,世界銀行協助會員國的復興與開發(fā),為其提供長期貸款和技術援助;關貿總協定的宗旨是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在實施互惠和非歧視的基礎上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聯合國的主要宗旨是加強國際合作及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此三項都不符合題意,排除?!军c睛】圖片材料性選擇題解題技法:要分清圖片在解題過程中的具體作用,合理利用圖片,并注意題干中對圖片解釋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結論。18.D【解析】【分析】【詳解】根據材料“1971年12月”“美元對黃金貶值,美聯儲拒絕向國外中央銀行出售黃金”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經濟危機、越南戰(zhàn)爭及軍費開支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危機,再加上美國國際收支持續(xù)逆差,美國已無力維持布雷頓森林體系,所以出現了材料所述現象,D項正確;根據材料“美聯儲拒絕向國外中央銀行出售黃金”及所學知識可知,美國自身遭遇經濟危機,不可能企圖壟斷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美國已無力維持布雷頓森林體系,而不是維持世界金融秩序穩(wěn)定,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西歐、日本經濟對美國的沖擊,排除C項。故選D項。19.D【解析】【詳解】英國脫歐短期內對英國有利,但是不利于歐洲一體化進程,所以歐盟不允許其脫離,同時英國脫歐,外資從英國撤離,影響倫敦金融中心的地位等問題困擾著英國和歐盟,從此變成了“拖歐”,原因就是世界經濟全球化導致的密切聯系,出現牽一發(fā)而動全部,故答案為D。歐盟極力維護一體化進程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全面,英國國內也有不同意見等其他原因,A錯誤。英國“脫歐”是為了英國利益,B錯誤。材料沒有反映出英國與歐盟矛盾得到緩和,D錯誤。20.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亞太經合組織促進區(qū)域經濟一體化、提高各地人民生活水平,以推進國際經貿合作為目的,故選擇C選項;各國的發(fā)展目的不同,存在分歧在所難免,“消除”一詞過于絕對,故排除A選項;亞太經合組織屬于成員國經濟發(fā)展的外部力量,各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不可能實現均衡發(fā)展,故排除B選項;亞太經合組織屬于經濟領域的組織,與政治合作無關,故排除D選項。21.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但進入2017年以來,美國不斷聲稱該協議使得企業(yè)從美國向墨西哥遷移更加容易,導致美國工人失業(yè)而威脅退出?!笨芍绹Q易保護主義抬頭威脅北美自由貿易區(qū)的發(fā)展。即區(qū)域性經濟組織的合作面臨挑戰(zhàn)。故答案為D項;A項說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美國是最大受益者,排除B項;美加墨三國經濟水平差距不是縮小而是拉大,排除C。22.D【解析】【詳解】本題主要考察經濟全球的弊端,發(fā)達國家把污染型企業(yè)專業(yè)到發(fā)展中國家?guī)砣颦h(huán)境的惡化,故①正確;經濟全球化是發(fā)達國家主導的經濟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加大國家間經濟發(fā)展差距和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掠奪,故②④正確;經濟全球化加強了國家間經濟的聯系,經濟危機的風險性和傳染性加強,故③正確;故D①②③④正確,排除ABC。23.A【解析】【詳解】由材料“當西方發(fā)達國家向海外低廉勞動力地區(qū)每移植一家工廠,便輸出相應的工作機會,或者說同時輸入相應規(guī)模的失業(yè)人數”可知,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家之間的相互影響加強,像就業(yè)或失業(yè)這類傳統(tǒng)社會問題不在僅僅局限于某一國家或者地區(qū),而變成了全球的共性問題,故選A。材料并未提及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利益分配問題,排除B;“西方發(fā)達國家向海外低廉勞動力地區(qū)移植工廠”的情形正是西方資金技術具有優(yōu)勢的表現,排除C;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fā)達國家會利用剪刀差原理對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造成沖擊,一國一旦應對不當,經濟則會陷入困境,那么失業(yè)問題就不再是得到緩解,而是使失業(yè)問題加劇了,故D的說法過于片面,排除。24.D【解析】【詳解】根據題干可知,關貿總協定體現了通過削減關稅和其它貿易壁壘,消除國際貿易中的差別待遇,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的宗旨,使世界經濟朝著體系化與制度化方向發(fā)展,故D項正確。A項,完全形成說法錯誤,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并未加入,排除。B項,關貿總協定并非各國參與,排除。C項,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由于經濟水平的差異并不實現對等利益,排除。25.(1)變化:由單一的公有制到允許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原因:戰(zhàn)爭使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fā)嚴重經濟政治危機;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模式失敗。(2)中國: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基礎上借鑒了市場經濟模式,開創(chuàng)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美國:在私有制不變的前提下,市場經濟為主,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開創(chuàng)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新模式。(3)認識:改革是協調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手段;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可以互相借鑒發(fā)展經驗;計劃和市場只是經濟手段,不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本質區(qū)別。【解析】【詳解】(1)變化:根據材料一“原來打算直接用無產階級國家法令”,“應該利用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中間環(huán)節(ji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經濟政策時期,蘇聯的經濟政策從單一的公有制變?yōu)樵试S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原因:結合所學,從客觀上經濟困難、政治危機到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失敗,直接過渡碰壁等方面分析蘇聯實行新經濟政策的原因。(2)中國:根據材料二“給社會主義加上一個市場經濟的發(fā)動機,從而使單純的制度趨于一種混合經濟狀態(tài)”,所學知識指出,中國改革是在原有宏觀調控的基礎上,借鑒市場機制,開創(chuàng)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模式。美國:“給資本主義戴上一個政府干預的氧氣面罩”,“從而使單純的制度趨于一種混合經濟狀態(tài)”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是在不以身試法私有制的前提下,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從而開創(chuàng)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模式。(3)認識:從三次“改革”“調整”“機遇”中,即對現代經濟改革的原因、手段、本質和作用等方面分析改革的規(guī)律和智慧。26.示例1:“經濟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經濟發(fā)展”。論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主導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等國際貿易機構的建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使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資金、技術、產品、市場的開放和流動,一方面促進了戰(zhàn)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恢復和持續(xù)快速發(fā)展,另一方面,也帶動了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如亞洲四小龍的快速發(fā)展。總之,經濟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